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閒談大有為與小而美的法治國家

從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產生大變革,各種不同思想流派、著作學說,相繼出現的百家爭鳴到現代,上得了檯面的學說只剩下法家、儒家與道家了。有人說歷史是最好的試煉,這麼看來,那麼歷經了兩千多年的試煉之後的法家、儒家與道家學說應是碩果僅存的正統學說囉。

有人說這些只是中國的固有學說,未必適合現今的世界潮流;其實呢,放眼中外的情形好像也是差不多的。不信的話,你看現如今所謂的民主國家所實行的法治社會,與法家的「律法之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仍然是相通的。雖然法家的那些法條已然不適用於現今社會,但法家強調的「法治取代人治」的精神依然是法治社會的不二法門;至於法條的內容那是需要與時代、地域、人種習俗共同演化而非僵化守舊的吧。

西方的政治思想經過長期的演化,不外乎大有為與小而美兩種模式,那麼與中國的儒家與道家思想相較又如何呢?儒家講求禮法的規範,凡事不分鉅細靡遺率皆訂定行事準則,這與大有為政府所實施的各項措施是不是似曾相似的呢?道家講求無為而治,能不干預的便不要干預,任由社會自行進化,而這與小而美政府的行事作風是不是也是如有雷同的呢?

其實中西方的人性在很多方面仍是相通的,只是不同的民族與文化而已。既然同為人類,人性當然也是大同小異的囉;基於此,發展出類似的學說好像也是挺自然的嘛。不然的話,你看法家、儒家與道家學說的經典論述被有心人翻譯成西方語言之後啊,依然被西方有識之士追捧的呦。相對的,西方的法治學說、大有為與小而美的政治學說在中國也是相當受人歡迎的喔。

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生不如死

在以前,如果活著不如死去的好,便稱之為生不如死,用以形容活得極度無奈與痛苦。可是生活用語的意思通常是會隨著時代演變的,據說現代流行的「生不如死」是在說出生的人口已不如死去的人多囉;長此以往的話,國家、民族的人口就要逐漸減少了呀;至於會減少到什麼程度呢?竟然有學者說輕則國家衰弱而重則民族滅亡的呦。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的人口壓力是歷來最大的,那麼人口的減少不是正好可以減輕人口壓力的嗎?是的,人口的壓力的確減輕了,可是人口結構的急遽變化才是問題的核心呀。幾十年前有所謂的二戰後嬰兒潮,等到這些嬰兒長大後確實帶來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可是幾十年後的現在這些人都已經或快要成為老人啦,偏偏這時的人口出生率卻大幅下降了,這表示未來的年輕人需要扶養很多老人,而且越來越糟糕的呦,早已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囉。

既然事態如此嚴重的話,那麼政府是不是該有所作為呢?比如說鼓勵結婚、獎勵生產啊什麼的。其實這些措施早就在實施了,不但已經獎勵生產了,甚至連育兒、住宿方面也都給予補助了,可是成效卻每況愈下。到現在啊,就連各級學校年年都需縮減規模才能回應這股少子化的浪潮衝擊。更重要的是現代年輕人的打拼念頭越來越不理想啦,什麼躺平族啦、啃老族啦、宅男宅女族等紛紛出現,而且年輕人的自殺率好像也逐年昇高,不想活了都。你看這樣的社會還怎麼了得喔。

想要追根究柢的話,須先了解現代年輕人的生活困境;好好的一個有為的年輕人為甚麼會想要躺平、輕生呢?是不是現代的社會出現了甚麼大問題了。記得小時候雖然生活不怎麼樣,但是深信只要夠打拼必然能夠改善之;可是現代的年輕人好像不這麼想了;他們覺得生活太難了,沒有什麼希望了,於是好死不如賴活著,得過且過囉,至於成家立業啊什麼的,那就再說啦。

醫生說治病須對症下藥,才能解決這「生不如死」的困境。政府不能只是單純的鼓勵結婚、獎勵生產,而是開創年輕人的發展機會,讓他們能夠看到希望、看到未來;只要他們對未來有信心,就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動力;待其事業有成之後,自然會想到組成幸福的家庭,並養育可愛的後代了。至於如何開創年輕人的發展機會,那就要看政府的能耐了

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坐不住

老師圈盛傳現代有不少坐不住的小孩難於學習,小孩好動那是難免的,可是為甚麼就坐不住了呢?據說坐不住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生理和心理兩大類。 生理因素包括肌耐力不足、感官刺激需求過高等,心理因素則包含注意力不足、情緒不穩、尋求快感等,以及過動症。醫生說得了過動症的小孩就會坐不住,可是大人有時候也會坐不住的呀,難道也是得了過動症嗎?

比如說前一陣子自從川普嗆著要徵收那個什麼關稅以來,各國的大人們好像就開始坐不住啦,到處走動說事,希望政府盡快與美國政府協商如何調降關稅,不然就要那個了啊。據說美國國內的大人們同樣也是坐不住,紛紛起來示威抗議,好像就要鬧翻天了囉。那麼你說那麼多大人為何坐不住了呢?難道是近來的過動症會傳染了嗎?

醫生說治病必須對症下藥,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麼這些大人的過動症該怎麼醫治呢?既然是因為川普嗆著要徵收那個什麼關稅,這才引起過動症的傳染的,那麼會不會先治療川普的過動症就能順便治癒大人們的過動症呢?可是川普的過動症有誰能治癒它呢?還是說等到川普的任期屆滿,就失去傳播過動症的能力了;可是川普的任期還有好幾年ㄟ,看來有得折騰囉。

《論語·先進》篇:『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這意思好像是說事情要恰到好處,太過或不及都不好;那麼坐不住與習慣久坐的是否一樣不好麼?醫生說啦:「習慣久坐對健康有許多負面影響,包括增加慢性疾病風險、降低新陳代謝、影響肌肉和骨骼健康,以及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所以囉,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啊就起身活動一會兒吧,並盡量減少久坐時間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