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釜底抽薪

維基百科說釜底抽薪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九計,原文為:「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元·無名氏《大戰邳彤》:“主公,便好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上述兩個法子正好是兩個極端,那麼遇到事情時如何取捨呢?
話說兵來將擋是積極應戰的意思,如果敵情清楚、敵勢可擋,或許這便是個好方法;蓋因戰局瞬息萬變,不先頂著恐失了先機,對士氣而言也是正面的回應。可是如果敵情不明、敵勢難擋,還要這般硬碰硬嗎?孫子兵法謀攻篇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看來此時釜底抽薪才是個良策。
如果從戰術的觀點看,軍隊本來就是鎮日訓練準備著的,如果敵人來犯而不應戰,豈不失了軍備的意義,所以兵來將擋應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如果從戰略的角度來看,戰爭無非是勞民傷財的事,所以才要考量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衡量形勢就能高下立判,勢弱的本該讓步,可是風雲詭譎如何論輸贏呢?所以釜底抽薪便是運籌帷幄的上策了。那麼究竟何時該用戰術,何時該用戰略呢?這便是為將者的課題了,說不定還是雙管齊下呢!
或許有些人會說:「我又不是軍人,不用傷此腦筋吧。」;殊不知商場即戰場,使用的路數與戰爭大同而小異。譬如說同行正在打折扣戰吧,此時不正面應戰更待何時,等別人大做了一筆生意再來計較豈不失了先機;可是商業競爭的關鍵在於研發能量、資金運作、通路競爭以及合縱連橫,釜底抽薪才會是良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