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磨練

當過兵的應該聽過「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這麼一句行伍的話,那是老班長們傳承下來的口頭禪。剛當兵的聽到此話定然很不是滋味,老鳥們卻早已習慣了,不管你是「有理扁擔三」還是「無理三扁擔」,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只能把它當作「吃苦像吃補」了。
請問你的手上有老繭嗎?那老繭只有磨練過才長得出來,那是一種印記,吃苦耐勞之後才有的印記。而且老天爺總是公平的,不管是細皮嫩肉的還是粗皮厚殼的,只要磨練過都能長出老繭來。當然啦,個人的際遇不同,有些人是在工作場合上磨出老繭,有些人卻是在健身房裡磨出來的。
科學人雜誌說:有「沙漠之舟」之稱的駱駝,擁有許多「法寶」幫助牠適應艱困的自然環境,包括儲存脂肪的駝峰能在需要時轉換成熱量與水,就像隨身攜帶的便當,特殊的身體構造更能耐寒抗熱,抵擋嚴苛環境的種種考驗。可是你知道嗎,能負重行遠的的駱駝必然是磨練過的,所以能忍人類所不能忍的種種苦難。
商場裡光鮮亮麗的盒裝的高級水果不能有被磨練的痕跡,甚至不能有丁點摩擦過的印子,但是其母株必然有。台灣高山上的溫帶水果必須每年重新接枝才長得出珍貴的果子,那麼甚麼叫做接枝呢?是把外來的接穗的幼枝動手術硬綁在砧木的枝條上,讓它們慢慢的融合生長在一起,這幼枝保留了外來品種的特性,也繼承了砧木的在地的粗壯。為了避免蟲害,長出的果子還須從小套袋,失去了所有的自由與自在。

2019年4月29日 星期一

瓦釜雷鳴

《楚辭·屈原·卜居》:「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教育百科說:「黃鐘為我國古代音樂十二律中六陽律的第一律。亦為六律、六呂的基本音。也作「黃鍾」。樂器名。器大聲宏,具有校正音律之效。」。黃鐘的意思清楚了,那麼瓦釜呢?黃鐘應該是黃銅作的,現今大概難尋,除非是在坑裡找到的;至於瓦釜或許是指陶製器具如瓦罐或陶鍋吧。
不論是黃鐘或瓦釜,本身當然是不會響的,必須得有人敲它。敲擊黃鐘可以演奏優美的音樂,那麼敲擊瓦釜所為何來呢?俗話說無魚蝦也好,反正敲打著就能發出聲音,權當打擊樂器好了,誰說打擊樂器就沒有娛樂效果了呢?如果你是那升斗小民,弄不到黃鐘也捨不得花錢買鼓去,只好敲敲瓦罐或陶鍋了。
或許重點在於可否上得了檯面,如果是在朝堂上的,當然需要講究體面囉,此時非黃鐘不可;可是尋常百姓的生活裡難道就不需要來點音樂調劑一下身心麼?也就是說那檯面是專屬於權貴們需要擺的譜,小民們就無所謂了。如果我們只論效果,說不定瓦釜才比較接地氣的,是吧。
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那些被人稱為瓦釜的,大可不必自慚形穢,只要擺對位置了,依然在百姓家裡居於重要的位置上

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消費疑慮

在古代的社會地位排行為士農工商,現代則商為百業之首,商人以銷售取利,所以如何銷售成為最重要的事。一個店面或產品是否能成功植基於銷售行為是否造成風潮,造成風潮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下重本強打行銷廣告,另一種是贏取顧客的口碑,讓顧客買得安心。前者只有短時效,而後者才可得以長紅。(聰明的先打廣告然後佐以口碑)
有些人懷念古早味的零售店,因為在那裡不止是單純的銷售行為,還有濃濃的人情味與鄉里情感的融合。在那裡比較不用擔心受騙,老闆的經營理念應是童叟無欺,老闆願意花時間與你詳細介紹商品的特質,如果買錯了也還可以商量著退貨,信用在這裡是無價的。
古早味的零售店畢竟已經落伍了,拼不過賣場的貨色齊全以及光鮮亮麗。可是你有沒有覺得有時候買起東西來不怎麼踏實呢?也就是說買到不需要買或者不合意的東西了。當然啦,如今的消費意識高漲,興許可以有一個星期的鑑賞期,可是你可能太忙,可能來不及一週內發現問題,更可能礙於面子吃虧認帳;總之,這樣的市場始終隱藏著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有人說貨賣得出去最重要,所以貨品需要巧妙地包裝;只是消費者買東西當然是要買來用的,如果用得不順心,下回還樂意找你買嗎?所以聰明的銷售者應該解除顧客的消費疑慮,直接讓人找到最合用的東西。如果能讓讓顧客甘心掏錢,比起那些想方設法掏人錢的要高明多了。

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呼風喚雨

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折:「輕咳嗽早呼風喚雨,誰不知他氣卷江湖。」。中國人以呼風喚雨形容某人的本事高強,中國還有很多神話故事,那些神明當然有法術可以呼風喚雨了。台灣的神話有媽祖婆雨與大道公風的故事,也都是典型的呼風喚雨傳聞。可是,都已進入科技時代了,人類好像還不具備呼風喚雨的本事,只能配合著天候條件施作人造雨而已,而且還經常以失敗作收呢。
《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這段故事把諸葛亮形容得十分傳神,都已經神格化了,只是孔明真的有呼風喚雨的本事嗎?按說周瑜能放火燒掉曹營水寨,當天應是吹著東風的,只是冬天裡沒有東風嗎?熟悉氣象的知道有「冬至一陽生」的特殊現象,據說冬至那天就是有轉吹東南風的天候特性,所以起祭壇借東風是假,運用氣象知識是真。
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一折:「嘉州有冷,源二河,河內有一健蛟,興風作浪,損害人民。」。好像厲害的水妖都有興風作浪的妖術,白蛇傳裡的白素珍也有水淹金山寺的橋段。只是興風作浪難道不需要呼風喚雨嗎?中國神話很有意思的,向來只有神仙能呼風喚雨,而妖魔只能興風作浪,這是等級的問題。
如果該吹東南風的時候果真吹起東南風來了,風助火勢把敵人徹底打敗了,誰還管有無本事呼風喚雨呢?想呼風喚雨確實很難,憑現代的科技都難辦到;所以只要能把握住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事就夠了。也就是說造氣候不如用氣候,能順應天時的總是比別人強些。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波瀾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我們看連續劇最常看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劇情了,如果沒有這麼多情節,你或許會覺得太平淡了吧。工作上似乎也經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雖然少有人喜歡那麼多事故發生,可是這才是炫爛的人生的真實寫造啊。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第三卷:“其年諸短調,波瀾壯闊,氣象萬千,是何神勇。”。波瀾壯闊原指海潮洶湧澎湃的樣子,比如著名的錢塘潮,如今多用來比喻聲勢壯大或規模宏大,也用來形容文章氣勢雄偉。如果沒有那波瀾壯闊的氣勢,那麼文章該如何取勝呢?
大約三百年前,全球皆處於農業社會的氛圍中,短短的三百年內已從農業社會進化到工商鼎沸的地球村了,有人說這就是所謂的大時代的故事。人處大時代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似乎是生活的常態,可以想像未來的生活將比現代更為緊湊,想要平靜無波是不可能的。
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如果把眼光放大放遠了,眼前的波瀾或可視為細浪了。為了生存,現代人必須進化,學會在波瀾中休養生息。好比那杜甫的《城西陂泛舟》詩:“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不有小舟能盪槳,百壺那送酒如泉。”。

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

渾然忘我

有人說:『渾然是不可分別的樣子,而渾然忘我是「物我合一,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有人說:「渾然忘我是融入事物、處境中而忘了自己的存在。」。不論是物我合一或者是融入都是個難得的境界,可以體會一般人感覺不到的氛圍,說寫出曠世的道理。所以韓愈在《上襄陽于相公書》說:「閣下負超卓之奇才,蓄雄剛之俊德,渾然天成,無有畔岸。」。
如果可以忘我就能以第三者的觀點公正的看待事物,譬如人稱包青天的宋朝名臣包拯以清廉、公正、無私聞名於世,成為官箴的典範;再譬如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范仲淹,他在《岳陽樓記》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其所秉持的應該也是忘我。
如果可以忘我就能以宇宙的觀點探討真理,譬如哥白尼的地動說,(也稱為日心說,)是關於天體運動的和天動說相對立的學說,它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為了這樣的學說,背叛了以人為中心的固有思想,因此一直被教會為難著。其實「日心說」還是不夠客觀的,仍然主觀的以我們的太陽為中心。到目前為止,已然認知到「連我們的銀河系都只是天體的一個小角落而已」。
有人說:「人老了經常忘東忘西的,那麼忘我有何難呢?」。《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好像幾乎整部金剛經都在談論「著相」的事,而其中最重要者當屬無我相,概既然能「無我相」其他的都好辦了。世上很多看破紅塵出家的,說穿了就是為了忘我,既忘了我就再也沒有我的煩惱了。

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昭然若揭

《莊子‧達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好像頂著太陽、月亮走路那樣地明顯。相反的,如果你想秘密行動就須避開日月,比如說晝伏夜行,而且還需避開月圓的時候。喜歡在背地裡幹些勾當的人應該最忌諱昭然若揭了,因為很容易見光死的。
既然是昭然若揭的事情應該一看就懂囉,其實不然,譬如見樹不見林吧,有人把他翻譯成「專家(專才)是對某一項問題或事物知道得多 ,但對整體卻不見得瞭解。」,所以解決全面的問題只能找通才而不能找專家。西諺也說「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這意思應該很昭然若揭吧,或許可被稱為以偏蓋全。
維基百科說:「團體迷思(英文:Groupthink,亦作團體盲思、集體錯覺)是一個心理學現象,指的是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也就是說旁觀者認為昭然若揭的事情,在某些群體裡竟然執迷不悟。
為甚麼昭然若揭的事情卻偏偏視而不見呢?我覺得是頻率的問題,譬如說狗鼻子很靈但其視覺卻不怎麼樣,因為狗能接受的視頻很窄;換成老鷹就不一樣了,躲得再隱密好像都難逃其法眼;換成貓頭鷹更神了,甚至還具備夜視功能。能夠接受怎樣的頻率那是天份,勉強不來的。下回見到忽視昭然若揭的人應予同情(心情好時或可提點一下),或許別人也認為昭然若揭的事情你卻視若無睹呢。

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

放心

維基百科說:『「你辦事,我放心」,據中國共產黨官方的說法,是中共領袖毛澤東生前的其中一句遺囑,這句話為華國鋒接班成為最高領導人提供了重要的合法依據。』。197699日毛澤東逝世,而在19816月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華國鋒的中央主席、軍委主席的辭呈得到批准,毛澤東認證的「華國鋒的合法領導」居然不足五年就玩完了,你說這樣能還能放得下心嗎?
俗話說「我幫你做事情,你大可放一百二十個心。」,當你聽到這樣的說法時不知道你究竟放心了沒?我很好奇這一百二十個心是怎麼數出來的,人的心向來只有一個,而有二心的好像就會被當成叛徒論處了,那麼這一百二十個心不曉得要被追究幾回呢?
有人說「放下,自在,是禪家的兩重至高境界。」。所謂放下其實就是放下心,而自在是在放下心後的怡然自得吧。就不知道「放下心」與「放心」是否指著同一回事?或者是否在同一個層次上?只知道老媽媽們經常放心不下她們的兒女們,所以通常不很自在。
《東歐女豪傑·第三回》:「原來我們只求自己心安理得,那外界的苦樂原是不足計較。」。心安理得應是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裡很坦然的意思。所以先不管事情的發展是否可以放得下心,只要心安理得就行了,成敗固不足以論英雄,那麼一切榮辱就由它去吧!

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春雨

中央氣象局說:「臺灣2月至4月的降雨稱為春雨,是上一年颱風季過後到當年梅雨季之前主要的水庫水量來源。春季同時也是臺灣農業中重要的耕種季節,所以這個期間降雨量的多寡不僅影響民生用水、工業用水的可用水量,同時也影響灌溉用水的分配。」。中國人自古以農立國,當然殷切期盼春雨;如今工業化了,更亟需用水,那麼文人如何看待這春雨呢?
清明節剛過不久,唐朝杜牧《清明》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春雨綿綿是正常的,可是為何行人欲斷魂呢?春天固然生機蓬勃,但老是下雨難免心中惆悵吧。如果只是下些毛毛細雨,不免擔心春雨不足;可是如果下起傾盆大雨來,更要煩惱淹大水了,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呀。
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人們只關心下不下雨,感情豐富的詩人就不同了,能夠體會花朵的失落。鄧雨賢《雨夜花》:「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無人看見,每日怨嗟,花謝落土不再回。」。古人感情豐富,今人也不惶多讓,好像描述得更為淒切感人些。
都說春天後母面,概因天氣嘛說變就變了,可是不這麼變著能下完足夠的春雨麼?嘗對同事說這個假期爰例又被春雨沒收了,心中固然不痛快卻也不敢埋怨這後母;須知沒有風調雨順的就難國泰民安囉,如果這後母不夠盡責,恐怕連總統都要頭疼用水的問題了。

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三不管

維基百科說:「三不管地帶指無主地,在法律上不屬於任何人的土地。」。三不管應該算是常用詞吧,比喻無人管的灰色地帶;可是俗話說:「人間的勢力分為黑白兩道」,那麼這第三勢力會是誰呢?俗話也說「那個可憐的誰,爹爹不疼、姥姥不愛的。」,這麼巧也只有講雙方皆不疼不愛的,這第三方躲哪兒去了。
Yahoo奇摩知識說:『三不管指的是天津的南市,因為過去清朝,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候,南市剛好是在日本和法國的租界,加上地處偏僻,從而變成日本、法國、中國都不管的地方。所以過去南市就被稱為「三不管」。』。這個說法有三個要素,首先清朝本身孱弱;其次是外來勢力分為兩方(或兩大陣營);最後是這三不管的地方地處偏僻,鳥不下蛋、狗不拉屎的,概為雞肋之類。
當學生好像也有那三不管的,按照上面的羅輯分析,這三方除了學校與家庭外,還有那自甘墮落的自己。也就是說因為自甘墮落,別人也不怎麼指望了,即便是那最親的親人。以此類推,三不管的成人就是那自甘墮落的自己、唾棄的配偶,以及避而遠之的親朋好友。
蘇軾〈范增論〉:「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反過來說,健康的植物不長白蟻,而堅定的人不受讒言。如果某人發現自己成了三不管的人,應該是已經爛透了(有如遭了白蟻的木材),失去了為人的價植,所以誰都避之唯恐不及了。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趨勢

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對於人力的能耐向來有人定勝天的說法,從意志的角度看或許是自我激勵的方法,可是被過度渲染總是有壞處的(硬逞人力而不顧經濟法則);難得早在宋代已有「天下大勢之所趨」的概念,知道如何運用時勢。
維基百科說:「今日,市場具備了兩種意義,一個意義是交易場所,如傳統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等等,另一意義為交易行為的總稱。」。交易行為反應著人們的供需心理情況,也就是一種行為趨勢,你把它稱為「天下大勢之所趨」也不為過。維基百科還說:「可以自由提供商品與選擇交易對象的稱為自由市場,反之則為非自由市場。」。自由世界的市場概為自由市場,更是難以人力干涉。
市場反應的其實就是人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構成一股力量,這股力量說穿了其實就叫政治力量,聰明人知道政治力量可以操控但是切忌干涉。有人說民心向背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進也民心退也民心。換句現代的說法就是掌握民意或者是民氣可用。
記得以前的小學課文有一段描述先總統蔣公看到魚兒力爭上游以此勵志的故事,力爭上游值得鼓勵,但魚兒總歸是魚兒,牠上不了天的(魚躍龍門的另當別論),何不學習乘風趁勢而起的老鷹呢?魚兒力爭上游應該算逆勢吧,既費勁且上不了天,好像不夠聰明的。

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一概而論

都說狗狗的鼻子要濕濕的才健康,當狗狗試著要追蹤某種特定氣味時,牠的鼻子會分泌薄薄的一層黏膜,讓牠能夠吸收氣味的化學分子,因此嗅覺變得更加敏銳。大家都知道狗鼻子特靈,人鼻子雖比不上狗鼻子,總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狗鼻子需保持濕潤以加強嗅覺,那麼人鼻子呢?如果你的鼻子也濕濕的,大概是著涼了或者遇上特別感動的事了。
說到著涼,媽媽最怕小孩著涼了,氣溫略有降低就急著幫小孩穿衣服,而可能忽略去辨別小孩的活動狀況;如果小孩坐著或躺著卻沒有加衣裳或許容易著涼;可是小孩通常好動,身體需要散熱,衣服穿多了反而容易流汗且濕在裡頭,加上涼風一吹反倒真的著涼了。
《鏡花緣.第九十五回》:「你要曉得,小兒驚風,其症不一,並非一概而論!豈可冒昧亂投治驚之藥?」。曾經看過皇帝內經之類的醫書,坦白說被所謂的虛實表裡、寒熱、經脈等攪得七葷八素的分不清方向,而只有深諳醫理的才知道如何辨症用藥,才能透徹何謂「其症不一,並非一概而論!」了。
俗話說「苦瓜皮粗削了皮挨罵,瓠瓜皮細不削皮也挨罵。」,請問這是甚麼道理呢?尋常人只認識一些一概而論的道理但不知變通,而識時務者卻需體察時勢所需,做出最合人意的行為。也就是說路是死的人卻是活的,聰明人不能被死路困住,若真沒路或不順路就須自尋()活路。

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耐人尋味

教育百科說:「耐人尋味」的意思是「意味深遠雋永,值得人反覆尋思、體會。」其例句為「他的散文言詞雋永,耐人尋味。」。通常形容美食時必然離不開味道的描述,美食的極致是色香味俱全,而""概為其中一員,所以令人回味無窮、香味撲鼻都適合形容美食,但是如果用「耐人尋味」來形容吃的反而不對味了。
""可以是嗅覺,可以是味覺,可是「耐人尋味」所談的卻是感覺,奇怪吧。如果你不信邪,硬要把它用在味覺或嗅覺上,那就表錯情了。比如說你去看了一部很棒的劇情片,曲折離奇的很是耐人尋味;可是如果你剛吃了一碗滷肉飯配魚丸湯,不能在吃完了之後說好耐人尋味呀。
如果你聽了一場演講,覺得人生霍然開朗,找到了奮鬥的目標,你可以說這一場演講很耐人尋味。如果你發現某人的主張很能引起你的共鳴,或者某人的主意很好、點子新鮮,都可以用上耐人尋味。也就是說值得你品味再三的事物都是耐人尋味的。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 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偉大如孔夫子也會把聞()韶樂比到肉味去,那麼尋常人說滷肉飯很是耐人尋味,好像也不怎麼唐突了,是吧。言語的目的在於溝通,既然雙方都能意會與言傳的,錯久了就沒有錯了。

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掙扎

維基百科說:「都市化又稱城鎮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都市聚集、都市規模擴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經濟社會變化的過程,其實本質是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的變遷。」。依據聯合國的報告,到了2050年全球2/3人口將居住在城市,也就是說不論是蕞爾小國還是落後地區,人口皆往都市裡集中了。
統統擠到都市裡能過上好日子嗎?其實都市裡充斥著所謂的貧民區,這裡的人只能擠在都市裡當下等人,掙扎著過日子。就算是普通的受薪階層好了,都市裡的房價昂貴,好像只能住在如鴿子龍的公寓裡,然後每天擠公車上下班。都市裡的消費不便宜,如果薪水普通的話,恐怕也過不上好日子的。
如果口袋不夠深或者薪水不如意的擠到都市裡只能受苦,那麼住鄉下不好嗎?住鄉下的好處是空氣好、風景佳、住處寬裕,還能種點菜、時花植草啊甚麼的。住鄉下的問題是工作機會難找,尤其是長期穩定的工作,除非你有塊地而且定下心來想當個辛苦的農夫。折衷一下,人口不多的小城鎮或許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吧
鄧麗君唱過的曲子《小城故事多》"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穫特別多。"。如果你偶兒到小城(小鎮)來遊玩的,可以有很多收穫,那麼為甚麼不選擇長住在小城裡呢?在小城裡,身、心、靈皆能獲得調養,除了舉辦大型活動不如大都會方便外樣樣皆好,又何必苦苦地在大都會裡掙扎著呢?

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兄弟情

《史記·五帝本紀》:“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中國人一向崇尚倫理,這與漢朝以來獨尊儒術有關,也確實敦厚了民風。倫理中親子關係當然最重要,而兄友弟恭算是第二重要的吧,俗話說打虎捉賊親兄弟,家道的經營當然少不了眾兄弟的合衷共濟。
《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好一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出外打拼的人很容易孤單,最喜歡這樣的說法了。你想,當地人應該多是有兄弟的,做甚麼事情都能幫襯,那麼外地來的人只好結交異性兄弟囉。台灣因為移民多,這樣的情形相當普遍。
有趣的是中元普渡時,稱呼那些被祭拜的孤魂竟然也叫好兄弟,那是希望與這些好兄弟們結緣嗎?應該不是吧,人鬼殊途的,其實這是佛教盂蘭盆節帶來的概念(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正好同一日,皆為農曆七月十五日),意思是普渡眾生,而死者為大故以好兄弟稱之。
如果可以與陌生人稱兄道弟,然而對自家兄弟卻視同路人,你認為這樣合情合理嗎?可是事實上這樣的情節好像常發生,稱之為兄弟反目。都說血濃於水,當兄弟的怎能反目呢?應該是為了爭利益吧;祖宗有知的話,甚至會從黃泉回來與之算帳的,怎能不知反思呢?

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父母心

宋人應俊在《琴堂諭俗編》卷上《孝父母》的《續編》中說,「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也,唯父母不慈愛而子孝,乃可稱耳。蓋天下無不是底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為甚麼宋人有這樣的言論呢?這是因為宋代的理學發達,父權思想發展到了極致的緣故,那麼現代人該怎麼看呢?
俗話說「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差誰人無?」,父母其實也是平凡人,當然也有犯錯的時候啦,所以不可能有「無不是底父母」這回事的。只是既然是你的父母,是否該特別包容呢?話說父母從小容忍你一大堆不怎麼成熟的行為與情緒,而你卻無須容忍父母的行為與情緒呢?《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所以長大後忍受一下父母偶而的偏差好像很正常的嘛!
父母是平凡人,可是在你虛弱時必然喚起他們偉大的情懷,對你發揮無盡的慈愛與照料,那麼當他們虛弱時,你該有何情懷呢?他們應該不會要求完全的回報,甚至於只會唉聲嘆氣,這時候就該摸摸自己的良心,包容一下、照顧一下有那麼困難嗎?
你可能已是孩子們的父母了,如果將來孩子們對你視若無睹作何感想呢?人的相處是互相的,何況是至親的親人呢!話說教育小孩是父母的責任,如果孩子的思想偏差,你應該是責無旁貸的,所以趁他們年幼時就該塑造他們正常的人格與孝道,才不會在將來困窘了。

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技進乎道

<莊子-養生篇>:“庖丁解牛,技進乎道”。百度百科說“技進乎道”的意思是無論哪一種技巧,當它發展到極致時都會符合自然界的規律,也就是""""是指天地萬物的演化運行機制,通常被解釋為自然界的規律,可是為甚麼無論是哪一種技巧發展到極致時都會符合自然界的規律呢?好像難以理解了。我覺得如果翻譯成「當某種技藝發展到極致時,其中的精要便會通透成熟而系統化,演進成為一門學問。(譬如茶道、柔道)」,或許比較容易理解些。把""字作"學問"解,問題就簡單明瞭了。
有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曾經紅火過,乍聽之下覺得有說服力,可是科技真的來自於人性嗎?譬如古代捨身煉劍的干將莫邪夫婦為了成就一把曠世的名劍,把自己的性命都搭進去了,這樣合乎人性嗎?再譬如說現代的科技新貴們為了工作,經常沒日沒夜的爆肝加班,這也合乎人性嗎?
只有一種東西是始終來自於人性的,那叫做"市場因素"。因為人們不想被電線拘絆,於是有了藍芽技術;因為人們希望隨時都能上網,於是有了智慧型手機;因為人們希望商品輕薄短小,於是半導體業始終發達;因為人們越來越懶,於是AI蓬勃發展。
如果任何道理、任何字詞只能有一種解釋,那樣的世界就沒有多大意思了,這好比用十二生肖、血型、星座等算命,把繽紛的人性濃縮為簡單數種,請問你還能盡信嗎?應該僅供參考而已吧。命運一詞包含""""兩大項,""或許已定,如何""就靠個人的努力了。

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清明

依照民俗,(宋朝以後,)清明最重要的活動即是掃墓,親族子孫到祖先墓前,祭拜焚香,打掃墓園,表達慎終追遠之意。清明掃墓是小學必教的民俗節慶,應該是(中國人)人盡皆知的事情。除此之外,看似熟悉的「清明」還隱含著甚麼意念呢?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所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是指空氣乾淨到視野沒有煙塵阻擋的意思。至於空氣為何乾淨呢?因為清明時節雨紛紛,正是春雨降臨的時節,雨後的空氣當然乾淨清新了。
《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則清明風至。尋春踏青,墓田祭掃。梨花如雪,雨霽見虹。曲水流觴,人倚鞦韆,紙鳶空鳴。」。清明時節正好是所謂的春假期間,空氣清新且適逢假期當然適合春遊,尋春踏青去囉;墓田祭掃係指清明節本該掃墓祭祖的;梨花如雪是指梨樹正好開著漂亮的白花,花多到有如白雪;雨霽見虹是指雨停了但水氣仍重,映著斜陽可以看到彩虹;"曲水流觴,人倚鞦韆"是指當時文人的活動,現在不時興了;紙鳶空鳴表示正吹著爽人的春風,風箏飛上天還能聽到鳴叫;你說如此宜人的天氣不趁機春遊能對得起自己麼?
維基百科說:「清明,是中國四大節日之一、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與新春、端午節、中秋節,是指華人傳統會一家團聚共度的四個節日,故稱中國四大節日。」。既然是一家團聚共度的四大節日之一,不這麼做好像對不起家人喔。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矯情

後宮甄環傳裡的華妃有句名言:「賤人就是矯情」,當然啦這只是戲劇裡的橋段。矯情通常指做作或強詞奪理的行為,世俗裡好像也不怎麼認同矯情的行徑,可是有時候迫於形勢只好說些言不由衷的話、做些自己也不喜歡的事,難道說矯情就是君子與小人的分野嗎?
南宋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是一首大家熟悉而且普遍認同的少年情懷,那麼少年們生澀靦腆的強說愁算不算矯情呢?如果硬算是的話,似乎有些矯情了。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邵女》:「『汝狡兔三窟,何歸為?』柴俯不對。女肘之,柴始強顏為笑。」。請問你曾經有遭遇過強顏為笑的場合嗎?都說強顏為笑的應有其苦衷吧,那麼強顏為笑算不算矯情,該不該被諒解呢?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也就是說有些事情本來就是外人難以釐清的。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六:“竿木隨身,逢場作戲。”。有時候與人爭執到底而絕不認輸的不見得夠聰明,只好逢場作戲了。可是從某種角度看逢場作戲的應不是真情,那要算矯情囉?所以說做人難,既要有原則又要有彈性;只是逢場作戲可以,但是應不能忘了初衷。

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愚人節

都說每年的四月一日是愚人節,這一天可以開開別人的玩笑,就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一天是愚人節,所以可以被原諒。問題出在可以開多大的玩笑?難道說當天傷害人可以無須負責麼?懂法律的人應該知道,法律是不會有假期的,如果當天被你戲弄的人想要告你,法官應該不會採認「愚人節可以開別人的玩笑」的理由。
你知道有愚人節,可是你知道愚人節的由來嗎?如果你上網查詢,可能找到很多種版本,那會不會是各地其實都有愚人節,只是湊巧都定在四月一日呢?不管愚人節是怎麼來的,如果這樣的節子沒有被人遺忘,就表示這還是有市場還被人需要;或許這反應著社會的苦悶吧,需要缺口宣洩一下苦悶的情緒。
開玩笑的事情其實隨時都在發生,可能在愚人節當天更有效果吧。只是玩笑應該無傷大雅,否則那受害人不會善罷干休的。有句玩笑話說「天下皆呆,以不呆者為呆。」,因為那不呆的知道藏拙,藏拙多了看起來就一付呆樣;而那些不知道藏拙的整日捎首弄姿,盡量使自己看起來不呆,其實還是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