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有一個人

有一個人情緒或者情境難以有效掌控,譬如面臨重大局面,本應冷靜自持以發揮最大智慧,卻總是因為緊張過度以至於腦袋一片空白;譬如依照情境本應韜光養晦或者擁護主流以保太平的,卻突然一腔熱血沖昏了腦袋,做出了驚世駭俗的舉動,以至於成了眾矢之的。
有一個人意志不堅,因此一生只能做個幾回重要的事。譬如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吧,這個人順應潮流結婚了,可是並不代表能夠堅守這份婚姻承諾,相互扶持到底,所以家庭雖然存在著,卻不是童話中那種幸福美滿的結局。譬如說男兒當自強所以該創業吧,他總算不能免俗地創業了,卻不能堅持理想,把事業做到最好。
有一個人眼高手低,總是不能腳踏實地認命過活。譬如人事不如意時便會唉聲嘆氣地抱怨懷才不遇,卻從不懷疑是否真的懷才了。譬如經常羨慕他人的成就,懷疑上帝是否公正,卻從不懷疑是否盡了力。譬如一心想要成就大事,卻沒有衡量過自己的口袋是否夠深,產品的市場潛力是否夠正,因此淪為銀行或者房東的獲利來源。
這一個人我知之甚深,應該沒有人比我更孰悉他了,按理說我是他最要好的朋友,知道他有那麼多的毛病,應盡力輔助他;可是臨到緊要關頭卻總是與他沆瀣一氣,失去了諫正的立場。有人說上帝以自己為模型創造了人,而這一個人是以我為模型創造出來的,我就是他的創造者。神創造人所以神愛世人,那麼做為一個創造者我應該愛這個人,使他更有成就,至少免於災難吧。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淺移默化

孔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為了保持嗅覺的敏銳,我們的鼻子會刻意忽略掉久聞的味道;可是我們的心性沒有這種自行忽略的特性,反而多了淺移默化的特質,所以孟母刻意三遷就是為了這個緣故。
在歷史上,唐朝有文成公主下嫁西藏的故事。政治上的和親當然有其作用,可是我們在意的是這個事件的效果,據說文成公主成功的把唐朝的文化帶入了西藏,使藏民在淺移默化中受其教化,而藏民為了感恩還特別建廟祭祀。歷朝被貶的文人,也偶有在下放的落後地區施行教化的故事,而鄉民也多立廟祭祀以回報之。
通常一個村落或者一個民族會有共同的習性,但這是如何產生的呢?《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也就是說民俗是約定俗成的,問題是誰有權力做成這些約定呢,難不成從古代便有村民代表這種民主制度了嗎?所以看來還是淺移默化(同化作用)造成的吧。
《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消滅,害除福湊矣。”。為了鼓勵某項政策,或許會把成效誇大些,讓人難以信服;可是政策的宣導具有淺移默化的功效,如果為政者是親民愛物、大眾信服的好官,那麼淺移默化的功效將更為彰顯,或許所謂的「杜漸防萌」就能達到「害除福湊」的地步也說不定。

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從容不迫

《莊子·秋水》:「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當我們看到從容不迫的魚,會認為魚是很快樂的;如果這些魚都是跌跌撞撞的,你會怎麼認為呢?有人說處事必須冷靜,才能避免錯誤;可是明明事態緊急要如何才能冷靜呢?又如何確認自己是夠冷靜的呢?或許從容不迫會是個好指標。
如果你是從事服務業的,你必須讓你的顧客明白你正很冷靜地處理著他的事情,這樣才能讓他安心,所以從容不迫是專業的表現。譬如說你是個鐵板燒的大廚,你的顧客就坐在你面前看著你表演廚藝,你會顯得驚慌失措嗎?據觀察,所有的鐵板燒大廚都是從容不迫的,而他們的廚藝正是一種專業的體現。
就像會拿筷子吃飯不是與生俱來的,從容不迫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如果你在自家的客廳休息著,會感到緊張不安嗎?如果你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著,會感到緊張不安嗎?如果你不停的演練著,直到大庭廣眾之下與自家的客廳已經沒有太多差別,那麼你大概可以算得上從容不迫了。
蘇洵心術論:「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一員大將如何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呢?那是因為他久經沙場,大風大浪見多了,知道緊張只能壞事,唯有從容不迫才能冷靜思考如何制敵。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驅動的力量

都說成功需要堅持,可是如何堅持呢?好像學校教學不曾有過這一門課,而社會的教育也似有若無的,好像就等著自己去摸索吧;可是有個諺語叫「瞎子摸象」的,會不會摸不出任何真像呢?其實堅持需要充分的驅動力,這好比小時候玩的紙飛機只能靠發射時的些微衝力飛了那麼一下下而已,而裝了引擎的模型飛機才能夠飛上那麼一陣子的。
信不信由你,能夠堅持的人通常都是已經發現了堅持的驅動力,只是每個人的驅動力好像很不一樣,譬如岳飛的背上被母親刺上了「精忠報國」四個字,從此便有了堅持的驅動力;這年頭流行刺青,喜歡找人在自己身上刺些甚麼的,就不曉得這些刺青的人是否也已有了堅持的驅動力?
有人說驅動力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兩種,也就是說有人適合發願,而有人適合磨練。比如說世界上有一堆考試,於是產生了一堆補習班,有些人是非得去上補習班不可的,只有受人鞭策才會持續的努力下去;可是有些人是自我驅策的,這種人不太需要上補習班,好像發願就可以了。
就因為堅持的驅動力因人而異,所以每個人須自行找出自己成功的驅動力是甚麼。如果有人說可以幫你找出堅持的驅動力,千萬別相信他,真有此能力的必為一大師,不需要靠著招搖撞騙過日子的。這就好比那通曉投資之術的能人,兀自發財去還嫌時間不怎麼夠用,決不會甘心只當個老師的。那麼想成功的該怎麼辦呢,趕緊找自己適用的驅動力去吧。

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似曾相識

你是否有過一種經驗:到了某個陌生的環境卻覺得很熟悉,好像在哪經歷過的,會是在某個夢境裡嗎?可是好夢已遠,早已杳然無存,又或許這個夢其實根本並不存在,那麼又為何如此熟悉呢?有人說宇宙是多重而平行的,通常沒有甚麼交集,可是在陰錯陽差之下,就會殘存著另一時空的印象。
你是否有過一種經驗:遇到某位陌生的人卻覺得很親切,好像在哪見過甚至相處過呢?如果以因果論,有人會說人人都是有上輩子的,或許這人正是上輩子相處過的夥伴呢,雖然記憶不復存在,可是潛意識裡的好感依然存在,所以覺得格外親切。
你是否有過一種經驗:遇到某個正在發生的事件,卻覺得這樣的情節很是熟悉,好像曾經在哪遇到過的呢?或許有人會說那就是第六感,簡單的說就是所謂的預感,那麼人為何會有預感呢?卻任誰也說不清楚,可是冥冥中就是有這種感覺,神奇而不可捉摸。
拜科學昌明之賜產生了現代的繁榮與昌盛,而科學是理性的,是可以一再驗證的,但卻解釋不了人的思想與感覺,所以必然有科學以外的空間值得去追尋。譬如偉大的詩人可以有曠世的佳作,卻不是隨時都能為之,據說其間的關鍵在於靈感,靈感來時自然文思泉湧,靈感去了搜盡枯腸也莫可奈何。而這樣的靈感你可曾有過,是否覺得似曾相識啊。

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被害妄想症

高度社會化的生活下會不會反而讓你覺得處處充滿危機感,凡事總是疑神疑鬼的,認為自己是個受害者,或者乾脆說是個陰謀論者,指稱很多事情其實都是有人在幕後主導著的。如果是的話,你可能已經得了被害妄想症,其實這是高度生活壓力下的產物,一種缺乏人際互信的行為模式。
或許有人會說當今的社會真的是如此不堪的呀;都會生活的確比較複雜,可是多元化社會本來就應該允許較多分歧,不同的思想與主張不見得是罪過的,只要沒有侵犯他人的安全即是合法的。反過來說,太過缺乏安全感也可解釋為自信心不足的結果,或說有自信的人更能處理分歧、接納異類,畢竟都會生活需要與人進行更多合作,而互信與自信接是不可或缺的。
我要說的不是精神分裂症及妄想症的患者,而是指生性多疑者的行為模式,他們沒有精神方面的問題,但深受多疑的困擾。譬如說偶而得了感冒,他會懷疑就是被某個同事傳染的,因為那個同事經常感冒譬如說偶而拉了肚子,他會懷疑就是午餐的衛生有問題或許他的懷疑是正確的,但也可能是沒依據的,反正是無從查證徒留懷疑而已。
說到多疑,曹操應算是個代表性人物,傳說他藉由睡夢中殺人的伎倆,以遂行防身的權謀。曹操是個擁有權勢的人,其暴行旁人敢努不敢言,似我等升斗小民是無法效法也不應仿效的,所以應該反求諸己,加強互信與自信的功力,而不是任由被害妄想症擺佈。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雙刃劍

孟子《魚我所欲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求熊掌。」。維基語錄這樣解釋:「想得到熊掌要去山上去打,而要想得到魚要去水裡去撈,這兩者不可能同時得到,所以熊掌和魚不能兼得。」。或許有人會說那不就先打了魚再去獵熊囉(或許魚獲還能當獵熊的餌);其實這是先後完成了兩回事,如果時空受限的話,只能選擇一處囉。
記不記得台灣曾經有過經濟年年高成長的風光日子,可是後來為何消失了呢?經濟高成長必然帶來薪資的高成長,否則那麼打拼都是為了誰!可是薪資翻漲再翻漲,那麼原本低薪的競爭優勢還會存在嗎?除非產業轉型了,每人的附加價值率都提升了,否則必然是辦不到的;所以今日的低成長只是反映產業轉型的不夠順利罷了。
都說高匯率不利出口,尤其是電子產業;那麼叫央行守住匯率不讓升值如何?肯定是萬民稱慶囉!雖然我們擔心美國指控我們是匯率操縱國,施予逞罰性關稅;其實匯率貶值的傷害也立即反映在進口物價上,即出口產業帶來的榮景未必抵得過物價上揚的困境。

都說「上帝關你一扇門,會再為你打開另一扇窗」;可是上帝幫你開了一扇窗,會不會同時也關掉你一扇門呢?維基詞典說「雙刃劍」係指劍有兩刃。喻凡事都有兩面,多指利弊兼有。《金剛經》中也講過:「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通常佛家也講究取捨,也就是捨舟才能登岸的意思。

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遺產

俗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是前人的後人,在前人所種的樹下乘涼;我們是後人的前人,也應種樹給後人乘涼。人類的文明須無數代的累積,所以我們經常在文化累積上做出貢獻,只是自己沒有察覺而已。留給後人的事物是廣義的遺產,世界文化遺產組織正努力的發掘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
講文化遺產遙遠了些,祖先留給後世的財產也叫遺產,遺產豐厚的其後代可以少奮鬥幾年,謂之為祖蔭。在農業社會裡的祖蔭指的是田產、祖屋,在工商社會裡的祖蔭指的現金、股票、地位,甚至是人脈。運用得當的,祖蔭當然是資產;運用不當時,祖蔭反成了墮落的誘因或者是成長的包袱,其實如何運用應是個人的責任。
韓非《儲說上》:“鱣蛇,蠶似蠋。人見蛇則驚駭,則毛起;然而婦人拾蠶,漁者鱣。利之所在,則忘其所惡,皆為賁諸。”。意思是說有利可圖的話,人們就會忘乎所以,勇猛得像古代勇士孟賁、專諸一樣了。親情本來是很可貴的,泯滅親情應是人神共憤的,可是世上因爭奪遺產而發生的慘劇時有所聞,如果父母輩可以預知這等悲劇,恐怕是把遺產捐出也勝於製造禍起蕭牆之難吧。

通常遺產的繼承需要繳納遺產稅,有些人無力繳納該稅還可能因而放棄繼承;可是有一種遺產的繼承是無須繳稅的,而且價值不亞於錢財、房地產,那就是父母輩的人格特質,那麼人格特質如何繼承呢?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潛移暗化,自然似之。”,父母的言行就是教化兒女的教材,所以日常應行善事,才能把良善的人格特質遺傳給兒女。

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物以稀為貴

唐·白居易《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詩:「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是的,物以稀為貴是大眾的普遍心態,越難得到的就越想得到。新聞報導貴婦們搶柏金包從來都是不皺眉頭的,不像升斗小民買個菜還需斤斤計較呢。柏金包有何珍貴呀?只因它從來都是限量版的。
影劇版媒體偶而會報導明星撞衫的事件:衣服本來是用來彰顯主人的體態風情的,搭配得宜則錦上添花更顯嬌媚,搭配不得體則淪落為旁人的毒舌題材。如果明明是穿著得當的為何突然失色了呢?只因與他人撞衫了,此時有心人便趁機品頭論足一番,硬是要比出個高下來,然後揶揄落居下風的那一方。
世人難得成功,成功了便想複製那成功的經驗;殊不知你的成功在於創新,讓別人覺得新鮮難得;如果你一再複製那樣的成功經驗,就不能如願了。譬如國內拍片,偶然弄出個新題材,引來一片喝采;接下來一堆人搶著跟進,那叫一窩蜂,很快就倒了胃口了。
如果你手上擁有某寶物的在世僅存數件的海內孤本,如果你毀掉其餘的以保留最好的唯一的那一件,那麼那個唯一的寶物的價值很可能大於原本數件合計的價值。原因無他,原來的數件寶物雖然異常珍貴卻不是唯一的,所以沒能得到最大的擁有期待。對於富豪而言,擁有僅存數件中的一件固然可喜,可是怎麼能與那唯一的一件比擬呢?那根本就不在同一個等級上啊。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與人為善

工商社會巧取豪奪人盡皆知,可是巧取好還是豪奪好呢?豪奪屬於強人的作為,使人心生畏懼而敢怒不敢言,所以能掖能藏的必然盡皆藏好,除非想奪之物明擺著的,否則不易得手且有朝一日若威權不再時必招反撲。巧取呢則要看對方的利益是否被兼顧,如果是互利的話又有何不可合作的呢?
話說要從別人口袋拿錢,上策是共同投資,中策是提供財物、服務,下策是設局騙取。共同投資是相信有利可圖,為了潛在的利益只好掏錢啦,如果曾有獲利豐厚的事實,更是趨之若鶩。財物、服務的報償應屬交易行為,通常是你情我願的,只要公道的話沒甚麼好計較的。被騙的當然不情願啦,只要還有可能必然訴諸公堂。
人生的路最好是走長遠的關係才能維持長久,而從長遠的角度看,與人為善應是最佳良策。闢如說找人投資能替對方設想,對方當然能夠感受到,有錢大家賺當然受歡迎。闢如說進行交易謹守公道的原則,只要對方仍有需求,何樂而不為。闢如說心存不良想訛人錢財,騙得了一次難不成還可以繼續騙得下去。
《孟子·公孫醜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是否與人為善是心態上的原則固守問題,有心與人為善的就會設身處地考量雙方的立場,做出有利雙方的事;計較自身利益的交不了推心置腹的朋友,所有關係只繫於利益而已。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按部就班

晉·陸機《文賦》:“然後選義案部,考辭就班。”。成語詞典的解釋:按照一定的步驟、順序進行。也指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在以前按部就班是守規矩的意思,在現代卻成了守舊的代名詞,可見得時代在演變,成語的意義也在演變。
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一》宋太祖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陶穀自譏曰:「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由此可見批評守成非今日之特舉,其實遠在宋代已有訕笑依樣畫葫蘆的記載,那麼依樣畫葫蘆有何問題呢?看來是在其不用腦筋不思變革啊。
制定典章制度通常有其時空背景,譬如秦代崇尚法家,漢初崇尚黃老之術,到了漢武帝則改為獨尊儒術;如果學子不知變通而一昧守成,那麼必然吃了閉門羹,碰出一鼻子灰了。你說法家、黃老有何問題呢?只是不合時代需求抑或不合統治者的味口罷了。
如果你一直在從事按部就班的工作,從最近AI急遽發展的情勢看,是工作最有可能被替代掉的對象,你該想想怎麼培養第二、第三專長,甚至是轉業了;就因為你的工作形態是擬機器人化的,弄個機器人來替代掉你的工作好像還蠻划算的,老闆遲早會發現這個真相。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能者多勞

《莊子·列禦寇》:“巧者勞而知(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莊子所謂的巧者因為工作能力強,受到上級的賞識而重用之,因此比一般人勞累。個人覺得能者多勞沒有太大問題,問題出在同工應該同酬,那麼多工是否可以多酬呢?
如果你是在資本主義思想的體制下工作,那麼多工可以多酬或許是可行的,他們發明了論件計酬的辦法,既然完成較多件數、所做的工作較複雜,薪資應該更多些吧。可是不知道是哪位聰明人(奸巧者)發明了所謂的責任制,只要是任內該做的事就不會有多餘的酬勞啦,其實這應是違反資本主義思想的。
如果你是在社會主義思想的體制下工作,那麼你的想法會變得不一樣,按照大同世界的描述:「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因此能力強而能多提供服務是神聖的,獲得的酬勞會是成就與尊崇而不是金錢。或許在此情境下的「能者多勞」應改名為「仁者多勞」。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如果你是一位多能者,卻未能得到一展長才的舞台直至老朽,那麼你會醞釀出多少怨氣來呢?如果可以挑選的話,寧可一展長才而不太計較酬勞的吧。可是如果做了很多卻被別人冒領了功勞,恐怕才是使你難以下嚥的吧!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不食人間煙火

據說修道的人修練到一定程度可以不吃人間的食物,人間的食物有所謂的"濁氣",身體已經達到清淨的修道者,吃了食物之後,必須將濁氣排除乾淨,否則會影響修道者的意念,再度墮回凡塵。上述的說法表達了兩個意念:人間的食物是"濁氣"所以不利於身體已經達到清淨的修道者,沾上人間食物的修道者將再墮回凡塵。
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意即修煉成功的應經得起凡塵的種種試煉的,那麼上述的現象就令人起疑了。譬如八仙好了,雖然經常駕臨凡塵,但不是為了重回凡塵修煉,而是為了渡化後繼者。也就是說身體已經達到清淨的修道者怕吃沾了"濁氣"的人間煙火,而得道成仙的功力更勝一籌,已然不怕人間煙火了。據說濟公不但不忌人間煙火,甚至還葷素不拘,看來功力又有些不同了。
其實人們訴說「不食人間煙火」,應還隱含著不知民間疾苦的意思,怎麼說呢?不吃人間的食物就不需要辛苦營生了,所謂開門七件事都可以省心不顧了;如果只是獨善其身的,從此可以當個快樂神仙;如果想兼善天下的,雖然自己不必營生,可是營營眾生該如何得救呢?所以才會有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的渡盡眾生,方証菩提。
說是不食人間煙火有些籠統,應包含不需食人間煙火、忌食人間煙火、不想食人間煙火等各種狀況,這與功力有關也與心態有關;如果功力不足,可能單純是忌食人間煙火,而功力已深的還存在著想不想介入凡塵的心態因素吧。最可悲的是有人不想食人間煙火但功力卻不濟,只能扭捏作態或練練嘴砲,自愚且愚人而已;若真有心,應在凡塵裡修練直到不怕人間煙火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