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曲突徙薪

《漢書·霍光傳》:“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這是一個大家熟悉的典故,而且類似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可是好像沒有多少人記取了這類教訓。

先說灶直突而傍有積薪這件事,應是最基本的安全問題了。為甚麼灶直突會有事呢?蓋因灶上筆直的煙囪容易讓火勢更加旺盛,也容易有火星直接掉落灶旁。火勢旺盛當然是好事,但是必須能夠控制得住,否則就是拿生命財產開玩笑了,所以通常煙囪會被引至屋外,且須安排防火隔熱的材質,以免引火自焚。

再說傍有積薪,這也是應該特別注意的安全概念。傍有積薪的好處是取薪容易,壞處是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所以通常柴房與廚房是分開的,廚房內只能有少量立即要用的薪材;這好比輪船隔艙的概念,都是用來確保安全的。如果想要既安全又方便的話,應是配置一台方便運送薪材的小車。

這個故事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主人的反應,首先聽不進去旁人的勸告,其次是眼光短淺,只知道感謝參與救火的人,而不知感謝曾經規勸的人。其實這好像也是一般人常犯的錯誤,所以才有「忠言逆耳」與「見樹不見林」之類的成語。《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或許我們不必經歷燒掉房子的災難,就應學會此等教訓。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惦記

《紅樓夢.第八五回》:「你先回去道謝太太惦記著,底下我們還有多少仰仗那邊爺們的地方呢!」。通常惦記是指掛念的意思,而這樣的掛念就是人們感情聯繫的所在。比如說遊子出了遠門,家裡有倚閭盼望著的老母。再比如說雙親為了上班不得已把幼童寄養在保姆處或者幼兒園裡,心裡難免還是惦記著。

除了親情,事情也常被憂心的事主惦記著。比如說張三有一棟家傳的老宅,既是老宅嘛,待修處必然日漸增多。可是好像很難修,用多了新建材將使得老宅失去了古樸的特色,但是如果考究老建材,費用將貴得嚇人;就這樣,張三是修也不是不修也不是,就這麼難以忘懷的惦記著,而時間更是催人得緊哪。

還有財物也是人們經常惦記的所在,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或許這就叫做覬覦吧。別人惦記著你的財物,那麼你無須惦記著你那珍貴的財物被人光顧了嗎?於是日也擔憂、夜也煩擾著,不知道該找個牢固的保險箱裝著,還是尋個絕密的所在藏著,你說這不叫惦記啥叫惦記呢?

其實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經常被人惦記著,那就是你的初衷、理想或抱負啊什麼的。猶記當年時的英雄年少志氣高,初生之犢不畏虎;可是不知怎的,臨老了反而顧慮東畏懼西的,這膽氣好似那冬天裡被牛羊吃怕了的青草,竟然長不出來了;而那會兒的初衷、理想或抱負啊什麼的,在多年之後啊竟都揮灑不開,成了懸念了。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糾結

《後漢書.卷六五.皇甫規等傳.贊曰》:「山西多猛,三明儷蹤。戎驂糾結,塵斥河潼。」。糾結通常作互相纏繞解,比如說頭髮沒有保養,或者不愛乾淨太久沒洗且不整理,就容易糾結在一起了。糾結也作交纏不清解,比如說治安不好或者政權不彰,各地豪強紛紛自擁山頭,那麼各方勢力便也糾結難清了。

唐 李白 《古意》詩:“枝枝相糾結,葉葉競飄揚。”,請問你曾有過進入密林的經驗嗎?那種上有大喬木,下有小灌木,其下還有數不清的蕨類植物,構成紛雜的蔽目的林相,只消進入密林幾十公尺,你便失去方向感了;比起那公園裡的小樹林,喬木底下只有枯乾的草地,樹林後的建築也依稀可見。唯有進過如此的密林,才能充分了解啥叫做糾結了。

有人說有甚麼樣的大自然,就會有甚麼樣類比的心思了。野外可以有深不可入的密林,內心當然也有糾結到不行的鬱悶囉。比如說你是一家之主,近來的景氣很差大家都知道,但是各項花費卻從來不見減少;如果家裡還有老人需要照顧的,心情怎能不糾結呢?再比如說你有許多客戶需要服侍,可是客戶的問題一個比一個難纏,以你有限的精力與資源,該如何下手呢?

我在山裡擁有一小片林地,山裡頭霧氣大草木生長極為迅速,一年到頭下來已成了標準的密林了。如果連自己的林地都害怕進入,那算哪門子好漢呢?而且林子也需要照料,於是每年皆安排一回除草。如果你一路深入進去除草,大概沒多久就會產生幽閉的恐懼感了,所以只能一片一片地往內除,反正身後已然空曠一大片了。

大自然的整理如此,心情的梳理是否也是如此呢?佛家說心情的轉變只是一瞬間的事,如果你是位大師,或許就是如此;可是如果你依然只是個平凡人,或許無此能耐吧,那麼學學我除草的方法如何呢?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上乘

《左傳·哀公十七年》“良夫 乘衷甸,兩牡”;唐 孔穎達 疏:“甸即乘也……衷,中也。蓋以四馬為上乘,兩馬為中乘。大事駕四,小事駕二,為等差故也。”。我們通常以上乘比喻上等的事物,比如上乘的內功心法、上乘的貨色啊什麼的,可是從左傳的這段描述看來,上乘卻是專指配置四匹馬的大型馬車;以此看來,這是以量取勝,只要是配置四匹馬的馬車即為上乘,管他配置的是老馬還是劣馬。

《左傳.哀公六年》:「嘗獻馬於季孫,不入於上乘,故又獻此,請與子乘之。」。這一段與上一段的講法就不一樣了,這裡的上乘指的是上等的好馬,與一般的認知(上等的事物)大略相同;以此看來,這是以質取勝,質不夠的管你數量再多,皆不能稱為上乘了。

《花月痕.第一五回》:「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這裡的上乘以「上等而高妙的境界」解,雖然還是指上等的事物,然而這裡似乎比較在意以妙取勝,與以質取勝的在趣味上有些不同。或許你說高質量的必然比低質量的有趣多了,這樣的見解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好像不怎麼投機,不是同一掛的論調。

聽說過一則故事:某富豪擁有舉世唯二的極珍稀作品,但為了增加其稀有性,此富豪寧可毀掉極珍貴的其中一件,以成就剩下的一件成為唯一的極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上乘中的上乘是以稀取勝的,因為剩下的那一件成了唯一的極品,其價值已然勝過原先的唯二了。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菁英的演化

維基百科說:「菁主義(英語:Elitism)是從現實主義出發來理解和闡釋政治與社會的結構及其發展的一種理論,認為應該由少數具備知識、財富與地位的社會菁英,來進行政治決策,主導社會走向。其反義詞為民粹主義。」。菁英主義與民粹主義的糾纏越演越烈,一直是政治的焦點。民粹近來很常見,屬於政客們的慣用操作伎倆,那麼菁英是如何演化而來的呢?

最早的菁英為世襲貴族,他們因血統被認定為菁英。早期的受教育權是貴族的專利,所以可以算是知識份子,可是資質未必是優秀的,紈絝子弟也屢見不鮮,若以現代的觀點論之應屬既得利益者。如果是新創建的朝代,通常其貴族是跟著打天下的好漢,所以資質較為優秀,其後代則多半一代不如一代了。

工業革命以後,民智開通且機會較為均等,菁英的出路一下子變寬了。首先,開辦事業的人很自然的聚集了財富與地位,講話的份量就變重了,得以影響政策的決定,因此可視之為新的菁英階級。其次,議會開辦了,當然會選出很多國會議員,他們主宰立法的權力,是必然的政治菁英。早期還有上、下議院之分,上議院仍是貴族的勢力,下議院才是平民的地盤。還有,學術發達了,必然產生了學術領袖,他們是大學裡的教授或者研究機構裡的研究人員,是當政者諮詢的重要對象,所以對政策的影響力也是很可觀的。

產業全球化以後,專業分工的趨勢愈演愈烈,景氣輪動也愈來越難捉摸,而貧富差距更是天壤之別。由於專業分工及科技業蓬勃發展造就了很多科技新貴、而商業發達也促進了金融業的興盛,看起來是盛者愈盛而衰者愈窮,以至於產生了M型化的社會,即中堅的菁英不見了。還有,會不會興盛似與從事的行業有關,行業選對了就容易成功,只是輪動非常快,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蹋了。

據政治學者說:菁英是社會資源的分配者,因此總是可以分配到更多的社會資源,那麼如何成為菁英呢?我們從菁英演化的過程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今日的菁英多半與從事的行業有關,而行業的興衰又與景氣的輪動有關;這與俗話常說的風水輪流轉似乎不一樣,有些行業怎麼輪都不紅,有些行業卻經常火紅,所以眼光必須獨到,才有機會成為菁英。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暗黑

近來「暗黑」一詞似乎成了流行用語,好像在黑暗處很容易發生駭人的事,常搞得人心惶惶的。所謂的暗黑興許就是在見不著人的黑暗處所行使的那見不得人的勾當,那麼黑暗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不是減少黑暗的發生就能減低暗黑呢?話說燈塔下是黑暗的,只要有強烈的光源,照不著的地方好像就是黑暗的,這是一種相對面,必然產生的。

俗話說「朗朗乾坤,何來鬼魅!」,其實是指光天化日之下眾目睽睽的不好做那虧心事,待到黑暗處,那就難說了。可是陽光越強則陰暗處越是強烈對比,早晨的西面、下午的東面似乎就是黑暗的。在法治社會裡,法治就像那陽光,照射處是朗朗乾坤,而照不著的地方就是那暗黑了。

你有沒有發現,陰天時陽光和緩,陰暗處好像也不怎麼明顯了。這好比秦朝時行使嚴刑峻罰,但盜賊似乎沒有少過,社會始終是風聲鶴唳的不安著漢初為了給百姓生養之機而行黃老之術,盜賊似乎變少了,社會風氣也改善了。難怪孔子在《論語·為政》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有光明就有黑暗,越光明則黑暗越是猖狂,怎麼辦呢?或許有多處光源,黑暗面好像就難以躲藏了。比如說國法如爐而人心不古,幸好還有宗教力量可以匡正,也有道德力量可以勸說,則人性的溫馨依然散播著。不過社會的黑暗角落實在太多了,縱使有那麼多的刑法與善念還是難以照拂周全的;唯眾人皆有正義感時,才能遏止得了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時光荏苒

《文選. 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一》:「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時光荏苒通常是指時間漸漸過去的樣子,而且隱含著韶光易逝的意思。也就是說已逝去的感覺特別快,而將面對的卻覺得比較難熬。可是維基百科說:「時間是一種尺度,在物理定義是純量,藉著時間,事件發生之先後可以按過去-現在-未來之序列得以確定,也可以衡量事件持續的期間以及事件之間和間隔長短。」,時間既是一種尺度,過去與未來的尺度應是一樣的,為何有「已逝去的較快,將面對的較慢。」的錯覺呢?

好比偶而聽到的救護車聲響,迎面而來的很高很急,而錯過身後的突然變低變緩了。理論上救護車的聲響頻率應是不變的,可是感覺到的好像都是前急後緩的啊?記得老師好像說過會有這種效應是因為救護車向你移動的緣故,那麼時間也是向你移動所以前急後緩嗎?不對啊,時間是前緩後急的呀,難不成是說時間正在離開你哪!

《文選.嵇康.幽憤詩》:「實恥訟免,時不我與。」,看來古人早已發現時間正在離開他,故而有此嘆了。可是我還是有諸多疑問,時間不斷離開我們是要去哪裡呀?有史以來時間已離我們多遠了呢?還有啊,時間離我們而去的目的何在呀?難道是上帝故意讓時間離開我們的嗎?

傳說古有夸父追日的故事,也是因為夸父發覺時間正在無情地離開他,故忿而追日的麼?果如此,英勇的你是否也要加入追逐的行列呢?記得老師常說時光易逝,所以要把握時光,是不是也是在暗示我們趕快去追呀?正要離開的如果不去追的話如何才能把握得住呢?就要溜走了呀。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認真

《老殘遊記.第一回》:「那八個管帆的卻是認真的在那裡管,只是各人管各人的帆。」。「認真」一詞何時聽到的呀?老師說:「當學生須認真用功讀書」,媽媽說:「最喜歡認真讀書聽話的小孩了」,爺爺也說:「做人啊,當然需要認真囉」。老師的認真是指用功,媽媽的認真是指聽話,可是爺爺的認真就不知道是指哪個了。

記得上職場時,老闆也說過如果不認真的話,是會把你fire掉的。只是認真的人特別容易計較,就像老殘說的,「那八個管帆的卻是認真的在那裡管,只是各人管各人的帆。」,換句現代的詞,那叫做各自為政,或者叫各擁山頭如果你是老闆的話,你喜歡這樣的認真嗎?

是的,做人須認真但也不能過度認真,因為每個人認的真或許就是不一樣的。比如說管財務的認真管錢,管業務的認真找門路投資,而不同的業務各自找各自的門路花錢,如果他們都認了真,會不會僵在那裏呢?他們其實都很認真啊,只是不知道老闆的認真何在呀?或許老闆就需認真地在其中協調著各方的認真吧。

做人嘛,或許認真還是必要的,就像料理終須以鹽調味,才會有味道。可是啊,你知道的,鹽一定得吃但不能多吃。專家說:「若鹽分攝取不足,可能導致血液和消化液的量減少,影響血液循環和消化系統。除此之外,鹽分還與水分代謝、肌肉收縮和營養吸收有著密切的關係。」。可是專家還說:「當鹽分攝取過多,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因血中存在過多的鹽會導致血管中水分大幅增加,血管壁壓力上升,持續的高壓狀態會造成動脈硬化;不僅如此,長期過多的鹽會造成腎臟負擔、增加尿路結石發生機會,還有可能骨質疏鬆,因腎在排除鹽的過程中,鈣離子也會一同排出。」。如果你不認真,好像找不出人生在意的東西;可是如果你太認真,就會被在意的東西羈絆住了。

2020年11月1日 星期日

形象


維基百科說:「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人通過觀察、聆聽、氣味和接觸等各種感覺形成對某個人的整體印象,但有一點必須認識的是:個人外貌並不等於個人本身,而是他人對個人的外在感知,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的感知不會是完全相同的,因為它的正確性被人的主觀意識所影響,因此在認知過程中在人的大腦中產生不同的形象。」。維基百科說的是別人對某人的形象的行成,其實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個人形象亦存在著某種自我的價值觀。

比如說有人維護形象不餘遺力,認為形象就是自我的招牌,說什麼也不能砸了的。於是人前人後維護著優雅的身段,深怕被人識破了原有的德性。這樣的人你可以說他是潔身自愛,可是好像也有說不出的虛假,對別人而言或許只是看到他的面具,對自己而言永遠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了,說不上甚麼自在了。

比如說有人為了利益可以罔顧形象。報載每年中元普渡時各處廟宇會有將祭品於供俸後開放大家取用的場合。只見時間一到群眾蜂擁而上,用不著幾分鐘就能搶光供桌上所有的祭品了。話說那些祭品都是些普通的食品,好像不值得為此犧牲了寶貴的形象吧;但形勢比人強,值此場合,人人好比著了魔,化身為好兄弟一般,平日刻意維護著的形象好象皆不在意了。

形象是一回事,真正的自我是另一回事。比如說漂亮的小姐、帥氣的先生在人前都是光鮮亮麗的,當然看不到邋遢的一面;可是如果有機會到他們的住處參觀的話,西洋鏡恐怕就要被拆穿了。這麼說吧,就是為了形象,所以可以委屈自己做了很多原本不喜歡的事;沒辦法,誰讓你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