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說:「菁英主義(英語:Elitism)是從現實主義出發來理解和闡釋政治與社會的結構及其發展的一種理論,認為應該由少數具備知識、財富與地位的社會菁英,來進行政治決策,主導社會走向。其反義詞為民粹主義。」。菁英主義與民粹主義的糾纏越演越烈,一直是政治的焦點。民粹近來很常見,屬於政客們的慣用操作伎倆,那麼菁英是如何演化而來的呢?
最早的菁英為世襲貴族,他們因血統被認定為菁英。早期的受教育權是貴族的專利,所以可以算是知識份子,可是資質未必是優秀的,紈絝子弟也屢見不鮮,若以現代的觀點論之應屬既得利益者。如果是新創建的朝代,通常其貴族是跟著打天下的好漢,所以資質較為優秀,其後代則多半一代不如一代了。
工業革命以後,民智開通且機會較為均等,菁英的出路一下子變寬了。首先,開辦事業的人很自然的聚集了財富與地位,講話的份量就變重了,得以影響政策的決定,因此可視之為新的菁英階級。其次,議會開辦了,當然會選出很多國會議員,他們主宰立法的權力,是必然的政治菁英。早期還有上、下議院之分,上議院仍是貴族的勢力,下議院才是平民的地盤。還有,學術發達了,必然產生了學術領袖,他們是大學裡的教授或者研究機構裡的研究人員,是當政者諮詢的重要對象,所以對政策的影響力也是很可觀的。
產業全球化以後,專業分工的趨勢愈演愈烈,景氣輪動也愈來越難捉摸,而貧富差距更是天壤之別。由於專業分工及科技業蓬勃發展造就了很多科技新貴、而商業發達也促進了金融業的興盛,看起來是盛者愈盛而衰者愈窮,以至於產生了M型化的社會,即中堅的菁英不見了。還有,會不會興盛似與從事的行業有關,行業選對了就容易成功,只是輪動非常快,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