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機會通常只留給看得懂的人


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曾說:「Opportunity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這句話在學校裡頗為流行,有人把他翻為「機會垂青於準備好的人」;那麼我們可以說準備好的人已取得機會之鑰嗎?或者說是需有充分準備才能應機會之邀嗎?

說是說機會,其實有些籠統,它至少包含眾人熟知的機會與眾人未知的機會。譬如說考個好大學吧,這是典型的眾人熟知的機會,當然是需要周全的準備才能考得上但是如果在五十年前倡言資訊行業或電子行業會是個好機會,那可未必獲得旁人的贊同而且幾乎所有的參與者全在摸索中進步著,應談不上是早已準備好的人,不是嗎!

再來看看機會的價值吧,眾人熟知的機會當然有其價值,只是價值有限反過來說,眾人未知的機會其價值是無限制的(從零到無可限量)我們常說的把握住機會,應該是指後者吧,所謂成功者並非只是把握住眾人熟知的機會而已。

機會既不一定是垂青於準備好的人,那會是誰呢?我認為應該是那看得懂的人,他們看出了這機會的發展性及其無窮價值。所謂看得懂的人是既看好這機會且堅信這機會必將發達的人,也就是在心理上完成準備的人,因此可以面對種種困難而不斷努力、不斷進步著。

或許巴斯德沒有說錯,他說的是prepared mind而不是prepared efforts,只是那翻譯者沒有悟到真髓罷了。我要強調的是:既是未來的偉大機會,必將是運用未來的科技,現代人是不可能已經準備好了的可是要如何看得出這般偉大的機會呢?或許那是已走到了未來的門口,嗅到未來遠景的現代菁英吧。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機會與命運


小時候玩大富翁遊戲大概是一種共通的兒時經驗吧,為了增加遊戲的變化,大富翁裡設有兩疊隨機抽取的紙牌:「機會」與「命運」;小孩子當然不夠了解機會與命運的意義,只意識到因而錯失了一回繼續投資的機會;我想大富翁的設計者大概也不清楚這兩者的分別吧,這從紙牌的內容可以看得出來;那麼玩著大富翁長大的人們弄清楚了嗎?

話說「機會」是不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只有意識到的人採取了對應的行為才會發生。譬如說買個樂透彩吧,路過彩券行看到了搶購的熱況,或者聽到連槓數十期後累積的頭獎足以羨煞人時,貿然加入了搶購的長龍;「機會」當然也是或然率渺茫的,否則大家豈不都成了大富翁;只是一券在手希望便無窮,好像隔日就可以使著性子的把辭呈重重摔在老闆桌上,然後大喊老子不幹了。

話說「命運」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只要不再掙扎就必然臨頭。譬如說中年危機吧,數著數著饅頭,不久之後便發生了;還記得被稱為職場新鮮人的那段日子,人人見面都稱讚是pretty young、好帥好漂亮哦甚麼的,就算偶而弄擰了事情也不忍心苛責的;曾幾何時,當被兒女、生活整治得人老珠黃、蓬首垢面時,它便悄悄然來臨了,令人頓首扼腕無言以對啊。

有人說機會可以改造命運,也說命運偶而也創造機會。這是指它們相互影響嗎?這兩種相互的影響究竟有什麼差別呢?如果你是外向的、冒險的,那麼你會比較喜歡前者。也就是說命運由自己決定,那怕是成者為王、敗者便為寇;如果你是內向的、守成的,那麼你會比較喜歡後者。也就是說命運天定但偶而也會有升遷,即騎驢順便找馬、找馬不著就繼續騎著驢吧。

物理學家說原子裡藏著電子,不同的原子裡藏著不同數目的電子。電子間存在著無形的軌道,從低層軌道升級至高層軌道需要花費相當多的能量(努力的艱辛);而從高層軌道降回至低層軌道則釋放出能量(墮落的快感)。活撥的(外層的)電子會從某原子釋出進入另一種原子;而不活撥的(內層的)電子只會待在某一種原子裡。

這好比社會上有很多種職業,而每種職業都有高低有別的職位等著人們去從事。相信機會的人就像那不安的電子穿梭於各種原子間,至於相信命運的人當然就是某種原子裡的電子囉,至於要當哪種電子(從事於哪種職業)就由自己決定吧。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找一位好老師


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小時候讀到這一段只是讀到一段課文,沒有太多感觸,或許還曾用於某次作文以增加篇幅或說服力;可是歷經職場數十年的奮鬥以及人生體驗之後,覺得天底下沒有那麼便宜的故事,您覺得呢?

這麼說吧:今之學者必有眾師。然無一師者,可以真正傳道、授業、解惑也。譬如說傳道,大概只有在小學時期可以感受到老師們的諄諄教誨,也只有小學生信奉老師的權威。雖說小學階段是人生的啟蒙時期,但是啟蒙之後就任其自生自滅,這樣的傳道效果誰能信呢?

再說授業吧,向來傳言學校課業與實務產業嚴重脫節,也就是說個人的本事都是從就業之後緩慢累積的,自行體驗的個人經驗。尤其是學業無用的今日,碩博士滿街跑,說好聽是在從事博士後的研究,說難聽就是當起流浪博士啦。這樣的授業又有誰能信靠呢?

就說解惑吧,人生的道理越來越難理得清,報端常看到某某師長言行不端,要其如何教導學生云云。也就是說自己都經常大惑不解,如何能解眾人之惑呢?古來清官難斷家務事,更何況個人的人生疑惑呢?要說一人能解眾人之惑,恐怕聖人也難為吧。

這樣說來,豈不是說:「師者,既不傳道、授業、當然也不能解惑也。」;其實也不是,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慧根的人一經提點便能豁然開朗,資質稍差者多提點幾回也能略通皮毛,可是資質愚鈍的從南京牽到北京終究還是頭牛。所以為師者只負責提點也!

有時候,有幸遇到明師,還真的能化腐朽為神奇;只是那只限於某時期的某學科,從來沒有出現過一生的名師吧,那該怎麼辦呢?其實每個人就是自己唯一的名師了,試想有誰能了解自己、關懷自己一輩子呢?恐怕連父母也不能吧!所以勇敢的當起那唯一的名師吧,真不能時還能向前輩或在網路上請益呢。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過來人的現身說法


有時候為了賦予說服性,常聽到某些活動安排了過來人的現身說法,以加強與會者的身歷其境感受。這樣的安排當然是善意的,可是這樣真的會有成效嗎?如果有的話,那麼需要清楚效果的重點與意義;如果沒有的話,就不需多此一舉了,徒增過來人的痛苦回憶。

有些學者研究後指出,溝通的效果是由聽者決定的。意思是說溝通的目的是希望聽者接受忠告,所以效果當然決定於聽者是否聽得進去。可是,《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于時也。”,也就是說聽者需有類似的經驗才能有所感受,否則只是對牛彈琴,陷於落花雖有意而流水卻無情的境地。

甚麼是過來人呢?大概就是指有過慘痛經驗的人,譬如說曾經吸過毒、混過幫派、坐過牢的,有朝一日痛改前非的人;也有可能是指患過病痛的人,譬如說得過絕症卻應對得法痊癒了的人;或者說是辛苦奮鬥終於成功的人。那麼過來人要說甚麼法給誰聽呢?應該是說出成功的經驗給同道後進參酌的吧,所以過來人與聽者必屬同道中人才有得說法、也才會有所感應,或者說聽者即是將要過坎而仍未全過的人。如果這樣的組合出了差錯就真的是對牛說法了。

現今快速變動的社會難以累積依然管用的經驗,所以過來人與聽者的組合已難對應得上。譬如說父母親總是不忘對孩子們說法吧,訴說他的讀書經驗、社會奮鬥法則等,可是上輩子人的經驗已難應用於下輩子身上,於是代溝成焉、父命不再。如果明白了這層道理,就不會硬ㄠ著兒女強說教了。

還有,過來人說法的真義不在於過坎的技巧,畢竟每個人要過的坎總會有些不一樣的,強記著招式可能正好害了人。譬如說到汽車教練場學駕駛吧,教練會教你很多招式以便應付考試,可是過了關拿到駕照以後照樣難以上路吧,可見得經驗方面還是需要各自去累積。我覺得過來人說法的真義在於心境的調適與理念的堅持,這種傳承無需挑選對象。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矛盾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之。」以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這是中國最早立論的矛盾說,對後世的是非觀影響深遠。大約與此同時,西方的理則學也開始萌芽,可見得辨正之術乃文明之所需;可是歷經兩千年的浸淫與試煉之後,人們的思緒已不再矛盾了嗎?

我們或許會用「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來揶揄某人言行的前後不一致,可是「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真的錯誤了嗎?試想當部長與當總統維持在一貫的處事觀點與政治高度合理嗎?所以換了位子就必須換腦袋好像才是正常的呀,可是針對個人而言,其前後的言行豈不是矛盾了啊。

誠信是為人處事的根本原則,可是你我有沒有曾經說過善意的謊言、或者聽到別人善意的謊言呢?謊言即是謊言,為何分為善意與惡意,這樣的分別對待是否矛盾了呢?有時候,沒有使用善意的謊言反而是殘忍的、不知變通的,那麼誠信原則該置於何處呢?

科學越昌明,越是發現更多無法解釋的現象,有時甚至因而推論出新的原理,譬如:人類的起源、宇宙發生論、外星文明等。如果說現代的理論是對的,那麼過往的理論必定是錯的,可是將來會不會再發現新理論而再次推翻了現代的理論呢?那麼現代的理論已經正確了嗎?

發現矛盾固然是檢驗真理的利器,但清官尚且難斷家務事,更何況要論斷這混亂的世道;幸好文明是多面相的,邏輯上無法交代的事物還可以借助宗教、信仰的慰藉;人際的衝突也可以依賴親情、友情的安撫;而善惡的判斷還有個人的良知作為最後的把關。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經驗談


大學應屆畢業生被稱為社會新鮮人,他們即將面臨就業的考驗。此時,他們最大的困擾是工作經驗的問題,既是社會新鮮人,何來工作經驗呢?可是八成以上的工作都是要求要有相當的工作經驗的;這些當主管的怎麼就忘記當初自己也曾是社會新鮮人,也是沒有工作經驗的,那麼今日的主管們當時又是如何獲取經驗的呢?

經驗可能是一種難以衡量的能力,當我們要求需要具備某領域幾年的工作經驗時,有些人可能還沒有達到足夠的年資,但是因為認真理解、學習,其工作能力可能優於年資雖充分卻精於混水摸魚的人。於是,有些具規模的公司可能不相信外來的經驗,寧可從頭訓練他們的新人;他們徵人的條件是責任心、工作熱誠、企圖心、可塑性、合群性以及基礎能力等。

可是商人多半是圖近利的,所以他們不願意花太多成本在訓練新人以及儲備幹部的課題上。最理想的狀況是生意到手了再去找到需要的人手,這樣的話就不必養太多正式人員,搞大人事成本了。於是派遣制度應命而生,人力派遣公司充斥在市面上,隨時要多少人手就有多少人手;人手是應有盡有,但怎麼確保其工作能力呢?最簡單的認定辦法就是工作經驗,至於這招是否管用就留給專案經理們去善後吧,於是工作經驗成了用人的唯一門檻。

如果經驗不適合用來衡量個人的能力,那麼經驗應該是甚麼呢?簡單來說,經驗就是個人學習的歷程。如果說一般人花一年可以學成的事物,某甲花半年便學會了,而某乙花了兩年才學會;是不是表示某甲只有半年經驗,而某乙卻有兩年經驗呢?這下子該清楚其中的矛盾了吧。

對於新的事物而言,經驗是創新的結果吧,參與創新的人很自然的便擁有了經驗。那麼甚麼叫做創新呢?這應是針對主角的個人經驗而言的,比如說某甲已做過的事,再做一回就不叫創新,但對還沒做過的某乙卻仍是創新。所以第一流人才創造經驗,第二流人才學習經驗,第三流的人依樣畫出了不太像的葫蘆,而不入流的人則完全不肯去嘗試。

《論語‧雍也第六》:『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地自限)。」』。如果是一個已有經驗才敢作為的人,那麼他便和冉求的習性一般了。須知個人的能力應是沒有限度的,古今所有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皆因他們勇於嘗試眾人皆曰無知、無措的事,因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問子何苦吝於給自己成就偉大事業的機會呢!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你累了嗎?


前一陣子常聽到一句廣告詞:「你累了嗎?」,似乎頗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起到了廣告的作用,所以存活了相當長的時間。繁忙的工商社會裡,人人不得閒,到處充斥著喊累的聲浪好像蠻很正常的,只是受累有限度嗎?甚麼事情最累人了呢?

久不運動的人,動一下就會覺得累;可是經常運動的人譬如說經常晨跑的就不是那麼容易累,可見得每個人忍受勞累的程度有很大的差異,而動不動就喊累的人似乎不太健康。也就是說,同一個人受累的承受度是可以鍛鍊的,為了健康、為了生存,多勞動是有必要的、有益身心的。

但是,我們也經常聽到過勞死的新聞報導,也就是說過度勞累竟然會要了性命,那麼要如何拿捏勞累的限度呢?如果你運動了一會兒,流汗了、覺得累了,洗個熱水澡後頓覺精神煥發,這樣的勞累當然是健康的;如果你爬座山、騎了一天腳踏車,讓你鐵腿了好幾天,可是經過一段時日的正常做息之後,已可全然恢復,那是一種加強鍛鍊,應該還是健康的;如果你每天都像牛一般操勞,每天都累得要死,即便休幾天假也覺得恢復不過來,那麼你應覺悟是否過勞了。

有些人不是從事勞力的工作,可是也經常喊累,因為他覺得勞心比勞力更讓人受不了,那麼要如何拿捏勞累的限度呢?如果你處理一個複雜的案子,當時讓你頭疼不已,但是一覺醒來又是一尾活龍,這只能是一般的勞心;如果你帶領一個專案,時時提心吊膽,似乎揪在一起一般,但是專案一旦結束了,心頭也就放開了,這還算是高強度的勞心;如果你日理萬機,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彷彿沒有盡頭一般,那麼你也應覺悟是否過勞了。

有人說身心是互補的,也就是說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比較能鍛鍊體力,而體格健壯的人也較能鍛鍊心力。所以當你覺得累了時,不妨考慮一下互補的的作用,比如說勞力的人休息時看個電影、聽個音樂,又比如說勞心的人休息時做做運動等,相信能得到相當的效果。

最可怕的是到了身心俱疲的地步,也就是說已經沒有退路了。此時應考慮如何改弦更張了,比如說換個工作方法,是否比較省時、省力;又比如說換個心態,是否比較認命或看得開;再比如說換個搭擋,是否比較能齊心合力;當然,最後的手段是換個工作或換個行業,或能釜底抽薪,一勞永逸吧。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名嘴氾濫


韓非子《五蠧》:“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民主時代裡已無所謂的人主,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這新人主卻生冷不忌喜聽八卦消息;民主時代裡也已沒有所謂的儒者,能以文亂法者概為名嘴輩也;民主時代裡同樣找不到所謂的俠客,那些走上街頭的竟輪到了在學的學生;韓非子於兩千年前的真知灼見竟依然能針貶今日弊病得如此到位,只能嘆服先知先覺的大智慧了。

夫名嘴者,關心國是者也。政治不清明時,總有愛國心切的學者專家們出面懇切的呼籲政改,他們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愛之深責之切的。這些人多半是所謂的清流,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名嘴的原型。

夫名嘴者,譁眾取寵者也。綜藝節目做到窮盡時,自然演化成談論性節目,他們聊些八卦、聊些趣事、聊些做人的道理,偶而也會議論時政。這些人由藝人演化而來,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名嘴的綜藝型。

夫名嘴者,煽動取勢者也。政黨競爭激烈,媒體是兵家必爭之地,利用媒體造勢或攻擊對手是他們隱藏的目的。這些人政治色彩濃厚,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名嘴的政客型。

夫名嘴者,鼓動取機者也。商場競爭激烈,媒體當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利用媒體創造商機或打擊對手是他們隱藏的目的。這些人商業色彩濃厚,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名嘴的商賈型。

民主時代,媒體原為輿論的代言人,好評時政原不足為奇。但如果每一政策曝光,即招來無限批鬥,鬥到臭為止,則新政將何以為繼;反過來說,如果低調行事,又被批評為黑箱作業,不受輿論監督,同樣批它到死為止。弄到後來,政府動輒得咎,只好以無能作收,這豈是人民福祉;說到底,媒體界的名嘴們已氾濫成災,嚴重侵蝕了行政裁量的空間。

大旱望雲霓,朝露彌覺珍貴;清明雨紛紛,淫雨亂我心扉;梅雨落不停,殘陽難曬衣被;暴雨摧屋漏,良田化作泥灘堆。新聞不自由,清流振聾發聵;政治終解禁,你出言我必回;綜藝談論化,耳語八卦紛飛;網路淹口水,亂象全怪名嘴。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在滾滾紅塵裡淬煉


《漢書·東方朔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說明了魚需要藏身而人需要包容;我們常看到魚群在激流裡閃著鱗光,那是因為魚除了需要藏身更需要覓食,只有在激流裡能同時滿足這兩項需求。這好比人需要在吵雜的市集裡打拼,既為了安生也為了餬口。

白居易〈中隱〉: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 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為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小隱於野,只能獨善其身而且索然無味,大隱於朝固然痛快,然變生肘腋難以應付,故白居易選擇中隱;個人覺得:不食人間煙火怎知愁滋味,庭院既深深怎能知民間疾苦。

話說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見性成佛。如果佛祖滿足於已然見性成佛,那麼普渡眾生的偉大志業如何成就?而見性成佛的天機如何傳承?果其然則佛不成佛矣!故成佛者只有入世的修練,絕無出世的法門。

《易經》系辭: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世人或已熟知變通的道理與好處,但未必意識到變通實肇因於窮困,而窮困概為不知變通的後果。如果採行出世修行的道路,那麼只會面對個人的小窮困,必然悟不了窮通達變的大道理;如果採入出世修行的道路,那麼必須面對社會的大窮困,故而能於大苦難中尋求真解脫。

現代的教育制度,從幼稚園唸到博士班凡二十餘載,如果沒有走入社會只能說是閉門造車,所以初入社會時只能當個新鮮人而不是博學之士。一旦走入社會必然發覺書到用時方恨少而陷於窮困的地步;此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法門就開始發生作用了,一旦突破了這個門檻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博學之士。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龍的傳人


中國人以十二生肖來賦予個人出生年的屬性,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除了龍以外都是大家熟悉的動物;根據科學的研究,龍是不曾存在過的動物(恐龍不是中國人所稱的龍),那麼龍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呢?為何成為皇家的圖騰?為何成為吉祥的化身?又為何具備了通天達海的本領?

有人說龍是以鱷魚為原形想像出來的,也有說是蛇,也就是小龍。可是,被稱為龍的還有土龍(波露荳齒蛇鰻),圍棋裡被追殺而不肯放棄的的一大串棋子也叫大龍,甚至在中藥界稱蚯蚓為地龍。總之,龍的確是不存在的,但穿鑿附會的龍卻是無所不在:車流不斷叫做車水馬龍;有一種化纖原料叫尼龍,以前流行過化纖布料的學生制服,那種布料乾脆就叫特多龍;最誇張的是聽不到聲音的人竟然叫做聾子,怎麼會這樣呢?龍聽不到聲音嗎?無所不能的龍ㄟ。

《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在易經裡經常出現龍的意象,譬如開張明義的乾卦:『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周易本難理解,可是用來證明“龍”原非動物,而是指一種政治現象、卦相或局勢卻是不難理解啊。

龍既然不存在,那麼我們就無緣體會祂通天達海的氣勢了嗎?其實也不是:當我們身處深山,偶而瞥見雲瀑翻過山巒時,那股叱吒風雲、翻騰入雲海中的豈不是一條活靈活現的真龍乎!當黃河墬入壺口瀑布時,萬雷崩騰、水氣冲霄,那龍不也是若隱若現於其中乎!還有從空中鳥瞰蜿蜒的河流、起伏的山脈,豁然驚覺世上的龍還真的不少呢!

在民歌發達的時代裡,曾有人譜了一首「龍的傳人」,還曾廣為傳唱於大街小巷中,也沒有聽見過甚麼反對的聲浪,概率皆以身為龍的傳人為榮吧;但既不知龍為何物,何來龍的傳人乎?吟唱之際不覺心虛乎?幸好中國人向來稱呼黃河為母親河,黃河究係是輾轉於黃土高原的一條巨龍,那麼以黃河為母親的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就不算太離譜了嘛。如果還是覺得有些慚愧,不妨細讀一回道德經的「以水為師」篇,或可領悟幾許天機,畢竟為龍者專門於治水者也。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是非曲直


我們現在已習慣於使用數位相機,而幾乎所有的錄音、錄影設備也都改成數位的,那麼數位究竟是指甚麼呢?這要從數位訊號談起:數位訊號的基本單元只以01個狀態表示,而一連串的01卻可以描述極為複雜的訊號,因此得以長途傳送或長期儲存而不會失真;也就是說數位世界裡永遠只有是非題,而這樣的世界在真實的情境裡是不復存在的。

仔細回想我們走過的路,有沒有又直又長又平的呢?應該不存在吧!再仔細回想我們做過的事,有沒有一成不變的呢?恐怕也沒有吧!也就是說單純以是非題的眼光衡量事情是有問題的,可是我們的司法結果、錄取標準、選舉結果、重大抉擇等卻必須是個是非題,所以家事永遠難斷而世事永遠難平。

學校教過,點與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的距離,所以兩地往返最有效率的路徑當然是筆直的通過囉;可是這樣真的行得通嗎?筆直的一再穿過牆頭、穿過山頭、跨過溪流會是好方法嗎?所以世上才沒有又直又長又平的路,不是嗎?所以是非題也才會通通被修正為選擇題的嘛!

記得小學課本裡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小時候讀來覺得有些感人,長大了卻越發覺得愚蠢:首先,良禽擇木而居,居家環境閉塞的一定要死守著嗎?其次,那個山到底有多大,移走有可行性嗎?尤其是經濟上的可行性?再者,山固然不良於行,卻是安全的屏障,君不見四通八達的要地常成四戰之地嗎?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故事轉,能修正的才能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想弄明白是非曲直或許是人的天性,但凡事計較並非解決事情的最佳良策,能相互溝通、相互妥協才是相互適應、互通有無的機轉。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行禮如儀


當老師走入小學教室上課時,必然有班長高喊起立、敬禮、坐下的儀式,代表學生對老師教導的敬意。話說從頭,在小學生的心目中,老師無疑是最大的,甚至大過親身父母;到了中學,敬禮已可有可無,學生也不甚敬重師長;及至大學,已不時興敬禮了,而師長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早已江河日下、日薄西山了。

學生心智越成熟反而越不尊敬師長,是因為覺得長大了、成熟了可與師長平起平坐,抑或是覺得師長的本事不過爾爾不需要太尊敬;不記得在哪個作品裡看過:稻子成熟時總是低著頭的,竹子成熟時也還是哈著腰的,還有那榔頭是專門用來捶打突出的釘子的。

講到禮不可不提周公,因為制禮作樂正是周公的偉大政績,而且是制禮的始祖;所謂制禮作樂,就是通過“禮樂”的形式把階級社會中各等級的權利和義務制度化,固定化,使社會秩序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中;可是,封建時代已遠,連皇帝都已不復存在了,還需要維持這些禮嗎?

《論語 · 為政第二》:“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話說中國是禮教的社會,在法律觀念尚未發達之前,社會的秩序是靠禮教維持的,且歷經兩千年而不衰;可是如今依靠法律來維持社會的秩序,卻是偷矇拐騙層出不窮;君不見紐約大停電即到處發生搶劫案件嗎?而311東日本大震災卻未聞有搶劫事件,這代表了甚麼意義呢?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癒於野乎?」。如果日本人因為禮教而知何事該為何事不該為,而我輩卻棄禮教如敝屣,豈不是被孔子料中“民免而無恥”嗎?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依循舊例的故事


有句俗話說:「新例不設,舊例不滅。」;可是舊例在未成立之前,必以新例的姿態呈現。如果新例不設,又何來舊例呢?可見得這句話存在著邏輯問題。或許我們可以解釋說,新例不設係指新例不輕易設立(或須得到當局者的認可),而舊例不滅係指舊例將被奉行不悖。

傳統社會裡,習俗往往被認真對待而不輕易改變的。可是隨著時空的演變,現今卻流行改變的文化,上至政府、下至企業,無不強調改變的重要,並視為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那麼我們如何看待依循舊例這回事呢?

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一:“頗聞翰林草制,皆撿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診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從這段記載可以發現,古人對於依循舊例這回事並非完全認同的,覺得總是缺乏了新意;這與現今流行的改變的文化卻有些暗合;此外,古老的政治智慧“易經”也有意倡導窮通達變的思想改造,所以現世存活著的人實不應食古而不化吧。

這年頭很流行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說穿了其實也是依循舊例,好讓大家執行相同的處置。如果這些SOP內容妥當,大家遵守了可以維持相同的處理效果;可是如果這些SOP內容不理想,那不就表示大夥全離了譜嗎?所以SOP並非天條,也並非一成不變,需要時時檢討改進以維持其功效。

《後漢書·皇甫規傳》注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套用孔子的邏輯:夫庶務者舟也,SOP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觀念的轉變


人類文明的歷史其實不長,大約就是幾千年吧,可是就這幾千年已經足夠文明的思想變遷了;譬如說在原始部落裡,應皆屬於母系社會的體系,但是一旦發展出強勢文明時卻不約而同的演變成父系社會,這有什麼道理存在呢?而近代文明又不約而同的發展起女權運動,這又隱藏著什麼道理呢?

中土文明屬於世界幾大文明之一,有幸成為龍的傳人,可以就近觀察、發覺中土文明的思想演變,體會文明變遷的意涵:遠在封建的春秋時期,思想是開放的,也就是所謂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可是到了皇帝一統天下的時代為了方便統治,只能定於一尊。所以秦始皇選擇了法家、漢高祖選擇了道家,而到了漢武帝終於發現了可以長治久安的儒家(徹底的統治),從此儒家壟斷了歷朝歷代的思想教育,成就了中國的禮教社會。

法國大革命以後迎來了世界化的民主浪潮,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也跟著沒了,那麼沒了皇帝的思想教育應成為什麼呢?善於鬪爭的毛澤東選擇了文化大革命,實行了大破大立的手法,希望快速翻修古老的思想體系。毛澤東之後的鄧小平提出了「管他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的著名的改革主張,所以往後的思想體系便是海納百川的實用主義。

中國歷經浩劫重新出發,中國以外的世界同樣經歷徹頭徹尾的改變:民主思想提升了,由君主主權演變為人民主權再演變為社會權。有時候,社會的進步就是這樣的,觀念影響了邏輯,觀念改變了做法。只要觀念正確了,思想便開通了,真理便跟著浮現了。譬如說永續發展的觀念讓我們愛護地球、重視環保。又譬如說注重科學的觀念讓我們從地球中心論->太陽中心論->銀河系中心論->宇宙爆炸論->…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貼標籤的時代


以前,曾聽過機關新來的副首長因為身材矮小因而被警衛阻擋於大門口,直到秀出身分證件才得進入。也曾聽說開賓士車的人通常不會被大門警衛質問即可進入,其實他可能才是真正的陌生人等。早在魏晉南北朝即施行所謂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220)命其制定的制度。這些制度都是根據世俗(或皇意)在某士族貼上上等社會的標籤所建立的。

話說中國社會習慣於貼人標籤,好的如書香門第、名流士族、殷實商賈等,壞的如流民、下流社會、賤民等。這些標籤可能是順口而出,可能是共同口碑,但是都沒有嚴謹的認定標準,或是國家的認證。也就是說善於博取名聲的人就可能成為大善人、大賢士,而從三姑六婆口中就能產生不肖子孫、紈褲子弟。

這些標籤對當事人有什麼影響呢?據說有個小學老師讓班上同學給自己立下志願,長大之後這些志願果然造就了一群成功者;還有菜園裡的名言:「那些經常被稱讚的作物通常會長得比較茂盛。」;當然也有人因為被認定為沒用的人而一輩子抬不起頭來。

如果是個在意他人所貼標籤的人,應想辦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讓人貼上可使自己高興的標籤。譬如偶而幫助別人可能得到熱心助人的標籤,再譬如偶而資助益舉可能得到熱心公益的標籤,又譬如偶而認真讀了幾天書可能得到努力上進的標籤。

如果能夠看淡他人所貼標籤的人,那麼他或許在意自己給自己貼上的標籤。譬如韓信忍胯下之辱,可是他深知自己的志向,終成歷史聞名的大將軍;再譬如愛迪生從小被認定是個自閉症者,可是他深知自己的志向,終成歷史聞名的大發明家;又譬如周處被認定為三害之一,在他明白了真相之後,毅然除了三害,成為小學教材。

如果標榜四大皆空的人,那麼他或許是給自己貼上了四大皆空的標籤,真正四大皆空的人心中應無任何標籤。誠如金剛經所言:「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搬遷始覺行李多


〈六祖慧能‧無相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前些日子,女兒從大學畢業,幫她搬遷回家時才驚覺其行李多不勝數;遠超過一趟車的負載能量;看來六祖的境界與能耐實非一般凡人可以效法的。

記得十年前的那一次搬家,足足載滿了兩大卡車,有些東西直到現在仍原封不動的藏在家裡的某個角落,再無從收拾起。細數這些行李,應無價值驚人的骨董,亦無忘了行使的資產,概為陳年舊案,以及些許往事的回憶,或者甚麼都不足論了,那麼這些呆掉了的行李是如何產生的呢?

英明的人們在處理事務時,總會留下處理過程中的資料。在派上用場的當時如獲至寶,但使用過後即價值喪失而淪落於某卷夾;如果當時順手填上註記並進行分類,日後或可再供查詢,可惜無心收拾或無暇整理或無歸檔之良習,致使陳案日積月累,而相似的搜尋卻一再上演,怪不得常覺得這些資料有點面熟

日常用的工具、碗盤廚具、用品等也有類似的境遇,臨到需用時不斷地思索曾在某處看見過它,但是歷經煩惱的腦袋已怎樣都想不起來了,直覺是記性差了誤以為它的存在只是很久以前的使用記憶罷了,只好跑一趟再買個新的囉;其實它真的存在於某個角落裡,正埋怨著主人的冷落與歲月的蹉跎,一直到老去;如果,我們的用品皆分門別類且時常歸位,就不再有這等遺憾了。

〈神秀‧無相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雖然神秀的作品已然脫俗,卻被六祖慧能超凡的頓悟硬生生的給比了下去,以至於丟了接續衣缽的機會;可是對於世俗中的凡夫俗子,其實神秀才是可資效法的對象,從行李的堆積事件來看,似可明白其苦心。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獨處的時候


《禮記·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獨處時容易不聞不見,所以修道的君子更是需要自我警惕吧;可是今日的禮教已不講究,那麼今人的獨處將有什麼心情,會持什麼樣的心態呢?

或許有人獨處時覺得自由了,可以全心全意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或者一償宿願把多年沒空閒完成的心事給做了;西方諺語: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可見得西方人還是比較崇尚自由的,把缺席視為心靈的解放呢;但我們把它翻成“小別勝新婚”,似乎是別有一番用意吧。

或許有人獨處時覺得孤單了,習慣的嬉鬧頓時沒了,失落感也油然而生。平日居住的空間常感狹窄,如今卻覺得空曠了。人氣一沒了那些陰暗角落裡的歹祟便自然地擴散了,尤其到了黑夜更是甚囂塵上,陰氣森森的。再配上幾聲怪鳥的夜啼,可嚇人了,引得心底的疑鬼幽幽的發作了起來,唉!天怎生得黑?

或許有人獨處時偏覺得可以妄為了,做壞事就怕別人瞧見了,不是嗎?難得的獨處那豈不表示沒有旁人了嗎?屆此神鬼不知的空檔,那不就是最好那個了嗎,嘿嘿嘿

總之,中庸認為獨處的時候是比較危險的,沒有前輩的提攜、同儕的切磋、後輩的挑戰,總是比較容易疏漏一些應注意之處,因此需要格外謹慎的;可是那些剛愎自用的人即便未獨處,如果不聞規勸,那麼與獨處又有何異呢?自我封閉是否等同與世隔絕而永遠自我獨處呢?中庸倡導的君子慎獨不知是否也有包含這層意思?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用武之地


《晉書·姚襄載記》:“洛陽雖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相對於廣大的領土,有限的兵力只能呈現點狀分布,因此需要達成最好的運用,上句主要以防衛為考量,指出洛陽是個相當有利於自我防衛的所在,適合於建都;如今的戰爭極為昂貴,平日只以商場利益為先,且有取代戰場之勢,那麼商場是如何判斷可為用武之地呢?

想了解商場與用武之地的關聯,首先需要認識商場的分類方式才好分析其分野。一般將商場分為文市與武市,文市係指長期經營的固定區域,顧客與賣家多為舊識,以長期合作做為交易的基礎;武市係指短期的聚會,顧客與賣家都是流動的,彼此的認識不深,故以商品的初步印象即吸引力為號召;所以,文市以信用及服務為用武之地,武市以新奇及物美價廉為用武之地。

其次,需要認識商場的經營方式,一般可分為服務提供或商品銷售。服務提供講究以客為尊,需了解客戶的需求與顧慮,讓顧客有被服務的感覺至為緊要,此外也需產生價值與貢獻才能長久;商品銷售即銀貨兩訖的傳統交易,商品的品質及售後維修保證為顧客滿意的標的;所以,服務提供以熱誠及貢獻為用武之地,商品銷售以品質及口碑為用武之地。

再者,需要認識商品的規格製訂方式,一般可分為市售品或訂製品。市售品即提供常見的一般規格的商品如成衣,那麼能否跟上流行就很重要,一個退了流行的商品雖然功能依舊卻失了價值;訂製品比市售品貴了許多,自然是為了強調個人的獨特性,因此訂製品必須回應顧客的特殊需求,成功的訂製品供應者甚至能引導顧客找到發揮其特色的作品;所以,市售品的用武之地最好的是領導流行,其次是跟上流行,其下是削價求售。而訂製品的用武之地是發現訂製者的獨特性。

或者,需要認識商品的產生過程,一般可分為設計或製造。設計係指開發新的商品,新商品能否成功繫於其對市場的吸引力及其功能的適用性,故強調開創與滿足;製造係指按照開發的規格製作商品,成功的製造者須又快又好,故強調品質保證與成本節省;所以,設計者的用武之地是創新與效能,製造者的用武之地是品質與成本。

《資治通鑒·漢紀·獻帝建安十三年》:“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對於志向遠大的習武英雄如劉豫州,如果無用武之地是很無奈的;可是一般人的問題是不知道或不明瞭用武之地,以至於錯失了機會。為了克服這些問題,上述分類的觀點或許可以做個借鏡,以此來定位個人的用武之地。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十二長生


根據八字的說法,十天干因周行於十二地支,產生十二階段之旺衰變化,那就是號稱「天干十二長生」。即是「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這說明了兩種概念,其一:天干與地支都是周行的,兩者並相互循環產生了六十花甲子,其二:十二長生形容天干的周行彷彿人一生中的生養衰老過程。

佛、道教的教義指出人係由靈魂投胎於人間,這就像十天干(先天)周行於十二地支(後天)的模式,所以每個人皆經歷了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的階段。可是,人的一生必從受胎開始,但個人的八字不能影響天地的既有運行,所以起始點以出生時的流年天干為準,作為十二長生的起始點。

換個說法或許比較容易理解,譬如說某人生於亂世,那麼他的起始點可能是衰以後的某個階段臨世;再譬如說某人生於盛世,那麼他的起始點可能是長生以後的某個階段臨世。一般說來,好的匹配被認為是好命,否則視為歹命;可是好命的人往往難成大事,而亂世才會出大英豪。

個人的八字有年、月、日、時四柱,分別與流年、流月、流日、流時的地支決定了出生年、月、日、時各天干的十二長生。四柱中的年為根本,是祖先所在;月為苗,知父母留存;日為花,為本命宮、官祿宮、夫妻宮;時為果,為香火傳承、子息、晚輩、部屬。出生時的各柱天干分別對流年、流月、流日、流時的地支周行,同樣產生十二長生的演變,影響了個人一生命運的各個層面。

有些人天生認命,卻不了解先天的命仍有後天的運轉空間;或者說,好命的人離不開安樂窩,大約是墨守成規的格局;而歹命的人不得不突破現狀以求生存,失敗犧牲者固然不少,成功改變格局的也不在少數,所以說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

十二長生的另一個意義是十二長生循環的模式是固定的,好像繞著圈圈依循「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的階段演替;可是這個圈圈會有多大呢?基本上盛衰是相對應的,也就是說死絕有多深,帝旺才能有多強盛,徹底的死絕才有徹底的帝旺,否則都是不痛不癢的。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話說合乎邏輯那回事


大家或許聽過父子騎驢的故事,無論是牽著驢不騎(不智)、父騎子牽(不慈)、子騎父牽(不孝)、兩人共乘(不仁),皆引來一陣議論撻伐;那麼到底應如何做才算合情合理的呢?恐怕不會有正確的答案吧。近來討論事情常被要求要合乎邏輯,好像合乎邏輯就比較正確些,比較愛講道理些;那麼父子騎驢的故事裡,哪一段是合乎邏輯的呢?

百度百科:「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是學好數學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學好其他學科,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所必須的能力。」;可是依社會科學的觀點,邏輯只是推理用的工具,不能推論出事情的對錯是非,更不能用來判斷是否合乎公理與正義。

原則上邏輯思維是客觀的推理法則,對於客觀的自然科學較具一貫的適用性;但是對於主觀意味濃厚的社會科學,就不能一體適用了,應再加上背景時代的思維基準才具意義,也就是說合乎什麼時代的邏輯;譬如說在禮教嚴明的古代,父騎子牽只會被解釋為兒子孝順,但在注重子女教養的現代,子騎父牽卻不會被解釋為兒子不孝吧;同樣的,只有在現代才會批評兩人共乘為不仁,而在古代牽著驢不騎應當是不智的吧。

《詩經·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此的封建思想,在那封建的時代裡是天經地義的;但在自由民主的現代,就成為說不通的邏輯了;所以邏輯須合乎時代的意義,而所謂的價值觀、公理正義等並非亙古不變的真理。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潮流與浪花


據報導,大海嘯在大洋中移動時,頂多激起半公尺高的長浪,因此難以被人發覺;可是一旦抵達陸地時,卻能引發數十米甚至達百米的驚人巨浪,因而造成極大傷亡;這有點像用力揮鞭時的情景,破壞力皆集中於鞭尾發作的效應一般,能夠爆發出驚人的聲響,並產生極大的傷害。

近年來的金融風暴又叫金融海嘯,因為它與海嘯的傳送模式相近,即在發生地可能還看不出嚴重性,卻在遙遠的彼岸造成難以弭補的困境,甚至傳到第三岸依然殺傷力十足。金融海嘯還有一種共同性,即第一波傷害降低時以為事件已經結束了,心情好不容易鬆懈了下來,卻迎來更厲害的第二個浪頭。

海嘯的傷害太大,於是各科技大國都想方設法的爭取事前準備的時間,目前的方法是在各大洋裝設監視器材,一旦得知海嘯的確切訊息,便緊急通知危險區域內的人們緊急疏散。那些沒有能力偵測的國家也受益於國際組織的庇祐取得相關資訊,只是即便得知海嘯的訊息,能否立即疏散人群,依然考驗著小國的動員能力。

金融海嘯又如何預防呢?股市既是經濟的櫥窗,自然也是觀測的最佳窗口啦。只是,有錢人比尋常百姓更擔憂他的財富,於是經常出現假情報,只要任何風吹草動都高喊狼來了,在「狼來了」經常喊的情形下,實在讓人難以辨別真假,哪天真的狼來了,羊群依然無動於衷。

不在海邊自然不受海嘯的侵襲,沒錢的升斗小民既無力揚帆於股市,應不受其害吧!其實不然,金融海嘯的真正傷害在於產生經濟危機,有錢人都逃不了了,何況小民乎。於是處於地球村,無處不算是海濱,無處不受金融海嘯的侵襲。只能說或許旁觀者清,有心於觀察情勢的窮人更能看清金融海嘯的警訊吧,至於有否餘力保全自己,則另當別論。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量力而為


喜歡釣魚的人應該清楚,釣魚前必先調整浮標的位置,以決定釣鈎入水的深度,而這將決定漁獲的類別(迴游或底棲);此外,釣餌種類、釣線強度、釣鈎大小等也必須事先計畫並準備妥當,才能進行專業的釣魚,而漁獲的結果也才能達成原先的預期。

釣魚的器材可以選購,只要有足夠的預算就能立即購買,但如果我們考量的是個人的前程發展,將會有什麼不同呢?有些能力需要長期培養,沒有急功近利的捷徑可圖;有些天分是與生俱來的,沒有如此天分的人難以栽培成器;有些特質是特定行業的必備要件,欠缺的人難以成功。

有上進心的人當然都希望有理想的前程發展,偏偏所希望的發展需要長期培養並具備特別天分與特別潛質,正因為如此所以必須先認識自我,找出獨特的個人天分與特質,才好投入漫長的學習生涯;否則將蹉跎人生徒勞而無功,過完庸碌的一生。

忌妒是人的天性,往往成為個人成長的動力,但也是傷害的來源。顏夫子嘗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此話用來激勵自己固然可行,如果想要依樣畫個葫蘆就要格外當心了:沒有發揮自我能力是人生的一種浪費,但是過度期待自我能力卻是一種自我折磨的開始。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鴨子划水


蘇軾《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只要是寬廣的水澤野地就容易看到悠遊的鴨子,這些鴨子總是不請自來,神態自若的把沼澤地當成了自己的家園。水上的鴨子多半不是靜止的,彷彿春風輕柔地推動著輕盈的鴨子在水上漂流,正好漂到了魚蝦密集處,好讓餓了的鴨子飽餐一頓。

眾人皆曰天底下沒有白食的午餐,可是鴨子怎麼就有這麼好的運氣,獨得春風之助而游遍水澤野地呢?其實稍具常識的人都知道,鴨子划水全憑它在水下不停划動的雙掌,而那春風只是一種陪襯,用來妝點鴨子的優雅從容而已。所以說鴨子划水而無波可是一門獨到的功夫,讓魚蝦們無從驚覺竄逃,冤枉地祭了鴨子的五臟廟。

明.馮夢龍《怕讀書》:「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過得秋來冬又到,收拾書籍度殘年。」。這首打油詩到如今已多了很多版本,不過意思大致上皆差不多,都是懶得讀書的藉口。書本的重量常與眼皮的重量相對稱,古來皆然;可是有些人嘴上應和著,暗地裡卻用功得緊,好比那鴨子划水,腳掌上雖用勁卻一臉悠然,好似那春風拂水無痕,卻已悄然貼進獵物,予取予求哉。

經營事業需要夥伴,而夥伴的合作誠意極其重要。有些人會利用成為夥伴的機會,摸清所有產品、製程與技術,混熟所有客戶與市場,也弄懂行規與制度之後卻攤牌了,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之姿,成為最有威脅的競爭者,真是情何以堪啊!可是夥伴與競爭者又該如何判別呢?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有時候可能弄不明白自己究竟是獵者還是獵物,但通常既是獵者也是獵物,其間的分野模糊而無界限。當視自己為獵者時,懂得如何專注於潛行以便盡量靠近獵物以增加補獲機會;可是經常忘記自己也可能成為獵物,忘記了獵者皆通曉於潛行以貼近獵物的那一套招數,如若因而遭噬豈不痛哉!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穠纖得衷修短合度


《曹植·洛神賦》:“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這是曹植在洛神賦裡形容宓妃的體態完美的用詞。《蘇東坡·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蘇東坡把西湖擬人化後的情境感受。

在學的學生越來越不知道怎麼寫作文,那是因為不知道作文時該表達什麼?或許我們可以把作文的表現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作文的具體內容,其二是作文的意思傳達。如果與題目相關的具體內容可以做到該有的都沒漏掉,而不洽當的也沒有混雜進來,而且條理分明,那麼可以說是作文的內容穠纖合度;如果與題目相關的意思傳達可以做到合情合理,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深為折服,那麼可以說是作文的意境深遠感人;一篇作文同時能達到這兩方面的效果,應能稱為好作品了。

現代的政治人物越來越不知道怎麼為選民服務,那是因為存了私心,老想著如何營造民氣。怎奈民意是隱藏的、容易被人操弄的,而政治人物或許正是那操弄者,且正在苦思為何此次的操作不太靈光。其實公益是需要真心探求的,必須了解公益問題的本質,廣徵專業的見解才能得到答案,如果只是順從於如流水的民意,當民意驟然轉變時竟淪為波臣亦是可理解的演變;如果回歸公益的本質,掌握穠纖合度的政策選擇、感同身受的休戚與共,終能贏得人民的信任。

現代的企業家越來越不知道怎麼為顧客服務,那是因為存著私心,老想著如何才能掌握顧客的行為。眼看消費者的行為彷彿容易跟著流行走,於是緊盯著流行;殊不知流行是被大公司操弄的,當你改變製程好不容易跟上流行時,已是這番流行的尾聲了。跟著別人走是永遠當不上主宰者的,不如回歸產品的本質,深入了解消費者的使用需求以掌握穠纖合度的產品功能,探求人類追尋美感的因素所在以發揮產品特質,終能贏得顧客的信賴。

辛棄疾的一首詞牌《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實真正的需求是單純而直接的,真正的感動是熱情而自然的;如果一心想要經營些什麼,那就會弄巧成拙,煮糊了一鍋好粥。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文明的代價


幾陣梅雨過後,菜園裡生機盎然,只是茂盛的是那些野草、野菜,而我種的作物率皆萎頓在地,長不出我期望的果實。從這裡我悟出了一些道理:大自然會自行出現平衡,比如在山野荒地裡的植物茂盛的程度優於我的菜園;只是那不是我期望的樣子,於是我必須付出代價,才能維持人為的平衡。

仔細盤點周遭的事物,好像都有類似的道理存在:自然的平衡是萬物平等而競爭的、高密度的、靠天供養的;人為的平衡是依照個人意願安排的、低密度的、靠人供養的;人類已習慣於人為的平衡,所以居住環境是異於天然的,而越是人為的環境越需要仰賴財力、物力來維持,這就是人類文明的代價。

譬如在都市裡,有所謂的高級住宅區與貧民窟,它們的住宅密度、居住品質天差地別。有錢人當然住在高級住宅區,享受人為的優渥環境,而這樣的環境必然是靠錢堆疊起來的;貧窮的人只好住在貧民窟啦,這裡的房子說有多密就有多密,可是這才是都市生活的自然呈現,而維護費用也幾乎是不需要的。

人的心理有時候是矛盾的,既習慣於人為的環境,但又懷念大自然,所以一有空閒就想到野外走走;到了野外,又不習慣原始叢林的茂密,尤其是缺少充分的安全感,於是大型的遊樂區應運而生,看起來像是到了野外,其實是人工維護的大草皮、大花園、遊樂設施等,這些服務當然也是要花銀子買單啦。

如果真心想要回歸大自然,其實應該試著習慣原野的樣貌,並逐漸恢復野外獨處的信心。這種信心還不到野外求生的程度,所有的食物、飲水、衣著當然還是來自文明社會;只是習慣於原野應有的蟲鳴鳥()叫以及夜晚的漆黑,才能享受萬籟寂靜、空氣清新、思想放空,乃至於佛光乍現、靈感泉湧的境地。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捨我其誰


《孟子·公孫醜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是孟子去齊時回答弟子的一段話,表示當今之世欲平治天下者除了他以外還能有誰呢?這段話表明了孟子的抱負與時局認知,處亂世而思撥亂反正的人,就是要有這樣的氣魄與宏志。

相同的,佛教《地藏本願經》說地藏接受了釋迦涅槃前的重托,立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誓大願。孟子與地藏皆歷史上難得的聖人,其格局自非尋常匹夫所能比擬,但是這般心態的修練,仍是眾生可以仿效的,只要將範圍適當縮減即可達成。

譬如說,我是一家之主,那麼我應以匡正本家為志業;又譬如說,我是一個單位的主管,那麼我應以振興本單位為志業;再譬如說,我至少是個人的主宰吧,那麼我應以發展自我為志業。依《大學》論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所以誠其意、正其心、修其身、齊其家、治其國、明明德於天下,本來就是一連貫的責任與志業的提昇過程嘛。

時代創造英雄,抑或是英雄創造時代呢?其實時代固創造英雄,英雄亦創造時代。“身為電腦界的龍頭,比爾蓋茲深刻的體認:面對新的競爭時代中,企業成功的核心關鍵,已經從80年代的品質管理,90年代的企業再造,走向2000年後的速度之爭。”,那麼這個速度之爭對於個人志業的格局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局勢渾沌的地球村時代,不論吉凶均快速擴散,不論喜惡皆難逃牽連,而這正是個人奮發突起的絕好時機。試想以往的英雄好漢欲成為世界級的人物會有多難,可如今只要點子夠新、夠奇,馬上成為風雲人物而蜚聲國際,所以人人皆可高喊創造新時代捨我其誰。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心理障礙


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穽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嘯傲山林的萬獸之王被人捕捉豢養之後,竟淪落為搖尾求食的可憐蟲,那麼再度縱虎歸山,就能讓它重拾昔日的榮光嗎?我們不是老虎,也沒有做過這類實驗,故不能得知;可是如果是個漢子,經歷了這番折磨,或許已傷了自尊而難以平復吧。

現實的社會有時也挺折磨人的,很多意氣風發的青年因為經不起挫折而變得消沉、憂鬱,再也挺不起腰桿來。有人說:「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這真的會是個好辦法嗎?或謂「覆水難收,破鏡難圓。」,受了傷的心靈總不容易彌補了吧;可是如果重新培養起另一種信心會不會比較快呢?所幸行行可以出狀元,只要找出自我的興趣與長處,任何領域都能出類拔萃的,實不必拘泥於世俗的出路。

譬如說不喜歡讀書的孩子,硬逼著他讀死書當然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吧;又譬如說喜歡動手的孩子,在做中學會比窮說理來得了然明白;再譬如說喜歡交朋友的孩子,從事出門打拼的工作會比埋首案牘要有前途。如果為人父母或為人師長的人,只能依照自己的經驗、法則規範後輩,可不可以說是犯了某些心理障礙呢?

還有一種人,凡事講求完美,「Do my best。」總不離口。這種人有累死自己的傾向,容易把自己逼入絕境,闖得過時或許可以得意一時,但闖不過時就犯了佛家所說的著相,彷彿跟自己有仇似的。學過機率的人應該知道,能一直過關的機率有多低,過與不及的心思都可以說是某種心理障礙吧。

電影《侏羅紀公園》裡有句頗富智慧的名言:「生命會自行找到出路。」,或許這就是上帝創造萬物的精妙之處吧,所以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不需要也不能夠預做安排的。命中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凡事應盡人事而聽天命,既不因循也不偏執。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遇上百年大旱的時節,限水措施都已啟動,好不容易熬到梅雨季節來臨了,只能用大旱望雲霓來形容此刻的心情;可是報載這個梅雨鋒面可是個致災性的傢伙哪,真有那麼衰嗎?昨天已下了整天的大雨,局部災情已經發生,可是氣象局說真正的雷雨胞今天才開始發作,怎麼老天爺都是這麼當的呢?真的是如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唐·杜牧《贈别》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帘總不如。」。都說少女情懷總是詩,而這樣的詩只屬於春天的愛意滋長的季節,所以便出現了電影裡出現過的情節:邊說邊拔著玫瑰花瓣,他愛我,他不愛我,他還是愛我的。其實這時的愛是曖昧的,好像發生了很多事,又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真是急死、悶死人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作為知識份子,都三十好幾了,是否該創業了呢?這是一般人的共同疑問吧,是一輩子當個窮而不死的員工,還是橫下心來當起富而不樂的老闆呢?這樣的問題或許十年前已想過,或許十年內還要再想很多次,但是光想著有用嗎?不如狠狠的那個了啊。

李商隱《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從事後的他人眼光來看,很多故事的結局充滿著惋惜與無奈;但其實人生苦短只怕蹉跎,雖然古來英雄多路短,但世人還是最喜充英雄,在躊躇滿志之後最終只能以不悔作結,那怕是不容悔、不該悔、不想悔、還是不知悔。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得與失


有句台詞說;「沒知識也要有常識,沒常識也要看電視。」。在還沒有網路的世代裡,看電視是最主要的消遣與社會接觸管道,很多常識、流行語、次文化都靠電視傳播。即使是網路發達的現代,電視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媒體。粗略估計,個人看電視的時間應為其休閒時間之大宗,甚至於因為想看電視而占用了非休閒時間。

如果不相信個人看電視的時間為其休閒時間之大宗,可以自我做個實驗:找一天完全不看電視,將發現可運用的時間多到有些無聊,得找些事情做做才好打發。關心兒女教育的媽媽們一定會說把看電視的時間拿來唸書該有多好,可是完全不看電視真的好嗎?萬一不近人情只知讀書怎麼辦?

台語有句俗話說:「捏怕死,放怕飛(捏在手心生怕捏死了他,攤開手又怕他飛了去)。」,用來形容得失心過重其實還蠻貼切的;問題在於捏著的究竟是什麼?如果是掌上明珠的話那就茲事體大了,仔細想想是不是離不開這樣的心思呢;鼓勵孩子外出發展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那少女們期待愛情時好像也是這樣子的吧。

孔子說:「會游泳的人很快就學會划船,是因為他忘了水的存在。」。換句話說因為會游泳的人視落水為尋常事,如果換做現代的運動,可以說是會游泳的人很快就學會衝浪吧。所以平常心應是屬於有本事的人的,你說如何叫一個生來怕水的人上了獨木舟而要他抱持著平常心呢?

曾經聽過某人因為得失心過重而學不成高深的技藝,可是如果沒有企圖心的話又怎會去尋求高深的技藝呢?可見得這其中必有一轉折:學習過程中需要有旺盛的企圖心,才有足夠的動力求好求精;學成之後則自能持平常心,得以綜觀全局、持盈保泰。

佛家云棄此舟才能登彼岸,所以有得必有失,有失才能有得;問題在於如何辨別何處用舟而何處棄舟,若該用舟處無舟及到岸仍捨不得棄舟者都是登不了彼岸的;只有道行高深的人才能看得清局勢、釐得清用度,所以別輕易的勸人看輕得與失,除非有把握為他指明一條正確的道路。

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權力使人腐化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這是英國阿克頓爵士(Lord Acton)的名言,其意思既明白也能服眾,所以被廣為引用,但為什麼會如此呢?這樣的發展是不歸路嗎?

有人說權力是能要求別人做不樂意的事,意思就是有權使喚別人做事。即使是不願意做的事,如果這些事是必要的、正當的、不超過的,那麼這應是行政者的權力行使,即合乎公益並且符合比例原則的規範。現下的行政干預作為大概都是這類性質,它們可能被叫做國民義務,只要是公平正義的事總壞不到哪裡去吧。可是,在封閉的社會裡就是會出現作威作福的人,他們當然容易腐化啦。

還有一種說法:權力是指掌握了社會利益的分配權,意思就是有權訂定社會利益的分配規則。那麼誰有這樣的權力呢?在民主國家裡其實就是指國會議員,他們可以審核國家預算、訂定利益攸關的法律。提到利益,有興趣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富有的財團、企業家,於是國會議員與財團的勾結成了不能說的秘密,逐漸腐化不令人意外。

在還有皇帝的時代裡,皇帝及其臣工主宰了生殺大權。主宰生殺大權當然是一種令人畏懼的權力,於是具有這種權力的人只聽得到拍馬屁的話,從屬報喜而不報憂。聽不到實話久了便會脫離現實,漸漸腐化是必然的趨勢吧。現代社會已經沒有皇帝,生殺大權演變為司法權,法官、檢察官們好像也很容易脫離現實,所以所謂的恐龍法官、檢察官也時有所聞。

日常生活裡其實也有所謂的權力行使,譬如子女接受父母的管教、學生接受師長的規範、下屬接受長官的指揮等。既是權力,其實也會腐化,譬如下屬巴結長官、子女長大後不再對父母說實話等,究其腐化的原理,大致上是相通的,值得當權者深思。

絕對的權力絕對使人腐化,又為什麼呢?這個議題只要觀察極權國家的種種現象便不難理解了。極權國家裡的行政、立法、司法權都是絕對的,而極權國家的貪污、弄權必然比民主國家嚴重,因為絕對的權力是難以監督的,這好比肉類較青菜容易腐化,而海鮮是最容易腐化的,因為它是貓膩嘛!

既然權力使人腐化,那麼該如何防治呢?最先想到的答案是法治,譬如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既是平等所以受到同等的規範,所以無權的人可以舉發有權者的過錯。其次是輿論,不平則鳴,輿論的好處是可以立即節制,壞處是容易被人操縱。再者是制度,譬如說憲法保障基本人權,防止極權,行政、立法相互制衡等;再譬如選舉、罷免權與民選首長、民意代表的任期等;又譬如監察院的彈劾權、糾舉權、審計權等。

徒法不能自行,雖然法治、輿論、制度可以監督權力的腐化,可是如果社會道德敗壞或者人民冷漠,上述辦法都將只是虛有其表。所以如何端正社會風氣、倡導專業倫理,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解決方法,故《論語·顏淵》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入境問俗


宋·陸游《遊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一句描述山西村的山水重複阻隔,儼然是個遙遠的異地,後一句描述山西村的風光明媚,又是另一個人口聚集的豐富他鄉;若以台灣的地形複雜外加聚落密集,符合這般描述的“山西村”將難以計數。

現代人因為交通發達了,可以很容易的到達百里外的異地;好處是促成遠距離的一日生活圈,壞處是遠距離謀生已成慣例,而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好差事難覓;早晚到處可見通勤的上班族,尋常的搭火車、地鐵、客運、或自兼司機,搭高鐵的縮地行者甚至搭飛機的空中飛人亦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

既是到處謀職,也就是以他鄉為故鄉的意思,那麼入境問俗自然成為免不了的故事了。譬如我老家在基隆,高中到台北唸書、上大學到中壢去,上班則歷經高雄、中壢、台北、新竹、板橋、再到新竹,最後在新竹定居。如今各家小孩上大學也皆遠赴他鄉為多,畢業後就地發展應為自然設定、不另他求。

遠遊他鄉的好處是可以認識各地風俗民情以及美食,台灣雖小南北風情卻差異極大;想必是氣候及地形因素造成的吧,譬如荔枝只能栽種於新竹以南、釋迦只有台東的最好、香蕉以台中的聞名、大西瓜必吃花蓮的、蓮霧當問屏東產、柑橘以寶山為最、……

文化貴在交流,現下各都會區的外來人口應已過半,在地文化固然依舊保留,外來文化更是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喧賓奪主之勢明顯易見。古來所謂入境問俗是指融入他鄉的文化吧,現今的入境問俗或可謂問鼎在地文化。這種趨勢尤以都會區為最,所以處處可見嘉義雞肉飯、池上飯包、東山鴨頭、彰化肉圓、台南虱目魚肚、基隆甜不辣、……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黑暗與恐懼


人類的感官好像只有眼睛還可以,其他的都不怎麼樣,所以一有狀況總是四處張望;如果此時天色昏暗或是處於暗室,便有不安的感受;或許有人認為聽力也不錯啊,其實此時的聽力只能加深不安的感受,甚至覺得恐懼;尤其是平時視力、聽力特好的人,越是惶惶難安,為甚麼呢?

人類的能力好像以智力為最,其他的都不怎麼樣,所以一有狀況總是搖頭晃腦的判斷;如果此時的局勢依然混沌不明,便有不安的感受;或許有人認為體力也不錯啊,其實此時的體力只能加深莽撞的危險,甚至引發更大的危機;尤其是平時智力、體力特好的人,越是惶惶難安,又為甚麼呢?

人類自稱是萬物之靈,總覺得自己是特別的、上帝特製的,所以習慣於主宰一切;因此一旦落入難以主宰的境地,頓覺失去了信心,而上帝又沒有即時出現,恐懼感當然會油然而生啦!如果是遠古的人類,習於弱肉強食的環境(比人類強的物種太多了),一有狀況,最先想到的會是把自己隱藏起來,等弄清楚狀況再來行動吧。

據說如果上帝把某人的門關了,會幫他開上一扇窗,所以盲人的聽力、觸感便會發達起來;他或許已難以主宰一切,於是他的心謙遜了、鎮定了,以便習慣於黑暗中的摸索;但是,他的心卻光明了,不再恐懼處於黑暗中,其實在黑暗中依然可以摸索,依然可以生活。

一個人不可能為了克服對黑暗的恐懼而把自己弄成瞎子吧(把眼睛矇起來就可以了),但是克服對黑暗的恐懼卻是一種重要的鍛鍊,以便應付不時之需。譬如說身處地球村的現代人,面對各種風暴難以身免時,彷彿突然置身於黑暗中一般,如果素有面對黑暗的能耐,那就太好了。想想瞎子是如何克服對黑暗的恐懼的,其實就是一顆謙遜的心加上上帝為他開的那扇窗,便能安心的摸索了。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渴望與滿足


據說在海外的華僑特別懷戀家鄉的美食,但身在海外當然不容易得償宿願,所以一旦有機會返鄉便會迫不及待的尋覓及解饞,以舒緩多年的思鄉之苦。所謂的渴望就是內心急切的盼望,是那種不容易得到便越想得到的心理狀態,這時候想藉由時間的沖淡不會是最好的解藥,因為日子越久則渴望越深。

渴望好比搔不著的癢處,一旦搔著了就只有「痛快」兩字足以形容。譬如渴望愛情的男女,都說是連城牆也擋不住的,而且越加勸阻則渴望越深,越是非做不可;一般而言,渴望越大則獲得的滿足感也越是強烈,所以愛得死去活來的;直到渴望滿足了、愛情也淡了,此時若想要用牛筋繩子綁住一對怨偶,恐怕還是有些困難吧。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除了單純的個人因素的渴望,還有社會性的價值堆疊的渴望。譬如漢朝葉公好龍的故事:「漢人葉子高喜歡龍,家裡全用龍來雕飾。天上的龍知道此事,特到葉公家的窗口窺視。葉公見了真龍,卻嚇得面無人色。」,可見得葉公所好者為龍的社會價值而非真心渴望真龍

相同的,上流社會崇尚貴重珠寶,這些珠寶甚至需要行家運用高科技方能鑑定其真偽,那麼這就不能算是單純的渴望了;說穿了,這些珠寶只是被用來彰顯富貴人家的社會地位罷了,所以有句俗話說:「窮人戴了真鑽也會被視為假貨,而富人戴了假鑽也會被視為真貨。」;時下的女子在男友求婚時,渴望一枚夠大的、自己無法判別真偽的鑽戒,其動機會是對鑽石的渴望嗎?還是對男友能力及愛意的見證呢?

話說有位有為的青年,立志追求學問,那麼當他得到學問時是否就能夠滿足呢?這通常會有兩種答案:其一是他真心追求學問,求得學問即心滿意足;其二是他必須得到旁人的讚美時才能得到滿足;那麼前者追求的真的是學問,而後者追求的卻是名譽與地位吧。

耶穌的名言:「喝了這井水的還要再渴。」。如果你的渴望是真心而直接的,那麼當你得到時即應已滿足了你的渴望;否則的話,你渴望的只是背後的虛名,當虛名不足或被拆穿時,你將再渴。譬如說你的信仰不真實的話,旁人便很容易影響了你的信仰,因你在意的是旁人的眼光。

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我在五指山旁有一小塊林地,為了配合政府的獎勵造林作業,每年須去山裡除草一回。此時不能開好車、穿潔白衣服以免弄髒、弄壞了,而林子裡經過一年的生息早已荒煙蔓草、路徑淹沒了,在林下鑽入雜草堆裡奮力整頓之際頗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姿。

我習慣用長鋸子除草,因為單手即可操作且可砍(雜草)可鋸(小樹),感覺特別順手。鋸子過後一片狼藉,彷彿混世魔王降臨;但是又光明立現、視野徒長,彷彿君臨天下後經過強力整頓恢復了社會的秩序;其實林子裡應在三五個月後逐漸恢復了荒煙蔓草的原樣。

有時我會想這般除草究竟有何意義呢?林子裡的雜草只有一人高,檔不住喬木的陽光,而其根也沒有喬木深,對林子的生育似乎沒有影響才對;相反的,因為有這一層荒煙蔓草,即使歷經了嚴重的乾旱,林下總是潮濕滋潤的,如果沒有這層荒煙蔓草,恐怕早已乾枯了吧。

但是政府的獎勵造林作業就是這樣規定的,這表示我有認真的照顧我的林子,才值得上政府的獎勵。有時候,上位者的觀點與活生生的社會總是有段差距的。譬如說傳統市場裡的臨時攤位與臨時停車必然佔據了部分道路,但是也必然仍可通行,否則無法繼續營業;為了秩序,警察偶而會出面取締,此時市場裡一陣騷動,立刻恢復了整個空曠的路面;但是警察走了之後呢?約莫三五分鐘臨時攤位又復位營業了。說實在的,婆婆媽媽們就是喜歡傳統市場裡的這股熱鬧勁兒,對市場裡的擁擠早就習慣了吧。

以長遠歷史的眼光看世界,中國的政治曾經出現諸侯的封建社會、法家的嚴刑峻罰、道家的無為而治以及儒家的世俗禮治,那麼到底是那一種治理比較理想呢?恐怕只是配合帝王們的統治手段吧。近年出現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到底又是那一種治理比較理想呢?恐怕也是配合政治菁英們的統治手段吧。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不沖不發


蘇東坡先生遭貶黃州後作了一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若依照算命先生的說法,如此好命需要絕好格局且無刑沖破壞才行,可是本命八字之間的關係複雜,想完全沒有刑沖破壞幾已不可能,而每個流年又多了八個字,要完全沒有刑沖破壞是絕無可能的,那麼只要刑沖破壞就沒好命了嗎?

所謂刑沖破壞是指本命或流年可能遭到衝擊、影響的機率傾向,在農業時代裡生活講求安穩確定,遭遇到衝擊、影響的機運,都被視為不好的事情,所以具備好命格的人害怕刑沖破壞了原有的運勢;可如今已是交易繁忙的工商社會、遠距往來如近鄰的地球村,一個鎮日不出門的人或許會被視為沒出息,而活躍於金融、貿易場合的企業家是無法逃脫衝擊與影響的。所以今日流行的話語是“危機即轉機”,而往日的刑沖破壞已需要重新定義之。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如果沒有各種金融、貿易風暴的話,新的世代何以快速興替?年輕人的機會將何以形成?反過來說,行業霸主如果沒有反轉危機的能力,如何得以蟬連霸主?所以我們已由害怕刑沖破壞的農業世代進化到不沖不發的地球村世代。

孫子兵法云:「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孫子所謂的“敵”或許是已知的敵人,但今日的“敵”或許稱為危機比較合適,而恃吾有以待之就是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這就是危機處理進化為危機管理的真義。

有了危機管理其實不代表能夠轉化所有的危機,但是即使是這樣也並不可怕,當某霸主被危機瓦解時就權且當是改朝換代了吧。歷史上改朝換代已不知興替了幾回,而百姓還是百姓,依然安居而樂業。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甚麼氣候下就吹甚麼風


依據中央氣象局的氣象簡介:在我們居住的台灣,天氣和氣候主要受季風影響。夏天吹西南季風,冬天吹東北季風,因而造成各地區不同的氣候。也就是說台灣在夏天的氣候下盛行西南季風,而在冬天的氣候下盛行東北季風;這是否意味著氣候與季風兩者間是相互對應、相互造就的。

這樣的因果關聯也常發生於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氛圍中。譬如說民主的社會崇尚言論自由,那麼言論自由也會是民主社會的催化劑;又譬如說經濟發達促成人民的消費,那麼人民消費也會是經濟發達的動力;再譬如說民粹治理造成政策的短視,那麼政策的短視也會是激化民粹治理的源頭。

既然是互為因果,似乎就存在著方向掌握的竅門,也就是所謂的正向循環與負向循環。譬如說:經濟發達了,人民漸漸富有了,消費也跟著大方了,於是市場活絡了,經濟將更為發達,這是正向循環;反過來說,經濟蕭條了,人民漸漸貧窮了,消費也跟著萎縮了,於是市場凍結了,經濟將更為蕭條,這是負向循環;所以說只要維持著前進方向不變,便會有正向循環或者是負向循環的發生。

現代社會經常有意見相左的雙方相互堅持對抗的問題,以致於發生政策推求困頓而社會停擺的現象。如果從因果循環的邏輯去推斷,或能理出正確的方向,也就是說追求的是果,便從因的方向下手,而追求的是因,便從果的方向下手。譬如說:為了增進人民的財富就從經濟發達著手,而為了經濟發達就從藏富於民著手;如果兩端皆使不上力時便須依靠外加的力量才能解套,譬如增加國家建設以擴大內需或者擴大進出口貿易等。

或許有人會問:夏天吹西南季風,冬天吹東北季風那是很明顯的現象,那麼春天與秋天呢?話說春天是從冬天過渡到夏天,所以初春帶有冬天的性質而晚春則帶有夏天的意味了;至於春天的正中間那就有些混沌不明了,只能說是一會兒似冬一會兒似夏吧,為了迎合未來建議把它當成夏天看。

有人說現代的治理越來越困難,其實事務的本質應是不變的,總是離不開那因果循環的道理,只要能理清來龍去脈,應能找出正確的方向的。諸葛武侯為甚麼能在赤壁之戰裡借得到東風呢?應該是他理解甚麼氣候下就吹甚麼風吧。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年輪的作用


樹木由於在各個季節裡生長速度的不同而產生了年輪,也就是對應於各季節的成長印記。我們可以從年輪印證出樹木的年齡,並觀察出該樹木的質地,譬如台灣檜木的年輪相當細緻美麗,完全顯露出硬木的緩慢成長所呈現的堅實與緊密;那麼,人類對應於歲月的淬煉又會留下什麼痕跡呢?

樹木越老則年輪越多層、樹幹越是粗大,也越有支撐作用;那麼人呢?有人認為越老越固執,因為越老越有定見;有人認為越老越有智慧,因為見多識廣、感觸良深;還有人認為越老越世故,因為經歷了太多人情冷暖;我認為越老越多牢騷,有很多話要說而怕來不及說出,所以不吐不快。

樹木的年輪只會存在於生長層的內部,所以樹木不論多麼悠久巨大,樹皮的厚度總是相差不了多少;那麼人呢?有人認為越老臉皮越薄,因為越老越有自尊;有人認為越老臉皮越厚,因為越老城府越深;我認為越老越掛不住老臉,因為越老越沒有信心。

《論語·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可見得人活到老是應該有些領悟與論述的,否則的話就是孔子心目中不死的老賊,白活了一大把年紀。以此推論,越老越多牢騷是情有可原的,可是論述也不能是空泛或不通的,否則仍舊脫離不了老賊的指控。

《論語‧季氏篇》: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血氣既衰則萬事皆不如意,那麼越老越沒有信心應該是正常的;如果越老越覺得自己了不起,鎮日裡複誦著當年勇,便是犯了孔子所說的戒之在得了。

歲月是無情的,因為它總是留不住;但是歲月其實是有意的,它留下了很多記憶、智慧與豁達,好讓人們反芻與咀嚼;信心或許會衰退,可是領悟與論述或可長保於後輩的留傳裡。自古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立功需要因緣際會,順著時勢的創造才得以成就;而立言就沒有那麼困難,也許把握住歲月的淬煉就能頓悟人生的真義而留下善言了。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失落的春天



近來的人心也很奇怪,好像自古以來即傳說人心是自利的,常因自利而覬覦別人的好處;可是近來總是出現既損人又不利己的事件,譬如德國的某位副機師忙著摔落自身所在的飛機;還有到處盛行的恐怖攻擊,強說是為了建立理想的國度,而搞得如此恐怖的社會還能理想嗎?

說到近來的空氣品質,那就更不堪聞問了,不是沙塵暴就是霾霧漫天,好像新鮮的空氣已是難忘的往日美好記憶。沙塵多了成為雲霧的凝結核,難怪近來的雨總是又急又大的,不一會兒就下完了,都還來不及潤濕大地便奔流入海,徒留下大旱望雲霓的渴望的生靈。

據說老天爺總是公平的、無私且不仁的,人類怎麼破壞積蓄千萬年的美好環境,便回應多少苦難;可是,蓄意破壞的只是那些工業大國呀,為何欺凌芸芸眾生呢?原來所謂的氣團最少以千里計,也就是說失落的春天可能來自千里、萬里以外的詛咒。多麼的不幸啊,沒偷吃的白狗竟須為偷吃的黑狗頂罪。

據說那些工業大國們最近的處境也不太好,甚至更為慘烈。或許只有這樣才能喚醒工業大國的人民的良知,共同抗議、抵制妄為的企業家們,不再荼毒我們可愛的地球。但願人類從此記取教訓不再自作自受,而來年的春天將不再失落。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內幕


有人曾經說過燈塔下是黑暗的,因為雖在強光之下卻見不到光。社會上方便見光的事叫做公開的訊息,不宜為外人道也的訊息就成為內幕。世道上越平凡、越不具意義的事通常沒有內幕,因為旁人一眼即可洞穿來龍去脈;而那些利益攸關的、政治性強烈的事件總是內幕重重的難窺堂奧。

有些事情可以說卻不方便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卻不能說,還有些事情是見了光即做不成,於是通通成了內幕。在圍棋的概念裡對手的重點必然也是我的重點,所以對手的內幕就是值得我方探聽的訊息,它可能是對方的弱點、把柄或者是殺手鐧。

既然叫做內幕必然是需要保密的,但是越機密的事越能引起別人一探究竟的念頭。挖掘內幕通常是專業的工作,蓋因探聽的困難度頗大,而其價值也頗高的,值得有心的人聘請專業的人士鑽研技巧、投入心力。所謂的專業人士通常是指媒體記者、電視名嘴、政治白手套、商業間諜、徵信社人員等等。

現代的戰爭不一定侷限在前線的戰場上,情報戰、電子戰及資訊戰等均為重要的關鍵,這些都是不能讓對手知道的,所以都可以稱為內幕,它們的影響甚至超過前線的肉搏,於是刺探戰場內幕成為一門顯學。現代的工商社會競爭慘烈,所謂商場即戰場,刺探商場內幕亦是一門顯學。

四書《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對個人而言如果不能慎獨就容易犯錯,成為他日可以指謫的把柄,而內幕越多必然容易曝光,宜慎之戒之。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結局


台灣人拍戲很注重結局,我想各國的做法應該也很類似吧;不管在戲裡的主角受到了何種折磨,折磨了多久,只要在結局裡平反了便認為獲得公平對待,而觀眾的心靈也因而得到撫慰(有如身歷其境);好像主角們在整個戲裡被折磨的越慘,那遲來的正義越是能獲得滿堂彩;那麼真實的人生呢?

戲劇與真實的人生當然是有差距的,最大的差距是戲裡的主角備受關懷,不論是折磨或保護主角的人好像整日沒事幹就等著折磨或保護主角;但在真實的人生中大概除了個人的父母有可能全程關懷外,除了極少數的所謂貴人(朋友)偶而相助,旁人概以路人待之,既不費心保護也懶得折磨,按常理應是少有交集的。

第二大的差距是戲裡的主角經常有奇蹟出現,但在真實的人生中的個人大概不會有奇蹟,有的只會是意外的失敗,正好讓煮熟的鴨子給飛了去。第三大的差距是戲裡的主角常有諸多事端發生,但在真實的人生中的個人大概不會有什麼特別事故,有的只會是寂寞與空虛;所以時間是用來折磨個人意志的,也是用來編織個人夢想的。

繪畫藝術裡的印象畫派出了不少名人,像是梵谷、莫內等。這些藝術家的生平其實都蠻坎坷的,既非社會主流,甚至晚景淒涼。他們不是戲劇裡的主角,正是真實人生中的某個“個人”,他們的特色是甘於寂寞、勇於創造個人獨特的風格;其實他們的主張未必見容於當時風氣,是死後才漸漸受人重視的;由於歷經貧困與不順遂,反而造就了他們的專注與堅持,他們的結局是自我投注一生而自然形成的成果。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戲劇如果沒有完美的結局不能稱為好戲,真實的人生如果沒有一個應有的結局是不是也是一大缺憾呢?偏偏中國人避談生死,因此結局只能等待別人的蓋棺論定;而旁人的議論如何及得上自我的肯定呢?所以偉人皆是自我肯定的,他們清楚終身戮力的志向,也明白個人結局的意義(是自我肯定而非他人肯定的),這結局值得他終身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