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誰的問題

如果有人問說這世界上什麼事情最多呢?答案或許就屬問題最多了,而且通常不擇地而發,頗有無所不在之勢。有問題不可怕,最可怕的發展是沒人肯出面解決這些問題,任由它惡化與擴大,直到爛出洞來。為甚麼無人肯出面解決問題呢?原因很簡單,通常就是無人肯承擔責任罷了。

教育百科說:「在哲學方面,『解決問題』係指在問題情境下,經由思考、推理而達到目的的歷程。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覺察到一種『有問題但不知如何解決』的困境。因之『問題』係主觀的看法;如果個人不進入情況,沒有感到困惑,則任何問題均不構成問題,因此也沒有解決問題的必要。」。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如果老闆責問我為什麼不盡快解決問題呀?我可不可以回答他說因為我不覺得這樣會有困惑,所以不構成問題的呢?

就因為有所謂的「有沒有被困惑」的主觀成分存在,所以問題經常被忽視。比如說有人功課不太好,但他覺得自己身強體壯,屬於那種依靠出賣勞力賺錢活口的人,所以功課好不好對他來說不是個問題。可是他的父母卻是非常地擔憂,深怕他長大以後沒有前途,更怕自己老了以後沒有人奉養啊什麼的。

主觀到底是個什麼總是個惱人的問題,而不同的主觀往往造成見解上的極大差異。比如說社會主義認為照顧人民的生活是國家的責任,而資本主義卻認為這是個人的責任,國家只負責給機會,能否抓住機會是你自己要把握的。所以啦,遇到問題而弄不清誰該面對時,最好想一想當下的時空背景,才不至於表錯了情。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快樂是什麼?

維基百科說:「快樂是一種感受良好時的情緒反應,一種能表現出心理狀態的情緒。而且常見的成因包括感到對健康、安全、愛情等之滿足。快樂最常見的表達方式就是笑。通常我們認為達到快樂,是需要喜愛自己從事的工作和愛。」。說到情緒畢竟是一種難以衡量與捉摸的東西,有時候連自身都難以確認,難道沒有更清楚的定義嗎?

有人說快樂的根源是享樂,而享樂的條件就是能夠隨意花錢,那麼天下的有錢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條件囉,可是有錢人真的快樂嗎?請問你有沒有見過時常皺著眉頭的有錢人呢?有錢人之所以成為有錢人,多半是因為很喜歡賺更多的錢,要他隨意花錢恐怕只會招來痛苦吧。那麼窮人偶而能夠隨意花錢會快樂嗎?窮人說我才捨不得哩,能存起該來有多好呀!

《老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據說這就是「知足常樂」成語的出處,那麼「知足常樂」者快樂嗎?或許「知足常樂」者真的一直很快樂吧,只是世上難找真正「知足常樂」的人,偶而「知足常樂」那麼一下下的,多半只是為了取得心理上的暫時平衡而已。暫時的意思你懂嗎?就是那個嘛,…。

依我說,快樂的最大動力其實就是成就感了。比如說一個工作者嘔心瀝血了好一陣子,終於完成了一件像樣的大事,於是打從心底浮現出無比的暢快來,這就是最真實的快樂了。可是,這快樂好像不能因此就一路暢快下去呀,所以啊,爽了一陣子之後又再一頭栽進那需要嘔心瀝血的工作了。記得好像是耶穌說過的吧,喝了這水的還要再渴。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不二法門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有人解釋說:「不二:指不是兩極端;法門:修行入道的門徑。原為佛家語,意為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後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不二法門」算是常用的成語,可是一般人並未修行啊,無所謂法門的存在,那麼佛教以外還有甚麼不二的意象呢?

《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都知道孔子推寵顏回的德行,那麼這不貳過應是儒家的道德高標吧。其實想要達到不貳過是很難的,比如說誰沒打破過碗盤之類的呀,那麼請問你不小心打破過第幾回碗盤了,怕是數不清了吧。

《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晟但言唐主畏陛下神武,事周無有二心。」。講到法律,需有犯行才構成犯罪;但是講到政治就很不一樣了,只要有二心就夠你抄家滅族了,至於到底有沒有二心好像只在於當權者的感受,無從分辨的。所以在當權者面前,永遠要表現出不二的忠心呀。

俗話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其實你自己就是那不二的存在呀。有人說在世界某處有你的分身,不過這說法無從查證,若從邏輯的觀點看,你應該就是那獨一無二的人了。這個認定能使你重視自己,想在這一生裡做點甚麼,好留下些獨特的事蹟供人憑說。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佈局

下過圍棋的應該知道,下圍棋的開端就是佈局。如果你的佈局出色,順著步調執行下去,已然可以聞到勝利的香味了;可是如果你的佈局落後,需要很多轉折之後才有可能逐漸逆轉;但是別人當然也不是省油的,你能想辦法逆轉別人就甘心洗頸就剹嗎,鹿死誰手看來有得拚了。

學過畫畫嗎?正宗的美術老師應該也會在適當時段教你如何佈局。如果學生的畫面佈局得當,就算畫的不算太好,看起來總有一個樣子,不至於太糟糕。如果佈局、筆法都不差那就像模像樣了。有些人無師自通,無論靜物、風景都可以畫得不錯了,可是整體看起來還是有些怪怪的,說不定就是佈局方面少了名師指點的緣故喔。

民主社會最熱鬧的就屬選舉了,選戰一開始,各政黨無不卯足了勁安排最適當的候選人,因為這就是一種佈局戰了,尤其是政黨票所決定的不分區人選,據說影響人民的觀感最劇了。如果人選太爛,差不多就是見光死了;如果人選清新,予人好感的話,通常還有機會翻盤的。

請問你讀完大學了嗎?是否有上過如何進行人生佈局的課呢?每個人就只有那麼一生,不需要妥當佈局嗎?可是大部分的人似乎沒想像過人生佈局的事,也沒聽過有人生佈局的課,這是隨遇而安的意思嗎?如果不是的話,是不是該多想想了呢?《中庸》好像是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利令智昏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太史公曰》:「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戰國時,秦國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上黨準備依附趙國,平陽君趙豹不同意,但平原君趙勝卻以為佔了大便宜。結果,招致秦軍入侵,趙國大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被殺。司馬遷評論說:這就叫「利令智昏」,因私利而令人頭腦發昏,忘記一切。

或許你說這是軍國大事所以凶險異常,與老百姓的生活無涉吧;如果你也這麼說那麼你就大錯了。金光黨騙人的故事聽說過吧,故事裡永遠都有心智不足而擁有鉅款的人出現,然後正好有人慫恿你一起去騙他的錢,想騙人的錢須先下本囉,最後是你下的本被人給騙走了。你說,這樣千篇一律的劇本夠精彩細密嗎?當然不是,但是據說很多高級知識分子都被騙了,好像只有『利令智昏。』可以解釋這樣的故事。

漁夫以釣餌釣魚是眾所周知的事,而魚兒總是難免上鉤,你說這魚真的都那麼笨嗎?其實魚兒都很聰明的,不信的話你也去釣釣看,就知道魚兒有多麼聰明了;可是你身旁的漁夫們照樣得逞啊,道理何在呢?這只能說你實在不懂魚的習性,不知道怎麼投其所好,使其『利令智昏。』的呀。

工商社會裡到處發生獵人與被獵者的故事,而怎麼下餌好像永遠是那關鍵。想想看什麼利益是最讓你動心的,那麼這利益就是用來釣你的最佳餌料了。別說你夠聰明不會上當的,當你陶醉於你最在意的利益時,已經陶陶然六神無主了,就在飄飄欲仙的當下,你已然上鉤了;這時候再多的反抗恐怕都已經晚了,無濟於事了。

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

等一下

「等一下」是常用語,就是等候片刻的意思,通常有禮貌的人還會在前面家個「請」字以表歉意;可是如果你讓人等了一下一下又一下,那麼這禮貌會不會只是做個樣子呢?話說中國人好禮,就算是壓根兒想要拖延,至少也要維持有禮貌的樣子啊。

最常聽到「等一下」的情況是叫人起床的時候,因為有人老是想多躺那麼一會兒,尤其是天冷或想賴床的情況底下。可是「等一下」到底是多久呢?我的感覺是差不多半個鐘頭吧。如果叫人等了一下一下又一下,那應該已經遲到了吧,除非你無須上班。

記得那「方便之所」有一副經典的對聯是這麼寫的:「入門三步急,出戶一身輕。」,那麼你說這樣的場合可以等得麼?春嬌說再等下去就要尿在褲子上了,要你賠的。偏偏躲在裡面的那個人好像就是這麼說的。你說急也不急呢?俗話說:「通常皇上不急,但好像急死了太監。」。

人生苦短,好像經不得等。機會易逝,好像也經不得等。偏偏常抱怨命不好的人特別喜歡要人等他一下,你說該怎麼辦呢?如果你是幸運之神,你會眷顧那些喜歡讓人等一下的人嗎?幸運之神說:「你的命果然很不好,那麼艱苦地過著日子,不過你的請求就再等一下吧,等那些不說「等一下」的人的心願得償之後。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看到鬼

有時候偶而會聽到路人的飆罵說;「你是看到鬼囉!」,這個場景通常還是發生在大白天的菜市場裡,所謂朗朗乾坤怎麼可能看到鬼呢?其實這是在說你的表現異於常人,很是不正常。按照世俗的說法,如果沖煞到不乾淨的東西使人心智喪失所以才會表現出不正常的行為來,比如胡說八道、神智不清、行為異常等。

重點在於別人口中的沖煞到不乾淨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有時候啊只是抨擊你的邏輯不通,講得不似人話而已。只是邏輯這玩意兒的推演常因人而異,於是你說他看到鬼了,他也說你看到鬼了。人的爭執總是無所不在的,所以到處都有人說看到鬼了。

還有一種鬼是人的把戲,比說說為了撈點油水在公司的帳裡做些花樣,使不該流入的錢流入了某人的口袋。再比如說有人喜歡搞小團體好互咬耳朵,咬著咬著就咬出邏輯詭異的故事來了。又比如說東家常啊西家短的事情,本來就會發生的,可是經過有心人的穿鑿附會之後,故事變得精彩了。

唐朝的陸象先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或者鬼只是人性的陰影,不小心被人發現而鬼叫罷了。可是陰影是什麼呢?維基百科說:「根據榮格分析心理學,陰影是人無意識或夢中同性但性格與自我(ego)相反的人物,也是榮格四大原型之一。榮格認為人性是矛盾的,如果表現於外的意識中的性格是東,在無意識中補償性的性格往往是西。陰影也有正負之分。正面的自我的陰影是負面的。負面的自我的陰影是正面的。」。這樣的解釋太學術性了不好懂,按我說,陰影是光源照在物體上被擋住的樣子,你怎麼擋就會有怎樣的影子啦。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心知肚明

心知肚明是個慣用語,意思是心裡很明白,可是明不明白跟腦袋有關係,好像與心、肚子扯不上關係啊!據說古時候的人們認定人是靠心來思考的,還把所有的智慧也歸根於心,而心在腹中,所以心知肚明囉。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很了解某人時,也會被說成是他肚子裡的蟲了。

不願意承認的才容易被人詰問為心知肚明,如果你壓根就是認帳的,別人大概不會這麼說了,或許改成你心裏清楚吧,所以這個詞好像有點負面的意思。更有甚者,壞主意好像都是從肚子裡出來的,如果聽說某人有一肚子壞水,應該是說他有一肚子的壞主意,而不會說是他吃壞了肚子的。

說到心知肚明,主要是強調自知且已知,比如說自己的弱點、壞習慣或做過的行為啦,只有自己最清楚了。既然已經自知了,幹嘛還要提呢?當然是被責問囉,所以被數落為心知肚明的,通常是有筆帳要你吞下肚去,如果你執意不肯就範的話,只好當眾抖出來囉。

人貴自知,其實心知肚明不算甚麼壞事,至少已經明白欠了甚麼,而欠了人的本就該還的,如果在還沒被質問前已然還清不就沒事了。自己的欠缺心知肚明,那麼自己的優點呢?應該也是心知肚明的吧。偏偏很多人好像是忘了似的,以至於在關鍵時刻常忘了拿出來用喔。

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福至心靈

清‧翟灝《通俗編‧祝誦》:「史炤《通鑒疏》引諺:‘福至心靈,禍來神昧。’」。「福至心靈」看來是個諺語,福氣通常指命中註定的福分,而心神的靈昧與心智狀態相關,那麼福分與心智狀態怎麼產生關連的呢?難道是說福分夠了心智也會大開的嗎?

蘇東坡《洗兒戲作》:「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看來東坡先生不同意「福分夠了心智也會大開」的假設,不然無災無難到公卿的必然福分極厚,可麼可能是愚且魯呢?還是說這篇只是個戲作,只能證明心智大開如東坡先生也未必能有相對的福份而有所慨歎。

據說春秋時代的衛國,有個大夫寧武子,他經歷衛國兩代的變動,從衛文公到衛成公,無災無難地安然做了兩朝元老。這似乎驗證了東坡先生的戲作還是有可能的,而孔子道出了個中原委:「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原來這糊塗是裝出來的,而且是常人難以做到的。

俗話說「身在福中不知福」,想必是指身在福中的日子過得特別暢快,不似時乖命蹇時的艱苦難熬,所以反而不知福了。那麼會不會是說日子過得特別暢快的人心態比較健康,所以心智也跟著大開的嗎?那麼反過來說,保持心態健康的是不是也較能廣納福分呢?(我是說心靈福至啦)

枕戈待旦

晉書˙卷六十二˙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這意思是立志殺敵,枕著武器睡覺等天亮,形容時刻準備作戰。記得小時候的老師講到這段時還神情激奮著,因為那時的背景仍是反共抗俄的時代;時過境遷,那麼現代的戰爭還需要這麼枕戈待旦嗎?

古時候的戰爭雖然仍有夜裡劫營的故事,但是受限於光照不足,而且須是對手在野外紮營才有效果,因此不能算入輸贏的決定要素。現代的戰爭就很不一樣了,有些擁有高科技的國家具備夜視的作戰能力,所謂奇襲就是專挑夜晚時間進行的,而沒有夜視作戰能力的軍隊好像只有挨打的份了,就算軍人奮勇的枕戈待旦著,依然改變不了這種挨打的悲慘命運。

尤有甚者,戈只不過是個冷兵器,怕是派不上用場了。或許你說應該是枕著槍的啦,其實這樣還是不夠,現代戰爭如果沒有雷達系統警戒著,就如同睜眼瞎子一般,而槍充其量只適合小部隊野戰或者巷戰,那已經是戰爭後期的事了,其實戰爭的結果早已被自動化武器決定了。

既然這般沒用,那應該不再需要枕戈待旦囉。其實這種精神或許還是很重要的,只是行動內容應該改變了。《中庸》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既然關鍵在於高科技的戰力,那就應該依此早做準備啦,而不是光是要求軍人要有奮勇作戰、視死如歸的精神,不然再多的奮勇好像也無濟於事了。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心平氣和

《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傳四.呂祖謙傳》:「心平氣和,不立崖異,一時英偉卓犖之士皆歸心焉。」。這意思是說因為心平氣和地從政,所以收到四海歸心的效果了。話說人心總是最難收服的,尤其是那些心高氣傲的各方菁英們,那麼心平氣和是怎麼做到的呢?

有人說政治上最難克服的是立場問題,只要立場迥異的就難以妥協了,那麼心平氣和能克服立場的問題嗎?俗話說公道自在人心,其實判斷是非的能力總是有的,可是如果心存立場就會扭曲判斷是非的能力,那麼會不會是心平氣和的人比較不會自設立場,所以能以公道服人呢?

都說關心則亂,只要是與自己的利益有瓜葛,心情便再難平復了。這好比上了賭場就難以把持,整個人莫名地亢奮著,而賭金越大心緒越是混亂,那自詡的理智早已蕩然無存了。可是如果你只是一名受雇的荷官,反正輸贏都不是你的,當然心平氣和囉。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推定,只有無私的人方能心平氣和,而無私洽是人心的艱難處,能夠無私的必屬聖賢無疑。人總是要懷抱理想的嘛,雖然完全無私很難練就,但是盡量無私或許可以勉強辦到吧。如果你有這樣的胸懷,才會試著去保持無私的心,才能勉強地維持著心平氣和的啊。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忘年

《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據說這是成語「忘年之交」的出處。通常會成為朋友的大概都是差不多的年紀,因為世代相當、習性類似;但是這是以同類相聚為出發點,心理學上還有心智互補的說法,這「忘年之交」該不會就是某種性質上的互補呢?

這年頭講究學術融合、通才治國,也就是說光成為專業已經不夠了,最好還能成為跨領域的領導階層,那麼「忘年之交」會是個方向嗎?以前的人因為資訊封閉,想找一本經典作品好像找武功祕笈一般,所以需要多交朋友相互切磋;現如今網路發達,只要搜尋的技巧還不錯,千年古籍信手可得,或許可以與老子、孔子、周公等先聖先賢成為忘年之交了。

說到忘年,有人說:「山中無歲月,正好可以忘年。」,不過這是另一種型態的忘年,如果說「忘年之交」是一種加法策略,那麼「山中無歲月,正好可以忘年。」就是減法策略了。人的腦袋瓜就這麼大一個,裝不了太多東西,如果加法策略不管用,興許用得著減法策略喔。

大家都知道電腦的功能越來越厲害,已經接近無所不能了,可是電腦為何如此厲害呢?專家說電腦的記憶分為RAMROM兩大類,ROM是長久的記憶,而ROM是運算時的記憶,電腦之所以能這麼厲害就在於RAMROM可以快速交換資訊,所以比較沒有腦袋不夠用的問題。現如今網路知識就是我們共有的ROM,所以如果能練就RAMROM快速交換資訊的本事,腦袋只當RAM就不會那麼不夠用了。

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

廢寢忘食

南朝‧齊‧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廢寢忘食也算是常用的成語,形容專心努力到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可是到底是甚麼樣的事情能讓人廢寢忘食呢?有人說打電玩、追劇都能讓人廢寢忘食的,可是這樣頹廢的事情值得做嗎?

醫生說廢寢傷肝傷神而忘食傷胃傷元氣,都是很要不得的行為,就算萬不得已需要這麼做也應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說你是個研發人員,你的案子就要成了,只差最重要的臨門一腳,所以你廢寢忘食地補上這一腳。而且如果你耽誤了,你的對手或許就要超越了,使你功虧一簣。

可是如果你的理由竟然只是打電玩、追劇,這麼蠢的事竟然也幹得出來呀?偏偏眾人的廢寢忘食的理由好像都是這一類的,那麼你說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麼既無立身行道,況且傷身費神的事都幹得出來,這算盤到底是怎麼打的呢?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兩千年前的孟子已經提倡做那事半功倍的事了,況且如果你需要認真做事,也應該是精神煥發的時候才是最有成效的吧;那麼廢寢忘食者的精神如何呢?打過電玩、追過劇的人應該心知肚明的啊。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見識

說到見識,首先想到的是俗話常說的「不跟你一般見識」,彷彿丟下此句就比別人高了一籌似的;反正是絆嘴的嘛從來是不加考究的,吵完了也從來沒有人驗證。不過這見識還真的能影響個人的判斷,比如說夏蟲不能語冰吧,跟他談論冬天的事肯定讓他吃鱉的

關於「見識淺薄」的成語真是不少,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已經產生了變化。比如史記說的「未睹大體」吧,此大體非彼大體,大體原指重要的道理,而整句指缺少遠見,只計較細節而無法掌握最重要的道理;可是現代人一看到大體就好像有點那個了。再比如東方朔說的「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吧,比喻觀察和瞭解很狹窄很片面;可是現代確實是以管(天文望眼鏡)窺天、以蠡(少量檢體)測海,據說還頂專業的呢。

相反的,如果是見多識廣的能有甚麼好處呢?《鏡花緣.第四四回》:「多九公本是久慣江湖,見多識廣,每逢談到海外風景,竟是滔滔不絕。」。原來見多識廣的好處是用來打屁的,以別人之不識,竟可以得意到滔滔不絕呢。那麼見多識廣真的只有這麼丁點用處嗎?

《淮南子·本經》:「故博學多聞,而不免於惑。」,原來見多識廣(博學多聞)是用來解惑的呀。就因為見多識廣所以能發現問題所在,更因為見多識廣而知道如何排憂解難;如果真的一時無解,至少也會老神在在地徐謀他途,總不至於六神無主,竟把腦袋裝滿糨糊了。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壓迫感

教育百科說:「壓迫感是個人因外在因素的影響,產生的一種緊繃、不舒暢、侷促等的心理感受。」。比如說有些大樓的樓層高度勉強號稱三米,如果再扣掉裝潢天花板降低的高度,大約只剩下兩米二、三而已,於是產生了壓迫感。每個人對於這種壓迫感的感受不同,據說有些人會產生嚴重的反應,比如說呼吸窘迫、頭痛,或者是惱人的憂鬱症等。

人的高度通常不足兩米,按說就算兩米二、三也應足夠,為何會有嚴重的反應呢?這個問題反映出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不同,據說人類是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打造的,或許繼承了某些不一樣的特質吧;比如說同屬哺乳類的地鼠們住在黑暗狹小的地洞裡,就不該有空間壓迫的問題,不然早就滅種了。

身處繁忙的工商社會,所謂壓迫感不僅止於居住空間,比如說服務業經常要看人臉色、製造業經常要壓縮生產期程、研發業要應付強度競爭等,在在形成各種無形卻要人命的壓迫感。有時候人與人之間還要比拚所謂的抗壓性,抗壓性高的可以獨當一面所以出任高層,而抗壓性低的只能勝任聽人差遣的打雜工作了。你說,原本忌諱壓力的人類怎麼就專門比拚這個呢?

人生多半無奈,抗壓性比不上別人又能怎麼辦呢?據說練就高抗壓性還是有竅門的,一再受壓任誰也扛不住,所以聰明人自有解壓的方法,既能解壓何懼受壓呢!比如說買不起高大的房子吧,就要多找機會到野外舒壓;再比如說服務業可以偶而找別人服務,也嚐嚐當大爺的滋味以免老是覺得憋屈;據說最高明的抗壓者是要懂得情境轉移,這好比那一串比鄰懸掛著的鋼珠,左邊來的壓力可以傳到右邊去,而右邊來的壓力可以傳到左邊去。

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情境

《老殘游記續集遺稿・自序》:“若百年后之我,且不知其歸於何所,雖有此如夢之百年之情境,更無敍述此情境之我而敍述之矣。”。情境一詞常見於近代文章,但情境何指,實難描述,有人說:「情境,指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的相對的或結合的境況。」,可是,經此一解釋,問君已有明晰的概念了嗎?還是越說越模糊了呢?

唐代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情境或許是一種時空上的衝擊,受到衝擊的人萬般感觸,沒受到衝擊的人卻毫無感覺。就拿杜甫來說吧,因為剛經歷了國難所以百感交集,如果找個不相干的人同樣於春天到長安一遊,可能不知所云。

風花雪月通常是文人抒發感情的元素,可是對辛苦耕作的農人而言,風雪代表壞天氣而花月代表好天氣,如此而已。既是壞天氣,農夫一定討厭風雪囉;其實那也未必,都說瑞雪兆豐年的,沒了風雪代表即將缺少灌溉用的寶貴的水源,所以應該是又愛又恨的吧,尤其是在春寒耕作時一腳踩進寒徹骨的雪水裡。

如果你還是不能體會杜甫的《春望》,就來一段現代的白話文版的描述吧。話說大學裡的學生宿舍裡擠滿了莘莘學子,總有個上千人吧,平日裡熙熙攘攘的好不熱鬧,甚至到了半夜還要舍監催促著才肯睡覺。可是你有在寒暑假期間回到宿舍的經驗嗎?曾經熟悉的宿舍頓時化為《返校》的場景,曾經人聲鼎沸的大樓裡空無一人。宿舍裡最多的就屬門窗了,不知道有多少那個啊,趁你不注意時竄進竄出的,冷不防地正好與你打了個照面。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後發先至

《荀子.議兵》:「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兵貴神速,可以後發先至當然非常好,可是怎麼辦到的呢?《孫子兵法.軍爭篇》:〝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原來是兵不厭詐,誘之以利以迷惑敵人使其迂於途,故能後發而先至了。

國人向來注重教育,很早就有「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的說辭,可是起跑固然是贏了但方向正確嗎?會不會有背道而馳或者揠苗助長的情事呢?聽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吧,受此奚落的話,尋常人等大概難以招架了,而當時年紀小小的孔融卻能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反諷;但這只能證明孔融真的機敏過人而不是贏在起跑點的緣故啦。

關於後發先至還有一個著名的龜兔賽跑的故事,烏龜的行動遲緩是眾人皆知的,而兔子的敏捷也是有目共睹的,怎麼可能有這種結果呢?原來這是目標確立的問題,如果不把目標當回事(沒有意圖),即便有再大的資源也是用不上的;而目標明確的人,持續地走就對了。

如果沒有共同的目標意識,強作比較是沒有意義的。比如說兩人一起相約到某地,其中一人為了探望家鄉的父母而先行出發,探望父母的人沒有見到父母然後就急著出門的,所以必然先發而後至,那麼另一人如果自詡「後發先至」會有意義嗎?所以關鍵還是在於是否有重大利益成為共同力爭的標的啊。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隨便啦

「隨便啦」似乎是現代人的口頭禪,問說晚餐要吃什麼?放假何處去?電影要看哪一片?答案一律是「隨便啦」。可是如果你貿然幫人決定時,便發現大錯特錯了,說隨便的其實一點也不隨便的啦。如果你詰問他()「不是說隨便嗎?」,得到的答案會是你不懂他()的心,或者根本不夠關心他()

說到隨便,其實很多事情是不能隨便的,比如說常問的飲食好了,醫生說飲食首重均衡更要適量,而且關係到健康怎麼能隨便呢?再比如說休閒好了,雖然常說是在殺時間,可是娛樂中增長些見識不好嗎?而且個人品味藏乎生活細節裡,如此隨便豈不是漏了底了嗎?

中國人常把隨便與隨和攪和再一起,其實隨和是不過度堅持己見或者從善如流,私下的生活未必隨便的啦。比如說有些老兵走南闖北的世面看多了,人生也豁達了,當然隨和啦;可是老兵們過慣了行伍生活,那可是比一般人嚴謹多了,不是紈褲子弟可以比擬的。

有人說「五大人格特質是親和性、外向性、穩定性、盡責性與開放性。」,其中沒有一項是叫做隨便的。這年頭講求人格特質,而人格特質不好的恐遭他人排擠,那麼你甘心遭人貼上標籤嗎?切記,太隨便了恐怕將喪失個人特色,使你錯失了被提拔的機會哦。

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微妙

《老子.第一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這章有兩個重點,其一強調「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其二「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因屬強為之容,只好盡量描述囉,然皆難達其真容真相了。

講到微妙,今日科學之精澳也在於能夠細微化,而其中的翹楚非半導體莫屬。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出席國際半導體大展論壇指出,摩爾定律至今依然活躍,但衡量半導體的方法應改為電晶體密度和運算能力,而非傳統的節點(Node),也就是俗稱的幾奈米。至於摩爾定律是怎麼回事呢?Moore's law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其內容為: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也就是說十年後增加為三十二倍,而二十年後就增加為一千零二十四倍了。

《文選.郭璞.江賦》:「妙不可盡之於言,事不可窮之於事。」。此為妙不可言的成語出處,意思是說妙就在於無法用言語完整敘述,而事情的發展也不僅止於該事的範圍。只是我這麼說你就能明瞭了嗎?依照一般邏輯而言,這句話是解釋了,但是如何的妙還是不怎麼清楚吧,因為需要當事人自己的感覺啦。

老子說微妙玄通,其實微處不見得妙,俗話說魔鬼藏在細節處,其實細菌也都藏在細微處,而更微小的病毒那更是無處不在了。至於如何防範這些細微處的東西呢?俗話說病從口入,其實應該擴大為眼耳口鼻,而中介者就是你那號稱神奇的雙手了,所以記得要盡量隨時清潔你的雙手,並盡量避免碰觸眼耳口鼻哦。

2020年6月2日 星期二

乖離

維基百科說:「乖離率(英語:Bias Ratio, BIAS),代表當日股票收盤價和移動平均線的差距,以分析股價偏離的程度。當股價和移動平均線的差距愈遠時,乖離率愈大,代表股價即將有修正偏離的可能。當乖離率呈現過高或過低情況時,股價均會產生反轉的修正走勢。」。有些事情一目了然,有些事情卻需要借助特殊的指標來彰顯,而乖離率就是很有用的一種。

股海茫茫經常迷失方向,那麼人生呢?其實人生更是茫茫,更需要乖離率這種有用的指標來匡正囉。比如說經濟是人生的重要課題,請問你的經濟狀況有所乖離嗎?首先,你要找出每月支出的移動平均線,然後計算當月的收入,如果當月的收入與月支出的移動平均線位置相當就是沒有乖離,如果收入大於支出表示猶有餘裕,如果收入小於支出就表示將有入不敷出之虞了。

有些事情可以數量化,當然方便觀察乖離的現象,可是有些事情只能感覺到它的存在,比如說個人的性情以及外在的人評好了,你只能以感覺判斷是否有乖離了。性情通常穩定,但也難保遇到重大事故而轉變;人評就變化萬千了,還好這些都能感覺得到,所以還是需要觀察乖離現象以確保人際關係。此外,秉性與豪氣、智慧與反應等方面也需多費心。

為甚麼乖離之後終將反轉呢?股市裡有所謂回歸基本面的說法或許就是答案了。美夢可以作但不能長久,而都不作夢的人其人生很無趣,可是連白日夢都要作的那就授人以柄了,所以人生只得築夢踏實,那麼所謂踏實就是回歸基本面囉,踏實了之後再去做下一個夢吧。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勢在必行

勢在必行是個成語,通常作「因情勢所逼,事情非做不可。」解釋。比如說政府推行政策或法令,必稱勢在必行,不然無以面對不贊成者;而眾口悠悠實難出現皆大歡喜的場面啊。其實都說條條道路通羅馬,此路不通難道路路皆不通嗎?不是說政治是妥協的藝術,請問藝術修養到哪去了呢?

如果一個政人物事事皆可妥協,必然被人詬病是個政客,沒有自己的見解;可是如果事事堅持己見的話,恐怕更難讓人接受吧;所以才有求同存異的說法,在紛擾事件中尋找所謂的最大公約數,而這溝通後的結果就變成大眾的勢在必行,不再是個人的堅持己見了。

政治如此,那麼私事如何呢?眾人的事表示大家都是當事人,私事的話係指相關人等才是當事人,仍要在當事人間尋求可以接受的共識,而不會是某人的勢在必行了。也就是說在民主社會裡已經沒有專斷這回事了,大家既然都是事情的當事人本該一起商量著辦。

可是《孟子·公孫丑上·第二章》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又該做何解釋呢?其實孟子只是說他會不避艱險力爭到底,他可沒說勢在必行的哦。你想嘛,事情的決定權在於君王,而君王會不會接受他的意見只能一再的遊說,根本無從堅持己見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