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苦瓜臉

教育百科說:『苦瓜臉用來形容布滿愁容的面孔。如:「你不要儘擺著一張苦瓜臉了,這事沒什麼好愁的!」。』。苦瓜在台灣算是常見的蔬菜,說實在的並無布滿愁容的感覺,而且樣子、顏色皆與愁容無涉,那麼常說的苦瓜臉從何而來的呢?別人的愁容干卿底事啊

都知道苦瓜清涼退火的,是夏季時餐桌上的常備佳餚,那麼吃完苦瓜之後應是神清氣爽滿臉滿足的呀,尤其是在燠熱難當的夏日了,何來的愁容呢?而且苦瓜的表皮有許多突起的瘤狀物,如果有人真的長了個苦瓜臉那該有多嚇人哪,又豈止是布滿愁容可以形容,應是滿臉驚恐的了。

有些人就是怕吃苦,當然害怕苦瓜的味道了,這樣的人如果被迫吃了苦瓜之後的表情,或許才是傳說中的苦瓜臉了。可是喜歡吃苦瓜的人大有人在啊,尤其是苦瓜鹹蛋的滋味那是百吃不膩的,很久沒得吃的話還挺懷念的呀;或許那種懷念苦瓜鹹蛋的表情更該叫做苦瓜臉吧,但那絕不是布滿愁容的樣子而是嘴饞的樣子啊。

俗話說「吃苦當作吃補」,而中醫推崇「不治已病治未病」、「藥補不如食補」,那麼「苦入心」的苦瓜該是理想的食補了。現代人經常用腦過度導致心火上升,此時不吃苦瓜更待何時呢?或許以後的人想開了,明白了「苦入心」的好處,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稱獲得舒緩的臉為苦瓜臉呢。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有話要說

這年頭民意高漲,許多人吶喊著有話要說。如果你說的話有人會聽、在聽,或許還有些意思;可是如果只是像狗吠火車或者對著空氣講話,那就很無趣了;有時候甚至還被人當成那個的話,那就真的有點那個了。網路上看到的:「鬼谷子:上等人惜字如金,中等人伶牙俐齒,下等人口不擇言!」,找不著原文,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是鬼谷子說的,不妨參詳一下。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古人說話通常比較含蓄些,應該是人不得其平則鳴吧,人、物常被連用著,看得懂就行;可是為何「人不得其平則鳴」呢?是覺得很委屈嗎?甘冒著丟官罷職、招禍致災的危險也非說不可,是不是有點那個啊?沒辦法,就為了爭一口氣嘛。

電視劇裡常有的台詞,不說話沒人把你當啞巴。是的,都認識那麼久了,怎麼還不清楚誰才是真啞巴呢?可是有時候啊,不說話別人會當你不存在,所以啊為了刷存在感,只好大放厥詞囉。唐‧韓愈《祭柳子厚文》說:「玉佩瓊琚,大放厥詞。」,不知道是否就是為了這個緣故呢?

醫學界近來有個說法:老人最好多說些話才不容易得老人癡呆症。太好了,終於有個名正言順的說辭了。如果你夠老,也不嫌別人怨你嘮叨,那就說吧;可是別忘了 晉.傅玄《口銘》說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也有人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併給您做個參考。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仙人打鼓有時錯

俗話說:「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差誰人無?」,意思好像是說修為已臻化境的仙人都可能犯錯,何況凡人乎?這句話通常用在安撫犯了錯正在懊悔不已而難以振作的人,希望他不要太過介意啦。《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也常用於類似的場合,可是涵義真的類似嗎?

先來說說「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差誰人無?」吧,請問可曾聽說過有哪位仙人擅長打鼓的呢?喜歡吹簫的、撫琴的仙人還算不少,可是好像就缺那喜歡打鼓的了,如果你不同意的話就請舉例示教囉。還有,做錯事的通常想找個墊背的人,據說處罰的傷害大部分就會落在那墊背者的身上;那麼想弄個仙人當墊背的想法可以理解,問題是道行差得那麼多,搆得著麼?

再來說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好了,文字嘛有時候容易說過了頭,如果說知過能改的就善莫大焉,那麼從沒做錯事的該如何評價呢?可是曾經聽說過某位不曾犯錯的主管最後竟然被炒了魷魚,理由是公司難以判斷他的存在價值,懷疑他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請問這世上的道理就是這麼說的嗎?

這年頭強調面對問題才好解決問題,也強調要在錯誤中學習才是踏實的學習,那麼做錯事然後深刻檢討改善之道的人算不算是面對問題與踏實的學習呢?執意這麼做的人似乎不需要找什麼墊背的人,否者態度上就大有問題了。態度不對的話,面對問題與踏實的學習好像都成為空話了。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患得患失

《論語.陽貨》:「鄙夫可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讀到這段話總覺得怪怪的,未得之時患得之,既得之卻患失之,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呀,那麼使人愛恨交加的?如果是個珍寶,患失之很容易理解,可是未得之時患得之那是個什麼道理呢?會盪手的嗎?

老師解釋說:「〝患得之〞的後面其實隱藏了兩個字,是指〝患得之不到〞啦。」,可是〝患得之〞與〝患得之不到〞的意思完全相反的耶,有那麼離譜的嗎?反正論語據說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的,孔子怎麼說的早已不可考啦;還是說古人隱藏字句的作為其實很常見,反正聽的人也懂,不重要的啦。還有,古時候的竹簡據說很貴也不怎麼好刻,少刻幾個字可以省工省料的嘛。

年輕人說那是指愛情啦,一看就懂的呀,就是那種搞曖昧的情況嘛。是的,愛情這回事讓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所以欲拒還迎的啊。一開始的時候嘛膽子小,復有父母師長的告誡,所以害怕沾染到;可是一旦扯上了卻發現滋味很不錯,所以放不開啦;而且越是放不開就越陷越深,千方百計地要保有這愛情了啊。

老年人說那個〝之〞啊未必是指同一件事,患得〝之〞指的是病痛,患失〝之〞指的是健康,而後面的〝無所不至〞指的是祕方與偏方啦,有人介紹嘛就不妨試試看囉,死馬當活馬醫的啦。什麼宮廷秘方啊、鄉野偏方啊,不就是這麼被傳著這麼被試著的麼。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纖》:「君無二心,妾豈不知?但眾口紛紜,恐不免秋扇之捐。」,很多事情總是這麼公說公有理而婆說婆有理的,那麼關於這「患得患失」的解釋你會怎麼看呢?《荀子·大略》:“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也就是說該怎麼看,就端看你是否為智者了啊。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甚麼意思

「意思」一詞經常用得到,但其中所包涵的意義卻很廣泛,查了百度百科竟然總共列舉了十三種解釋:1.思想,心思。如 宋 蘇軾《渚宫》詩:“當時郢人架宫殿,意思絕妙般與倕”。2.意義,道理。如 唐 韓愈《與馮宿論文書》:“辱示《初筮賦》,實有意思。”。3.意圖,用意。如 漢 王充《論衡·變動》:“夫正欲得之而猶不能致,况自刑賞,意思不欲求寒温乎!”。4.意志。如 傖父《立憲運動之進行》:“祥言之,則必設議院以代表國家意思,制定法律,政府則依國家之意思以執行政務。”。5.神情。如 宋 蘇軾《傳神記》:“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6.情趣,趣味。如 漢 劉向《列仙傳·鹿皮公》:“小吏白府君,請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轉輪懸閣,意思横生。”。7.心情,情绪。如 宋 晏幾道《兩同心》詞:“好意思、曾同明月,惡滋味、最是黄昏。”8.情意,心意。如 元 邦哲《壽陽曲·思舊》曲:“初相見,意思濃,兩下爱衾枕如同。”9.引申指代表心意的宴請或禮品。如 《水滸傳》第二六回:“武松笑道‘不成意思,眾高隣休得笑話則箇。”。10.意見,想法。如 《兒女英雄傳》第一回:“ 玉格這話很是,我也是這個意思。”。11.跡象,苗頭。如 陽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一段:“門外陰沉沉的,一股冷氣灌進屋里,有下雪的意思了。”。12.象徵性的表示。如《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因要后來好贖,十分不典他重價錢,只好三分之一,做個交易的意思罷了。”13.賄賂。如 《左傳·昭公六年》:“亂獄滋豐,賄賂並行。”。看完這麼一大篇,暈頭轉向了吧,中文之博大精深可見一斑;但是,請問你已看懂並學會如何使用了嗎?

「意思」常用來表達個人的感受或心意,比如說男女之間看對了眼便說他們互相有意思,而為了贏取別人的認同時也會說「你懂我的意思」之類的。也就是說關於人們感性的表現都可以叫作意思。

「意思」也常用來表達個人對事情的主張,比如說「不用懷疑,這就是我的意思。」;而如果別人不支持你的主張,便反譏「你這是啥意思?」了。也就是說關於人們理性的表達也都可以叫作意思啦。

維基百科說:「按法理學觀點,法律行為是以行為人之意思表示為要素,並以發生私法上法律效果為目的,進而向外表達的一種行為。」。法律行為關乎個人的法律權益,所謂「意思表示」可是開不得玩笑的呦。還有,依照百度百科的解釋,道德、意志這類正經的東西竟然都叫作「意思」啦。

更有趣的是,有些不正經的賄賂竟然也叫作「意思」。社會上有很多應酬,而有些應酬乃不得已(不得罪人)而為之,只好「意思意思」一下囉。請注意,疊詞的用法通常是用來表示加強語氣的,這「意思意思」的誠意可想而知了。

你看哦,感性的感受或心意叫作意思,理性的主張也叫作意思;正經的法律行為、道德、意志都叫作意思,而不正經的賄賂、唬弄人(意思意思)竟也全叫作意思,那麼還有甚麼不能叫作意思的呢?如果扯得上的扯不上的都可以叫作「意思」的話,那麼請問這到底是哪門子的意思啊。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悠哉

《詩經.周南.關雎》:「窈宨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教育百科的解釋說「悠哉」是思之不已的樣子,所以下一句才接得上輾轉反側;可是「悠哉」的現今用法不就是比喻悠閒自得的樣子嗎?怎麼會差得那麼多呢?還有啊,「悠哉」常以疊詞「悠哉悠哉」的形式呈現,這又是為何呢?難道說是特別加強的語氣嗎?

從小就喜歡在岸邊觀魚,覺得那些小魚總是一副悠哉悠哉的樣子,使人也感染到悠哉的氣氛;可是俗話說大魚吃小魚,那小魚通常就是被大魚獵食的對象,怎麼個悠哉法呀?可是不悠哉又如何呢?魚似乎是沒有擔憂的本性的,反正又還沒被吃掉,不悠哉白不悠哉的嘛;與其等到某一天果然被大魚給獵食了,豈不錯失了得以悠哉的好時機呢。

人類最奇怪了,回家後舒服的躲在家裡既無危險也沒啥老闆交代的任務,為何不能悠哉悠哉的呢?難怪沒事也要搞出個憂鬱症了。明日或將有事那也是明日的事,所以學不會隨機放鬆的人最沒福氣了。你看那些得高血壓的人就是血壓無時無刻不得放鬆,而血管長期承受高壓的話,自然要搞些造反的事囉。

晉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相信陶淵明應該是不會得憂鬱症的,如此豁達的胸懷如果還會得憂鬱症的話,那大家豈不是都要得憂鬱症了。

2021年11月9日 星期二

白日夢

維基百科說:「白日夢是指清醒時的腦內所產生的幻想及影像,通常是開心的念頭、希望或野心。白日夢的確實種類,心理學家現時仍未有定案。白日夢有時是未來的情景或計劃,或者是過去的回憶,就像夢的畫面一樣,有時更會影響情緒。心懷夢想當然是在白日作的」。說人作白日夢通常指人做事不切實際,屬負面的評價,那麼請問你曾作過白日夢嗎?

有人說:「夢想是助推人類前進的引擎,有夢想,一切皆有可能。」。是的,懷有偉大夢想常是某些人的初衷,可是這種夢當然也是在白日作的,而這麼說好像就不是負面的了,那麼請問你曾作過白日夢嗎?關於此,維基百科還說:「發白日夢者會被人當作懶惰,但白日夢也是靈感的來源。無論是從事藝術創作還是科學研究的人,均可在白日夢中得到靈感。」。

問題來了,為什麼提到負面評價的白日夢時,你似乎不太願意承認,可是提到正面評價的白日夢時,你卻心有戚戚焉呢?這樣矛盾的表現是不是有點那個啊?到底是哪個啊?那急性子的立馬跳出來說。其實會有這樣表現的好像只是活在別人眼光裡的可憐人啦,因為太過在意別人的想法以至於抹煞自我了。

其實白日夢就是白日夢,那種在大白天裡作著的夢,只是作夢的內涵常因人而異罷了。比如有個故事說某位窮人偶獲一個新鮮的蛋,於是他就想啊,蛋可以孵出雞,雞養大了可以下很多蛋,很多蛋可以孵出一大群雞,那一大群雞養大了不就成為養雞場了麼;這樣的話,我就不再是個窮人了呀。再比如說有人從小看到親人受苦於某種疾病,因此立志學醫,以拯救很多受苦受難的人。故事說得差不多了,請問你都作哪種白日夢的呢?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堪用

堪是可以的意思,堪用通常就是還可以使用的意思。為什麼特別要加個「還」字呢?這是只好將就的意思啦。比如說年紀大了,身體功能還能運行,但是體力總是差了那麼一大截,只能說是堪用的囉。所以啊,堪用的必然不是首選,但實在找不著那最優秀的,只好加減用啦。

唐.杜秋娘〈金縷衣〉詩:「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句話應該相當耳熟的吧,可是意義何在呢?比如說送女朋友一捧鮮花當然要選「最佳」的囉,可是偏偏這個節骨眼就是找不著那「最佳」的花,看來看去只好選那眼前還算「滿意」的花吧不然就要被別人買走了。

維基百科說:「限制理性(英語:Bounded rationality),又譯為有限理性,係由赫伯特·亞歷山大·西蒙所提出,是基於生理學及心理學層面的思考,對於傳統經濟學理論所提出的修正。」。可是傳統經濟學理論(理性決策) 為何需要修正呢?決策專家說:『理性決策的前提是資訊要先「完整取得」,但是實務上不太可能。因此我們所做的決策往往是建構在非完美資訊中,我們稱之為有限理性。決策者在資訊處理過程有限性及組織給予限制下,往往選擇的是「滿意」的決策,而非「最佳」的決策,在行為科學上稱之為「滿意模式」。』。

我覺得理性決策的前提似乎不只限於資訊要先完整取得,關鍵可能還是在於經濟上的考量。比如說現代人出行非常需要一輛好車,我們當然知道雙B的車子最理想了,但是囿於口袋的深度,只好選擇國產的「東港」車了。在這裡,資訊應該是很充分的,但是現實就是現實,只好找個堪用的了。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給孩子創造學習環境

西漢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應當耳熟能詳,堪為給予孩子創造學習環境的典範;可是現代的教育制度、環境與古代早已大不相同,這樣的典範還有參考價值嗎?

在古時候,士農工商以士為貴,可是現如今所謂的賤商已然強出頭了;更有甚者,近來還興起所謂的學歷無用論,更別提那最像儒家的中文系早已失去固有的光環了,如果還時興甚麼揖讓進退的話,恐怕連求職都有困難的,不然你看那滿街的流浪教師就知道時不我予了;那麼徙居學宮之旁還有前途麼?反倒是舍市旁的或可提早熟悉商場的文化哦。

社會結構改變太多,孟母的方法當然不管用了,就算搬到台灣大學對面好了,依然進不了台灣大學的窄門;但是孟母三遷的精神依然長存著,比如說為了讓孩子讀到國中、國小的好學校,當紅學區的房價據說漲得相當離譜,但前仆後繼的父母依然不絕於途。現代教育體系已相當完備,在哪裡受教育理論上差距不大,重點在於讀書風氣相差甚多,如果全校差不多都是放牛班的其升學率如何?乃想當然耳呀。

這年頭強調適性教育,因為常規教育未必適合每個人的特質,那麼給孩子創造學習環境該如何調適呢?如果強教的總是學不成,改為自己有興趣的應該就沒問題的吧,所以呀當務之急是找出孩子的真正學習興趣,如果有興趣又能玩出名堂,就可以忽略無趣的常規教育了。近代的研究說學齡前的環境形塑人格頗深,而孟子的思路較孔子活撥了許多,會不會是受了早期居住環境的影響,因而少了那些腐儒的酸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