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方向

「出發總要有個方向」好像是某個旅遊節目的口號,後來成為大家的慣用詞。現代人生活苦悶,每逢假日總想出外走走,可是在地的景點很快就玩遍了,「現在要去哪?」遂成為相互詢問的話語,意思是大夥已然失去了旅遊的方向了。還好旅遊通常只是為了解悶,到處亂走也未嘗不可;宋·陸游《遊山西村》不是說:「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嗎。
你或許同意,如果方向不對,越努力的話可能離開目的地越遠;反過來說,如果方向對了,就算慢慢地走,終究還是會到的。或許有人會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枝呀。」;可是你想要的是花,不好拿柳樹來充數呀,滿園綠意總是要有個紅花啊甚麼的來彰顯吧。
問題來了,人生需要有個方向嗎?從小寫過很多遍「我的志向」啊甚麼的,考大學時還認真選過一回學系,有人後悔了就業時又換了跑道,請問你的人生有方向了嗎?謀生不易,選擇的方向通常是妥協的,容易賺錢的行業遂成了選項,但好歹還是個可以謀生的方向;如果你不顧這層大義,堅持你有理想、有抱負,那麼你也必須要有擔當,至少要有心理準備(過苦日子)
方向不必是死的,但必須是條活路,硬鑽牛角尖看來是不怎麼聰明的,不是嗎?以前叫志向的,現在改叫願景,那只是把夢想描繪得具體些而已,重點在於須找得著市場,開得了市;所以那些無路駛的朋友們須趁早覺醒,另謀出路才是;再不然就搞幾個副業腳踏兩、三條船吧,雖成不了大氣候,至少還可以混個飯吃。

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興趣

維基百科說:「興趣是人類在空閒時間喜歡做的休閒活動。興趣是一種人們在空閒時享受及樂於去做的活動,通常人們不是以賺錢為目的而參與這些活動。」。可是,師長告誡年輕人,最好把職業與興趣結合在一起,不然日子會很痛苦;那麼職業與興趣真的能完美結合嗎?
我覺得興趣可以有兩種定義:第一種是只要能賺錢的(尤其是賺大錢)一般人皆感到有興趣;第二種是無論可否賺到錢,個人始終玩味再三的嗜好。比如說考大學好了,所謂的三師(醫師、律師、會計師)必然熱門,因為大家都說待遇豐厚嘛,就算自己不想要,父母可能都期望你要;再比如說考個藝術、文學系所好了,如果沒有真正的嗜好,恐怕讀得挺心虛的。
人生本是一種無奈,喜歡的沒勇氣追求,不喜歡的亦沒有勇氣放棄,怎麼辦呢?能不為五斗米折腰嗎?話說又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飯還是要吃,活當然只好繼續幹囉,興趣也只好暫時擺在一邊了。所以很多人都是退休了之後,才想起放在心底的多年心願,沒生活負擔了總可以拿來玩一玩了吧。
有句台諺:「吃人的飯,犯人的問。」,義思是說吃人頭路的,老闆當然唯你是問啦。如果你真想把頭路與興趣結合在一起也不是沒有辦法可想,就勇敢的自己當起老闆來好了;老闆當然沒有那麼好當,須擔心頭寸、市場、產品、口碑啊甚麼的,可是為了那魂牽夢縈的甚麼鬼興趣,只好潦落去囉。

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場面

如果發達了,還是維持原先窮酸的樣子,就會遭人瞧不起眼;相反的,如果家道中落,還想維持原先富貴人家的氣派,也遲早會被人看破手腳的。不論是叫做樣子或者氣派的該是如何運作的呢?那就叫做場面,是富貴人家身分地位的象徵。譬如世故的人講求門當戶對,所謂門當就是指門擋,引申為能開幾扇大門的意思;而所謂戶對是指門楣上的凸出裝飾物,就是門面上能掛上幾盞燈的意思;總合起來是指門面能弄到多麼輝煌,也就是能維持多大場面的意思。
門面開到那麼大,出手能不闊綽嗎?所以富貴人家的開銷當然是很嚇人的,如果家底不夠深厚,或者來路不濟,遲早會坐吃山空的;可是家境有起有落,起大樓時當然也是最發達的時候,萬一時運不濟…;所以如果身家與身分不相襯的就會發生充場面的情形,左支右拙就不難想像的了。
紅樓夢的故事裡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段子,引申為沒見過場面者鬧出的笑話。劉姥姥年紀大,別人不好看他的笑話,如果是個年輕小姑娘,那不糗大了,所以見識場面有助於人生歷練。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那是指以前的農村小孩;現在世道反了,對都市裡的小孩反而成為沒看過豬走路也吃過豬肉;無論世道如何演變,能多見識場面就少鬧笑話。
話說演甚麼就該像甚麼,也就是該有怎樣的場面就該撐起這個場面,才不至於鬧笑話。譬如百貨公司與賣場的場面當然就是不一樣的,否則憑甚麼貨品可以賣到那麼貴;還有家庭收入不豐的,就別逕往百貨公司裡逛了。做人的道理大概也差不多吧,能有多少後路就撐多大的場面,別打腫臉充胖子還被人嫌。

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位能

維基百科說:「位能(Potential Energy),亦稱勢能,是儲存於一物理系統內的一種能量,是一個用來描述物體在保守力場中做功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我們在中學課程裡就學過「位能與動能互相轉換」的公式,可是學校教的只限於物理作用,在現實的社會生活裡派不上用場。
書讀完了應該是準備就業,也就是進入職場服務,其實職場裡依然有所謂的位能存在。比如說部門裏的直屬長官自然高你一等,你必須聽從他的號令行事。就算是同等職位好了,資歷比你久的你還須喊一聲前輩不是嗎!或許你的心裏未必服氣,可是處人屋簷下形勢比人強,這樣的說法你該認同吧。
同一個機構裏有位能高低的分別,其實不相屬的社會裏依然有位能高低的分別,比如說鄰里裡德高年紹的人說起話來應比一般人有份量,這是大眾價值觀上的差距,大眾認為有價值的好像就比較能得到認同,那麼他的社會高度就比你高些;反過來說,得不到認同的便低些(管你是甚麼貨色),所以有句玩笑話說「天下皆呆,以不呆者為呆。」。
位能應是高度差距的問題,有高度差就有所謂的位能。比如視覺高度、觀點高度上有差距,就會反應在行為裡,眼界高的自然比眼界低的靈光些,所以這個差距也就影響了社會地位與獲利。有些人眼光很高,眼界與眼光其實是不對等的,眼界反應實際的高度,而眼光只是心裏期待的高度;比如有些人習慣眼高手低,可是仰望不代表已然傲立,其所處地位應無法提升。

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福慧雙修

佛家說福德與智慧,都是創造人生幸福快樂的主要條件;一年之計在於春,值此新春時節,希望福慧雙修的應是很多人祈求的事,那麼福慧雙修該如何進行呢?偶而看到一副相關的對聯,意思大概是說能夠施予別人的才有福氣,而能夠却除煩惱的便是智慧。
為甚麼說能夠施予別人的才有福氣呢?這大概有兩方面的意義,首先佛家都說福德而不是說福氣,所以所謂的福本來就是指德行的修持,也就是指福德與施予的因果關聯。從金剛經提示的,福施可分為財施(施給財物)、法施(把正知正見介紹給人)與無畏施(消除別人的恐怖、憂慮、苦難)。其次是福報的概念,當你大方的施予別人,應能得到回報(不是指財物的回報而是感恩的心意);話說回來,如果你甚麼都不能施予的話,大概就是真的窮畢了吧。
為甚麼說能夠却除煩惱的便是智慧呢?我們從無憂無慮的童年,到強說愁的少年,到躊躇滿志的壯年,再到憂容滿面的老年,沾染的無非是剪不斷理還亂的諸多煩惱而已,那麼能夠却除煩惱的不叫智慧的話,還有甚麼能叫智慧呢?其實能夠却除煩惱真的很難,而避開煩惱好像就比較容易些,譬如說你不到號子裡打轉的話應該可以清心些;再譬如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少操些心自然就眼不見為淨囉。
福慧雙修該在何處施行呢?佛家說身外無佛,也就是說修行的所在即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躲到深山裡去修行,試問施予的對象何在呀?不在紅塵中哪來的煩惱呢?所以這只是與世隔絕而已,對心性的修持甚少助益。也就是說在家中施予的對象就是家人,在社會上施予的對象就是碰上的人,而却除煩惱其實就是革心,霍達自我的心胸。

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我知道了

一般人為了維持交談的暢快,當對方交代或解釋事情時很輕易地回答「我知道了」,可是倉促之間真的有把事情了解明白了嗎?恐怕容易有出入吧,有時候紕漏就是這麼被捅出來的,所以為了溝通清楚,「我知道了」不能成為口頭禪,需有確切的認知
如果只是尋常的交談,確實沒有甚麼需要特別明白的;可是如果對方是在表達多年的心得,那麼豈能三兩下就透徹了呢?現代人過度忙碌,常常忽略深度交談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越是重要、深奧的事情就遺漏了越多,那豈不是損失重大了呢!幸好有些人還有記事的好習慣,可是當面溝通清楚不是更直接嗎?
話說溝通是為了清楚表達意思,傳達者講得精彩其實還在其次,接收者聽進去多少才是真正追求的效果,那麼傳達者是否也有確認對方已充分明白的義務呢?不然講得口沫橫飛就白講了。還記得小學老師交代事情的招式嗎?通常都要小朋友復頌一遍以為確認,其實傳達重要事情就是需要這種SOP哪。
搞過專案管理的應該明白溝通是專案管理的基礎,也是最耗費時間的事,沒法溝通清楚的光補破洞就夠受的了,延誤時程當然是意料中事,所以必須明白「知道了」是溝通的節點,馬虎不得的。譬如開個會需寫個會議紀錄是必然的,而會議紀錄的確認完成後才是走完整個完整的會議流程。
p.s. 適逢春節假期,暫停po文一週

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出發點與同理心

從不同地點出發旅遊,雖然目的地相同,感受應會不同。比如說到宜蘭旅遊吧,一個從基隆走北濱沿著海岸線到宜蘭,另一個從台北上高速公路走雪隧到宜蘭;那麼一個沿路欣賞美麗的海景,另一個塞在高速公路擠過雪隧,你說能有相同感受嗎?就算從相同地點出發旅遊到相同目的地好了,如果途徑不同我想感受也會不同的。
維基百科說:「同理心,或稱做換位思考,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同理心是現代的慣用語,為了表達想拉近相互的觀點和距離的誠意,可是如果沒有經歷過相同的際遇,如何能發揮同理心呢?
所以同理心是不能只是掛在嘴上說說而已,如果沒有經歷過相同的出發點與相同的旅程是難以體會的。譬如錦衣玉食的富二代向窮苦的小老百姓說有同理心,那麼對於捉襟見肘、不知隔餐何在的苦日子能有共識嗎?《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于時也。”,不就是指這樣的寫照麼。
凡事都說要有經歷過相同的際遇才能發揮同理心的,好像也不怎麼合理,個人的人生本就不同,其間差別可能有如雲泥,際遇怎麼能相同呢?還好俗語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你真的富有同理心的話,天寒地凍的日子總有吧,試著脫下重裘就能感受到受寒的滋味了。都說飢寒交迫,看來飢寒的滋味應是同樣難受的了,所以說只要有心大概就容易體會了。

2018年2月10日 星期六

同儕效應

俗話說「猛虎難敵猴群」,現代人不容易看到猛虎與猴群對峙的場面,但或許可以看到一群野狗咆嘯的失控場面,的確可怕的緊。一隻野狗通常都是心虛的夾著尾巴的,一群野狗就很不一樣了,膽子大得可以挑戰任何對象,曾經看過一群獵狗圍捕野豬的場景,群狗狂吠聲及淒厲的豬嚎聲可以響徹整個山谷,怪嚇人的。
俗話也說「輸人不輸陣」,一群人的共同表現也可以很不一樣,所以才有同儕效應這回事。有時候個人覺得扭捏難為情的事,一群人舞弄起來就甚麼不對勁都沒有了,而個人的歷練就跟著突破了;有時候個人想不透的事,一群人七嘴八舌就道破了,而個人的智慧就跟著增長了;有時候個人難辦到的事,一群人七手八腳就完成了,而個人的膽識就跟著更上層樓了;這些或許就是同儕效應的學習效果吧。
同儕效應不見得只有正面的作用,有時候正是霸凌現象的幕後真兇。譬如說校園裡的一群學生,無聊透了便想出一些花樣來消遣笨拙的同學,玩著玩著就可能玩出違法的情事來;再譬如說網路上的一群網民,平時互酸也就罷了,可有時候一個網路事件引起眾人的關注,你一句我一句的加油添醋一番,到後來情勢失控了可就無法無天了。
從行為方面看,還有所謂的「沉默螺旋理論」。那就是說如果存在主流意見,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意見與主流意見不同時,因為害怕被孤立,便會選擇隱藏自己的意見,並保持沉默。我想這算是同儕效應的副作用吧,因為擔心同儕效應的後座力,只好選擇當啞吧。
《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我們發現同儕效應是很有效力的,而越具效力的東西便越難控制,就像古時候的君主謹慎使用民氣一般。當我們享受同儕效應的學習效果時,便要警覺是否有霸凌現象正在偷偷滋長著,也要注意同伴們是否都說了真話。

春寒料峭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凍殺年少。”。台灣近來這十多日處於寒流之中,朋友的見面招呼竟成了「好冷哦」,家裡能禦寒的衣物想必已物盡其用了吧。話說凍殺年少或許誇張了些,可是老年人卻須特別在意,據報已經猝死數百人之眾,家中如有老一輩的需要照料者當心不得。
依據多年的經驗,暖冬之後必有寒春,好像老天爺每年所給的寒冷是有配額的,冬天派不上的初春時一併送上,免得誤了時節。據氣象專家的說法,這是北極的冰箱效應,平時把寒冷鎖在那裡,冬末鎖不住時便傾洩了出來。如果洩得短的(短波)會是在溫帶以北流竄,洩得長了(常波)便澆到台灣頭上來了。不論長波、短波其移動速度都很慢,所以一旦冷上了便要歷經多日才能完事。
佛家常言因果報應,也就是俗話說的:「應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人們的果報似乎也像冰箱效應一樣,把該報的先儲藏起來,等到藏不了再一股腦兒的報應起來,既有延遲效果也更有震撼力。譬如說平日不愛惜身子的,臨老了再算起總帳來,甚麼罪過都沒有比這個來得嚴峻、辛苦。
年年春寒料峭,應該是要有因應的經驗了吧。小學裡讀過的,螞蟻、松鼠、黑熊等動物都有儲備過冬的習性,而植物其實也早已把養分儲存在根部裡了,那麼你的骨本、耐力、體力等是否也已儲備好了,等著臨老才要算的總帳了呢?須知老人已無儲蓄的能力,如不趁著春秋正盛的話是儲蓄不了甚麼的。

2018年2月9日 星期五

對手

任何比賽必有對手,不論是運動場上的競技,或者是部門的績效評比。對手有強弱,遇到弱的覺得運氣很好,遇到強的就說抽到籤王,淪落地獄組了。有時候看球的觀眾比實際賽球的選手還要投入,君不見重大比賽時,熱情的觀眾漏夜看球,如果遇上扶不起的選手或者堅強的、刁鑽的對手時,通常是聲嘶力絕而且喃喃自語的,不自覺地牙已癢癢的了。
既稱對手需要實力相當,如果你的對手太強,你只能望其項背,不一會兒就不再是你的對手了。如果你的對手太弱,對你起不了刺激的作用,你也會覺得無趣的。還有你跟對手纏鬥當然艱苦,可是相對於沒在努力的旁人,你們可是一起進步著呢。
唐·尚顏《懷陸龜蒙處士》詩:“事免傷心否,棋逢敵手無。”。有時候找對手是需要成本與機緣的,譬如球隊的移地訓練吧,光是旅行成本已不知凡幾,而那個對手還須找人事先安排的哪。所以如果你有個不錯的對手應當惜福,而不是因為對手難纏而恨得牙癢癢的。
萬事萬物總有好壞之分,對手這件事當然也不例外。比如說你的對手是個上進的人,會是個相互砥礪的好對象,你應該覺得慶幸;比如說你的對手是個無所不用其極的人,那麼你為了勝過他,是不是也要變得無所不用其極了嗎?須知凡事皆有代價,當你跟著使壞時,想必也把自己搭進去了吧;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不然。聖人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吾等問于高明之人,當趨吉避凶。”,如果你是個聰明人,應當考慮如何慎選對手,如果對手還可以挑選的話。

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

誰是我

有人以「我是誰」為名著書,標題是「找回快樂與自由」;也有人以「誰是我」為名著書,標題是「意識的哲學與科學」。「我是誰」與「誰是我」的意思不一樣嗎?這兩本書我都沒看過,不清楚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不過以看來近似卻不見得對等的概念作探討,或許還蠻有趣的。
「我是誰」看來比較單純,不論處於哪個時期,那個「我」其實早已確定存在,也就是我現在既成的樣子。通常大家應該清楚「我是誰」,除非失憶了或者自我迷失了,那麼再次強調「我是誰」應有自我主張的意味,而作者的標題是「找回快樂與自由」,或許有尋求我的自在的想法。
「誰是我」的重點在於「誰」,那不見得是被我定義或主宰的,比如說全校第一名、民族救星或者某某企業執行長,會是某個被大眾認定或期許的標的。把那樣的標的認定為我,應有追求的意思,也就是原本可能還不是,在經過一番努力之後終於成真了,這當中存在著自許的情懷。
如果把「我是誰」與「誰是我」做個定位分析,會出現四個象限:「我是誰」與「誰是我」都清晰的表示本位與目標的認定都沒問題,人生充滿自在與自許;「我是誰」與「誰是我」都不清晰的表示本位與目標的認定都有問題,人生充滿迷失與無奈:「我是誰」清晰而「誰是我」不清晰的表示目標的認定有問題,人生將隨遇而安:「我是誰」不清晰而「誰是我」清晰的表示本位的認定有問題,人生會是被別人安排著的。
如果你認同上訴的定位分析,或者可以試著分析自己的人生方位,至於哪種人比較幸福呢?坦白說誰也不確定知道;或許同樣有此感慨吧,蘇軾在《洗兒》裡說:「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備用與累贅

我去costco買了一條褲子,由於這裡沒有提供逢褲腳的服務,只能買回家自行處理;我當然不會逢褲腳,於是這條褲子就這麼放著過了半年沒法穿,直到忍不住了努力找人解決了這個問題,才終於有了條適穿的褲子。褲子提供備用的長度供人裁減,當然是為了適合所有客戶,可是不去處理這些多出來的累贅,反而用不了了。
都說人才是公司最好的資源,可是人才數量不會隨著景氣自行調節,景氣一來急著找人,景氣走了卻留下一批多出來的員工成為公司營運的負擔。有人說減肥不能減過頭,容易損壞健康,公司的人才也是一樣,流走的一時補不回來,備用太過卻又負擔不起,真是急煞了負責營運的人。
公司財務整頓除了人事費用還有庫存管理,庫存多些當然方便配合生產與銷售,但是倉庫容量是否充分?積壓的資金會不會太多?物品放久了會不會過期?在在困擾著經營步調;可是庫存過短問題更大,一不小心便耽誤了生產與銷售,這可是沒人擔待得起的。
都市生活寸土寸金,居住空間向來是不怎麼寬裕的,傢俱如果盡量精簡些就會覺得不方便,可是如果多設置一些家當便又覺得擁擠。還有一些日常小用品臨到要用時偏尋不著,買多了又要傷腦筋該往哪放,而且放久了、忘記了就成為閒置的廢品,提到這些都是家管的麻煩事。
其實個人也有這類問題,譬如學習障礙可能是指先前已接收到一些不夠正確的資訊或行為習慣,以至一時難以清空以便學習新的觀念。據說有些大公司不喜歡錄用經驗龐雜的人而喜歡引進社會新鮮人從頭訓練起,應該就是這個緣故吧;可是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吸收新知不正是政府/學校鼓勵的嗎?
以上的問題除了逢褲腳這類簡單的處理外,多半是惱人的事,可是公司是否卓越、家庭是否整潔、個人是否伶俐好像就是這麼建立起來的;還好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精明的公司/家庭/個人自有一套辦法來克服它,而這些辦法都是不停修正後演化出來的,其間融入了個人的智慧與精力,才能轉化為老練的經驗。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曲意求全

《道德經》抱一章第二十二:「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道德經擅於提倡相對的概念,以禪明陰陽、強弱、因果對待的道理,有時候人的思想是短視與偏執的,經此疏通腦筋才得以空明。
先來看第一段:如果大夥都是那樣恣意囂張著的,那麼社會怎麼祥和安寧呢?所以需要曲意謙恭以顧全大局;如果木材都是太過歪斜的,該怎麼當作棟樑呢?所以不是直接選取直的就是運用方法把他弄直了;如果地勢是窪下的,那就很自然的積盈著水了;如果用具壞了,就需要去更新它;如果見聞少的,就容易學得知識(或者說是成績不好的比較容易進步);如果可供選擇的太多了反而容易困惑的啦。所以有智慧的人懂得抱持一種相對的概念來看待紛亂多樣的世事。
再說第二段:不是只用個人的角度看世界,所以能夠明白更多道理;不是自我獨自的見解,所以可以彰顯眾人的智慧;不是只有獨自一人主張討伐的,所以容易討伐成功;不是自吹自捧的,所以能夠得到擁戴而能長久。就因為不與他人爭奪私利,那麼天下就沒有人可以與他爭奪公益了。所以自古以來所謂的「曲則全」,怎麼會是說著玩的呢!誠然是顧全得了大局而能眾望所歸的呀!
道理人人會說、愛說,能做得到幾則的已屬少數,而能夠融會貫通的就更加難能可貴的了。只有能夠弄明白道德經的理念推演,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與真締;有時候「道」是不需爭辯的,明白的人便已然明白了,於信靠之後便有所效應而不必爭辯啦。所以《論語·衛靈公》篇裡孔子也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很難溝通的。

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

到位的意義

每次看到Zinger汽車上的輪拱就覺得好笑,竟然是凹下去的。全世界大概只有這款車是如此設計的吧,好像禁不住要告訴大家我就不是SUV車嘛。SUV 車必須有突兀的、誇張的輪拱,因為這是用來秀肌肉的;休旅車沒甚麼肌肉可秀,那麼就安份的當個休旅車行了,何需弄個畫出來的輪拱呢!
講到車子當然要雙B的才夠稱頭,可是雙B的特色在哪裡呢?這年頭以科技掛帥,高級車當然要有些新奇、領先的設計,可是標新立異的車子從來沒少過,怎麼多半還是名不見經傳呢?說穿了,雙B的特色在於所有設計都很到位,該有的長度、弧度、厚度、品質通通不打折扣;不像有些車子即使有也有些勉強。
這年頭流行美妝美容,花心思隆鼻、隆乳、化妝、貼睫毛的也就罷了,可是有些人的眉毛乾脆整個用畫的,那就有些過頭了,已經完全看不到一絲真的了。話說天生不如人而做假的有時候也是情非得已,但是總不能肆無忌憚的假到底了嘛,是也不是?
B車很有價值,它的各個層面皆很到位,那麼可不可以說各個層面皆很到位的商品就是很有價值的商品呢?我們試圖從真實的例子來做個驗證,譬如說一棟建築,不論地點、環境、品質、風景、格局、坪數都很到位,那差不多就是所謂的豪宅了;譬如說一份食物,不論新鮮度、口感、營養價值、食品安全皆很到位,那差不多就是所謂的美食了;所以說只要到位就能顯出價值。

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循環的意義

我們的生活環境充滿著規律性的循環現象,譬如白天之後必為黑夜,黑夜之後必為白天,就這麼規律的循環著,而一年四季也是這樣循環著。或許有人會說那些都是大自然的現象啊,其實人類社會的運作也有很多循環現象,譬如景氣循環、良性循環、惡性循環等都是指涉人類社會的循環現象。那麼這些循環對人類生活有何意義呢?
人類的生活如果沒有規律性可言,那會非常地麻煩,因為你很難面對接下來的環境。譬如說搭飛機產生了時差現象,白天之後還是個大白天,那會讓你難過好一陣子的。那麼規律性有何好處呢?讓你可以預期接下來會是甚麼,好往那個方向去準備,也就是說可以累積經驗,讓生活越來越順暢,譬如黃曆就是很好的例子。
高等動物的心血管系統又稱循環系統,是一組讓血液循環,在細胞間傳送養分、氧氣、二氧化碳、荷爾蒙及血球的生物維生系統。而搞過管理的人應該知道,很多管理體系被設計成循環系統,用以掌控其間的物流、金流與資訊流。運用循環的概念可以清楚的描繪系統內各體系的關連與運作方式,並作為資訊回饋的管道以便進行管理,一旦循環出了問題則整個系統就有崩解的危險。
養殖業也常運用循環的概念,譬如鄉間的養魚池畔或可看到豬舍,豬的排泄物排入魚池直接或間接充當魚飼料,而次等的魚獲也可充當豬隻的飼料。家中裝設水族箱的人應該知道,為了活化水族箱需要種些水草類以提昇觀賞度、並提高水中含氧量,這些水草是水族的部份食物,而水族的排泄物也滋養著水草。
有些動物也知道善用天地循環的現象,譬如熊要在秋天吃胖些才能夠安心冬眠、螞蟻也有儲備冬糧的習性;可是牠們的靈性僅只於此,不像人類不但擅用天地循環以累積生活經驗,還會模仿循環的特性發展人為的循環系統,這或許就是人類能夠成為萬物之靈的優勢吧。

疾風知勁草

唐太宗李世民〈贈蕭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這首詩的前兩句大家比較熟悉,其實後兩句更有意思,道出了成為勁草的方法:即好勇鬥狠的人不懂得義理,而明智的人是以仁心為念的。想要成為勁草的人,或可作為修煉的座右銘。
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櫥窗,而股市通常是以黑天鵝築底的。也就是說必須經歷一段大利空的洗禮,洗掉不安定的籌碼,然後才能開始大漲。這時候經常殺進殺出的、不夠理智的散戶都已經殺完所謂的水餃股認賠了事了,然後才由業績股領漲,而這些業績股就是那疾風中的勁草了。
同樣道理,金融風暴總是淘汰掉根基不穩的業者,然後顯露出最後的贏家。這些贏家有甚麼特色呢?首先他們謹慎經營,不錯過投資機會但也不會盲目擴張,所以財務是健全的;其次他們深諳顧客的需要,有句廣告辭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Connecting People)」或可表達出這種關聯;那麼「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真是形容得入木三分啊。
工商社會裡的競爭對手多得不可勝數,想要一一擊敗他們不知道要花費多少心力;如果發生了大風暴,那其實才是大好機會,因為靠著大風暴可以幫你淘汰掉了絕大部分的競爭者;可是說到淘汰,其實誰都是被淘汰的對象,所以首先必須要把自己鍛鍊成勁草,才有資格進入問鼎的最後階段。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曾經

在莫名的心緒下,不自覺的走進曾經熟悉的小學裡。當我走進低年級的教室,驚覺桌椅怎麼如此狹小、纖細,怎麼能承載一個人(如我)的重量負荷呢?還有黑板、窗戶好像也比想像中來得低矮些,這真的就是我那睡夢中的童年嗎?怎麼印象好像依然鮮明的卻與實際有了這麼大的出入。
依稀還記得求學時期從天真的童年到懵懂的少年到尷尬的青年,也還記得就業時期從靦腆無知的新鮮人到技術嫻熟的老鳥到老氣橫秋的老人。當年的同學、同事應該也和我一樣老了,老了的意思是說身體機能、體力、反應速度都大不如前,可是心智未必同樣老去,總覺得自己還是個有為的人,其實年華早逝英雄事蹟已是當年的事了。
仔細回想,曾經是成長的過程,人生的片段,抑或只是角色的扮演呢?如果你只是個過客,或許曾有的曾經只是些角色的扮演;如果這是你真實的人生,那麼所有的曾經必然是成長成熟的過程,也會是人生的精彩片段。雖然忙碌的一生可能帶不走一片雲彩,卻依然留下無數個沉澱於心底的曾經。
唐代詩人元稹說的「曾經滄海難為水」是真的嗎?如果人事已非、如果雄心不再、如果力不從心,好像就是這樣的;可是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故事又該怎麼訴說的呢?人事、雄心、精力或許磨不過歲月的摧殘,其實那或許都是無心的結局;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心頭還是熱的,令人驚喜的曾經應還是源源不絕的呀。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善用工具

《尚書· 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萬物之靈不是近代才出現的說詞,在孔子的那個時代就已經被提出了,那麼堪當萬物之靈的憑藉著甚麼呢?應是與眾生物大不相同的手與腦吧。猴子是人類的近親,也有與人類近似的手與腦,就憑這點便可在蠻荒世界裡吃喝受用,何況早已善用手腦數十萬年的人類。
《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靈巧的雙手當善用這雙巧手做事囉,如果只是這樣便浪費掉更靈巧的腦袋了,聰明人還知道運用腦袋創造適合的工具,才能出類拔萃。那些善用雙手的只比猴子靈光些,手腦並用並且知道創造與運用工具的才會是人類的菁英。
人比人氣死人,會用些工具就夠厲害了嗎?如果創造與運用工具只憑一己的智慧,你相信能有多大的成就呢?幸好人類發明了紙張並且有很多人喜歡把一己智慧編寫成書,那麼你可泛遊書海,然後把眾人的智慧彙集起來成為你創造與運用工具的源泉,讓你成為人上人。
善用工具的人很厲害,那麼善用這些善使工具的人又是甚麼格局呢?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說「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資源」,把人才當作資源的是何意圖呢?說穿了是把善用工具的人當作無可替代的最佳的工具。應該聽說過「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故事吧,或許能用多少人正代表著你有多大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