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權威

《史記・孔子世家》:『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中國人的倫理與權威概念是不可分的(互為表裡),所以景公才會說「信如君不君…,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也就是說倫理廢棄了則權威亦無所寄。
民主的時代,個人的立場皆凸顯了,民意高張但權威也跟著消失了。譬如古代的官員稱為老爺,如今淪為公僕;再譬如說古代的老師是學童心中的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那個年代對老師還是頗為尊敬的,可如今的老師還剩下甚麼地位呢!權威的作用有時候是用來維護倫理的,權威失落的當下當然也是倫理的淪喪的肇始。
如果有人問「到底需不需要權威?」,其答案應從「到底需不需要倫理?」來推論之。維護倫理的好處是大家可以維護社會秩序,如果大家不顧倫理,則凡事需論實力、比拳頭、比爭訟,那麼辦事效率必將牛步化,因為需要一番較量的時間以定高下嘛,而這光景在時間即是金錢的商場思維裡應是光怪陸離的。
在反權威的氛圍下,有些人講到倫理或許會有些感冒,可是(輿)情、()理、法()本是維持社會秩序的三種制衡力量,難道講到民粹、苛法就沒有人反感了麼!可是情理法依然是必須接受的,你或許可以將之視為必要之惡,既無法擺脫就接受它吧,把它視為遊戲規則的一種。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殊途同歸

《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如果這百樣人吃米飯一樣都是為了填飽肚子,那麼餵飽肚子的方法可以很多種,而其目的應是一樣的;所以不論叫做同歸也好、一致也罷,最重要的是擁有共同的目的,那麼大家追求的目標就是一致的了。
能夠成為共同的目的,即應了共同的價值觀,那麼哪些事物能成為共同的價值呢?除了上述的民生問題外,近代的民主自由已成為普世價值,也許幸福的生活、滿足的成就感也是;那麼這些共同的價值究竟具有甚麼樣的特質,才能夠吸引著普羅大眾呢。
據說亞里斯多德主張人應該有的生活是善的生活,其目的是實現幸福,為此必須有社會需要的美德。這或許是說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的本能,所以有共識共同遵循社會美德,那麼共同價值的特質會是追求美好的本能嗎?如果不是的話,溫飽就行了,何須拼個你死我活的呢?看來這會是其中之一吧。
《史記·項羽本紀傳》:“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是的,追求成功有時就是為了彰顯能力,而彰顯能力總是需要觀眾的;不然成功了沒人瞧見,尤其是那故鄉的親朋好友都不知情,如何光宗耀祖呢?所以項羽到了戰敗自殺時兀自悲嘆著「若渡江求救兵將無顏見江東父老」。怎麼樣!彰顯能力會是共同價值的特質之二吧。

如果說大夥追求共同價值將有排擠效應,係屬紅海策略,那麼追求個人獨特的價值,應屬藍海策略了。共同價值容易明白,個人獨特的價值會是甚麼呢?看來只有自我探討才能得知了。有些人在某個特別的時空裡突然靈光乍現,悟出了甚麼才是特別的;有些人總是人云亦云的,壓根沒想到獨特這回事,或者是慧根淺短始終悟不出有甚麼特別的,所以能悟出獨特的自然不凡啦,因此得以跳脫同歸的宿命。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守株待兔

《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守株待兔應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因為國小有教過,並做為守成者的負面教材,可是守成必然是不可取的嗎?
貞觀政要論君道:「貞觀十年,太宗謂侍臣曰:『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而魏徵對曰:「創業艱難,守成不易。」。話說開國帝王的創國江山是靠武功打出來的,所以創業艱難;可是創國之後該如何文治呢?所以守成亦不易。也就是說每個時期的施政重點是不一樣的,想把事情做好絕沒有容易的事。
講文治武功離升斗小民太遙遠,聊點民生經濟相關的好了,如果你有一筆閒錢該如何投資呢?膽子大的該會投資股市吧,那麼膽子小的該如何呢?通常拿去買定存、買自住房子的機率很大;或許有人會揶揄這就是守株待兔啦,可是這是風險與利得的判斷,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鹿死誰手仍是未定之天。
有些地方還流行著定置網捕魚,或者定置蟹籠捕蟹,說穿了也是守株之類,可是為甚麼還被保存著呢?其差別在於待兔者其實不闇兔子的習性,而捕魚、捕蟹者可精著呢,知道甚麼地點、月份下網、下籠最好,多久起網、起籠最佳,還有下甚麼餌最有效等專業知識,這裡面還是有些學問的啦。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做好心理準備

教育百科說:「心理建設係調整心態以增加適應力。」。也就是說為了增加適應力,你需有加強心理建設並調整心態的必要,說得白話些就是做好心理準備。通常遭遇重大關卡時,為了預防失敗的重大衝擊,會進行各種狀況模擬,並預做心理建設,以免過度失落。
有些人容易擔憂,常往壞處想,弄得都快要得憂鬱症了。《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事前多考慮後果是正確的,但不是瞎操心,如果凡事皆往壞處想,則懷憂喪志,用不著敵人的摧殘,自己已先崩潰了。
有些人神經大條,彷彿泰山崩於前而面色不改,其實如果泰山真的崩於前,恐怕腿早軟了。《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過分擔憂不好,但神經太大條則是完全失去警覺心,可能比過分擔憂還要嚴重,所以凡事皆須有拿捏得宜的分寸。
「做好心理準備」其實不是萬應的,須有針對各種狀況相對應的心理準備。這好比預備得獎的台詞當然與落選的台詞不同一般,預備得獎的心理準備與預備落選的心理準備當然也是不會相同的。有人說凡事以平常心對待,那是聖賢人士的心胸,凡人最好還是在事前做好心理準備,或許可免患得患失。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勢如破竹

《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印象中竹子應是蠻堅韌的,新竹舊名竹塹就是因為拿竹子築城牆因而得名,怎麼可能是迎刃而解的呢?不信的話拿根竹子試試看,可否能輕易的砍成兩半!可是成語的確是這麼說的,其中必有緣由吧。
前些日子到西螺傳統市場,看到一個婦人正在編製竹製品,只見她拿著一把柴刀,輕易的將竹子剖成竹條。喔!原來道理在此,她是順著竹子的纖維走向,直直地剖下去,而不是橫的砍斷它。也就是說竹子已經是被砍伐回來的了,現在只是進行加工直剖而已,那些長在地上的竹子,除了竹筍以外應都是很堅韌的。
台灣有句諺語叫做「橫柴入灶」,意指不順著環境的特性蠻幹的話,那會是自找苦吃的。剖竹子的故事告訴我們順著竹子的纖維走向,才能如意的將竹子剖成竹條、修成竹片,而那試圖橫砍的連柴刀都會砍壞。所以會做事的總要看清事態的走向,找出眾人都可接受方案,而不是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說是勢如破竹,其實竹子早已被砍伐回來的了,只是加以處理而已;如果以這樣的心態對付爭伐的事,恐怕就要吃大虧了,所以孫子曰:「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商場如戰場,想要商場得意就要弄清楚環境與策略,才不會有勢如破竹這種奇怪的念頭。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

俗話說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為人處事難免遇到阻礙,有人因此而退縮,有人卻更發奮圖強,因為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不想辦法的話則事情永遠擱在那裡。譬如農耕需要無窮的體力,所以運用獸力以為替代;譬如水往低處流,怎麼灌溉處於高處的田呢?所以先民發明水車,在上游更高處便把水分流出來,就可以流向高處的田了。
孟子離婁上篇提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這告訴我們雖然有良好的善意仍不構成良好的治理,因為缺乏可行的辦法;雖然有良好的制度仍不構成良好的運行,因為缺乏可行的應變能力;環境一直在變,而方法與應變能力如果一成不變的話將成為僵化的官僚,那要如何因應時事的演變呢?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為耳,彼朽骨者何知。”。所謂朽骨者係指依靠龜甲龍骨卜卦的占卜者,所以整句的意思是說事情能否成功實繫於人為的努力,而人是否夠努力不是占卜者所能得知的。也就是說不能當個宿命論者,只要肯努力肯想辦法就有機會成功。
易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是公認難以理解的書,因為易經講求變卦,即其中的道理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好比流水遇到阻塞就會改變流向,直到暢通為止,而這就是流水永無止境的道理。人不做事則已,凡做事必遭遇困難,而遭遇困難的良方就是試圖改變以適應之,所以說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

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留人餘地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既激烈當然講求強勢囉,故常得勢不饒人;其實作人應厚道些,常留人餘地。清朝康熙大學士張英曾回覆求援的家書說:「千里送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及鄰居受其感召各退了三尺築牆,這就是安徽省桐城市著名古蹟六尺巷的由來,鄰里概傳為美談。
《敦煌變文集·燕子賦》:“人急燒香,狗急驀牆。”。狗急驀牆也許不會有甚麼事,也許不知道要闖出甚麼禍來讓你收拾;人急燒香是消極者的行為,積極的會怎麼反撲就難以預料了。俗話說逼虎傷人,所以凡事須留人餘地,讓人知難而退就可以了,不需要弄到非拼命不可的地步。
俗話也說風水輪流轉,說不定哪天換你有求於人,或者迫於形勢的時候,到那時就能體會留人餘地的真義了。法律自然是不容違背的,規矩自然是不容踰越的;可是法律不外人情、不外事理,其實也不是那麼硬梆梆框死人的;規矩是人定的,遇到特殊情形需要考量時,同樣也會留有餘地的。
當你看人不順眼時,別人必然不會好眼相看的;當你厚以待人,別人應能感知而以禮回報,那麼你希望別人對你和顏悅色嗎?所以留人餘地其實也是留己餘地。話說「理直氣和,義正辭婉。」所得到的效果,應比「理直氣壯,義正嚴辭」來得圓滿些,您說是麼。

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天下一家

《晉書.卷六六.劉弘傳》:「天下一家,彼此無異。」,意思是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好比一家人一般,勿須強分彼此。維基百科說:「大同是中國古代思想,指人類最終可達到的理想世界,代表著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大同的最基本意義在於沒有差別對待,也就是一視同仁的意思。
唐.孤獨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當斯時,唐興百三十餘年,天下一家,朝廷尚文。」。此處的天下一家與上一段內容看似沒有甚麼分別,其實天差地別,因為這是指在大唐朝廷之下的天下一家,是大一統的意思。如果人人都沒有政治意識,都甘心臣服於大唐朝廷之下,那麼天下果然是一家了。
《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這天下究竟是不是一家本無大礙,各自保有各自的空間即可;可是,問題在於人類社會通常是相互影響的,而有心人也常藉此大作文章,非攪亂了一池春水不可,甚至叱吒風雲乃至於干擾了天下蒼生。
孔子述而不作,生平只作春秋,可是「成也春秋,敗也春秋」,可見得功過通常是留給後人評斷的;那麼當世的人該如何秉節自處呢?如果大家都是嚮往和平與安樂的,這就會造成一股安詳的風氣;如果大家都是爭強好勝的,這就會造成一股暴戾之氣;至於世界將如何轉變呢?就要看哪一股影響力比較大了。

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安全機制

熱了很多天,供電燈號在紅燈與橘燈之間跳動著,沒想到令人擔心的限電事件沒有發生,竟發生了更嚴重的815全台大跳電,而其原因竟是供應電廠燃料的天然氣被關閉了供氣閥門以致停擺了。據說供氣閥門會被暫停的確切原因仍不明還在調查中,經濟部長也已辭職以示負責,相關懲處將於事後檢討;其實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環節應是事關全台供電的極重大設施,其安全機制究竟出了甚麼問題?
學過工程的大概知道重大系統須配置雙套系統(dual system)以防當機,而所謂的雙套系統應是獨立運作的,以免要死就死在一塊兒了。都會區的電廠是極端重要的吧,經常在戰時被列為首要攻擊對象,那麼電廠設備應配置雙套系統吧!可是這次事件的兩個供氣閥門同時被無故關閉,可見得沒有落實配置雙套系統的概念。
據說供氣閥門是被系統自動關閉的,現代設備由系統自動控管相當普遍,那麼系統的控管程序就極端重要了;如果不能徹底的查出原因並掌握改善之,系統會不會不定時的發作一回呢?電廠都是併聯在一起供電的,我們的國家經得起一再全台大跳電嗎?
電力系統是國家營運的命脈,所有已開發國家都須提供穩定的電力不是嗎?所以這事件已經達到國安層級了,如果解決問題的心思還落在如何懲處、如何鬥爭,而不是確切檢查徹底改善其安全機制,那麼我們或許不需要甚麼敵人,自亂陣腳就夠受的了。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一句大家熟悉的中學國文課的課文,大家應還明白如何解釋之;可是我們的教育是填鴨式的,這其中的因果關係與心理轉折還需年齡、智慧增長後才能明白。
所謂「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大家應該覺得不陌生;的確是的,這正是處於逆境時的感觸,只是孟子較有學問講得生動些。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逆境似乎是大家經常面對的,必然熟悉於這樣的形容詞;可是孟子忙著說服各國大王,忙著宣揚儒道,為甚麼還有空這麼費神的描述著呢?
我覺得孟子的重點在於後面的「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麼說吧,如果逆境處久了、麻痺了,覺得反正逆境是不可違逆的(宿命論),就逆來順受吧,那麼不見得會有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回事;可是如果個性是積極的,就會在逆境中有所體悟、有所修煉,所以才能夠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一個經常處於逆境,經常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能力將會越來越強,直到成為社會中的菁英為止(故《周易·易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當個菁英很好啊,可是問題又來了,菁英們可以獲得社會資源分配的權力,不會一直處於逆境中的吧,也就是說已然脫離了在逆境中修練的動力了,那可怎麼辦呢?所以孟子才先斷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也就是說成為菁英之後須有天將降大任的使命感,而其成長模式也將由環境的磨練轉變為自我期許。說穿了,所謂的天將降大任是人須先夠格了然後才會發生的,而不是先指定某人然後給予一連串的訓練。
芸芸眾生經常把吃苦當作吃補,處於逆境好像本是應該的,可是如果眛於孟子的這番大道理,不能夠自我警惕而達成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境地,那麼所有的苦都是白受的了,所以儒家的思想的確是有其深邃的大道理的,需要用心地去領受,不能只是琅琅上口而已。

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華而不實

《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華而不實就是指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的意思,用來比喻外表好看,但內容空虛的人或事。中國自古皆曰民以食為天,那麼光開花而不結果的話該拿甚麼餵飽肚子呢!所以必然是貶抑的意思囉;可是情人節的玫瑰花貴得嚇人,大家還搶著要,難道是說情人只顧愛情而不需麵包嗎?
從農業的價值觀來看,辛苦耕耘當然是為了收穫,而所謂收穫脫不了用來解決民生問題的本質,所以不結果的就不會是個好東西;可是現今社會沒有單純的農業,或者說是農業休閒化,如果花開得夠漂亮,葉子長得夠靈氣,能吸創造優美環境,據以引進觀光休閒人潮,那麼賺得大把鈔票再去換購糧食、用品有何不可呢?
從工業的價值觀來看,辛苦生產當然是為了產出,而所謂產出脫不了用來營利的本質,所以沒有產出的就不會是個好東西;可是現今社會多了所謂的服務業,其產出卻多半是無形的,只要能做出效果來讓顧客滿意,顧客就會掏錢買單,這又是何種意涵呢?
現如今的網路世代,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所謂商品裡華而不實的比比皆是啊;或者說現今是個包裝的時代,用來包裝的東西應該都是華而不實的吧,卻賣得比實物更風光些,這又是何等緣故呢?所謂包裝應是商業的產物,而商業的契機以創造流行為上,所以世上多了情人節、聖誕節、母親節、父親節等流行,而流行就是時尚的意思,華而不實的包裝多些就不那麼奇怪了。

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天不從人願

前幾日是立秋,理論上暑氣應日漸緩和才對,可是立秋當日卻出現近年來最高溫的記錄(攝氏38.5),接下來的幾天都是酷熱的天氣,連到了晚上也才降至攝氏30度上下而已。由於酷熱難當,造成供電燈號轉呈紅燈,與限電只剩最後一步了。而根據氣象局的預測,未來一周依然是高溫不退的難過日子。
維基百科說:「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根據以往的經驗,年度最高溫應落在七月份,像今年直接落在立秋的日子上實屬罕見;可是事實已然發生,正好應驗了天有不測風雲的俗諺。從立夏到立秋已然經歷了三個月的炎熱日子,人們當然期待著涼爽的秋風再起,可是迎接的卻是近年來的最高溫記錄,只能說是天不從人願了。
天不從人願的例子其實不少,例如每年都在擔心春雨不足,都在期待梅雨解除旱象,而梅雨若仍不足便期待接下來的颱風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百姓祈福常用的禱告詞,可見得事實上經常是風不調雨不順的,所以才需要祈求上天保佑是不?而每年施行的水庫集水區人造雨作業便是明證。
記得小時候停水、停電似乎還蠻常遇到的,長大後反而少了,那是因為工商業愈發達愈經不起停水、停電的衝擊,所以政府廣建水庫、廣設電廠以滿足備用儲水與備載電力的需要;都說自助以後才得天助,如果還存著靠天吃飯的心態,可能造成企業界外移的風潮吧。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解決問題

維基百科:「解決問題,是一種兼具創造性、操作性的思維方式和智力活動。」。我覺得解決問題還是一種思維習慣,如果你有這種習慣就會思考有沒有發生問題,然後思考該怎麼解決它。或許有人會說有沒有發生問題應該是一目了然的呀,其實沒有那麼單純,問題經常被人忽略;那麼思考該怎麼解決應該比較困難吧,其實也沒有一定,只要肯動腦,有時候方法是很直接的。
譬如說透天屋的樓梯從上直通到下,應該發生所謂的煙囪效應的呀,可是為何沒有效果呢?再譬如說夏天夜晚時的戶外其實還算涼快吧,可是屋內悶熱依舊,只能靠冷氣降溫,而一直使用冷氣的電費貴得讓人直漟血,難道這還不算是個問題嗎?問題出在我們的建築不是所謂的綠建築煙囪的頂部應能排氣而我們的透天屋的屋頂沒有這樣的排氣設施,如果有的話,戶外的冷空氣應該會源源不斷的進入屋內。
所謂煙囪效應源於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物理原理,而綠建築看起來高深,其實也只是物理原理的活化應用;如果為了運用得上煙囪效應,應於建築物的最高處開一能避雨的窗口,讓熱氣有個宣洩的出口。建築結構難以輕易改變,最簡單的做法是在頂樓(與樓梯聯通的)開放空間的氣窗上加上排氣機,只要把熱氣排出去了,那麼煙囪效應便開始發揮作用了。
上述例子只是溽暑難耐時的一個變通的解決辦法,能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看出問題點,聯想到相關的物理原理,然後動手去實現它。很多問題看起來困難,想通了其實也沒甚麼,最怕的是所謂的鴕鳥心態,刻意去忽略問題;或者是溫水煮青蛙,根本無感於問題的存在,那麼即便是號稱萬物之靈的你我,恐怕也是無濟於事的了。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連鎖反應

維基百科說:「鏈反應(或連鎖反應、鏈式反應,Chain reaction})是指反應的產物或副產物又可作為其他反應的原料,從而使反應反覆發生。」。日常生活中各類化學或物理反應多得不勝枚舉,原本沒有甚麼值得注意的,可是如果引起了連鎖反應,那麼其反應迅速且後果難以預料,就須格外當心了。
譬如森林火災,源頭通常只是星星之火卻足以燎原。那麼森林火災屬於連鎖反應嗎?燃燒須要具備可燃物、空氣並達到燃點,空氣是到處都有的,而所有的樹木都是可燃物,所以條件只剩「達到燃點」一項而已。如果星星之火已經引燃成功,就會蔓延到鄰近樹木,而越來越多的樹木著火溫度自然越高,如此一來所有鄰近樹木的燃燒條件皆已成就,當然產生連鎖反應了。也就是說已著火樹木產生的高溫正是點燃其他樹木的條件。
譬如人類社會的群眾運動,一開始也許只是個小事件,卻造成巨大的社會運動,甚至暴動,那麼社會運動屬於連鎖反應嗎?產生社會運動需要有社會背景與氛圍、肇因事件與情緒燃點,這與星火燎原的情節有些類似:社會背景與氛圍是全面性的、一致性的,當你覺得不好過,別人也不會覺得有多好;肇因事件經過媒體的報導後已眾所皆知;如果當事人的情緒燃點爆發而引發了眾怒,那麼情緒是會感染的,也就是連鎖反應已然成形。
以上事件都是指事情朝壞的方向發展的連鎖反應,那麼朝好的方向發展的又當如何呢?通常向上提升的連鎖反應叫做醞釀,而向下沉淪的連鎖反應叫做崩壞;醞釀的速度通常是相當緩慢的,而崩壞的速度卻是其快無比;世事通常就是這樣的,好事多磨而壞事想擋都擋不住;所以除非是在期待對手快速的崩壞,期待自己很快變好的應是不怎麼成熟的想法。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網路流言

近來網路流言盛行的新聞不斷,常讓人覺得無所適從。小者如居家生活習慣與養生之道,大者如國家安全與社會風俗維護,皆充斥著正反面互相衝突的矛盾消息,您說該信哪個呢?或許有人說那就充耳不聞算了,可是有時關係著身體健康或者前途禍福,真能置之不理嗎?
話說網路的盛行是人類社會的一大福祉,任何疑難雜症的解決,或者未知的知識都能從網路上獲得答案。這對古人而言是難以企及的理想境地,而今人卻普遍實現了,這是多麼偉大的進步啊。可是好景不常,不知道是哪些壞心人刻意的破壞大家求知的管道,他們只要放些流言於網路以混淆視聽,便能壞了這美好的網路世代。
《荀子·大略》:“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說智者可以判斷流言的可信度,那麼這樣的邏輯至今日還行得通嗎?在科技尚未昌明的古代,或許還能找到判斷流言真偽的智者;時至今日,知識大爆發,能通曉各行各業技能者概為超人,非智者所能比擬;您說事關科技的流言還能有哪個(無充分科技知識的)智者能辨別真偽呢?而今日世事總與科技難分難解,流言真能止于智者乎?
以前的農業社會,大家說話算話,答應的事就會負責到底,甚至用不上甚麼百紙黑字的書面承諾;可是今日的工商社會爾虞我詐的,就算簽名畫押也不見得誠心履行,所以現今的商業行為就多了一道信用查證的手續以為確保。我想這樣的邏輯或許也可以適用於網路上,也就是說想要找到正確可用的資訊就須找到信用可靠的網站,譬如(須負責的)官方網站或者公信力卓著的網站;至於那些阿貓阿狗的網站,只能當娛樂消遣罷了。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商機

MBA智庫百科說:「商機是指沒有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市場中現有企業留下的空缺。」。商業以謀利為目的,而掌握商機是達成商業行為的最直接有效方法,所以商人最在意的便是商機。通常商機一出現便有成群的商人蜂擁而至,因此被戲稱為鯊魚聞到了血腥味。
成熟(眾所周知)的商機是大家共享的,然而粥少僧多總是不夠吃,所以最好是能夠找到獨享的商機,那麼怎樣才能夠獨享呢?如果是自行創造的將如何?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創造出流行,那麼在別人跟進以前,這種商機便是獨享的。譬如每年的時裝秀,秀出最新的流行款式,就是領導廠商創造流行的商業行為。
流行既然是被創造的,那麼甚麼樣的流行對商人來說是最理想的呢?理想的流行有兩種,一種是產品的功能化或者叫做專業化,另一種是推出廣效型產品。產品的功能化可以讓消費者購買一系列依功能區分的同類產品;而廣效型產品當然是希望能夠全部通吃囉,這樣的概念是源自功能化之後的反面邏輯。
商人受惠,那麼誰是施惠者呢?都說羊毛出在羊身上,當然是專出羊毛的消費者啦!可是如果你是個聰明的消費者該如何反制呢?話說欲反制須找出迷惑者的原形,也就是找出原始的需求應是甚麼,那些附加的、美化的都不甚需要;至於那種廣效型的更應避免,因為通常只是堪用而已。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簡化的作用

文化及社會的演化當中,諸多繁文縟節是難以避免的,於是每過一段日子就會出現一回簡化的運動,好讓大家喘口氣。簡化意味著繁瑣解脫了,各階層都慶賀著可以過一回輕鬆日子,可是簡化完全沒有副作用嗎?如果沒有的話何不一路簡化到底呢?反正此時大家都覺得簡化很是不錯的。
中國近代的簡化運動首推白話文運動,放棄了使用千年的文言文。白話文運動造就了很多提倡、推行的領袖人物,看似完成了偉大的功績(使語言更通俗些),殊不知全民的語文能力卻因此退化了。這種退化看來是無法復原的,正如《淮南子人間訓》所提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真不知此事是福還是禍?
除了白話文運動,接下來便是簡體字運動了,好像只要把事情簡化了便能提升效率;可是效率與效果是不能畫上等號的,相信不久的將來會出現一種發掘繁體字內涵的運動,好徹底了解中國字的意義與蘊含的文化;只是這種運動可能只侷限於國文系教授們參與,一般大眾已無福消受了。
拜科技之賜,計算機隨手可得,於是現代人變得不會運算了;同樣拜科技之賜,一堆事情都可以存在電腦裡,還能不時的提醒你何時該做些甚麼,才不至於耽誤了行程,於是現代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變差了;據說人工智慧將越來越發達,可以預見未來的人類也將越來越無能了。
簡化是可以丟掉了文化的、制度的包袱,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當初為何不把方法、形式弄得簡單些,這樣大家都不用這麼麻煩了,難道這裡沒有更深一層的用意在嗎?前人未必比較笨,把事情搞得那麼複雜必是因為有實際的考量的需要,現在大家都高興解脫了,其實也丟棄了先民的智慧與想法,等到發覺事情確有疏漏時會再一點一滴加回來的,直到下一回簡化運動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