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功課

還記得小學時唱過的一首歌:「功課完畢要回家去,老師、同學大家暫分手。」,歌名好像是放學歌,不知道你是否聽過?其實呀,放學了以後功課才沒完哪,媽媽必然吩咐要把功課做完了才能出去玩。現代的小孩放學了還要上安親班,上完了安親班已經晚上八、九點了,差不多準備睡覺了;在安親班裡多半也是在做功課,所以小孩子對功課的印象多半很那個的啊。

從小有忙不完的功課,那麼功課的效用在哪呢?有人說功課是學習的過程,那是專對學生說的,至於家長嘛,功課是用來督促孩子的東西,如果沒有那些功課,拿什麼督促孩子呢?所以啊,功課成了老師讓家長放心,也讓孩子安心的那種東西了;你說,功課都仔細做了,學業還能不好麼?

小孩子念書有功課要做,那麼長大成人了就沒功課了嗎?比如說有人把這一次專題的功課做足了,所以進行得頗為順利,你想啊說這話的人可能已經在職場上了。再比如說有人把人生比喻為一種功課,怎麼教育小孩是門功課,怎麼經營家庭也是一門功課,這麼說來功課是無所不在的呀。

佛家常說功德圓滿,功課做足了似乎還是不夠,須把德性也跟著修練了才叫功德圓滿。報上偶而報導某博士生發生了偏差的行為,或者某知名人士東窗事發晚節不保等,這些都是功課做足了但德性卻修練差了的例子。人活在世上本須努力不懈,所以功課永遠做不完,德性的修練也一樣。

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率性

《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句話據說是中庸的精髓,中庸為四書之一,而四書是宋朝以來科考的標的以及儒家的最重要經典。有人解釋這句話說:『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簡單的說,率性就是依循天性的所感而行。

《紅樓夢》第一五回:「太太因大小事見奶奶妥貼,率性都推給奶奶了。」。這裡的率性不是依循天性,而是索性、乾脆的意思。無獨有偶,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一六.黃觀福》:「或食柏葉,飲水自給,不嗜五穀。父母憐之,聽其率性任意。」。這裡的率性與上一段差不多,是隨著本性,放任而行的意思。同樣叫做率性,中庸裡說的怎麼跟其他的言論差了這麼多呢?

索性、放任的一般說法就是任性,可是順著本性與任性好像只有一線之隔,但評價卻兩極,那麼這中間的區別在哪裡呢?說到本性,自古有兩派說法爭持不下,具代表性的嘛,孟子主張性善而旬子主張性惡。此二者皆是可稱子稱聖的人物,自然不是那麼胡謅杜撰的,而且以言之有物看來都不像是假的,那麼會不會是本性裡果真住著性善與性惡兩位呢?

現代遺傳學常有顯性與隱性之分說,通常顯性者衝動外露而隱性者含蓄內斂。如果本性裡果真住著性善與性惡兩位,或許那性惡的便是顯性而性善的便是隱性了。這意思或許是說如果不假思索的話,顯露出來的會是性惡的一面,即俗稱的任性;如果深思熟慮的話,顯露出來的就會是性善的一面,中庸裡稱道的那位了。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釋懷

有人說:「心存美好,則無可惱之事;心存善良,則無可恨之人;心若是簡單,世間紛擾皆成空。」。這大概是佛家的心懷吧,能做到如此豁達固然很好,但凡夫俗子可能相當難為吧。可是如果有人就是那麼死心眼,一件簡單的事情就要糾結個好幾天,甚至好幾年,那該怎麼辦呢?

也有人說:「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意思是不要死用一種辦法,要變通。」。如果你還知道變通,那或許就有得救了;就怕是橫柴入灶、螳臂擋車啊甚麼的,那就真的要吊死在一棵樹上了。如果那是一棵名貴的樹,或許還有點意思;如果這樹普通的很,值得你如此掛懷嗎?

這年頭最多有錢人了,有人說能用錢解決的事就用錢解決吧。是的,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或許離那無所不能還不太遠,能解決就解決吧,反正老子有的是錢。可是世上沒錢的人更多吧,既無錢只好出力囉,有時候靠勞力還是能解決很多問題的。就這樣,有的出錢有的出力,總比老把事情抱在懷裡牽腸掛肚的要強多了。

可是,如果你的事光靠出錢出力也解決不了呢?比如說感情的事,或者是什麼壯志難酬之類的呢?有人說時間就是釋懷的良方,比如說感情方面的事糾結了那麼多年,好像始終難以忘懷;可是不知道怎麼搞的,年紀漸漸大了,煩惱漸漸多了,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淡忘了這陳年舊帳了呀。

總之,不管你變通也好,出錢出力也罷,淡忘了更好,就是不能真的要吊死在這麼一棵樹上的啦。

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熙熙攘攘

《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看來人性沒有多大改變,從漢朝到現代在本質上大致是一樣的,那興許是唯利是圖了。這麼說或許你不服氣,可是俗話常說的不要跟錢過不去,你是不是也常為五斗米而折腰呢?如果不是的,就當我沒說。

說到熙熙攘攘,最常見的就是一窩蜂的行為了。過年時百貨公司出個福袋啊什麼的必有人搶著排隊,還有到媽祖廟搶頭香你是否曾動念呢?還是你已身體力行了呀。搶個好運道都要搶了,如果是直接搶錢呢?那當然更不能錯過囉,所以社會上常見一窩蜂搶推同類的熱門商品了,比如曾經發生過的蛋塔、甜甜圈、拉麵、

還記得股市發生過多少回創高峰及崩盤嗎?每創高峰必有人搶進,而每遇崩盤也必有人斷頭殺出;不是說逢高要賣出、逢低要買進嗎?老師說的話都沒有在聽喔,難怪要倒大楣了。《論語. 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你雖不及顏回甚多,總不能三過、四過的一路犯下去吧。

如果唯利是圖確實是人類的本性,那是無從改變的,已經在你我的血液裡流淌著了;可是偏偏有人可以混得很好,而有人總是灰頭土臉呢?根本在於不要利令智昏的跟著一窩蜂搶錢去,也就是說最好只做本業內的有把握的事啦。俗話說:「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湊熱鬧。」,你說湊熱鬧的還真能搶到錢,這話你信嗎?

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英雄氣短

說到英雄的形象,最繪聲繪影的大概就屬豪氣干雲吧,雲層的高度通常在一千公尺以上,算是很高的了;可是《尚友錄.卷三》卻敘述宋代蘇丕年少時應試禮部不中,因說:「此中最易短英雄之氣。」拂袖而去(據說這就是「英雄氣短」成語的出處);既然英雄之氣高到可以干雲,何以言其短呢?

都說項羽是蓋世的英雄,也就是說他是震古鑠今的空前絕後的大英雄,那麼這樣的英雄也會氣短嗎?《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楚漢相爭,項羽被漢軍困在垓下,四面楚歌。後項王帶領騎士衝殺,退到烏江西岸。烏江亭長勸項羽渡江回到江東,據地為王。項羽笑曰:「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而死。』。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當時的項羽應該就是氣短的吧。

項羽為韓信所敗,那麼韓信應該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吧。可是《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卻說漢淮陰侯韓信於微賤時,曾受淮陰無賴少年的侮辱,迫他由胯下爬出。也就是說韓信處於潛龍勿用的微賤時期時即已英雄氣短過,而且忍了人之所不能忍,或許韓信的英雄氣概就是從那跨下之辱激發出來的哦。

《楚辭.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或許那英雄氣概雖是天生的,但時運卻不是一直暢旺的。《說唐》第五回有「秦叔寶窮途賣駿馬」的故事,那時的秦瓊應該就是氣短的了,但是自從跟隨了李世民之後,那氣便越來越長了(後來被封為門神)。所以啊,當你被老闆(顧客)數了幾句之後仍需振作,通常所謂英雄氣短只是暫時的;除非你根本就不是個英雄,不適用於這個格局。

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落花水面皆文章

宋代文人翁森〈四時讀書樂〉讚頌春天讀書之樂的詩:「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其中〝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兩句是大家熟悉且琅琅上口的,好鳥枝頭當然吸引人們樂於親近,可是落花水面為何能夠皆文章呢?

中國人喜歡營造庭園,而出色的庭園是少不了水景的,我們假設這樣的場景正好是庭園裡的水池畔吧。話說最新鮮的花應是蓓蕾,而落花應是那最不新鮮的花了;通常落花只會引起黛玉之輩的傷懷,除非是落英繽紛或許還能引起一陣騷動,比如三月裡的櫻花或者五月裡的油桐花;可是就算是殘花的那麼一抹殘紅飄落水面,映著水影的一池碧綠,還有那似有若無的漣漪,或許還有水中好奇探頭的池魚,說不定還因此引來一隻饞貓,你看啊這畫面便出色了。所以啊,關鍵在水啦。

說到水,少不得要提到中國人篤信的風水了,所謂的藏風聚水。可是風怎麼能藏呢?看得懂的需要一些慧根吧,但是聚水就容易明白了,俗話說水為財,所以要在財位弄些水缸養點魚;如果環境許可的話,最好弄個水池啊什麼的,風水家說什麼明堂聚水能發大財啊什麼的,聽了能不令人心頭癢癢的麼。

記得老師說過:「陽光、空氣、水是生命的三要素。」,陽光與空氣差不多無所不在,水就不一樣了,如果氣候缺水的話,求神祈雨或許都不管用了。科學家說如果某個不遠處的星球存在水氣的話,大概能發現外星生命了,如果條件許可的話,甚至還能移民呢。所以啊,當你嘩啦嘩啦的暢快使用著自來水時,該想想水源的珍貴了。

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報償

 


《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中國式社會是所謂的禮教社會,這樣的觀念經歷了千年以上,可說是根深而蒂固的;近代西風東漸,這樣的傳統因而改變了嗎?還是西方世界一樣是禮尚往來的呢?

近來旅遊風氣盛行,出國旅遊已是司空見慣,對外國人的習尚有更多接觸的機會。歐美人士雖然強調各自付費,但是服務要給小費的習慣卻比國內更為徹底,可見得服務需要報償的觀念比我們更深;其實各自付費亦彰顯天下鮮少白吃的晚餐,西方人的權利義務觀念比我們還要現實;此外,歐美的禮儀好像也不比我們的少,只是表面功夫的多寡有別而已。

近來也流行當義工,那麼當義工就不需要報償了嗎?或許當義工真的是沒有金錢報酬的,可是想當義工的人終究有他們行為的目的,譬如學生是為了賺取服務的時數,有些人是為了吸取工作經驗,也有人想滿足幫助人的善念,也有需要打發時間的,如果徵招義工的部門無法滿足他們的目的,這樣的組合是難持久的。

話說國防科技越發達,武器的造價越可觀,弱國就越難健全其國防,必須仰賴強國的奧援。那麼強國會好心幫助這些弱國了嗎?答案當然是沒有那麼多好心的,所以弄到最後就好像百姓向豪強繳交保護費一般,只是這保護費不限於金錢,可能是外交上的附庸、外貿上的讓步或者文化上的認同。

維基百科說:「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單位對於技術和勞動熟練程度相同的勞動者在從事同種工作時,不分性別、年齡、民族、區域等差別,只要提供相同的勞動量,就獲得相同的勞動報酬。」。那麼如果做不到同工同酬呢?就會招致相對的後果吧,譬如引起員工的不平之鳴、怠惰,也可能引起政府的干涉、處罰等,總之沒有相對應的報償就是難行的。

我們從心理方面來看,如果沒有合理互惠的報償,那麼相互的合作就不能長久了。有些人可能礙於情面暫時的委屈忍受著,一旦情勢翻轉哪有不趁勢擺脫的。所以為了常久之計,實行公平互惠的原則當然是必要的,否則夜長必然夢多的啦。

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榮譽

維基百科說:「名譽或榮譽 ( 英語:Honour )指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上所獲得的評價,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信譽、信用,在傳統社會上,名譽可以用來評斷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是否能夠反映誠實、尊重、正直、公正的價值觀。」。有人說:「西洋人很重視榮譽;他們把榮譽看得此生命還更重要。假如你說某人無榮譽,他一定認為這是對於他最大的侮辱。為了榮譽問題而實行決鬥,也是常見的事。」。

榮譽觀是從西洋傳過來的,中國原本沒有這樣的稱謂,而相關的概念或許是指氣節吧;只是氣節是自我的要求,與別人的評價無關,而榮譽則是在社會上所獲得的評價。所以氣節是主觀的,而榮譽是客觀的,氣節是經歷儒家思想薰陶後的自然結果,與必須維護的社會評價不太一樣;其實從這裡也能看出東、西方的價值差異。

榮譽其實是種信用的概念,你必須先維護自己的榮譽,別人因著你維護榮譽的決心而相信了你;如果你沒有榮譽心,怎麼要求別人相信你的榮譽呢?那麼要怎麼知道你有沒有榮譽心呢?這就好比信用交易紀錄一般,先有記錄才創造了信用,才相信你有決心維護個人的榮譽。

社會價值是被累積出來的,如果人人講求榮譽那麼榮譽是可信的,社會即多了一種價值資產;反之,則榮譽是不可信的,社會價值因而薄弱了。別小看了社會價值的意義,當今的繁盛有一大部分還是靠著社會價值建立的,為了幸福的將來,還是別只看重金錢;只論金錢的世界應該是既現實又無聊的,找不著人性的光輝。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最後關頭

19377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委員長蔣中正在江西廬山發表了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地無分東西南北,年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至此表明了對日軍挑釁的退讓底線。盧溝橋事變對當時的中國政府來說是極為嚴酷的,故以最後關頭名之,用以表明政府的態度與決心。而事實證明,果然於八年艱苦抗戰後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民國以盧溝橋事變為最後關頭,那麼對事業而言甚麼算是最後關頭呢?首先是喪失了生產力,生產不出產品的事業應該快要沒有明天了;再來是喪失了顧客,這比喪失生產力還要命,因為產出了也沒人要。一個面臨最後關頭的事業必須趕快設法改變前述的現象才能突破難關,脫離倒閉的威脅。

對個人而言甚麼算是最後關頭呢?《莊子·田子方》說:“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都說比死了還要嚴重,那當然是最後關頭了,那麼心死是如何發生的呢?可能是理想破滅了,也可能是覺得自己的能力無從回天吧,那又能怎麼辦呢?同樣的,必須找到新理想及找回自信心才有藥救。

其實我們好像也很容易拿最後關頭當口頭禪,那麼最後關頭有甚麼意義呢?我想或許是認清了事實同時也表明了決心。話說認清事實是解決事情的第一步,既已認清了事實,又表明了決心去克服它,那就戮力以赴吧,別讓人家說是天橋把式,光說而不練。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曲突徙薪

《漢書·霍光傳》:“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這是一個大家熟悉的典故,而且類似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可是好像沒有多少人記取了這類教訓。

先說灶直突而傍有積薪這件事,應是最基本的安全問題了。為甚麼灶直突會有事呢?蓋因灶上筆直的煙囪容易讓火勢更加旺盛,也容易有火星直接掉落灶旁。火勢旺盛當然是好事,但是必須能夠控制得住,否則就是拿生命財產開玩笑了,所以通常煙囪會被引至屋外,且須安排防火隔熱的材質,以免引火自焚。

再說傍有積薪,這也是應該特別注意的安全概念。傍有積薪的好處是取薪容易,壞處是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所以通常柴房與廚房是分開的,廚房內只能有少量立即要用的薪材;這好比輪船隔艙的概念,都是用來確保安全的。如果想要既安全又方便的話,應是配置一台方便運送薪材的小車。

這個故事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主人的反應,首先聽不進去旁人的勸告,其次是眼光短淺,只知道感謝參與救火的人,而不知感謝曾經規勸的人。其實這好像也是一般人常犯的錯誤,所以才有「忠言逆耳」與「見樹不見林」之類的成語。《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或許我們不必經歷燒掉房子的災難,就應學會此等教訓。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惦記

《紅樓夢.第八五回》:「你先回去道謝太太惦記著,底下我們還有多少仰仗那邊爺們的地方呢!」。通常惦記是指掛念的意思,而這樣的掛念就是人們感情聯繫的所在。比如說遊子出了遠門,家裡有倚閭盼望著的老母。再比如說雙親為了上班不得已把幼童寄養在保姆處或者幼兒園裡,心裡難免還是惦記著。

除了親情,事情也常被憂心的事主惦記著。比如說張三有一棟家傳的老宅,既是老宅嘛,待修處必然日漸增多。可是好像很難修,用多了新建材將使得老宅失去了古樸的特色,但是如果考究老建材,費用將貴得嚇人;就這樣,張三是修也不是不修也不是,就這麼難以忘懷的惦記著,而時間更是催人得緊哪。

還有財物也是人們經常惦記的所在,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或許這就叫做覬覦吧。別人惦記著你的財物,那麼你無須惦記著你那珍貴的財物被人光顧了嗎?於是日也擔憂、夜也煩擾著,不知道該找個牢固的保險箱裝著,還是尋個絕密的所在藏著,你說這不叫惦記啥叫惦記呢?

其實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經常被人惦記著,那就是你的初衷、理想或抱負啊什麼的。猶記當年時的英雄年少志氣高,初生之犢不畏虎;可是不知怎的,臨老了反而顧慮東畏懼西的,這膽氣好似那冬天裡被牛羊吃怕了的青草,竟然長不出來了;而那會兒的初衷、理想或抱負啊什麼的,在多年之後啊竟都揮灑不開,成了懸念了。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糾結

《後漢書.卷六五.皇甫規等傳.贊曰》:「山西多猛,三明儷蹤。戎驂糾結,塵斥河潼。」。糾結通常作互相纏繞解,比如說頭髮沒有保養,或者不愛乾淨太久沒洗且不整理,就容易糾結在一起了。糾結也作交纏不清解,比如說治安不好或者政權不彰,各地豪強紛紛自擁山頭,那麼各方勢力便也糾結難清了。

唐 李白 《古意》詩:“枝枝相糾結,葉葉競飄揚。”,請問你曾有過進入密林的經驗嗎?那種上有大喬木,下有小灌木,其下還有數不清的蕨類植物,構成紛雜的蔽目的林相,只消進入密林幾十公尺,你便失去方向感了;比起那公園裡的小樹林,喬木底下只有枯乾的草地,樹林後的建築也依稀可見。唯有進過如此的密林,才能充分了解啥叫做糾結了。

有人說有甚麼樣的大自然,就會有甚麼樣類比的心思了。野外可以有深不可入的密林,內心當然也有糾結到不行的鬱悶囉。比如說你是一家之主,近來的景氣很差大家都知道,但是各項花費卻從來不見減少;如果家裡還有老人需要照顧的,心情怎能不糾結呢?再比如說你有許多客戶需要服侍,可是客戶的問題一個比一個難纏,以你有限的精力與資源,該如何下手呢?

我在山裡擁有一小片林地,山裡頭霧氣大草木生長極為迅速,一年到頭下來已成了標準的密林了。如果連自己的林地都害怕進入,那算哪門子好漢呢?而且林子也需要照料,於是每年皆安排一回除草。如果你一路深入進去除草,大概沒多久就會產生幽閉的恐懼感了,所以只能一片一片地往內除,反正身後已然空曠一大片了。

大自然的整理如此,心情的梳理是否也是如此呢?佛家說心情的轉變只是一瞬間的事,如果你是位大師,或許就是如此;可是如果你依然只是個平凡人,或許無此能耐吧,那麼學學我除草的方法如何呢?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上乘

《左傳·哀公十七年》“良夫 乘衷甸,兩牡”;唐 孔穎達 疏:“甸即乘也……衷,中也。蓋以四馬為上乘,兩馬為中乘。大事駕四,小事駕二,為等差故也。”。我們通常以上乘比喻上等的事物,比如上乘的內功心法、上乘的貨色啊什麼的,可是從左傳的這段描述看來,上乘卻是專指配置四匹馬的大型馬車;以此看來,這是以量取勝,只要是配置四匹馬的馬車即為上乘,管他配置的是老馬還是劣馬。

《左傳.哀公六年》:「嘗獻馬於季孫,不入於上乘,故又獻此,請與子乘之。」。這一段與上一段的講法就不一樣了,這裡的上乘指的是上等的好馬,與一般的認知(上等的事物)大略相同;以此看來,這是以質取勝,質不夠的管你數量再多,皆不能稱為上乘了。

《花月痕.第一五回》:「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這裡的上乘以「上等而高妙的境界」解,雖然還是指上等的事物,然而這裡似乎比較在意以妙取勝,與以質取勝的在趣味上有些不同。或許你說高質量的必然比低質量的有趣多了,這樣的見解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好像不怎麼投機,不是同一掛的論調。

聽說過一則故事:某富豪擁有舉世唯二的極珍稀作品,但為了增加其稀有性,此富豪寧可毀掉極珍貴的其中一件,以成就剩下的一件成為唯一的極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上乘中的上乘是以稀取勝的,因為剩下的那一件成了唯一的極品,其價值已然勝過原先的唯二了。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菁英的演化

維基百科說:「菁主義(英語:Elitism)是從現實主義出發來理解和闡釋政治與社會的結構及其發展的一種理論,認為應該由少數具備知識、財富與地位的社會菁英,來進行政治決策,主導社會走向。其反義詞為民粹主義。」。菁英主義與民粹主義的糾纏越演越烈,一直是政治的焦點。民粹近來很常見,屬於政客們的慣用操作伎倆,那麼菁英是如何演化而來的呢?

最早的菁英為世襲貴族,他們因血統被認定為菁英。早期的受教育權是貴族的專利,所以可以算是知識份子,可是資質未必是優秀的,紈絝子弟也屢見不鮮,若以現代的觀點論之應屬既得利益者。如果是新創建的朝代,通常其貴族是跟著打天下的好漢,所以資質較為優秀,其後代則多半一代不如一代了。

工業革命以後,民智開通且機會較為均等,菁英的出路一下子變寬了。首先,開辦事業的人很自然的聚集了財富與地位,講話的份量就變重了,得以影響政策的決定,因此可視之為新的菁英階級。其次,議會開辦了,當然會選出很多國會議員,他們主宰立法的權力,是必然的政治菁英。早期還有上、下議院之分,上議院仍是貴族的勢力,下議院才是平民的地盤。還有,學術發達了,必然產生了學術領袖,他們是大學裡的教授或者研究機構裡的研究人員,是當政者諮詢的重要對象,所以對政策的影響力也是很可觀的。

產業全球化以後,專業分工的趨勢愈演愈烈,景氣輪動也愈來越難捉摸,而貧富差距更是天壤之別。由於專業分工及科技業蓬勃發展造就了很多科技新貴、而商業發達也促進了金融業的興盛,看起來是盛者愈盛而衰者愈窮,以至於產生了M型化的社會,即中堅的菁英不見了。還有,會不會興盛似與從事的行業有關,行業選對了就容易成功,只是輪動非常快,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蹋了。

據政治學者說:菁英是社會資源的分配者,因此總是可以分配到更多的社會資源,那麼如何成為菁英呢?我們從菁英演化的過程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今日的菁英多半與從事的行業有關,而行業的興衰又與景氣的輪動有關;這與俗話常說的風水輪流轉似乎不一樣,有些行業怎麼輪都不紅,有些行業卻經常火紅,所以眼光必須獨到,才有機會成為菁英。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暗黑

近來「暗黑」一詞似乎成了流行用語,好像在黑暗處很容易發生駭人的事,常搞得人心惶惶的。所謂的暗黑興許就是在見不著人的黑暗處所行使的那見不得人的勾當,那麼黑暗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不是減少黑暗的發生就能減低暗黑呢?話說燈塔下是黑暗的,只要有強烈的光源,照不著的地方好像就是黑暗的,這是一種相對面,必然產生的。

俗話說「朗朗乾坤,何來鬼魅!」,其實是指光天化日之下眾目睽睽的不好做那虧心事,待到黑暗處,那就難說了。可是陽光越強則陰暗處越是強烈對比,早晨的西面、下午的東面似乎就是黑暗的。在法治社會裡,法治就像那陽光,照射處是朗朗乾坤,而照不著的地方就是那暗黑了。

你有沒有發現,陰天時陽光和緩,陰暗處好像也不怎麼明顯了。這好比秦朝時行使嚴刑峻罰,但盜賊似乎沒有少過,社會始終是風聲鶴唳的不安著漢初為了給百姓生養之機而行黃老之術,盜賊似乎變少了,社會風氣也改善了。難怪孔子在《論語·為政》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有光明就有黑暗,越光明則黑暗越是猖狂,怎麼辦呢?或許有多處光源,黑暗面好像就難以躲藏了。比如說國法如爐而人心不古,幸好還有宗教力量可以匡正,也有道德力量可以勸說,則人性的溫馨依然散播著。不過社會的黑暗角落實在太多了,縱使有那麼多的刑法與善念還是難以照拂周全的;唯眾人皆有正義感時,才能遏止得了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時光荏苒

《文選. 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一》:「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時光荏苒通常是指時間漸漸過去的樣子,而且隱含著韶光易逝的意思。也就是說已逝去的感覺特別快,而將面對的卻覺得比較難熬。可是維基百科說:「時間是一種尺度,在物理定義是純量,藉著時間,事件發生之先後可以按過去-現在-未來之序列得以確定,也可以衡量事件持續的期間以及事件之間和間隔長短。」,時間既是一種尺度,過去與未來的尺度應是一樣的,為何有「已逝去的較快,將面對的較慢。」的錯覺呢?

好比偶而聽到的救護車聲響,迎面而來的很高很急,而錯過身後的突然變低變緩了。理論上救護車的聲響頻率應是不變的,可是感覺到的好像都是前急後緩的啊?記得老師好像說過會有這種效應是因為救護車向你移動的緣故,那麼時間也是向你移動所以前急後緩嗎?不對啊,時間是前緩後急的呀,難不成是說時間正在離開你哪!

《文選.嵇康.幽憤詩》:「實恥訟免,時不我與。」,看來古人早已發現時間正在離開他,故而有此嘆了。可是我還是有諸多疑問,時間不斷離開我們是要去哪裡呀?有史以來時間已離我們多遠了呢?還有啊,時間離我們而去的目的何在呀?難道是上帝故意讓時間離開我們的嗎?

傳說古有夸父追日的故事,也是因為夸父發覺時間正在無情地離開他,故忿而追日的麼?果如此,英勇的你是否也要加入追逐的行列呢?記得老師常說時光易逝,所以要把握時光,是不是也是在暗示我們趕快去追呀?正要離開的如果不去追的話如何才能把握得住呢?就要溜走了呀。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認真

《老殘遊記.第一回》:「那八個管帆的卻是認真的在那裡管,只是各人管各人的帆。」。「認真」一詞何時聽到的呀?老師說:「當學生須認真用功讀書」,媽媽說:「最喜歡認真讀書聽話的小孩了」,爺爺也說:「做人啊,當然需要認真囉」。老師的認真是指用功,媽媽的認真是指聽話,可是爺爺的認真就不知道是指哪個了。

記得上職場時,老闆也說過如果不認真的話,是會把你fire掉的。只是認真的人特別容易計較,就像老殘說的,「那八個管帆的卻是認真的在那裡管,只是各人管各人的帆。」,換句現代的詞,那叫做各自為政,或者叫各擁山頭如果你是老闆的話,你喜歡這樣的認真嗎?

是的,做人須認真但也不能過度認真,因為每個人認的真或許就是不一樣的。比如說管財務的認真管錢,管業務的認真找門路投資,而不同的業務各自找各自的門路花錢,如果他們都認了真,會不會僵在那裏呢?他們其實都很認真啊,只是不知道老闆的認真何在呀?或許老闆就需認真地在其中協調著各方的認真吧。

做人嘛,或許認真還是必要的,就像料理終須以鹽調味,才會有味道。可是啊,你知道的,鹽一定得吃但不能多吃。專家說:「若鹽分攝取不足,可能導致血液和消化液的量減少,影響血液循環和消化系統。除此之外,鹽分還與水分代謝、肌肉收縮和營養吸收有著密切的關係。」。可是專家還說:「當鹽分攝取過多,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因血中存在過多的鹽會導致血管中水分大幅增加,血管壁壓力上升,持續的高壓狀態會造成動脈硬化;不僅如此,長期過多的鹽會造成腎臟負擔、增加尿路結石發生機會,還有可能骨質疏鬆,因腎在排除鹽的過程中,鈣離子也會一同排出。」。如果你不認真,好像找不出人生在意的東西;可是如果你太認真,就會被在意的東西羈絆住了。

2020年11月1日 星期日

形象


維基百科說:「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他人通過觀察、聆聽、氣味和接觸等各種感覺形成對某個人的整體印象,但有一點必須認識的是:個人外貌並不等於個人本身,而是他人對個人的外在感知,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的感知不會是完全相同的,因為它的正確性被人的主觀意識所影響,因此在認知過程中在人的大腦中產生不同的形象。」。維基百科說的是別人對某人的形象的行成,其實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個人形象亦存在著某種自我的價值觀。

比如說有人維護形象不餘遺力,認為形象就是自我的招牌,說什麼也不能砸了的。於是人前人後維護著優雅的身段,深怕被人識破了原有的德性。這樣的人你可以說他是潔身自愛,可是好像也有說不出的虛假,對別人而言或許只是看到他的面具,對自己而言永遠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了,說不上甚麼自在了。

比如說有人為了利益可以罔顧形象。報載每年中元普渡時各處廟宇會有將祭品於供俸後開放大家取用的場合。只見時間一到群眾蜂擁而上,用不著幾分鐘就能搶光供桌上所有的祭品了。話說那些祭品都是些普通的食品,好像不值得為此犧牲了寶貴的形象吧;但形勢比人強,值此場合,人人好比著了魔,化身為好兄弟一般,平日刻意維護著的形象好象皆不在意了。

形象是一回事,真正的自我是另一回事。比如說漂亮的小姐、帥氣的先生在人前都是光鮮亮麗的,當然看不到邋遢的一面;可是如果有機會到他們的住處參觀的話,西洋鏡恐怕就要被拆穿了。這麼說吧,就是為了形象,所以可以委屈自己做了很多原本不喜歡的事;沒辦法,誰讓你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呢?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看不透

你是否曾驚艷於雨過天晴時的清新大氣呢?那種空氣乾淨到一塵不染而展現出視野寬廣無礙的浩然長空,連平時不容易看到的聖稜線也歷歷在目,直覺到原來雪山山脈離我們其實不遠嘛(從新竹市看)。可是為什麼大部分時間裡總是充斥著烏煙瘴氣,連附近的五指山都瞧不見了呢?更有甚者,霧霾來襲時連附近的大樓都消失了蹤影哪。

這般經常被人蒙著眼睛的感覺你會爽嗎?當然很不爽啦,於是有人試著練起道術來,就是那種靈魂出竅騰雲駕霧的神奇境界。你想啊,像鳥類一樣飛在雲霧之上的話,視野當然就不會受阻啦。只是究竟有誰練成了這般神奇的功法呢?據說古時候的某些仙人曾有此能耐,但近代好像很少聽聞了。奇怪了,科學昌明了,怎麼這些練仙術就失蹤了呢?

雨過天晴雖然難得,但總算還是遇得到的;於是有人珍惜這樣的時光,或登高望遠、或郊遊踏青,試著把美好的印象挽留在腦海裡,在晦暗的日子裡拿出來咀嚼回味,就像大牛的反芻一般。《論語·先進》「侍坐章」中,孔子讓弟子各言其志,曾皙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像這樣的景象與感受,大概就有些類似了。

俗諺說「有得必有失」,科學昌明、工商繁忙造就了有史以來未見的豐衣足食,物質生活固然滿足了,但傳說中的那種快樂自在卻消失無蹤了。林青霞唱過的《只記今朝笑》:「滄海一聲笑,白雲飄呀綠水搖,世界多逍遙。自由的風呀自在的鳥,今朝的歡笑多麼的快樂多麼的美妙,多麼的不得了。」,希望這樣的意境偶而還能在你的夢境裡出現,稍稍彌補心靈上的失落與鬱卒。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迫不及待

《鏡花緣》第六回:「該仙子何以迫不及待,並不奏聞請旨,任聽部下逞豔於非時之候,獻媚於世主之前,致令時序顛倒,駭人聽聞。」。通常以迫不及待形容刻不容緩的意思,這是以時機的觀點來看事情;其實迫不及待還可能是一種心態,或者是一種生活習性,比如說鯊魚嗜血,聞到血腥味便會撲了上去,這與時機或許未必關聯,純為習性使然耳。

以前聽過一句話說是做人不要跟錢過不去,也就是說看在錢的份上,很多事情只好勉為其難了。其實見錢眼開就是一種天性,誰讓俗話說no money no talk了呢!也許就是這樣的天性使人蒙蔽了雙眼,才會有金光黨這樣的老騙術能行之有年,連號稱有智慧有學問的教授都會不禁上當,迫不及待的把家底提出來跟人換了號稱的金條。

如果你已經是有錢人了,或者已經看破金錢的誘惑,那麼你已不惑了嗎?其實世上還有另一種讓人眼睛發亮的東西,那就是名聲了。唐朝的柳宗元曾說過:「貴爾六尺軀,勿為名所驅。」,至於為何如是說,當然是有感於世人皆為名所驅的大困惑了。人嘛,總不能不食人間煙火的,當然也就避不開世俗的眼光了。

既然名利如此媚惑人,還要你看破名利總有些不近人情;不過台灣有句諺語說「吃緊弄破碗」,別讓名利使你栽了跟斗。名利的招數很多,不過最厲害的招數還是能使人迫不及待,忘了尊長們諄諄告誡的穩紮穩打,一個重心不穩當然就成了惡狗搶那個啦。其實搶了一回不過就是得了個教訓罷了,就怕有人改不了習性,以至於一搶再搶囉。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熟悉的陌生人


《老子·第八○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春秋時的國指諸侯國,領地大概就是一個城鎮大小吧;也就是說城鎮之間是不怎麼往來的,但城鎮之內百姓的往來十分密切,所以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時至今日,人們忙碌於城鎮之間,可是住同一個鄰里的人卻少接觸,甚至是公寓大樓的鄰居也不往來。

時常碰面的人如果照面時最多點個頭算打過招呼,這會很奇怪吧?會不會顯得孤僻呢?可是日常生活確實就是這樣的,比如說到隔壁的便利店買個零食飲料啊什麼的,那店員應該熟悉了吧,但是你大概不會跟她聊起家常來。再比如說辦公大樓裡遇到的人,除了自己公司的,你也不會想認識吧,除非是特別帥或特別美的。

更有甚者,就算是同一個公司的人,除非是同一個團隊,你好像也不怎麼理會。而同一個團隊的好想也只談公事。有人說沒辦法呀,各忙各的沒空啦。是的,大家都很忙,這很正常啊;可是你有沒有注意到有多久沒和家人聊天談心了,他們是不是也越來越像陌生人了。

都說感情是需要維繫的,如果家人間十天半個月的說不上幾句,會有甚麼後遺症呢?或許你說不會的,家人就是家人,血濃於水的。可是社會上那麼多怨偶、那麼多不交心的孩子打哪來呢?原先應該是很密切的吧!有沒有注意到,太久沒開關的鋁窗好像就會黏在原地再也難移動了;趁著快要正成為陌生人之前,跟家人多聊幾句吧,只要是關心的話都成。

當我這麼說時,或許馬上有人提出異議,說家人的溝通其實很難的。你想啊,快要移不動的鋁窗想推動它當然要多花些力氣囉,但是移動它肯定是處置的正確方向。也就是說多關心你的家人肯定是改善家庭關係的正確方向,只是效果不理想時仍需多花些心思設法感善它;好比在鋁窗上塗些潤滑油啊甚麼的,不就是常用的手法啦,或許該想想人際的潤滑油會是些甚麼吧。

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遮不住

這年頭強調自我表現,隨時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給人一個好印象。如果人的相處總是擦肩而過,只要良好的第一印象便夠了。可是如果想維持長久的夥伴關係,總是難免容易因疏忽而露出馬腳來,於是所謂的淑女先生們便養成了遮掩的伎倆,能遮的還是盡量的遮,萬一遮不住那便失禮了。

時光荏苒,尤其是在埋頭打拼的時候。多年打拼的結果總是有些成就了,但是久坐辦公室難免有了諸多後遺症,尤其是肥胖的問題。回想剛出道時的苗條樣是不是已成追憶了?甚至不敢想,因為太難堪了。可是上班總是要拋頭露面的,於是想盡辦法挑選可以遮蔽身型的打扮,可是好像也越來越難了。

科技進步神速,緩慢的十年跨一個世代,快速的一兩年就要跨一個世代了。想當年熬夜苦練技術,就為了在同事間能夠露臉,現如今精力、體力大不如前,想靠技術揚名立萬早已時不我予了。可是,在後輩面前顯露出技術已然過了年代,這太難為情了吧,尤其是還要當人家的主管呢;於是也是盡力遮掩著。

其實人的工作有其週期演化,年輕時的工作與壯年時的當然不一樣啦,所以靠技術過活的日子應該轉為靠人際關係與領導能力的型態了。還有,中廣身材似乎也是難免的,除非你是健身房的教練,不然上班族怎麼維持魔鬼身材的呢?只要盡量找時間運動,維持身體健康應該就可以了。既然很多事情都是遮不住的,倒不如坦白些好了,或許還能顯得夠灑脫的呀。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上策

《漢書.卷二九.溝洫志》:「千載無患,故謂之上策。」。可以保持千載無患的幾乎找不著,據說都江堰是難能可貴的一個,當然屬上策了。既然真正的上策難尋,為何還是常聽人提到上策呢?其實這只是指某個場合裡相對理想的做法而已,如果時空環境改變了,上策有可能頓時成了下策的。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加工之後的商品應該比原料貴,至少需反映加工的成本的嘛。可是國際價格反映的是市場需求,如果市場低迷的話,就可能產生成品的價格竟然比原料還要低了。如果你是那經營者,市場暢旺時產銷成品是上策,可是當市場低迷時,賣越多成品虧越多錢,反倒是屯積原料才是上策了。

出策者是來解決問題的,能夠花最少成本的是上策,能夠快速解決問題的是上策,能夠徹底解決問題的也是上策,如果能用最少的成本最快速還能徹底解決問題,那便是上上策了。可是如果天下本無事呢?說不定能發現問題,或者是引導問題的反而成為上策了。

不知道誰說過的,天下皆呆以不呆者為呆,那麼裝呆或許成為上策了。所以啊,掌握時空條件至為重要,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背景才能做恰當的事。有些人常感嘆懷才不遇,或許他還真是個人才,可惜鼻子不太好使,聞不出時代的氛圍,掌握不了時代趨勢,看來只能做些變化不大的事了。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高來高去

國語辭典說高來高去有三種解釋:「一是形容攀垣越屋的武技。[]你瞧他高來高去的,功夫真是了得。二是比喻不切實際,空泛的言論。[]政治人物切忌高來高去,做無謂的口水戰。三是比喻使用各種手段相互較量。[]他倆各使心機,高來高去的,最後可能兩敗俱傷。」。從功夫了得到不切實際再到勾心鬥角,三種風馬牛不相及的故事都叫做高來高去,這就是中文的虛無飄渺與妙用無窮了。

話說武俠小說裡的大俠都是內力深厚的,提起一口真氣便能身輕如燕,那麼能高來高去自是毋庸置疑了;可是這高來高去的是什麼滋味呢?人類從古早就嚮往能飛行了,什麼「天空任鳥飛」不就是在說這種欲望囉,試想在地面上揮汗如雨的蹣跚步履著,怎麼比得上展翅翱翔的自在呢?若有輕功的話,大概至少可以在樹上飛吧。

韓非子在《五蠹》中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亂禁。」,武俠小說裡的大俠能夠高來高去,那麼高談闊論著的文人就不行了嗎?君不見囂張的政客、名嘴們天天在那裏發表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言論麼,這不叫高來高去,何謂高來高去了呢?至於那鉤心鬥角的較量如何的高來高去呢?只要看看那四處氾濫著的宮鬥劇便能明瞭其含義了。

現代人過著優渥的生活但四肢不勤,能坐著就不想站著,能躺著當然就躺著啦。吃得太營養又不想運動,你想會出什麼事呢?你應該知曉的,當然就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傍身囉,這麼說來應該也是高來高去的啦。所以國語辭典所說的高來高去應該有第四種解釋,您說是麼!

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

轉捩點

轉捩點通常作關鍵的轉變解釋。轉變很常見,但屬關鍵的很難得,比如說因為地球的自轉,太陽的位置無時不在轉變中,但日出與日落的轉變卻很特別,那就是轉捩點了。再比如說因為黃道面是傾斜的,一年的季節有四個轉捩點,春分由弱轉強、夏至由盛轉衰、秋分由強轉弱、冬至由衰轉盛,都是日照的轉捩點。

日出與日落的轉折很明顯,不學自會;但是你不要告訴我說你從小就知道該如何分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了,因為它們並不明顯,很難察覺到,應該都是學來的。其實這些日子都是天文學家推算出來的,不過也不算是什麼秘密,只要你有興趣,上網就能查得到了。

《周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體的轉變大家有目共睹,那麼個人身體的轉捩點何在呢?話說個人的健康狀況不太一樣,有些人早衰而有些人延年益壽不過基本上都有相同的轉捩點,只是時段有別而已。比如說一般人大約四十以後開始有老花眼的傾向、五十以後會有更年期等,至於何時有老年癡呆,那就難說了。

事情也有轉捩點,比如說創業的人在意所謂的break even (收支平衡),這表示所創的事業開始步入正軌。如此在意這些轉捩點有何意義呢?如果你學過各種分析,當知所謂的趨勢圖,而轉捩點就是趨勢的轉折處。精明的經營者必須清楚這些轉捩點,才能知所進退,不然跟一般人就沒啥區別了。

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如夢似幻

如夢似幻通常比喻不真實的情境,比如唐.沈既濟 在《枕中記》說:「盧生在邯鄲旅店遇見道士呂翁,自嘆窮困,呂翁便取出青瓷枕,讓盧生枕著睡覺,這時店家正在蒸煮小米做飯。盧生在夢中享盡榮華貴,一覺醒來,小米飯卻還未煮熟。」。說是《枕中記》或許你不熟悉,總聽過黃粱一夢的故事吧,像是盧生這樣的夢境就是標準的如夢似幻了。

試問你經歷過如夢似幻的情境嗎?而經歷過後的感覺如何呀?通常這樣的情節出現在夢中,或者電影裡的場景裡,但偶而也會出現在真實的人生中。比如有人特早發達,因為不識人間辛苦,以為自己就是天之嬌子,有天從仙境被打入凡間,終於弄懂是怎麼回事了。俗話說「竹籃打水一場空」,可是當時的你竟看不明白嗎?這麼如夢似幻的,你從不懷疑嗎?

《金剛經》作為結束語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句話不難懂,就說只要是「有為法」的皆為空幻,那麼甚麼是「有為法」呢?有人說:「從因緣中出生的法,稱為有為法。有為法分成色法、心法、不相應行法。反之,不是從因緣中出生的法,稱為無為法。比如虛空、法身、空性。」。可是,問題又來了,何謂因緣呀?維基百科說:「連結集合根本因及各種緣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現象界一切法,即為因緣。」。這麼說試問你懂了沒?這可是考驗慧根的。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提到:「言無為法者,即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絕得絕失,簡異有為,無造作故,名曰無為也。」,這麼說好像比較容易明白了,那種無須任何成因與關聯而本來就存在的道理才叫無為法,而那些被歸過來扯過去的通通屬有為法,終將幻滅的;人生難免被情感、因緣牽扯而造成痛苦,因此無須太過執著方能解脫。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順暢

順暢的意思通常指順利通暢,沒有阻礙。比如說專案的進行最怕有意外了,總是希望一帆風順而諸事迪吉。比如說老年人消化機能衰退,最怕排遺不順暢了。總之,順暢是大家都期望的,可是好運通常不會自動從天上掉下來,那要怎樣才能達成順暢的期待呢?

話說想提升效率當然需要加把勁囉,比如把低速的車子催到高速,免不了要深踩一下油門的;可是你是否注意到,通常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反而比較省油哪;不是說把低速的車子催到高速需要深踩油門嗎?為何反而省油了呢?其實保持著高速行駛輕踩著油門即可,無須一會兒(遇上紅燈)減速一會兒加速的,故而省油;而這正是一路順暢所發生的特效。

從小師長便說人生需要努力才會成功,那麼有努力的就會成功了嗎?你看那體力正旺的年輕人,其拚勁也比年紀大的有看頭;可是年輕人的待遇好嗎?好像錢都被年長的人賺走了呀!究其根源,年長者一方面懂得巧勁,一方面事業上順暢多了,無須拼命便能賺大錢。也就是說所謂的順暢需在爐火純青之後,這好比前面說的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反而比較省油,只要繼續保持著順暢便行啦。

所以囉,順暢的基礎應該在於穩定進行,至少要有那麼一陣子的穩定,那種一會兒暴衝一會兒消風的都是不怎麼順暢的啦。這好比有人的消化系統不怎麼好使,不是急到拉著便是慢到憋著,那麼他的健康狀況必然比不上那些天天順暢的人囉,您說是吧。所以囉,想想看如何才能順暢啦,說不定這就是你的轉捩點哦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卯起來

通常所謂卯起來係指特別努力的、使勁的做某件事,更露骨的說法是拼了命的做某件事。據說上帝是很公平的,不論聖賢與平庸、愚劣都只有一條命,你說這麼珍貴的東西怎能拿來拚麼?俗話說穿西裝皮鞋的會怕那穿草鞋的,或許是說那穿草鞋的命比較不值錢,所以卯起來的可能性就大些了。像這種命都可以不要的,是該怕的。

這年頭應該難找到那種穿草鞋的人了,那麼就沒有人幹那卯起來的事囉?其實不然,據說近來紅火的科技新貴們就流行卯起來加班。比如說加班到滿天星斗夜涼如露的三更半夜才依依不捨地離開辦公室,然後黎明即起一起去擠那要命的交通,使命必達的回到了拚命的辦公室繼續努力著。卯起來的後果是甚麼呢?據說有些人會得憂鬱症,更嚴重的會爆肝。

加班都是為了前途,應是值得嘉許的,那麼與前途無關的就不該卯起來的幹啦!可是聽說時下的年輕人特別流行卯起來減肥,這是怎麼回事呢?報載有人減肥減到幾乎不食人間煙火,都瘦成紙片人了,這紙片人還有前途可言乎?就算程度輕的也會營養不良,看起來像行屍走肉的,精神當然也不怎麼樣啦,這麼幹值嗎?

可是,有時候還是難免需要卯起來的,那麼最上算的卯起來應是幹些甚麼呢?革命家說為了信仰為了理想,當然需要卯起來的革命呀。宗教家說地藏王的大願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是特別值得卯起來效法的。企業家說競爭方興未艾,求新求變是生存的唯一法則,不卯起來幹怎麼行呢?看來各有各的宏願需要卯起來幹的,那麼你會卯起來幹的場合是什麼呢?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首詞在不識愁滋味與識得愁滋味的轉折之間剖析了作者的心境,從強說愁到欲說還休的無奈道盡了心中的悲涼,真是首好詞啊。

近年來經濟不見好轉,今年更鬧嚴峻的疫情,可謂多事之秋,可是天氣卻燠熱得像滷肉鍋的鍋底,實在令人煎熬啊。就算時令已過秋分,過完了半個秋天卻只看到秋老虎的大屁股,果真是秋涼不見使人愁了。據說辛棄疾記掛的愁是國仇家恨,是個好男兒;而大夥現在記掛的卻是何時才得天涼,氣度被酷暑逼迫到如此卑微,就不知道該說哪個跟哪個了。

好不容易終於盼到稍微像樣的鋒面南下了,鋒面南下當然會下陣雨囉,所謂的一陣秋雨一陣涼,涼意就是這麼來的。張三有早晨散步的習慣,前一陣子散步完總是一身大汗的;秋涼一來就跟汗水說再見啦,佐著陣陣透心涼的秋風邁著稱心的步伐,多舒爽啊,彷彿中了甚麼大彩一般。

人家說秋涼如露,那是自然的,不過還不夠透徹;唐‧顧況《行路難》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對嘛,就是要說醍醐灌頂才能有哪麼點禪味呀。佛家還說醍醐灌頂能使人產生智慧,希望這陣陣秋風果然帶來靈光乍現,文思如潮湧而創意源源不絕的來。

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耽憂

《西遊記》第四八回:「老兒,莫替古人耽憂,我師父管他不死長命。」。耽憂通常作擔心、憂慮解,耽憂未來可能發生而不願面對的事。如果是將來樂見的事,慶祝還來不及,沒人會耽憂的。世事多半是憂喜參半的,很難一概而論,所以有些耽憂是多餘的,或者說是自找的事。

《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兩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都這麼說了,可見得會耽憂不是近來才有的問題,在農業社會的時代已然普遍存在了。工商社會裡人人煩忙,耽憂的要命應是可以理解的,睡不著覺只是初期症狀,嚴重的會得憂鬱症的呀;你看那越來越紅火的身心科林立,就知道事態有多嚴重了。

《新唐書·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這新唐書的作者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竟敢批評廣大的失眠族為庸人,就不怕被萬夫所指而成為全民公敵了麼?或許這新唐書的作者是個古人,幸好他那時的社會氛圍還屬禮教的範疇,老百姓只知唯唯諾諾,不知民意為何物呀。

其實會耽憂的正是萬物之靈的表徵,你有看過會耽憂的猴子或豬、狗嗎?算有智慧的哺乳類尚且如此,何況其他愚笨的物種了!所以啊,會耽憂只是發揮上帝的傑作罷了,誰讓人類是上帝根據自己的形象創造的呢?或許上帝是有意讓人類有好耽憂的習性,你不覺得會耽憂的人比較好(被上帝)拿捏嗎?

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

信手拈來

宋‧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詩:「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來俱天成。」。基隆市武崙國小成語詞典的解釋:「信手:隨手;拈:用手指捏取東西。隨手拿來。多指寫文章時能自由純熟的選用詞語或應用典故,用不著怎麼思考。比喻文思敏捷。」。其實信手拈來不只用於寫文章,只要是與創作有關的皆用得上。

比如說插花吧,也些人怎麼插就像把一堆花集合在一起而已,說不上主從關係,談不上布局;可是有些人就很不一般,她的腦袋裡是有故事的,今天想表現甚麼主題才收集怎樣的花,哪種當主角、哪種當配角、哪種要當陪襯俱胸有成竹。主角要有主角的姿態、配角要有配角的助力、陪襯的也都有該當的樣子,如此一來就算是看熱鬧的也覺得花團錦簇的生氣盎然哪。

比如說開講吧,有些人說故事好像背書,故事是交待了卻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好像上了一堂無趣的課;有些人就不是這麼平舖直述的,話裡充滿了感情,甚至帶著誘惑,把你引入故事的情節裡,彷彿你已成了故事裡的腳色,隨著故事的發展而激盪不已,直到故事講完了仍離不開那眷戀的心思,因而回味再三久久不能忘懷。

為什麼差別如此之大呢?有人說是熟能生巧,同樣的事情做了幾十回,該怎麼表現已然嫻熟,看起來當然像一回事囉。有些人說這是靈光乍現,就算是臨場演出依然出色,第一回演出就很動人了,無須什麼磨練的。問題來了,為什麼別人會靈光乍現,而你總是腦袋空空呢?其實靈光乍現需要培養而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別人十分在意這回事,私下涵養良久了,故而能信手拈來便技驚四座的呀。

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聆聽2

聆聽通常作「注意聽」解,我覺得應該是刻意的去聽,含有積極的意圖。比如說你到海邊當然可以聽到浪濤聲,無須注意聽;如果你聽到鳥鳴而你想看清鳥的蹤跡你須注意聽;如果你更想知道心愛或關心的人到底在想些甚麼,你或許需要聆聽了,他們通常不會直白的告訴你的,需要你細心的觀察與判斷。

有人說有效的溝通從聆聽開始,這話應該聽說過吧,聆聽應該還不算難,那麼溝通應該也不難囉!可是大家都覺得溝通嘛談何容易呀,這又是為何呢?其實很多人犯了借「溝通」之名,行「抱怨」之實的行徑,人嘛難免有情緒,溝通之餘攪進了自己的意識概念,過沒多久便渾了。也就是說聆聽還須是客觀、理性與冷靜的,最好還有點同理心啊甚麼的。

有人說:「懂不懂得聆聽,聽的能力好不好,會影響到我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朋友嘛貴在深交才有心意上的交流,不然只是一些客套話,不頂用的。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既要深交當然需要投機囉,你有過與人投機的那種感覺嗎?那種相互聆聽、相互鼓勵與相互體諒。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或許你有投機的要好朋友,可以相互聆聽心聲,可是你與自己投機嗎?別跟我說與自己當然熟透啦,許多人在多年之後才驚覺自我認識不清,逼自己做很多不喜歡的事,走很多不愛走的路;所以啦,與人溝通當然重要,可是與自己溝通怎麼反而不重視了呢?或許夜深人靜午夜夢迴時正是自我聆聽的好時機哦。

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聆聽1

百度百科說:「單向溝通是指發送者和接受這兩者之間的地位不變(單向傳遞)。 單向溝通中雙方無論語言或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饋。」。不要信息的反饋是比較文明的說法,其實是不想聽你說的,可是話說有效的溝通是要從「聽」開始的,那麼單向溝通應是無效的囉。

有人說認真地聽,要讓別人感受得到,至少要能表達出已經感受了對方的立場。也就是說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且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其實很多事情發揮了同理心就能順利溝通,而不是僵持對立在當場,製造了不必要的誤解。

上帝給你兩扇耳朵自然是有道理的,那表示不可只聽一方之言,所以說要聆聽相關的人的聲音。譬如下雨天賣雨具的生意會好,但是賣飲料的可就不行了,所以中國社會講求的是風調雨順而不是偏袒任何一方。有時候光聽表面的還不行,還要用心思考到底甚麼才是合理的,才不至於以偏概全。

「鴨子聽雷」係指鴨子聽到雷聲,並不知道那是什麼,用來比喻一個人對所接收的訊息無法理解,而通常這是沒有用心聆聽的結果。人當然不是鴨子,而且更是有心的,所以用心聆聽別人的困苦才能感同身受。有時候人們的困苦不在物質生活的需求上,而是心裡的痛苦無處投訴,此時用心聆聽必是解救的良方。

2020年9月6日 星期日

嘟嘟啊好


「嘟嘟啊好」是一句台語,意思是恰恰好。比如說吃飯吧,多吃了就太飽,而少吃了還嫌不夠飽的狀態。如果你還不太明白,套句先秦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裡的說法,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裡,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京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有人喜歡吃瘦肉,有人卻喜歡吃肥肉,如果讓他們換著吃的話都不能滿意,可見得這「嘟嘟啊好」應是主觀的。也就是說你的「嘟嘟啊好」不見得等於我的「嘟嘟啊好」啦;可是每個人好像都追求著他的「嘟嘟啊好」而不能滿足呢,那麼換著享受不好嗎?

有些東西適合交換,有些東西卻不宜交換,所以擁有之前宜多思考,免得經常後悔。尤其是那些需要長期培養的事,如果耗盡了青春而不能滿意的話,那要後悔一輩子了。偏偏有價值的事好像都需要長期培養的,可是,你怎麼預知多年後的感覺呢?萬一喜好改變了可怎麼辦呀?

是啊,人總是善變的,你想啊,在變了之後仍能與初衷「嘟嘟啊好」會有多難了,好比被雷打到一般,也難怪俗話說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了。可是感覺總是主觀的,如果你的喜好也能隨著習性改變而改變,那不就一直都「嘟嘟啊好」了嗎?佛家說相由心生,而意隨心轉,是不是就是指這個道理呀?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該該叫


這「該該叫」應該是台語吧,形容小狗被人修理時發出的哀鳴聲;其實狗的哀鳴聲好像也不是「該該叫」的,只是因為拼音實在拼不出來,只得找一個相近的替代字,這種現象在台語的翻譯上經常出現;可是狗的哀鳴聲與人有何關係呢?或許是因為某些人也與狗一樣,不如意時便「該該叫」了起來囉。

或許「該該叫」只是一種習慣吧,有些人延續了小時候愛哭鬧的習慣,一不順心便「該該叫」了。你看過肯德基的廣告嗎?那個年輕人在地上打滾高喊著這不是肯德基、這不是肯德基的那一幕,差不多就是「該該叫」的寫照了。有些人受不了壓力時也會不自主的「該該叫」起來的。

或許「該該叫」只是一種姿態吧,那種先叫先贏的把戲。俗話說會吵的小孩有糖吃,但也有人說不會吵的員工薪水低,為了吃糖、為了加薪當然要「該該叫」啦。尤其是到了民主的時代,不會「該該叫」的彷彿放棄了自身的權益,你說,能不「該該叫」嗎?

俗話也說病病歪歪的活到耄耋(ㄇㄠˋ ㄉㄧㄝ ˊ),可是怎麼知道某人是病病歪歪的呢?當然也是經常聽到他「該該叫」囉。甚麼是耄耋呢?出自《詩經‧大雅‧板》:「匪我言耄,爾用憂謔。多將熇熇,不可救藥。」,詩經是古時候的民謠,現代人不容易明白其意思,有人翻譯為:「不要說我老來乖張,被你當作昏憒荒唐。多行不義事難收場,不可救藥病入膏肓。」。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鹵水點豆腐


百度百科說:「豆腐是這麼製作的,把黃豆浸在水里,成泡脹變軟後,用磨機加工成生豆漿,再濾去豆渣,煮開。這時候,黃豆裡的蛋白質團粒被水簇擁著不停地運動,聚不到一塊兒,形成了“膠體”。只有借助鹵水才能使豆蛋白質團粒聚集在一起形成豆腐腦。將豆腐腦放到透水紗布擠壓出水分,然後將包袱放到木質模具裡擠壓一段時間這就形成了豆腐。」。有人說這鹵水有鹽水鹵、石膏鹵等,鹽滷主要含氯化鎂,石膏是硫酸鈣。

為什麼要提滷水點豆腐呢?因為這是一句俗話的上半段,而其下半段是一物降一物。玩過猜拳吧,大家最孰悉的應是「剪刀、石頭、布」了,剪刀贏布、布贏石頭而石頭贏剪刀;對兒童言,這就是從小被灌輸的一物降一物的範例了,那麼請問你到現在還相信這種論調嗎?

滷水點豆腐的反應應該是必然的,那做豆腐的師傅每天都是這麼幹的,所以認為滷水降豆腐;其實滷水降的是豆漿,而且必須趁熱才行得通,所以降不降的還需看條件的,是吧。再比如說水結成冰可以裂解岩石,而你不會認定水可以降岩石,因為你已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為什麼重視一物降一物呢?因為這才是智取的概念,弄對了事情就好解決了。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其實這些都不是智取的好方法,所以孫子兵法才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只有那腦筋不好使的才會只想到力敵的吧。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痛定思痛

唐.韓愈〈與李翶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據說這就是成語「痛定思痛」的出處,看來是指事後追思當時所遭受的痛苦,而奇怪當時是怎麼能挺得過來的意思。看了韓愈的這段原文,其意思怎麼好像與你我熟知的「痛定思痛」不太一樣,好像不是什麼「含有記取教訓、警惕未來」的意思呀。

是的,成語的意思是可以演進的,有時候甚至出現了與原意背離的意涵,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或者成語係為了當代的需要而存在的,如果大家都認定這是記取教訓的意思,那就這樣囉站在勵精圖治的立場,當然需要反省方能改進的嘛,人人都記取教訓的話,社會就會進步啦。

比如說棒球是大家熱衷的比賽,尤其是國際性的大賽,必然殷切期盼能拿到好成績可是通常事與願違,當遇到日、韓等宿敵好像槓龜的機會總是多些。輸了球之後,輿論譁然,檢討聲浪滔天,到那時「痛定思痛」的言論必然再度出現,從教練制度到國家經費的支持度等無所不檢討,好像從此就有希望了,直到下回再遇見那宿敵,又需要「痛定思痛」啦。

人嘛,如果不能「痛定思痛」的話,那就麻木不仁的啦;那麼請問你有「痛定思痛」的經驗嗎?從小寫過無數次的作文,想必「痛定思痛」的橋段必然是使用過的吧,那麼現實的生活呢?或許你曾「痛定思痛」過,或許你不貳過,「痛定思痛」之後就不再痛了;又或許這「痛定思痛」是很容易上癮的。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心懷叵測

《三國演義.第五七回》:「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在三國演義裡的曹操壓根兒就是演壞人的,而曹操計謀多且疑心病重,說他心懷叵測應該不為過吧。通常說人心懷叵測似乎帶著負面的意思,比如說諸葛孔明的計謀不比曹操少,但三國演義認為蜀漢是正統,諸葛孔明係為正統謀策,就不會說他是心懷叵測了。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既然都已經隔著肚皮了,基本上都是心懷叵測的囉;至於有沒有害人之心,法律上假定人都是無罪的,只有證實了已經犯罪的行為才會被認定為有罪。如果你覺得某人心懷叵測的話,最好爛在肚裡別隨便講出來,不然就會授人以柄,可以告你毀謗之類的。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二十四集:「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人解釋說:『佛家的意思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才是「為自己」。不為自己製造新的惡果,不為自己造成新的災禍,這才是「為自己」。只有這樣才不會天誅地滅。』,那麼請問佛教的「為己」跟你想的有一樣嗎?你是否犯了心懷叵測了呢?

有人說:「博大胸懷、遠大抱負的意思是人生的理想非常遠大,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自己的奉獻。」。問題出在你想的究竟是「博大胸懷、遠大抱負」還是心懷叵測呢?坦白說旁人是無從驗證的,而你自己亦無從保證不忘初衷的呀,至於什麼時候開始心懷叵測的呢?可能是利益,可能是妄想,也可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呀。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糯米

維基百科說:「水泥是一種建築材料,與水混合後會凝固硬化。水泥不常單獨使用,而是用來與沙、礫(骨料)接合。水泥與細緻的骨料混合後形成砂漿(用來接合磚塊),水泥與沙礫混合後形成混凝土。」。大約十九世紀起,人們開始發明及使用各種水泥,從此以後建築業好像離不開水泥了。預拌混凝土的印象好像也是從小就有了,想蓋大樓也少不了它的。

問題出在水泥是十九世紀起才開始大量使用的,那麼在此之前的人們用什麼蓋房子呢?據說是用石灰,可是光用石灰牢靠嗎?做過勞作吧,想把東西粘在一起該用什麼呢?答案是糨糊呀,而古時候的糨糊其實就是一種以糯米或其它富含澱粉的穀物為主原料製成的天然黏合劑;勞作這麼做,建築的想法也差不多,據說糯米橋就是以石灰、糯米、紅糖等材料建築而成的,耐用度甚至比水泥還強呢;建造於西元 1905年的三義龍騰斷橋,整座橋以糯米砌磚,西元 1935年,遭逢 7.3級的關刀山大地震強震震斷了,就這麼兀立著至今不毀,成了著名的地標。

吃過糯米飯吧,你對糯米的印象如何呢?不就是比一般的米飯黏些,好像沒有甚麼特別了不起的呀;可是如果沒有用上糯米的話,據說那粽子就包不成了,失去了滿口粘糯的特殊風味;還有那過年必吃的年糕也需要用上糯米,如果少了這一味的話,大概也做不成了。

中國人最常被形容為一盤散沙了,經常因此而被外人欺負,直到大夥兒團結起來以後才能把外患趕跑;可是歷史經常是健忘的,趕走外患以後,中國人還是經常表現得像一盤散沙,過一陣子又要被外人欺負著了。常吃糯米飯的人應該長點記性,或者應該從糯米飯裡吸取某種粘姓,表現的像糯米橋那般牢靠才是呀。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應卯

《紅樓夢.第九回》:「妙在薛蟠如今不大來學中應卯了,因此秦鍾趁此和香憐擠眉弄眼,遞暗號兒,二人假裝出小恭,走到後院說私己話。」。教育百科的解釋:舊時官衙卯時開始辦公,吏役按時到官府裡報到,聽候點檢,稱為「應卯」。比喻虛應故事,敷衍了事。以現代的人事觀念看,應卯就是指出勤管理,可是它只管得住人有沒有在辦公室裡,至於心在何處?那就管不著了。

為了改善這只管應卯不管效果的缺失,現代的人力資源管理除了最基本的出勤管理以外還需要有績效管理、員工培訓與激勵、勞動關係、菁英人才管理、領導力發展等。為甚麼需要這麼多管裡呢?多半與人性有關吧,也就是從心理因素、管理理念及法律層面徹底發掘人力的效用。站在資方的立場,當然希望能充分發揮員工的總體效能囉。

俗話說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與應卯的意念相合),這通常有兩層意義:從消極面看,雖然當和尚了還是需要幹點活的啦,撞鐘應該算是輕鬆的活,那就撞撞吧,至少有在幹活啦。從積極的角度看,只要我是個和尚,這撞鐘便是我的責任,晨鐘暮鼓是寺廟的象徵,馬虎不得的。

你只想當那無趣的和尚嗎?都說看破紅塵才去當和尚的,正常人該有遠大的志向的呀。也就是說只有當那和尚才去幹那撞鐘的事,有志青年應該志在四方,而天底下可以幹出名堂的事情太多了,只要我能做得到的,都應盡量去嚐試盡情去發揮的啦。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飲水思源

北周.庾信〈徵調曲〉六首之六:「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據信這是成語「飲水思源」的出處。無獨有偶,台灣諺語也有「吃果子拜樹頭」的說法據說閩南人(福佬人)是從晚唐時期避難南下的,那麼晚唐的人受到(南北朝的)北周人的影響,應該也是很自然的囉。

《朱子家訓·全文》:「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熹在南宋時期提倡理學,既是傑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他說這話的出發點圍繞著教化百姓珍惜資源的理念,好像也符合宗教學者(儒家)的情懷。我們的教育大致從儒學發揚光大而來,所以接受的應該也是儒家的傳統觀念啦。

如果你是個科學家或工程師,怎麼看待「飲水思源」這回事呢?科學家與工程師講求實證與實用,他想的或許是下一回才知道怎麼可以找到水源喝吧當然啦,水資源很寶貴,應該也是認同珍惜資源的體認的。如果你是個經濟學家,你的看法又會是什麼呢?經濟學家或許開始比較各種水源獲取的CP值,對他而言,總是要找出何者才是最划算的才是正經的呀。

古時候的人師從何派便遵從該派老師的教誨,但現代的教育觀念不一樣了,總是鼓勵求學問的人該從世俗反思什麼才是至理,從不疑處有疑以思慮經世濟民的道理,那麼你對「飲水思源」的看法會是甚麼呢?都說有樣可以學樣,該不會也是人云亦云的吧。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平凡

 

宋.朱熹〈齋居感興詩.序〉:「余讀陳子昂《感遇(寓)》詩,愛其詞旨幽邃,音節豪宕,非當世詞人所及。如丹砂空青,金膏水碧,雖近乏世用,而實物外難得自然之奇寶。欲效其體,作十數篇,顧以思致平凡,筆力萎弱,竟不能就。」。大家都知道朱熹是理學宗師,學問應無問題的,但他想效法陳子昂的詞旨幽邃、音節豪宕竟覺得自己甚是平凡,可見得所謂的傑出係指在某個方面,而其他方面就可能平凡了。

李白的《將進酒》裡的名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其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常被世人引用為自重的座右銘,也就是說只要是個正常人總有特出的一面,而能善用自己的專長就有發揮的空間了人有缺點總是難免的,但是只要你的專長夠特別,別人也會用「瑕不掩瑜」來看待你的。

都說天才易招忌,如果你在各方面都不平凡,那是否表示各方面皆招忌了呢?一個處處招忌的人還能生存得愉快嗎?或許三兩下就被一堆人陷害慘了,甚至不知屍骨何存了呢?這好比越是好吃的東西就越難保存,需費千辛萬苦才能保有它,何況是既好吃又金貴的眾人之所趨呢?或許你該為此找好保全了。


《舊唐書宣帝記》南朝梁 蕭統《靖節先生傳序》:「聖人韜光,賢人遁世。」。在古代,韜光養晦是讀書人的傳統理念,以免引起別人的排擠;現如今流行自我表現,有些人甚至不惜走光就為了能吸引眾人的目光,那麼你說是韜光養晦好,還是無所不用其極好呢?其實平凡與否的本質是沒有改變的,懂得藏拙的才是行家。

快樂的時光

工商社會的生活原本忙碌,而近來新冠疫情依然肆虐、世界經濟依然疲軟,使得人們的心情苦悶透了,頻喊日子難過呀。雖然俗話說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如意事也應有十之一二吧。也就是說日子當然有不愉快的,但是總有些是快樂的吧,比如說前幾天吃了一道美食,至今仍回味再三呢。

有人說,如果只記得不愉快的事,人生便是灰暗的,只有記得那些快樂的事,人生才有寄望。想想也是,日子本已難過,如果只在意難過的事,在沒有調劑的情況下能走多遠、多久呢?調劑彷彿只能自救,好比說夏日酷暑那是必然的,而睡覺前沖個冷水澡該是多麼暢快呀,如此一來疲憊一掃而光,再睡個香甜的覺,第二天又有精神衝刺了。

都知道難過的日子很難熬,而快樂的時光卻特別容易過,於是那難得的快樂便轉瞬即過,難以捉住稍許餘韻。有人會為此而感到難過,有人卻說幸好還有深刻的印象可以回味,你說這差別何在呢?心理學家說樂觀的人往樂觀的方向思考,而悲觀的人只剩下滿腦子的悲痛與苦楚,性情使然,能怪別人麼?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俗話也說「牛就是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秉性當然是難以改變的,不過想改的話,通常還是有機會的。如果你正在苦惱,那就想想那些心理學家說的那些道理吧,如果你能跳脫出來,或者你有所覺悟,想想那快樂的時光吧,或許你的人生將有驚人的轉變。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阻礙

宋.晁端禮〈安公子.漸漸東風暖〉詞:「漸漸東風暖。杏梢梅萼紅深淺。正好花前攜素手,卻雲飛雨散。是即是、從來好事多磨難。就中我與你纔相見。便世間煩惱,受了千千萬萬。回首空腸斷,甚時與你同歡宴。但得人心長在了,管天須開眼。又只恐、日疏日遠衷腸變。便忘了、當本深深願。待寄封書去,更與丁寧一遍。」,「好事多磨」是我們常聽到的俗話,感覺好像是近代才有的詞,其實這話是出自北宋晁端禮的詞。也就是說自古以來即認為作事遇到阻礙應該是常態,而想要諸事順利的才是奢求。

可是,阻礙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是不是說有好吃的必然招致蒼蠅、有好康的必然招人覬覦的麼?比如說你在戶外野炊,好不容易把火生旺了,才烤、煮上那麼一會兒便發現火勢頹了,但是柴火還不少啊?仔細端詳,原來是木頭已經燒出一堆來灰來,把空氣進入的通道給阻塞了,少了充足的空氣當然燒不旺囉。

是的,木頭燒過必然產生一堆灰,而灰積多了必然影響燃燒,這大概就是「好事多磨」的成因吧,那麼怎麼解決呢?古人做灶積累了幾千年的經驗,當然有應對的方法啦:比如說灶底設有鐵柵可以讓灰藉著重力自然掉下來此外,灶旁還有煙囪,一方面可以排煙,另一方面藉由熱力上昇的作用把新鮮空氣吸進來有時候那些灰還是糾纏著不肯自己掉下來,你得把柴火挑挪一番,把那灰硬是給扯弄下來。

這事告訴你,克服阻礙需有方法,還需有維護的工作,千萬別指望水到渠成、事事順風的那種便宜事。水道是否平順,那是事前已算準了坡度的降幅,順風順水那也是算準了行程與季節的配合。有時候,計畫趕不上變化,還需要做種種調整,才能克服阻礙,而這一切成果都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你慢慢摸索出來的。

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刻板作用

維基百科說:「刻板印象(亦稱印刻作用,英語:stereotype),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專指人類對於某些特定類型人、事或物的一種概括的看法,看法可能是來自於同一類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個個體給旁人的觀感。」。教育百科說:「以少數的例證或特殊的情形來推論整體叫作以偏概全,看來刻板印象就是犯了這種評論上的偏見。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生活用品逐漸改為機器大量生產。相對於古代的手工生產而言,產品皆型制化模式化了,不似手工產品的多采多姿。若以印刻作用的定義看,這是少數原創的大量複製生產,也算是一種刻板作用吧。可是如果你能接觸的就是只有這些大量生產的工業化產品,久了以後好像就認同這樣的文化了。

工業生產的概念也在美術領域複製著,從最早的版畫到現代的精美印刷。複製的畫作物美而價廉,逐漸取代了人為的昂貴的畫作,而這樣的模式或多或少壓縮了創作的空間,使得美術家的飯碗越來越難端了。我們的社會就是這樣的進化著,事物看起來越來越精美但其實是越來越假的了。

世界的人口已經超過七十億了,如果沒有靠工業生產應是難以負荷的。也就是說人類生活只能越來越刻板,逐漸的失去人味了。《道德經》裡面有這麼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信你也認同這個理念吧,可是工商社會的發展卻是違反自然法則的,你說該怎麼呢?大勢所趨難以避免,只好私底下多接觸大自然以維持你的人味囉。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無題

有人說:「無題詩是李商隱詩作中最撲朔迷離,又深深吸引後世讀者的作品。」。的確,李商隱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幾首無題詩,可是詩作應是有感而發,應該有對象的,為何會無題呢?老子的道德經開章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李商隱的無題詩會是這等意思嗎?

或許無題就是難以形容的意念,但它確是魂牽夢縈不吐不快的那種真實存在的意念,只好把它寫出來啦你看吧,一寫出來果然得到眾人的熱烈迴響,歷久而不衰呢。你有沒有感覺到,無題是最適合自由發揮的,既沒有對象也沒有目標,卻可以淒美,也可以纏綿,好像更能昇華了。

或許有人說,無題是不方便顯露的題目,好比常用的知名不具,同一掛的自然會懂,不同掛的也不想讓你知道的啦。這讓我想起大家的口頭禪「就那個啊」,聽得懂的會有會心的微笑,聽不懂的當然就一頭霧水啦。在古代應該還沒有密碼的概念,但不見得沒有密語的作風吧。

或許無題就是一種自由,不想被羈束時就拿出來用,何必預先訂一個題目好讓人衡量有沒有離題呢?你看李商隱的無題詩被傳下來的就有十五首,可見得是個愛好自由的人,雖然古人還沒有所謂自由的觀念。這十五首包羅萬象,想怎麼寫便怎麼寫,愛怎麼發揮便怎麼發揮,真是好用且暢快的很哪。

簡單

簡單這個詞應該很早就認識了,就是不複雜的意思嘛,可是不複雜為什麼要叫作簡單呢?簡單是指單獨一片的竹簡嗎?因為只有那麼一片記載不了太多東西嗎?細想一下,簡單或許是指簡明單純的可以一目了然的意思吧。關於簡單,牛頓曾說過:「把簡單的事情考慮得很複雜,可以發現新領域;把複雜的現象看得很簡單,可以發現新定律。」。

余秋雨說:「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複。」。像這樣的說法表示不喜歡太簡單的事物,其實有時候簡單就是一種幸福,尤其在你歷盡繁華而需要沉靜的時候。

如果你還是覺得不適合過簡單的日子,那就多花些心思把日子變得不簡單吧。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意思是說把日子由簡單變得奢華是很容易的,只要多花些銀子便行了可是當你的銀子漸漸不多了,想把日子過得簡單些以節省銀子時,那就有夠難的了所以想把日子變得不簡單之前最好想清楚了先。

中國人喜歡修練,修練須找個清靜的地方好讓自己清心寡慾,說穿了這修練就是過上一段簡單的日子,使自己的思想沉澱、使心靈空明吧。也就是說簡單就是修練的基礎法門,在繁華的紅塵裡是修練不了的。你想超凡入聖嗎?那麼你最先克服的就是樂於過上簡單的生活呀,因為那是最基本的功夫。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沒錢的大爺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如果連鬼都能指使的話,何況庸俗的凡人呢?那麼有錢人能當上大爺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沒錢的我輩也想當回大爺的話,該怎麼辦呢?與人打躬作揖管用嗎?俗話還說「人情似紙張張薄」,這意思是指求人通常是沒用的,何況那當大爺的豈有逢人打躬作揖的做派,這還像話嗎?

不靠錢而能得到人們的尊敬或許還是有辦法的,比如傳說中的德高望重,應該能得到人們的景仰吧。《禮記.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如果能做到其中之一,應該還是有希望的。比如各大宗教的先知們社會各角落裡的大善人們見義勇為的英雄好漢們,好像都能得到群眾的擁護與愛戴。

想當先知需有天賦與機緣,非常人所能企及,而行善與見義勇為卻是人人可做的。劉備去世前留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備是三國時期公認的英雄人物,他的遺言應有其可信度吧,而他也是這麼認定「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有錢的大爺靠的是大家都喜愛的金錢,如果哪天落難變窮了,眾人怕是避之唯恐不及,沒人會同情的。如果能做到「惟賢惟德,能服於人。」而使眾人信服的(沒錢的)大爺,應該無須擔憂那金錢的,眾人的景仰建立在其德行上,似乎比那萬能的金錢還要牢靠些。

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大無畏

教育百科說:『大無畏形容極為勇敢。如:「他以大無畏的精神,去執行警察勤務。」』。這麼說,大無畏的精神就是指「極為勇敢的精神」嗎?既然已經極為勇敢了,為何只提精神呢?難道說不該化為實際的行動力嗎?還是說這精神只是種場面話,好比那政客們常說的「在精神上支持你」,至於實體上是否支持你就要看你的後續表現了。

也有人說『「無畏施」源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後有印光大師

企業經營需要融資,而銀行通常以企業的規模為指標決定是否融資,於是企業的經營者拼命的擴大市占率,以博取銀行的信任。企業的擴張是門學問,時機對了的話,經營等級更上層樓;可是如果時機錯了呢?說不定由天堂直墜地獄了呀;據說企業界還流行一種說法:如果企業夠大了,連國家都害怕它發生事情,那麼便無所畏懼啦。

也許大無畏也是種處事態度,比如說膽子夠大的話就無所畏懼了。至於膽子要怎樣才算夠大呢?其實比對手的大些就夠了。世間事的公平性有時候不太符合邏輯,比如說超過六十分的算及格,那麼拿到六十分的與五十九分的實力差了多少呢?應該只差些許運氣吧,但是你說及格與不及格的差別有

得道者多助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文言文常有省略掉某慣用字的習慣,造成後人閱讀上的困擾,比如說這篇的得道者應該是指得正道者而言,把「正」字加回去大概就能看得懂了。

文章好像看懂了,可是正道是指什麼呢?翻成白話文的話,大概是正義的意思。當國家之間發生爭執時,必然都搶著說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或許孟子講的「得道者多助」確是至理名言,大家都心有戚戚焉吧。可是正義又是什麼呢?維基百科說:「正義或公平正義(英語:justice;德語:Gerechtigkeit)是關於適當安排社會內的東西和人民的概念,此概念是哲學、法學和神學歷史上不斷思考和辯論的話題。」。

為什麼「正義」會不斷地發生思考和辯論呢?最大的問題在於各方對正義的見解不盡相同,但卻都認同正義是最該堅持而不能退讓的。比如說回教與基督教都說要信靠唯一的真神,這「信靠唯一的真神」就是大家共通的正義,可是回教與基督教都認同的唯一的真神是指同一位嗎?如果不是的話,那就難分難解囉。

撇開信仰這道無解的題,社會的公平正義應該沒問題吧!偏偏東西方的價值觀也是不怎麼一樣的。比方說西方重視資本主義,而東方重視社會主義,大家都認定自己的主義必然是社會的公平正義,可是資本主義怎麼能等同於社會主義呢?所以啦,東西方的爭端也是沒完沒了的了,那麼你說究竟是誰得正道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