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掙扎與奮鬥

《老殘遊記》第二○回:「怎禁陶三氣力如牛,那裡掙扎得動。」,這裡的掙扎作奮力抵抗解。國父孫中山《自傳‧討袁之役》:“自二年至於五年之間,與袁世凱奮鬥不絕。”。這裡的奮鬥指奮力與對方作鬥爭。掙扎與奮鬥的意思看來好像差不多,那麼兩者究竟有何不同呢?可以混用嗎?一般如果用錯了好像也會覺得怪怪的,是吧。
大環境不好時有所聞,百姓的生活因此困頓;可是大環境不好能抵抗的嗎?好像很難,非一般人的能力所及,於是升斗小民皆為生活掙扎著。當然啦,如果你想改為升斗小民皆為生活奮鬥著,好像也沒有甚麼不可以;只是,百姓們會說為生活掙扎已經夠辛苦了,何苦還要逼人奮鬥呢?沒指望的。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於是家道中落成了故事的典型。只是那窮了三代的人卻突然有了為家庭奮鬥的心聲,這樣的故事你覺得奇怪嗎?其實這也是故事的類型之一。這好比有些人為理想奮鬥著,而這樣奮鬥著的人必然身處於那不怎麼理想的狀態下,讓他覺得很不舒服,很想幹嘛。
據說國父的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那麼如果把奮鬥改為掙扎你覺得如何呢?好像整個氣勢頓時塌了下來。或許這就是掙扎與奮鬥的差別吧,掙扎是消極的而奮鬥卻是積極的。如果對抗的對象不是你能抵抗得了的,只是苟延殘喘而已的叫做掙扎;如果你明知目前抵抗不了,卻還努力不解著,那才叫做奮鬥。掙扎的已經無望了,而奮鬥者的希望才剛開始。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變通只是一時的

萌典說:『《易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後用以比喻人在困境時,會想到改變現狀以求發展。』。我們遇到食古不化、剛愎自用的人便說他不知變通因而失敗,那麼知道變通的人是否就能穩操勝券呢?當今社會常聽人家說需要改變,那麼改變真的萬能嗎?
台灣夏秋多颱風,颱風一來風強雨驟,道路為之柔場寸斷,造成很多交通問題。尤其是在偏遠的山區,重要的聯絡道路一斷便成孤島,該怎麼辦呢?為求時效,變通的方法就是趕快鋪出一條便道,以解燃眉之急。可是,颱風過去很久了(可能數年),好像還是只靠那便道聯絡著;或者是再來一場大雨,便道又斷了。不是說窮則變,變則通嗎?為甚麼不行了呢?可見得變通有其限制,非常久之道之替代。
唐.李商隱〈上尚書范陽公第三啟〉:「捉襟見肘,免類於前哲;裂裳裹踵,無取於昔人。」。李商隱說他:「裂裳裹踵,無取於昔人。」,可是如果手肘或哪處也冷了,已裂的衣裳能再裂嗎?這裡說明了殘酷的現實,捉襟見肘者已經失去了應變的能力,而最後的變通只剩下不穿衣服了;其實這也說明了一層道理:過度變通者將榨乾你的應變能力。
不通的事情需要改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變通了之後更是需要培元固本的功夫。俗話說冬瓜換西瓜,西瓜換南瓜,那麼換了南瓜之後還能再換甚麼呢?是香瓜還是小番茄呢?越換越小直到沒得交換了該怎麼辦?所以每次改變都須衡量得失並謀求改善之道,才走得了遠路吧。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常態分佈


有人說:「常態分佈是自然科學與行為科學中的定量現象的一個方便模型,各種各樣的心理學測試分數和物理現象都被發現近似地服從常態分佈。」。我想,方便是很重要的,表示大家可以自由取用;而可信度更重要,不切實際的東西縱使方便又有何用;幸好,常態分佈同時符合這兩項特質。
在封建時代裡民智未開,有志興國的人君以聖人的言論為治國標準,政策以道德為取向;就算是包藏著人君的企圖,也要以聖人的言論標榜著,才足以服眾。政策以道德為取向有何影響呢?它可能無法完全符合民眾的需求。或許有人說聖人皆曰仁道,應該是跟百姓站在一起的呀;其實仁道是儒家提倡的,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才起家的,所謂的聖人不是儒家包辦的,而獨尊儒術是因為儒術適合統治者的運用需要(容易包裝)
民主了以後,應該施行法治,可是法律還是由一群人訂定的,這一群人根據甚麼來訂定法律呢?是政治團體利益、國家利益,還是民眾的利益呢?為了服眾,立法者必然引用數據來彰顯公正性,而其中最常用者當屬平均值,那麼平均值必屬公正麼?都說一成的菁英掌握了九成的資源,那麼平均值必然是向菁英們傾斜的,是吧!
民主的投票都說是票票等值,這是為了強調民主的價值,其實人有聖賢平庸愚劣之分,價值應該是不一樣的;可是區分人的等第的標準實在難定,而且有悖平等的意旨所以作罷。商業行為就不一樣了,所以有加權指數的應用;可是哪些該加權呢?恐怕也會爭破頭吧,所以股友才會有賺了指數卻賠了股價之嘆,就因為他沒買對權值股。
既然常態分佈同時符合方便與可信的特質,那麼立法與政策訂定常用的平均值是否該進化為常態分佈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呢?我們某些重大考試已經改用常態分佈的方法計分以增加公平性,實施效果看來也很好,那麼公益相關的標準訂定是否也該比照辦理呢?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一肚子的XX

Yahoo奇摩知識說:『什麼是「中廣」爸?這可不是說爸爸在中廣上班,而是在爸爸的中圍上看的見大大一圈游泳圈掛在肚子上,這就是中廣,不過最近總統夫人給了「中廣」一個新名詞叫做「鮪魚肚」,同收異曲同工之妙。』。那麼請問你是否有一個「鮪魚肚」呢?除了形狀以外,這麼大的肚子還有何含意呢?
賣瓜的驕傲的老王說,他有一肚子的學問。除了很會推銷以外,反正人心隔著肚皮,除非有時間與他深交,還真看不出來是否真有學問哪。古人稱讚有學問的人學富五車,那麼五車應該有多少呢?古書是用竹簡編撰的,那竹簡既厚且重還寫不上幾個字(難怪古人只能用言簡意賅的文言文了),其份量大概與五篇現代的長篇小說相當吧,如此說來有學問的現代人實在太多了。(看過五篇金庸的武俠小說者難以計數)
鄰村的媽媽說,他的小孩越來越不快樂,小學時名列前茅,中學時還差強人意,上大學只能讀不怎麼入流的了。其實道理很簡單,小學時只在村里裡競爭,中學時得在鄉鎮區裡競爭,那麼大學呢?當然是開放性的競爭囉。其實就業了才是人生真正的競爭時期,那得靠真本事,而本事的培養不易,年紀越大越是使不上力,到頭來好像只剩下一肚子的委屈。
有些人有一肚子的點子,如果是被尊崇的智多星,這應是一肚子的謀略吧;如果是不受歡迎的份子,就可能會被說成是一肚子的壞水啦。其實在競爭激烈的工商社會裡,一肚子的點子已經被改成為一肚子的創意了,在文創當家的時代裡沒它不行的。還有,究竟是謀略還是壞水,端看評論者是不是自家人;自家人當然讚美是謀略啦,非自家人不說是壞水難不成還要與你客氣?
形成肚子的原因無非是地心引力與時間在你身上的累積,正常的話應該只有脂肪而已,可是不正常的人很多,有些人會累積出學問,有些人會累積出委屈,更有些人會累積出謀略或者壞水來。如果你真想累積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就該理解被累積物的特質,才好物以類聚、人以志合嘛。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因小失大

漢·劉晝《新論》:“滅國亡身為天下笑;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這意思是說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損失;或許大家都自認為很聰明的,怎麼有人會笨到為了小利而造成大的損失?如果你是個局外人,你的思緒是冷靜的,大概比較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可是如果你是當局者迷呢?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對膠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上述應是「為政者」的理想狀態,可是在一般情況下應是急功近利的吧,尤其是有績效壓力時。譬如說當今的議會政治,預算應是先搶先贏,能立即討好選民的就是熱門的政策,誰還會管百年樹人之類的根本之道呢?
工商社會的競爭激烈,工商業鉅子以至升斗小民無不戮力以赴,期待著爭功與爭利,往往忽略了身體健康與家庭照顧。如果你成功了,身體變差些、家庭也不太和睦或許還算有代價;如果你僅能糊口,卻拖著疲憊的身心與跡近破碎的家庭,是不是因小失大呢?如果你徹底失敗了,無顏見江東父老以至於流落街頭,那就不只因小失大了。
因小失大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那被釣的魚了。從釣者的觀點看,一塊小魚餌就能釣上一條大魚,那是多麼划算的生意啊;可是從被釣者的觀點看,貪圖別人的一塊小魚餌卻就此失了身,只能說是萬劫不復了。這年頭,難以區分到底誰是釣者、誰是被釣者,所以午夜夢迴時應多想想因小失大的含意吧。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老僧入定

教育百科說「入定,和尚摒除雜念,使心定於一處。老僧入定原指修行很好的老和尚住在定境中。後形容一個人正襟危坐,不受外界影響的樣子。」。老僧入定是個成語,也算是個常識(戲劇裡偶而會出現),那麼老僧入定有甚麼作用呢?為甚麼被形容得很神奇呢?
歷史上由高僧達成的偉大事蹟很多,譬如唐三藏的西遊取經與翻譯以充實佛教經典,譬如達摩祖師為佛教中國禪宗初代祖師,其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武神」。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這些高僧為何能意志堅定且擁有大智慧呢,或許都與禪定的功夫有關吧。維基百科說:「禪定,漢傳佛教術語,利用梵漢合體而創造出的名詞,又叫正定、止觀,是佛教的最高功德。禪定是清淨的,排除一切干擾,深信一切皆空、萬物剎那生滅,拋棄一切貪欲。」。
你有多久沒有心無旁騖的思考事情了,是你不需要思考,還是無法思考呢?問題只會越來越多,怎麼能不靜下心來思考呢?或許有人辯駁說經常在思考問題啊,可是您的思緒有夠周全、心胸有夠開闊、眼光有夠宏大嗎?還是只是凡夫俗子們所謂的日理萬機呢?我不是鼓勵大家去當老僧,而是師法老僧入定的功夫,那種靈光乍現的通透。
俗話說當局者迷,可是當事人應該都是當局的呀,怎樣能不迷呢?所以必須深信一切皆空、萬物剎那生滅,才能拋棄一切貪欲而不迷吧。因為自私所以才被迷惑,如果無私就不會受到拘束,眼光自然遠大、胸襟自然開闊了。須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那麼如何拋開私欲而得道呢?師法老僧入定的功夫或許能告訴你答案。

勞心勞力的平衡

左傳襄公九年:「君子勞心,小人勞力。」,這樣的說法難免有意識形態的嫌疑,這在封建時代裡應是常態(士為百業之首),到了行行出狀元的現代已經不時興了。可是,勞心與勞力的職業特徵好像是亙古不變的,也就是說上班族大概就屬勞心者,其他人算是勞力者。
智庫百科說:「職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分工的產物。」。人的精力有限、能力有限,通常只精通一種職業,難得有跨行業的經營者。也就是說勞心者與勞力者的生活型態差不多是固定的。可是,勞心者永遠勞心、勞力者永遠勞力,這樣健康嗎?
如果你是個上班族,天天在那裏傷著腦筋,如果有一天嚐試了DIY(自己動手做)會有甚麼感受呢?據說那種感覺很好,四肢不勤的終於有機會動動了,而且充滿了成就感,那麼勞力算不算是勞心的解藥呢?如果你是一個勞動者,體力固然很好,可是拿起筆好像拿鋤頭,腦筋似乎也不夠靈活;如果有一天嚐試了下棋(不是暗棋、五子棋等那些不甚用腦的,而是象棋、圍棋。),是不是覺得用腦很有意思呢?那麼勞心算不算是勞力的救贖呢?
醫學專家說勞心可以避免老年癡呆,勞力可以避免鈣質流失。物理學家說不斷的壓力會造成彈性疲乏,勞心者永遠勞心、勞力者永遠勞力看來確實是很不健康。雖然職業限制了你的生活型態,但是沒有限制你下班、下工了該做些甚麼,那麼尋求平衡或許是比較健康的吧。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蔓延

時值初冬,到郊外走走竟然處處可見開花中的小花蔓澤蘭,平日裡這些小花蔓澤蘭與周邊植物都是綠色的較難察覺,一旦開花了因花型特殊就突然現形了。小花蔓澤蘭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種」,並以其成長蔓延之迅速如綠色波浪,以及被其遮蔽植物的難逃死亡,故被稱為綠色之癌。
小時候在海邊戲水常被海膽刺傷,其刺深埋肉中很難處理,因此相當討厭。曾幾何時,自從發現了海膽的美味(其實是日本傳來的訊息),原本佈滿海灘的海膽竟然在短期內都消失無蹤了。如果小花蔓澤蘭真有特別的用處,那麼就…了。報載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盧崑宗教授開發小花蔓澤蘭的醋液,發現對於防治小黑蚊有極佳的效果。除此之外還有人拿小花蔓澤蘭曬乾後泡茶,據說有清熱、預防腦栓塞之效。希望這綠色之癌有朝一日能轉化為經濟作物,那就無須擔心了。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博明萬事為子,適辨一理為論,彼皆蔓延雜說,故入諸子之流。」。看來思想也是蔓延的,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日漸龐大,等你察覺時已是巨大洪流了。有時候不得不讚嘆三姑六婆、販夫走子們的功力,其傳導效果之深遠廣袤非三寸不爛之舌可以比擬。
事情的發展往往有好有壞,思想的蔓延有可能是社會安定的力量,也可能是腐蝕人心的毒藥,那麼總理政治的偉大政府是不是該有匡扶導正的責任呢?遠在西周的草創時期,周公便有制禮作樂之舉,更為盛世打下了雄厚的基礎;今日的網路無比發達,為思想的蔓延造就了無遠弗屆的寬廣通路,那麼英明的領導人們該如何教化人心呢?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激情過後

維基百科說:「激情(英語:Passion),源自於古希臘動詞πάσχω(paskho),意思是遭受或是承受某種情緒,適用於某人或某事非常強烈的感覺。」。人生苦短,但苦短的人生卻懼怕無聊,使本已苦短的人生變得無奈,於是人們需要尋找激情,所以才說人不輕狂枉少年的。
尋找激情當然刺激又過癮,可是激情過後好像更空虛更無聊了,這好比嗜毒成癮,劑量必須越來越多才能滿足癮頭;一旦劑量不足,毒癮就發作了。那毒癮就像心底的蟲,搔癢難耐復錐心刺骨,能驅使人做出自己想都不曾想過的糟糕事,那麼事後再來後悔有何用呢?
都說預防甚於治療,而心病的預防當然也是需要心藥囉,也就是說需要心理方面的建設。比如說中國人的儒家思想、道家學說,或者佛家智慧應該都能找到此類心藥。也就是說容易激情的人需要修身養性的洗滌,使心性朝向正向發展。可是,如果還是定不下心來,該怎麼辦呢?
如果能把激情轉化為成就的動力如何呢?須知成就好像不是那麼一蹴可幾的,那麼激情必須持續上好一陣子,甚至一輩子,那就不會這般浮濫了。如果成就了之後還想要更大的成就呢(成就也會上癮的哦)?那麼既是人還怕成就太大嗎?有本事的就盡管來吧。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明人不說暗話麼?

俗話說「明人不說暗話」,意思是有話直說、為人爽快,或者是光明正大的人說實在話;可是世事有時隱晦,真的都方便地說著明話嗎?例如《增廣賢文》說:「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應是何指呢?還有,為甚麼又有那麼多善意的欺騙呢?其實不能大聲地說著明話的場合還有很多哪。
現代的工商社會向來競爭激烈,旗鼓相當的暗中較勁,略遜一籌的暗自努力,尚未萌芽的暗自期許,好像說著暗話的人總是比較多是吧。其實落後者不好四處嚷嚷的,而領先者應也心知肚明競爭者何在吧,否則好像就不配當那領先者了;如果真是名不見經傳的,忽略了好像也不甚要緊。
都說戀愛初期是曖昧的,直到認了彼此才搞清楚對象,那麼正在曖昧中的能講著明話嗎?萬一表明心機了卻被潑了一盆冷水,還受得了麼?這種情形好比「我本將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那想不開的好想一頭撞死得了;所以如果還沒有等到水到渠成的境地之前,自然是揣在懷裡擱在心底了,如何明言呢?
還有,如果話不投機,縱使有話可能也不想說了,這樣算暗話嗎?其實是否說著明話或許不是關鍵,而關鍵應是明人不說虧心話吧。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那麼神明怎麼知道誰做了虧心事呢?其實做了虧心事者自己應是心知肚明的,因為他必須昧著良心才做得下去,而良心被欺昧了很不爽,自然向神明告狀啦。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回饋

維基百科說:「回饋是模控學的基本概念,指將系統的輸出返回到輸入端並以某種方式改變輸入,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的迴路,進而影響系統功能的過程。」。如果你不清楚甚麼是模控學,這樣的解釋或許越說越迷糊,換個方式講吧:你幫了朋友的一個忙,朋友為了表示謝意,將某樣東西分享給你就是回饋了。
回饋是一種行為模式,而模控學是門洋學問,其實這種行為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發生了。如果你給別人的是善意的表示,那麼回饋應該也是善意的;可是如果你是惡意的,別人應該也會怒目相向吧。還有,如果別人給你善意的表示,別忘了回饋你的善意,禮尚往來,你們的善意即將常存。
俗話說禮輕情意重,所以重點在於情意的表達而不是禮物的分量,那麼情意該如何表達呢?首先是你的居心,是單純的感恩還是有所企求呢?如果有所企求的好像不下重禮難有效果的是吧;其次是時機,適時的回饋會讓一切都比較自然些,所謂真情流露嘛,不適時的回饋當然就效果不佳啦;最後是別人的好意最好不要輕易拒絕,除非你察覺出另有弦外之音,因為向人表達善意也需要有勇氣接受別人的拒絕,那麼你好意思拒絕如此的勇者嗎?
《論語學而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想達到"貧而樂"或許有些困難,可是連"富而好禮"都不願好像就有點那個了。至於何謂""呢?知足者應該就是了,而禮輕情意重想必不難出手的吧;有禮就能創造安詳的社會,何樂不為呢?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無羈的自由

現代人幾乎已經人手一機,整日不停的划著、盯著、弄著,仿佛手機中自有無窮的世界、無盡的趣味(有天看到大約五歲女童竟然也拿著手機高興的到處照相);可是如果哪天網路不通,這下可慘了,心中無主、腦中一片空白,好比世界末日已近;那麼你說可以自由地划著手機的算不算是已然自由。
現代人必須跟得上潮流,尤其是花樣年華的年輕人,如果沒有一件跟得上流行的潮T、一雙限量的球鞋,怎麼有心情出門。更有甚者,有人如果沒有名牌衣飾傍身,彷彿跟沒穿一樣,怎麼有臉出入公共場合。三五好友相聚暢談,如果沒有遍訪歐美各國的遊歷經驗,沒有端得上檯面的兒女、夫婿,還能談些甚麼呢?難不成是含飴弄孫的怡情,還是植花蒔草的興趣,抑或是修身養性的心得?
上流社會的行頭是西裝革履再加上一條出色的領帶;說實在話,那樣的裝扮也曾體驗過(至少結婚那時有吧),可是生性無羈的我總覺得渾身不自在,非卸之而後快。交際應酬的場合應是最好彰顯身分地位了,可是生性澹泊者似乎是天生不能適應的,好比被綁著的鴨子上架般,你說那放不開心情的人真能自由麼?
或說不自由毋寧死,那麼被拘束著的自由該怎麼說呢?尤其是自我拘束的不自在的自由。或許自由自在應是一貫的,否則就有些缺憾吧;想及此,腦中不由自主的浮現了心經的那一段開場白:"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時心頭好像有些自在了。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認證

這年頭的年輕人好像不停的在準備與參加各種認證考試,比如英檢、多益、托福等英文能力方面的認證,以及各類專業認證,好像如果拿不出這樣的認證就比不過人家了,這在極度競爭的工商社會裡非常不利。一個人到底有多少能力呢?在簡短的面談裡實在很難展現長才,如果經歷方面也不怎麼豐富的話,好像只有具備公信力的認證是唯一救贖了。
如果不靠具備公信力的認證能靠甚麼呢?或許必須具備無比的自信心吧,相信憑著自我努力一樣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可是問題在於別人會怎麼看,尤其是那未來的老闆。如果你是老闆,你怎麼挑人選呢?僅憑一兩次的面談就想了解一個人的能力好像有點為難,如果對方拿得出像樣的認證就比較容易凸顯囉。
用人的單位經常遇到一種問題:有些人很會考試卻未必真有本事。因應的辦法好像只有一種,訂定一段試用期,那些虛有其表的很快就會穿幫了。因此,認證好像敲門磚或墊腳石,只能幫你拿到試用的機會,能否適用還是要依靠真本事論輸贏的。(尤其是技術性工作)
人貴自知,自己到底是很會考試還是真有本事,自己應該很清楚。也就是說這年頭真的很累人,既要考認證也要練實力。如果你正在準備的認證是很扎實的那一種,那麼考過了之後實力應該也會長足進步,或許這就是選擇認證的指標,能夠兼顧實力的養成;千萬別選那一種徒具虛名,考過了還須再練實力的事倍功半的認證。

當家的得與失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為王者當然是‘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其實就算尋常百姓恐怕也是‘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吧,於是爭著開店當老闆,那麼當家之後的心情將如何呢?
新唐書.房玄齡等列傳:「帝(唐太宗李世民)曰:『(房)玄齡從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見創業之難。()徵與我安天下,畏富貴則驕,驕則怠,怠則亡,見守文之不為易。然創業之不易,既往矣;守文之難,方與公等慎之。』」。這段故事乃「創業維艱,守成不易。」的成語典故由來,表示創業很困難,而守成恐怕也不容易。百姓開創的或許只是一家小店,但其中辛勞恐難與外人道也。
既然「創業維艱,守成不易。」,為甚麼還要爭先恐後地為之呢?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話說為人夥計者怎麼努力幹還是一夥計(就算幹上經理職),見到老闆總覺得矮人一截,既無法光宗耀祖,也讓妻小抬不起頭來,於是心底一橫創起業來了。其實創了業還是經常需要給人鞠躬哈腰的(調頭寸或邀業務)
沒當過老闆的覺得人生沒啥意思,那麼當過了的總可以收山了吧!其實正好相反,當過老闆之後好像更難屈身當人夥計了,而人生漫長,總不能幹過一回老闆之後就宣布退休吧(可能還頗年輕,還要養家活口好一陣子)。所以想創業的實在該仔細衡量是否有勇氣一輩子當那老闆,不論是否可以當得很愉快。

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政治這回事

有些人對政治敏感,避之唯恐不及,有些人卻趨之若鶩,但是問世人政治為何物,好像總是各說各話、莫衷一是。國父說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其實政治的定義一直在演化著,每個時期甚至不同民族都會對其產生不同的定義,它曾經被人與國家的概念一起混用著,如今卻已經成為獨立的學科。通常政治與統治相關,但如今的各行各業好像也都開始流行起政治學了。
圍棋起源於中國,是一種策略性棋類,富含棋理與智慧,自古深受帝王將相的推崇,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祖朱元璋都酷愛圍棋;據說乾隆皇帝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棋迷,只是他的棋藝好像並不是很高明。如果連睿智的皇帝們都推崇圍棋的棋理,那麼這些棋理可否視為中國式的政治學呢?圍棋講求的是勢與利,換成政治語言或許是指「勢力的演變以及利益的重分配」吧。在圍棋裡,勢與利時常交互掩護(以勢取利,以利換勢。),政治上好像也是這樣玩的。
講到政治,應從封建制度開始,然後帝王統治,最後才到民主時代。帝王統治之下當然毫無自由可言,所以有「君欲臣死,臣不可不死。」之慨,由此可知專治與自由始終是對立的。可是對立之間的轉換未免鴻溝過於巨大,於是有了所謂的開明政治、君主立憲的過度時期,使得雙方都有機會調適一番。
帝王統治的好處是乾綱獨斷、魄力無窮,壞處則是人民毫無自由可言。民主時代正好相反,大家好像都自由了,可是意見卻難以統整,所以效率一直很差。民主政治又稱議會政治,看起來好像很高尚,其實跟菜市場裡的討價還價差不多,只是弄出一個大家還能接受的價錢而已,所以政治家常說政治是妥協的。(不妥協還能怎麼辦呢?難到一直僵持著不成!)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機不可失

《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仰認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是的,時機一向很重要,時機來時洛陽紙貴,時機去時乏人問津,那麼時機何在呀?該打燈籠尋找還是守株待兔即可呢?
俗話說「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這意思是說剛到戲棚下看戲時人太多搶不著好位置,站久了會有人離開你便趁機往前一步,站更久終於捱到戲棚的正下方的好位置了。話是不錯,可是如果戲太好了,到終場都少有人離開能如何呢?須知,越好看的戲越黏人;而不好看的戲根本沒人跟你搶。
俗話也說風水輪流轉,這是否表示多年媳婦終能熬成婆呢?其實當媳婦還是有風險的,比如夫妻感情不睦離婚了,比如生不出男孩來當不成婆,比如…。風水固然輪流轉,也需命夠長而且能佔住好位子,不然當人伙計的哪有風水可言。還是時勢造英雄比較能期待些,時勢來了就想方設法當英雄吧。
或說趁勢飛翔也應在起風時,於是有人說起風的時機很多呀,譬如東北季風、西南氣流、鋒面過境,或者颱風來襲時。如果你是隻老鷹,只要有上升氣流就行了;如果你沒有飛行能力,颱風來襲時應該找個安全處躲避才是,遑論飛翔了。《後漢書·隗囂傳》:「數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托驥尾,得以絕群。」,那麼「蠅隨驥尾」或許才是機不可失的最佳範例。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苦心孤詣

清‧翁方綱《複初齋文集‧格調論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獨運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詣戛戛獨造者言之,公且以效古之作若規仿格調者言之。」。翁方綱的這段評論無心的引出了做學問的三種類型與心態,即匠心獨具者、苦心孤詣者、規仿格調者。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的序言中稱讚孟浩然的詩作:「文不按古,匠心獨妙。」,孟浩然善用自然天成的語言,寫出了對大自然的喜悅。其代表作《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因其為小學課程裡規定需要背誦者)。其實匠心獨具者所在多有,例如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早被眾人讚譽。
俗話說「癩痢頭的孩子是自己的好」,這或許是為人父母者的摯愛與堅持吧,那麼可不可以說為人父母者都算苦心孤詣呢?以此推之,那些為自己的國家、民族發聲、辯論的人是不是也算苦心孤詣呢?如果你有理想,為此奮鬥不懈,或許你也算苦心孤詣者了。
我們從不識字到能夠聽說讀寫叫做求學過程,那麼學習初期當然是依樣畫葫蘆的規仿格調者了,只是總不能一直當個規仿格調者吧,否則就白學了。可是人的資質有所謂的聖賢愚劣,那些天資不足者難以成為意匠之獨運者,那麼至少該當個苦心孤詣者吧,以自己僅有的能力撥弄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桎梏

《莊子.德充符》: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本文經翻譯如下:『叔山無趾對老子說:「孔子作為一個道德修養至尚的人,恐怕還未能達到吧?他為什麼不停地來向你求教呢?他還在祈求奇異虛妄的名聲能傳揚於外,難道不懂得道德修養至尚的人總是把這一切看作是束縛自己的枷鎖嗎?」』。其實如果思想不夠正確,束縛自己的恐不止於道德修養,還包括眾所關切的民生經濟吧。
讀歷史應該聽說過明清兩代的鎖國政策吧,鎖國的結果造成科技的脫節以及清末的難堪處境,真是何苦來哉。你說堂堂大中華為甚麼要鎖國呢?表面上的原因是倭寇侵擾、海上不寧,其實真正的心態是中國物產豐榮、文化薈萃,不屑與番邦交流,豈知封閉久了竟然比誰都落伍;想想明初的鄭和七下西洋,彼時的海上霸權如僅稱第二就找不到第一名何在了,方諸清末的的窘境真是情何以堪呀。
回應無趾的問題,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原文解釋:老子說:「怎麼不徑直讓他把生和死看成一樣,把可以與不可以看作是齊一的,從而解脫他的枷鎖,這樣不就可以了吧?」。我想這是價值觀的問題,儒家的思想固然敦厚、正直,但是往往過於僵化;道家的思想好像靈活多了。還有,邪魔歪道固然不可行,但是不夠了解的事物又何以防治呢?
《西遊記》第八四回:“老菩薩,古人云: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怎麼西進便沒路了?”。其實中國在廣袤亞洲的最東邊,西進不但有路而且路途極為遙遠,只是隔著浩瀚的沙漠與橫亙入雲的山脈罷了。如果不想長途跋涉,不是還有海上絲路可以通行嗎?一般人或許受限於安土重遷的老觀念,可是如果想當個傑出的商人,那麼想法就會很不一般了。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慎謀能斷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前夕,先總統蔣公於615日發表〈我們的國家的立場和國民的精神〉演說,提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獨立不撓」的口號,鼓勵國人自立自強。對於「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大家或許還有印象,因為偶而還有人提及(曾經是某次大考的作文題目),那麼「慎謀能斷」呢?其實這是出自於春秋時期魯國與齊國交戰的一段故事。
〈古文觀止卷一‧曹劌論戰〉:「公(魯莊公)與之(曹劌)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這是故事的前半段,描述魯、齊於長勺交戰的過程;可是曹劌的行為有何用意呀?魯國因何而勝呢?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原來「一鼓作氣」成語的出處在於此,我們偶而會引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文句,卻不見得知道其適用時機竟在此,而曹劌的「慎謀」表現於此。至於『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當然就是指曹劌的「能斷」了。
商場如戰場,別說戰爭的事情與你不太有關係,那麼「彼竭我盈」的道理是否該有所體會呢?下回別人擂鼓吶喊時還會立即跟著燥動嗎?還是讓他們喊累了再來行動呢?至於商機的虛實那就真的要考驗個人功力了,只是別忘了看清楚蛛絲馬跡之後再來下決定。

2018年11月11日 星期日

被利用

《道德經十一章》:「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一般人講到被利用了總是覺得心有不甘,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能被利用的應屬有價值的東西;只是被利用了是否同意,是否能有相對應的報償,才是甘心與否的所在。
工商社會的發展極致應是互助分工的產業鏈,也就是說每一樣商品須經過上、中、下游的合作方能完成,而想要參與其中還須主事者的認可方能成事,那麼到底該算是誰在利用誰呢?應該說是相互利用吧。那些不被認可的想要被利用一下還需傷透腦筋的呀。
有人說給人位子不如給人機會,那麼被利用者是不是應該珍惜那個因為被利用而得來的機會呢?一般的概念,不被利用表示不會吃虧;可是永遠孤家寡人一個,能有甚麼作為呢?俗話說魚幫水、水幫魚,如果硬被解釋為魚利用水、水利用魚,你覺得這樣說有意思嗎?
禮運大同篇說:"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而這樣的社會被尊崇為大同世界。也就是說大同世界的人們是甘於被利用的,而甘於被利用的人是無私的,只有一群無私的人才能創造與共享大同的世界。

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被賞識的滋味

《史記‧刺客列傳》中豫讓所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話你應該有所聽聞吧,因為很有意思,大家也常說,可是為甚麼呢?是不是因為這樣就讓被欣賞者覺得做人特別有意思了?人真是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好像很難肯定自己,特別需要別人的肯定。
請問你曾經被賞識過嗎?你知道國民教育的獎賞事件為甚麼特別多嗎?一個學生到畢業時領到十張八張獎狀是很尋常的,因為學生特別需要獎勵,而獎勵的作用也相當明顯。可是企業界好像不怎麼實施獎勵,或許覺得賞識不能太容易,怕太多了不值錢。
請問你曾經賞識過誰嗎?中國人是含蓄的,但也不好凡事緘默吧。或許你覺得自己不是甚麼大人物,行事不便過度張揚;其實賞識是相對的,你的行業的後進、你的親朋好友的晚輩或許都期待著你的賞識吧,想想你被賞識後的感覺就不再如此吝嗇了;只是賞識也需得體,方不至於引喻失義而妄自菲薄了。
《宋史·歐陽修傳》:“奬引后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適當的賞識猶如佛家的加持,你能想像被活佛加持過的滋味嗎?仿佛黑夜裡的ㄧ盞明燈,人生從此有了方向。或許這就是感染的力量吧,它不會因此減少了活佛的功力,卻引發了被加持者的善心,使眾多的佛於焉誕生。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被期待的滋味

維基百科說:「契約或合約,是雙方當事人基於意思表示合致而成立的法律行為,為私法自治的主要表現。在民法上,狹義的契約(即債權契約)為債之發生的原因之一,而一般僅稱契約時所指稱者也多屬債權契約。」。有債當還,這應該是天經地義的吧;可是有一種行為它不是債卻好像也需要還,請問你知道是甚麼嗎?
唐 韓愈《答渝州李使君書》:“是以負所期待,竊竊轉語於人,不見成效,此 愈之罪也。”。答案截曉,這樣的行為叫做期待。契約是雙方當事人基於意思表示合致而成立的法律行為,可是期待並不一定需要意思的合致,而且通常是單方面的,也就是說被期待者憑空被加上了無形的義務。
請問你曾經期待過別人甚麼嗎?譬如說老師期待學生表現優異、父母期待兒女爭氣、老闆期待員工負責任。幸好通常所謂的期待是正面的、善意的,還不至於引起糾紛;可是期待會造成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來,如果被期待者力有未逮的話。俗話說豆袋子會壓死人,期待好像也是的。
請問你曾經被別人期待過甚麼嗎?會因此造成你的壓力嗎?還是你把期待視為期許,化為行為的動力呢?我覺得是否構成壓力與被期待者的能力負荷相關,這好比物理學上所謂的彈性疲乏,範圍內的當然很有彈性,一旦超出範圍就疲乏了,甚至崩潰了。所以下回期待別人如何如何時,還是咀嚼一下被期待的滋味吧。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學浪漫

維基百科說:「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文化主義。」。如果你的民族本來就具備強烈的情感,比如拉丁民族、法蘭西民族等,可能天生就是浪漫的;可是如果你的民族的情感表現很含蓄,那否表示浪漫不起來了呢?還是其實璞玉未開,具有深度的浪漫因子呢?
都知道中國菜很發達,有各種派系,也各有特色,但是烹飪技巧總是離不開火侯與調味。這意思是說中國菜不是直接煮了就可以的,這樣的味道不夠豐富與雋永。文化的根源通常是相通的,那麼中國式的浪漫是否需要火侯與調味呢?中國人的情感比較含蓄,不宜直白,所以不適合直接的浪漫,比較適合迂迴的品味。
如果你想煮條魚或者燉個肉,你想如何調味呢?阿嬤說或許該用破布子或者鳳梨醬,這樣比較夠味些。是的,想起這樣的味道,讓人口水不自覺地分泌了起來,可是它們何以如此夠味呢?只因他們都是醞釀過的,只有醞釀過的才能使人回味無窮;或許這就是中國式的味道,或者中國式的浪漫。
強烈的情感給人直接的感受,可是那是某些民族的特長,好像是學不來的;那麼不直接表白的就不浪漫了嗎?其實我們想要的只是某種感覺,某種可以用來培養感情的東西。所以奉勸諸位別再東施效顰了,試著以東方人的含蓄的情感交流,那種需要醞釀的在情感深處觸動的浪漫。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寂寞也是一種動力

百度百科說:「寂寞是一種介于孤獨、落寞之間的思绪。當個人離開群體不久後,就會有一種特有狀態,這種狀態叫寂寞。」。人們通常都害怕寂寞,因為寂寞實在難挨。《李清照·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獨自怎生得黑!"
可是寂寞有時候是必要的,這好像是一種鍛鍊心智的方法,或者沉澱思慮的依歸。比如說種子通常需要單獨地埋下土之後才能萌發。單獨地埋下土當然是寂寞的,甚至是可怕的(對人而言),可是這就是一個過程,引起萌發的過程。據說有些成功人士需要歷經一段寂寞的沉澱之後才得以生出那難得的智慧。
成長之後是不是就不再需要寂寞了呢?你看那大樹的根是不是依然孤寂地埋在泥土裡呢?所以據說成功人士還是一直需要沉潛的功夫,才會懂得甚麼叫做韜光養晦。還有,寂寞不等於無聊,無聊係指沒有可以憑藉的事情,而寂寞並非無可憑藉,只是需要反芻。
寂寞不僅是由於一個人的孤單,更多時候是思念一個人的惆悵。人是社會型的動物,離群索居者的心智難以成長,所以儒家還是鼓勵入世的概念;可是茫茫的人海裡你感到寂寞嗎?有人說都會裡最是擁擠,但人際關係卻很疏遠,也就是說人人大概都是寂寞的,那麼既然難逃寂寞,就趁機練練功夫吧。

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

真諦

魯迅 《華蓋集續編·小引》:“這裡面所講的仍然並沒有宇宙的奧義和人生的真諦。”。人生應是很普遍的東西,全世界已經有七十五億人口,就有七十五億個人生正在開張中,如此普遍的東西怎麼難尋其真諦呢?蘇東坡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或許就是這種寫照吧。
佛家說身外無佛,意思是說真諦常存於日常生活中,那麼人生的真諦或許就是那奮鬥的過程:奮鬥不懈的自然能體會其真諦,而醉生夢死的當然就無法體會了。難怪《桯史·記龍眠海會圖》會說:“至於有法無法,有相無相,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漢語網說:「真諦是真切的理論和精義;奧妙所在。」,那麼人生的真諦會不是理想的追求呢?維基百科說:「理想是美好願望或抱負或宏偉的目標或指好的狀態。」,如此看來理想似乎符合奧妙之所在,但是否符合真切的理論和精義呢?那就要看你的理想的奧意了。
真諦原為佛教用語,二諦(真諦與俗諦)之一,意為最究竟的真實;但佛教四派對此卻有不同的定義。如果說真相只有一個(最究竟的),怎麼會出現四種不同的定義呢?如果想了解的現象太過偉大,凡人只能領略其中的ㄧ個部分,那麼不同的角度產生不同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必須仍有該真相的些許影子吧,不然就是杜撰的了。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新鮮感

有些人到外地去旅行住到陌生的旅館會覺得惴惴不安,因為他需要一份熟悉感;可是人的感覺是很矛盾的,太過熟悉的事物又覺得沒有與新鮮感,好像快要淡出XX來了。你有沒有聽說過,缺乏新鮮感好像比缺乏熟悉感還要糟糕,不信的話可以去請教那些老夫老妻們。
女人說她們的衣櫃總是少了那麼一套衣服,那是衣櫃不完美還是遭了偷兒呢?其實那是因為她們的心裡不滿足,再美麗的衣服只要被穿過一回好像就失去新鮮感了。是的,人們(不只女人)都喜歡光鮮亮麗,亮麗或許還不算難,常保新鮮那就大不易了,誰有那麼大本錢每天換新衣裳呢?
剛離開校園初入社會的叫做新鮮人,那麼她們哪裡新鮮了呢?是年紀嗎?她們好像都二十好幾了。是做事經驗嗎?如果沒甚麼經驗的叫做新鮮,那海鮮是不是該挑那些沒經驗的呢?或許新鮮是針對那些公司裡的老人們說的,因為他們無論在哪一方面好像都不怎麼新鮮了。
人們當然都是喜新厭舊的,雖然這習性不太好,卻是可以掌握的方向,君不見所謂的創意多半是指那些予人新鮮感的麼。這意思是說你的創意就算完美,有時候還真頂不過那些甚麼新鮮玩意兒的。心裡氣歸氣,為了荷包、為了肚子、為了家人,還是多想想甚麼才叫新鮮吧。

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收放自如

萌典:「收放自如形容對情感的控制,無論收斂或奔放都自然合宜,不拘泥、不做作。」。感情上能夠收放自如的讓人覺得灑脫,是個風度翩翩的好角色。除了感情,能收放自如的無論在哪個方面應該都是很不錯的吧,譬如投資、表演、經營、…。
都說現今已是多元化社會,不同種族、宗教或社會群體在一個共同社會的框架下難免有諸多摩擦,怎麼做才能收放自如呢?維基百科說:「多元化社會應持續並自主地參與及發展自有傳統文化或利益並且互相尊重以及互相學習、交流、合作。」。看來這需要個體的自身爭氣,需要群體的族群融合,更需要群眾的開放胸襟以及尊重自由氛圍。
民以食為天,尋常百姓最注重的當然是經濟了,那麼如何才能在經濟上收放自如呢?這年頭的衝擊特別多,有外來的景氣衝擊,有業內的激烈競爭,可是無論如何還是有人過得不錯呀;其實這些人倚靠的是多重專長與科際整合能力,也就是說這年頭如果太過專業了(只懂這一行的專家)好像越來越難收放自如了。
一般人通常不希望陷入求靠別人的境地,男子漢大丈夫的怎可輕易求人呢?是吧!其實這年頭女權抬頭,女子漢大姐頭也特別不喜求靠別人,尤其是求靠那些自以為是的臭男生;那麼尋求獨立性變得格外重要了,可是該怎麼達成呢?其實只有能收放自如的才能奢談其獨立性。

2018年11月3日 星期六

先知

維基百科:「先知(prophet)是一個在很多領域,尤其是多種宗教中常用的概念,指能夠與神交流並預見未來的人。」。這段說明裡"與神交流"難以驗證(反正是成為先知的方法),而"預見未來"卻是可檢驗的,或可視為先知與否的條件。在生活裡先知是很寶貴的,譬如股市裡的先知,或者是國際經濟的先知。
蘇軾的《惠崇春江·鴨戰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在這個詩句裡出現了蘇軾的名句:鴨子是春江水暖的先知。那麼鴨子為甚麼可以成為春江水暖的先知呢?因為鴨子整天泡在水裡,春江水暖對鴨子而言不只感同身受而已,那根本是以身試法了。
同樣的道理,日出的先知是指住在你家東方的人,(對你而言)他們必須一直住在你的東方才能成為日出的先知,一旦搬到你的西方去了,你反而成為他們的先知了。可是有一種人明白日出的道理,他無論在何處都算是日出的先知,不僅比你早知道,而且知道過了多久你才終於知道。
從上面的討論可知,身歷其境是先知能力的培養方法知一,明白道理是方法之二。如果你不能像鴨子一樣練就整日泡在水裡的功夫,當個氣象人員或許也是個不錯的辦法(雖然有時出了點小錯就會被罵到臭頭)。如果你有穿越時空的辦法,當個股市或國際經濟的先知應當很容易,不然弄明白股市或國際經濟的趨勢或許也能當個半調子的先知吧。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相敬如賓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過冀,見冀缺耨,其妻 之,敬,相待如賓。”。婚姻生活少則二、三十年,多則五、六十年,應屬人生最長的階段,俗稱老夫老妻,應是再熟悉不過的。如此熟悉的人,相惜是有的,卻難有相待如賓的,那麼特別舉出相待如賓是何意呀?
話說越是熟悉就越難得珍惜,更別提尊敬了。譬如常吃的米飯、常穿的衣裳,你有在尊敬嗎?那麼都老夫老妻了需要相互尊敬麼?就因為太熟了,越來越隨便,很容易走樣的。或許你會說我的另一半我很清楚,不會在意的,其實你錯了,很多事情都是在不經意中醞釀出來的,等到爆發便難收拾了。
譬如你偶得一珍寶,你會輕狎侮慢嗎?還是很寶貝的收藏著呢?問題就出在配偶難以珍藏,因為配偶是個活人,需要獨自的生活空間,如果封閉著就要出毛病了。那麼隨意也不是,珍藏也不是,該怎麼辦呢?所以古人才有相待如賓的構想,以尊敬維持感情的濃度;這辦法或許不是頂好,但是應該有效。
越熟悉越容易失去新鮮感,所以太過熟悉或許也是種傷害,如果能保持一小段距離,或許就不會那麼熟悉了。還記不記得談戀愛時那種若即若離的感覺呢?是不是更甜蜜雋永呢?如果你想保持那樣的感覺,該怎麼做呢?古人的相待如賓或許得不到你的認同,那就想一想你們較有共識的模式吧。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賓至如歸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有一種說法,越先進國家的服務業越是發達,而服務業(尤其是旅遊業)最喜歡琅琅上口的口頭禪就是賓至如歸,仿佛是法師的咒語一般,那麼賓至如歸該是些甚麼特質與感覺呢?
無寧災患、不畏寇盜的意思其實就是講安全,到了我這兒就可以放一百個心了。至於安全的範圍有哪些呢?這可沒得準,一般是指食品衛生安全、居住安全、人身安全等。安全這種事情難求百分之百,不過有致力的效果還是很明顯,而不致力的就等著不定時的炸彈何時引爆。
不患燥濕的意思其實就是講舒適,以現代的標準而言空調是少不得的,而且更須講求安靜。還有居住的空間不能狹小,寢具當然也是強調的重點。如果你的大環境特別優良,比如在風光明媚的大山名勝裡,或者深山老林旁,或許空調根本就不需要,空氣清新涼風習習的,那就比賓至如歸更優了。如果大環境特別優良很是難得,那只好以熟悉度取勝了,使賓客真的有回家(回故里)的感覺,比如古早味的重現、鄉村風的營造等。
服務業強調賓至如歸的目的是甚麼呢?應該是指客戶的忠誠度與回客率吧。其實客戶的心思與行動是自由的,難有忠誠度可言,所以換成客戶的口碑與習慣比較保險些。因為賓至如歸所以很習慣的走到你這裡,因為賓至如歸所以呷好道相報,一傳十、十傳百的那麼口碑將不逕自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