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0日 星期一

韻味

當今的科技發達,製造技術日新月異,尤其近來流行的3D列印甚至可以快速複製出需要的零件,那麼古時候的製作技術如果有需要應該都能重現的吧!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否則骨董業早就關門大吉了。曾經聽過一種說法,現代的生產技術講求時效,可以把東西製作得維妙維肖,但總是少了些韻味,而韻味是需要時間醞釀的。
吃過燉豬腳吧!喜歡燉豬腳的口感嗎?看來喜歡的人很多,所以萬巒豬腳的銷路一直很好。燉豬腳需要很長的時間,有人會說這有何難,用快鍋很快就能燉好了;快鍋很快燉好當然是真的,它是現代化的廚具,可是快鍋的滋味怎麼永遠比不上那砂鍋呢?到底是缺少了甚麼味?
偶而走訪農村的三合院,總是被這些瓦房的古意盎然感動著,也總是感嘆現代建築為甚麼蓋不出這樣的味道來。是現代建築師已經缺少了某些人文素養嗎?還是磚瓦蓋出來的房子不夠安全呢?外國的建築師怎麼培養的我不清楚,但我們的建築系必然有上過古代建築相關的課程,以便接受文化傳承的薰陶;建築結構與牆面、屋瓦是可以分開處理的,應不至於影響了結構安全;那麼蓋不出三合院的古意盎然會是甚麼緣故呢?是人工燒製的磚瓦找不著了嗎?
市面上充斥著工廠大量生產的茶壺,模樣依然亮麗,價格也相對便宜很多,但是人們還是追求著高價的手工茶壺;是大量生產的茶壺品質不良嗎?答案恐怕未必,工廠裡也有生產高檔的高質量的產品;是大量生產的茶壺樣式普通嗎?答案恐怕也不是,找個名師的特別的樣式就能大量生產同款的產品了;我想答案出在手工茶壺沒有兩個是完全一樣的,這裡反映了藝師製作當時的手感與餘韻。
快有快感但唯有慢才有滋味,生活步調快是不得已的但生活態度宜放慢些才不至於無法克服工作壓力。當大家都只知道快的時候,能快的已不是新鮮事,能慢的反而因特立獨行而獨樹了一格。俗話說事緩則圓,有時候一昧趕快恐已埋下了難以收拾的禍端,還不如慢工細活譜足了該有的韻味與價值。

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記住那美好的

近年來景氣總是不好,而且好像一年不如一年,沒完沒了似的;景氣不好便難以發揮所長,例如正職工作便越來越稀有,讓人有深深的無奈感。個人面對大環境就算不滿也難以使力,可有甚麼紓解的竅門呢?有些人月入將近十萬已經感到生活拮据,而有些人月入僅三、四萬元還是可以把生活安排的尚可,可見得這裡還夾雜著一層生活態度的問題。
話說變色龍與章魚都有所謂的變色機制,也就是皮膚內有多種色素細胞,能隨時伸縮以變化體色。其實它們皮膚內的色素細胞的數目是固定的,只是選擇性的讓其呈現而已,這好比同學們在操場上拿著各色紙板,按排練好的節目依次出示某紙板,好讓整體正好呈現出某圖案或標語一般。那麼,這樣的機制我們用得著嗎?
人的一生面對很多事件,成功的事件讓人愉快、失敗的事件讓人痛苦、溫馨的事件讓人幸福,這和變色龍、章魚等擁有眾多色素細胞是否有些類似呢?如果我們把辛酸的事物隱藏起來,而讓美好的事物放大,是否有人生光明美滿的感受呢?如果你的作法正好相反,可能頓時感到人生無望,那麼你要選擇哪一種人生呢?
佛家常說相由心生,係指一個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對事物的理解、解釋、觀感,由他的內心決定。簡單的說,就是當你心情愉悅時,世界就是明亮的,當你失意悲傷時,世界就是灰暗的。所以把辛酸的事物隱藏起來,而讓美好的事物放大是有很大作用的,那麼要不要試著藉此去找回你的幸福感呢?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等待

唐·元稹《月明三五夜》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詩人的情境描述功力實在了得,短短幾句就可以刻畫出當事人的心情與性情來。細想一下,一輩子花在等待的事情還蠻多的,譬如外出等車子、上館子等出菜、拼事業等回音、求職等消息,總有數不完的苦等,那麼等待有其意義嗎?
譬如釀一罈酒,非等個一年半載才有撲鼻的佳釀;譬如釣一回魚,下了餌哪有不必等的,尤其是放長線釣大魚,期望越大等的越是無奈;譬如調教後進,十年樹木百年才能樹人,沒有執著的意念哪裡等的下去。等待通常很是無聊,可以做點別的嗎?有些事情可以分別經營,有些事情卻須專心一致,就怕是空等待白了少年頭。
景氣不佳,同行事業紛紛倒閉,最後就剩幾個根基穩的還在苦撐,那麼憋得住可否算是一種實力?成功是不是屬於堅持到最後的人?事事難料,有時候好像就是這種邏輯,有時候卻有不怕死的後起之秀,憑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硬是搶走了最後的商機;為甚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是新加入的,沒有漫長的等待耗盡了力氣。
股市也是一樣,只有那跌無可跌才進場的方是贏家,那麼這時機該如何掌握呢?如果有人說他可以完全掌握,那應該是騙人的,否則他直接從股市撈錢就好了,不必辛苦當甚麼專家了。所以這時比的是能預留多少頭寸(口袋有多深),及對時機有幾成把握(眼光是否獨到),選股是否確實等。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後,聽從張良的計策退入漢中並燒了棧道以示不爭,其實是在掩人耳目才好暗中準備;可見得等待是為了更長遠的目標,而非等待天上掉下來的機會,實應爭取時間積極備戰,否則空等閒只怕會白了少年頭吧。

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權利與義務

隨著民主時代的來臨,法治是唯一的治理途徑,無論政治偏左或偏右,都須遵守法的規範。法治的運作是建立在權利與義務的基礎上的,公法較偏重義務的服膺而私法偏重權利的劃分;那麼這與固有的封建時代裡的倫理思想有甚麼重大差異呢?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意思是說天底下的權力都是源於朝廷的,所有土地上的人民皆須臣服於朝廷,而朝廷是遵從王的旨意行事的。由此可見,固有的封建思想只強調義務觀,因為所有的權利都是朝廷的恩賞,無庸置喙;話雖如此,人民的生命、財產還是有基本保障的,除非王命將其收回。
及至民主時代,權利與義務概依法令的規定。我國法律承襲自歐、美、日,當然也承襲了他們的價值觀念,轉為偏重權利的意念,並須負擔享受權利時所伴隨的義務。也就是說權利是個人依據法律及契約所為的意思表示,而由國家依法保障之,其伴隨的義務亦由國家依法要求之。
由於固有的封建思想只強調義務觀,所以我們從小被灌輸的儒家思想亦強調服膺道德、倫理的服從概念,譬如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等。士子為國家的菁英,更須培養節操與義氣。強調義務有何影響呢?最根本的就是責任心的培養與知恥觀念的潛移默化,所以人民皆以忠君、愛國、愛鄉、愛家為尚。西方的資本主義就很不一樣了,一切以利益為考量,而且是從個人為出發點的,即從自我到家族到民族到國家到國際,那麼強調權力觀就很順理成章了。
強調以甚麼論點為主觀意識應與民族性有關聯,沒有甚麼優劣高下的比較意味,但如今既然走入法治的時代就該明白自身的優劣點才好因應。中國人的義務觀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們有很好的責任概念,這從全面品質管理等講求責任的制度在東方較能落實可資證明;可是我們的法律概念就不怎麼樣了,經常吃這方面的虧,宜加強學習西方人的法治精神,至於是否承襲西方的個人、功利主義,就看個人的取捨了。

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小人求備?

《論語·子路(二十五)》: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聖人的話不好懷疑,可是求備的就是小人嗎?套句前經濟部長趙耀東的名言:「今日要求你完成的事,最好在昨天就已準備好了」,那麼趙鐵頭算是小人了嗎。
如果求備就能要求人兌現的話,那是極了不起的效率,果能如此當個小人又有何妨!可惜好事常不過三,如果權威夠大再扮個大黑臉的話,或許一開始會有些效用,久了必然大打折扣,也就是陽奉陰違的意思,在關鍵時刻將成為失敗的肇因。居於此,才會有君子器之的說法,這與管理不甚搭調卻是領導的要旨。
試想功利主義本是企業經營的本質,付你薪水本來就是要你拿出績效以解決問題的;可是,這樣的邏輯實不易兌現,問題解決不了換人便是了嗎?換無可換該怎麼辦呢?所以用人還是有些竅門的,也就是壓榨人還需有壓榨的好方法,否則就不會有經營的高下了。
如果換成社會主義的看法,那就不一樣了。社會主義強調國家有照顧人民的義務,這和禮運大同篇類似,故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道理是一樣的。果如此就不能一昧的小人求備了,應教人如何發揮所長以成為社會資源,即未備的應使其完備。
求備心態為究責的延伸,似與小人的定位無關,但與氣度有關。譬如某些知名企業講求創新與學習,鼓勵同仁嘗試新作為。既然是新的就不見得是完備的,所以企業須有容人犯錯的雅量,但須從中習得教訓以趨完善。世上沒有純粹的主義,也沒有客觀定義的小人觀點。所以個人仍須負起不夠完備的責任,而企業應有求變與容錯的氣度。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真理越辯越明?

記得小時候就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個說法,可是上網查不到出處,所以不知道是哪位前人的說法。這話法乍聽之下覺得有些見地,可是細想之後又會覺得怪怪的,到底是哪裡不對勁呢?
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便曰:「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大概是說「道」是不能用嘴巴說的,可以用嘴巴說的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了;「道」與真理應是相類似的吧,既然老子告誡我們不可說「道」,那麼真理應該也是不容辯論的了。也就是說真理之所以被尊為真理,表示這是心靈相通而不容懷疑的,當然更不容辯論了呀。
我們拿個實際的例子來探討一下,國際間有了紛爭各當事國皆必曰公理與正義,可是所謂的公理與正義曾經經歷無數次的辯論而無結論,而且各國所持的立場必然各有所本,能如何定論呢?聯合國能公正裁決嗎?你只要看聯合國特別設立了常任理事國,就知道這是被強國操縱著的,老大說了算吧。
講到辯論應算是一種競賽,需要公正的裁判來評定;可是,誰能當個公正的裁判呢?我們只能說誰有這個權威出任裁判吧。每次競賽總是很容易發生紛爭,也就是說參加者未必信服裁判的裁決,只是無法推翻其權威而已。
說到裁決,法官是終生職的,他們言必稱公正無私,且鎮日裡開著辯論庭;可是,法官之間的裁決就有可能是不相同的,所以還是會上演著駁回重審的戲碼,最後只能以三審定讞確認之,所以說這仍是權威的判決,你沒意見了吧。
講到真理,實在是個難拿捏得事情,凡事必有多種立場的看法,每種立場都會有可說的道理,否則就站不住立場了;那麼,這些可以站得住立場的立場到底誰對呢?歷任美國總統都說政治是妥協的,只要各方皆能接受,一定要弄明白對錯嗎?
論事情竟然可以不論對錯,那麼事情該如何接著著手呢?論語《公冶長。第二十》:『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或許可以給您做個參考。

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千金難買早知道

俗諺說:「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後悔藥」。在這個資訊無價的時代,早些獲得資訊的意義非比尋常,譬如說樂透彩開獎前就知道中獎號碼會是甚麼光景;譬如說開標前知道底價或對手的標價該有多好;譬如說天然災害來臨前得到警訊有多重要;甚至是知道明日的股價、匯率都可以套出些利益來;可是,就是千金也難買早知道!
既然千金難買早知道,也就是無從早知道(,就死了這條心吧),那麼應該做些甚麼呢?針對災害需要有風險管理及對應的應變計畫;針對研發可以有預設的研發地圖;針對國策可以有國是會議;也就是說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有對策的總比沒頭緒的好(有眼殺瞎嘛)
從來就沒有人能夠早知道,可是歷史從不停止腳步,照樣有輸有贏,而且那些經常贏的還是經常贏,可有甚麼竅門嗎?說穿了在於未雨綢繆與科技實力。未雨綢繆大概能懂,可是為甚麼要與科技實力扯上關連呢?譬如說颱風來了,氣象局無法準確預測其動向,常造成爽放颱風假或者措手不及呀甚麼的;可是氣象局至少已經告知我們颱風就在附近了,有心人總該知道要防颱了吧。還有災後救應方面如果有充分的直升機、兩棲車輛該有多好;如果國家的科技實力不足,這些都是奢談了吧。
《中庸第二十章之六》:「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所謂“豫”就是指事前充分準備的意思,雖然無法正確知道將發生甚麼,可是事前應準備的方向還是清楚的,所以有充分準備的人當然贏過沒充分準備的、而稍有提防的當然贏過毫無戒心的。

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提綱挈領

《尚書·皋陶謨》:“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機。”。在繁忙的工商社會裡工作,忙的不可開交的被稱為日理萬機;可是光靠勤勞有用嗎?《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善張網者引其綱,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聰明過人的韓非子給了極具智慧的答案:一張大網何此萬機(),只要提綱挈領就行了。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某篇報導,認為庸官與貪官同樣危害著社會,庸官雖然沒有汙錢,但是把社會資源給糟蹋掉了,與貪官的罪惡其實沒有太大分別。那麼庸官是如何成為傭官的呢?只因為弄不明白效率與效能之辨,或許這位庸官仍然是戮力從公的,可是做不出效果來,做再多也沒用,只是徒增浪費而已(譬如努力地蓋出一推蚊子館)
提綱挈領既如此神奇,庸官們為何不知行使呢?有心人又該如何進行呢?首先必須落實組織的建置,意思是說一張大網不只是一堆繩子的集合,必須先將它們編織起來,而重要的網絡還須換上較粗的綱繩,也就是利於提綱的所在。組織不是要用時才建立的,必須事先準備好它,所以我們常看到魚夫們得閒時就在整補他們的網子。
社會的組織比起一張大網要複雜多了,除了建置與整補外,還需進行系統化的工作,也就是說必須落實部門分工、分層負責與控管。即在組織與職掌之外再加上工作流程、資訊流程及管理制度,而所謂的綱繩係指其指揮控制與協調體系,透過它使整個組織活動起來。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意氣之爭

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常遇到超車的情形,被超車的通常就算了,反正自己也會超別人的車;可是有些人無論如何就是想要超回來(是誰那麼大尾,竟敢超我的車),如果對方也是這種態度,那麼一場意氣之爭就這麼爆發了。話說意氣之爭通常是沒有甚麼好下場的。
會下圍棋的應該知道圍棋裡有所謂的的劫爭,意思是說你想贏得這個劫爭就必須在別處讓一步(即逕行消劫而不回應對方的棋著),這時雙方必須審視這盤棋留下了多少缺陷,禁不禁得起不回應的損失。如果雙方都不認帳消劫而在各處挑釁的話,那麼這個劫便打得沒完沒了了,有時候一場劫爭甚至可以決定這盤棋的勝負。
社會上經常看到卯起來打官司、打折扣戰、擺闊啊甚麼的,這大概是所謂的輸人不輸陣的意思吧。有時候打官司或打折扣戰是有其目的的,用來逼迫對手就範,如果投入的資源已超過可以回收的利益,精明的商人通常會以妥協作收,只有那不明就裡的外行人才會使出渾身解數的。

如果退一步可以海闊天空,那麼爭這個意氣就沒有必要了;可是當事人往往是看不清這層利害關係的(輸了面子而贏得裡子),好像當時只顧著面子的問題而不顧一切的後果。如果退一步已是生死關頭(如八年抗戰),那當然是要拼命的,可是事實通常不是如此,反而是爭完了的後果讓人很傻眼,驚呼怎麼會這樣,那很不值啊!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效率問題

智庫百科說:「效率:給定投入和技術的條件下,經濟資源沒有浪費,或對經濟資源做了能帶來最大可能性的滿足程度的利用,也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的一個簡化表達。」。簡單的說,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類的願望和需要。效率一向是用來衡量績效的指標,我們從小就被教誨做事情要有效率,可是有效率就必然管用了嗎。
講到效率,我覺得最沒效率的工作是在簽到簿上簽名了,一本簽到簿竟然要花一整年才簽得完;如果要比賽誰簽得快,或許用不著半天就簽完了。可是人事室的規定是只能簽當天的,早簽晚簽的都有問題,而幫別人簽的更是問題大了;這豈不是違反了個人效率與團隊合作的原則嗎?我想大家應該很清楚我只是在反諷,這件事情與個人效率及團隊合作的原則無涉。
這年頭注重運動與養生,經常看到一群人繞著操場跑步。話說繞著操場跑步應該也是沒有效率的,跑完一圈操場回到了原點,既無做功也無產出,談不上甚麼效率可言;可是跑完了一圈大家都很高興,可能再跑個一圈甚至好幾圈,這是甚麼緣故呢?當然我又在反諷了,從另一個角度看,在一個小時內跑最多圈的被譽為最有本事,而不是浪費了最多體力(也就是最沒效率)
如果你家有一塊草皮,你可能多了除草的活。有些人很勤快的除草,有些人逢年過節才難得除上一回;不論除草的頻率如何,除了草之後效果都是一樣的,那麼請問哪一種比較有效率呢?有人會說常除草的比較勤快,有人卻說必要時再來除一回就可以了,那麼以效率的觀點看,請問誰說的對呢?
效率一詞應是管理界發明的產物,用來觀測個人或機構的績效的;可是,搞管理的搞不過管法律的,而管法律的管不過玩政治的,所以出了管理界還堅持講效率好像就沒有太大意思了。譬如說軍方把撤退叫做轉進,那麼把轉進轉得很順暢的是很有效率的嗎?這個好像難有確切的答案,或許這就是社會的多面向的價值觀吧。

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一問三不知

通常我們以一問三不知來形容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可是到底是哪三不知呢?《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意思是說:「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提報。如今我對這三方面都還不能掌握就向上提報,怎能不碰上難題呢? 」。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看事情至少要能區分開始、發展、結果三個階段的掌握要件,因為每個階段的背景、狀況、意義及手段皆有所不同。通常我們警覺到開始的階段,便以為撿到寶了,急著向上提報以免向隅;殊不知卜卦者需要知道變卦的道理,當案子走到瓶頸時,上位者當然會(小人)求備啦,那麼誰捅的蜂窩就由誰去收拾吧;還有事情既然進行了,必然會有善後的工作,如果善後的代價大於報酬的話(或者成本大於成效),上位者又能怎麼想呢?
開始階段的功夫,《中庸·第二十章之六》有段精彩的分析:「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即做任何事情,預先有準備就容易成功,沒有準備就容易失敗。說話前先有準備,就不容易辭窮理屈;做事前先有準備,就不容易發生困難;行動前先有定論,行動後就不容易愧疚;出發前先有準備,就不容易走到窮途末路了。
發展階段的功夫,易經有很多演示,可是易經太難理解了,不妨借用一下西方的風險管理的觀念。維基百科說:「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是一個管理過程,包括對風險的定義、測量、評估和發展因應風險的策略。目的是將可避免的風險、成本及損失極小化。理想的風險管理,事先已排定優先次序,可以優先處理引發最大損失及發生機率最高的事件,其次再處理風險相對較低的事件。」。
結果階段的功夫,或許可以套用政策評估的概念。智庫百科說:「公共政策評估是指特定的評估主體根據一定的標準和程式,通過考察政策過程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對政策的效果、效能及價值所進行的檢測、評價和判斷。」。經過政策評估的檢驗,應能知曉善後工作的重點與挑戰,如果政策是成功的,應能說服民眾與立法部門買單;如果政策是失敗的,也能知道補救之道何在。
都說人算不如天算,所以如今流行著『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的推託之詞;計畫或許趕不上變化,可是相差應不至於太遠吧,再根據後續發展稍加調整即可;如果運氣真的很背,遇上金融海嘯、天災人禍呀甚麼的,那就要比誰較有韌性了。如果你經常體察一問三知的功課,相信也會比較有韌性的。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如魚得水

話說通常祝賀別人得到合適的環境或工作,便說如魚得水,該成語出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可是,魚原本就須生活在水裡的呀,那麼如此祝賀人是否暗示在此之前此人處於困境中,差點就沒命了呢?然而這對於劉備而言確實是這樣的,所以只要孔明不在場時,他通常都是要吃敗仗的,其中尤以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為最。
魚得水原本是最基本的需求,可見得魚沒得水會是性命攸關的事情,有些人就是善用這種自我砥礪的心境來提振打拼的決心,而到底是否是魚其實是無關緊要的。譬如創造蘋果傳奇的賈伯斯有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並不表示賈伯斯提倡飢餓或愚蠢,而是保持一種蓄勢待發的心態。
歷史曾記載漢朝開國大將韓信在井陘背水一戰的故事,韓信運用了兵法上 ‘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謀略,創下了以寡擊眾的典範。漢軍因背河而戰,無路可退,人人咬緊牙關拚命,反而成為必勝的關鍵;這與如魚須得水才能存活其實是一樣的道理呀,您說是嗎!
不論是如魚須得水或是背水一戰,其實就是立定決心的意思,而決心正是必勝的基石。為了確保決心的貫徹,韓信用上了背水一戰的險招;如果是你,準備使出甚麼招式呢?切記,這是指如何激勵群體的決心而不僅只是個人的決心。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做雞著筅,做人著翻

連續放三天的新年假很快過去了,人們紛紛擠著上高速公路好返回工作崗位;不論假期是否過得愉快,都必須回去工作了。這讓我想起台灣諺語說:「做雞著筅,做人著翻。」,意思是做人要像野放的雞一樣努力(啄食)以便營生。話說野放的雞就算吃不到主人準備的食物,也不至於餓死,因為牠們一直都是很努力四處啄食的,而人們也應像牠們一般努力過活,這是做人應盡的本份。
如果你像那隻野放的雞,你是自由的,鎮日無拘無束的覓食,哪兒有吃食的便往哪兒去,顯露著奔放的性格。如果你像那隻野放的雞,你是自在的,鎮日裡當著自己的主人,不虞旁人的干擾,有尊嚴的活著。因為如此,野放的雞總是神氣十足的,高興了便扯開嗓子大叫幾聲,不管身旁是否有尊貴的人們在側;痛快了便飛上枝頭彰顯一下還存在的飛翔能力,遑論究竟能飛得多高。
聽說接著的便是雞年了,如果生肖的傳說是靈驗的,那麼這個年頭裡人人應當是趾高氣昂的。所謂的趾高氣昂並非是指盛氣凌人,而是一種活著的態度,一種信心十足,就算是天掉下來也不畏懼的心性。如果生肖的傳說是靈驗的,你我便是那時間的主人了,只有督促著別人過活,而不是被人指著鼻子做事的,所以另一個諺語說「寧為雞頭,不為牛後」。
別只是羨慕雞的自由自在過活了,別忘了「做雞著筅,做人著翻。」的諺語。意思是說既然是個人,就須盡人的本份,就需上天入地的打拼。也就是說想當個雞頭是有代價的,不可像牛後那樣依戀著別人施捨的俸祿,就算那俸祿是羨煞人的,也絕不會掉口水,而是甘於啄著那混著沙石的自找的微末食物。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歲月的痕跡

人年紀大了是藏不住的,武俠小說裡有神奇的易容術,其實只是化妝的功夫,否則就不會有如今醫美科技蓬勃發展的空間,但說穿了也只是美容、保養、拉皮等人為的補救;其實人老了就是老了,所有器官、機能皆同時老化,以現今的科技恐無解決的辦法。
是否顯老通常是看臉,有些人很會化妝,可是鬆弛的肌膚會讓他洩了底;於是有人找醫師拉皮,可是人皮就這麼一張,而越來越老的皮如何經得起一拉再拉呢?於是有人迷上注射肉毒桿菌,弄得皮笑肉不笑的,要是在農曆七月的話怪嚇人的。
除了臉,胳臂腿等也不怎麼聽使喚,通通不由自主的往下垂,胸部掉到肚子上,臀部掉到大腿上,而小腿沒處掉就這麼不見了。還有那頭髮也不爭氣,不是禿了便是白了。眼睛也不乖,跟人家流行甚麼老花眼、飛蚊症的。牙齒也不堪,蛀的蛀、掉的掉,雖然給它戴了帽子還是不留情面,所剩無幾啦。
身體不行,那心理不老總可以吧,人家不是說人老心不老呀甚麼的;可是記得隔壁的大叔總是數說他當兵時如何神勇的,但卻很少聽說他現在有多麼勇,如果真要組個防護團呀甚麼的,恐怕立刻推給年輕人去表現吧。
林肯說:『一個人四十歲之後,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人們小時候多半天真無邪、人見人愛,為甚麼長大後有些人英姿煥發,有些人卻是畏首畏尾呢?老了以後有些人慈眉善目,有些人卻是面目可憎呢?佛家說相由心生,或許有其道理吧,歲月在人身上留下的種種痕跡,可以說通通都是負面的,唯有智慧的累積才是正面的,而智慧隱隱的在臉上透露出些許莊嚴的光芒。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大哉願力

維基百科說:「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即在於『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的弘願應是大眾曾經聽說過的,地藏因弘願而偉大,那麼平凡的我輩可否效法一二呢?
近來流行的願景可以說是與宏願類似的概念。沒有願景的企業通常也是活著的,只是不明白奮鬥目標應是甚麼?而立下願景之後激勵全體戮力以赴,借以達成理想的目標。沒有宏願的個人當然也是活著的,而活著只是圖個溫飽而已(或許還有家人那就圖個全家溫飽吧),如果還有個宏願,他就知道還有事情等著他去努力。
有沒有宏願其實就是自願與被動的區別,而完成宏願的心力就是所謂的願力。譬如我們的父母總是希望兒女比他們強,所以自願的栽培後代,就算是犧牲了自己亦無所謂;譬如三餐溫飽是生活的基本要求,所以很多人被迫著去賺錢養家活口;自願就是心甘情願的意思,而被動就是迫於無奈而已。
通常功績是被累積出來的,而願力正是那推動的力量。說是宏願或許會造成心理壓力大而躊躇不前,或許你可以分段的許願,然後分段地去實現它。譬如某人許下讀大學的願望,他高興地做到了,然後再許下念研究所的願望,他依然高興地做到了,然後再許下念博士的願望,相信他還是會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