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捨我其誰


《孟子·公孫醜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是孟子去齊時回答弟子的一段話,表示當今之世欲平治天下者除了他以外還能有誰呢?這段話表明了孟子的抱負與時局認知,處亂世而思撥亂反正的人,就是要有這樣的氣魄與宏志。

相同的,佛教《地藏本願經》說地藏接受了釋迦涅槃前的重托,立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誓大願。孟子與地藏皆歷史上難得的聖人,其格局自非尋常匹夫所能比擬,但是這般心態的修練,仍是眾生可以仿效的,只要將範圍適當縮減即可達成。

譬如說,我是一家之主,那麼我應以匡正本家為志業;又譬如說,我是一個單位的主管,那麼我應以振興本單位為志業;再譬如說,我至少是個人的主宰吧,那麼我應以發展自我為志業。依《大學》論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所以誠其意、正其心、修其身、齊其家、治其國、明明德於天下,本來就是一連貫的責任與志業的提昇過程嘛。

時代創造英雄,抑或是英雄創造時代呢?其實時代固創造英雄,英雄亦創造時代。“身為電腦界的龍頭,比爾蓋茲深刻的體認:面對新的競爭時代中,企業成功的核心關鍵,已經從80年代的品質管理,90年代的企業再造,走向2000年後的速度之爭。”,那麼這個速度之爭對於個人志業的格局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局勢渾沌的地球村時代,不論吉凶均快速擴散,不論喜惡皆難逃牽連,而這正是個人奮發突起的絕好時機。試想以往的英雄好漢欲成為世界級的人物會有多難,可如今只要點子夠新、夠奇,馬上成為風雲人物而蜚聲國際,所以人人皆可高喊創造新時代捨我其誰。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心理障礙


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穽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嘯傲山林的萬獸之王被人捕捉豢養之後,竟淪落為搖尾求食的可憐蟲,那麼再度縱虎歸山,就能讓它重拾昔日的榮光嗎?我們不是老虎,也沒有做過這類實驗,故不能得知;可是如果是個漢子,經歷了這番折磨,或許已傷了自尊而難以平復吧。

現實的社會有時也挺折磨人的,很多意氣風發的青年因為經不起挫折而變得消沉、憂鬱,再也挺不起腰桿來。有人說:「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這真的會是個好辦法嗎?或謂「覆水難收,破鏡難圓。」,受了傷的心靈總不容易彌補了吧;可是如果重新培養起另一種信心會不會比較快呢?所幸行行可以出狀元,只要找出自我的興趣與長處,任何領域都能出類拔萃的,實不必拘泥於世俗的出路。

譬如說不喜歡讀書的孩子,硬逼著他讀死書當然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吧;又譬如說喜歡動手的孩子,在做中學會比窮說理來得了然明白;再譬如說喜歡交朋友的孩子,從事出門打拼的工作會比埋首案牘要有前途。如果為人父母或為人師長的人,只能依照自己的經驗、法則規範後輩,可不可以說是犯了某些心理障礙呢?

還有一種人,凡事講求完美,「Do my best。」總不離口。這種人有累死自己的傾向,容易把自己逼入絕境,闖得過時或許可以得意一時,但闖不過時就犯了佛家所說的著相,彷彿跟自己有仇似的。學過機率的人應該知道,能一直過關的機率有多低,過與不及的心思都可以說是某種心理障礙吧。

電影《侏羅紀公園》裡有句頗富智慧的名言:「生命會自行找到出路。」,或許這就是上帝創造萬物的精妙之處吧,所以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不需要也不能夠預做安排的。命中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凡事應盡人事而聽天命,既不因循也不偏執。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遇上百年大旱的時節,限水措施都已啟動,好不容易熬到梅雨季節來臨了,只能用大旱望雲霓來形容此刻的心情;可是報載這個梅雨鋒面可是個致災性的傢伙哪,真有那麼衰嗎?昨天已下了整天的大雨,局部災情已經發生,可是氣象局說真正的雷雨胞今天才開始發作,怎麼老天爺都是這麼當的呢?真的是如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唐·杜牧《贈别》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帘總不如。」。都說少女情懷總是詩,而這樣的詩只屬於春天的愛意滋長的季節,所以便出現了電影裡出現過的情節:邊說邊拔著玫瑰花瓣,他愛我,他不愛我,他還是愛我的。其實這時的愛是曖昧的,好像發生了很多事,又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真是急死、悶死人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作為知識份子,都三十好幾了,是否該創業了呢?這是一般人的共同疑問吧,是一輩子當個窮而不死的員工,還是橫下心來當起富而不樂的老闆呢?這樣的問題或許十年前已想過,或許十年內還要再想很多次,但是光想著有用嗎?不如狠狠的那個了啊。

李商隱《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從事後的他人眼光來看,很多故事的結局充滿著惋惜與無奈;但其實人生苦短只怕蹉跎,雖然古來英雄多路短,但世人還是最喜充英雄,在躊躇滿志之後最終只能以不悔作結,那怕是不容悔、不該悔、不想悔、還是不知悔。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得與失


有句台詞說;「沒知識也要有常識,沒常識也要看電視。」。在還沒有網路的世代裡,看電視是最主要的消遣與社會接觸管道,很多常識、流行語、次文化都靠電視傳播。即使是網路發達的現代,電視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媒體。粗略估計,個人看電視的時間應為其休閒時間之大宗,甚至於因為想看電視而占用了非休閒時間。

如果不相信個人看電視的時間為其休閒時間之大宗,可以自我做個實驗:找一天完全不看電視,將發現可運用的時間多到有些無聊,得找些事情做做才好打發。關心兒女教育的媽媽們一定會說把看電視的時間拿來唸書該有多好,可是完全不看電視真的好嗎?萬一不近人情只知讀書怎麼辦?

台語有句俗話說:「捏怕死,放怕飛(捏在手心生怕捏死了他,攤開手又怕他飛了去)。」,用來形容得失心過重其實還蠻貼切的;問題在於捏著的究竟是什麼?如果是掌上明珠的話那就茲事體大了,仔細想想是不是離不開這樣的心思呢;鼓勵孩子外出發展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那少女們期待愛情時好像也是這樣子的吧。

孔子說:「會游泳的人很快就學會划船,是因為他忘了水的存在。」。換句話說因為會游泳的人視落水為尋常事,如果換做現代的運動,可以說是會游泳的人很快就學會衝浪吧。所以平常心應是屬於有本事的人的,你說如何叫一個生來怕水的人上了獨木舟而要他抱持著平常心呢?

曾經聽過某人因為得失心過重而學不成高深的技藝,可是如果沒有企圖心的話又怎會去尋求高深的技藝呢?可見得這其中必有一轉折:學習過程中需要有旺盛的企圖心,才有足夠的動力求好求精;學成之後則自能持平常心,得以綜觀全局、持盈保泰。

佛家云棄此舟才能登彼岸,所以有得必有失,有失才能有得;問題在於如何辨別何處用舟而何處棄舟,若該用舟處無舟及到岸仍捨不得棄舟者都是登不了彼岸的;只有道行高深的人才能看得清局勢、釐得清用度,所以別輕易的勸人看輕得與失,除非有把握為他指明一條正確的道路。

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權力使人腐化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這是英國阿克頓爵士(Lord Acton)的名言,其意思既明白也能服眾,所以被廣為引用,但為什麼會如此呢?這樣的發展是不歸路嗎?

有人說權力是能要求別人做不樂意的事,意思就是有權使喚別人做事。即使是不願意做的事,如果這些事是必要的、正當的、不超過的,那麼這應是行政者的權力行使,即合乎公益並且符合比例原則的規範。現下的行政干預作為大概都是這類性質,它們可能被叫做國民義務,只要是公平正義的事總壞不到哪裡去吧。可是,在封閉的社會裡就是會出現作威作福的人,他們當然容易腐化啦。

還有一種說法:權力是指掌握了社會利益的分配權,意思就是有權訂定社會利益的分配規則。那麼誰有這樣的權力呢?在民主國家裡其實就是指國會議員,他們可以審核國家預算、訂定利益攸關的法律。提到利益,有興趣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富有的財團、企業家,於是國會議員與財團的勾結成了不能說的秘密,逐漸腐化不令人意外。

在還有皇帝的時代裡,皇帝及其臣工主宰了生殺大權。主宰生殺大權當然是一種令人畏懼的權力,於是具有這種權力的人只聽得到拍馬屁的話,從屬報喜而不報憂。聽不到實話久了便會脫離現實,漸漸腐化是必然的趨勢吧。現代社會已經沒有皇帝,生殺大權演變為司法權,法官、檢察官們好像也很容易脫離現實,所以所謂的恐龍法官、檢察官也時有所聞。

日常生活裡其實也有所謂的權力行使,譬如子女接受父母的管教、學生接受師長的規範、下屬接受長官的指揮等。既是權力,其實也會腐化,譬如下屬巴結長官、子女長大後不再對父母說實話等,究其腐化的原理,大致上是相通的,值得當權者深思。

絕對的權力絕對使人腐化,又為什麼呢?這個議題只要觀察極權國家的種種現象便不難理解了。極權國家裡的行政、立法、司法權都是絕對的,而極權國家的貪污、弄權必然比民主國家嚴重,因為絕對的權力是難以監督的,這好比肉類較青菜容易腐化,而海鮮是最容易腐化的,因為它是貓膩嘛!

既然權力使人腐化,那麼該如何防治呢?最先想到的答案是法治,譬如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既是平等所以受到同等的規範,所以無權的人可以舉發有權者的過錯。其次是輿論,不平則鳴,輿論的好處是可以立即節制,壞處是容易被人操縱。再者是制度,譬如說憲法保障基本人權,防止極權,行政、立法相互制衡等;再譬如選舉、罷免權與民選首長、民意代表的任期等;又譬如監察院的彈劾權、糾舉權、審計權等。

徒法不能自行,雖然法治、輿論、制度可以監督權力的腐化,可是如果社會道德敗壞或者人民冷漠,上述辦法都將只是虛有其表。所以如何端正社會風氣、倡導專業倫理,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解決方法,故《論語·顏淵》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入境問俗


宋·陸游《遊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一句描述山西村的山水重複阻隔,儼然是個遙遠的異地,後一句描述山西村的風光明媚,又是另一個人口聚集的豐富他鄉;若以台灣的地形複雜外加聚落密集,符合這般描述的“山西村”將難以計數。

現代人因為交通發達了,可以很容易的到達百里外的異地;好處是促成遠距離的一日生活圈,壞處是遠距離謀生已成慣例,而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好差事難覓;早晚到處可見通勤的上班族,尋常的搭火車、地鐵、客運、或自兼司機,搭高鐵的縮地行者甚至搭飛機的空中飛人亦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

既是到處謀職,也就是以他鄉為故鄉的意思,那麼入境問俗自然成為免不了的故事了。譬如我老家在基隆,高中到台北唸書、上大學到中壢去,上班則歷經高雄、中壢、台北、新竹、板橋、再到新竹,最後在新竹定居。如今各家小孩上大學也皆遠赴他鄉為多,畢業後就地發展應為自然設定、不另他求。

遠遊他鄉的好處是可以認識各地風俗民情以及美食,台灣雖小南北風情卻差異極大;想必是氣候及地形因素造成的吧,譬如荔枝只能栽種於新竹以南、釋迦只有台東的最好、香蕉以台中的聞名、大西瓜必吃花蓮的、蓮霧當問屏東產、柑橘以寶山為最、……

文化貴在交流,現下各都會區的外來人口應已過半,在地文化固然依舊保留,外來文化更是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喧賓奪主之勢明顯易見。古來所謂入境問俗是指融入他鄉的文化吧,現今的入境問俗或可謂問鼎在地文化。這種趨勢尤以都會區為最,所以處處可見嘉義雞肉飯、池上飯包、東山鴨頭、彰化肉圓、台南虱目魚肚、基隆甜不辣、……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黑暗與恐懼


人類的感官好像只有眼睛還可以,其他的都不怎麼樣,所以一有狀況總是四處張望;如果此時天色昏暗或是處於暗室,便有不安的感受;或許有人認為聽力也不錯啊,其實此時的聽力只能加深不安的感受,甚至覺得恐懼;尤其是平時視力、聽力特好的人,越是惶惶難安,為甚麼呢?

人類的能力好像以智力為最,其他的都不怎麼樣,所以一有狀況總是搖頭晃腦的判斷;如果此時的局勢依然混沌不明,便有不安的感受;或許有人認為體力也不錯啊,其實此時的體力只能加深莽撞的危險,甚至引發更大的危機;尤其是平時智力、體力特好的人,越是惶惶難安,又為甚麼呢?

人類自稱是萬物之靈,總覺得自己是特別的、上帝特製的,所以習慣於主宰一切;因此一旦落入難以主宰的境地,頓覺失去了信心,而上帝又沒有即時出現,恐懼感當然會油然而生啦!如果是遠古的人類,習於弱肉強食的環境(比人類強的物種太多了),一有狀況,最先想到的會是把自己隱藏起來,等弄清楚狀況再來行動吧。

據說如果上帝把某人的門關了,會幫他開上一扇窗,所以盲人的聽力、觸感便會發達起來;他或許已難以主宰一切,於是他的心謙遜了、鎮定了,以便習慣於黑暗中的摸索;但是,他的心卻光明了,不再恐懼處於黑暗中,其實在黑暗中依然可以摸索,依然可以生活。

一個人不可能為了克服對黑暗的恐懼而把自己弄成瞎子吧(把眼睛矇起來就可以了),但是克服對黑暗的恐懼卻是一種重要的鍛鍊,以便應付不時之需。譬如說身處地球村的現代人,面對各種風暴難以身免時,彷彿突然置身於黑暗中一般,如果素有面對黑暗的能耐,那就太好了。想想瞎子是如何克服對黑暗的恐懼的,其實就是一顆謙遜的心加上上帝為他開的那扇窗,便能安心的摸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