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求學問

台灣已經實行十二年國教,上學已然成為每個人成長的一個必然過程了;可是古人上學不是想上就能上的,所以都說是求學而不是上學。求學的意思明白了,那麼「求學問」又是什麼意思呢?學了以後為何還要再問呢?是不是問了之後可以更清楚些,或者是讓教授對你更有印象而刮目相看呢?
唐.李節〈餞潭州疏言禪師詣太原求藏經詩序〉:“抑能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者也。吾請言之。”曰“論者不思釋氏扶世助化之大益,而疾其雕鎪彩繪之小費,吾故曰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常被用來譏諷那些沒有真實學問的人,那麼求學問是不是就是想知其然而且想知其所以然的呢?可是有些事情大家都知道會是那樣,但是到現在還是不清楚為何會那樣的呀。
孟子 告子章句上(十一)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是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說研究學問的道理沒有別的,只要去尋求失去的本心就是了。
如果求學只能學到前人已知的事,那麼人類從此不會再有進步了,所以求學問者除了想知前人已知的事,更欲知前人仍未知的事囉。已知的事可以問可以查,未知的事如何得知呢?所以凡事仍須懷疑,並從疑難處尋找真相。如果你偶能得知一二未知的事,那就是真有學問了。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視若無睹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視之若無睹也。」。視若無睹通常指遇到應該有所回應的事而不為所動,當作沒看見一般。比如說在火車上遇到該讓座的情形卻裝作沒意識到,比喻為人麻木不仁。如果對旁人的事視若無睹,或許是心不甘情不願;可是如果是對自己的事也都視若無睹,該作何解呢?
我說對自己的事都視若無睹,或許有人認為不會這樣的吧;其實這樣的事情還經常發生著,比如說年輕人喜歡熬夜,醫生早說過熬夜對健康的影響很大卻置若罔聞。如果是因為天大的事情需要熬夜,為了大義那也就罷了,其實只是為了追劇、逛夜店、夜遊、打麻將等無意義的事,你說怎麼老是跟自己過不去呢?嫌命長麼!
年輕人不懂事,那麼成年人呢?這年頭景氣總是不好,動不動就裁員,如果哪天碰上了的話會很慘的,可是針對這樣的事情你有所準備嗎?比如說平時多儲蓄、培養第二專長、發揮自己的價值等。或許有人說不會那麼倒楣吧,我比隔壁的張三李四優秀多了,有人墊被著;殊不知裁員都是一大把一大把的,就那幾個墊背的哪夠用呢?
西諺說天助自助,意思是連上帝都只買自助者的帳,如果對自己的事也視若無睹的能怎麼救呢?偏偏很多人只看得見別人的問題,卻對自己的問題不聞不問的,這樣的人該不會跟自己有仇吧,還是上輩子欠的孽呀。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只是該睜睜眼先。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自由心證

維基百科說:『證據與待證事實間關係的強弱,是謂證據的證明力。法官根據某證據的證明力的強弱,決定是否採用該證據以作成判決。在這之前,法官必須在不受非法外力干擾下,獨自在心中依據論理及經驗法則理解證據所代表的意義,以評估證據的證明力。這個過程就是「自由心證」。』。
為什麼法官特別需要強調自由心證呢,因為法官須具備獨立的人格,在不受非法外力干擾下,才能彰顯與人審判的客觀性。那麼一般人若不是法官是否也需要自由心證呢?話說每個人應是宇宙間獨一無二的,除了自己難有清楚認識你而熟知你的所有事情的人,所以自己應是自己獨一無二的法官,斷定你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無誤的。
人生常面臨抉擇,如果你就是你那人生的法官,該如何斷案呢?法官須有人起訴才能判案,所以首先須有案子也就是你有人生抉擇的存在,不然就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了。法官須依據證據判案,所以其次你須收集相關證據,而自由心證就是判斷證據的證明力的有力工具了。最後當然是審判啦,依據案由及證據的證明力來決斷人生應行的方向。
你的自由心證是否可行呢?在於你的是非概念是否清晰堅定。也就是說是非不分的人是做不成自由心證的,或者是說昧著良心的人也是談不成自由心證的。自己給自己當法官不是為了定輸贏而是為了明是非,那麼欺騙自己又能有甚麼樂趣呢?乾爽而已矣。所以做人還須有些正義的素養,才能明辨人生的方向及存在意義。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零和賽局

維基百科說:「零和賽局(英語:zero-sum game),又稱零和遊戲或零和博弈,與非零和賽局相對,是賽局理論的一個概念,屬非合作賽局。零和賽局表示所有賽局方的利益之和為零或一個常數,即一方有所得,其他方必有所失。」。零和賽局有兩個重點,即「屬非合作賽局」及「利益之和為零或一個常數」。
通常在封閉的競爭狀態下容易出現零和賽局,因為競爭所以難以合作,因為封閉所以難有多出來的利益,既如此那只好拚啦。比如說兩個男生困在無人小島,為了競爭有限的資源又難以成為一對,只好使出渾身解數囉。其實世界那麼大,可以合作的事情那麼多,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不容易出現零和賽局的。
在自然的環境下難有零和賽局,可是人為環境下就很難說了。比如所有的人類賽事贏家就那些,也難有合作的空間,幾乎都是零和賽局。再比如政治競選,席次就那些,你多一席我就少一席,通常也是零和賽局。尤其是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的競選必然是贏者全拿,沒有人會客氣的。
零和賽局否定了人類社會合作分享的價值體系,可是這樣的局面偏偏又都是人為造成的,只能說是人類社會的矛盾了。如果在一個還沒飽和的市場裡,大家可以去開發新市場,不須硬碰硬;可是如果市場已經飽和了,必然出現零和賽局的現象,想不開的會繼續留在紅海裡打滾,想得通的就會另尋藍海去了。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放輕鬆

《儒林外史.第一回》:「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追求成功總是人們永遠的夢,可是有些人費盡心思總難成功,而有些人談笑用兵卻能有所建樹,那麼這是所謂的八字不同還是老天爺不夠公平呢?其實這與人的心態攸關,越是刻意追求的越是自我設限,看開了反而容易水到渠成。昔時增廣賢文說:「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了。
你是否有過臨事時腦筋卻裝了糨糊的莫名感受呢?據說過度緊張的反而容易腦筋遲鈍,不信你看那諸葛孔明向來氣定神閒卻能料事如神呢。當然啦,諸葛孔明乃一神人,不是一般人等可以比擬的;可是你是否注意到,氣定神閒的人不見得都很聰明,卻都很冷靜,不像衝動的人那麼容易壞事。
有些人神經一向大條,一聽到要放輕鬆,那真是再好不過了。可是放輕鬆不代表可以逃避責任,該幹的事照樣要幹,遲了照樣受罰;放輕鬆是因為緊張只能壞事,而放輕鬆了按部就班地做反而容易有成果。你看那獵豹飛快地追逐獵物,其實心情應該是篤定的,才能眼明腳快而攻擊準確俐落的吧。
總結的說,做事的態度需要嚴謹而心情卻須輕鬆,但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容易得清神分裂症呀?如果你只能一心一用,或許是對的;可是人的腦袋本來就是可以一心多用,而且一向一心多用的呀,比如說你正在趕工但是應該不會忘掉吃飯這件事,也不會忘掉別人欠了你錢還沒還清。如果你時常廢寢忘食,那就是表示沒有放輕鬆了,據說這樣很容易出事的唷。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合法掩護非法

如果想騙你的人在臉上寫著「我是騙子」,請問你還會受騙上當嗎?問題出在沒有壞人把「我是壞人」寫在臉上的,所以老實人繼續受騙上當。更有甚者,壞人為了掩護做壞事的行當,還會想方設法掩護其行跡,最好是在對象毫無警覺甚至是相信他的狀態下行騙,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幹壞事的通常需要一些機靈,不然幹不成壞事,這好比擅長狩獵的貓科動物,都有潛行欺敵的本事,才好在近距離突襲獵物。可是據說貓科動物的狩獵得手機率還是不足三成,那麼聰明的壞人不見得比貓科動物機靈該如提高成功率呢?如果壞人跟你說他們是合法的信譽卓著的殷商,跟著投資肯定賺大錢,請問你還有戒心嗎?
為了取得你的信任,這樣的壞人必然提得出合法廠商的證據,因為他們不會單獨的只騙你一個,最好的情況是一群人同時受騙,這樣的話大家的戒心都會降低的。也就是說他們會拿你的合法身分去騙第三者,而且拿第三者的合法身分來騙你,既然你與第三者都是真的,就會誤以為該壞人也是真的。
《荀子·大略》:「流丸止於甌臾(低窪處),流言止於智者。」,那麼為甚麼流言止於智者呢?因為智者習於依據事實判斷情勢,懂得時時思考時時防偽。高明的騙子們ㄧ定不會打從一開始就行騙,而且一開始所有拿出來的東西一定是真的,直到建立了信任感之後才開始行騙的。如果你是智者,你的警覺心不會降低,而且事事必然查證。最重要的,不合理的報酬必然要懷疑,所以很難騙到。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關懷

維基百科說:「關懷指的可能是愛與同理心」,愛與同理心不是用金錢與物質可以替代的,所以關懷是一種溫度而非物質的給予。比如說中國人講求孝道吧,有些人說他每個月都有供養父母啊,可是父母卻感受不到他的關懷。再比如說父母應當關懷子女吧,但這不是比賽誰給子女最多金錢與物質,而是真正的愛與關心。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意思是說很多道理可以在烹飪的過程中領會。一個好廚師怎麼認證的呢?有人說廚藝的關鍵在火侯,比如說國人愛吃的炒飯吧,有些人就算用上澎湃的好料也炒不出膾炙人口的好味道來,而上道的廚師只靠鍋氣就能把簡單的食材化為美食了。有人說廚藝的關鍵在刀工,一個好廚師必須把食材切成適合烹飪與食用的大小與形狀,才能烹出得當的料理來。
烹飪難以比擬是否具有愛心,但是火侯卻是可以直接感受的,因為那是一種溫度上的拿捏,使得食材的本味徹底發揮,甚至於產生了融合各項食材的獨特味道來。而烹飪的刀工特別需要同理心,設想甚麼樣的料理需要薄切,甚麼樣的料理需要厚切,總要洽得其分才有好料理。而且必須考量食用者的感受,比如老人、青年與小孩能接受的食物應該是不一樣的。
天底下少有不關懷子女的父母,可是關懷難被子女接受的情節卻時有所聞,這是甚麼緣故呢?對比於烹飪,如果火侯不足而半生不熟的能吃麼?而火侯過度燒焦了的食物能下嚥麼?如果因為不洽當的刀工導致食物不夠入味,或者是過粗、過細而難以入口的料理能接受麼?所以關懷必須是適度而富有愛心(溫度)與同理心的。也就是說適度的關懷是打氣,而過度的關懷卻是騷擾了。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含糊

維基百科說:「日常語言中,含糊是無法避免的,甚至經常是刻意營造的結果。然而,在專業的文本中,人們通常會盡量避免含糊。」。維基百科所謂的專業不知道是不是專指科技界?不然的話文學界、外交界、社會各界等好像都不乏含糊其辭的情境以增加事情處置的彈性吶。
中國人是含蓄的,所以中國文學應該也是含蓄的,你看那中國詩詞有多少含蓄的作品便知一二了。含蓄的意思可能是不便明言,可能是心照不宣,也可能只是曖昧而已,端看當事人如何理解了。比如杜秋娘的《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請問這裡的君到底是誰、花又何指呢?可能真有其人,可能只是比喻,看來只有當事人知道真相了。
教育百科說:「外交辭令是國際外交場合常為顧及許多因素,所編與事實未盡相合的應付性質說法。後來比喻表面上動聽,實際上並不誠懇確實的話。」。外交應該是很慎重的事,而且國與國間的情誼能無誠懇可言嗎?可是外交界卻偏多外交辭令,可見得保持彈性外交的重要了,不然把話都說死了就怕將來找不著台階下了。
熟人之間的交談通常也是含糊的,比如常說的「那個」好了,應該就是你我熟知的事物了,如果你的確不知所謂的「那個」是哪個,那麼我們還算老朋友嗎?所以熟人間「那個」來「那個」去的,究竟是真的溝通明白還是只是唬弄兩句呢?反正就是「那個」了嘛,外人管不著的。還有,含糊與差不多是不一樣的,差不多是習性,而含糊卻是彈性。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偶像

維基百科說:「偶像(英語:iconidol)意思是表演節目中的人偶造像或皮影戲偶簽,引申為人創造出的以各種方式崇拜的對象。該詞可能出現在政治、企業、技術、學術、宗教、娛樂等領域,但今日多由娛樂業界運用。」。娛樂界的偶像為影視明星、歌星及節目主持人,大家應該熟悉吧。其實運動界也有球星、超級選手,政治界也有政治明星、強人,而宗教界則有宗教領袖。
有偶像不奇怪,但是為何普遍存在著偶像崇拜現象呢?你說年輕人比較熱情,需要有追寵的對象以發洩情感,但應該只限於娛樂界吧;那麼運動界、政治界、宗教界的偶像崇拜是如何產生的呢?而且崇拜者還遍及各年齡層,難道說中老年人也時興偶像崇拜嗎?
有人說崇拜偶像是為了找尋生命的出口,就像庭園造景需要借景於遠山、綠水一般,以彌補自身的不足。比如說年輕人精力充沛需要發洩,但囿於自身的顏值不足吸引不了同伴,如果跟隨著偶像參與群體活動,大家就像是一家人了。至於中老年人,已然失去活力而變得木訥,藉著參與偶像崇拜的種種活動正好可以挽回些許生命餘暉。
商業活動的偶像是廠商刻意捧出來的,係為了製造更多商業機會,那麼非商業活動的偶像是誰製造的呢?如果一切都與利益無關,那或許就是社會的共振現象了。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麼分類的依據何在呢?應該就是興趣、愛好、觀感等的雷同囉,既然性質相近,群體的共振現象就容易發生了。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判斷能力

百度百科說:「判斷能力是人在思維的基礎上對事物進行分析、辨別、斷定的技能和本領。 判斷能力要求人們對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明確回答。」。人的ㄧ生還算漫長,期間必然有需要抉擇的時刻,比如選擇就讀學校及科系、選擇交友及婚配對像、選擇職業或事業等,在在考驗你的判斷能力。
百度百科還說:「衡量判斷能力高低的標準是社會實踐。 如果人們的判斷結果與客觀實際相符,那就是真的、對的,說明判斷能力高;如果人們的判斷結果與客觀實際相悖,那就是假的、錯的,說明判斷能力低。」。這意思是說你的判斷結果將影響你的社經地位,或者是你的前途。
這麼說吧,人生就是一系列判斷的過程,好比小時候玩的歷險遊戲,隨時要決定走上哪一條路,然後面對即將發生的結果。或許你覺得大事才需要發揮判斷能力,其實面對小事依然需要判斷,比如說上街吃飯吧,選對了就有一頓滿意的用餐經歷,不然的話只好抱怨下錯決定的人或者說是該餐廳的廚師換人了。
學校裡好像沒有一門專門教人如何判斷的課,社會上好像也沒有像這樣的學習之處,可是判對結果卻深深影響你我的生活,該怎麼辦呢?有人說判斷能力其實就是個人的綜合推斷能力,當你書讀夠了、腦袋開竅了、經驗豐富了,判斷能力就會逐漸成長的,好像沒有甚麼捷徑可乘。多讀書多歷練都是可以努力的,據說多請益於經驗豐富的人也會有幫助,至於腦袋何時開竅好像只能看造化了。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教育百科說:「穩」有下列解釋:
(1)安定、固定。如:「安穩」、「穩定」、「平穩」、「穩如泰山」。
(2)可靠、不輕浮。如:「穩健」、「沉穩」、「穩重」、「這人很穩,可以相信。」
(3)控制、使安定。如:「穩住情緒」、「穩住陣腳」、「穩住局面」。
(4)確定、妥當、妥貼。如:「十拿九穩」、「穩操勝算」、「穩賺不賠」。
地上的大石頭、四輪的車子、家裡的桌子等看起來都很穩,好像沒有甚麼了不起;其實真正能做到穩的很不容易,比如說選舉好了,各個候選人看起來都是有希望但其實都沒把握的,是吧。
小時候買得起車的人少,現在幾乎每戶都有一輛車子,但是國產車還是比較普遍,雙B等高級車終究是頗珍貴的,那麼高級車有何過人之處呢?高級車除了豪華的裝潢外,最重要的是要夠穩,不會像國產車走在不平的馬路上顛簸的可以,走山路也常有開船的感覺。那麼開高級車的代價如何呢?差不多是國產車的三倍價格而已。
年輕小夥子活力充沛、辦事勤快,可是為甚麼會被說成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呢?難道是說鬍子特別重要嗎?好像有些小夥子不也長著絡腮大鬍子麼?其實這是在說年輕人的歷練不夠、性情不穩、耐性不足、思慮不周。當然啦,吻合這樣條件的多半已經年老色衰、體力大不如前了,可是做起事來好像就是比較穩健些。
維基百科說:「維穩,全稱即維護國家局勢和社會的整體穩定,中共當局認定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在胡溫體制時期被列作優先任務。實際上是一類官方維持既定統治秩序、防範各種可能改變當局施政或行事的自發社會行動(社會運動)的全方位管控。」。我不談政治,只想請問你知道中共花在維穩的資源及精力有多少嗎?如果你還算清楚,就會同意能做到穩有多麼不容易了。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得失

《漢書·卷八·宣帝紀》:「高材好學,然亦喜游俠,鬥雞走馬,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漢書稱讚宣帝知吏治得失,可見得知得失是當皇帝的重點工作,那麼ㄧ般庶民需要知人生的得失嗎?有些人的日子總是不好過,能讓日子容易些的便是得,而使日子越來越難過的便是失了。
有人說「得失心太重的人,失去的往往比得到的多!」,因此勸人不要太計較得失,可是得失關乎前途甚鉅,能不計較麼?《老子道德經·無用第十一章》:「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如果把得失換做利用的概念,或許能有另一番天地喔。
ㄧ般人所謂的得失,其實與「利」字糾纏不清,以為得「利」就是得、失「利」就是失;但是按照老子的見解,有之固然是利是得,而無之才是真正的利用,當然也是得囉。那麼甚麼是失呢?從來用不著的利是失,使用不當的也是失。
比如說經營得當的企業必然注重資材管理,如果倉庫裡老是積壓著久不異動的資材,差不多可以視為積壓資本,主其事者恐怕就要被趕出門了,那麼擁有這些用不著的資材算得還是失呢?政府有時候因為政策錯誤蓋了蚊子館,浪費了寶貴資源算得還是失呢?可是如果把錢花在刀口上,解決了百姓的急難,雖然用掉了很多錢算得還是失呢?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閒談適應

維基百科說:「適應指生物族群經過天擇演化後,在生理或行為等層面得到適合在特定環境生存的特徵。」。這樣的見解是從生物學的觀點推論的,如果從社會學的觀點言,是個人為了融入新社會所進行的各項調適,比如說大學畢業後進入職涯的轉變很大,無論心理或生理都需要一番適應的過程。
有些人神經ㄧ向大條,在哪兒待著好像差不多,也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的生活態度面對所有的局面,那麼你說這樣的適應有沒有問題呢?這好比不管冷天、熱天、晴天、雨天都是一樣的裝束,應該是不怎麼理想的,可是天底下就是有這麼一類人啊。其實改變還是有的,比如說適合職涯的作息、職場文化的融入等,只是有些人持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概念,跟著做就是了,不覺得有甚麼大改變的。
相對的,神經敏感的人就會緊張得要命,好像天就要掉塌下來了ㄧ般。有人說,有感覺總是好事,好比氣候變了知道要換裝,不要等到生病了才知道早已變天了。可是又有人說過度緊張於事無補呀,反而容易失去理智。請問你屬於哪一型的人呢?其實不管你是那一種人,適應總是在無形中發生,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把一群不相干的人慢慢變成相互熟悉的團體了。
新人加入老公司,按理說應是新人要適應既有的公司文化。可是當今的世代替換十分迅速,公司的流動率居高不下,新人不斷湧入而老人逐漸凋零,那麼誰該去適應誰呢?這就要看誰占多數了。在快速改變的時代,如果老猴子不能改變自己去學新的把戲,恐怕是老猴子要被淘汰的。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批評

維基百科說:「批評(Criticize)也稱為評論(Judge),意思是指出事物的優點和缺點,從而作為改善事物的提議,不過有時會用批評來表示只指出事物缺點的情形。」。批評是人的本性,ㄧ般人慣用的批評只指出事物缺點的情形,因為這可能只是為了發洩批評者自身的情緒,而非善意的指教。
就因為ㄧ般人慣用的批評只指出事物缺點,有些批評甚至沒有甚麼根據,談不上什麼善意存在,所以也難被當事人接受。可是批評像一面鏡子,反應常人對於你的事物的觀感,雖然這些觀感可能不佳,仍有參考價值,仍應虛心反省。如果你是個敏感的人,難以聽進逆耳的意見,甚至因而心情沮喪,那就撿實用的聽聽就好了,其他的就當是有人放屁吧。
俗話說「有批評才有交易」,如果你是做生意的,別忘了「顧客永願是對的」這句話,畢竟是你的衣食父母嘛,就當作是客戶服務好了,發洩完了照樣跟你做生意的。如果客戶的批評是有根據的,應該適當回應,千萬不要只是打哈哈,多哈哈那麼一兩回,客戶已經在環目四顧另找交易對像了。如果你沒做生易,也不能嫌棄批評,ㄧ般朋友或許也是有批評才有往來的。
《孟子.離婁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如果你覺得常被批評,或許有兩種可能。首先,你的為人處世可能過於粗陋,所以招致批評,那麼你應虛心改正。其次,你是否也是那種喜歡批評別人的人呢?禮尚往來,別人當然也喜歡批評你囉。切記,先對別人示好,人家感染了你的善意,才會對你好的。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安心的所在

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一:「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漂泊通常比喻生活不固定,居無定所,猶如在水上漂流。現代的都市人的上班地點與居住地點通常有段距離,需要趕車通勤,而在車河裡擠進擠出的,是否也有漂泊的感覺呢?
有些人必須到外地上班,要嘛一大早趕車,要嘛在上班地租屋假日再趕回家,那麼漂泊的感覺更重了。《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在外飄泊非黎民之本性,離鄉背井的人必然有心靈空虛之苦,該與誰訴說呢?
幸好,國人的家庭觀念深厚,不論你是當日往返,或者是一段時間後返家,終究有一個溫暖的家可回吧。或許回不回家一樣是吃飯睡覺,與親人間不見得有多少互動,可是你有沒有感覺到,回到家以後就安心了。家是一個有魔法的空間,專門撫慰遊子那空虛的心靈的。
如果你既已回了家,卻沒有安心的感覺,那樣的話事情就大條了。應該有聽過彈性疲乏的道理吧,如果在最能放鬆的最安心的所在依然無法放鬆,表示你有嚴重的心病,可能債務纏身、可能情緣難了、可能事務繁重,總之你該警覺了。話說就算天要塌了,也需有平靜的心才能安度,所以該想想怎麼突圍了。

2019年12月6日 星期五

搖籃

百度百科說:「搖籃是一個漢語詞彙,一指嬰兒的臥具;二指某些事物的發源地。出自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搖籃》。清趙翼《舟行》詩之一:“笑比搖籃引兒睡,老夫奇訣得還童。”」。當然啦,世上還沒有可以還童的靈藥,可是心中的搖籃或許可以暫時維持還童的心態。
百度百科還說:「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這意思是說只要黃河的水長流,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就會源源不斷,好比中華文明是黃河的嬰兒,徜徉在黃河邊的搖籃裡日漸茁壯。
有人說優秀的大學是科技的搖籃,一個國家能有多少優秀的大學就能創造出多少傲人的科技。以目前世界上各強國的狀況看來,似乎是吻合的。因為優秀的大學不斷的栽培優秀的學生,而且帶領著科技的研發,所以每個優秀的大學就是ㄧ座人才培訓及研發中心。
現代人好像已經不讓嬰兒睡在搖籃裡了,代之以舒適的嬰兒床,那麼這樣會有甚麼差別呢?嬰兒無法自行搖動搖籃,旁邊必然有一雙慈祥的手推動著搖籃並呵護著嬰兒,所以影響了嬰兒的身心發展。如果父母都很忙碌,只剩下雇來的陌生佣人餵養著孩子,你說能餵養出甚麼樣的優秀的國家未來棟樑呢?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棟樑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樑之用。”。古代的房子純用木造,需要通直的木材作為柱子及橫樑,即所謂的棟樑。如果蓋的是高大的宮殿,更需要粗大的柱子及橫樑了,不然這高大的宮殿是蓋不起來的。
既是棟樑之材,當然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主殿上最粗大的柱子及橫樑了;可是那棟與樑何者更重要呢?宮殿的棟與樑好比人的手與腳,當然都重要了,只是從功能上看,兩者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好比人的手與腳,各自負擔著重要的功能。
先說棟好了,柱子當然是用來支撐的,支撐橫樑上方的所有重量。柱子用來支撐,與重力相對抗,最有利的方向是與地面垂直,如果不能垂直的話,功用就要大打折扣了。垂直有兩個重點,首先要能保持住垂直的姿勢,另外在材質上必須是有利於垂直支撐,比如說彎曲、易脆的木材就不能當柱子了。
再來說樑,它是用來發揮柱子的支撐力量的。也就是說樑被柱撐起來,然後撐起樑上的所有重量。柱子以直立的方式支撐,而橫樑卻以橫著的姿勢支撐,你說誰比較辛苦呢?還有,橫樑還必須幫助柱子維持直立的姿勢。你想,世上可有獨立的柱子可以ㄧ直維持直立姿勢的麼?(深埋的除外)
如果橫樑可以橫跨三個以上的柱子,會比只能橫跨兩個柱子的穩很多,因為本身的材質就能支撐這樣的作用,不需額外的工法銜接加長。如果一干橫樑都能橫跨三個以上的柱子,這樣的建築就穩當了。所以結論是當柱子的要夠粗,才能支撐整個建築的重量;而當橫樑的要夠長,才能平衡各方力量。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圍魏救趙

維基百科說:『「圍魏救趙」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二計。原文注釋為:「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意思是攻打正面強大集中之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先打擊氣勢旺盛的之敵人,不如尋找機會先打擊敵人虛弱之地方。』。我們常說某人有勇無謀,就是沒有掌握住「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的竅門。
三十六計成名已久,有需要的人應該早已注意到了,必然加以防範,那麼眾所周知的「圍魏救趙」計謀該如何才得以實行呢?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所謂的修行或許不是反覆練習,而是能夠靈活運用。豐臣秀吉也曾說過:「杜鵑不啼,謀之可也。」,這意思是說敵人當然不會把背面或弱點顯露出來讓你打,但是你可以製造機會呀。
維基百科還說:『「遠交近攻」是兵法「三十六計」的一計。原文為:「形格勢禁,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原意為:「混戰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腋。范雎之謀,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這「遠交近攻」之計或許就是你製造機會的好方法喔。
「圍魏救趙」原本是有典故的,『來自「孫臏救趙」的故事。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國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趙,國內空虛,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果然逼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又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襲,大敗魏軍。』,所以「圍魏救趙」的原始背景是孫臏利用了魏國伐趙而國內空虛的機會。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茲事體大

《資治通鑑·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帝令 牛弘 創定儀注,既成,帝視之,曰:茲事體大,朕何德以堪之。”。茲事體大是指事情牽涉的範圍很廣,影響很大的意思。比如政治人物所說的動搖國本的事當然就是茲事體大的事囉,如果他是真心為國的話。
有人說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基礎,意思是說如果身體不健康就算是有名有利都沒有意義了。可是很多人為了爭取名利竟然以健康交換之,是不是茲事體大了呢?比如說不停加班以維持工作進度,年輕時或短期內看不出後果,老了以後就知道慘了。再比如說商人為了生意需要交際應酬,酒喝多了能不傷身麼?
《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身體健康已然是茲事體大的事了,莊子竟然說“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那麼心死必然是比茲事體大還要大條的事了。所以,比如說行屍走肉啊、玩物喪志啊甚麼的,都是天大的事啊。
再大的事都是以本體為出發點的,對於不相干的人就不會是大事了,所以茲事體大應是指群體共同的焦點。如果你能在群體裡提出茲事體大的事來,就表示你在這個群體裡是具有影響力的。這樣的群體可大可小,如果你在世界上都能提出茲事體大的事,那麼你就是世界級的人物了。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不由分說

元·武漢臣《生金閣》三折:“怎麼不由分說,便將我飛拳走踢只是打。”。不由分說好像是指不容人分辯解釋,直接處分的意思,那麼甚麼情境下會發生「不由分說」的不堪情節呢?記得行政法的原則是必須讓當事人有解釋的機會的,好像不是那麼不通人情的呀。
不是政府的人,該不會是指軍中的吧,有句歇後語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是不是暗指軍中不講理呢?其實軍中強調服從,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如果你是個士兵,卻處處懷疑長官的指令,以為需要討論一番才能定案,那麼該如何作戰呢?除非你是軍中的參謀,才會問你意見的。
俗話說「酸秀才喜歡掉書袋」,這是在說秀才的記性不好容易掉書袋嗎?當然不是的啦,這是說秀才喜歡說他的那一番道理(從書袋裡抖了出來的一番道理),而旁人難以適應的意思。如果那酸秀才堅持自己的風格,是否算是另一種型態的不由分說呢?
都說現代是多元化的社會,如果每個族群都活在自己的邏輯裡,硬要旁人配合的話,都會是某種形式的不由分說,而構成種種的溝通障礙了。一個社會如果充斥著各自為政的族群,訴說著各自的道理,那就成為不由分說的社會了。如果國際間也是這麼訴說著各自的道理,又該怎麼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