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遺忘的好處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以至於未老先衰,比如說視力減退、禿頭、體力差、齒牙動搖的,其中最惱人的應是記憶力衰退吧:剛出門就擔心門有沒有鎖好、瓦斯有沒有關、還有那正在充電的電器關了嗎?臨睡了也在擔心好像甚麼事情還沒做完整,是要給長官的報告、還是將簽約的案子呢?總之,煩死人了;可是遺忘就這麼一無是處嗎?
人生難免有不愉快的經驗,譬如說車子出門被撞、遇到冒失鬼、攬到颱風尾、無端被八卦等,難怪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每回不愉快總是歷歷在目的,那麼不失眠才怪;幸好人本來就容易遺忘,忘掉好事也忘掉不愉快的事,時間沖淡一切,漸漸地能入眠了。
這年頭曠男怨女頗多,大概是因為感情路上不順遂吧。有時候難於論斷到底是誰不夠真誠、不夠灑脫,或許真的是因為個性不合的緣故吧。不管是何種原因,感情失落了總是椎心刺骨的,愁煞人哪,怎麼辦呢?還好人們的記性不夠好,日子久了便淡了,如果再遇到佳偶,能勇於發展另一段感情。
年紀漸長,想忘掉的事情越多,最好能忘記一切煩惱。心經開宗明義便說:「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可見得看得開便無煩惱了,可是如何看開呢?其實遺忘便是不二法門,時間久了就是最好的催化劑,因為早忘啦,要煩惱些甚麼呢!
佛家常言:「肯放下執著,當下就解脫。」,可是執著便是執著,哪有那麼好放下的;確實也是如此,所以得道成佛的人實在不多。幸好我有一項越來越精的天賦-遺忘,忘了該執著些甚麼,只好解脫啦,請問這樣也會得道成佛嗎?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國是紛亂如麻怎能以烹小鮮名之呢?是不是老子弄錯了甚麼?還是藏了些甚麼道理呢?話說烹調首重材料,其次是火侯,更重要的是須合顧客的口味,莫非學問就藏在這裡!
話說小鮮應是指魚蝦貝類,在古時候保鮮是很困難的,所以必須是活海()產;如果很難弄到活的至少也須是新鮮的吧,否則大廚也難為。比之於國是,是否意味著執政品質的要求,切不可濫竽充數、魚目混珠,更要童叟無欺的公道。
說到火侯,要恰到好處,該酥脆的要酥脆、該軟爛的絕不能如嚼不爛的腸子、該鮮嫩必須嬌嫩如羔羊、該細膩的應如沙西米。能達到如此地步至少要掌握兩項要點:烹調的順序與爐火的控制,也就是說各種食材上桌時正好符合最佳的烹煮程度。比之於國是,就是指施政的順序與時機,不疾不徐恰到好處。
話說要合顧客口味並不容易,烹小鮮的飲食店的客源是流動的,而各處人的口味不一致,所以掌勺者的菜單需有變化,須能迎合顧客的喜好。比之於國是,須能迎合人民的需要;可是民意如流水,還很容易被有心人操弄的,如何拿捏著實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懂得烹飪的人應該知道,烹小鮮其實是很難的,須以原味示人而容不得假,也就是鮮即是鮮、嫩即是嫩。比之於國是,就是不靠政治宣傳,不靠企劃包裝,讓人民直接享受幸福的氛圍,過著快樂實在的好日子,那麼人民自然是擁戴有加、民呼萬歲啦。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沉澱與宣洩


人生說長不長可是也不太短,足夠發生很多事情,因此有太多事情要記憶,但是腦容量有限不可能事事都記著,那麼那些容不下的、不想記憶的往事該怎麼辦?近來心理醫師的生意越來越好,表示社會上有更多人出現心理症狀需要照顧;我們都知道血管堵塞會有嚴重的後果,那麼記憶爆量是否就是心理問題變多的原因?人的心是肉做的,受不了了會怎樣呢?
情緒需要出口,對於那些不想記憶的事情,看起來宣洩是最好的安排。譬如說愛情結束了,能夠大哭一場的比較能夠忘掉那些不堪的回憶。而那些連哭都哭不出來的恐怕需要很長的恢復期,才足以消化滿腔的悲憤;再譬如說事情搞砸了,想得開的人認為只是這一回合的失敗,大吃一頓、出去散散心就可以當作一個句點,那麼明天就是下一回合的起點。可是想不開的人會為此反芻好一陣子,以至於找不到下一個回合的起點。
腦容量有限,那麼那些容不下的記憶,只好隨著時間沉澱。譬如說前一餐吃了些甚麼美味、昨晚睡得香不香、有沒有得到稱讚等,其實說穿了就是幸福的印記,把幸福的感覺記住就可以了;再譬如說前一刻被上級主管洗臉了、事情處理的有夠糟、被當面抓包有夠尷尬,其實說穿了就是挫折的印記,把挫折的感覺記住就可以了;夏蟲不可語冰,過完了冬天,不就有嚴冬的種種經歷了嘛。
宣洩能記取教訓嗎?如果你是那種需要沉痛的打擊才能記取教訓的人,動輒少了胳臂斷了腿,甚至掉了腦袋才有感受,那麼記取了教訓又有何用呢?想得清楚的人明白教訓的意義,清楚機會與命運的分野,那麼如何收拾情緒重啟契機就已經是教訓了。
沉澱能產生智慧嗎?如果不該忘掉的大原則大方向你遺忘了,反而是那些細微末節還記得很清楚,那樣會有甚麼智慧留下呢?你已心知而肚明了吧;禪宗說智慧是一種頓悟,有慧根的人經歷了事情自然會有一閃而應的靈感生出來,那便是智慧了。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迎風高飛


放風箏是個有趣的的經驗,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放過風箏,在同樣的時空裡,有的人可以放得很高很穩,有的人卻難得成功。有人說放風箏可以比擬為用人,那麼其中可以體驗出甚麼道理呢?
風箏可能是買來的,也可能是自己做的,自己做的人比較能夠了解箇中奧妙,富有實驗的樂趣。小時候窮,玩具皆需自理,因而有了這方面的製作經驗。風箏的材質宜輕宜堅固,翼展要大結構必須平衡,還要有長長的尾巴好維持穩定,更重要的是綁繩子的地方必須是整個風箏的重心。還有繩子必須夠堅韌,最好還要有個收放繩子的設施,就像釣魚時的捲線器。此外還要有個好握的把手(好比釣竿的竹節),如此一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那麼用人與風箏有甚麼關係呢?首先,被用的人須健康、行動敏捷,志氣要大、心態要平衡、做事顧慮後果。其次,此人最好已成家,而其家用落在此人的身上。最後,用人機構宜有健全的升遷制度與資源供應體系,而此制度的權限正好落在管理者的手中。為甚麼要這個樣子呢?對照一下風箏的製作就明白了。
風箏已備,當然要找機會操演啦。此時風要穩且持續不斷,放時要趁著風勢,風箏的拉力頗大時要趁機放線,而拉力小了卻要收線。會放風箏的人在風力變小時常扯著風箏,在一扯一放之間可以讓風箏緩慢上升;不會放的人則是滿場跑,企圖以蠻力拉起一片天。風箏需放至一定高度以後才會穩定,所以線必須夠長,也必須夠好收放才容易操作。
對應於用人的情境,首先景氣要好而且穩定成長,開發的案子則要趁著時機推出才會省力。其次,產銷暢旺時不妨擴充產能,產銷遲滯時便要思量收縮規模。景氣不佳時要及時促銷,但也不可削價競爭。經營順暢時借重企業人才,經營不順時要當員工的支持者。經營須有相當規模才能合乎效益,所以資金後盾至關緊要。為甚麼是這個樣子呢?對照一下風箏的施放就明白了。
俗話說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風箏其實只是個工具,能不能高飛還要看施放的人的本事。換句話說,運籌帷幄的人才是那個需要負責的人,如果不會切菜嫌鉆板、不會駛船嫌溪蜿,那麼再多的人力也是不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