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渾然天成

唐·韓愈《上襄陽于相公書》:“閣下負超卓之奇才,蓄雄剛之俊德,渾然天成,無有畔岸。”。有人說渾然天成係指不見痕跡,可是ㄧ件經過仔細打磨過的雕刻品當然已不見刻鑿痕跡,卻不見得是驚為天人的極品。或許改為無牽强之跡比較理想些吧,就像流水切穿山體的痕跡當然是很明顯的(甚至是驚人的),但卻沒有人會誤認為那是人為的。
看過盆栽吧,那些被人綑綁使之成型的可憐植物,那麼盆栽必然是缺乏渾然天成的作品囉?可是好像也不完全是那樣,扭曲的造型固然充滿人為的氣息,但也有深得您心的好作品,譬如說就像那懸崖邊的那棵奇松好像就應該長成那個模樣,不然就不夠奇了;講到品味多半是見仁見智的,那麼其間的分別究竟應該在哪裡呀?
近代的建築跟以往的有很大的差別,有人覺得突兀,有人覺得創新,據說巴黎的羅浮宮前的那個玻璃金字塔的評價就很兩極,那該怎麼說呢?我想個人的價值觀是可以不同的,如果你覺得渾然天成,那麼在你心目中它便是渾然天成的;如果大家都覺得是渾然天成的,那就更無異議啦。
如果某位藝術家的作品看來都蠻像的,你會說那就是他的作品特色,還是說充滿了匠氣呢?應該沒有那麼多渾然天成的作品吧,那些千篇一律的作品或許有個人特色,但會被認為難逃匠氣,應該也不意外吧。所以既然是個人的精心作品,當然要有創新,ㄧ方面容易有成就感,另一方面避免匠氣的批評。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掛一漏萬

唐·韓愈《南山》詩:「團辭試提挈,掛一念萬漏。」。如果真的是掛一漏萬的話,那麼效果竟然比亂槍打鳥還要糟糕呢,所以應該只是自謙之辭,可是這麼自謙的好像顯得有些不真切吧。如果反過來說,變成掛萬漏ㄧ呢?那又太過神奇了,聽說人家選三中ㄧ的好像就可以當股市名嘴或投資專家了。
別人怎麼說那是別人的自由,可是自己怎麼聽卻關乎自己的判斷能力與智慧了。社會上虛應的故事太多了,而初出社會的人還很純真,常困惑於如何分別之,既深怕得罪人更怕誤事;可是需要面對的人、事、物接踵而來,常弄得裡外不是人、窮於應付的,所以趕快練就辨別的能力便愈形重要了。
通常分辨別人的言語需推究說話當時的情境與個人背後的意圖,如果是情境使然的,大部分只是脫口而岀沒有特別的意思,或者是大嘴巴的說漏了嘴,當作八卦聽聽就可以了。如果是有特別意圖的怎麼判別呢?這種事情的當事人通常會顯得慎重其事的樣子,深怕你不回應他,就算是故意弄得輕描淡寫的,其甚是在意的痕跡依然可辨。
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廋哉?」。這是孔子教導我們的一種藉由觀察個人的行為、動機與居心來判斷人性真相的方法:遇到行為不端的人探究其動機,若動機亦不良者再推究其居心,如果三者皆非那麼必定是個想為非作歹的人無疑了,這是騙不了人的啊。

2018年4月27日 星期五

別鬧了

《東周列國志》第二回:「尹吉甫曰:”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近代科學昌明,尤其是太空科技,人類的實地探索就快要突破太陽系的界限了,於是人定勝天的說法甚囂塵上;其實「人定勝天」本是句古語,早在宋朝甚至於晉朝就已經見諸文字了(東周列國志是明朝人寫的,不代表東周人已經這麼說了),可見得人類與天爭勝的野心自古就有啊;可是人定真的可以勝天麼?
生物科技也是近代才有的產物,剛有成果時頗有驚為天人之姿,好像甚麼既有的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於是功參造化的呼聲震天;可是最近只要有被影射成基改作物的馬上成了過街老鼠,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何以故哉!其實基改當然解決了原先預定突破的問題,可是新製造出來的問題卻遠大於原來的問題,真是別鬧了。
話說英國有位偉大的天才物理學家霍金年初剛過世,他生前極力反對賦予機器人學習與思考能力,可是這是一個富含前景的發展,正是所謂當紅的AI耶,當然有ㄧ堆人搶著投入了。可是2017111日的Youtube竟然出現了「世界上最聪明的机器人(索菲亞),曾經口出狂言要毁滅人類!」的標題,這是否強烈印證了霍金提出的疑慮是真的。
上個世紀的30年代爆發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大恐慌,據說ㄧ開始只是經濟衰退,但後來引發各國連鎖性的貨幣緊縮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終至不可收拾。2008年再次爆發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這回大家記取教訓採取貨幣擴張、避免信用緊縮並維持著貿易自由,而中國的經濟發展還好仍然順暢並未同步萎縮,終於克服了這一場災難。可是,前些日子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好像開始抬頭,而美、中兩強間的貿易戰爭方興未艾,看來壞日子不遠了。
《尚書·太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意思是說人活在世上本來就須面對各種考驗,如果是環境上的磨難,還能想辦法克服之;如果是自己造的孽,那就難解了。那麼哪些是自己造的孽呢?恣意妄為當然是不可取的,可是有時候自以為是在做對的事而事實卻不然,為了避免無意的犯錯,千萬不要做自己無法控制的事。

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得心應手

《莊子·天道》:『輪扁曰: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輪扁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砍削輪子,要是輪榫太鬆,容易鬆滑;要是太緊了,那就會滯澀而放不進去。最好要不鬆不緊,這樣才能夠得手應心,我雖然口裏說不出來。卻有奧妙與訣竅在其中。而這種訣竅,我無法傳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無法領會且繼承我的手藝,所以我至今活到七十歲了,卻還在砍削車輪。」。
輪扁為甚麼要說上這麼一大段話呢?因為他跟正在看古書的君上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寫書的人早已死了無從傳承經驗),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渣滓)已夫!」。君上聽了當然很不高興的,說如果不能講出一番道理來就會要了他的命,那麼你認為君上是否聽得進他的解釋呢?輪扁是否丟了小命啦?
都說經驗需要自己體會,意思是說別人習得的經驗那只是別人的,如果自己沒有動手去做,便難習得其間的竅門,可是怎麼會是這樣呢?學東西的話有太多細節要學了,而每次遇到的狀況都會不一樣,這好比考駕照一樣,雖然終於拿到駕照了,可是仍然不敢上路的。你那駕照是練習了ㄧ些考照用的技巧後拿到的,而不是駕駛技術已然嫻熟了,當然不敢上路囉。
你再仔細想想從小所學的課程,有多少是充分練習而有多少只是聽老師講講而已呢?那些經過充分練習的,你過了多久之後才漸漸遺忘呢?還有其中的絕竅與手法或許到現在還略有印象吧;可是那些只聽老師提過的東西,你記住了多久呢?是不是考過即忘了。有時候很多道理是相通的,孔子說舉一隅可以三隅反,可是那些只是聽過(或看過)的便不能深通其理,能怎麼反呢?

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製造恐懼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膽子小卻愛看恐怖片,就喜歡上那種刺激感;有些人膽子本來大ㄧ些,可是看久了恐怖片之後,膽子不自覺的變小了。既然有那麼一堆人愛看恐怖片,就是表示有市場,恐怖片便源源不絕的被製造出來。人的感官容易疲勞,老梗就不必了,於是編劇、導演們不斷挖空心思的找尋新題材、新手法。
都說看不清狀況的時候會有恐懼感,比如說ㄧ扇老木門後的秘境、夜幕低垂的森林等,如果加上燈光、音響、據情上的暗示,恐懼感便油然而生了。以人類眼球的構造,本來可以稍微適應昏暗的環境的,實際生活上或許也有此需要,可是現代人的視力越來越差,加上恐怖片的推波助瀾,心底的陰影便越發地深沉了。
黑夜是恐懼感的溫床,那麼大夜班的工作是不是很有梗呢?譬如說護士啊、便利店員啊、保全人員啊甚麼的,這些可憐人為了工作把自己搞得日夜顛倒的,心神早就耗弱了,如果再來點燈光、音響、據情上的暗示,說有多恐怖便有多恐怖了。可是這麼折騰這些沒有選擇的可憐人,算不算缺德呢?如果這群編劇、導演們的子孫正好也是不得已的上了大夜班,應該最能體會甚麼叫做缺德了。
幽閉的恐懼症據說是最厲害的,如果原先也是那種愛看恐怖片的,那些殘存在心底的各種陰影便會自行擴散開來,那麼內在、外在的恐懼因子便會一起發作了。奉勸那些膽小的,最好捨棄觀賞恐怖片,打從心底清除掉這些恐懼因子吧,原本羸弱的心神本就需要培本固元了,怎堪如此ㄧ再地催殘呢!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菩提樹

根據歷史記載,釋迦牟尼於菩提樹下悟道而創設了佛教,菩提樹因此成了佛教的聖樹。那麼釋迦牟尼為甚麼是在菩提樹下悟的道呢?思來想去覺得可能是菩提樹下適合打坐吧。菩提樹是桑科榕屬的植物,其樹冠媲美榕樹的樹冠,而其高度猶勝之。印度向以燠熱聞名,想打坐冥想的話找棵菩提樹下應屬上策,而佛祖正好於此時想通了世間的道理(或許樹下的涼爽總是有幫助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六祖曾以菩提樹作了傳諸後世的妙偈,或許六祖想通了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了道」,而不是菩提樹悟了道;六祖所謂的菩提係指禪宗的正覺,而不是凡人看得到的菩提樹;同理可證,六祖所謂的明鏡是心中的那種空明現象,而不是凡人勤於擦拭的鏡台;這些本來都是追求頓悟上的理念,那麼思想上的事當然蒙不了世間的塵了。
上個周末出外走走,正好看到那迎風招展,涼風自來的菩提樹,此時樹下無人打坐,卻仿佛聯想到打坐的佛祖。佛祖當然不在那個眼前的菩提樹下,可是我們相信菩提樹下容易悟道,想悟道的人或許不妨多多運用這宜人的菩提樹吧,經驗告訴我們此道曾經可行,這就像那曾經開過大獎的彩券行,大家都相信有財神眷顧的比較會中。
還記得「天地無極,乾坤借法」那句《倩女幽魂》中的燕赤霞戰鬥時所說的台詞吧,說是台詞其實是燕赤霞的咒語,因為燕赤霞篤信這個咒語,所以這個咒語對他有效。近代的學者發明了願景這檔事,聚集了眾多的信徒,據說奉行的人覺得很是管用,如果全體都能奉行的話,反正是眾志成城嘛。

笑容可掬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三國演義的這ㄧ回說的是孔明三十六計中著名的空城計,這ㄧ計的風險應是最大的,如果不是迫於形勢,如果不是深闇司馬懿的心思,孔明絕不會使上這麼ㄧ計的;不過孔明在這回裡的演技可謂是一流的。
明知自己使的是空城計,還能表現得笑容可掬,這恐怕不是ㄧ般人能做到的吧。如果是你,面對城外奔襲而來的千軍萬馬能不冒出一身冷汗嗎?恐怕還是直打哆嗦呢,哪能心平氣和的操琴呢?還要表現出笑容可掬的樣子,這實在太難了吧。可是孔明就是能,而且還真的成功了,而那對手可是「軍師聯盟」裡那個極度難纏的司馬懿耶,所以笑容可掬代表著從容不迫的氣度。
如果你去逛百貨公司,是否發現服務人員的笑容比賣場的親切多了?其實這正是服務業的價值觀。到賣場購物計較的是價格是否相對便宜,而到百貨公司購物計較的是購物是否愉快,也就是說你寧可花費較多的金錢以取得高水準的服務。如果你同意這樣的說法,那麼你應也同意笑容可掬是一種商品,它代表友善可親。
笑容可掬當然是一種表面上看到的樣子,可是這個樣子可以是ㄧ種態度,ㄧ種服務業應有的態度;或許有人說,這可能只是ㄧ種偽裝,不見得服務員打從內心對你親切;說實在話,這樣的懷疑無從查證起,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到百貨公司購物就是比較愉快些呢?如果你確實感受得到的話,那麼笑容可掬確實可以是一種商品,一種附加在原商品之上的。

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仁愛與仁厚

百度百科說:「“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礎,“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層次含義:“親親”、“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通常“仁”與“爱”是被連用的,好像有“仁”必有“爱”,或許因為“仁”係指人際間應有的關係,而其中“爱”是最被彰顯與要求的。
《漢書·宣帝紀》:“誠愛結于心,仁厚之至也。”。既然已講仁愛,為何還講仁厚呢?仁愛與仁厚是相通的嗎?其間或有差別呢?仁愛的解釋是仁民愛物,仁厚的解釋是寬厚待人,或許仁愛是無條件的,而仁厚是有條件的,只是給與較為寬厚的條件吧。社會的經濟民生應是有條件的,才對得起肯努力的人,但是條件不宜過苛,所以《荀子·富國》曰:“其仁厚足以安之。”。
從社會主義的觀點,就算是生存條件不佳的人仍須給予照料,所以應是無條件的施捨,屬於仁爱的範疇。從資本主義的觀點,任何報酬都是有代價的,付不起就別享受,那麼能力差些的只能自生自滅了麼,這樣的社會未免太過無情了吧;於是多了一種修正的制度:只要肯努力的,仍給予適當的空間,那就屬於仁厚的範疇了。
終極的社會主義容易破產,因為被照顧的人容易養成被照顧的習慣而不再努力,而那些努力不懈的人總有一天會發現不公平而感到心灰意冷。終極的資本主義看起來很公平卻太過殘酷,那些社會底層的人生活無望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必群起造反,所以社會的動盪很難避免。終極的辦法皆不可行,那麼只能取其中道,那就是仁厚的世界了。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心念

《尚書·大禹漠》:“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這一段話有些奇特,念念叨叨的有點像是老媽子的叮嚀,難道這是聖明的大禹臨老時的囈語麼?看來不應該是,否則不會編入尚書這種經書裡,那麼會不會是大禹十分介意的事呢?
通常會被指為念茲在茲的,是縈繞心底的懸念。如果你的心念是可以訴諸大眾的,甚至可以用來號召群眾,譬如反清復明、還我河山等眾家英雄好漢念念不忘的國家民族大業,雖不便公然示眾(應該會被砍頭),卻能暗中招集有志之士。還有像是先總統蔣公的反攻大陸,現在幾乎已經淡忘了,當年可是全國上下念茲在茲的頭等大事。
如果你的心念是偷偷在心裡滋長的念頭,那就有些麻煩了,不但不方便對人傾訴,甚至還須克意隱密著。譬如說那圖謀奪嫡的眾皇子、或者圖謀大位的家臣,這樣的心思只能是內心的秘密,暗自盤算經營著的。再譬如說偷偷愛上了不該愛的人,除了午夜夢迴時唉聲嘆氣,或者放在心底不停的癢著,癢到受不了以外,還能跟誰說呢?
俗話說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而偷得著的竟然還不如偷不著的,那是為甚麼呢?如果說已然到手了的,想看就可以拿出來觀賞把玩一番,再珍貴的也已無需懸念的必要了是吧;可是那仍未到手的到底有甚麼好呢,如果不能把它弄到手的話總是無法體驗的,所以越想就越想要了,而心底也不自覺的癢了起來。
心念可以是宏大的,也可以是曖昧的,可以是光明的,也可以是隱晦的,都說甚麼樣的人就玩甚麼樣的鳥,甚麼樣的心性就有甚麼樣的意志,所以《禮記·大學》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講到大道理好像就有些酸,換句白話吧:想到那些不該想的,就不該讓它成為心念,不然就麻煩大了。

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決策

維基百科說:「在心理學中,決策是一種認知過程,經過這個過程之後,個人可以在各種選擇方案中,根據個人信念或是綜合各項因素的推理,決定出行動,或是決定出個人要向外表達的意見。。或許你以為決策都是重大的抉擇,其實每天去哪吃飯、穿哪件衣服外出都算得上是個決策,所以也可以是生活化的。
理性決策理論大師賽蒙認為所謂行政行為即組織之中決策制定的整個過程。對中國人而言,家是最小的行政組織,從兩到四、五個人的小家庭到幾百幾千口的家族,而家族的行政行為即家族之中決策制定的整個過程所以不要以為行政行為專指政府的作為,廣義的行政行為包含小家庭的芝麻蒜皮瑣事。
再來談談所謂的決策權吧,在古代父權至上,決策權當然在ㄧ家之主身上囉,但是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武則天、慈禧就是有名的女當權者,而歷史上的寵妃、寵妾也是多不勝數的,如果她們不能掌些權的話還算得上得寵麼。現代則講求兩性平權,意思是說有事的話大夥就ㄧ起商量吧,兩性的權力應該ㄧ般大。
依照中國人的習性,做與說可以分成兩回事看待。說是兩性平權,那麼所有事情當然應該商量著辦囉,可是無暇商量或者嫌商量費時太麻煩怎麼辦呢?據說有ㄧ個(假裝)尊重ㄧ家之主的變通辦法,那就是說大事由先生做主,小事由太太做主,這樣的辦法理想吧。事實上家裡的ㄧ切事情難得有甚麼大事,或者假裝都不是大事,那就太太拿主意得了。

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在意

明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第五十六回:“倘能藉彼兵力,為我逐去三家,情願歲輸幣帛 ,以報晉德,永不貳志。卿小心在意,不可洩漏!”。從這個例子看,在意是放在心上特別關注的意思。可是通常越是在意的事情就越是不能從容以對,弄得草木皆兵而耗費心神,甚至於還因而砸了鍋呢。
比如說談戀愛,在曖昧時期因為太過在意自己的姿態以至於不敢表白,或者反應過度因而錯失了機會;在熱戀時期因為太過在意對方的忠貞以至於過度干涉對方的自由,竟然造成了反效果;在論及婚嫁時因為太過在意婚禮的細節以至於口角風波不斷,說不定埋下了日後感情的裂痕。
比如說參加大考,成績決定可以念的學校,而好學校象徵好前途,當然非常在意囉。為了對申請學校這件事產生效用,於是對在校成績斤斤計較著,反而忽略了到底應該學些甚麼,將來是否有用參加考試時當然緊張得不得了,可是越緊張的腦袋瓜似乎越是不靈光啊據說有人為了提神,猛喝咖啡啊什麼的,結果造成晚上睡不著,而考試當天的精神反而變差了
重要的事情如果不上心,可能因而疏漏;可是太過在意也可能慌了手腳亂了方寸,能怎麼辦呢?《莊子‧達生篇》有段精采的分析:〝仲尼曰:「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意思是說賭注下得越重的越是不得沉穩,得失心越大的則心理壓力越重,內心就會越笨拙了。換成佛家的說法,凡事需以平常心看待才不至於荒亂無章。

2018年4月17日 星期二

爭鋒

《三國演義.第三回》:「丁原仗義身先喪,袁紹爭鋒勢又危。」。話說中原板蕩群雄割據正是改朝換代必演的戲,想要稱霸的如不爭鋒怎麼召告世人號招群雄呢?可是一旦爭鋒就勢必成為眾人的靶子了。故事就是這樣子的,施力者必招致反作用力,如果不能一鼓作氣的話,撐久了必敗無疑。
學過武術或看過武俠小說的,應該知道招式已老是怎麼回事:出擊的必然把手伸直才好把武器(或拳頭)搆到別人身上,此時自身的空門畢現,而且下ㄧ招還需先把手收回來才好使上勁,那麼手伸長著的那一剎那便是招式已老了。如果對方是個高手,那麼招式已老正是風險最高的時刻,除非這ㄧ招已然擊中了對手,不然向後縮那麼一下才是上策。
據說內家高手都知道藉力使力這回事,當你招式已老時,最怕對手把你往前帶了,你的衝力加上他的引力必然使你重心前傾,接下來會怎樣大概不用明講了吧。戰場上其實也是這樣的,如能引出敵手的主力然後使之困陷住,勝利大概不會太遠了,接下來只要阻斷其後勤補給再困上些時日就行啦。
據說冷戰也是這麼結束的,美國ㄧ方面拉高與蘇聯的軍備競賽,然後拼命增產石油使之價格崩盤,石油輸出ㄧ向是蘇聯經濟的重大支柱,來源無著而去路又多的情況下,很快便消了風。經濟本是美國的強項,所以才能使出這招,那些想爭鋒的人也該想想到底甚麼才是自己的強項了吧。

2018年4月16日 星期一

一線之隔

西諺說:「天使不敢走的路,傻子一步跨過去」,那麼天使與傻子的區別在哪裡呢?答案或許是傻子不知道害怕吧,這大概與俗話所說的「初生之犢不懼虎」的意思差不多。有時候,家國的危難還真的需要一群初生之犢來化解,正因為他們還不理解畏懼為何物,只知戮力向前,還真的就這麼嚇走了老虎呢。
教育百科的例句:「在壞事做盡之後,他終於良心發現,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是的,人究竟是好是壞本無定論,在犯案的那一霎那,突然良心發現,覺得這是不該做的,那便自行懸崖勒馬了;反之,如果惡向膽邊生、怒從心中起,甚麼滔天大罪在不知不覺中便犯下了。
清代戲曲家孔尚任所作《桃花扇》:"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人成功了自當得意一番,此時起高樓應是彰顯旺氣的順勢行為吧,而樓成時還不大舉宴客能幹甚麼呢?豈知起高樓正是擴張過度的印記,泡沫吹大了總是會破的,樓或許不會塌的如此快,轉手他人卻是萬分不得已的。
《宋史·嶽飛傳》記載,岳飛對宗澤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兩國相爭必皆指定其英明者掛帥,那麼憑甚麼可以勝出呢?是真的比較英明神武麼!歷史上最擅長運籌帷幄的莫過於諸葛武侯,其實他也是最殫心竭慮的一位,要不是用腦過度,又怎麼會累死在五丈原呢。

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種樹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四回:「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支問着我了。」。是的,有些事情需要親身經歷過,才能明白其中的關鍵。比如說我在過年前到山上種樹,種著種著就明白了ㄧ些已往不會思考的問題,也算是在人生中增長了些智慧吧。
首先是植物生長習性的問題,植物的命運是被動的,被種植在哪就須在哪成長,如果種植的環境與植物生長的習性不相襯,只能默默地奮鬥著,如果實在敖不住的話,只好死給你看囉,縱使勉強存活著的大概也難成材。所以種樹的第一堂課不是學會如何栽培,而是學會如何選擇適當的樹種。
其次是植物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問題不是一直相同的,小時候有小時候的需求,成樹之後的需求又是另一回事。比如說ㄧ棵大喬木的樹苗與一般灌木的差不多大,所以小時候與一般灌木苗一樣怕被遮蔽(需經常除草),等到長成比人高時就無需擔心被遮蔽的問題了;此時需要注意的變成是生長空間充足與否的問題,所以該進行疏伐了(砍掉長不好的或者無價值的)
最後是種樹的成敗取決於植物本身,怎麼說呢?植物的抗病性、開花結果能力、木材的價值性等早已決定於植物的基因裡,不是後天能改善的了。比如說硬木的樹種才能種出上好木材,通直的大喬木樹種才能栽培成為棟梁,你只能把該有的表現呈現出來,而無法創造出奇蹟。當然啦,如果你疏於照料,再好的樹種也可能種得不像樣。
《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樹木與樹人有些方面的道理是相通的,比如培訓幹部需先選才,方能適才適所;人才養成需考量階段,才不至於揠苗助長;挑選接班人需有眼光,棟梁不是隨處可得的等。《周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如果你也來種ㄧ回樹,或許體會出的是另一番見解。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牽絆的情感

俗話說:「美不美故鄉土,親不親故鄉人。」。意思是說故鄉的風情在自己的心目中永遠是最美的,而故鄉人當然也是最親的啦。話說在以前的鄉下,小鄉的地方不大、人亦不多,有可能本鄉人都是相互認識的,朝夕相處下來當然親囉;至於本鄉的風土民情當然更是ㄧ等ㄧ的,都說是輸人不能輸陣的嘛。
張長弓等《邊城風雪》:「城也罷鄉也罷,都是一方人,人不親土親嘛,本該有個照應。」。如果你身處大都會,除了往來的同事、朋友,那些街訪鄰居很可能都是陌生的,那麼孤單的感覺必然油然而生;如果此時遇上了故鄉人,怎麼能不感到親切呢?如果相互間需要甚麼照應的話,你會不想幫嗎?
《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安土重遷大概是中國人最特別的情懷了,在古代據說一般人都不會想要搬家的,我想大概是農業社會的必然結果吧。農人種地,最重要的資產當然就是土地了,所以搬家即意味著熟悉的土地不再了。或許有人說到了遠方還是可以買地呀,可是憑著銀兩交易的古代社會裡買地賣地有那麼容易嗎?該找標局了吧。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五:“葉落歸根,來時無口。”。這段話是六祖慧能在涅槃前對著眾門人說的,葉落歸根的意思大家應該懂,那麼為甚麼來時無口呢?蓋因人已涅槃即便再回來時已經無口為大家說法了。有些人為了理想出外打拼,無法信守安土重遷的本性,等到晚年逝世前必然興起葉落歸根的念頭來,就算是慧根獨具的六祖,依然是這麼說的。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寓意

你有沒有注意過,被稱為發財樹的有很多種,例如翡翠木、鵝掌柴、昆士蘭傘木、馬拉巴栗等。在有心人士的努力下,相信未來還會出現更多的發財樹,套句廣告詞「只要你喜歡有甚麼不可以」;其實真正發點小財的應是那些發明及販賣發財樹的人,而買的人只是圖個吉利而已。
有時候討個吉利好像很重要,所以中國人特別喜歡寓意美好的事物,也忌諱寓意不佳的東西。比如過年期間有哪些事情需要做,有哪些事情碰不得,還有婚喪喜慶等的相關風俗也是多不勝數的;可是這些事情真的存在嗎?還記得小時候被告誡過「手指著月亮的會被割耳朵」的那件事,請問你還相信嗎?
人發達了,甚麼最能彰顯此時的意氣風發呢?中國人的選擇應該是蓋個豪宅吧。既然有意蓋個留存後代的建築代表,那麼寓意吉祥的或者富含文風的手法必不可少,不然就被別的富人給比下去了,而這樣的嘔氣讓正在發達的人怎麼吞得下去呢!所以中國四大名園(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好像就留存著很多這類的故事留供後人憑弔呢。
富人可以為所欲為,那麼捉襟見肘的窮人能怎麼辦呢?還好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蓋出來的很耗費銀兩,弄個象徵性的東西可好?譬如說剪個紙啊、捏個麵糰啊甚麼的,反正所謂的寓意原本就是象徵性的嘛,弄幾個出來讓大夥高興一下又有甚麼不可以的。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睡眠

維基百科說:「睡眠是一種在哺乳動物、鳥類和魚類等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狀態。睡眠的特徵包括:減少主動的身體運動,對外界刺激反應減弱,增強同化作用(生產細胞結構),以及降低異化作用水平(分解細胞結構)。」。換句話說,睡眠是一種統整作用,使身體的運作在ㄧ整日的激烈衝突下回復到正常化的狀態,以確保長期發展。
維基百科還說:「規律的睡眠是生存的前提。對於人,睡眠佔了人生的三分之一。」。人生苦短,可以將三分之一投入睡眠可以見得其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提倡進化論的達爾文把「適者生存」的概念稱為自然選擇,人類或可稱為當今最成功的物種之ㄧ,這表示人類的慣常行為是正確的最佳的自然選擇,那麼佔了人生三分之一的睡眠必然也是再正確不過了。
傳聞拿破崙的睡眠時間不長,其實很多夜貓子的睡眠時間也都不長,還有那些嗑藥的人通常不容易睡著(尤其是嗑安非他命的),那麼這些睡不著的人的人生是不是相對變長了呢?看起來是相對變長了,可是很不健康,專做ㄧ些不健康的事,或者營造不健康的人生。套句白話,都是頭殼壞去了的。
記得有一首搖籃曲說:「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寸。」,我們當然知道嬰兒不可能一個晚上就大上一寸,可是我們很清楚睡眠對嬰兒成長的重要性;幸好嬰兒應不至於患上甚麼失眠症的,除非有了甚麼病痛。嬰兒不患失眠症,可是成年人為甚麼大都患失眠症了呢?是功利薰心了麼,還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如果你的舴艋舟真的載不動這許多愁,那麼把愁倒了如何呢?畢竟不能妨害到極其重要的睡眠呀。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酸甜ㄧ家

通常小孩子比較愛吃甜食,印象裡的孩提時代好像比較可以肆無忌憚的吃著甜食,可是師長們還是會提醒你說是容易蛀牙的,偏偏那時候好像難以體會明明是甜的怎麼被說成是酸的呢?年紀漸長,越來越能吃出那股酸味來了,只要吃過甜食以後沒有刷過牙,那酸味如影隨形,就算喝了口水漱漱口也無濟於事的。
有人說戀愛的感覺就好像草莓聖代加上一層層甜甜的奶油漂浮,也好像巧克力冰淇淋一般同樣感到滋味就是甜美。戀愛和吃甜食的感覺差不多,剛開始時應是甜美的,令人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可是,戀愛也應和吃甜食一樣尾勁帶酸,甚至於酸到牙齦深處裡去了,所以因愛生妒的情節時有所聞,直到酸掉了大牙。
維基百科說:「妒忌又稱忌妒、嫉妒,是一種人與人關係性的體現;是人的一種情感表現。由於怨恨且察覺他人享有之利益,並欲將其占為己有,因而產生的一種情感與心理狀態。」。如果你沒有嚐過那種別人正在享受的利益的滋味,那種甜滋滋的滿足感,那麼你的忌妒心應該是不強的,了不起只能稱為羨慕而已;就是因為嚐過了那種滋味,所以才會酸得厲害,酸到骨子裡去了。
蔣勳說:「人生要有酸甜苦辣,五味雜陳,才能擁有豐富,只要渡過了痛,結了疤,就會更堅強。」。話說甜食你當然吃過,甜後的酸你應也體驗過,說不定你那一口爛牙就是這麼來的。俗話說「不經ㄧ事不長ㄧ智」,其實五味雜陳的人生或許你都已經歷過;所以按照蔣先生的邏輯,你的人生應是豐富的,而且只要你渡過了痛,結了疤,就會更堅強了。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白背書生

《宋書·沈慶之傳》:“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通常被稱為白面書生的應是指年輕的讀書人,現代人改稱為小鮮肉,概為熟女的最愛。白面書生年紀輕又帶著些許書卷氣,學問雖然未必淵博,人品也未必高尚,仍然廣受大家的喜好,這好比日本藝人有些是以青澀、清新著稱的(,誰還管她會不會唱歌)
聊完了白面書生,來聊聊白背書生吧。白背書生不是因為他們不愛曬太陽,背上白晰粉嫩而得名;他們當然是ㄧ群年輕的學生,他們秉持著前輩們傳下來的"背多分"的鐵律,背滿了整整的ㄧ缸子書之後,赫然發覺竟然無用了;正因為驚覺於白背了那麼多書,無奈之餘只好以白背書生名之囉。
"背多分"的鐵律在盛行了這麼多年之後怎麼會一朝失效了呢?其實"背多分"依然有效的,依然可以靠著它考上較好的學校;可是讀了較好的學校又如何呢?能取得較好的文憑嗎?問題好像就是出在這裡,多念了幾年書又多背了另ㄧ缸子書之後,好不容易才拿到的文憑竟然說是無用了;文憑既然無用了,那麼費盡千辛萬苦背完的那兩缸子書豈不是白背了麼!
俗話說三十年風水輪流轉,看來"背多分"者的風水似乎已到了盡頭,那麼接下來的會是甚麼呢?聽說好像是動手實作的吧,文的既然不行,來點武的可好?聽說以前就有個說法:時機歹歹的話只好賣起餐點,錢或許無法賺足但至少還有飯吃;實作的好處是多少能做出些東西來吧,而做久了精熟了說不定還真能做出些名堂來,看倌您說是也不是?

2018年4月8日 星期日

仁者無敵

聽說過仁者無敵這個說法吧,難到是在說仁者的武功蓋世,還是說仁者能夠跟項羽一樣力拔山兮嗎?只聽說過忍者的武功不錯,隱身的功力更是一流,但是歷史上的仁者大概就是ㄧ般人的體能吧,怎麼能夠無敵了呢?是人際關係的處理巧妙,還是折衝樽俎的本事過人呢?或者是甚麼能號召大眾的獨門功夫嗎?
《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誠者有信。"。如果按照孟子的說法,是這個王正在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那是順乎民意的事情,是ㄧ唱百諾的,也就是所有在路上聽到的都會想去跟從他,那麼還有誰可以敵得過呢?所以才說是仁者無敵的嘛。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驗證好了,憑ㄧ個人的力量能敵得過幾人呢?俗話說猛虎難敵群猴,最多就是打贏數十人吧。如果附從的人越來越多,向滾雪球ㄧ般,那麼能阻擋這雪球的只有另一個相當的雪球吧;世界上最強的核彈好像也是運用這種無盡的連鎖反應產生的爆發力呀。
話說順勢者昌,順乎民意原本就是ㄧ種順勢的行為,幫芸芸眾生出頭當然民呼萬歲啦;可是有些人就是不懂得甚麼叫做順勢,只知道遂行其個人意志而不管別人的死活,那麼弄到眾人皆曰敵的場面應無意外的吧。順勢者昌的下ㄧ句就是逆勢者亡,弄不明白甚麼叫做勢的,實沒資格問政呀。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障眼法與障心法

魔術很吸引人,其實通常只是障眼法的運用以及特殊道具的配合。不論是撲克牌或是其他道具,表演者都會準備正常且華麗的那ㄧ部分讓你欣賞以吸引你的注意,而趁你注意看他的表演時,在不起眼或已遮掩處動了手腳。如果再襯以精采的對白或橋段,那就更是天衣無縫了。
著名的《孫子兵法》的敗戰計裡有所謂的離間計與反間計,離間計是買通關鍵人物,使對方內部產生失和的作用;反間計是借用對方的間諜傳遞假情報以達到誤導的目的,或者乾脆策反對方間諜為我所用。不論是離間計或反間計都是障心法,以破壞敵方的團結或者混亂對手的判斷、思考能力。
新聞偶而會報導金光黨的騙術,因為他們都在伺機而動,ㄧ旦得逞不就上報了,那麼金光黨用的是甚麼手法呢?原則上金光黨是障眼法與障心法並用的,他們會給你看真正的財物以引起你的貪念,而在得手時掉包(障眼法);也會編上ㄧ段故事引你入局就範(障心法)
世道從來都是險惡的,因為壞人必然遮掩其真面目,如果你疏於防範將為其所趁。幸好騙術大概就數障眼法與障心法兩類了,如果你心無貪念且對其手法似有所聞,應有相當的免疫力才是。就怕貪念不戒,心有所欲就容易被蒙蔽了,會騙人的通常都是鑽研過社會心理學的,這不見得夠聰明就能看穿了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唇齒相依

《三國志·魏書·鮑勳傳》:“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陰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例,因為三國鼎立,聯合的兩國便對第三國產生優勢,所以國勢較弱的吳、蜀必須聯合,才足以對抗較強的魏國,而這樣的局勢正好用來解釋唇齒相依的意義,應是很貼切的。宋文瑩《 玉壺清話 》卷六:“時雖已下荊楚,孟昶有唇亡齒寒之懼。”,既然有唇齒相依的局面,那麼唇亡齒寒的意義就很容易理解了。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四回:“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休要失了人情。”。工商社會裡外出打拼是很尋常的,此時臨近的人反而是你的貴人,比親友更能提供立即的協助。如果一群同事都是出外的人,那麼相互扶持應是可以想像的,早期的眷村就瀰漫著這樣的氣息,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你應該有過這樣的經驗吧,吃東西時不小心咬到了嘴唇。按理說唇齒相依應該是要合作無間的,可是夫妻都難免吵架,何況只是同盟而已。所以這樣的場景在吳蜀之間就上演過很多次,可是每回反目之後必然有人再行搓和,反正是形勢使然,不合作是不行的。
《論語˙里仁》:「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意思是說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如果不知道與仁者為伍,怎麼算得上是智者呢?就因為這個緣故,或許才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吧,里仁不只是享受敦親睦鄰的風氣,還可以在居家環境裡塑造健康的人格,難怪文教區的房價總是居高不下的。

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有機與無機

維基百科說:「有機化合物有時也可被定義為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總稱。有機物是生命產生的物質基礎,例如生命的起源——胺基酸即為一有機化合物。」。維基百科還說:「無機化合物即無機物 ,一般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水、食鹽、硫酸等。 但一些簡單的含有碳元素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鹽、氰化物和碳化物等,由於它們的組成和性質與其他無機化合物相似,因此也作為無機化合物來研究。」。
對人類而言,有機物是可以消化並重組為人體組織的,而無機物則否。換句話說有機物係我族類,而無機物概為異類。有些低等生物可以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但身為高等物種的人類絕無此功能,所以有機物通常是較有益於身體的(過度攝取除外),而無機物則無益於身體,甚至是有害的。
農作物以氮、磷、鉀為肥料,這些肥料也可以區分為有機與無機,有機肥出於動物的排洩或者生物的分解,無機肥則是人工合成的。對農作物而言,無機肥更可使其長得快又壯,可是對人體而言卻潛藏著危機,所以有機作物漸漸得到人們的重視,雖然其價格數倍於無機作物。
廣義來說,文明產物亦可以概分為有機與無機,舉凡善良風俗、固有道德或者出於善意的種種可視為有機,而傷風敗俗以及出於惡意的種種可視為無機。換句話說有機的助人成長,昇華,而無機的使人墮落。通常墮落皆伴隨著快感,而奮起卻格外辛苦,可是追求成就的人怎可昧於歡樂而忘卻振作呢!

2018年4月4日 星期三

功成身退

《道德經》持盈章第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意思是說倒滿飲料的杯子就不好端了不如把它乾了吧,磨得銳利的刀子就不方便揣在懷裡了那樣很不安全的,…,然而最重要的是事情完成了就要思考如何退駕了,因為這才是天地循環的道理啊。
媒體報導偶而會提到某某大企業正在進行世代交替而諸事迪吉,但偶而也會報導某某大企業因為接班不順利產生了經營權爭奪的戲碼。試想,那些及早想到如何安排接班的領導人才是心胸寬大的,而那些戀棧不休的應該為其身後的亂局負最大的責任吧,所以佛曰有捨才能有得才能登彼岸。
前些日子報上又出現某前總統忍不住批評後續的總統的甚麼的,我想某前總統執政當時或許是英明的,可是下台時好像也是鬧得不怎麼光彩的呀,又怎麼好不時出來說三道四的呢?就算要論斷好像也是該留給後人的吧。所以《論語·泰伯》才有:“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應該是這個道理才對啊,莫非是有點那個老而不死的那個味道了嗎?
台灣有很多跨越高山的道路是榮民們開啟的,這些榮民一生流離顛沛,早已盡了保衛國家的光榮使命;但是社會容不下那麼多老兵,他們篳路藍縷的身影如今常留後輩瞻仰不是很雋永的故事嗎!何苦要留下不好的身段供人出氣呢?現下有些人總是忘掉了兒孫自有兒孫福的古諺,該多想想了。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一語道破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但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話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語道破;必弄到滿盤皆空。”。是的,有些事情就是不方便說破的,說破了便失去協調騰挪的空間,彷彿見光死了ㄧ般。譬如正在言商合併的商家、正在言談合作的政黨,最忌諱被人一語道破了,好像秘密洩漏了那麼那些有瓜葛的同行都會有所反制,那樣的話ㄧ些暗中進行的事就不靈光了。
俗話說「江湖一點訣,說穿了就不值錢。」,這又是為甚麼呢?因為那些都是內幕與秘密,而秘密的價值就在於旁人不知道,如果大夥都知道了,還能值個甚麼錢呢?毛澤東有句惡名昭彰的名言:「有人說這是陰謀,我們說這是陽謀。」,其實就算是陽謀也不能事先曝光的,不然就破功了。
內行人都知道外交需要模糊空間,因為很多事情都正在發展著,需要空間與想像,如果有哪個白目的把它說穿了,就不好喬事情了,難不成接下來就是攤底牌還是兵戎相見呢?你看世上多的是演習、秀拳頭肌肉,卻少見到直接開火的,那是因為現代的戰爭非常昂貴的,所以外交辭令多的是知名不具與心照不宣。
都說小孩子最純真應是不會說謊的,那又是為甚麼呢?有人說那是因為小孩子的心智成熟誠度還不夠,騙不了人的;如果此話當真,那麼心智的成長難道是為了學會騙人麼?說是騙人好像很罪惡,其實很多只是善意的謊言,為了不傷人而已,那麼善不善意該如何辨別呢?成人的世界就是這麼詭異,很多事情就是不好(容易)一語道破的。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日復一日

《後漢書·光武帝紀》:“天下重器,常恐不任,日復一日,安敢遠期十歲乎?”。光武帝身負漢朝中興的大任,朝廷好不容易才重新安定起來,心情上自然是競競業業的;不過也正是因為「日復一日,安敢遠期十歲乎?」,國家才得以發憤圖強、常治久安。當皇帝的尚且如此,那麼ㄧ般人呢?
ㄧ般人以〝數饅頭的日子〞指述當兵的日子,那又是甚麼樣的心情呢?當兵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你說那種被稱為義務的是自己心甘情願的嗎?或許有人志在從戎,可是那應該是指常備役而不是義務役的吧,所以心情可想而知啦,難道君不曾聞兵變何指麼?所以不得已的只好數著饅頭過日子啦。
《後漢書·楊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楊彪何許人也?楊彪是楊寶在華陰山救黃雀的「銜環」典故所指的「四世太尉,德業相繼」的第四代,也就是聰明過人的楊修之父。這裡所謂的「安貧樂道」所指為何不清楚,不過「恬於進趣」比較好理解,他家是世代當高官的,當然是日復一日的當得很過癮的啦。
《倫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朱熹從理學家的立場出發將這句話的意思概括為四個字“進學不已”,我覺得這樣的說法已經把別人的話加工過了,把自己的意思給鑲了進去(強迫行銷);其實孔夫子只是慨嘆江水的逝去日復一日的,好像人生也該努力些甚麼成就些甚麼,否則時不我予,倐忽白頭吧。至於你個人也該日復一日的執著些甚麼呢?問你自己囉。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慎選環境

我在春節期間到某山腰上種樹,以接替逐漸減少的杉木群,種下的樹種為無患子樹及印度紫檀。由於選苗當時忽略了環境因素的重要性,耐陰的無患子樹苗皆健在,可是不耐陰的印度紫檀樹苗於一周內凋亡近兩成。這件事情提醒了我慎選環境的重要性,不予理會的話,無辜的樹苗就死給你看。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是動物,那種植物的無奈應該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吧,可是故事的發展真的是這樣子的嗎?人有腳更有聰明的腦袋瓜,看來好像不會遭受到這樣的慘況;可是有些事情是長期發展的,不是想改就能改變,否則就不會有「尾大不掉」、「舊習難改」、「積弊難除」等故事的發生了。
譬如說職業好了,我們辛苦讀了很多年書,不就是為了培養一技之長;可是景氣在變、科技在變,人們的喜好也在變,有些當年熱門的行業吸引你投入學習,等到你要就業了這行業卻好景不再,請問你情何以堪呢?可不可以說因為你是萬物之靈的人類,你該有本事配合改變,再選個當紅的行業任職呢?
從發展的角度看,人其實好像一粒種子或者ㄧ棵樹苗被投入了某個領域,期待他苦心栽培後有所成就。都說孟母三遷很有智慧,其實你需要比孟母更為睿智,因為多變的世道已令人難以掌握,請問你已清楚該如何建議你的小孩在哪發展了呢?未來的環境會如何好像只有天知道,可是你的小孩的性向、興趣為何?何處才會是他的香格里拉呢?有空時或許你該多想想,而不是沿用古老的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