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挫折的養分

維基百科:『「草莓族」一詞最早出自翁靜玉著、1993年出版的《辦公室物語》一書,用來形容民國50年(1961年)以後出生的年青人世代。』。為甚麼被叫做「草莓族」?那是因為比較不能接受挫折的緣故,受了挫折便像被人呼了一巴掌,痛苦的摀著麻辣的臉頰一般。
吃慣中式料理的人應該知道,所謂的美味很多是麻辣的,也就是說中國人向來接受甚至喜歡麻辣的滋味,這是為甚麼呢?有人說生活是平淡的,如果偶而來點刺激,反而是一種享受;那麼挫折呢?不正是一種享受嗎?據說曹操看到陳琳的「討賊()檄文」後,正在發作的偏頭痛頓時好了,直呼難得的好文章。
學習新的事物當然容易遭到挫折,那麼這種挫折有何意義呢?這有兩種可能:首先是學得不夠踏實,也就是還不夠熟練所以容易犯錯;其次是學到的本來就不夠精良,不足以應付所有狀況;如果學起來特別順利,就會以為學有所成而失去了警戒心,一旦派上用場便可能遭致無法預測的重大損失;那麼所謂的挫折就是警報器,用來檢視問題的。
踏入新環境、面對新局面當然也容易遭到挫折,即待人處事的挫折。人、事皆是多變的,除非手段嫻熟當然會有摩擦,而挫折便是不順暢的反應,用來調整方向用的;如果挫折少了,容易累積驕氣,反而容易出事;這就好比平常的的地震若少了,將累積地底的能量,久了便有大地震來臨一般。
對於過往,挫折可以用來自省:是不是這陣子不夠努力、不夠謙卑,所以招致批評、打擊,想清楚了好修正之。對於未來,挫折可以用來思考:目前的方向是否妥當、心態是否躁進、該準備的都周全了嗎?如果一個系統得不到回饋的訊息必然是很危險的。
先秦·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如果遇到挫折時能把它當作養分吸收,那麼還有甚麼事能難得倒您呢!從左傳的記載就知道古時候的賢人就是這般看待事物的;如今的挑戰越來越險峻,不值得效法嗎?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不爽的感覺

維基百科說:「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人吃五穀雜糧,不似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故難免有些情緒,我覺得其中最大的是不爽的感覺,有遇人不爽的、有遇事不爽的、更有對自己的表現不爽,總之無處無不爽、有如雨後春筍不擇地而發。
有人因為輸了而不爽、有人因為忌妒而不爽、還有人因為表現不好而不爽,無論哪一種不爽都是很難過的,有欲吐之而後快的衝動。此時不爽將化為動力,逼自己進行某些行為以為排遣。譬如有些人輸了比賽就剃了個大光頭以示奮發的決心,如果處理得當的話將是進步的源頭。
現代人稱呼情緒控制得當的叫做高 EQ(情緒商數),就是說即使不爽也不會抓狂的脾氣,與IQ(智力商數)、AQ(逆境商數)合稱3Q,還被視為高階管理人才的人格特質,據說很崇高很受歡迎的。

如果你經常不爽,就想辦法把它弄到爽吧,那麼你就有機會練就成3Q達人了。首先,你經常不爽好比你有用不完的素材去鍛鍊EQ,每天可以鍛鍊很多次,久了自然成精,熟能生巧嘛;其次,不爽就是意氣不順的意思,其實也就是處於逆境的意思,同樣的道理,你有比別人有更多處理逆境的機會,久了當然也會成精,同樣是熟能生巧的嘛;最後,IQ係指心智年齡除以生理年齡的商數,如果經常能夠把不爽弄到爽,必是高人無疑,怎能是低IQ呢!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第一印象


陸游沈園詩:「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西廂記月下酬對:「那個秀才,在鶯鶯的眼中,雖然驚鴻一瞥,但他那瀟灑的豐儀,的確不易忘懷。」。上述是古人對於第一印象的形容詞,都是相當生動而難忘的,也就是說給人的第一印象至為重要,可能是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如今是資訊爆炸的年代,電子郵箱經常爆滿,多到失去逐一溜覽的興趣,尤以重要人物為然。如果你送了一封不起眼的信件,可能就石沉大海了;所以信件主旨便是予人的第一印象,詞不達意的就糟了;所以表達能力一定要加強,才不會誤事。
如今同樣也是知識爆炸的年代,要找的資訊一籮筐,在檔案室、圖書館裡翻箱倒櫃的場景司空見慣,那麼如何能迅速發現便影響到效率。通常找資料的人沒有具體的資訊,手上的線索也可能是錯的,那麼判斷力與聯想力便是成事的利器,尤其是在網路上搜尋資訊,靠的是運用得當的關鍵字以及迅速排除不需要的文件、網頁的能力。
景氣不理想的時候想找份理想的工作是很困難的,偏偏景氣一向難得好轉,如何出人頭地呢?說穿了還是要靠第一印象的。試想,用人公司如何挑選面談對象呢?當然要憑履歷資料啦,如何寫份生動的履歷的功力當然是關鍵;再者,面談不可能長時間,能留下的還是第一印象吧。
在這個速度與效率取勝的世代,如果你是買方,須有慧眼識英雄的睿智,你手上的資訊未必充分也未必正確,可資考量的時間也不可能很久,所以識人與辨事的能力就是致勝的法門;如果你是賣方,須有留下美好印象的本事,才能創造進一步合作的機會。

第一印象是開啟機會的契機,但不能保證就有好結果,如果登堂了卻不能入室,與毫無機會的人相差無幾吧;所以表面與內涵其實是一樣重要的,幸好有內涵的人其實也容易給人好印象的,儒家崇尚的「誠於中,形於外」便是這種意義了。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欲望的取捨


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是擁有自我意識及思想,也就是擁有私欲。既有慾望就會鞭策自己去達成它,所以欲望是個人最好的驅策力;但欲望其實也是自身最大的弱點,因為你非常在乎它,以至於成為他人利用你的最佳工具。譬如說人人皆想富有及成名,所以努力賺錢、作秀,但也因而成為名利的奴隸及有心人威脅利誘的竅門。
通常人們有了欲望之後會產生自我勉勵與勉強求取的作用,自我勉勵可以激發潛能及提升鬥志當然很好,只是須注意身體的負荷;可是如果勉強求取就不太好了;所以《莊子內篇‧養生主》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這大概就是俗謂強摘的瓜不甜的意思,而這樣的作用如只限於自身倒還罷了,如果因為勉強而妨礙了別人,那就成為禍害了。
王昌齡 《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有欲望固然能激起雄心,好好的打拼天下,可是也必然影響家庭生活,人生的邏輯就是這樣,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成功人士的背後多半躲著犧牲奉獻的另一半,含著眼淚帶著微笑支持著家族的偉大成就(小孩當然也深受影響,通常以叛逆的情勢反應)
90年代的某位聰明人士發明了願景這玩意兒,從此願景一詞大大的流行了起來,成為理想與希望的代名詞,好像必須有願景才會有光明的未來似的;如此一來,過往的先賢們好像因而蒙上了陰影,因為他們來不及領會願景的浩大,竟然度過了沒有願景的一生。其實所謂的願景就是慾望的化身,好比以往稱謂的志向一般,說穿了只是美化一番罷了。
《論語‧公治長》:『子曰:「我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話說「無欲則剛」是我們常用的成語,意指沒有私慾而能節操自持的態勢;可是孔子只說有欲望者如何剛強,卻沒說無欲望即可得剛強;不信的話可以參考清朝閉關自守的例子:清廷以為外夷都是有求於清廷的,而且以為國內一切可以自足,所以閉關以自守;而其結局之慘烈眾人皆知,就不需我再叨絮了。
《論語·秦伯》: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有欲與無欲顯然都有其缺陷,那麼應何以自持呢?較好的辦法就是求取平衡點,比如說人不可無欲,但須顧及親人的感受與配合,也需掌握自身的秉性與承受度;又比如說開放總比封閉較有競爭優勢,故不能只是潔身自持,還需融入世代的成長;還有,人生應有其理想,切不可以手段為目的而忘了初衷。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現今的升學制度動輒要求學生選填類組,好像學生生來就有一組編號可標明其性向,其實很多人到了大學畢業了都還弄不清自己的喜好。所謂性向可能只是一道測驗的結果,所謂興趣可能只是師長的影響,所謂專長可能只是某次考試考了高分。講到性向測驗也許是另一種型態的試題,多考幾回保證成績斐然;講到師長的影響多半喜好後繼有人以克紹箕裘;講到專長只是反映熟能生巧,也許多玩幾回就膩了。那麼自己的興趣到底是甚麼呢?
要一位初識皮毛的人可以辨明所選科系是其真愛,怎麼看都有些殘酷;要一位初學者判斷所選科系將來必有前途,怎麼看都有些不切實際。可是我們的升學制度就是如此根深而蒂固,即便施行了幾回學制改革卻總是換湯不換藥;大一的課程多半是共同科目,為甚麼不在讀完大一後才來選科系,好讓學生們更能確認其喜好;為甚麼轉系制度如此僵硬,即便知道需要轉向卻扭轉困難?
為了配合如此的升學制度,賢明的家長須有一套因應對策,那就是讓您的孩子學著認識自己;這不是指如何在考試時考贏別人,也不是指如何獲得師長的賞識,而是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專長與缺陷、潛能與畏懼;這門功課很不容易且經常迷失,譬如有些事情可以做得很好卻不喜歡做,那麼應是培養興趣還是找尋更適合的;譬如有些事情可能做不好卻喜歡做,那麼應是多多練習還是適可而止。有些事情孩子一時弄不明白,大人也多成見,可是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孩子的本性,必須設法弄明白它。
讀書考試基本上是個人的事,埋頭苦幹就行了,可是將來工作呢?很少是一個人就可以搞定的吧,那麼如何與他人合作呢?有人說與人相處最難了,常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了人,或者是吃了悶虧;其實最大的問題是相互握住對方的資源而無法合作,資訊不足固然是癥結所在,而個性不合更是勢同水火;與人合作既如此重要,可是學校好像沒有教這類課程吧(學校有所謂的群育,但或許還不夠深切),所以真的好難喔。
想做大事者不只是與他人合作就可以了,還須知道如何用人:任何主管都須知道如何分工合作,絕對不是傳說中的日理萬機,那樣只會累死人而徒勞無功;可是,人心隔肚皮如何用呢?儒家的說法是用人惟德,近代功利的說法是用人惟賢,到底哪樣才對呢?分工越精細則用人須越精準,看來是缺一不可的,所以絕對是一門大學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找與自己同類的人或可知其行徑,可是這樣容易形成一言堂,因此還須廣納雅言,找出可以互補的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道德經裡的一小段經文,初讀時只是覺得充滿了智慧,沒想到卻是為人處事必修且必須完成的科目,這個科目學校裡沒教可是影響卻最深遠,輕則走了冤枉路,重則識錯了人。我們常說勤能補拙,可是如果方向錯了不是光靠勤勞便能補救了,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是決定人生重大決策方向的法門,宜趁早修練吧。

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發揮你的想像力


需要搬運眾多物品時,必然想到運用車子而車子絕對需要輪子才能轉動,你能想像輪子是如何被發明的呢?也就是說遠古的人類如何從斜坡上滾動的石頭想像出輪子的運用呢?還有,古早的輪子是木頭做的,那麼輪胎又是如何被發明的呢?其實很多事物的發明都體現出人類無窮的想像力。
講到想像力的運用,最早應發生於語言的產生,讓人類能夠溝通與合作接下來是文字,讓經驗得以傳承再來是文學創作,讓文化得以建構我們現在無時不與他人溝通,必要時紀錄一些事情,偶而也會寫些作品,都覺得得心應手且理所當然,可是你可曾想過這些想當然的事情從無到有究竟有多難呢?
如今科學昌明,無論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有人預先想到而且做出了成品如果你也想當個科學家或研發人員,那麼你必須具備什麼能力呢?退若干步想,如果你想嘗試些新料理、新方法、新作法,又必須具備什麼能力呢?看來如果沒有足夠的想像力,甚麼都做不成。
如今的世道叫做地球村世代,也就是說只要有意願,在任何角落的人都可以參與競爭。而在競爭白熱化的情境下,只有做出所謂的差異性才能突破重圍,得到大眾的青睞,所以地球村世代又可叫做創新的世代。那麼創新能力又是如何展現的呢?看來沒有足夠的想像力也是無能為力的吧。
或許有人認為想像力就是海闊天空的聯想,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譬如說有人喜歡做白日夢,偶而也會夢到有用的東西,但是多半是浪費的說穿了,我們發揮想像力其實是帶有目的的,希望想像出別人尚未想像的事物,更希望這些想像最好能取得眾人的認同,才能營造出理想的差異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