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現今的升學制度動輒要求學生選填類組,好像學生生來就有一組編號可標明其性向,其實很多人到了大學畢業了都還弄不清自己的喜好。所謂性向可能只是一道測驗的結果,所謂興趣可能只是師長的影響,所謂專長可能只是某次考試考了高分。講到性向測驗也許是另一種型態的試題,多考幾回保證成績斐然;講到師長的影響多半喜好後繼有人以克紹箕裘;講到專長只是反映熟能生巧,也許多玩幾回就膩了。那麼自己的興趣到底是甚麼呢?
要一位初識皮毛的人可以辨明所選科系是其真愛,怎麼看都有些殘酷;要一位初學者判斷所選科系將來必有前途,怎麼看都有些不切實際。可是我們的升學制度就是如此根深而蒂固,即便施行了幾回學制改革卻總是換湯不換藥;大一的課程多半是共同科目,為甚麼不在讀完大一後才來選科系,好讓學生們更能確認其喜好;為甚麼轉系制度如此僵硬,即便知道需要轉向卻扭轉困難?
為了配合如此的升學制度,賢明的家長須有一套因應對策,那就是讓您的孩子學著認識自己;這不是指如何在考試時考贏別人,也不是指如何獲得師長的賞識,而是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專長與缺陷、潛能與畏懼;這門功課很不容易且經常迷失,譬如有些事情可以做得很好卻不喜歡做,那麼應是培養興趣還是找尋更適合的;譬如有些事情可能做不好卻喜歡做,那麼應是多多練習還是適可而止。有些事情孩子一時弄不明白,大人也多成見,可是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孩子的本性,必須設法弄明白它。
讀書考試基本上是個人的事,埋頭苦幹就行了,可是將來工作呢?很少是一個人就可以搞定的吧,那麼如何與他人合作呢?有人說與人相處最難了,常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了人,或者是吃了悶虧;其實最大的問題是相互握住對方的資源而無法合作,資訊不足固然是癥結所在,而個性不合更是勢同水火;與人合作既如此重要,可是學校好像沒有教這類課程吧(學校有所謂的群育,但或許還不夠深切),所以真的好難喔。
想做大事者不只是與他人合作就可以了,還須知道如何用人:任何主管都須知道如何分工合作,絕對不是傳說中的日理萬機,那樣只會累死人而徒勞無功;可是,人心隔肚皮如何用呢?儒家的說法是用人惟德,近代功利的說法是用人惟賢,到底哪樣才對呢?分工越精細則用人須越精準,看來是缺一不可的,所以絕對是一門大學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找與自己同類的人或可知其行徑,可是這樣容易形成一言堂,因此還須廣納雅言,找出可以互補的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道德經裡的一小段經文,初讀時只是覺得充滿了智慧,沒想到卻是為人處事必修且必須完成的科目,這個科目學校裡沒教可是影響卻最深遠,輕則走了冤枉路,重則識錯了人。我們常說勤能補拙,可是如果方向錯了不是光靠勤勞便能補救了,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是決定人生重大決策方向的法門,宜趁早修練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