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是擁有自我意識及思想,也就是擁有私欲。既有慾望就會鞭策自己去達成它,所以欲望是個人最好的驅策力;但欲望其實也是自身最大的弱點,因為你非常在乎它,以至於成為他人利用你的最佳工具。譬如說人人皆想富有及成名,所以努力賺錢、作秀,但也因而成為名利的奴隸及有心人威脅利誘的竅門。
通常人們有了欲望之後會產生自我勉勵與勉強求取的作用,自我勉勵可以激發潛能及提升鬥志當然很好,只是須注意身體的負荷;可是如果勉強求取就不太好了;所以《莊子內篇‧養生主》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這大概就是俗謂強摘的瓜不甜的意思,而這樣的作用如只限於自身倒還罷了,如果因為勉強而妨礙了別人,那就成為禍害了。
王昌齡
《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有欲望固然能激起雄心,好好的打拼天下,可是也必然影響家庭生活,人生的邏輯就是這樣,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成功人士的背後多半躲著犧牲奉獻的另一半,含著眼淚帶著微笑支持著家族的偉大成就(小孩當然也深受影響,通常以叛逆的情勢反應)。
90年代的某位聰明人士發明了願景這玩意兒,從此願景一詞大大的流行了起來,成為理想與希望的代名詞,好像必須有願景才會有光明的未來似的;如此一來,過往的先賢們好像因而蒙上了陰影,因為他們來不及領會願景的浩大,竟然度過了沒有願景的一生。其實所謂的願景就是慾望的化身,好比以往稱謂的志向一般,說穿了只是美化一番罷了。
《論語‧公治長》:『子曰:「我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話說「無欲則剛」是我們常用的成語,意指沒有私慾而能節操自持的態勢;可是孔子只說有欲望者如何剛強,卻沒說無欲望即可得剛強;不信的話可以參考清朝閉關自守的例子:清廷以為外夷都是有求於清廷的,而且以為國內一切可以自足,所以閉關以自守;而其結局之慘烈眾人皆知,就不需我再叨絮了。
《論語·秦伯》:“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有欲與無欲顯然都有其缺陷,那麼應何以自持呢?較好的辦法就是求取平衡點,比如說人不可無欲,但須顧及親人的感受與配合,也需掌握自身的秉性與承受度;又比如說開放總比封閉較有競爭優勢,故不能只是潔身自持,還需融入世代的成長;還有,人生應有其理想,切不可以手段為目的而忘了初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