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心裡有鬼

相傳佛印與蘇東坡打禪之後,佛印曾說出「心中有佛,所見皆佛。」的妙答,而蘇東坡因內心有鬼卻說佛印像一坨大便可見得個人當下的氣度、存心正是影響其表現的關鍵,所以《大學》有言「誠於中,形於外。」,想達成什麼樣的事就先看自己是什麼居心。
《列子‧說符》也有一段精彩故事「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同理可證善心生佛而疑心生鬼也。
據說韓國的「屍速列車」大賣座之後,時下的憂鬱症正在四處快速蔓延著,其實這正是反映了現代人的社會問題與心理問題,通稱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吧。韓國人會拍這樣的片,表示韓國的社會問題很嚴重,而各國風靡如斯也表示各國的社會問題其實也不輕。
很多人怕鬼,其實反映著人們心中的黑暗面,人們一直難以形容鬼的模樣,正因為它本就是心理的產物。所以如果某人的心理邪惡些,那麼他心中的鬼便邪惡些如果某人的心理恐怖些,那麼他心中的鬼便恐怖些可是如果某人的心地光明,那麼鬼就不復存在了。
時下的寶可夢遊戲也正瘋狂流行著,甚至製造了很多交通問題,這同樣是在反映社會的無聊與苦悶罷了心裡越是無聊的便越是不能自主的滑弄著手機,而寶可夢遊戲只是時下的流行榜首而已。所以心中的鬼要自我放大或自我釋放就端看自己的心態了。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結構性的問題

俗話說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所以偶感風寒應是正常的,只要休養幾日便可痊癒可是,有些病痛就不是那麼好對付的了,它們可能是復發的舊日陳疾、也可能是羞與外人道的暗疾,需要特別費心的診治其實還有更難纏的疾病,因為它們是結構性的,譬如肥胖症厭食症或者退化症等。
人的身體會出問題,而由人組織而成的社會也一樣經常出著問題。有時候只是些小問題譬如景氣一時變差了,過些時日自會慢慢恢復可是如果是結構性的問題就沒有那麼容易克服了,我們常見的結構性問題有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等,都是極為難纏的。
為甚麼會產生結構性的通貨膨脹的問題呢?那是因為上游產業的漲價造成下游產業的成本擴張,在不得不跟漲之下進而影響更下游產業的成本擴張,如此層層堆疊就成為結構性的問題了。舉個特別而易懂的例子,譬如房地產投資客進了某房地產,他有利息、稅賦等必然增加的成本,還有他期待的利潤,因此須以更高的價錢賣出才能達成其需求,而他的下一個接手者也必如法炮製,如此一來便水漲船更高了。
其實台灣還有獨特的結構性問題,這與大眾的心理有關,那就是一窩蜂的行為。譬如大家都偏好出口產業、都喜歡做代工而拙於行銷、都勤於製造而忽略研發,於是造成了很嚴重的產業結構問題,關鍵技術及行銷通路皆掌握在他人手裡,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
喜歡養植物的人知道植栽如果從根爛起,到了葉子發黃時就無從拯救了。所謂結構通常具有相當的支撐及延緩作用,可是等到負荷過度時該結構便直接崩解了。這好比氣球吹滿時是最光鮮亮麗的時候,可是下一刻呢?所以只要是屬於結構性的問題宜趁早警覺並及時匡正。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煙囪效應

維基百科說:煙囪效應(英文:Stack effect)是指戶內空氣沿著有垂直坡度的空間向上昇或下降,造成空氣加強對流的現象。老家的附近有一座盤旋而上的隧道用來克服陡直而上的地形,隧道的底部異常的涼快,充分證明了冷空氣下降的物理現象。
有些大樓原本該有煙囪效應的,可是因為樓梯的頂端密閉著,熱空氣雖上升了但是散不了,只能成為蒸籠,尤其是那種玻璃纖維牆面的大樓。我家的房子是透天的,一樓直達樓頂的樓梯間就是一管煙囪,可是樓頂也必須是敞開的才會有作用。一般的公寓房子每一層都是關著門的,所以享受不了煙囪效應的好處,整棟樓都生著悶氣。
如果把機關視為一棟大樓,只有每個樓層間互通,而且樓頂敞開的,才會發生煙囪效應,才會有降溫的作用。那就是說機關內部的管道暢通,包括平行的、上下的管道,而且當局者的思想是敞開的、能散熱的,那麼加強對流的現象就發生了,怨氣不會積聚,氣氛祥和而不鬱悶。而只有個層樓接互通,而且樓頂敞開的,才會發生煙囪效應,才會有降溫的作用。
如果把人的身體視為一棟大樓,如果每個器官暢通,而且心胸是敞開的,想必也會發生煙囪效應吧。如果個人的思想開通,廣泛接受社會的交流,那麼是否也有煙囪效應呢?
煙囪效應也常發生於火災現場,由於對流的加強加劇了火災的嚴重度,所以上下互通的格局更需要注意安全,如此才能趨吉避凶,萬事迪吉。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戰國策·趙策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自古以來,人們皆追求著存在的意義,所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民國以前為封建時代,找個名主是很正常的,可現如今已是民主時代了,大家都成為自己的主人了,這樣的想法還存在嗎?
有人說主人自己當了,可是知己還是很需要的。人類為群體的社會,確實不好遺世而獨立,況且能得一知己確為美事,重點在於只是相互欣賞,誰都不是誰的主人。可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社會上依存於上司、老闆的現象仍是屢見不顯,好像很難成為自己的主人。
近來FB盛行,年輕人花了很多時間在這上面,如果把FB當作是個連絡工具那也罷了,可是有些人很是在意別人是否對自己的言行按個贊,這樣的心理就很需要研究了。《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小學生很在意師長的讚美,那是很正常的,可是如果長大了還是很在意別人的眼光,那就有些狀況了。
人長大成熟了,一方面是身體茁壯了,另一方面是心智成熟了,可以給自己做主了。除非是遇到了堪為自己表率的能人,甘心為其隨從,否則是否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或者可以做為心智成熟與否的指標。一位獨立的人士應有主見,別人的眼光當然是種意見的回饋,但不會即是真理所在。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軌跡

小時候學騎自行車,印象中只有平衡的問題而沒有方向的問題。自行車的把手很容易改變方向,眼睛看著哪裡,那麼握著的把手很自然的對準了前行的方向就行了。除了配合平衡時需要晃動把手以資配合外,大概輕鬆的握著就可以了。
學汽車駕駛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四輪的車子大概不會有平衡的問題,可是方向的掌握卻成了大問題。方向盤係以齒輪帶動的,向左轉需兩圈到底,再向右急轉就需轉四圈才會到底,若開在蜿蜒的道路上就須不停的轉著方向盤,以至於輪子究竟指向哪個方向都有些模糊了,常致轉彎不足或過了頭,然後不停的修正著。
開車的老手知道轉彎時需要及時回正(出彎時正好回正),以便應付下一個轉彎;可是新手就不一樣了,轉彎到了出彎處才會開始回正,以至於多彎了一會兒,所以軌跡多是彎過頭的;比較一下兩者的軌跡就會發現,老手的軌跡轉彎平順而新手的軌跡就會彎過頭再折回來;那麼遇到連續轉彎將會如何呢?
世上很多事情都有轉彎不易的問題,也經常出現彎過頭的現象:譬如中國的一胎化政策,剛開始時展現了無比的決心與魄力,看來徹底解決了人口(過度膨脹)的問題,可最近來已然發現彎過頭了,即將面臨人口老化的難題;事後想想,是否忘了及時回正了呢?
當政策變成例行業務的執行時,就會把這種彎過頭的特性延續下來,直到問題嚴重了才以另一個政策擺平它。譬如市場上訂定的各項交易規則,難得看到預先回正的動作,都是出問題了才會有人出面修正的吧。
《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複入矯枉過正之檢。”。可見得彎過頭的現象古來有之,只是人們總學不會教訓,一再重複罷了。政策轉彎需要智慧,而及時回正同樣需要智慧;其實彎過頭是必然的現象,只是無人有心控管著它,徒然增添了不少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