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原來如此

《論語・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孔子的一生述而不作,只是刪詩書(詩經、尚書)、定禮樂(禮、樂經)、贊周易,修春秋,編纂六經。他過世後弟子們才將他平時言論摘要記錄下來,名為《論語》。孔子過世了一百零五年孟子才出生,其實並沒有直接受教於孔子,如何傳承儒學的過程是個迷,但其論述確實繼承並發揚光大了了儒學。
所謂的四書其實是宋代的產物(據說是朱熹的主張),並開始推崇《大學》與《中庸》(有時地位更甚於《論語》、《孟子》),而宋朝以前只有《論語》、《孟子》與大、小戴《禮記》。其實《大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中庸》原是《小戴禮記》第三十一篇。那麼推崇《大學》與《中庸》會產生甚麼重大影響呢?
《大學》與《中庸》的內容應該沒有問題,那都是教人如何修身養性的,可是過度強調卻是個問題:這使得原本強調入世以經世濟民的儒學演變成修身養性的功夫,而儒家原本具有的啟發與開創性減低了,演化成為教化禮俗的教條,而入世的精神也演變成為入仕的途徑了。我覺得宋代的儒者往往只在原來的經書上加上註解卻缺乏自己的主張,或者是以加注的方式把經書解釋成為自己想主張的樣子吧。
你有沒有很好奇,為甚麼秦始皇以前的思想很開放(百家爭鳴),可是自從有了皇帝以後,人民的思想便被約束了呢?比如秦始皇崇尚法家、漢武帝獨尊儒術,其他言論皆被視為旁枝末節。過度開放的學術自由有時候是難以收拾的,朝廷或許只需要合乎自我的言論,這樣比較方便施行統治;可是學術的開放其實是社會進步的源頭,封閉的思想久了必然逐漸弱化,宋代以降的積弱或許就是這種緣故吧。

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挑戰

在遠古時代,人類還沒有完全進化,必須以身體對抗大自然、野獸、疾病才能生存,那時候的人應該很強壯才對,不然活不了多久。試想,必須與猛獸爭食,必須抵抗嚴寒(冰河時期),生病了也沒醫生看會是甚麼滋味;可是他們還是挺過來了,克服了所有困難。
現代人沒有遠古人的各種挑戰,應該很好命囉;其實好像也沒有,話說人類耍起狠來比誰都可怕,互相打仗死掉的遠比生病死掉的還要多很多。還有商場上的鬥爭未必比戰場上溫和,景氣一旦翻轉與戰爭同樣可怕。此外,頑強的細菌、病毒與人類文明俱進,據說具抗藥性的細菌、病毒越來越多也越猖狂。
如果暫時沒有沒有外在的挑戰,是不是就能逍遙自在呢?《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意思是說人不應該貪圖享受,沒有外在挑戰也應自我挑戰,才能維持強勢,才能長久。好像也有人說過,你必須離開安樂窩才能出人頭地。
曾經有過報導,太空人在天外待一陣子(大概十來天吧),回到地球後都非常地虛弱,你覺得這是甚麼緣故呢?是缺乏運動嗎?科學家說那是因為少了地心引力,全身的肌肉、骨骼都退化了,必須經過相當長的復健才能恢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挑戰就是進步的源頭。

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經濟

維基百科:「經濟一詞用於統稱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活動和關係的系統。」。這樣的說法是針對經世濟民的人說的,對升斗小民來說太過深奧與嚴肅了,應當解釋成管用又便宜的意思;如果不管用的再便宜也無際於事,如果能夠俗又大碗那就再好不過了。
不要說只有升斗小民怕貴,據說現代的戰爭太耗錢了,即便是超強的美國也開始尋找能夠替用又經濟的方案,以接續貴得離譜的軍武,以維持既有的規模與開銷。最近的新聞還說先進國家的戰機竟然缺乏維護費用,有很高的比率竟然無法升空,更別提作戰了。
說說俗物沒好貨,那麼經濟是否為次等品的代名詞呢?記得小時候買衣服根本不會到百貨公司買(那時或許還沒有百貨公司),現在有時在百貨公司買,有時在賣場買,兩者的價格差了一倍以上,你說它們的品質有差嗎?坦白講,百貨公司買的通常比較體面、時髦些,而舒適度、保暖度好像差不多。
賣車的說c/p值越高代表越經濟實惠,請問這是真的嗎?如果你是個喜歡飆車的人,性能對你而言很重要,c/p值當然需要計較;可是如果車子只是你代步的工具,好像還是便宜比較重要吧。所以是否經濟還是要看需求面,能夠滿足需求而且價廉才是最經濟的,如果還能夠盡量兼顧品質那就最好了。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前提與思辨

維基百科說:「辯論是指對某個議題或主張,以口語為主要方式,為分辨不同立場之正確或優劣而進行的一種爭論方式,唯途中不得出現人身攻擊、誹謗的情況。」。現代人對辯論行為不陌生,很多選舉也藉政見辯論供選舉人認識被選舉人的主張與優劣判斷;可是不同背景的人對辯論內容的見解經常是南轅北轍的,怎麼會這樣呢?不是說道理越辯越明麼?
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看東西必須轉換各種角度才能看清全貌,而辯論之所以各說各話係因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且各執己見不願意改變思考角度,當然成了瞎子摸象而雞同鴨講了。也就是說我們看待事物通常是帶著前提的,前提相去甚遠的當然難以溝通囉。
比如說科學與哲學的思辨好了,ㄧ個注重發現與實驗、ㄧ個注重批判與論證,如果來一場辯論,你說能有結果嗎?兩者的前提不同,方法必然不一樣,連思考模式都難互通的是吧。再比如說生活與理想的思辨好了,ㄧ個必須妥協、ㄧ個貴在堅持,如果也來一場辯論,你說能有結果嗎?佛家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些事情自知就好了,不方便辯論的。
話說沒有前提的思辨彷彿天馬行空無從聚焦,這好比愛迪生說ㄧ次實驗的失敗讓他驗證了試驗對象的不適用,那麼請問試驗對象何止千萬要到何時才能有具體結果呢?就拿電燈的發明為例子好了,試驗對象應該是可以導電的、具有相當的電阻使之發光的、能耐高溫的、…,而這些便是前提了。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意義

維基詞典對意義的釋義:「1.謂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2.內容。3.美名,聲譽。4.作用,價值。」。前兩項(思想和道理;內容)或許沒有指明針對的對象,而後兩項(美名,聲譽;作用,價值)則需有針對的對象,如果對象改變了,其意義亦跟著改變。比如說人類的美醜只對人類有意義,對其他物種不具意義。
人類經常是矛盾的,已經完成的事還要探究其意義,有意義就覺得欣慰,沒意義則不提也罷(雖然辛苦的完成了它)。可是有時候對你很有意義的對其他人沒甚麼意義,反過來說,別人覺得很有意義的,可能對你沒啥作用。比如說你的畢業紀念冊只對你或關心你的人有意義,其他人只當舊書,論斤賣的。
意義除了考究對象,有時候還要考究時間。比如說現代人教育時間長,學會了很多知識與見聞,很多事情對你而言只是小事ㄧ樁,可是幾百年之前卻是大新聞大突破。比如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對當時的人意義非凡,對現代人卻是家喻戶曉的事,而且所謂的新大陸早已經存在不知幾億年了,一點兒也不新。
如果你追求的意義只限於你自己而且只限於當下,那就目光短淺心胸侷限了。這表示你的氣度不太好,做不好更有意義的事,比如說偉人常謀天下人的福利,做影響深遠的事,而這樣的事好像與你是無緣的。如果你能夠把追求的意義放大ㄧ些,說不定感覺就會很不一樣了。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還原工程

維基百科說:「還原工程,又稱反向工程,是一種技術過程,即對一專案標產品進行逆向分析及研究,從而演繹並得出該產品的處理流程、組織結構、功能效能規格等設計要素,以製作出功能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樣的產品。」。為甚麼會有還原工程呢?因為這樣可以省去研發的功夫,說穿了就是撿現成的,或者是竄取的。
你說還原工程容易做嗎?其實沒有三兩三的功力還是做不來的。譬如說IC好了,不就是個扁塑膠塊加上長了幾隻腳,不論是哪種IC看來都差不多的;如果沒有專業知識的,就算格物致知了那麼一輩子恐怕都難以辨別,更別說進行甚麼還原工程了。所以能做還原工程的,好像還是只限專業人士,其他的根本不行。
既然已經是專業人士了,為甚麼還逕幹些雞鳴狗盜的事情呢?其實只是差了某些最新的發明而已,進行還原工程的人不止專業,還是專業的研發人員。所以想偷的就是那最新的發明,尖端的科技秘密,甚至於只是一些專業的實驗參數;可是少了這些就落後別人ㄧ大步了。
有人說模仿只能當跟隨者,可是發展初期好像都是幹著這樣的事,等到模仿出心得來了才能開山立派的。開創者可以吃香喝辣,而跟隨者最多只能是傑出的後繼者,沒機會吃香喝辣。進行還原工程有時候是為了突破瓶頸,偶而為之原是不得已,經常這麼做就沒意思了,所以須有更上層樓的決心。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上癮

維基百科說:「成癮(英語:addiction)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續重複。」。人類愈文明可以成癮的事物愈多,好像只要你想得出的就有人已然成癮了,那麼每個人每餐必吃、每晚必睡算不算成癮呢?重點在於有沒有不良後果,而且已知有不良後果而仍然無法自制者。
比如說已經人手ㄧ機的現代,你有沒有無時無刻的滑著手機呀?專家說常滑手機的容易傷身、容易失智,請問你知道這件事嗎?通常喜歡滑手機的已風聞此事,但是就是機不離身且手不離機。再比如說愛喝飲料不健康,甚至於發胖、短命,但愛者恆愛而無法自制。又比如說聊八卦不道德、容易滋事,這你也很清楚啊,可是聚在一起不聊點八卦能幹啥事呢?
或許你說這些人都是有壞習慣、壞嗜好,所以才成癮的;其實不然,有些事情是莫名其妙被逼上身的,而你有如溫水煮青蛙般難以脫身。比方說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三不五時地失眠了,你怎麼辦呢?光靠數綿羊嗎?應該不怎麼管用吧,於是找醫生開安眠藥囉;那麼請問你有聽說過安眠藥成癮的麼?而你的故事是否正在上演呢?同類的事還有便秘、憂鬱、心情低落、…。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不然。聖人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吾等問於高明之人,當趨吉避凶。」。既然有那麼多自動上身的陷阱,就不能裝作沒事,除非你就是沒有甚麼像樣的工作壓力。失眠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是有些辦法的,比如說調整生活方式、學習放鬆自我、轉移生活壓力等,據說效果還可以啊。至於便秘、憂鬱、心情低落等,一樣有很多好辦法在網路上流傳著的,罹患文明病者花點心思自我解救吧。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年味

最近北風仍呼呼地吹著,但是聽說就要過年了,而這北風應該就是冬季的最後反撲了。前幾日偶而吹起帶霧的南風,看來春天的腳步真的近了。話說中國人喜歡熱鬧,怎麼能放過這過年的熱鬧氣氛呢?可是事實上年味卻逐年變淡了,這好比水份必將在空氣中蒸發一般;中國人的年味已經流行了數千年,怎麼能這麼說變就變了呢?
有人說年味是農業社會的產物,現今已轉型為工商社會所以變了;可是像聖誕節不也是起源於農業社會,人家不是越來越旺麼?尤其是年味代表著無限的商機,敏銳的商人豈能放過呢?你看那迪化街的年貨大街每年都熱鬧滾滾的,各地也都有類似的活動呀;可是年味好像真的是越來越淡了。
有人說這是與口袋的深度相關的,沒錢就沒心情弄這弄那的。這話聽起來有理但其實未必,想當初經濟尚未起飛,家家戶戶還不都是苦哈哈的,可是人人都想存著一筆錢好過年,你說輸人怎麼可以輸陣呢?沒錢過年很難看的呀,這好比說沒錢的鄉下人家總可以養雞養鴨織布呀湊點錢過年的。
有人說這是與流行的人口有關,這麼說就更讓人想不透了,試問中國的人口還會少嗎?而且越來越多的是不是呢?而只要是中國人都有熱鬧過年的心意吧,怎麼就缺少流行人口了呢?可是你問那些年輕人,還時興過年嗎?他們卻說跨年比較有意思些,全世界的人都是這麼慶祝的,聖誕節也是這樣,全世界同慶。看來這真的只是心態的問題,年輕人的胃口已經變了。

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春來發幾枝

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紅豆大家都熟悉,我們常用來煮湯或製成紅豆餅;但是此豆非彼豆,這裡的紅豆據說是指相思豆,一種雞母珠樹的種子,比我們熟悉的紅豆更紅但略扁,好像還有一搶眼的黑點(;可是也有人說應是大實孔雀豆,那就沒有黑點了)。相思豆不怎麼常見(風景區偶有販售,小女生比較會買。),而春來發幾枝的應還不少吧,為甚麼不來點熟悉的呢?
春天萌發的花不少,比如說眾人皆愛的玫瑰,你家的院子裡或許就有種的,在即將迎春的寒風裡嬌嫩地綻放著,不也充滿著詩意麼。如果你也喜歡寫詩,或許就趁興吟哦一首吧。如果你不寫詩,或許你會喜歡我剛寫的這首:玫瑰生庭隅,春來發幾枝。嬌嫩且多情,與君寄相思。
熱鬧的九合一選舉剛過,但是好像雜音不斷,輿情依然喧囂,國事依然紛擾,可是這樣子好像不好繼續鬧到過年吧;不是都說想忍為國嗎?希望各界能夠秉持服務的初衷與為民謀福利的天職,能捐棄成見悉心合作。寫詩一首以誌:舊隙生新怨,春來發幾支。願君多海涵,忌恨最傷身。
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眼看著春天就要到了,有沒有甚麼偉大的志願醞釀著呢?有人說要錢難有、要命只有一條,如果是想要發大願吧,想來幾個便有幾個的。既如此,那就趁著春天的腳步近了,兀自立願吧;所以我說:宏願五內,春來發幾支。寒絕冬已盡,希望在新春。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兩極

應該是在小學的時候吧,經由課本的介紹知道地球有南北兩極,可是地球為甚麼會有南北兩極呢?百度百科說:「地軸就是地球斜軸,也被稱為地球自轉軸。具體是指地球自轉所繞的軸,其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北極,其南端與地表的交點是南極。」。印象裡的兩極都是酷寒荒涼的,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地球有兩極,那麼人類社會呢?有人說:「多元、成熟的社會處理異見時,理性多於激情;兩極化的社會則衝突多過妥協。最近一場劇烈的選舉,似乎點出了群眾兩極化的隱憂。」。看來價值觀兩極化的問題似乎是社會衝突的根源,如果不能尋求妥協將持續動盪不安。
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所得兩極化是目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大問題,造成了社會的不公與動盪,而兩千年前的孔子已經聽聞過這類問題了,可見此問題的難解。如果把富人的財富創造能力限制住,好像只會使國家失去競爭力,看來只有想辦法增加窮人的獲利能力與機會了。
維基百科說:「極端主義意旨駕馭某件事情到達極限、到達極致,或者是被極端化的性質或狀態,不然就是極端的措施或主見。」。通常極端(極右或極左)是不容易維持的,因為違反自然常態,終將被推翻掉;可是這個建立然後推翻的過程將造成大眾的不幸,所以應該在極端即將成型時就須有人挺身糾正它;這樣的人並非超人,而是有能力使大家明白事態,然後群策群力匡正之。

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風水輪流轉

俗話常說「風水輪流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那麼風水是甚麼?為何會輪流轉呢?而河東,河西又是何指呢?維基百科說:「風水,為五術之一的相術中的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古代稱勘輿術,目的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等方法及原則」。而據說河東、河西係指黃河的南北岸,因黃河常改道,故用來比喻人事的盛衰興替,變化無常。
其實風水輪流轉的應用範圍不止於勘輿術,也常比喻天候與景氣的變化。在農業時代轉變的是四季的輪替以及氣候的乾濕變化,四季的輪替比較固定可以預先準備,而氣候的乾濕變化就難因應了,時而淹大水、時而鬧旱災。工商業時代轉變的是景氣與供需,近來還要加上政治及金融的影響,比農業時代更難因應。
對家族而言風水輪流轉的說法依然成立,俗話所說的富不過三代其實就是風水輪流轉的明證。如果富不止三代,那麼富者恆富、貧者恆貧的局面就難以改變了,試問沒有本錢的窮人如何與口袋夠深的富人競爭呢?幸好老天還是公平的,弄出富不過三代的詭局,不然廣大的窮人往何處訴冤情啊。
ㄧ池水如果沒有任何流動就成了一池死水了,所以風水輪流轉會不會是為了維持風水清奇的法門呢?如果一個人從生下來就被宣告此生無望(譬如印度種性制度下的賤民),將會有甚麼後果呢?幸好風水輪流轉始終存在著,賦予窮人希望以及社會的新陳代謝旺盛。

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輪轉

可以把台語講得流利的稱做輪轉,比喻為像輪子滾動般順暢,那麼為何獨挑輪子做為比喻呢?因為在日常裡轉得最順暢的東西就屬輪子了。台語向來是很直接的,直接反映民間的通俗看法,有時候很有趣,有時候甚至還蘊藏著先民的智慧,指出淺顯易懂而且實用的道理。
無獨有偶,佛家也看上了如輪子般轉動的意向,稱為法輪常轉。佛家說輪有二義,一為運轉,一為摧碾,佛運轉心中清淨妙法以度人,且摧毀世俗一切邪惑之見。如此說來,維持法紀應該也可以說是法輪常轉了,輪軸代表法的中心思想,輪幅則為律法的施行了。
車輪最早的用途是化摩擦為滾動,據說原始人類移動笨重的物體只能用拖的;可是用拖的實在太費力了,聰明一些的便想出了在下面墊著滾木,移動一小段就把後面墊過的移到前面來再墊上一回;省力是省力了,可是這麼挪來挪去的好像還是太慢太麻煩了,於是乾脆就弄成輪子吧。
有時候需要製作越長的東西越好,譬如說紡紗成線或者把銅延展為電線,可是這麼長的東西怎麼存放呢?方法是化直為圓,弄個車軸把它捲起來就得了,你想捲多大一捆就捲多大一捆。東西好像都是死的,只有人的想法才是活的,俗話說橫柴難入灶,變個方向好像就有路可走了。

2019年1月15日 星期二

機動與主動

曾經有位當政者說:“把什麼東西統統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給工廠一點權力,一點機動的餘地,一點利益,恐怕不妥。”。通常一個國家或企業進入成熟期後就變得比較保守,或者說是集權而被動,雖然說比較安定,但也容易失去突破現狀的主動性,並限制地方或分支機構的機動性,那麼機動與主動有甚麼關聯呢?
如果你還年輕力盛,充滿發展的企圖心,不甘於把前途交給別人(比如說父母)的安排;可是傳統社會充斥著各種束縛力,如何突破困境呢?這時候你必然把觸角向外延伸,以便抓住各種可能的機會。也就是說機動為主動創造了條件,如果你宅在家,當然就談不上任何主動性了。
反過來說,你歷經滄桑後已心如止水,應該就不會在外招搖了。也就是說主動為機動提供了基礎,只有有心人才會想要多方嘗試,隨時表現出待機而動的意圖吧。說穿了,機動與主動應該是互為表裡的,機動的人必然是主動的,反之亦然,所以主動者記得把手腳放開來才不至於錯失機會。
個人行為如此,放諸企業好像也是差不多,多角經營的企業應該是具有主動性的,不甘成為別人的附庸;而爭取主動者必然也是蓄意待發的吧。再放大來看,國家的發展看來也是如此,只有積極發展的國家才能崛起,而崛起的大國也必然不會放過任何發展機會的。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真偽莫辨

還記得小時候的卡其服原來都是綿製的,穿起來有些硬梆梆的。後來出現了特多龍等化纖衣料,衣服變柔軟了也變挺了,但是穿起來比較悶,尤其是在大熱天裡。曾幾何時,很多衣服都只提供化纖衣料了,想找件棉製的已很困難,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混紡的,而純棉衣料成為昂貴的高級品。皮革類也是一樣,人造皮當道,純皮製品也不是沒有,可是貴得很,不是一般升斗小民消費得起的。
寶石類從來都是奢侈品,自從人口爆炸以來更是物以稀為貴;可是需求越來越大,能怎麼辦呢?於是人造寶石於焉誕生了。現代的工業水準真不是蓋的,除了鑑定專業以外一般人根本難辨寶石的真偽。如果你不是為了投資保值,以裝飾觀點而言用些價廉但物美的人造寶石,好像還蠻適用的。
聽過人工智慧吧,據說不久的將來會取代掉很多人類的工作,尤其是那些有邏輯可循的工作。人工智慧當然都是假的人類智慧,但是正在取代真的人類智慧,那麼你有何感想呢?電影裡描述的被機器人照顧著的人類社會快要成真了,未來的人類即將喪失工作能力,成為手無縛雞之力的大頭人。
你是否同意從小被教育要追求真理明辨是非呢?可是事實上在我們真實的世界裡不真實的事物好像越來越多了呢?將來或許人人都講求美容,都穿戴上人造衣飾,然後操作使用著人工智慧(包括無人機、自動武器系統等),你說這會是個甚麼世界呢?或許未來的人性也將會是人造的,這樣的人類不曉得還算不算是活著的。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文化的價值

維基百科說:「四大古文明,是流行於漢語文化圈的一個概念,一般指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及中國此四處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他們為現在文明的發源地,亦可以說是一個創造點。」。四大古文明既為現代文明的發源地,理論上應該是吃香喝辣的,可是事實上都歷經了一段悲慘的遭遇,那麼古文明這回事到底還有何價值嗎?
俗話說風水輪流轉,四大古文明中的中國與印度似乎越來越爭氣了,尤其是中國的經濟規模已達世界第二位,那麼這樣的成果與其古文明有關嗎?中國歷經清末民初的苦難導致民不聊生,很多人因而轉戰海外成了華僑。華僑大概都是從孑然隻身遠赴海外奮鬥開始的,最能看出文化的烙印,事實證明華僑都比僑居地的人更堅韌,更有文化底蘊,而這些正是他們出人頭地的本錢。
維基百科說:「軟實力(英語:soft power),是指在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及軍事外的第三方面實力,主要是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及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軟實力則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通常不能來硬的就該來點軟的,而軟實力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教養的民族才能使的絕妙、周全。
文化應是長期累積的,它深入人們的生活及思想,捉摸不到卻影響深遠,成為民族的共同智慧與資產。古文明不是想要就能有的,應是其他民族夢寐以求的東西,可是擁有者卻可能不怎麼珍惜它,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吧,所以我們實在應該珍惜難得的文化並善用之。

貪心與妒意

維基百科說:「貪婪演算法又稱貪心演算法,是一種在每一步選擇中都採取在目前狀態下最好或最佳(即最有利)的選擇,從而希望導致結果是最好或最佳的演算法。」。為甚麼會出現如此的演算法?因為人性本貪,如果有機會的話。不但如此,人性還善妒,如果周遭竟然有人比你貪得更多的話,據說妒意是貪心的更深層意識,即貪得更深切的。
心貪最常見的是貪利,所為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終竟把自己給撐死了去。也因為有這種心理取向,以至於金光黨橫行,騙術不斷翻新。金光黨徒當然也是貪心的,甚至專門貪圖不義的錢財,只是他們深諳人們貪心的本質,知道如何引導人們的行為。商場上爾虞我詐,據說此類心理戰也是商場經營成功的不二法門。
有錢的人當然貪財,不然怎麼可能有錢;可是如果只是有錢好像還少了點快意,猶如衣錦夜行啊甚麼的,於是有錢的人還喜歡炫富,喜歡看到別人既羨且妒的樣子;這好比吃超香的泡麵一定要有旁人在場的那種感覺。只是讓人忌妒好像還不夠,最好還能弄出些名頭,這樣別人一聽到就會肅然起敬,不需要等到擺出陣仗才有那麼點效果的,是吧。
重點來了,人們既有貪心更有妒意,這樣名利雙收的人通常私底下是被人恨得牙癢癢的,與表面的恭維大異其趣,那麼怎樣的人才不會被人忌恨呢?如果你貪的是氣度與豪爽,可能成為一種吸引人的氣質,都說物以類聚,同樣貪圖氣度與豪爽的人就會相互吸引,說不定還能一起做點甚麼名利以外的讓人欽佩的事情來。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如願以償

還記得小時候寫過的「我的志願」嗎?或許你是被老師要求的,寫過便忘了,那麼你曾經許過甚麼願望呢?我去廟裡拜拜,我的祝禱詞大概都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為我相信願望的實現都需要自己的努力,神明只需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就可以了。(其實能實現「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才難了。)
如果你許了願,不能如願以償的失落感很大嗎?譬如有人計畫在長假裡旅遊一番,好久沒有暢快的旅遊了。可是天公偏偏不做美,長假裡竟然陰雨綿綿數日,你說這樣還有天理嗎?在譬如說有人認真地考大學,然後認真地念大學,冀望畢業之後有個好光景;好不容易念畢業了,卻流行甚麼學歷無用論的,你說該怎麼辦?(想撞牆嗎?好不甘願啊!)
當然啦,還是有如願以償的時候,可是那真的很難得呀。譬如說那無殼蝸牛們念茲在茲的不就是那一個殼麼!有些人辛苦了大半輩子,他終於如願以償了,你看那滿頭白髮卻皮膚黝黑的傢伙,舉杯慶祝喬遷新居時的得意模樣,雖然還有很長的房屋貸款的日子等著折磨他。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想如願以償確實很不容易,有甚麼比較妥當的方法嗎?如果你許的是達成事件的意義,或許就比較容易些。比如前面說的讀書好了,如果你希望能增長知識、改變氣質,只要你認真體會書中所說的事,應該能潛移默化的。再比如說假期的利用好了,陰雨綿綿的是不是更能激發詩興呀、靈感啊甚麼的,老天一直下雨好像原本期待著有甚麼如雨後春筍的煥發與萌意的。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是憂鬱還是失智

董氏基金會說:『「老人憂鬱症」與「老年癡呆症」是有區隔的。老年憂鬱症是一種可治療且恢復角色功能的疾病。在醫學定義上,老年憂鬱症包括了兩大族群,一組是年輕時即罹患有有憂鬱症,如今邁入老年的個案。另一組則是指年齡超過五十五歲後,才首度罹患憂鬱症的晚發個案。』。
如果是晚發型的老人憂鬱症,應該表示其憂鬱不是因為先天的體質而是被誘發的,那麼究竟是甚麼事情能誘發出與老年癡呆症一樣嚴重的疾病呢?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該不會是開門那七件事惹的吧?不然就是孔子說的「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囉?如果憂鬱能解決事情就不妨多憂鬱些,不然如此煩人的憂鬱著要幹嘛呢?
孟子《梁惠王上》:「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套用孟子的說法,老人憂鬱症之所以失能,不願也,非不能也。也就是說老人憂鬱症者失去了好好活著的能力只是因為先失去了好好活著的勇氣,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應該也是在說這類的事吧。
年輕的時候可以找到很多生活的樂趣,為甚麼年紀大了就不行了呢?我想應該還是同樣的緣由,不願也,非不能也;所以解決老人憂鬱症的辦法應是尋找開心的契機吧。試著回想一下年輕時都愛做哪些事,年紀大了應該也是可以的呀,甚至於還可以有更多嚐試,不是說見多識廣了嗎?點子應該比年輕人多些才對。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情懷

《隨園詩話補遺·卷五》:「劉郎去後情懷減,不肯紅妝真到今。」。都說人是感情的動物,也就是說情懷這種難以形容的東西確實是存在的,只是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譬如說少女情懷總是詩,那是針對少女的,如果是少男的話好像就不怎麼適用了;可是如果年紀再大了些,又會是甚麼情懷呢?
先說年紀夠大的好了,已經不奢談愛情了,只好寄情山水吧。唐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倉然而涕下。」。看來寄情山水的滋味不一定好受,當你受夠了人間冷暖,嚐盡了諸般挫折之後,容易在大山大水之前潰堤的;不過這樣也好,總勝過把憂鬱爛在心底,暗自飲泣的好些。
年紀大了不中用,那麼如狼似虎的壯年呢?其實那時候應該最濫情了。曖昧的情愫已經不夠味了,最好來點麻辣的,所以俗話說:「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這麼說來,偷不著的味道是最好的。」。如果你不能苟同這個論調,那麼你說呢?
都說柔情似水,那麼情懷應該是屬水性的;知道屬性的話應該比較好拿捏些,而不是只能被戲弄而已。歷史上說大禹治水不再使用其父親鯀的老辦法(在岸邊廣設河堤),改採疏通河道的新法,經過了十三年治理,終於取得了成功。是的,凡是屬水性的就該使用宣洩的辦法,再多的水也經不起沒日沒夜的宣洩,總有排乾的一天的。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反敗為勝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6回:“將軍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壘,任謗任勞,使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雖然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可是大家好像都不喜歡失敗的滋味,那麼反敗為勝容易嗎?敗象已呈應該老早就可以感覺出來了,怎麼不知道早謀對策呢?
俗話說兵敗如山倒,那是一種難以扭轉的趨勢,可是為甚麼還是有人可以做到呢?首先必須止住頹勢,這在股市裡叫做停損,把不利的因素優先排除掉。試想,一個人如果受傷了正在流血,怎麼還有力氣振作呢?所以必須先做簡單的處理,甚至把包袱錙重也拋棄掉,好增強機動力。有時候增強防禦也是一種辦法,不一定要打肉搏戰的。
其次,必須集中力量,把僅剩的資源用在刀口上。任何對手都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無敵鐵金剛,總有弱點的;把敵人的弱點找出來,施加最關鍵的重擊才能奪得戰果;所以有人說“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都是先以自己的局部優勢和主動,向著敵人的局部劣勢和被動,一戰而勝,再及其餘,各個擊破,全局因而轉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
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能反敗為勝的,如果已然預知實在打不贏了該怎麼辦呢?少輸為贏或許是一種心態,可以期待下一回合的勝利;尋找、製造有力的談判籌碼以便和談吧。雖然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最後的勝利只能有一方,所以迎接最後的勝利才是最終關鍵,其間的輸贏或許是一段過程,甚至是一種手段,只要是對最後的勝利有幫助的都算正面的發展

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反求諸己

《孟子. 公孫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 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與孔子不同,講道理比較善用比喻,使人容易進入情境,充分了解道理的真諦。一般人與人比賽輸了很少不怨懟勝利者的,或說是簽運不如他好,或說是運用地主優勢等,能反求諸己的總是少數。
就說人們求神問卜好了,求財要問、求子要問、求雨要問、求晴也要問,甚至於連賭博運都要問,如果你就是那神明該如何回應呢?如果神明有求必應,怎麼對得起勤奮工作者呢?這擺明了是人們投機取巧的路數,如果這樣能夠得逞的話,社會的公理就要亂了。
再說求人好了,如果不是搭上了別人的順風車,也符合了別人的利益(相互利用),會有好心人士特別眷顧你的麼?再不然就是覬覦、想利用你的資產、姿色、體能、狠勁、…,希望納為己用吧。所有的好處通常都是要求報酬的,有明顯的、有隱晦的;你也無須怨人,換做你大概也會差不多,據說人都是自私的。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叫人沒人理,能怎麼辦呢?孟子說的反求諸己而已矣。試想,自己的事不能不管這叫做責無旁貸,俗話說兩個和尚擡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那麼孤單的你呢?當然是一個和尚挑水吃囉。如果你的力氣不濟,兩邊各裝半桶(甚至於四分之一桶),多走一趟(幾趟)就是了;今天太累,可以明天多努力些囉,總不能天天喊累天天想過年吧。

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前車之鑑

《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如果你獨自一人在野外冒險,就會有前車之鑑可貴的概念了,就因為你沒有前車可鑑可資借鏡,將獨自承擔所有風險。當一個嶄新的產品上市時,很多商家都在觀望,也是為了這寶貴的前車之鑑麼?
當今的資訊爆炸、創意爆炸,但是市場需求卻可能不增反減,因此風險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高,也越讓人期待有個前車之鑑啊甚麼的;可是產品壽命越來越短,幾乎所有產品都無前例可尋,想看到前車之鑑的恐怕難了。還有,如果前車過關了,在人家大賣一場之後這產品壽命差不多也已經走入半衰期了,還值得進入嗎?
有人說如果一家公司上下都難找到老鳥的話,不要天真的只以為這公司很有朝氣,其實這還意味著該公司的淘汰率極高(尤其是年齡的限制方面),你在這家公司的前途應該堪憂了。前車之鑑不一定需要直接目擊到,應該從生態來做觀察,否則看到前車遇上土石流的,不也表示自己同處危險中嗎?
可以看到生態其實才是前車之鑑的重點,試想故事很少重覆,與你同樣故事背景又正好能看到前車之鑑的能有多少呢?不如退而觀察前車之鑑對生態的影響,再來比對自己的情境是否可以套用才是正解。從社會的氛圍與國際局勢中,前車之鑑才是多而有意義的。

東西南北

如果有件物品臨時喊不出名子來,你會說是那個東西,還有犯忌諱的、心照不宣的、憤懣的、不好意思說的都說是那東西、狗東西、甚麼東西。奇怪了,好像任何事物都可以"東西"替代(包括人在內),彷彿代數裡的X一般(原來中國人早有代數的概念);可是為甚麼會被叫做東西呢?據說唐代長安有東、西兩市(商業區),坊間居民以「買東西」代指在兩市辦貨。漸漸,「東西」一詞用以泛稱物品。
無獨有偶,所有的乾貨及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料理所需都被稱做南北貨,而經營南北貨的都叫南北行,這又是甚麼規矩呢?古時候的江湖叫做大江南北,泛指幅員廣闊,是這個意思嗎?據說這是指滿清時代的商人,多透過同業公會方式於南、北「郊」等進行買賣,貨物遂泛稱「南北貨」。
除此之外,還有共工怒撞不周山導致“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神話故事,孔雀東南飛的愛情故事,升斗小民的喝西北風等,彷彿從西北到東南有一條隱形的軸線串起了一堆相干的、不相干的事物,共同肩負中華民族的習俗與感情;那麼從東北到西南呢?為甚麼缺貨了?有甚麼忌諱嗎?
中國人喜歡算命,東西南北皆是重要因素,組成方位的大綱,比如五行的方位說,天干地支的方位說,八卦的方位說等,如果少了這東西南北,好像大家都沒了方向了。中國人太喜歡東西南北了,所以國粹麻將也把東西南北給串了進去,看來東西南北已經融入了生活裡的一切,根深蒂固的。(蔣公也曾說過:地無分東西南北,年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

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

道聽途說

《論語‧陽貨》:「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意思是說隨便聽來的話,又隨便傳說出去,那是不能修德的事。其實道聽途說是消息傳播的重要途徑,記得每次發生重大事件時,最先傳播消息的會是計程車司機們,他們的傳播速度比起記者們還快還有效率。只是這道聽途說的事情有多少可信度呢?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低陷處),流言止于智者。”。看來計程車司機們還是挺有智慧的,他們傳遞的消息通常八九不離十,記者們的消息反而差了些,至於三姑六婆的消息就有些複雜了;這種情形不知道是否與喜歡穿鑿附會有關呢?
有些人吃了柚子一定拉肚子,有些人卻不會,看來與腸胃或者體質有關吧。有些人喜歡傳遞消息,甚至於加油添醋一番,有些人卻不為所動,看來與秉性或者定性有關吧。同樣的道理,如何消化與辨別消息全憑個人智慧,道聽途說者有之,謹言慎行者有之,流言必止的智者亦有之。
明史˙卷一七六˙李賢傳:「慮中飽而不貸,坐視民死,是因噎廢食也。」。掌握訊息好像是現代人必修的功課,判斷訊息是更上層樓的另一門功課,而運用訊息(包含帶風向)卻是如臻化境的高級別功課;你要修習(或者能修習)哪門功課儘憑個人本事,不過至少不能因噎廢食而充耳不聞喲。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知子莫若父

《管子·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比較好理解,因為從小調養他,深知其性情;可是為甚麼知臣莫若君呢?因為沒機會為君所以難以體會其中的道理,猜想是以用人的角度評量的吧,可是歷史上經常出現君上被讒臣愚弄的故事,這又該怎麼說呢?
話說兒子永遠是父親的最重要期望,從小認真栽培著,有些人甚至把自己無法達成的事寄託在後代身上,期望兒子能夠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由於被關注殷切,由於耳濡目染,兒子們好像也是以父親為榜樣的,其行為與習性當然被潛移默化著,那麼知子莫若父還有疑問嗎?
女兒們就不一樣了,少了克紹箕裘的壓力,差不多可以自由發揮的。可是男女畢竟有別,很多事情老爸是派不上用場的,當然需要老媽出來坐鎮囉。俗話說女人才能知道女人,媽媽與女兒多了血緣上的遺傳,更能相互了解與照料,女兒們的種種習性當然唯老媽是問了。
俗話說養兒身難知兒心,雖然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可是那只是知其習性,卻難知其抱負。試想,如果說虎父必無犬子,那麼為甚麼又說是富不過三代呢?都說望子成龍,可是不能老是望著的呀,天上好像總是難掉下禮物來的,怎麼影響其抱負恐怕要下一番苦功了。不過不需要太擔心,歹竹出好筍好像也時有所聞。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如詩如畫

如果你要形容浪漫的仙境該如何形容呢?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做如詩如畫,即以詩人的情懷與畫家的眼光來看這樣的景象,可是為甚麼呢?難道是說詩人與畫家造訪過仙境嗎?中國最具文人氣息的皇帝宋徽宗為了營造仙境的感覺,下令從江蘇太湖和安徽靈璧運來大量巨大的奇石。路途中,如果石頭太大以至於無法從橋下通過,就下令拆橋,如有被樹擋了就伐樹。可謂舉全國之力,只為了打造名為艮岳的園林;可是結果呢?據說因此把北宋玩完了。
仙境難以實地追求,那麼詩人與畫家採用了何種過人的手段呢?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最後一句:"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多麼瀟灑的氣度啊,我從小喜歡的ㄧ首詩;可是不是神仙的凡人真能帶走一片雲彩嗎?應該是帶不走一片雲彩才對吧。如果你真是這麼務實的,大概就當不成詩人了,試想如果改成帶不走一片雲彩那好像就完全不瀟灑了。
看過中國的山水畫嗎?那如真似幻、仙氣飄渺的筆韻,就為了呈現大家都無緣得見的仙境,那可以說比真正的大山還要具有仙氣。你說真正的山水有長成那樣的嗎?或許有,但是幾乎沒有人見過,就跟仙境的傳說一樣。你說畫家們真的有到過看過仙境嗎?應該沒有吧,那些能夠營造出仙境感覺的反而是用來鑑定畫家功力的準繩。
據說修練成仙者得以不食人間煙火,而追求仙境的詩人與畫家也希望不食人間煙火,可是凡胎俗子的總是經不起餓嘛,還是偷偷地吃了。這好比嗜飲者就為了那飄飄欲仙的感覺,如果酒不醉人,還喝它作甚?但是,就是不能整日飲酒真做那酒仙;所以下回模仿仙人的不食人間煙火(管你是詩人、畫家還是甚麼),過足了癮之後還是要記得偷偷地吃點甚麼,不然就真的駕鶴西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