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公孫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 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與孔子不同,講道理比較善用比喻,使人容易進入情境,充分了解道理的真諦。一般人與人比賽輸了很少不怨懟勝利者的,或說是簽運不如他好,或說是運用地主優勢等,能反求諸己的總是少數。
就說人們求神問卜好了,求財要問、求子要問、求雨要問、求晴也要問,甚至於連賭博運都要問,如果你就是那神明該如何回應呢?如果神明有求必應,怎麼對得起勤奮工作者呢?這擺明了是人們投機取巧的路數,如果這樣能夠得逞的話,社會的公理就要亂了。
再說求人好了,如果不是搭上了別人的順風車,也符合了別人的利益(相互利用),會有好心人士特別眷顧你的麼?再不然就是覬覦、想利用你的資產、姿色、體能、狠勁、…,希望納為己用吧。所有的好處通常都是要求報酬的,有明顯的、有隱晦的;你也無須怨人,換做你大概也會差不多,據說人都是自私的。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叫人沒人理,能怎麼辦呢?孟子說的反求諸己而已矣。試想,自己的事不能不管這叫做責無旁貸,俗話說兩個和尚擡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那麼孤單的你呢?當然是一個和尚挑水吃囉。如果你的力氣不濟,兩邊各裝半桶(甚至於四分之一桶),多走一趟(幾趟)就是了;今天太累,可以明天多努力些囉,總不能天天喊累天天想過年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