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呼之欲出

宋.蘇軾〈郭忠恕畫贊〉:「恕先在焉,呼之或出。」,好個蘇軾,其文學造詣果然非常優秀,一句「呼之或出」比甚麼維妙維肖、躍然紙上等生動多了。說到這「呼之欲出」,你是不是偶而也有靈光一閃,好像什麼好主意就快要出來了,可是到底是甚麼呢?阿婆說就那個嘛,就那個啊
野外的猴子是無緣看見鏡子的,如果哪一天讓這猴子見著鏡子了,會有甚麼趣事發生呢?如果是隻領域性極強烈的,或許會有攻擊行為吧。不過好奇心重的猴子想必是張大著嘴靜靜地觀察著,怎麼會有如此英挺如我的猴子呢?如果是隻小猴子,大概是伸出手相互觸摸著奇特的對方。
相信機緣的人或許會有一種現象發生:到了某個第一次造訪的地方卻覺得曾經來過,或者見到某位不曾某面但卻覺得是孰悉的人。我也曾一再作夢夢到某個景致,或者某個情節,它們甚至像連續劇般連貫著,可是到底是甚麼呢?究竟是何方神聖有意告知甚麼呢?
人畢竟是有靈感的,有時候重要的發明可能源自於某個靈感或夢境,據說某些古橋的建築結構就是這麼來的,比如說拱形、船型啊什麼的。可是靈感通常一閃而逝,一般人閃過就算了,只有那具有慧根的人執著於靈感的可貴,用冥想、沉思等方式找到那呼之欲出的答案。

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英雄

有人說:「什麼是英雄主義?按照《辭海》的解釋,就是“主動為完成具有重大意義的任務而表現出來的英勇、頑強和自我犧牲氣概和行為”。」。如果你是個男人,多少有點想當英雄的念頭吧。蘇洵《權書·心術》:“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昂藏七尺的大丈夫,應該是這種形象吧。
戲劇裡最多英雄了,無論是歷史大劇還是武俠小說,世界總是圍著英雄們打轉的。說的誇張些,時代就是被英雄創造的,因為不世出的英雄誕生了,才有豐功偉業可以成就。比如說成吉思汗創造了震古爍今的龐大帝國,再比如說張三豐創建了太極,成為中華武術的正宗。
日常裡也有很多英雄,只是這些英雄大多是因為在某個重大事件裡被犧牲了,才被人們尊稱為英雄的。也就是說這些英雄是被時代創造的,時代越混亂就有越多的英雄誕生了。事件發生前,被注定的英雄們原是沒沒無聞的、安居樂業的,可是事件發生了,他們只好被推上舞台發光發熱了,好比那蠟燭一般。
(元代)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覺得這個斷腸人有點英雄人物的意象,因為頑強和自我犧牲,終於搞到傷心斷腸的份上了。元曲的描述風格是很貼切的,古道西風瘦馬好比征戰後的淒涼心境,日且西下,邊關上的英雄已老,能不斷腸麼?

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都知道地球的南北兩端叫做南北兩極,可是為甚麼不直接叫做南北兩端呢?這該不會是指極遠極遠的意思吧,望不見盡頭的那種。其實這是指地球磁場的兩極,好比電池的兩端也叫兩極,只是它們一點兒也不遠,就在你眼前。那麼極字還有什麼用法呢?
如果當名詞用,大概是指最高境界的意思。《詩經.唐風.鴇羽》:「悠悠蒼天,曷其有極?」,這裡的極是指極限,好比登峰造極,整句的意思是天空會有極限嗎?依目前的天文學造詣來看,還沒找到天空的極限處,雖然人類的科學成就突飛猛進,好像還可以探究到很久以後,似乎還望不見盡頭。
如果當動詞用,大概是指窮盡的意思。《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于天。」,意思是崧高嶽好高啊,快頂到天了。以前的人科學概念不夠好,前一句才說天空會有極限嗎?後一句卻說崧高嶽快頂到天了,這崧高嶽了不起就一千多公尺高吧,離天還遠著呢。或許古人極目四望,看起來好像差不多高。
如果當副詞用,大概是指程度最高、最大的,或者是非常的意思。《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列傳.郭解》:「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極眾的意思就是指非常的眾多。文言文已經不流行了,換成白話文常用的會是妙極了、美極了、爽極了之類的。
中國字常把相反的兩種概念綁在一起,比如說「極限」是指打從心底認定最多就是到這裡了,可是「極目四望」卻是不希望只到這裡,而是指能有多遠就有多遠;外國人覺得中文難學,或許就是這個緣故吧,可是身為道地的中國人,你有學習中文的困擾嗎?

2020年3月26日 星期四

施與受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是如果是己所欲的呢?其實個人的喜惡標準差異頗大,己所欲的或許正是別人厭惡的東西,而己所不欲的說不定還有人喜歡著呢,最好改成「人所不欲,勿施於人。」比較不會出問題吧。
中國人的禮教向來是規範性的,告訴你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大概都是負面表列的規矩多,那麼正面的事情應該是些甚麼呢?或許禮教影響了人格的培育,使中國人內向的居多吧。如今禮教已遠,崇尚自由開放,是否該改變人際關係與接人待物的觀念呢?
人與人相處難免有施與受的機會,有人把這樣的機會視為負擔,有的人則視為機緣,差距這麼大該如何看待呢?如果你很高興分享你的寶貴經驗,卻被人拒絕了,是不是很洩氣呢?或者如果你企求別人的賞識,卻不被認同,是不是很忿懣呢?佛家常說隨緣,或許比較能夠平心靜氣,別人好像沒有義務配合你的。
清·鄭燮《菩薩蠻·留春》:「留春不住由春去,春歸畢竟歸何處。明歲早些來,煙花待剪裁。 雪消春又到,春到人偏老。切莫怨東風,東風正怨儂。」。春天總是會來的,而春天到了必定繁花似錦,在這樣的季節就不必拘謹於煩人的世俗與禮教了,覺得能盡興的便施,而能高興的便受了,除非有違法或違心之虞,管他那些有的跟沒有的。

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末梢神經


小時候聽過一個說法,恐龍因為太大隻了,據說四肢被打要過一陣子才會把訊息船至大腦。恐龍已難尋,不知道最大的鯨魚是否有此現象呢?不過看大象的舉止反應一向敏銳,好像沒有這種問題存在,或許這只是某些人的想像力太豐富了的緣故吧。
動物或許沒有這種現象,那麼社會上呢?比如說發生大地震了,交通、通信一下子中斷了,好像需要好幾天才能確切知道災情的嚴重程度。現代的通訊發達了,什麼事情都藏不住,在以前如果發生政治事件,通常要靠計程車司機傳達第一手消息,因為只有他們都在路上跑著。
政治有兩種型態: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不過權力的分配向來不均,小事地方可以自理,大事由中央決定。問題出在甚麼才算小事呢?通常中央想干預的都說那是大事的呀。地方自治有條規定:中央與直轄市、縣市間,權限遇有爭議時,由立法院院會議決之; 縣與鄉鎮市間,自治事項遇有爭議時,由內政部會同中央各該主管機關解決之。
百度百科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當前(有近幾十年的歷史)普遍存在於中國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中的一種極其不良的現象。該現像在中國常體現為下級違反上級的極多政策、法規乃至法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貫徹執行政策部署上大打折扣。」。中國如此,那麼其他國家如何呢?相信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孟子曰:「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之外還須考量人性的影響喔。

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貴不可言

《唐語林·卷五·補遺》:「規驚起曰:『此女貴不可言。』是生二子,男為人君,女為公主。」。中國人相信真命天子的傳說,好比說是天上星宿轉生之類的,由於未來帝氣對當時朝廷是莫大的威脅,所以一概以貴不可言隱喻,這或許就是貴極但切不可言的意思吧。
俗話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這通常表示發橫財的才容易暴富,而發橫財的應該也算是貴不可言吧。試想甚麼是橫財呢?最有可能是發國難財或者是什麼不義之財,你說這發不義之財的事能讓人知道了嗎?所以必然也是貴不可言囉。
聽過呂不韋幫助秦國公子異人回國成為秦國國君的故事吧,據說這是「一本萬利」成語的由來。我有些好奇這樣的情節怎麼能讓人傳開來呢?這對呂不韋而言應是莫大的忌諱吧,後來呂不韋被贏政殺了據說與此有關。就是說嘛,搞政治投資的最需要沉潛了,自然也該是貴不可言的。
《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據說劉邦也看到了此場景,而劉季曰:'大丈夫當如是也!'。故事就是故事,同樣的道理,這般話語怎能傳開呢?不要命了麼。或許你也胸有大志,應切記貴不可言的道理,那最會見光死的。

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金字塔

維基百科說:「金字塔(英語:pyramid),在建築學上是指錐體建築物,著名的有埃及金字塔,還有瑪雅金字塔、阿茲特克金字塔(太陽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說到金字塔,至今依然是神秘的,因為金字塔十分龐大,但不知為何而建,建築技術由何處傳來,並隱藏著很多秘密及無法解釋的現象。
建築界崇尚金字塔,其實管理界也愛講金字塔,金字塔結構經常被用於描述管理的層級關係,而這樣的說法在社會上依然受用。比如說父母望子成龍,期望他成為金字塔頂端的人物,好像在金字塔頂端總是高高在上的,由眾多的金字塔底部的眾生供養著並卑微地仰望著。
中國人喜歡稱帝,雖然冒著極大的滅族風險,因為實在太喜歡金字塔頂端的風情了,可以為此歷盡萬劫不復的挑戰。可是金字塔頂端真的好待嗎?就那麼尖不溜丟的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更別想伸個懶腰好好歇息了。醫生說沒法好生休息的容易得肝病,廣告說肝不好的人的人生是黑白的,職場上說沒日沒夜幹活的人最容易爆肝突然掛了的。
既然都沒有好下場,為什麼還要爭著站上金字塔頂端呢?人嘛就是這般想不開,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寧可當那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剛剛說的那些風險就讓上面的那個人去擔,而萬民景仰這種冒險的事不宜讓上面的那個尊貴的人面對,由你代表承受轉達就可以了。由於不是最頂端,應該還是可以坐著躺著休息一會兒的吧。

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改變從哪裡開始

由於社會變遷迅速,這年頭一成不變的人容易吃虧,於是改變成為顯學;可是改變通常是從哪裡開始的呢?有人說改變應從自己開始,因為只有自己可以自我支配,別人才不會理會你的呦。是的,很多改變是從自己開始的,因為那樣最容易啟動也最容易受惠了;可是改變自己有那麼容易嗎?不是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請問你有過改變自己的成功經驗嗎?
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的這個主張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人生的困難很多,遇到困難而不思改變的怕就要被上流社會淘汰了,成為下流社會的一員;而身處下流社會應是很難受的,所以人人當然都奮起改變囉。
講到困難,當然有人是因為自作孽啦,不過如果大環境不好的話,人人都會遇上困難的。這麼說來改變或許是從大環境來的囉,好比說天冷了當然要多穿幾件啦,而天熱了不知道脫衣的就是傻瓜了。再比如說景氣好了就要多投資才好賺錢,可是景氣差了而不縮手的就要住套房了呀。
改變從誰開始的難以明白,或許是各有各的招數吧,那麼改變從何時開始的呢?我覺得改變無時無刻地發生,比如說小時候打赤腳、走路上學,現在都很少見了。再比如說現在人手一機很努力地滑著,這在以前應是無人會相信的,可是今日總總就這麼發生啦。記得,如果是大環境要你改變的,那應是無從抵抗的,趕緊順應吧。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磁性

維基百科說:「磁是一種物理現象,磁學是研究磁現象的一個物理學分支,磁性是物質響應磁場作用的性質。」,事實上〝磁〞不止是一種物理現象,經濟、社會上有磁吸效應,人際間也稱呼有吸引力的人具有磁性。不過,既然叫做磁性,磁現象還是大致相通的。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意思是有錢人的神通廣大,既然是神通廣大自然吸引眾多追隨者了。人稱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巴菲特常被稱為「奧馬哈的神諭」(The Oracle of Omaha),並以長期的價值投資與簡樸生活聞名,於是能與巴菲特吃個飯當面請益成為流行,據說要價不斐而且很難排得到。
世人多半怕自己沒沒無聞,這代表無人理會;反過來說,有名的人常受到群眾包圍,據說為了躲避群眾包圍而使出招數,因此常發生與狗仔們的衝突。你嚮往成名嗎,理由是甚麼呢?應該就是陶醉於被人擁戴的感覺吧,那麼很多名人為何於成名後躲避人群呢?難道說成名之後其實很有壓力,而且滋味難受,果真如此的話應該出面告誡追隨者們真相吧。
如果你既沒錢也默默無名,可是你很想具有磁性該怎麼辦呢?或許就是創造魅力了。MBA智庫說:「魅力是一個人對其他人的吸引力,是一種綜合而特殊的能力。之所以說是一種綜合能力,是因為魅力不僅指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許多能力的共同體現;說它是一種特殊的能力,是因為它不僅僅屬於能力範疇,它還包含了氣質,性格,品味和人格等方面的內容。」,說了半天這太難弄了,其實你只要記得磁性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就行了,也就是說把自己變成眾人的異性啦。

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可觀

《易經.序卦》:「物大然後可觀。」。人類的視力雖比不上老鷹,在動物界還算可以,既如此當然相信眼見為憑了。那麼怎樣才看得見呢?當然越大越清楚啦,可是僅聞其名而不得見的呢?蘇軾有一首禪味頗深的詩〈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他說廬山煙雨浙江潮太有名了,不能親見總是遺憾,可是真的見著了呢?廬山煙雨不過是大霧而浙江潮也只是更大的海潮罷了。
很清楚可以看得見的叫做可觀,那麼不容易被看見的呢?《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意思是說非正統的技藝仍有可觀之處吧。宋蘇軾《超然臺記》:“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蘇軾則認為所有東西都有可體察的內涵(未必是看得見的),如果真有可觀處,那就有意思了。
觀察別人或許是種樂趣,可是被觀察者不會這麼想吧。比如說某些行業看來不起眼,其實利潤相當可觀,業者躲藏都來不及,當然是不希望被人覬覦了。再比如說有人行事低調,看起來頗平凡無奇,其實是為了韜光養晦,然其身家頗為可觀的呢。
人啊,總是很矛盾的,有人很可觀但怕被人發現,有人卻是怨嘆著被人忽視了。衛靈公第十五(十九)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意思好像是說被人忽視的人應該是最可悲的,那麼請問諸君可觀否?套用蘇軾的句法:“凡人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

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光明正大

《西遊記.第三七回》:「我本是個光明正大之僧,奉東土大唐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者。」。光明正大對於正常人而言應該是天經地義的行事態度,比如說光明正大地出入公共場所,然後做光明正大的事。可是有些人因為某些因素就不是這麼光明正大了,比如說內急又找不著解放的地方(譬如野外…),只好找個隱蔽處就地解決了。
只要是正常人而且條件允許的話,應該都是喜歡光明正大行事的,因為可以頂天立地的做人做事。不要小看頂天立地這回事,以為在地球上本該都是頂天立地的,如果哪天你難以頂天立地時就知道這有多可貴了,比如說「處人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之類的。
有些人因為某些緣故無法光明正大地做人做事,比如說想要行竊的小偷,或者將行苟且之事者,只得偷偷摸摸從事,彷彿見不得人似的,因為他們要做的事就是見不得光的。有時候,某些事情一般人視為光明正大,可是有些人卻不是那麼自在,因為他們心裡有鬼,怕被人發現甚麼。
佛家說相由心生,你天天行那光明正大的事,你的臉會是問心無愧、容光煥發的;可是如果不慎做了違背光明正大的事,你自己很清楚犯了錯而羞愧著;如果你是個慣犯,也許已無羞愧之心了,可是你的臉將變成一臉賊相,鎮日裡斜眼歪腦、鬼鬼祟祟地,成了不怎麼光明正大的人。

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正向思考

有人說:「當這個社會太強調〝正向思考〞時,反而讓許多人不敢表達內心的痛苦與掙扎。」,還有人說:「過度或不當使用正面思考,會造成情緒壓抑、自我迷失、人際關係疏離,甚至產生焦慮、憂鬱、自殺意念或自律神經失調;為什麼會這樣呢?過度正向思考易使人不自覺刻意消除當下負面情緒,未與當下真實的情緒共處。」。天哪,好可怕呀,師長們一直鼓勵的正向思考怎麼成了毒藥了呢?
鬧了半天,正向思考到底是甚麼啊?又有人說:「正向思考的本意,是讓人學會將「情緒」與「現實」分開,即使面對無法控制的改變或狀況,也能不讓情勢(尤其是你對情勢的感受)來決定你的反應,而是透過方法幫自己跳脫當下的情緒,放眼未來的可能性,而非放任過去的經驗與感受來解讀現在。」。聽起來很不錯的嘛,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呢?
《老子·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會不會正向思考與負面情緒根本就是一家人呢?也就是說不管你怎麼想怎麼安排,其實所有事情都是自己的;如果你能好好地掌握,一會兒正向思考砥礪你的意志,一會兒負面情緒發洩你的悲憤,左右逢源不亦樂乎;如果你時常思緒顛倒、情緒失控,倒成了愛照鏡子的八戒兄了。
《金剛經》:「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據說佛家修持最忌著相了,只要著了相,連菩薩都不菩薩了。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心裡只有正向思考,或者只有負面情緒都是很危險的,好比水能溺舟而火能燎原,唯有水火既濟的才能起個火煮水喝啦。

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天下無難事

俗語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可是世上的人都有心啊,難不成天下已無難事了麼?當然啦,這裡的有心指的是決心而不是肉體的心,只是有決心就無難事了嗎?比如說歷史上有決心追求長生不老者眾,可是至今好像還沒有人真的長生不老了呦。
俗話好像還說:「一皮天下無難事。」,就不知道該皮到什麼程度才能達成無難事的。果如此,世上皮厚者應如恆河沙數了,可是天下的難事好像少有被克服的,是皮還不夠厚,抑或是根本就是騙人的故事呢?不過鄰村的哥哥卻說,這一招用來追女朋友還蠻管用的。
《後漢書.卷一九.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這裡的事或許可以算是國家大事或個人意志,但是好像還算不上是天下的難事,只是故事裡說的總是誇張些,其實能圓滿國家大事或個人意志其實已經很不錯了。
昔聞愚公移山的故事,初覺其人抱負遠大,後來越想越能明白為何叫他愚公了,山或可移,但絕不是為了闢出一條能回家的路般的小事,挖個隧道得了。或說天下的難事多不勝數,但個人精力畢竟有限,只能挑有意義且能勝任的事做。《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好像也是這等意思。

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學術自由

維基百科說學術自由指學術界進行學術活動的自由。更可仔細定義為「具專業資格的人士在他們勝任的範圍內探索、發現、發表及講授他所見的真理、除了鑒定真理的理性方法的管束之外,不受任何權力約束的自由」。講到自由應是近代的產物,在封建時代裡怎麼可能有學術自由呢?其實你錯了,早在春秋時代就已經學術自由了,所謂百家爭鳴,中國人的大部分的政治、哲學思想都在那個時期發生的。
你會不會好奇春秋時代的學術自由為何沒又延續下來呢?這是因為帝權高張的結果,秦始皇為了提倡法家,竟然施行焚書坑儒的暴政;接著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把所有機會全部堵死了;你想啊,兩千年的帝制之後,再頑強的學術也會被折損殆盡了,因為完全沒有市場啊。
就算被獨尊的儒術好了,其實也發生體質上的劇烈變化,只要是朝廷不想讓老百姓聽聞的皆萎縮至零,而朝廷想要萬民遵奉的則是高唱至雲霄了。不信的話你去看看孔子的兩大傳人:孟子與朱子的學說好了,由其主張實在看不出什麼叫做一脈相承的了。如果朱子也敢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恐怕早已被貶到天涯海角去了。
都說自由與專制是不能並存的,看來兩者真是天敵,所以自由是帝制的毒,萬萬不能接受的。也就是說只要繼續提倡自由就不可能復辟帝制了。近來偶有聽聞納粹復辟的歪風,看來只要提倡自由依然會是特效藥的。為什麼自由那麼神勇呢?因為這就是民權囉,權力的事不可能被輕放的。

2020年3月11日 星期三

說話的學問

有人說:「會說話是一門學問,說話有分寸是一種修養!」,那麼你有上過怎麼說話的課嗎?如果沒有,這說話的學問該去何處修呢?佛家說:「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也許說話的這門學問也和求佛一樣,只能自我省悟,從別處很難學來的。
佛法無從外求,但佛經總是有的。說話的學問不能外求,但說話的原則總是有的,至於能否開竅就要看個人造化囉。常見的說話原則例如不該說的話就不能說,逾越本分的話更不能說,說了通常只會壞事,說不定還從此難以翻身呢。歷史上的這類的教訓頗多,別笨到以身試法然後再來懊悔不已(,除非你本想當個烈士)
有些人怕說錯話,以為少說話、不說話就沒事了;其實該說的話還是別忘了說,比如說感激的話,這是結善緣的第一步。比如說你有幸遇到貴人幫了你一把,但是你認為那根本沒什麼啦,試問這貴人還會想再幫你些甚麼了嗎?還是說這人是上輩子欠你的,本就該還了的呢?
有些人話是說了,但彷彿沒有甚麼效用,因此覺得灰心;其實找到適當的時機說話才會有效果,所以別錯過該說話的好時機。可是如果連你都認為沒效果的話那就就別說了,免得讓人生煩。通常道理容易懂,但好習慣卻難養成,所以需要多注意、多練習才會逐漸幹練起來,好事情總是沒有那麼一蹴可及的。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慎思明辨

《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慎思明辨通常指謹慎的考慮並且分辨清楚的意思,可是慎思明辨的基礎是什麼呢?是不是任何人都能這麼做呢?中庸告訴我們答案,需先「博學之,審問之」,然後才有慎思明辨的能力,而慎思明辨之後還需篤行之,不然就失去意義了。
有些人比較衝動,很容易因此做錯事而懊悔不已,請問你容易衝動嗎?或許你認為還好啦,可是當你逛百貨公司或賣場時,有沒有一時被銷售手段打動而買了其實不太需要的物品呢?如果你哪天大掃除,或許你會驚訝家裡怎麼有那麼多不實用的東西冒出來,看起來應該是用不著的,或者根本沒用過。
這年頭的假訊息很多,尤其是那網路上的訊息。有人說網路上的假訊息太多乾脆不看算了,可是資訊時代怎麼能自絕於資訊來源呢?尤其是網路上的大量訊息;所以慎思明辨的功夫特別重要,不然天天給你一堆訊息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還記得中庸說過的,慎思明辨之前還需練就博學審問的基本功,不然你想慎思明辨也做不來的,是吧。
或許有人說那些都是小事,損失也不大,就忽略了吧。劉備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果小事可以忽略,那麼會不會因此而養成惡習呢?須知那衝動其實就是某種惡習,衝動慣了想要在臨大事踩剎車恐怕不容易吧,尤其是在公眾場合、酒酣耳熱之際。

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正解

南朝梁沈約 《為齊竟陵王發講疏》:“竟陵王殿下,神超上地,道冠生知,樹寶業於冥津,凝正解於衝念。”。百度百科說:「正解是一個現代詞語,意思是正確的見解。」。話說價值觀隨著時代演進,而詞語也常為價值觀的表現工具,所以也隨著時代演進著,那麼正解的現代意義為何呢?
都知道古時候是專制的皇帝時代,甚麼事情最好都有固定的見解才好鞏固皇權,所以禮教嚴謹,除了皇帝以外的人都須嚴守分際。在這樣的體制裡,任何思想、行為都應該有所謂的正解,偶而遇到新鮮事也會有朝廷的當事者從新定義之,使大家都能遵行。
現代的人民都自由自主了、專制解除了,所有的禮教也都會被拿來檢討。也就是說甚麼事情好像都沒有固定的見解了,經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有爭論就法院見,而法院的判決好像也經常發生翻案的情節呢。正解已然不是正確的見解,那麼會是什麼呢?好像成為正面的見解了,只要看法相近了就差不多可以了。
有識之士或許正在擔憂,綱常不振,那豈不是全亂了套了;其實已經民主這麼久了,日子照樣過,甚至更好了。這好比以禿透鏡凝聚日光,把日光凝聚成一個明亮的點,溫度也跟著提高了,高到甚至可以點燃物體;但事實上能量並沒有改變,日光也依舊還是日光,夏天到了必然酷熱而冬日必然嚴寒。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孵豆芽

一般講到孵豆芽都是指綠豆芽或黃豆芽,但是我想講的是孵紅豆芽的故事。孵綠豆芽或黃豆芽當然是拿來吃囉,而孵紅豆芽卻是為了觀察紅豆的生長過程,這是小學裡的一段教學課程。老師教你從孵紅豆芽的過程體會植物發芽的自然過程(與意義),但是發芽了之後呢?你有試著把它拿去種植嗎?
農夫種植紅豆當然不會用孵豆芽的方式,而是直接在田裡播種,孵豆芽的發芽率應該比較高,可是農夫為何不採用呢?或許孵了豆芽還需要移植,不如直接播種來得省事些;但是發芽率高很多,可以少用些紅豆呀。我覺得用孵豆芽的方式發芽還潛藏著植莖軟弱的問題。
你有沒有注意到,孵出來的紅豆芽的莖是半透明乳白色的,好像很脆炒了之後很可口的樣子。如果你有機會看到紅豆在田裡發芽的樣子,你會發現到紅豆的莖是不透明綠色的,而且很快木質化,以便支撐長出來的眾多葉子。如果你把紅豆芽拿去種,你會發現它的莖一直是軟弱無力很難改變的,成為匍匐成長的態勢,這對於紅豆的種植而言應是不健康的。
現代的小孩都被小心地呵護著供養在室內長大,到了學齡前的活動力好像不怎麼樣,長大後更可能缺乏自我照料的能力;那麼以前的小孩如何呢?父母在外打拼,沒太多時間照顧孩子,小孩多半在會走路以後即在屋前屋後到處亂竄了。如果環境允許的話,他們甚至還具備野外求生的智能,譬如漁村的小孩早已經光著屁股在海裡快活的撈魚了。
據說人格是在幼兒時期就開始培養了,那麼你想擁有怎樣的孩子呢?想想那孵出來的紅豆芽的莖是半透明乳白色,好像扶不起的阿斗。再想想田裡發芽的紅豆的莖是不透明綠色,迎著陽光勇敢地站立著,你想啊你該怎麼辦呢?還是早點讓你的孩子活在陽光下,腰桿挺直的成長吧。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製造壓力

「別說沒提醒你」是一句經常可以聽到的話,父母愛說、師長愛說、用人的老闆們更愛說,可是這句話的效果如何呢?父母、師長、老闆們都心知肚明卻偏偏繼續說著,你說這是為甚麼呢?據行家說,所謂管理其實就是在製造壓力,使被管理者勒緊發條戮力工作,那麼管理怎麼產生效力呢?當然需賞罰相助囉。
讀過物理的人應該知道,抽水機需靠大氣壓力才能運作,也就是說在這世界上的壓力本已存在,而久處壓力之下的人們一旦沒了壓力會如何呢?這個問題該問進入太空的人,據報導在太空待久了就會發生全身肌肉衰退的問題,剛回到地球甚至難以行動,需要蠻長的復健療程。
沒了壓力很麻煩,那麼對抗高壓呢?據報導戰鬥機駕駛必須磨練抵抗高G力的飛行環境的能力,不然不待敵人的攻擊已然暈死過去了。戰鬥機駕駛也不是天生有此異稟,都是高度訓練與淘汰後的成果。或許你說不就是訓練嘛,多練練就行了,其實戰鬥機駕駛都是萬中選一的,尋常人等恐怕都是朽木不可雕也。
沒了壓力很麻煩,對抗高壓也很難,最好就是適當的壓力了。沒壓力的就會懶散,對抗高壓的會生病,所以適當的壓力應該最幸福了。不過為了出人頭地,最好還是比尋常人多一點壓力好些,你看那住在高地上的人們到平地來,健步如飛、臉不紅氣不喘的,而平地人上了高地後連走路都有些困難,可能還需要隨身攜帶氧氣瓶呢。

2020年3月4日 星期三

機運

《晉書.卷一二三.慕容垂載記》:「何故闇於機運,不以鄴見歸也?」。這段話或許是在質詢闇於機運的能人為何沒有發揮作用呢?可是另一個故事就神奇了說,晉.葛洪《神仙傳.卷六》:「淮南王劉安得道升天,雞犬吃了剩下的仙藥,也隨之升天。」,後比喻一個人發達得勢,左右有關係的人也跟著發跡。試想,左右有關係的人應該賢能與愚劣者都有吧,不應該都跟著發跡的啊,太沒天理了;但事實經常如此,或許這就是機運的妙用了。
中國人愛算命,所以中國人應該是相信機運的,不然窮算那命幹嘛呢?於是,難得生了個兒子的當然該幫他算個命囉。孩子長大了需要發展,當然不能錯過機運,於是又找了高明人士算上一算。事業總算起步了但還要更上層樓,不算怎麼掌握越來越難得的機運呢?
機運當然重要,可是機運只代表有機會不代表一定成功的唷,這好比有人考運不錯考上了好大學,但考上了之後還要再努力四年才能完成學業的吧。何況好學校畢業了之後或許能找到較好的工作,也須在工作上競競業業才能有好表現的。不過話說從頭,考上了好大學、找到較好的工作依然是難得的機會呀。
世人只想聽聞雞犬升天的故事,但雞犬升天了之後會怎樣呢?比如說有人攀上了關係當上了某要職,那麼既然是要職必然有重責大任的,那雞犬真能勝任嗎?砸了鍋了該怎麼辦呢?該不會因此而獲罪了吧。《老子·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說不定那些雞犬們正後悔著呢。

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

立場

百度百科說:「立場指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所抱的態度,是處在在某一位地點位置看一個事物事件問題等,與“角度”的差別是更加宏觀。」。是的,立場比角度更加宏觀,因為這是更嚴肅地看待事情,必須以更大的角度思量;但是,只要是以立場思量的必然更加本位,那就難免主觀了。
比如說我們從小在父母的照顧下長大,父母很自然的會以父母的立場看待事物。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可是成為龍鳳的定義是甚麼呢?這牽涉到價值觀判斷的問題,然而處在快速變遷的當代,價值觀根本是快速演變的,父母的價值觀已不必然就是孩子的價值觀啦,只能說是父母的主觀了吧。
《論語·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民智未開的古代,從政者必須為百姓樹立行為的準則,也就是說行使政府的立場。那麼你說政府的立場必然正確嗎?如果是的話各國就不會爭執不休而干戈相見了。所以各國政府的立場依然是主觀的。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人類的立場未必就是大自然的立場,或者是上帝的旨意。你看人類的過度開發、浪費天然資源,在在都是違背大自然的,但是站在人類的立場,需要發展需要生活用度,雖然已經感受到大自然的反撲,好像還是無法立即修正。所以啦,下回再提及立場時,請捫心自問夠客觀了嗎。

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生動

演戲通常動作誇張些,喜劇片必然有歇斯底里的鏡頭,而悲劇片也必然有嚎啕大哭的場景,彷彿沒這麼做就表達不出想表達的意象了;可是觀眾的感覺呢?頭幾回可能還有感動到,多玩幾次就不新鮮了,於是演員們想盡辦法使自己的情感更能宣洩,比如暗自得意或者暗自飲泣之類的。
近來看到一則廣告,現場有八位演員包含兩個小孩,除了故事背景說明以外,演員都沒出聲音,但表情配合故事背景卻演得極為生動,使人印象異常深刻,成功地達成了廣告的效果。如果你有在台灣看電視節目,大概已經猜出我在說哪一則廣告了。
通常表演的時間短,最直截了當的作法就是直接演給你看,可是看久了都是千篇一律的,觀眾差不多麻痺了。資深的演員可能就不一樣了,她們會先給你一些暗示,到了適當的階段才演給你看,這麼一來好像多了一些感覺了。名導演們的功力又不同了,他們會鋪陳很多脈絡來引導你的情緒,臨到事情發生時演員們都不哭不笑的,只故意(運用背景音樂)僵住那氣氛,卻引得觀眾們情感潰堤了,那才叫做生動嘛。
競爭激烈的世代其實也是考驗表達能力的世代,你有想過怎麼影響你的顧客呢?置入性傳播、現場氣氛編排等或許都是辦法,但是大家(包含顧客)都知道將這麼做時就不夠新鮮了;如果你能引導對象的思路,讓對方尋幽探勝,你才是那生動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