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逝者如斯

〈論語·子罕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說孔子在大川邊上看著川流的河水感概著說:「消逝的東西呀就像這河水晝夜都不停歇。」。由於孔子沒有指明消逝的究竟是何物,通常把他解釋為光陰;其實會消逝的東西很多,通常也是像河水般不舍晝夜的。
當我們提到感傷的事總是寄望時間的流逝可以沖淡它,所以這應該符合「逝者如斯夫」的情節的。譬如說《李叔同·送別第五段》:「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淡淡哀傷映著逐漸遠去的韶光,越來越淡,越來越模糊。
再譬如小時候學過的歌《老黑爵》:「時光飛逝快樂青春轉眼過 老友盡去永離凡塵赴天國。」。同樣是淡淡哀傷映著逐漸遠去的韶光,可是這回逝去的卻是快樂青春,所以無論是不愉快或是愉快的回憶,都是伴著韶光逐漸遠逝的,或許這就是腦袋瓜的淡忘功能吧,避免我們載不動許多歡樂、許多愁。
我們大概不能忍受老人的壯志吧,所以壯志永遠是屬於年輕人的;可是「逝者如斯夫」催走了歲月,會徒然留下壯志嗎?所以胸懷遠大的應趁著還是壯年趕快實現它吧;岳飛還在歷史裡清唱著「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所以山在雲裡、雲在飄,狀志隨風慢慢消。
我們大概很少想到,消逝的竟然還有機會。譬如說年輕的時候發展的機會很多,成就的機會當然也多,隨著年華老去這些機會就越顯渺茫了,若依孔子周遊列國的情節來看,消逝的似乎是發展其抱負的機會吧。《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孔夫子的忠告應該頗具勸導意義吧。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事不關己,關己則亂。

好像是毛澤東曾經在《反對自由主義》裡批評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論調。這與「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有些類似,都是明哲保身的意思,可是明哲保身真的不好嗎?其實明哲保身對自己應該還不錯的,否則不可能流行那麼久;只是大家都明哲保身了,誰來關心國家大事呢?既然皆曰覆巢之下無完卵,所以就錯了。
這句話的重點其實在後半句「關己則亂」,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那麼既是為己的就會不夠客觀,因而失去了判斷力。譬如炒股票的手上已經買進了某擋股票,那麼要他評估這檔股票的價值就可能產生偏頗了,以至於容易發生一再加碼扳平的行為;如果是空手的,保證比較客觀些。
話說關己的才是對自己重要的事,可是如果無法關己怎麼做自己的主人呢?可是越是關己就越看不清利害了,譬如說這個工作到底是不是適合我?譬如說跟某人成家到底好不好?由於關係太重大了於是六神變得無主,失去了應有的睿智,而且越是重大的越是失去了理智。
那麼怎樣才能避開「關己則亂」的困境呢?佛曰平常心對待之即可。有人說平常心就是心常平也!也有人說平常心就是說沒有得失之心,也就是不要患得患失的意思。那怎樣才能不患得患失呢?如果把格局放大,以大是大非的公益的眼光來看待,那麼自己的利益就不那麼重要了,所以也就不那麼在意了。只是要練成這等修養可是很不容易的,怕是做不到吧;嗯!那就平常心看待好了。

倥傯歲月

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通常往前過日子時感覺比較難過些,可是往後看的日子卻越來越快,倏忽已然白頭;可是少年時的懵懂與輕狂似乎還是歷歷在目,心思好像也還是停留在青澀的那一端,而年華卻已老去而無從回頭了。
有人說這年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好似各種風暴接踵而來忘了停歇。或許做人嘛就是需要打拼的,好比那衝浪一般。還記得小時候在沙灘上玩耍,那浪頭一波波的湧來,我們就跳耀著迎接它,心底壓根的雀躍著;我們甚至羨慕那些懂得衝浪的,浪裡來去自如的大哥哥們;那麼為甚麼現今迎接各種風暴的挑戰就愁眉苦臉了呢?
如果人生真的是平靜無波的,說不定你會說怎麼乏味得緊,所以有些風浪似乎能製造些高潮吧。所謂風浪必有波峰與波谷,人在波峰時必然風光些,而處在波谷時會如何呢?有人沮喪但有人卻期盼著,那跌無可跌的波谷不正是進場的良機嗎!英雄們應所見略同吧。
《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迷茫的人生與迷霧的山林似乎有些相似,那麼到底是嶺還是峰呢?應是領略的心情與角度不同而已。譬如說緬懷昔日英武時,應是峰峰相連到天邊的;可是含飴弄孫時卻只能說那嶺上風景好,總不能嚇壞小孫子的幼小的心靈吧。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相處之道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難斷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民生經濟向來是政治的關鍵議題,那麼如果家事難斷竟有甚於民生經濟,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可是如果大家都這麼說,肯定有其難搞之處;但是說穿了,所謂家事不過就是相處之道罷了。

玩過專案管理的、開過小公司的或許皆同意人事問題永遠是最難搞的,因為這些人必須日理萬機,待弄完財務問題、銷售問題、服務問題…等一堆問題之後還要再來處理人事問題;已經精疲力盡的小腦袋怎堪再來碰這清官難斷的人事問題呢?偏偏人事問題不將它弄明白,就是會生出一堆事端來。
如果同事間是同心協力的,那麼比較有餘力去應付那些有的沒有的問題,這年頭經常是內憂外犯的,處理競爭的問題已是焦頭爛額了,能用上的精力都是不容遺漏的;如果同事間是相互掣肘的,那麼怎麼還有餘力去應付那些有的沒有的問題呢?這年頭經常是內憂外犯的,處理競爭的問題已是焦頭爛額了,還容得下互扯後腿嗎?於是,競爭的優劣是高下立判的。
你看別人不順眼,別人看你也未必順眼;不信的話可以自己做個測試,如果你一直給某位親密的戰友白眼,甚至冷言冷語的,試著算算看幾天之後他會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所以相處之道貴在相容,既然都是老戰友了,早已相互熟悉你我的那些爛習性,如果不能相互包容的話,難道是要互挖瘡疤然後再來數數看誰比較會挖嗎?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都說民智已開,人人都念完了大學,理應更懂得是非黑白、公道自在人心,可是真的如此嗎?宋岳珂 《桯史·記龍眠海會圖》:“至於有法無法,有相無相,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話說先秦有位當道的狂人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勢,竟然使出了指鹿為馬的橋段,而趨炎附勢的讒臣們立即應和演唱了一番;這種場景似乎好像最近也常在上演著。
如果佛家的道裡比較難明白,那麼魯迅在《< 故事新編 >序言》說:“況且'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罷。”。是的,人有沒有理虧應是心知肚明的,可是面子上掛不住呀,只好硬ㄠ一回吧;還有,魚本就活在水裡了,不用喝水也知道水溫幾何的呀,所以有人乾脆就把這句話改成如人飲水了,好像這麼改在人類社會裡比較合用吧。
好一個自家有病自家知,通常這種說法是存在的,譬如寡人有疾,怎麼與人言呢?再譬如自身的弱點,隱藏都還來不及,深怕被對手抓住了,當然只好藏私啦。還有,自家有病終究不是甚麼好事,不如在別人尚未發覺前就趁早解決了吧,以免不知何時爆發了,措手不及恐怕不容易收拾。
有時候,偏偏自家有病還不能自知哪,譬如說肝病吧,聽說是不痛不癢的,等到發病時已是藥石罔效了。《老子・道德經第73章》有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其實肝病不痛不癢這件事應該還是有聽說過的吧(電視裡會出現的廣告詞),可是人們還是不怎麼自愛的熬夜、喝酒、吸毒…,就等著身體來算總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意指不同的地理環境滋養出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或者說是培養出不一樣的人文環境來。那麼某一方特定的水土就必然養出某種特定的人嗎?還是說客觀條件只是提供了某些機會,如何造就成特殊的風土民情還是有賴人為的長期努力呢!
譬如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吧,靠山的人可以是打獵也可以是耕種,靠海的人可以是捕魚、可以是養殖,甚至是經商,所以說選擇的範圍與差異其實還蠻大的,那麼獨特的習俗是如何選擇與發展的呢?再譬如說徽州人明明住在山裡,卻一窩蜂地外出經商,難道會是住山裡的人比較會算計嗎?
再舉一個台灣自身的例子,台灣的原住民多半是打獵與刀耕火種的,因此多半住在山裏頭;可是移入的漢人最想開墾的卻是平原地帶,而且是種植需要精耕的水稻,反映出的是不一樣的文明會選擇較適合自己的環境,看似與水土無關。可是山裏頭的原住民不論是哪一族的,生活方式好像差不了多少;而山腳下的不論是閩南、客家還是外省的,生活方式也都很接近,似乎與水土脫不了關係。
話說文化的發展是多元的,也是傳承的,外來的種族會帶來既有的文化與生活方式,譬如說原住民都源於南島語系,而閩南、客家還是外省的其實都是漢人,所以固有的文化本來就不同,表現出來的應該也是大異其趣吧。
如果說漢族移民到在非洲土地上,會是個甚麼光景呢?,還會有水稻的文明嗎?據說美洲的印地安人是從東北亞穿越白令海峽過去的,那與習性應與滿洲人、蒙古人相當,你能看出印地安人有滿洲人、蒙古人的影子嗎?看來越說好像越不能明白了,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生活的特色受到既有文明與水土的共同影響,單從一方是找不著答案的。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養尊處優

宋·蘇洵《上韓樞密書》:“天子者,養尊而處優,樹恩而收名,與天下為喜樂者也。”。依蘇洵的原意養尊處優係指帝王的生活,但在現代僅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條件優裕的環境中而已。若以今日的生活習性對比於古代的生活,可以說許多人都是養尊處優的。
譬如醫療照顧,古時候的人除非是貴族才有專門的醫生照料,否則大概都須靠自我的身體機能抵抗疾病,所以杜甫才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時至今日醫療體系發達,沒能活過七十的都算早死吧。壽命是都變長了,可是不見得都健康,如今的老人十個有八個是帶著病的,不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便是心臟病呀、肥胖症呀甚麼的,很少有老當益壯之輩的了。
譬如勞動習性,古時候的人除非是當官的、當員外的,皆須勞動營生;對比於今日的生活,八成是上班族,朝九晚五的坐在辦公室裡,整日難得走動一回。不必勞動看起來好像變幸福了,其實完全相反,如今的職涯生活者十個有八個是不痛快的,不是有憂鬱症的嫌疑,便是有過勞的傾向,很少有身心愉快之輩了。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可是這麼不健康不快活的活著有何意義呢?說穿了很多人最後是被凌遲處死的(得了痛苦的絕症而後輩為了種種因素竟要求醫療單位必須急救到最後一刻),那到底有沒有想過患者的最後意願呢(患者已經沒力氣說了)?所以人生應追求健康快樂的生活,而不是養尊處優的生活,那麼運動與養生是絕不可少的。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長痛不如短痛

牙疼通常是不太舒服的,你是否有過拔牙的慘痛經驗呢?因為怕看牙醫,所以強忍著隱隱的疼,直到忍無可忍,痛下決心去看牙醫,卻得到「發炎很嚴重喔,需治療幾天後才能拔。」的不堪結果;早知道這樣的話,前幾天就該去了。事實上,拔了牙,痛過就沒事了。
有些人怕喝中藥,一小口、一小口的泯著,每一口都很苦,在加上心理作用就更加苦了。如果你仰著脖子一口乾了,當然會很苦,可就就苦了那麼一下吧,再配個陳皮梅呀甚麼的,不就解決了,何苦憋著呢。
《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與其忍受戰敗的苦難,不如一鼓作氣爭出勝天;打杖時挨打總是難免的,但那痛只侷限於戰場上,痛過便光榮了;如果戰敗了,那麼恥辱如影隨形,沒完沒了的,直到下一場勝利的遲遲來臨(或許根本沒有再上戰場的機會)
如果你不喜歡一直痛苦著,那麼長痛不如短痛吧。短痛或許還有幾許豪氣,長痛通常只剩折磨而已。章回小說裡好像是這麼說的:「砍頭不過是個碗大的疤,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而我們所謂的短痛怎麼說應莫過於砍頭吧。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深入事件的意義

世上已經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究其起因與戰局其實並不對稱,本來只是兩國之間的紛爭,最終發展成為兩大陣營的全面對抗。如果主其事者對於戰局的評估只限於發生磨擦的局部地區,那將嚴重錯估情勢而怠忽軍機,可見得有為者看事件的角度須顧及整個背景因素及其深層的意義與影響。
清·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觸》詩:“一發不可牽,牽之動全身。”,後來演變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成語;俗話說被人逮到小辮子以致受人擺佈,大概也是類似的意思吧,所以有時候局部的失利可能是很嚴重的,端看這個局部是否能夠影響著全局,也就是衡量其深層的意義與影響。
再來說個有名的歷史故事,街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場戰事,發生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期間,也是這次北伐戰爭中一場決定性戰事。街亭不過是個小地方,失去了不會有多大的損失,可是正好位於蜀軍的補給糧道上的重要關卡,正可謂打蛇須打七吋,被制住了再大再厲害的蛇也須投降吧。那麼企業經營、個人發展的七吋會在哪裡呢?
軍事天才如諸葛亮、司馬懿等一眼便能看出街亭的重要性,可是白目的參軍馬謖竟辜負了諸葛亮的重託,自作主張屯兵於缺水的山頭而被圍困,演成了淚斬馬謖的篇章。其實那參軍馬謖也非等閒之輩,原是諸葛亮刻意栽培的接班人,可見得天才們的眼光須如何獨到,而事件背後的深層意義有多艱深。
所以說布局的利益遠大於個別事件的利益,而壓垮駱駝的總是那最後的一束稻草,想當個明白人就需培養深入觀察事件意義的本事,透徹小事件的長遠的影響。這般觀察力不是靠努力就會有的,需要相當的智慧與警覺。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惡人自有惡人磨

已經忘了是哪部電影的台詞說「惡人自有惡人磨」,到如今還有些印象。惡人不一定是指那些犯法的,但必然是指行為乖戾的,一般人通常會刻意避開這些人,因此行為更是囂張了,直到遇上了同樣囂張的惡人,才互相捉對折磨著對方。世上的惡人當然不可能少,會是哪些呢?
會成為惡人,或許從小就有跡象,譬如那些不受教的小屁孩,叫他往東偏要往西,永遠弄不清甚麼才是社會倫理與善良風俗。通常問題學生來自於問題家庭,可能他的父母的行為與思想就是乖戾的,讓小孩覺得有恃無恐,漸漸養成異於常人的行為、道德觀、價值觀而不自知。
成人社會裡當然也有離經叛道、疾世記仇、脾氣暴躁的人,如果偶而為之還不至於被列為惡人,所以必然是所謂固執的槓子頭、強驢子。話說槓子頭必須至少是成對的才抬得起槓子,可是一旦抬起槓子了就會沒完沒了的,直到精疲力竭方歇,而旁邊的人只能當個喝采的觀眾或者乾脆避開得了。
尋常人的規勸應該還算溫柔的,而惡人間的相互KO就很可觀了;如果你還只是個小惡人、準惡人,奉勸你降格成為尋常人,否則就請練就鋼鐵般的意志與體魄才上場吧。我很好奇如果可以練就鋼鐵般的意志與體魄,為何還要當那受人唾棄的惡人,以此報效國家當個雄偉的軍人如何呢?記得詩仙李白還曾吟詠過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自制能力

無論開車的技術有多好,開車上路遇到狀況時總是需要用到剎車的,如果車子的剎車壞了,意味著不知何時將發生車禍,所以剎車機制總是車輛檢查的重點項目。車子需有剎車機制,那麼企業經營、個人處世當然也需要有良好的剎車機制囉,否則難免要出事的。
企業經營必須顧及景氣變化、流行變遷、信用不良等衝擊,難得有事事平順的好日子,所以因應外在環境變化而調整經營策略、營運方法也是必然的。企業調整的項目包含營運方向、市場追隨、用人計畫、生產規模、資金調度等,更重要的是還須具備接受剎車衝擊的忍受度。如果一個企業調整的能力不理想,還會有人敢投資嗎?
俗話說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就是說人生通常不怎麼順遂的,那麼偶而需要踩剎車也是必然的。譬如失戀了,感情得踩剎車,才能重新出發;譬如事業不順利,可能需要改個行業;譬如讀書讀不出味道來,或許轉個系所吧。通常在轉折之前需先踩個剎車,讓自己沉澱下來,才好改變方向。
失控是無法走遠的,要不失控就需了解如何剎車這回事,那麼人的行為如何剎車呢?其實就是所謂的自制能力,係因為知道事情再這麼繼續下去是不行的,有勇氣從中覺醒,更有勇氣承擔失落,然後才有重新出發的契機。其實踩剎車未必很難,只要放下身段就會自然放緩了,反而是重新振作需要花費更多力氣呢。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想要跨越就須改變舊思維

曾經端視過剛學會開車者路邊停車的行為模式,他們因為駕駛技術還不夠熟練,通常會規避倒車入位的正確做法,也就是直接一頭栽進好不容易找到的位子,再慢慢來回挪動車子試圖把後輪給擠進這個停車位;車位通常是不會太長的,因此需要挪動很久才能如願;而很多情況下是根本就是挪不進去的,只好露著些許車尾在車位外面。
路邊停車的行徑是顯而易見的,以何種方式才正確也是不需置疑的,我們很容易分辨它;可是很多世事隱晦難明,很多人卻是犯了類似的問題而不能自知。譬如看別人做事總是很順利的,輪到自己來卻很難辦,為甚麼呢?話說順著毛整理通常很服貼的,可是如果逆著毛梳理呢?甚至是所謂的逆鱗呢?
民國初年為了喚起國魂,曾經發生著名的五四運動,為甚麼會有這個運動呢?因為舊社會裡充斥著舊思維,適應不了近代的科學文明。在那一場運動裡,人人幾乎想要把自己變成一張白紙,好融入新社會、新文明。其實只要改變思維模式就可以了,固有文化未必是一無是處的。
放眼天下,由於人工智慧的突破以及全球化的衝擊,好像世代又要開始翻新了,可能一個不小心就成為了新社會的邊緣人。這次翻新看來必定是全球性的,不論已開發、開發中的國家皆須面對,那麼需要再次把自己變成一張白紙嗎?同理可證,想要跨越改變舊思維就可以了。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故事的邏輯

按照一般的想像,故事的內容似應與撰寫者的個性相呼應,或者說是與撰寫者的的生活態度相關其實一個故事裡出現的人物眾多,至少會有正、反兩派人馬吧,如果正、反兩派人馬的個性相差無幾,那麼這樣的故事就未免太過奇怪了些所以優秀的作家至少需有兩套邏輯來處理正、反兩派人馬的思想與習性,甚至是多重的邏輯以肆應各方人馬。
如果你就是那位故事的撰寫者,當你把故事講完,你必須配合故事的情節演變著思考邏輯,會不會造成錯亂了呢?第一種情況:你拘泥於自我慣常的邏輯,以至於讓故事的情節出現了矛盾還是第二種情況:你可以隨時投入各方人馬的邏輯,然後迅速抽出以便投入另一個腳色的邏輯呢?事故終於講完了,請問你慣常的邏輯還能維持著嗎?
例如時下流行的正向思考與負向思考好了,各方人馬的思考方式必然不怎麼一樣。簡單假設正向思考的人比較樂觀、負向思考的人比較悲觀,正向思考的人心思比較簡略迅捷、負向思考的人心思比較細膩掙扎,那麼你需要一會兒樂觀、一會兒悲觀,一會兒雄才大略、一會兒猶豫難決如果故事短短的可能還好,如果故事太長了,請問你不會受到影響嗎?
用個歸納的方法好了,有人寫故事寫出一堆性格類似的人物,人們會說這樣的故事充滿了匠氣有人寫的故事裡各方人馬的性格迥異,因而人物與情節絲絲入扣、勾人心弦的想當個出色的作家當然不希望有匠氣啦,此時除非你有個如橡膠般伸縮自如的思緒,否則小心多重人格上身。

玩物喪志?

《書·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在士大夫獨大的古代,以讀書治國為第一要務,其他的不管是何行業皆為雕蟲小技而不足掛齒。到現代,工商繁盛而讀書人獨為各行之末節,很多行業反而玩出心得、玩出花樣來了;那麼所謂的玩物喪志該做何解釋呢?
說到喪德、喪志,那是因為讀書人注重養氣、勵志,把心思花在讀書治國以外的事情都算旁門左道、不務正業了;豈知當今的世道以經濟為重(此乃文學無用論),讀書人反而做不出甚麼像樣的貢獻來,而那些往日不屑的玩人、玩物卻成為創意的源頭,真是風光極了。所謂風水輪流轉,這種演變大概最具代表性了。
從世俗的角度看,衣食父母勝過生身的父母,所以有奶便是娘、有錢便是大爺,可憐的讀書人還真是得為五斗米折腰的。從發明的角度看,不好玩不耐玩的事物怎能吸引大家的眼光,如何使人甘心地往口袋裡掏錢呢!所以能夠玩得有深度的才是當代顯學,才能解那不盡的無聊。
有人說就玩玩嘛誰不會,哪個人不是天生好玩的;其實玩得出名堂來還真是不容易的,君不聞「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真所謂「功夫用得深,鐵杵磨成繡花針。」,還聽說王羲之就是練完了一缸水才寫得出那力透紙背的書法來的。下回小孩好玩別只顧著罵人,跟他約法三章吧:玩不出名堂來就別跟人逞強鬥勝、辜負韶光。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成功可以複製嗎?

我們從國小念書到大學共花費了十六年的青春,學習內容除了知識以外還學習了很多別人成功的經驗;或許有人會說書裡有時候也有提及別人失敗的經驗啊,其實這還是學習別人成功經驗的補充教材,用來避免重蹈覆轍而失敗的。那麼學習了那麼多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為自己的成功經驗嗎?
俗話常說「一技傍身,終生受用」,我們的確可以在書本裡學習到一些技術,可是適用於今日的技術好像不是很多;或許因為科技發達的緣故,所有技術都突飛猛進,學到的都已經是落伍了的科技,幾乎用不上了。不提技術那麼談談經驗好了,可是舊時的經驗適應得了如今的時空嗎?看來也是問題一堆。
我是學資訊的,曾經有位同事打趣的說所有的資訊系統不外乎是讀取、處理與寫入嘛(IPO),其實都是差不多的;老實說他的歪論並沒有大錯,只是個中的差異與區別在哪裡,還須詳細斟酌,否則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那麼漫長的學習真的無用了嗎?看來也不是,否則每年那麼多工程師是如何被培養出來的呢?
你有買過房子的經驗嗎?房子買賣大致可分為毛胚屋與已裝潢成屋兩種,剛畢業的就好比是毛胚屋,還不能住人的;可是已裝潢成屋卻沾染了前任屋主的遺風與舊跡,很多人都會再花錢裝修一番的。學習之道就像這兩種房子,學校出來的是毛胚屋,師徒制的是已裝潢的成屋。
路最好是自己走出來的,才能夠建立自己的目標與口碑,尤其是身處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沒有自我的特色是很容易淹沒在人群裡而迷失了自我的。如果你不想疾歿世而名不稱,就須具備獨特的風格,建立自己的名聲,所以成功的經驗只能學習而無從複製的。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舊唐書.卷五一.后妃傳上.賢妃徐氏傳》:「自貞觀已來,二十有二載,風調雨順,年登歲稔,人無水旱之弊,國無饑謹之災。」。在農業國度裡,風調雨順是朝廷最重要的事,曾經有幾個朝代就因天災頻仍而鬧到民不聊生、朝代覆亡的。說到風調雨順,要緊的其實是雨水,無雨則乾旱不遠,雨多則水患驟至,真的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宋·秦觀〈滿庭芳·曉色雲開〉詞:「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情竇初開乃人生初遇的困惑事,這種事又不方便找父母師長討教,個性開朗的反正談個戀愛先,管他天掉下來時由誰頂著;個性保守的端著捏著就不知道怎麼樣才好,只怕就要悶出甚麼事情來了;其實談戀愛難免失落,任誰都難受,所以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劉備臨終託孤曰:「子可輔,可輔之,如若不才,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應道:「臣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弱國無外交也。」。國家弱小必淪為大國欺凌的對象,為求自保不免須投靠強鄰,可是強鄰就沒有野心了嗎?都說兔子不吃窩邊草,那麼野狼也不吃鄰近的兔子了嗎?投靠嘛很是擔心,但不投靠又能如何呢?莊敬自強可以嗎?
自從地球村確立以來,世界各地越長越像了,有個流行啊甚麼的馬上傳遍各地,想擋住似乎連門兒都沒有。都說文化薰陶應是很愉悅的,可是接踵而來的後遺症一樣也不會少,如果社會的定性不夠,恐怕壞處均霑而好處卻落不著;歷史證明閉關自守是不可行的,而年輕人對外來文化更是躍躍欲試,所以世界文化的衝擊同樣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啦。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故事的真相

真相為佛教語,猶言本相,實相。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修梵寺》:“ 修梵寺 有金剛,鳩鴿不入,鳥雀不棲, 菩提達摩 云:‘得其真相也。’”。這段話是不是在說金剛的真相其實是令人敬畏的,連鳥雀都怕呢!
故事就是指很久以前的事,事情擱太久了往往便模糊了。人有真相,神佛有真相,故事即故事概為人神之歷史,本應無真相可言。人的本相應只有一個,可是故事需要很多版本,以方便各方的立場,所以故事難有真相。
日本流傳著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的故事,讓人看了以後一頭霧水,或許這就是故事難有真相的縮影。維基百科說「羅生門」在日文漢字中是「羅城門」之誤寫,原來的意義是「京城門」,指的是7世紀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首都城的正門,後來日本皇室衰落,天災內亂頻仍,羅城門因年久失修,成為一個殘破不堪的城門,也正是這篇小說的背景地點。
自古以來只有強者才有資格演譯故事編說歷史,而弱者只能傳說這些被編譯過的故事。譬如說朝廷需要人民的忠義,所以提倡忠義的故事;而社會需要孝悌的倫理,所以朝廷也提倡孝悌的故事;如果民間有朝廷不愛聽的故事,恐怕便會出面干預了。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慣性

維基百科說:「慣性原理是經典力學的基礎原理。很多學者認為慣性原理就是牛頓第一定律。遵守這原理,物體會持續地以現有速度移動,除非有外力迫使改變其速度。」。在力學尚未被闡明前,或許不容易明白這個慣性原理,可是現下在國中課程裡已經開始教力學的基礎原理了,大家應該都明白了吧。
因為有慣性的存在,所以富者恆富而窮者恆窮,除非有外力迫使改變其狀態。你看那富人,坐享利息就可以比窮人快活百倍;那窮人整天窮忙著,也不過賺那蠅頭小利,勉強過著那困苦的日子的呀;富者可能變窮嗎?譬如經營不善甚或遭遇金融風暴啊甚麼的;那麼窮者可能變富嗎?譬如白手起家啊甚麼的;總之,除非有外力迫使改變其狀態。
因為有慣性的存在,所以勤者恆勤而懶者恆懶,除非有外力迫使改變其狀態。勤奮的人每日黎明即起,無論運動或者幹活,都比一般人多出一個小時有餘;懶惰的人每天睡懶覺,比一般人多睡了一個小時有餘的還算很好,甚至有睡到過午的,你說能有多大出息;勤奮的人可能變懶嗎?譬如哪天熬夜了,隔天當然起不來,如果再習以為常,很快就變懶了;懶惰的人有可能變勤快嗎?通常認為那是太陽打從西邊出來了的事,可是只要心神振作起來了,世上沒有不可能的事。

你甘心當那個窮者恆窮,或者懶者恆懶的人嗎?如果能成為富者恆富的人該有多好啊!可是除非有外力迫使改變其狀態,否者是不可能的吧。那個外力可能是中了樂透,可能是天上掉了錢下來了,否則可能只剩打破懶者恆懶的慣性一途。一個懶惰的人如何能變勤勞呢?其實你早已心知肚明,只是缺乏決心與毅力罷了。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胡說八道

吳承恩《 西遊記 》第六十八回:“你那曾見《素問 》、《難經》、《本草》、《脈訣》,是甚般章句,怎生註解,就這等胡說八道,會什麼懸絲診脈 !”。都知道胡說八道是罵人的話,你不是胡人所以你不會胡說,但你可知道什麼是八道嗎?
佛家有所謂八道,即八正道,一稱八聖道;為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它主要論述通向涅磐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一曰正見,二曰正思,三曰正語,四曰正業,五曰正命,六曰正精,七曰正念,八曰正定。那麼是不是八道皆要齊備才得涅磐呢?因未曾習得涅磐就不太清楚了。
道家也有八道,即追求長生不老與得道成仙必須經過的八個階段。一為入道,二為學道,三為訪道,四為修道,五為得道,六為傳道,七為了道,八為成道。完成了這八個階段就可以得道成仙,當然也就長生不老了。
佛家、道家都有八道,被尊為正統的儒家可有八道呼?俗話說輸人不輸陣,怎能沒有呢?偏偏儒家就是沒有八道,可是儒家有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先有道才能有德,道是因德是果,儒家有輸人輸陣了嗎?大概見仁見智吧。
古時候所謂的胡人係指外國人,現代的說法應是洋人吧。都說外來的和尚會唸經,那洋人怎麼就說不得八道了呢?或說唸經只能超渡亡魂啊甚麼的,所以無法涅磐或成仙嗎?哪天找個涅磐的佛、得道的仙問問看吧(你也不能找儒家,他們根本無八道,只懂八德)

妙哉願力

舉凡宗教皆有發願的行為,就算是一般人也有輸了比賽以後剃個光頭以表必勝的決心;可是發願真的有大作用嗎?如果有的話,為何到處都有魯蛇(Loser)而不知發願可以脫困呢?如果沒有的話,為何發願的故事總是如此傳神呢?
在陽光底下,燭光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在暗夜裡的燭光卻閃露著溫暖與平安的光芒呢?因為這燭光應在室內,與燭光共處表示你已在溫暖且平安的室內;就算你仍在室外,離溫暖且平安的室內應已不遠了,至不濟你已有個投奔的方向了。
處在順境的人,好比處在陽光下的幸運兒,這時你大概與發願這等事情無關;可是處在逆境的人卻好比身在暗夜中,亟需一盞燭光來安定心神、安撫情緒,就算你仍在室外,遠處的燭光仍然能給你溫暖、給你方向;所以發願就好比為自己點個蠟燭,好給你帶來安慰與希望。
有一種人並非自身處於逆境中,可是他仍然發願做大事或者行善,這樣的發願叫做宏願,是抱著犧牲自我造福群眾的理想的。世上最有名的宏願叫做地藏宏願,因為地藏王菩薩發願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是的,發了願就是表示你已有了志向,你願意花費精力朝這個目標邁進。《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遠必自邇,辟(譬)如登高必自卑。」,默默地走著,就算很遠你終究會走到的。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故事的深度

寫故事的篇幅可長可短,只要情節精彩皆能引人入勝,那麼甚麼狀況最掃人興呢?有人說是歹戲拖棚,明明該做個了斷的卻想辦法拖長篇幅;有人說是平鋪直述,好像在看日記帳;有人說是一目了然,所有發展皆在想像中毫無新鮮感;總之,整個故事缺乏了深度。
想顯現主角有多堅毅,能怎麼做呢?首先找個正常略壯的人,闡述一下該狀況有多惡劣,三兩下就會被擺平了;然後主角再上場,幾經艱苦最後終於克服了險境。一次的困頓或許還不足以顯示主角的傳奇面貌,最好困難蜂擁而至,一而再、再而三的堆疊主角的傑出與幸運,主角的伴侶當然也不可少,穿插其中用以穿針引線好交代劇情,或者共歷艱難以壯聲勢。
故事有好人當然也需有壞人,好扮演主角的加害者。既然是壞人越沒人性越佳,才好表現出主角所遭受的非人遭遇。其實這些壞人的作用是要在故事末段被安排來接受報復的,越沒人性的報復起來才不會有罪惡感,才好讓觀眾爽快叫好的;如不報復也行,正好用來歌頌主角的以德報怨。
有刻苦耐勞的過程以及翻盤後的快感就足夠了嗎?其實這裡頭還少了翻盤的理由,原本處於劣勢的如何就翻轉乾坤了呢?如果這翻盤翻得夠精巧,連削帶打的把整個情節搞通了、合理逆轉了,就不失為一個好故事,所以故事的深度其實在於轉淚點的安排。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自大與自卑

古時候,人類的能力有限,知識更是不足,於是面對無法控制、理解的事物總是敬畏的。譬如難得一見的彗星(所謂難得一見是因肉眼看不見),還有那較常出現的日蝕、月蝕,該不會是得罪了神明啊,會不會因而受到懲罰呢?還有那三不五時出現的瘟疫、天災,大概也是神明不爽了吧!於是廟不停的蓋,各種祭祀當然也是不能少的。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本事突飛猛進,以為終將無所不能,都快要與上帝比擬了。譬如生化科技是最誇張的,整天想著怎麼可以改造基因創造新物種,好像沒有想過會不會惹來禍端啊甚麼的;都說是人定勝天的!老子越來越行,沒甚麼好怕的。(其實大自然的反撲只是時間問題)
隨著太空科技的發展,人們更了解宇宙的發展,視野也跟著急速擴大,從光年以內擴展到超過一百光年以外;試想我們認知的宇宙變大了,其實不就表示我們的地球越來越微不足道了,彷彿佛家所描繪的一沙一世界確實是存在的,地球只是某粒沙而已,那麼敬天畏地的心境是否又重現了呢?(如果地球外的超高科技與文明是存在的,那麼外星人其實就是以往認知的神。)
人的本質沒有太大改變,可是近兩、三百年來的心態卻是一變再變。這意思是說從生物發展的角度看現代人與古人的智商其實相差無幾的,只不過因為教育機會的普及以及科技的發達,讓人自覺變聰明了,而隨著能力的提升自信心跟著長大了。增強自信心沒甚麼不好,可是變得過於自大是不受歡迎的;還有,宅男、宅女們的自信心好像是退化的,容易影響到自我發展的機會,當然也不好。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小宇宙

偶而閒逛於花市、老街、文創園區,可以發現在封閉的透明小瓶內種植小植物,或者還養些小魚、小蝦的商品。因為是封閉的空間,裏頭的水分不會被蒸發掉,所以只要有陽光,便可以獨立支撐一段時日。如果還養些小魚、小蝦,則植物提供食物與氧氣,而動物提供排遺(肥料)與二氧化碳,更是可以循環不已,那麼可以稱之為小宇宙嗎?
從中醫學的觀點來看,人體的五臟六腑就像是小宇宙,與外在的大宇宙相應合。從黃帝內經的理論來看,人體經脈的運行每日周而復始,與宇宙的運行無異,故曰小宇宙。因為經脈是每日周而復始的運行著,它與地球的自轉是相呼應的,也就是說若以地球生物的觀點,這是與日出到日落相呼應的。
從系統的觀點來看,每個封閉的系統都可以視為一個小宇宙。系統有固定的範疇以區別內外、共同的目標以維繫信念、共同的準則以決定取捨,還有明確的活動以維持運行。如果模糊了範疇,知道加強意識;如果偏離了目標與準則,知道自我修正;如果活動弱化了,也意識到如何重生,怎麼看都會是個小宇宙。
對個人而言,獨特的個性與思維空間可以算是一個小宇宙。對一個家庭而言,確定的成員與終生的關懷算不算是個小宇宙?對一個團隊而言,共同的信念與奮鬥使命算不算是個小宇宙?對一個團民族而言,共同的文化與共同的命運算不算是個小宇宙?如果不是的話又會是甚麼呢?
當你認知你是某個小宇宙的主宰,是不是讓你覺得偉大些,是不是因而越懂得自重呢?譬如注重養身便能管好身體的小宇宙,譬如修身養性便能管好內心的小宇宙,譬如勤儉持家便能管好家庭的小宇宙,譬如用心經營便能管好團隊的小宇宙,譬如…。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人性本善(惡)乎!

維基百科說:「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對人性本來是善的看法;同為儒家的荀子相持性惡論則相反,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其善者偽也」,為善是後天教育的結果。」。可是,《孟子·告子上》卻出現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那麼人性到底是如何的呢?
話說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人性善惡應無主流的說法。而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儒家學說盛行了一千多年,則人性概以本善著論。這個影響還擴及中文文化圈,舉凡韓、日、越、琉球等所謂的藩國,相信都是跟著主張人性本善的吧。
民國以後朝廷制度已不復存在,民眾思想改為遵從世界性的價值觀,所謂的善惡觀點產生了極大的改變,顛覆了以往的種種想法,此時人性如何似已無定論。若依科學的觀點,人類忝為物種之一,人性概依生存本能為準,這與道德善惡似無直接關聯,所謂的道德觀都是後天萱染的。
如果人性是指未受感染的本性,那麼人性應是恆常的,而善惡係為當代的價值觀,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變,那麼人性就應與善惡無關了。譬如古時候忠君即愛國,如果有人提倡民主,那是罪大惡極的,怎知千年以後竟成了普世價值;又譬如古時候男尊女卑,女流稱帝肯定是離經叛道的,而千年以後女總統卻正在流行著呢。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從哪兒跌倒就應從該處再站起來嗎?

不知從何處何時開始的,「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成為一句大家熟悉的鼓勵人的話,其出處好像也不可考了。從跌倒了到再度站起來需要勇氣與毅力,確實值得鼓勵可是非要從原處站起來才符合勇者的身影嗎?從原處站起來夠理想嗎?
譬如說在一處危險的或者骯髒的地方跌倒了,恐怕避之唯恐不及吧,怎麼好再回原處呢?難道還要再歷險或者弄髒一回嗎?再譬如說因為嗜賭而身敗名裂了,如果硬要在原處再站起來,難道是說要練就賭神的功力,然後揚名立萬嗎?我想這類矛盾恐不勝枚舉吧。
會讓人跌倒的地方,應有其不適合人處,譬如路不平整,譬如路過度彎曲,譬如本來就是個陷阱呢。孔子曾以不貳過誇讚顏回,其用意極為明顯,就是犯了一次錯即應理出該處不適合人的道理來,並極力避免之那麼在犯錯處力圖振作豈不是肯定無法不貳過的嗎?
《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也就是說無論如何都要同時得到這三大得勝的要件,才有機會完勝。如今硬要在已知的不適合人處用武,就是必然放棄地利的意思,那麼接下來還能怎麼著呢?若想清楚了就別再逞這等英雄了吧,還是找個理想的地點先

https://hsh55.blogspot.tw/2017/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身心的秘密

現代人經常面臨著競爭的壓力,因而產生了越來越多身心方面的問題。譬如說有人憂國憂民的老是睡不著,而有人卻愈發懶散終日不思振作,你說能怎麼辦呢?其實身心是一體的,本身已存在著以身體行為啟動心理機能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飽食一頓後眼皮沉重的經驗呢?是的,肚皮本就連著眼皮的,當你肚皮沉重時大部分的血液都流到消化系統裡去了,眼皮焉能不跟著沉重。所以對於老是睡不著的人,睡前吃些東西即能幫助睡眠,當然最好是助眠的食物而對於懶散的人,過度飽食即是大忌,肯定要睡上一陣子之後才得解救。
有人說心手相連,意思是說手上幹著活,大腦就會配合著運作,甚至於思考,而大腦靈活之後人就跟著有精神了。所以對於懶散的人只要開始出手幹活,就有機會重新振作了反過來說,那些老是睡不著的人睡前最好避免用到手,譬如說划划手機或操作電腦,那麼接下來肯定要數數羊兒了。
身心相通是中國人固有的思想,中醫的理論甚至視身體為一個小宇宙,能與宇宙相通的,所以自古即有打坐修練的辦法。現代人想靠打坐修練的難度太高了,其實還是有些簡易的啟動身心的方法,上述的方法只是其中的兩個例子,有心嘗試的話你會發現更多竅門的。

殘念

有玩過日本電玩產品的,應很熟悉「殘念」這個詞,表示你玩的這一關已經玩完了,需再塞一個硬幣才能繼續下一回。如果你的口袋夠深,那就只是再塞一個硬幣而已如果你已暫時沒有剩餘的硬幣,那真是只能叫做「殘念」了。
殘念不是時下的什麼碎碎念,而是一種心有不甘且意猶未盡的意思。這樣的感覺只有「殘念」一詞是恰當的,你說不叫「殘念」還能叫甚麼呢?那種心底癢癢、心頭發熱的感覺,只有過來人才能明白(賭徒可能也是懂的),於是回家找錢吧,準備再次迎接那豪氣干雲的下一回。
話說成為電玩高手的,哪個沒有經歷過一長串數不清的殘念呢?就因為有殘念才會繼續不斷地玩下去,才慢慢變成高手的啊。如果沒有殘念的話,那就真的玩完了(玩膩了),所以《莊子·田子方》才會說:“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看官您說是不?
撇開電玩,其實很多事情也是在無數個殘念裡練就的,例如那個愛迪生據說玩殘了幾百上千種材料之後才發明了電燈而那個發現電的富蘭克林說不定也是被電了無數回之後才發現了甚麼是事實真相。如果你寫的企畫書被客戶或長官退件了請不要氣餒,一個好的企劃案總是在無數個殘念後誕生的。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聚落的安祥

《論語・先進第十一》:子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被認為是用來談論人生大道理的,少有如此輕鬆、寫實的生活點滴畫面描述,其實正好反映出人類社會應有的生活樂趣與潛藏的教化傳承功能。
由於人口的急速膨脹,全球各地瀰漫著都會化的趨勢,都市風貌固然繁盛了,卻隱藏著漸趨冷漠的社會與層出不窮的問題。人們每天忙著賺錢營生,卻忙到連同棟的鄰居都好比陌生人一般。都會裡的人們經常相互擁擠著,其實內心的距離好比在荒漠中。
記得小時候的都市與現今的鄉村差不多,頂多就是一戶挨著一戶,不似鄉下般散居著。那時人們的互動仍是很頻繁的,比如說出門辦事要鄰居幫忙看著小孩,或者跟鄰居借把蔥啊、醬油啊什麼的,更別提見面必喊的招呼「吃飽了沒」。
曾經造訪過原住民的聚落嗎?有沒有被他們的同心協力與榮辱與共的情節感動過呢?難道原住民沒有私心嗎?怎麼能如此的和樂相處?其實人類社會都是從聚落開始的,那時為了生存大夥不和衷共濟是不行的。你說打了一頭山豬又沒有冰箱可以冰存,當然是大夥一起烤了吃啦。
來不及都會化地區的人們無須怨嘆故鄉的不夠發達,其實只有平凡的村落才能保有那僅剩的人情味,化作常保平安的神符。現今的農業縣似乎已漸漸參透農地才能有的樂趣,常辦些假日農市、社區彩繪、擴大節慶等活動,不僅能賺取觀光財,還能凝聚村落感情。你說都會區辦得了控窯、築花田這樣活靈活現的盛會嗎?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歸因主義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載:人問廬山棲賢寺道堅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羊瀾左里,無風浪起。』」。俗話說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可是不代表浪起必因有風,這也許可能是別的事情造成的,比如說有船經過,當然也有可能是有心人鼓動的;有因必有果很容易懂,可是如果想把凡事都推出個原因來卻不簡單,因為有時候成因交錯複雜實難以釐清。
輪語學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做人懂得反省是好的,可是凡事歸因卻是矯枉過正的。你是否注意到身邊常有喜歡歸因的人,他們只要受了傷、吃了虧、生了病總要推論一番成因然後才能放心,其實推論出的成因不見得是對的,有時還可能弄巧成拙。
你身旁真的有這樣喜歡歸因的人嗎?你是怎麼發現的呢?其實這樣的人很容易發現的,因為通常會自言自語的碎碎唸著,搔頭抓耳的思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樣的行為容易干擾到別人,也容易給人心神不定的不良印象;試想如果老闆發現你是這般的人,還會放心地把重要工作交給你嗎?而且這些行為通常只是在浪費時間。
《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如果找不著真理而努力不懈著,或許有人認同你的執著、堅毅。如果問題根本不存在,或者只是芝麻蒜皮的事而費心著,那麼還能做甚麼國家大事呢?所以心性穩定是很重要的,如果歸因無益,就放過吧。

兩害相權取其輕

《道德經‧為腹章第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文明社會的副作用特別多,在享受文明時須付出相當代價,為了減輕荼毒只好兩害相權取其輕。
譬如食品安全問題方面:民以食為天,越是文明的古國其食品種類及烹調方法越是講究,讓人大快朵頤;但是身處食品化學發達的時代,人造食品幾可亂真,食品安全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難以防範;有識之士只好選用食物而放棄食品,盡量自己煮飯避免外食。
譬如網路色情汙染問題方面:網路發達的效應提供我們很多資訊擷取、交換的方便;但是垃圾信件、遊戲、廣告等充斥也造成很大的干擾。尤其是色情汙染問題極為嚴重,侵擾未成年學子的身心;有識之士只好花錢請網路提供業者過濾之,以免小孩誤觸。
譬如藥物濫用問題方面:受益於醫學的發達,人類平均壽命已延長至八十歲;但是藥物濫用問題極為嚴重,尤其是抗生素的濫用已產生所謂的超級細菌,人類與細菌的戰爭方興未艾;有識之士只能盡量選擇增強免疫力的、副作用較少的療法,以免將來無藥可醫。
譬如價值混亂問題方面:民主的社會裡不侵犯人的言論是自由的,思想更是完全自由的,因而孕育出無限的創發能力;但是思想自由是無法規範的,以至於產生價值混亂的問題,也就是只要我高興有什麼是不可以的作為,因而造成倫理道德的淪喪;畢竟只有痛過的人才知道會有多痛,有識之士只能苦口婆心的規勸,而這規勸向來是不太管用的,於是只好潔身自持。
兩害相權取其輕自是迫於無奈,其實這只能算是下策的消極作法;上策是設法把壞處變成好處,例如食安問題頻傳,實在難以規避,有些人便自行種植有機作物,不僅重拾農趣還兼具養生;中策是雖受其害但記取教訓,例如美國發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後必修訂法律以為改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