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成也媒體敗也媒體


《後漢書·皇甫規傳》注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媒體自由原是社會民主的象徵,但自從某些媒體失控後,已沉淪為問題製造者。

對個人而言,成名最快的的管道是媒體,身敗名裂最快的管道也是媒體;對社會而言,最能鼓舞人心的管道是媒體,最能迷惑人心的管道也是媒體;對政府而言,最能溝通政策的管道是媒體,最能誤導政策的管道也是媒體。

如果媒體像平面鏡,被報導的街上行人皆衣冠楚楚;如果媒體像哈哈鏡,所有出現在媒體上的人已被扭曲變形;如果媒體像透視鏡,會看到公眾人物的內在。那麼透視能力弱的可能只是僅著內衣褲,透視能力強的可能已是赤裸裸的,透視能力超強的可能已是血肉模糊一片。

媒體是被觀眾認養的,觀眾喜歡重口味,媒體就是鹹濕的;觀眾喜歡八卦,媒體就是長舌的;觀眾喜歡血腥味,媒體就是打殺的;觀眾需要信仰,媒體便造神;觀眾厭惡舊信仰,媒體便毀神;但是觀眾裡大部分還是安居樂業的好人啊,不至於這樣吧!那麼媒體應是被有心人操控的,只要觀眾不排斥,有心人士便樂於操控。

如何匡正媒體是國家進步、社會提昇的不二法門。那麼最快的方法是媒體可以自律,只要有媒體偏頗了,其他媒體便群起而攻之;較慢的方法是觀眾能自律,只要有媒體偏頗了,觀眾便拒看;最慢的方法是觀眾被媒體害慘了之後已生出抗體,學會自動過濾不正確的報導。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隨遇而安


我們偶而出外旅行或者到了一個新環境,總是需要一段適應的時間才能逐漸融入當地的環境;尤其是當夜的睡眠必然是睡不好的,如何談得上能夠隨遇而安呢?那麼隨遇而安指的是那回事呢?

如果為了不能適應新環境而感到忐忑不安,那麼不安的心情只會使自己更緊張更不舒服,一點兒也改善不了境遇。相反的,如果把心境放開,大不了就是有點不習慣罷了。所謂心靜自然涼,心定了境遇也自然地安了。所以隨遇而安應是指心境的修養或是心理建設吧。

譬如考試,那個學生不是身經百戰呢?可是考前的緊張仍是難免的,那是因為擔心準備還不夠充分、信心仍然不足吧;一旦上了考場便不再緊張了,因為作答都來不及了,那有閒功夫緊張呢!當然是只能隨遇而安啦。

又譬如登山,重裝的登山客都是準備在山上露宿的,在嚴苛的條件下露宿是想當然耳,如果能有山屋住宿的話,那是求之不得的高級享受,怎麼還會有適應的問題呢?所以所有的登山都只能是隨遇而安的。

再譬如工作,初為菜鳥時當然緊張啦,因為沒有經驗嘛;老鳥們就不怎麼緊張了,因為他們知道緊張是無益的,還不如多花些時間準備準備比較實際吧;其實每個專案的故事都是新的,老鳥們照樣沒有經驗,他們只是多了隨遇而安的經驗啦。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覺得:「經驗不在多,用得上則行;信心不在堅定,隨遇而安則贏。」,那些經驗、信心經常不足的人,不妨就試試看吧,應該很靈驗的。

2015年1月24日 星期六

昇華與沉潛


我們從小即被教育如何發展自我、表現自我,所以對於如何從個人專長發展為個人特色並不陌生;但是如何從個人特色發展為個人魅力卻不擅長,至於如何韜光養晦、如何沉思冥想更是諱莫如深,需要歷經長久的人生磨練才能逐漸明白。

從物理學的定義來說,昇華是指物體直接從固態轉化成氣態的現象;如果用來比喻個人的發展,那就是將個人專長直接發展成為個人魅力的過程;其實是否直接轉化並不重要,重點在於如何由個人專長發展為個人特色,然後再進一步昇華為個人魅力,也就是說發展個人魅力才是昇華的真義。

至於沉潛的作用比較難明白,藉由大樹成長的過程(生態觀點)或許比較好解釋:大樹向上生長及向下紮根應是同步而平衡的進行,大樹向上生長所以能開花然後結果,這好比個人成長中形成的專長可以發展成個人特色然後發展成個人魅力一般(昇華的功夫);而大樹向下紮根所以能盤根穩固並吸取養分(沉潛的功夫),也才能供應開花結果之所需;如果大樹只是向上生長是難長久的,這好比個人如果只知昇華而無沉潛將難以為繼。

從系統學的觀點來看,昇華是指自我施展抱負而產出的過程,沉潛是指從外界吸取而投入自身的過程,而系統回饋則是指自我反省的過程;此與大樹成長的例子類似,如果沒有自我反省與持續的投入將使昇華的品質空洞化而難以持續產出的。

從邏輯學的觀點來看,個人如何昇華是指知其然的功夫,而個人如何沉潛是指知其所以然的功夫;知其然固然能有所成就,但仍應知其所以然才能持續改善以充實內容,而達成長程的發展。

個人內在得以昇華固然是值得高興而暢快的事,但是過度昇華的結果容易落入既有經驗的模式化而失去水準。舒展之餘應擴大胸懷、自我反省、關心社會,才能真正體會人生的意義,表現出更有深度的自我。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人生如戲


俗話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很能認同這樣的體會,蓋因戲劇描述人生所以戲如人生;當戲文多了時,那麼反過來看便會發現自己的人生也蠻像某齣戲的;但是這樣的推理可以擴大解釋為遊戲人生嗎?

南宋辛棄疾《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每個人皆有過「人不輕狂枉少年」的瀟灑日子,但是當我們需要扛起責任時夢就醒了,恢復成為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了。

如果說戲如人生,那麼你我可以演主角,也可以演配角,還可以當幕後或者只是跑跑龍套;但是人生如戲,卻永遠只能當主角,當不成其他的了;其實這就是客觀與主觀的差別,真實與戲劇的分野;如果能夠遊戲人生,那麼戲終了人生還能重演嗎?

如果是個好演員,演任何戲文的任何角色都應該是認真的、入戲的。如果人生如戲,有認真演好戲裡的主角嗎?如果是的話,就不會有遊戲人生的想法了,至少態度上不會、行為上也不會,不是嗎?

大家應該玩過遊戲,遊戲的特色就是可以重來,是虛擬的。事實上大家都正在過日子,這些日子沒有一天可以重來,所有的飢寒交迫、人情冷暖都是刻骨銘心的,再真實不過了,豈可遊戲視之。人生如戲,應是學會戲裡的豁達,如果還在遊戲人生,表示正在迷妄中,入戲太深而不知返。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職業病


有時候我們可以從言談舉止中隱約猜到某人的職業,那麼我們可以懷疑他已有輕微的職業病。如果某人三句不離本行時,那麼他已罹患典型的職業病。這裡的職業病是單指心理上的。

為什麼會有心理上的職業病呢?蓋因久任其職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的邏輯判斷與價值觀。初時只是偶而影響其言行,所以讓人隱約查覺;到後來已成僵化,所以就三句不離本行了。

譬如說當老師的,本有教導學生的天職,但是教導對象只限於其學生或願接受其教導的人;如果對一般人偶而顯露當老師的特質,那麼已有輕微的職業病;如果對任何人皆諄諄教誨,那麼當然已罹患典型的職業病了。

又譬如科技業的,本有溝通科技知識的需要,所以滿口專業術語,但是溝通對象只限於同業或願接受其知識的人;如果對一般人也偶而顯露專業術語,那麼已有輕微的職業病;如果對任何人皆滿口專業術語,那麼當然已罹患典型的職業病了。

再譬如從事業務行銷的,本有推銷產品的需要,所以滿口業務話語,但是推銷對象應只限於顧客;如果對一般人也偶而顯露業務話語,那麼已有輕微的職業病;如果對任何人皆滿口業務話語,那麼當然已罹患典型的職業病了。

心理上的職業病有什麼不好呢?在新知的吸收上可能造成局部的吸收,這就像當光線照射到紅色物體時,光譜中的紅色光會被該物體反射出來(起反應了),其他色光則被該物體吸收了(忽略掉了),而形成我們看到的紅色;在與人相處時,因為可能陷入單向溝通,容易引起對方不悅甚至反彈。在事件的判斷與選擇上,則容易固執己見而錯失了忠告。

職業特質當然有其正面功用,譬如用來彰顯其專業素質,讓人在其專業方面放心地信任他;但是過度僵化卻也有很多壞處的,而這種僵化於各行各業都可能發生,宜自我認知與提防。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無畏乃吐真言


小孩子的心靈純潔,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所以說童言無欺。長大了之後必然與利益、情感發生關聯,防衛之心也悄然萌生,真話便漸漸減少了。及入社會後受到世俗文明的渲染,在權力、利益、生存及價值觀等的糾葛下,話中真假已難分辨矣。

那麼何時才會說真話呢?或曰權責、利害皆無涉時。此時只剩下良心與價值,可以暫時回到純真的心靈,自然就說起真話來了,所以古來皆稱無欲則剛。孟子稱人性本善,但是性善有如雲中月,烏雲遮蔽時便難相見,惟有掃除了心中障礙,才能明心見性。

但是皆曰酒後吐真言,又做如何解釋呢?蓋人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意識清醒時或畏於權勢、或逼於情勢,真話是少了但憋了一肚子委屈;三杯黃湯下肚後,意識不甚清楚膽子卻大了,於是暫時出現了大無畏的現象:管他老闆是誰,老子愛說便說唄。

還有《戰國策·趙策一》說的:“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酬矣。”,既然命都可以為君捨了,也應歸類於大無畏吧,所以當然也講真話啦。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世界上符合孔子所說的益友實在不多,但是符合孔子所說的損友滿街都是,難怪諸君很難聽到真話,下回記得找符合上述人等特徵的比較會說真話啦。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領袖的特質


我們稱呼那個可以引領大家走向康莊大道的領導人叫作偉大的領袖。世界各國都有現任的領導人,但是有領導人不代表他是那個深孚眾望的偉大領袖,那麼偉大領袖應該是如何的呢?或者說應具備什麼特質呢?

中文有時候極具創意,領袖的意義可以從原來的字面意思去發想:領袖原指衣服的領口與袖子,係一件衣服的最外圍、最前端部分,因此用「領袖」代指身居最高位或是最富遠見的人。每件衣服皆有其領口與袖子,就像每個企業、團體、國家必有其現任的領導人。但是領導人未必都是英明的,可能只是占其位而不能謀其利的昏聵庸人,就像出色的領口與袖子能彰顯衣服的端莊與秀麗,而普通的領口與袖子只是因為必須有它才能像個衣服。

切中百姓需求而孚眾望比較容易,施行教化而憾動眾人卻是困難的,所以偉大的領袖通常出現在困頓的時局裡,那時人人皆有望治的心願與必要,領袖一旦解決了人民的難題即顯得偉大。也就是說偉人必出現在時代的轉折處,一旦走出了這轉折可能就不再偉大了。就像英國的邱吉爾在二次大戰時帶領英國獲得艱辛的勝利,但是承平之後未必能對得上百姓的胃口。

偉大的領袖為何能救民於倒懸呢?蓋因他能認清時勢變化。英明者或能料敵於機先,或能尋找出路於既妄,讓人民有明確的奮鬥目標,避免消耗資源於冤枉路上,在舉國同心打拼之下,何愁危機難解。那麼如何才能認清時勢呢?我想冷靜睿智應是最基本的吧。

偉大的領袖為何能贏得人民敬重呢?蓋因他能屏除私慾。私慾至少有兩種害處:首先,長久的相處之後必然被人發覺而不再信任。其次,私慾是種迷幻藥,很容易上癮的,不需要敵人的摧殘便會自我腐敗了;無私卻有出奇的功效,不但能深得人心而且能堅定自我信念。

日理萬機只是一種神話,再神勇的人遲早也會累死。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同樣也是神話,所以偉大的領袖必定善於用人,讓有能力的人有用武之地,何愁萬民不竭盡心力;讓百官置於適當的位置,何愁庸人處處。那麼如何才能善於用人呢?我想至少要有識人之明,且有容人雅量吧。

偉大的領袖還要格局遠大,格局小的容易患急功近利的毛病,成不了百年基業;格局淺的容易患好大喜功的毛病,完成一些小事便得意起來,早忘了救世的初衷。

偉大領袖的特質應還有許多,恐怕不是智識淺薄的我可以盡列的,個人覺得這些特質多半是天賦的,因為後天的栽培很難成就;但是有志者事竟成,一心想當個偉人的人就難論定了。

2015年1月10日 星期六

自以為是


《荀子·榮辱》:“凡鬥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身處工商社會而不與人爭是很難為的,為了生存需要與發展空間,不管是否好鬥自然會有大批的競爭者,比如升學競爭、工作機會或者是升遷機會;那麼到底要不要自以為是呢?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培養自信心才容易成功,那麼自信心是否等於自以為是呢?如果沒有自以為是的話,又那來的信心呢?一般情況下,人取得的客觀成功越大,其自信心也相應會越高、越強,否則反之,也就是越成功的人越有自信心;可是歷史上卻有很多太過自信而導致失敗的例子,所以偉大如唐太宗才有「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的名言,也就是說自信心也需要隨時匡正的。

《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穀,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基本上“自以為是”與“剛愎自用”幾乎是同義詞。那麼剛愎自用易為什麼會招致失敗呢?譬如說有位成功人士的想法有八成是對的,那麼他連續對七次的機率有多少呢?答案是只剩兩成,也就是說一直剛愎自用的人即便再精明,長此以往必然是錯的,而且會越錯越離譜。

“自以為是”的人深信自己是對的,那麼別人自然是錯的啦,既然是錯的還需要聽嗎?因此“自以為是”的人很容易落入單向溝通,而所謂的溝通只是為了說服別人相信自己而已。據專案管理學的調查:專案管理過程中花在溝通上的時間是最多的,也就是說專案管理浪費了最多人力資源用來溝通自以為是的人。

 “自以為是”與“直覺”也幾乎是同義詞;科學發明是最嚴謹的,但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玻恩卻說:“實驗物理的全部偉大發現,都是來源於一些人的‘直覺’。”,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科學家的習性是凡事皆須驗證,先有好的直覺再加上科學實驗便是偉大發明的不二法門。

《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總體來說,自以為是的人具備了強人的性格,容易成功,但成功之後也容易失敗;慣於自以為是的人特別需要更多智慧來維持其成功,尤其忌諱成為團隊合作的絆腳石。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道法自然


如果蜈蚣走路時需要顧慮到每雙腳的配合,那麼依靠蜈蚣的小腦袋可能就不會走路了。上帝如果在下雨時必須顧及每顆雨滴的走向,那麼偉大的上帝將要忙壞了。蜈蚣究竟是如何走路的,雨滴究竟是如何滴落的,想必是夠煩人的事吧;但是為何蜈蚣照樣輕鬆的走路,雨滴照樣順暢的落下呢?

在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之後,我們大概可以了解雨滴是如何紛紛落下的了;於是上帝只要顧好萬有引力(地心引力),就能顧好所有物體的掉落方向;但是,生於牛頓以前的人要如何想像物體的掉落呢?

兩千年前的老子的答案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說人依循地球的法則,地球依循宇宙的法則,宇宙師法『道』,『道』師法『自然法則』。也就是說我們姑且不論道理何在,但是不能違背自然的法則,否則將遭到大自然的反撲;我們雖然不知道物體為甚麼向下落,但我們必須遵從物體向下落的自然現象。

我們可以從植物開花結果的現象再次驗證這個說法:如果植物是春天開花夏天結果的,那麼它會一年結一次果;但是如果天氣乍暖還寒,植物會誤認為又過了一個冬天,於是再度開花結果,所以溫度變化是主宰開花結果的因素;至於為何會乍暖還寒是另一個故事(可能是人為的,用來欺騙植物重新結果的,也有可能是氣候反常),而這種故事是違反自然法則的,通常會有後遺症出現;同理可證,人類可以發明基因改造植物,但是這些改造將存在難以控制的副作用。

現代的社會趨向於多元的社會,這種現象可能也是不自然的。多元化係反應都會區的過度及快速的人口集中,把各種宗教、信仰、種族、思想、主義的人勉強湊合在一起,於是產生了宗教、信仰、種族、思想、主義等數不完的價值衝突,這些衝突只會越演越烈而難有寧日(民族、宗教、思想的融合是可能的,但是需要足夠的時間);不夠自然的人為產物不論是食品、作物、社會結構還是思想,通通有遭到自然反撲的危機,因為萬事萬物始終必須遵守『道法自然』的約束。

時至今日,雖然科學昌明日甚,但是一再證明人定勝天會從神話演變成笑話。文明再昌盛,最多只能功參造化,無法真正成為神話,眾生宜悟之、慎之。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一鼓作氣


據說是張恩和所寫的打油詩:「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高氣爽好玩耍,收拾書包好過年。」;其實在炎炎夏日裡是不好睡懶覺的,那鬱悶的暑氣很容易讓人中暑,恐怕只有功力十足的高人才能在炎炎夏日(的白天)裡呼呼大睡吧;反而是酷寒的冬日裡,溫暖的被窩最適合大家冬眠了。

但是冬日裡照樣要正常上班、上課呀,捨不得那溫暖的被窩能怎麼辦呢?明明鬧鐘已響過三、四回了;但是想起那上司、教官的臭臉可是很難看的,還有那年終考勤也是要顧的,於是萬般無奈地只好起床啦;可是被窩外怎麼會是如此的嗆呢?寒風刺骨般讓人齜牙嘴地渾身打哆嗦,那些窗戶不是明明關緊緊的嗎?

寒冷的冬日裡最不愛洗澡了,防寒的重衣都捨不得脫下如何能洗呢?就暫停一天吧!可是冬日的陽光特別短暫,一下日又過了一天,那麼偶而兩天不洗應該也不會怎麼樣吧!專家們不是都說冬天洗澡不能太勤,洗太乾淨了可是會傷皮膚的;但是冬日的陽光依然短暫,匆匆又過了一天,三天還不洗澡像話嗎?於是只好背著媽媽偷偷放了一整缸的熱水,痛快地泡了個熱水澡(媽媽說泡澡比較不衛生)

冬日的被窩永遠是個陷阱,媽媽說看書時每小時要保留十分鐘休息,那短短的十分鐘做什麼好呢?躲進被窩當然是首選的啦!可是被窩易躲難出,好像只是瞇了一會兒,怎麼就半個鐘頭了呢?一定是某個忌妒我用功讀書的精靈故意施了魔法陷害我的。

冬日裡的功課也特別難搞,明明是一個小時可以做完的偏偏要多花一些時間;都是那眼皮作的怪,彷彿掛上了什麼重物似的,要特別使勁才能撐得開來,都是因為這樣才會分心的。老師說做功課要專心,可是我一直都很專心啊!一定是太專心了特別用力的看,所以眼皮才會變重的。

冬天會下雪,還有萬聖節、聖誕節等特殊的節日,所以應是有魔法的屬於精靈的季節,那麼離不開被窩、寒風會穿牆、眼皮會變重等現象就不奇怪了;其實這些魔法有一個共通的解除手法,那就是一鼓作氣,比如一鼓作氣的離開被窩、洗澡、專心看書等,不相信的話下回遇到這些魔法時,就不妨自己試試看吧,不會騙你的。

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意外的收穫


胡適名言:「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告誡我們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在種了幾年菜之後,覺得這話只說出了概念的部分,其實在栽之前還有很多事情要準備,譬如說得先找到一塊地,開了墾、拔了草、尋好水源、了解栽培知識、選了種或苗,然後才能栽;栽了之後還要有病蟲害防治知識、澆水施肥知識,再加上辛勤照料之後才能有收穫。

列了那麼多條件,恐怕很多人聽完之後隨即打了退堂鼓,其實也沒有那麼難,否則城市菜園裡就不會有那麼多人了。在都市裡剛學種菜的人應是沒有農家背景的,他可能是一時興起或是好友慫恿的。而城市菜園也是開墾好的,所以只要除完草、翻土成畦之後就可以開始栽了。沒有農作知識也不打緊,可以一邊做一邊學,反正種不好也沒有人取笑,大夥都是這麼開始的。

《增廣賢文》清周希陶:「有意栽花花不放,無意插柳柳成蔭。」,很多事情是在意外的情況下開始的,但是意外的開始不代表事情將會順理成章的順利進行;相反的,意外表示事情來的匆促,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意外也表示資源不周全,因為事前沒有刻意安排妥當。但是意外不代表沒有好結果,成蔭的垂柳有比花團錦簇差嗎!譬如現今頗為流行的奉子成婚吧,不但提升了生育率、避免了高齡孕婦的危機以及不孕的風險,多年之後還可能是你一輩子最偉大的貢獻:傳宗接代,克紹箕裘。

那種刻意安排的、滿心期待的事情可能因為放不開而弄巧成拙,反倒是不經意的、隨興的突發之舉可以自然流露本性與創意,而興之所至才是你真正喜歡做的事。那種喜歡做的事才能做的自然、做的快樂、做的圓滿。更透徹的剖析:意定的收穫多半是父母的安排、師長的期盼、社會的期許;意外的收穫卻是適性的發展所得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