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無畏乃吐真言


小孩子的心靈純潔,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所以說童言無欺。長大了之後必然與利益、情感發生關聯,防衛之心也悄然萌生,真話便漸漸減少了。及入社會後受到世俗文明的渲染,在權力、利益、生存及價值觀等的糾葛下,話中真假已難分辨矣。

那麼何時才會說真話呢?或曰權責、利害皆無涉時。此時只剩下良心與價值,可以暫時回到純真的心靈,自然就說起真話來了,所以古來皆稱無欲則剛。孟子稱人性本善,但是性善有如雲中月,烏雲遮蔽時便難相見,惟有掃除了心中障礙,才能明心見性。

但是皆曰酒後吐真言,又做如何解釋呢?蓋人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意識清醒時或畏於權勢、或逼於情勢,真話是少了但憋了一肚子委屈;三杯黃湯下肚後,意識不甚清楚膽子卻大了,於是暫時出現了大無畏的現象:管他老闆是誰,老子愛說便說唄。

還有《戰國策·趙策一》說的:“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酬矣。”,既然命都可以為君捨了,也應歸類於大無畏吧,所以當然也講真話啦。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世界上符合孔子所說的益友實在不多,但是符合孔子所說的損友滿街都是,難怪諸君很難聽到真話,下回記得找符合上述人等特徵的比較會說真話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