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觀鯉

說到錦鯉大家應該不會陌生,是風景區的水池裡的常客。維基百科說:「1914年當新潟錦鯉在東京展出並有一些作為禮物贈送給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後,外部世界才對錦鯉有所了解。之後,對錦鯉的飼養由日本傳播到了世界各地。」。錦鯉有兩種,一種是有錢人家爭先推捧的名品,身形巨大且光鮮亮麗,一般人只能在比賽之類的場合裡見到;另一種就是水族館裡的常客,大家可以隨便買來養在自家池塘裡的那種,雖形小色雜但養上一大群還是挺熱鬧的。
名品錦鯉的習性如何呢?像我們這樣的升斗小民無從了解的;但池塘裡常見的錦鯉就很清楚了。只要有人餵食,池裡的錦鯉會爭先恐後的擠上來,以至於發生堆疊的現象;看到這樣的景象往往想起人們在年貨大街裡的表現了。更有甚者,你只要往池邊一站,貪吃的魚群就會朝你大群的游了過來,直到發現根本沒有餵食才會離開。
搶食的錦鯉還有一種現象,全部盲目的不停地張嘴吞著,好像張嘴次數多了自然會有食物不小心的掉進嘴裡來;其實如果池子裡混養著鴨子,錦鯉們大概不會有任何機會了;原因無他,鴨子總是張大眼睛相準了食物然後伸長著脖子把食物叼走了,而滿池的錦鯉只會盲目地張嘴吞著,吞下了的除了空氣還有池水。(好像有些人的表現也會這樣的)
維基百科還說:「鯉躍龍門是古代中國的一個民間傳說,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位於山西省河津市的黃河峽谷),就會變化成龍。」。民間傳說歸民間傳說,我實在懷疑像錦鯉這樣笨的魚真能跳過龍門嗎?或者是說跳過龍門的是野生的鯉魚,本領根本不是同一回事的。無論如何,龍是許久許久見不著了。

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隨興

中國人的禮教傳承了兩千年,塑造了拘謹的民族性格,凡事講求禮節與秩序。在農業社會裡這樣的性格或許恰到好處,可是在如今繁忙的工商社會中常顯得不夠積極,甚至於影響到競爭能力。你說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裡,還殘存在著禮教的遺緒,處處謙遜忍讓著,該怎麼辦呢?
你聽過“跳蚤效應”嗎?據說這是源於一個有趣的實驗:生物學家曾經將跳蚤隨意向地上一拋,它能從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個蓋子,這時跳蚤會跳起來,撞到蓋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蓋子。過一段時間後,你拿掉蓋子,你會發現,雖然跳蚤繼續在跳,但已經不能跳到一米高以上了,直至結束生命都是如此。如果說禮教就像限制跳蚤能力的那個蓋子,你做何感想呢?
是的,中國人已經夠拘謹的了,不妨學習歐美人士懂得隨興些,或者恢復原來的(春秋以前的)活撥本質。如果你還有懷疑,請你想想王羲之寫出蘭亭集序時的時代背景與氛圍吧,如果不是清談的隨性以及流觴曲水的盡興,恐怕難有如此曠世而且絕後的神來之筆了。其實擁有神來之筆的還有其他人,比如詩仙李白啊,也都是以隨性聞名的。
年輕人一聽到隨興或許便說那真是太好了,別的怕學不會,玩樂通霄怎麼不會呢?如果錢財無虞的話,一擲千金也是面不改色的。不好意思,這叫任性而不是隨興,如果有人無從分別其間的分野,那就別再同他說了,因為實在是沒有慧根啊。其實隨興是指善用氛圍把個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致的意思呀。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你說甚麼

如果你正在專心做著事或者一時恍神,可能錯過了別人突如其來的話語,這時候一句「你說甚麼?」便可能脫口而出了。這樣的ㄧ句話沒有甚麼用意,只是要求對方重複剛說過的話而已,千萬別誤會了他有其他用意。
如果你不是錯過別人的話語,而是根本聽不懂,就可能用台語「聽嘸」來回應他。據說「天母」這地名的由來,就是由於早前當地人聽不懂外國人的問路,用台語「聽嘸」做為回應,而外國人誤以為此地就叫「聽嘸」,因此便成了「天母」地名的由來。
有時候,你既不是錯過別人突如其來的話語,也不是聽不懂對方的意思,只是聽到的信息太令人震驚了,你也可能突然喊出「你說甚麼?」,而且是瞪大眼睛的。這時候,對方應該也是會意的,他會要求你先鎮定,然後告訴你故事的原委,並不時的安撫著你那起伏的情緒。
如果你不是錯過別人突如其來的話語,也不是聽不懂對方的意思,更不是受到震驚,只是一個勁兒的問「你說甚麼?」,那麼或許你已是在裝傻了。年輕人的性子比較直,不時興裝傻,會裝傻的大概是年紀較大的人。這樣的人也不是喜歡裝傻的,而是不曉得該怎麼回應你才好,只好裝聾作啞的裝起傻來了。
有人說做人難,其實光是聽懂一句話的真正用意就有難度了,那麼既要聽懂別人的意思還要正確的回應他,那豈不是更難了?善言語者不只要聽到對方的話語,更要用心觀察別人講話時的表情,比如說同樣是一句「你說甚麼?」,表情是回過神來、不知言語、受到震驚,還是搖頭晃腦,就能明白對方的意思了。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大不同世界

《禮記·禮運》大同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讀書人應該都有讀過禮運大同篇吧,這大概是中國人共同嚮往的政治理想了,可是這樣崇高的政治理想曾經在歷史上出現過嗎?
中國歷史上有過不錯的漢唐盛世,但其實大部分時間處於戰亂頻仍的狀態而民生疾苦著。就算如今科學昌明,兩岸三地皆有空前的繁榮,其實與大同世界的理想仍然遙不可及,請問這到底是為了甚麼呢?或許這件事情想弄個明白還須從人性著手,打從根源發現癥結的所在。
都說如今已是多元化的社會,那麼多元到底是指甚麼呢?維基百科說:「多元或多元主義在社會科學和政治哲學中,指不同種族、民族、宗教或社會群體在一個共同文明體或共同社會的框架下,持續並自主地參與及發展自有傳統文化或利益並且互相尊重以及互相學習、交流、合作。」。這樣的解釋很是弔詭,在共同社會的框架下的各色人等都想著如何發展自有傳統文化或利益,卻期待著他們可以相互尊重以及相互學習、交流與合作,這樣有可能嗎?果不其然,越是多元化的社會就越是動盪不安,因為他們的世界原本就是大不同的。
大同世界應是植基於無私才能實現的,所以「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如果大家都藏著私心,這些必然都是白講的了;可是大同世界是多麼地詳和與樂利呢?真的甘心放棄嗎?於是想盡辦法從法治當中尋找到答案,比如社會主意啊甚麼的。問題出在以道德出發的理想世界能由法治來實現嗎?據說道德在法治裡好像根本不具意義,僅能供參考而已。

2019年9月25日 星期三

繁文縟節

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一》:「以繁文縟節為足黼太平;以科條律例為足剔奸蠹。」。「黼」字音同斧,為繪繡之意,可是為甚麼以「繁文縟節」就可以「足黼太平」呢?實在是不太能了解裡頭的邏輯了。《論語·秦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謂禮樂有時候好像是一種巫術,大家跟著做就行了;如果大家都能弄得懂其內涵,這巫術或許就不怎麼靈了。
講到巫術,當然是秘而不宣的,需要通過靈媒的溝通才能上達天聽、才能順應天意。從壟斷的角度看,靈媒的作用應是很成功的,講一堆你永遠弄不懂的咒語,使你無從懷疑其正當性。講到統治,當然也是講求壟斷的,弄一堆煩死人不償命的繁文縟節以混淆被統治者的思路,最好因此而甘心認同其天授的權柄那就再好不過了。
記得以前最流行的程式語言是COBOL(Common Business Oriented Language),它的繁文縟節在業界裡是很有名的,一篇程式動輒幾百上千行,而程式通常以行數論價,你說這樣有甚麼不好呢?其實通篇程式的內容差不多都是抄來抄去的,真正有作用的(關於要做的事情的)可能只有那幾分之一而已。曾幾何時,COBOL不再流行了,因為它實在沒有效率(被看破手腳了)
如今科學昌盛、競爭尤其激烈,大家都必須注重效率,不然早就被競爭者淹沒了。如果你還在崇尚繁文縟節,那就是沒有效率的了,你說會怎樣呢?COBOL的每行指令當然都是有作用的,如果不跟著做就會過不了關交不了差的,可是為了效率竟發展出缺設與容錯的手段來,你要講的那些繁文縟節系統早已經知道了,特別准許你跳過它直接講出你的需求來。只是這樣的語言已經不叫COBOL了。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癥結

清 蒲松齡《聊齋誌異褚遂良》:「病癥結,又孤貧,奄然就斃。」。癥結是指腹中結塊的病,如果換了這樣嚴重的病復又貧病無醫,當然很快就掛了。中國文字的用途常有演化,癥結本來是指腹中結塊的重病,現如今已演化成為比喻事物疑難的所在或難於解決的關鍵了。
講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通常是難以被發現的,所以世上常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弊病存在。也就是說只有經驗豐富且用心經營的人才能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而尋常的尸位素餐的管理者總是找不著問題的癥結所在,只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了。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人被稱為蒙古大夫,其實那也是一種誤解,據說那蒙古大夫原是醫馬而不是醫人的。
比如說現如今的薪資水平低下的問題頗嚴重,如果政府嚴令用人單位提高薪資的話,可能不是正確的方向,因為不賺錢的老闆縱然想提高員工的薪資也是力不從心的;不然精明的老闆們怎麼會不知道高薪可以招攬高才的道理呢?所以如果能讓百業都可以賺到大錢的話,薪資水平低下的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了。
《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這個故事是說倪尋、李延兩人的病癥都是頭痛身熱,但是病因卻是不同的,所以必須對症下藥方能藥到病除。(即『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害怕失敗

俗話常說一樣米養百樣人,若從參與新事物的角度看,就有不怕嘗試與害怕失敗兩種迥然不同的表現。如果你不怕嘗試那麼大概是那種樂觀的人,反正是個新手失敗了應是很正常的嘛,多試幾回就上手了。可是如果你是那種害怕失敗的人呢?請問你的心態是甚麼?還有害怕失敗的優劣點何在呢?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我們從小就接受這樣的教育會不會是害怕失敗的原因呢?師長們老早已經警告過你了還要犯錯當然是不可原諒的囉。預先考量衝擊或許是正確的,只是如果因此而毀了自信心,恐怕這個人就要廢了,縱然事情沒有搞砸只怕也是得不償失的了。
人總是在嘗試中獲取經驗的,其間必定會有成功與失敗,成功固然可以建立信心,如果失敗了便要喪失信心的話,能長遠成功的恐怕微乎其微了,因為不可能有永遠成功的機運呀。所以真正能成功的人必然有處理失敗的方法而不是一昧的害怕失敗的,或許失敗了還是他記取教訓並從中獲得養分的學習過程呢。
更重要的,過度緊張、害怕失敗的人往往會失了先機,因為這樣的人本來就是容易缺乏自信的人,怎麼有勇於出手的豪氣呢?更何況先機總是稍縱即逝的,不是嗎?害怕失敗或許是常人皆有的心態,但凡事適可而止切不可因而裹足不前。《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夫子早有先見之明了,怎麼就不受教呢?

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無聊指數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無聊的經驗,有些人經常無聊而有些人比較忙只是偶而無聊,那麼無聊時你如何排遣呢?如果你只是輕度無聊,看看電視就行了;可是無聊得要命的恐怕連打打小孩、發發瘋啊甚麼的還是壓不下去這股嘔氣;都說無聊的後遺症很多,搞到失眠恐怕只是輕的,據說最嚴重的無聊還想殺人放火呢。
你說你很無聊、、我說我很無聊,究竟誰比較無聊呢?科學時代講究證據,或許可以從無聊的後果來做番評比。有人因為無聊就想創業,而這無聊成為他堅持的動力,越是無聊就越想弄出點甚麼不一樣的事情來,不然就太無聊了嘛;有人因為無聊須要打發時間,把青春都打發掉了還是覺得很是無聊,只好打發到老年囉。
無聊的後果有往好處發展也有往壞處發展的,方向不同該如何評比呢?學過正負數與絕對值吧,把正負號標上去再加上絕對值應該差不多了。可是每個人的感覺好像不太一樣,你說上面的那兩個例子誰的絕對值較大呢?恐怕還是見仁見智吧,世間事怎麼總是那麼麻煩呢?
評比誰較無聊或許就是件無聊的事,可是這正負間的輸贏未免太大了吧,你說把「無聊的打發掉一輩子」改成「無聊的造就創業」該有多好呢?這無聊的絕對值代表著隱含的能量,怎麼能發揮這能量的功效或許才是正題。佛家說相由心生,下回無聊時或許該認真想想這正負相的問題了。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天作之合

《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網路上找到翻譯如下:「上帝時時監察世人的心思意念,祂把天命賜給公義的人選,就在文王剛剛即位的當時,上天替他配對賢慧的大姒。」。在一般習俗上,天作之合都是用來祝福人家婚姻的,其實天作之合的原意應是指天生的絕配吧。
比如說提到識人之明,必人想起伯樂相馬的典故,看來識人與相馬或有相通之處。唐韓愈《雜說》四:「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就因為千里馬必須碰上伯樂才能發揮所長,不然可能被當作尋常的腳力、拖車的動力,甚至老了被當作是營生的肉品,所以伯樂與千里馬應是天作之合吧。
比如說你想炒一盤蛤蠣,你會想到甚麼配料呢?是薑絲、大蒜、辣椒還是青蔥呢?老饕說這些都只是配角,怎麼可以忘掉九層塔呢?再比如說炒盤小捲吧,絕對不能少掉韭菜花,不然味道就要走樣了。你說這麼配是規矩嗎?當然不是,只是你想贏得眾人對你的料理的喝采就不能忘掉這些天作之合。
有些人可以處事玲瓏深得人心,有些人卻是怎麼做都不對,只能當那攬鏡自照著的天蓬元帥,這是何種緣故呢?或許前者的腦袋裡蒐集了一長串的天作之合的名單,信手拈來就能輕鬆應付各種場面;而後者向來神經大條,不曾在意誰跟誰才會對盤,當然就捉襟見肘囉。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懂事

百度百科說:「就是學會理解別人的時候,體諒大人的良苦用心,就是體諒他人的苦,能做的事情自己獨立做,就是可以分解大人的擔子。」。若依照百度百科的說法,懂事指孩子長大到可以獨立做事,可以分解大人的擔子了。我覺得,這是從經濟的觀點來談懂事,那麼請問你懂事了沒?
現代的年輕人不是對政治冷漠就是對政治狂熱,所謂政治應該就是關心自己的前途吧,那麼是不是說懂事的人關心自己的前途,而不懂事的人把前途交給別人去下注呢?民主的實現最直接的就是全民投票了,請問你在乎投票權嗎?有沒有人云亦云還是用心觀察,或者根本就放棄了呢?
關心社會的人或許會發現社會上充斥著競爭與合作的關係,雖然表面平靜其實各種爭執從未間斷過。如果你懂事了,應該有能力分辨周邊的競爭與合作的態勢以及自處之道;如果還不夠懂事就容易成為別人的棋子,為人衝鋒陷陣頭破血流而不自知了。從社會的觀點,懂事與否或許就是尋求助力與排除阻力上的能力差別了。
有人說有學問的人罵人是不帶髒字的,所以做人還須聽得懂別人的弦外之音,不能當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不然就要被人耍了;那麼怎麼樣才能弄懂別人的弦外之音呢?通常棋逢對手才能有看頭,軍事專家說不能拿戰車來對付飛機,也就是說只有把自己的文化內涵提昇了才聽得懂別人到底在唬弄些甚麼。

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繼往開來

宋·朱熹《朱子全書·道統一·周子書》:“此先生之教;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有大功于斯世也。”。朱熹被尊為朱夫子,講的當然是「繼往聖;開來學;」般像樣的大道理,若依教育百科的解釋就成為「承續先人的事業,並為後人開拓道路。」這種簡單明瞭的意思了。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像朱熹這般被尊稱為夫子級的大人物當然需要講出「繼往聖;開來學;」的大志向的,那麼一般的升斗小民該如何繼往開來呢?其實啊,傳宗接代就是很標準的繼往開來了,可是現如今流行不結婚不生育的,好像就連這樣最基本的繼往開來都做不到了。
如果你繼承父業開了一家小吃店,那麼「繼往」應該是沒有疑義的;只是今人的口味多變,譬如少鹽少油之類的,如果沒有因應潮流調整你的烹調,大概要遭遇營運問題了;如果你從善如流改進了小店的食譜,那麼你已達成「開來」的使命了;如果各行各業都能繼往開來的話,整個社會也就繼往開來了。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如果你是個胸懷大志向的人,定要學習以朱夫子的「繼往聖;開來學;」為志業,可能要手足無措了;如果你改當個踏實的人,一步一腳印的走著就對了,等你走遠了再回頭一看,發現自己已在繼往開來的路途中了。

齊大非偶

先秦·左丘明《左傳·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太子忽,太子忽辭。人問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這一段不好懂,典故是這麼說的:「春秋時代, 齊僖公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鄭國的太子忽。太子忽推辭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配偶,齊國是個大國,不是我的配偶。”」。此成語表示自己門第或勢位卑微,不敢高攀。
齊國是春秋時期的強國,齊僖公的兒子齊桓公更是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難怪鄭太子忽說他不敢高攀;只是俗話不是說討個有錢人家的女兒當老婆可以少奮鬥很多年麼?那麼討個強國的郡主當老婆不好嗎?鄭太子忽為甚麼竟然捨棄如此難得的機會呢?
中國人講究門當戶對其實是多年累積的處世經驗,試想當個有錢人的女婿是不是需要經常低聲下氣呢?鄭太子忽將來也是要當家為諸侯國的,如果成了強國的女婿恐怕難免成為強國的附庸了,那麼你說當個獨立的諸侯國好,還是淪為強國的附庸好呢?俗話不是還說「寧為雞頭,不為牛後。」嗎?
人生有時需要抉擇,當個強國的女婿或許可以把握住一些發展的機會,但是忍氣吞聲恐怕也是難免的,也就是說有得必然有失,端看如何拿捏了。這個故事還有後續:後來北戎部落入侵齊國,齊國向鄭國求援,太子忽率領鄭國的軍隊,幫助齊國打敗了北戎。齊僖公又提起這件事,太子忽堅決推辭。別人問他,他說:“以前沒有幫齊國忙的時候,我都不敢娶齊侯的女兒。今天奉了父王之命來解救齊國之難,娶了妻子回去,這不是用鄭國的軍隊換取自己的婚姻?鄭國百姓會怎麼說我!”就辭別而去。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曝險

Yahoo奇摩知識說:「一般的投資都有某種程度的風險。一旦投資了,你就曝露在該風險下,稱之為曝險(risk exposure)。把所有的曝險金額加總起來則稱之為曝險部位。有些避險的工具可以使曝險部位大幅降低。」。講到投資,一般人認為與己無涉,因為沒有閒錢可以進行投資的行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話說考大學、就業、成家應該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事情吧,從宏觀的角度看,這些都是人生的重大投資,不是嗎?一般人花上十六年完成大學學業,那麼人生有幾個黃金般的十六年呢?這投資不夠重嗎?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不論就業或成家都是一輩子的事,一輩子應該沒有比這更重的投資了吧!
投資項目既已確定,曝險項目就確定了,只是這曝險部位該如何計算呢?如果讀錯了學門,應該一輩子後悔的;如果入錯行、嫁錯郎又該後悔多久呢?(恐怕也是一輩子吧,)或許有人說可以轉系、轉行、離婚云云,但是請問你的警覺性有那麼好馬上知道走錯路了嗎?所以只要一經磋跎大概去掉半輩子了,所以曝險部位應該是半輩子至一輩子囉。
財務、金融投資有避險工具可以運用,那麼人生的投資的避險工具何在呢?思來想去幾乎找不著頭緒,勉強算的話會是兒女嗎?如果好生栽培的話。只是說到兒女,據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原是不可期待的;如果硬要期待的話,那就只能算是另一種投資了,你須再好好算計其間的曝險部位及避險工具囉。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經世濟民

維基百科說:『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禮樂篇》提出了「經濟」一詞:「皆有經濟之道,謂經國濟民」。後人遂將「經濟」一詞作為「經國濟民」的省略語,作為「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同義詞。』。在一般的觀念裡,儒家思想是出世的經世濟民的,儒家思想至今仍然強烈主宰著華人社會,那為甚麼經濟問題卻越來越難解呢?
都說中國地大物博人文薈萃,所以自古以來擁有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本錢,而外邦向來是來朝貢的。曾幾何時,中國的人口越來越多,多到在國內難以生存的地步,只好移民國外求發展了,而且對外貿易也越來越重要了。也就是說已經從封閉型經濟演化到開放型經濟了,那麼從農業社會發展出來的儒家思想還能管用嗎?
春秋時齊國相國管仲在《管子》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這樣的階級概念也在中國流行了兩千年,所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盛行了兩千年。曾幾何時,時代已進化為工業社會、商業社會了,現如今各國皆以科技掛帥,那麼儒家思想有改為提倡以科技掛帥嗎?
蔡元培撰寫《中國倫理學史》把散見于中國古書中的“與時偕行”、“與時俱化”、“與時俱新”等激勵人的說法概括綜合為“與時俱進”。意指貼合時代的正確思想以及觀點,那麼流行了兩千年的儒家思想有與時俱進了嗎?如果現代的讀書人仍以儒家自居,而其所讀的書已涵蓋了各種學科,或許儒家思想還是與時俱進的;偏偏現代人已少有人以儒家自居了,這是否表示儒家思想沒有與時俱進了呢?

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

情何以堪


《世說新語》:“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如果你是位年輕人,對這樣的作品或許沒有甚麼感覺;可是如果你已經歷盡滄桑,大概就會被勾起諸多感觸了。遙想當年,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呀,可是家事、世事、國事畢竟磨白了少年頭,待到兩鬢發白時還能向誰提起當年勇呢?
《封神演義》第十九回:“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這樣的句子好像在很多地方出現過,表示大家都很有同理心;可是你可曾想過明月何辜呀!竟要擔待世上那麼多人的寄情,而且一代復一代的人都是如此心思;如果把每個情懷化作一小片薄紙,恐怕都可以壓沉一艘最巨大的大油輪了。
問題出在如果不能寄情明月,那麼該向誰訴衷腸呢?其實如果別人真的無意理會你的情意,好意思一再推銷嗎?這好比遇到很會嚕的銷售人員,請問你的感觸如何呢?感情應是兩情相悅的,既是兩情相悅好像說再多的情話也是不夠的,何須麻煩明月呢?看來應是表錯情的了。
夜涼如露,皓月當空,你可曾有過月下獨自享受寂寞的豪情呢?如果是的話,或許可以尊你為英雄了,都說自古英雄多寂寞的。可是世上的真英雄畢竟難覓,處處皆是不甘寂寞的人哪,所以月亮才會如此的辛苦了。你說如果月亮真的有知的話,那才真是情何以堪呀。

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本來無一物

《六祖壇經》:「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一首禪宗六祖惠能所作極負盛名的偈。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並立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傳授衣缽方針。五祖弘忍為覓法嗣,乃命門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六祖惠能的師兄神秀所作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六祖惠能則作如上一偈而得到五祖弘忍的認可。
其實神秀所作的偈已屬上乘,為何惠能所作的偈反而得到青睞呢?話說佛教東傳分為大乘與小乘兩支,神秀的偈以勤修見長,應屬小乘佛教的上品但卻不符合大乘佛教明心見性的主旨;而達摩祖師為何辛苦東來傳道並另設禪宗呢?不就是為了匡正這股久據人心的風氣麼。
說到勤修,這不正是儒家修心養性的教條嗎?其實這麼說就有些時空倒置了。儒家的修身養性是在宋朝提倡四書(猶指大學、中庸)之後才盛行的,而禪宗卻是隋唐以前就有的事了。各家學說有時難免有相互影響的情況,也不知道宋朝的儒學是否受了小乘佛教的影響;反倒是孔夫子的原述還有些明心見性的味道,興許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響吧。
總覺得,原創的思想應是活撥的、人性化的;可是經過長期的傳授之後必然加入了後人的穿鑿附會與渲染,逐漸僵化成了教條,好像也失去人味了(把經世濟民的本領玩成修身養性的功夫);或許這就是思想與教條的差別吧。果如此,則「本來無一物」的思想就化為實體的教條而需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了。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口號

維基百科說:「標語或口號,是在政治社會商業軍事或是宗教等範籌上所使用的一句容易記憶的格言或者宣傳句子,主要用作反覆表達一個概念或者目標。」。記得西元兩千年以前聽到的口號比現在多,好像社會越封閉或者局勢越緊張時口號便越多,彷彿口號是威權者常用的特效藥,而時代越開放社會越自由時口號就越不流行了。
撇開政治的因素,那麼口號的用意及成效為何呢?你是否注意到,口號通常是喊給別人聽的,這好比豎起一面旗子(自己已是心知肚明)當然是給別人看的。如果大家一起喊著同一種口號,還有一層識別的作用,那些不喊的圈外人便現形了;可是通常在這種時候大家都會跟著喊,即便心裡原本不甚樂意的,不然就穿幫了。
學校裡常用的通常是標語而非口號,因為標語是靜態的不會隨風而逝,可以堅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當然啦,集會的場合還是偶而會喊喊口號應應景的,畢竟學生的喉嚨都蠻好而且廉價的,賞他們一杯飲料就很高興了。記得以前中美斷交時就常被招集到街頭喊口號,那時候還是挺樂意的,難得可以不上課到街上閒晃嘛,只是都喊了哪些口號呢?好像不是重點,音量夠大才是重點。
如果在戰場上聽到敵方的聲勢浩大,你會不會覺得心虛呢?如果我方有一段大夥耳熟能詳的口號可以聚集吶喊著會不會比較心安呢?所以高喊口號還有相互壯膽的作用吧。團體首重士氣,看來高喊口號好像也有這層作用,難怪比賽時也常聽到。

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機轉

腦袋中突然閃過一個名詞「機轉」,好像在哪裡見到過,於是上網查看得到答案:「醫學上的機轉指的是導致疾病或是突變的一個過程!這過程包含了致病的原因、發病的過程等等。」。感染疾患通常有段潛伏期,那麼醫學上的機轉或許是指致病的演變過程吧。
除了醫學上的機轉,心理學上也有所謂的機轉,是指「自我」(ego)的心理防衛作用,用來應付挫折與不安的適應機轉。有人解釋說:「從心理學的觀點說來,我們的精神往往在我們不知不覺中,用它自己的方式,把人與「現實」的關係稍微改變一下,使之較易為人所接受,不致於引起情緒上太大的痛苦和不安。」。是的,佛家說相由心生,那麼心理學上的機轉或許是指心理防衛的轉變過程囉。
蘇軾〈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詩:「詩書與我為麴糱,醞釀老夫成搢紳。」。這裡的醞釀雖然借用了麴糱為媒的緣由,但不會是指真正的釀酒,應是指涵育或者薰陶的意思吧。如果文學上也有所謂的機轉,那會不會是文學素養的培育過程呢?
人剛出生時應像一張白紙,尚無所謂的人格,但長大後卻是各有各的樣,甚至天差地別,是不是意味著其間存在著人格建立的機轉呢?個人的成就必然受到人格的強烈影響吧,如何弄清楚人格建立的機轉,算不算是教育上的首要任務呢?很可惜,台灣的人格培育好像還不是教育的重心,為謀己福,家長們該多用心了。

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

目的

百度百科說:「目的,通常是指行為主體根據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識,觀念的中介作用,預先設想的行為目標和結果。作為觀念形態,反映了人對客觀事物的實踐關係。人的實踐活動以目的為依據,目的貫穿實踐過程的始終。」。既然人的實踐活動以目的為依據,是否表示人人為著各自的目的而活著呢?還有,這樣的目的究竟從何而來的呢?
《佛說十善業道經》:「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謂「為己」應當就是實踐自己的理想或目的吧,這意思是說該目的應當是完全屬於自己的了。其實能夠擁有自我的目的的人應該覺得很慶幸,據觀察很多人活著根本就在履行別人的目的,可是自己卻沒有半點警覺性。
《史記‧刺客列傳》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吾其報知氏之仇矣。」。士代表男人而女代表女人,那麼「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是不是表示大部分的人都為別人的目的而活著呢?史記應當是很有代表性的,表明封建思想的社會裡確實就是這樣的。
時代已然進入民主社會,封建思想已遠,那麼現代人應當都可以為自己活了吧?封建的桎梏固然已不復存在,可是經濟的桎梏好像比封建的桎梏還要森嚴。晉朝人陶淵明說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請問你肯為幾斗米折腰呢?所以在尋求獨立思想前須先謀取經濟上的獨立吧,只有經濟上獨立了的才能講求「為己」。

2019年9月6日 星期五

心由相生

《無常經》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百度百科的解釋說:「不同心境不同精神狀態的對同一件事物的觀感是不同的。 正所謂你用什麼顏色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就是什麼顏色的。 當你心情愉悅時,世界就是明亮的,當你失意悲傷時,世界就是灰暗的。」。就因為「相由心生」,所以為人處世的心態就是要正大光明,用正向的眼光看世界。
喜歡佛家言論的人應該都有聽說過「相由心生」這個說法,應也服膺這個理念;反過來說,「心由相生」好像也是成立的,比如說優異的風水使人精神暢快進而思慮清晰;再比如說長期處於封閉的空間使人目光短淺心胸狹窄;又比如說崇高的大山使人虛懷若谷,沉靜而通靈。更有甚者,好的心思將導引你走向好的風水,反之亦然。
既然「相由心生」,而且「心由相生」,那麼正心生正相然後正相再增長正心,那就是完美的循環了。反過來說,負心生負相然後負相再削弱負心,豈不是糟糕透頂了。世間的道理或許就是這樣的,好的將越好而壞的將越壞,人人落入這般輪迴而不自知。
如果不幸你正處於負的循環,該怎麼辦呢?佛家的方法應是跳脫,也就是徹悟自己的處境然後努力地往好的方向走,使自己回到正的循環。當然啦,如果有幸處於正的循環,也應了解如此善因並思考如何保持如此善果。世間的誘惑向來繁多,偶一失足便能引來千古恨。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酒越陳越香

世上的物品生產完成之後只會越來越差,好像唯有酒類特有越陳越香的說法,那麼買瓶酒遲些時日再喝真的可以越陳越香嗎?如果你相信這樣的事情恐怕就要大失所望了,酒越陳越香那是因為持續發酵的緣故,而已經裝瓶的酒難有持續發酵的機會,只有那原封的大酒罈才能有這樣的條件。
用人通常講求經驗,可是科技界的技術翻轉率太快了,好像只有當紅的科技經驗才有價值,其他的只能當參考了。像以往動輒喊出具備十多年以上的工作經驗,現如今五年已是另一個世代,最多沒超過十年的,才沒有十多年以上還新鮮有效的工作經驗了;還這麼喊的正好表明此人已是越陳越老的了。
越大型的工程越需要計畫,有些工程光是計畫就談了好多年;殊不知工程技術不停的翻新著,只要過了幾年好不容易已經擬好的計畫就不怎麼新鮮了;必須從頭翻新過,不然就要出大事情了。所以酒或許可以越陳越香,但計畫只會越陳越不濟了。
就算只有酒可以越陳越香,那麼俗常話說的「薑還是老的辣」這又是何意呀?科技昌盛使得技術快速翻新有目共睹,可是工作態度及處世經驗還是沒什麼大改變的,所謂「薑還是老的辣」應該是指經營的手法吧。比如說講究服務及注重信用的概念始終沒變的,在這些方面的表現擅於衝刺的年輕人就顯得不夠沉穩了。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長路漫漫

長路漫漫通常表示路途遙遠很是辛苦,比如說有人感嘆人生困頓總是長路漫漫的,可是長路漫漫的人生真的不好嗎?那麼為何有一大堆人想盡辦法追求長壽呢?經濟時常不景氣,想維持一間店鋪好像也是長路漫漫的,可是百年老店不正是大夥追求的麼?這其間的道理何在呢?會不會是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呀?
話說長路漫漫自然是有其意義的,比如說路久見人心吧,長路漫漫才好培養革命情感的呀。請你回想一下,當學生時每次舉辦班級郊遊是不是都安排超長的路線呢?那時候你有抗議嗎?還是期待著可以與邀來的異性學友走一段漫漫長路呢?有人甚至還說路最好挑有點難度的,不然怎麼好表現呢?
再比如說慢工出細活好了,長路漫漫才好培養專精的技能。以前的學徒少說也要個三年五載才能出師,而且都是紮紮實實的學;現代的高工只要三年就畢業,還包含了一堆有的沒有的墊檔課程,而學生的心態恐怕還是得過且過;難怪學有專精的老師傅們走了一個就少一個了。
長路漫漫當然是夠辛苦的了,其實這正是擺脫尋常人等的ㄧ道門檻,如果大家都很容易走到,那就沒有多大意思了。就因為你是位能堅持到底的好漢,所以值得成為最後的贏家。也就是說堅持就是致勝的不二法門,如果沒有這層底蘊的話,就別想出來混了。

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

自言自語

相信很多人都有自言自語的經歷,有時候不自覺的自言自語還會引起別人的注意而覺得尷尬,其實早在孩童時代我們就開始自言自語了。覺得自言自語不好嗎?其實那只是一種忘我的表現,一時忘了戴上世俗的防衛面具罷了,那麼你說忘了戴上面具的人奇怪或不好嗎?
如果仔細觀察,戀愛中的人最會自言自語了。比如戲劇中的主角拿著一朵玫瑰花,一面摘著花瓣一面自言自語:「他愛我,他不愛我,他應該還是愛我的…」,因為戀愛中的人最容易進入忘我的境地了。還有那些捫心自問的人也會自言自語的,因為自言自語是一種反芻,才好掏出心中的真正想法。
我無聊時便寫作,其實寫作原是件無聊的事,因為可能根本沒有讀者,就算有讀者也未必會有回饋的,於是只能對著空氣講話了。其實自言自語對寫作是有幫助的,可以反覆推敲字句,可以模擬作品中的正反雙方的對話。有些人側著頭對著天空發呆,其實已經進入自言自語的境地了,只是動作小兀自吟哦著。
有人說:「如果你身邊有總是自言自語的人就要注意了,因為他們可能就是隱藏起來的真正天才!」,當然啦,這只是可能,據說白癡也很喜歡自言自語的耶。不過,自言自語的人的腦筋必定是在動的,而人們應是在學會了世故之後才懂得隱藏思慮的,那麼還沒沾染世故而喜歡動腦筋的人該是怎樣的人呢?

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大哉問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孔夫子為何先說大哉問呢?因為學生問到重點了。通常問比答更能引起別人的注意,也更能確認已經進入狀況了。如果你想當個被人重用的員工,就該好好地想想應當怎麼提問了,之後才好獻策的嘛。
通常有了問題之後才會有後面的故事,不然事情進展得順順利利的有誰想改變呢?也就是說問號之後才好展開後續的動作啦。如果你是位有謀略的人應該懂這般道理的,這好比是一種手順或者信號,所有行動將於信號之後展開。還有,問號之後可能引出潛在的反對者,趁機注意看清了才好處理。
經常聽父母們說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試想會不會是因為你都在說命令句或者是指示的話,而不是疑問句呢?如果你都是在說指示的話,那表示你心中已然有定見了,這樣不適合小孩子反叛期的性格;如果你只說疑問句,表示你只是善意的關懷,是像朋友般提醒他的,是可以再商量的。當然啦,你的疑問句也須適當,不然就不能展現你的同理心了;更重要的,你的疑問句也須節制,不然與嘮叨沒甚麼兩樣的。
句點通常是指故事的結局,那麼問號應是故事的開端囉,所以問得越大越中肯的往後的局面當然就越是展開了。有時候,問問題也代表改進的心意,一個肯上進的人有權懷疑已然建立的制度的。有時候,問問題也代表權威的建立,問出好問題的可以取得話語權,問出好問題的也可以展現出不凡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