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怎樣才叫夠用


近來的景氣總是不好,大家都嘆息日子難過,尤其是年輕族群,工作既難找,找著了薪資水平也不高,於是月光族與啃老族時常出沒,弄得人心惶惶!那麼,所謂待遇要怎樣才叫夠用呢?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說顏回很能吃苦,常人都覺得生活用度不夠,他卻很滿足;如此看來,夠不夠用是感受的問題,能夠澹然處之的人,生活用度只要量入為出就可以了!

如顏回般能吃苦的人畢竟是很稀少的,所以應該還有另一種典型,那就是量出為入的人:這種人害怕受苦,於是想盡辦法滿足自己。由於這種驅策力,使得他比別人努力、用心,因而能夠賺到足夠花用的錢,如果還不太夠用的話,會更用心去賺,所以按理說,他是能自我滿足的。

最糟糕的是心中無量的人,他不清楚須用多少,也不清楚能賺多少,想用就用的話,再深的口袋也是不夠的,於是這種人淪為月光族是很自然的事,此時如果仍不知警惕的話,將再淪落為卡奴,墜入無底深淵、歷萬劫而不復了!

有些人向來是膽小的,他必然是量入為出的角色,注定要過著縮衣節食的日子;但是,如果有一天,他不肯安於量入為出的日子,那就很危險了!即使心中有量也不管用,可能漸漸變成心中無量的人。

有些人卻是志高而膽大的,這種人有兩種下場:第一種人膽大而心細,臨事必有所準備,其結果不問而可知;另一種人眼高而手低,躊躇滿志但意志力卻不怎麼堅強,誓師北伐是常有的事,懷才不遇是常嘆的戲文,縱使胸有大志也不甚管用,或為啃老族的候選人吧!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以理財的觀點,頭寸越足自是越好使的,相信投資股票的菜籃族一定都能理解:股海無垠,再多資本也是不夠用的(套越多越想攤平,越攤平套更多);但是如果以慾望的觀點,只要知足便足夠了,否則怎麼會無欲則剛呢?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標配與選配


買過車的人應該知道什麼是標配與選配,標配是廠商承諾的標準配備,而選配是客戶額外追求的選擇配備。此外,標配是會隨著時代演變而更替的,譬如說很久以前並無安全氣囊這種發明,所以剛開始會是選配,現在則是前座氣囊已成標配,其餘的氣囊可能是選配或者是較高規格車的標配。

把上述概念引伸在個人身上,標配是自我負起的基本責任,是必須要達成的,選配是別人對你的期待或者是自我期許,是希望做得更好的。譬如說考試成績,及格必然是標配,好成績就是選配;又譬如說養家活口,養活自己必然是標配,照顧旁人就是選配。

平價車的選配如主動轉向頭燈系統、Keyless感應門鎖等,對豪華車來說已不稀奇,應只是豪華車的標配;尋常人的選配如屋子的平面停車位、前後院、保全系統等,亦只是有錢人的標配而已。現在還有一種趨勢,同一種車提供數種配備等級讓人挑選,你要較高檔的配備時只能提升等級而不是讓你選配。

車子有很多種類型與用途,以車體容積言,可分為迷你車、小型車、中型車、大型車;以用途言,可分為貨車、商用車、客用車,也可分為旅行車、轎車、跑車、休閒車、越野車;以價格言,可分為平價車、豪華車、旗艦車;這些分類統稱為車格,在不同車格上,其標配與選配自然也是不一樣的,一般人稱之為行情。

平實的人是車格取向的,能有什麼樣的能力、什麼樣的需要就買什麼樣的車,通常標配就足夠了;講究的人是配備取向的,才能彰顯該車的豪華面向;好大喜功的人則是車格及配備皆要最好的,才能成其大;這些其實就是所謂的社會的價值觀,代表人人心中各有一把尺,而不同階層的社會也各有一把尺。

中國人常說寧為雞頭不為牛後,請問你是車格取向還是配備取向的?是有車就好還是要好上加好?其實各種類型皆有其優缺點,而選取的類型與個性相關,有些人不喜歡壓力,能自然達成的就是其標配;有些人習慣於壓力下才能刺激成長,他們的選配都成為標配;選擇壓力不代表必然卓越,忘掉壓力也不代表必然懶散。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理清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最簡單的解釋是事件原因與結果的關係,它表示了事件發生在邏輯上的關聯性,即甲事件導致乙事件的發生時則稱甲為因而乙為果;但是,不是所有事件都可以理得出因果關係,譬如不相關聯的事件即無因果關係;此外,還有些因果關係是無法理清的,比如雞生蛋抑或是蛋生雞,這應該是互為因果吧!

為甚麼要理清因果關係呢?那是如果事件有因果關係的話則“因事件”出現時“果事件”將不遠矣,如此一來就能掌握“果事件”的發生時機而獲得好處;此外,反面邏輯有時亦有其意義:即“因事件”不發生則“果事件”亦不會發生時,那麼為了避免“果事件”的發生,設法使得“因事件”不發生即可!

假如因果關係是十分清楚的,那麼世上就不會有那麼多因果不明、倒果為因的故事了;此外,俗話說關己則亂,本來簡單明瞭的因果關係,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會因為情緒因素而變得曖昧難明,此時借助於局外人可能比較容易釐清真相。

因果不明又會有什麼後果呢?首先,處世的邏輯不見了,本來單純的關係會變得複雜而難解了;其次,沒有辦法對症下藥,導致再多的努力也徒勞無功;再則,弄不清著力點使得信心渙散,無法信手拈來;最後,摸不清方向的結果,將導致喪失成功的良機,豈能不慎哉!

據說,佛家的因果論膠著於前世今生之間,這樣的說法或許可以讓人對今生不平的事情釋懷,但是卻容易混亂今生的因果判斷,為了明白現世的處事邏輯,還是暫時擱置前世的糊塗帳吧!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前途的賭注


偶而的濃霧天氣,使路上的行人失去了方向,除非你已熟悉當地的道路,否則很難判別應該往那裡去,但如果此時您必須決定去向,將感到前途茫茫而不知所措;升學之路就像這樣的濃霧天氣,而你卻必須在此時做個重大的決定。

在那個科舉的年代,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中舉出仕,這好比晴朗的天氣下,方向清晰而明確;可如今的學問五花八門,景氣卻如風雲般善變,熱門學系總是與景氣一起演變而沒個準頭,試問要年輕學子們如何抉擇呢?

印象中最早的熱門學系是物理系,還出現過諾貝爾獎得主;建築系也曾熱門過,因為曾出現過傑出的建築師;電機系一直是長青樹,據說應用範圍極廣;資訊系好像有些熱度,但是一直不會很燙;生命科學系、心理系也有些紅,因為現代人心理問題多;最有意思的是醫學系,傳統以外科為主,現在卻流行牙醫、獸醫;總之,熱門學系是趕流行的。

人一生中的危機據說是在中年,離考大學選學系的日子約三十年,怎麼能看得清到那時還算熱門(有前途)的學系是甚麼呢?有人會說是電機或醫學吧!但是那本來就是熱門中的頂尖學系,對一般人來說也太難而沒有太多意義了,勉強找個私立大學的電機系念吧,好樣已不具多少價值了,所以說要相中理想又能長紅的學系真的是很困難的吧!也就是說前途就像一場賭注一般!

不想賭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找個有興趣的吧!至少念起來高興,做起來也不覺得辛苦吧!否則效削足適履,到頭來還是個賭注,將情何以堪呢?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官大學問大


我們稱讚某人學識淵博,會說他是學富五車,此時的重點在於他學得多且學得廣;但是,如果我說你的學問很大,並不是說你學識淵博,那是指你有探究的精神,能提出獨特而透徹的問題及見解,故學問的奧義在問,所謂大哉問是帶著批判性格的。

有些人讀書可以讀得很多,記得很好,但是他總認為能出書的必然是很有學問的聖人,而聖人所說的話都是很有道理的,我輩當真心服膺才是,不應有問題的;其實,諸子百家的學術雜陳,其中必然有相互衝突的思想,比如孟子的性善說與荀子的性惡說,到現在都還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呢!學得愈多心中的疑問應該也愈多才是啊!

問題多了,如鯁在喉是很是難過的,必然想要尋求解釋,所以能催生新思想、新學問;那為甚麼能化解問題呢?是因為能把所學貫通了,理清楚來龍去脈、是非曲直,知道問題的成因及其影響,窮通達變而得到了化解良方;化解良方是有了,但是要實際應用才見分曉,說不定還要大幅修正甚或從頭來過都不是意外,只有經過千錘百鍊才配叫學問,不是嗎?

官越大面對的選民越多,選民們的民生問題必然很多,匯集起來自然就很巨大了,所以說官大學問必須大是必然的,是天經地義的、無庸置疑的。這些學問五花八門、光怪陸離,必然有平庸的你我怎麼也想不到的問題,平庸的人只能想想自己相關的問題,學問自然不大。

只是問題真的來了!面對一大籮筐問題的大官,要如何化解眾多問題呢?如果問題都能一一化解,理應漸漸少了才對呀!為何越來越多呢?所以官大學問大應是諷刺吧!能化解問題的官才能濟世,而能濟事的官能化解問題,則問題應該不很大呀!其學問不會太大吧!

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回歸自然


近年來天氣激烈演變,大自然反撲的跡象十分明顯,科學家們、當政者們都傷透了腦筋,而百姓們也紛紛感染了末世的氣氛;大自然與歷史一樣,都呈現鐘擺現象,在極度破壞大自然之後,應該走到回歸大自然的時候了!

物競天擇是萬物演替的真理,在大自然的環境裡,生存競爭是難免的;但是,像現今社會那般無所不用其極的競爭是合理的嗎?古代饑荒時曾有易子而食的故事,現今社會因為激烈競爭的關係,總是想盡辦法把競爭對手給累死(掐死),而相互累死的結果和自我累死有何不同(事實上過勞死者亦時有所聞)?這與易子而食又有何分別?我們是否該冷靜下來想想如何能共存共榮!

中國式的社會價值,仍留存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美夢,求學是前半生的首要大事,拼死拼活也要弄個好文憑,好像文憑有了後半生即有著落。試想,從小學、中學、大學到研究所不間斷的求學能明瞭人生的道理嗎?拿到博士學位就代表能力高人一等了嗎?所以出現了現今學位無用、博碩士滿街跑的窘境;在人生意義還不充分明瞭、人生方向未確定時,就隨著社會風氣一舉投入人生最珍貴的青春年華是否明智呢?拿到學位以後萬一發現難於融入社會或不再喜歡該行業怎麼辦?這樣的教育制度與社會風氣自然了嗎?

人活著就有飲食起居的需要,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但是,當今的美食風尚僅是為了果腹嗎?華麗衣飾僅是為了保暖嗎?高樓華廈僅是為了居住嗎?越野名車僅是為了代步嗎?夜店跑趴僅是為了娛樂嗎?太多的不自然已經到了不勝枚舉的地步了!但是你真的因而覺得快樂了嗎?飲鴆止渴的後果會是甚麼呢?是數不盡的文明病吧!

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然悟得道法自然的玄妙法門,這真是了不起的人生智慧啊,如今的樂活、慢活總算體悟了些許道理;爬過了山頭一定會累,挨過了修理一定會痛,但是人總是健忘的,大自然的反撲已是公認的事實,下次遇上抉擇時,是否已記取教訓了呢?切記服膺回歸自然的法則吧!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服務的意義


據說,現代的年青人最想從事的行業是服務業,這在二、三十年前是很難想像的,那時的年青人大都從事製造業,實實在在的生產報國;那麼服務業是甚麼呢?有甚麼吸引力?需要甚麼技能?那麼多人進服務業要服務誰呢!

通常我們到一個新地頭,可能是要感受當地的美景、享受當地的美食,或者是領受當地的特殊風情,除此之外還會有一種共通而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服務。在落後地區,最易感受的是服務很差,讓你覺得很不方便、很不舒服;相對的,親切的、熱情的招待,總是令人印象深刻,於是想要故地重遊;所以服務是一種水平,在淺水裡要怎麼游泳呢!

為甚麼服務會帶來天差地別的印象呢?這關係到人民的素質、社會的風氣、敬業的水平,綜合而言就是服務人員的態度問題!譬如說關於台灣旅遊的一段評語: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情:台灣人會把客人像朋友一般的招待他,會把經驗與初次見面的人分享,這除了熱情還是熱情,是裝不出來的,也不會夾雜其他意圖。

報載:天主教宗方濟履行天主教聖周四的洗腳儀式,在羅馬近郊一所監獄為12名少年犯洗腳,包括兩名穆斯林、兩位少女(其中一人是穆斯林)76歲的教宗方濟在洗腳禮前表示:「在最上位者務必服事他人。我由衷這麼做,因為這是我身為教士和主教的職責。」。為甚麼高貴如教宗可以如此謙卑?因為服務是一種單純的關懷,自然發生的。

我覺得服務是一種蛻變,是施行者的蛻變:能把別人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看待,自然造就了無私的胸懷、融洽的應對;服務也是接受者的蛻變:被當作自己人的溫暖感受,承接了主人的盛意、感染了主人的熱情,自然昇華了旅行的價值、深化了遊歷的樂趣,再把它編織為美好的回憶。

在自利、物化的風氣裡,服務是維繫社會的力量,它像光明一般,感染了所有黑暗的角落,一股暖流在施行者與接受者間流動,讓接受者因而成為另一個施行者。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閒談氣候


講到氣候,最先想到的是春天乍暖還寒的後母性格,再來是夏天懊悶難當的上司性格,接著是秋天心豪氣傲的大俠性格,最後是冬天嚴酷無情的帝王性格;總之,氣候最是有個性,總是傑傲不拘而且難纏至極!

每當鋒面過境時,氣候的變化總是強烈的,一下子悶熱一下子涼爽,一會兒刮風一會兒下雨,充分表現氣候的難以捉摸;颱風來臨時那就更驚人了,一整季的雨量可以在一兩天內灌完,於是豪雨成災街弄成河,家門口說不定還能網到魚,而死掉幾個可憐人也是常有的事;其實如果把時間放長點來看,氣候是恆常不變的,春夏秋冬從來不會紊亂,季風的方向也總是秋冬往南吹而春夏往北頂,下雪不會在夏季而颱風也不會出現在冬天吧!

常有人把人生各階段比喻為春夏秋冬:春天象徵新生的喜悅與孩童的啟智,夏天象徵青年的奮發與壯年的豪邁,秋天象徵中年的收斂與老成,冬天象徵老年的睿智與底定,所以人生與氣候是相匹配的,從氣候的種種表現可以體會人生的生老病死與性格演變。

氣候的演變由氣團的互動構成,氣團(air mass)是由範圍廣大的,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均勻的溫度和濕度屬性的巨大空氣團。一個氣團的水平範圍可達幾千公里,垂直高度可達幾公里到十幾公里,以這樣的規模對人類來說是極為龐大的,所以個人格局或事業的偉大可被形容為已成氣候。

中國人的思想常以天地喻象,而天地之間的最底層就是氣團的所在;比如說能夠頂天立地的才叫好漢吧!那就是說站在地上至少要頂著幾公里高、幾千公里遠的天,才夠資格稱為好漢,那樣的好漢其氣度必然是恢宏的,而其行事必然也是氣定神閒的。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淘汰的意義


由於地價、房價越來越貴,導致個人居住空間的極度限制,因此時常有人感嘆房間太小或衣櫥太小;有些人會尋求收納空間的改善,但總是有其限度,其實這時最好的辦法是淘汰策略,也就是丟掉舊的才能買進新的。

我們都知道,萬物生存有賴於新陳代謝的進行。但是,我們時常忽略新陳之後未必就會有充分的代謝,於是街頭巷尾經常出現過胖的人,而且越來越多,何以故哉?這是因為新陳與代謝未必有同樣的速度,新陳大於代謝時,人就會胖了、房子就覺得小了!

因為害怕需要時找不到吃的、用的,所以取得是物種的本能,生存所必須的;但是捨棄卻不一定是物種的本能,因此世上到處可見捨不得丟棄用品的人,於是屋裡堆滿了物件,即便是再也用不著的東西,就算是過年時的大掃除也不見得捨得丟棄。

腦袋裡的東西也是一樣,從小就不斷的學習、累積,如此一來再大的腦容量也是不夠的,所以人在睡覺時會清理掉一些不重要的事,久了的記憶也會忘掉;但是,清理的速度是否足夠,會不會塞滿了太多沒用的訊息,以至於不太能思考了;所以遺忘是個很重要的機制,個人如果老是想著陳年往事是無法再學習與創新的。

近來老是聽到產業升級的呼籲,產業為何需要升級呢?因為國家的夕陽產業充斥,競爭力自然就低落了;此時最好的辦法是淘汰掉過時的產業,才能有充分的資源與人力好引進新產業,而不是設法改善這些過時的產業使其苟延殘喘,否則產業如何蛻變!


天地循環裡有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意絕對是肅殺的,用來淘汰不該留存的東西;但是如果沒有這種肅殺,萬物就顯得太過擁擠了,何來秋高氣爽呢?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自利與公益


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試想人為己是必然的,個人都不照顧自己的利益,又有誰會幫他在意呢?但是,人不為己便會遭到天誅地滅嗎?未免太可怕了吧!真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只能說是強烈表明了人們天生自利的傾向罷了!

每個人都自利,會產生相互對抗的景象。比如說我有食物、你有飲水,兩個人只要相互施捨就能解決民生問題,但是自利得結果將導致我渴死而你餓死,這在資訊系統裡叫做打死結;真實的社會中不會那麼僵化的,以物易物的行為早在遊牧時代就已經發生了。

以物易物是明顯而易懂的道理,人們當然懂得運用;但是很多事情道理雖相通卻不易懂,譬如說,每個人都很照顧自己的家園,於是山頭各自林立好不熱鬧,但是道路要由誰讓出來呢?讓出道路來可是要犧牲很大利益的,個人實在很難施捨;於是公益的觀念便產生了,道路由國家統一徵收劃設而眾人共享之。

新公共管理認為公共利益乃是個人利益的集合,而各人利益則是理性、自利、追求效用的極大化。看起來有道理但是其實有很大漏洞:個人都是自利的,人人自利的結果造就了競逐的社會,而那些弱勢的人便成為犧牲的對象,得不到應有的照應與機會,窮者愈窮而富者恆富的結果將造成社會動盪難安,於是革命便發生了!

公益是甚麼呢?它不能是個人利益的集合,而只能是共同的利益,在共同生存的觀點下才會重視它,譬如說國家安全、社會福利、經濟發展、人文累積,以個人利益的觀點不會重視它,甚至會有利益排擠的現象,但是以共同生存的觀點卻是天經地義的;古云「覆巢之下無完卵」,乃公益之真諦也。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需要與想要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人活著就是需要供養,幾乎抵不過三天飢餓或一天渴,所以說生活需要是絕對的,不管你是聖賢愚鈍、英雄無賴,生活需要都是一樣也少不了的。

除了生活需要,其實我們需要更多東西,譬如心靈的滿足、文化的薰淘、宗教的信仰或無聊的排遣等,需要的東西多到不勝數;這些東西如果不能得到,可能可以生存但是會很難過,勉強算是需要吧!但是有些通常被認為是奢侈品的,就不能說是需要而是想要。

太多想要的東西也不見得是壞事,因為非常想要就需要去經營去爭取,那麼想要就成為成長的動力了,人類的文明有一部分是因此而發達的。譬如豪宅、園林、珍寶、藝術品等,都是奢侈品,都是權貴的象徵,當然也是文明的重要區塊,而欲成為權貴必然需要更多心力。

重點在於每個人都能成為權貴嗎?如果是的話,那麼所謂的權貴便不值得炫耀了!一定有更奢侈的事物出現來彰顯權貴中的權貴,那麼一般的權貴就不能算是權貴了。譬如說現在的人出門有私家車,入門有冷氣、冰箱、電視、音響,這在五十年前可都是權貴級的待遇,但現在只能算是生活還過得去,勉強叫做科技新貴吧(其實只是工程師)

近來景氣持續低迷,維持科技新貴的身分越來越難了,無薪假放多了已成自然,了無貴氣久矣;而困境中的人比較明理(自知之明),自然較能區別需要與想要的分野;《論語·公冶長第五》:子曰:“ 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 申棖 。”子曰:“棖也欲,焉得剛?”,身陷困境的人們就讓我們重申「無欲則剛」的精神如何?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懮,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我們不是如顏回的聖賢,我們的生活也沒有顏夫子那般慘淡,就讓我們在需要與想要的分際裡,釐清我們的志向吧!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共鳴與慰藉


陳師道《除夜對酒贈少章》:「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半生憂患裡,一夢有無中。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這是一首描寫生動、真情感人的好詩,但是感人的因素是甚麼呢?是因為它能引起共鳴,尤其是對晚景淒涼的老人,心有戚戚焉哪;其實對作者來說,這也是對相知的熟人尋求慰藉的詩。

春天時群鳥爭鳴、夏天時群蛙群蟬爭鳴,在詩人的耳中,它們是否也像是正在彼此共鳴呢?聽起來好像很真確,其實恐怕不是的,它們是正在進行求偶的競爭哪!事實上也只有人類才會有共鳴,這是因為人有意識,而共鳴是情感抒發的相互認同。

物體的共鳴需要有相同的頻率,人的共鳴是否也一樣呢?那所謂相同的特質是甚麼呢?我覺得是需要相同的情境、相同的經歷或相同的感覺,所以同病相憐、同趣相知、而同好相樂,這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既沒有目的也不會有所求,但是得到的卻一點也不會少。

不同於共鳴,尋求慰藉是有目的的,希望吐露情懷也希望獲得回饋,這種回饋不是指物質上的,它應該是心理上或精神上的支持;如果慰藉係因共鳴而產生,那麼它就具備了共同性與相互性,即因共同感傷而相互慰藉。

能引起共鳴,可能是雅興,也可能是悲涼;而當人們有苦惱時特別需要向他人傾吐,所以慰藉是困頓的發洩,而伴隨共鳴的慰藉是藉由共鳴而相互發洩苦惱!這好比雨打芭蕉或酒入愁腸,會讓人醉、讓人愁,相互渲染、相互排遣。

人是有感情的,藉由共鳴而相互慰藉是自然而健康的,好比壓力鍋須有排氣口,又好比堰塞堤須有放流處,如若不然,日積月累將抑鬱成傷;但是,是否因此就可以不時的尋求共鳴與慰藉呢?就好像叨絮不休的老太婆一般,恐怕早已引起對方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