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服務的意義


據說,現代的年青人最想從事的行業是服務業,這在二、三十年前是很難想像的,那時的年青人大都從事製造業,實實在在的生產報國;那麼服務業是甚麼呢?有甚麼吸引力?需要甚麼技能?那麼多人進服務業要服務誰呢!

通常我們到一個新地頭,可能是要感受當地的美景、享受當地的美食,或者是領受當地的特殊風情,除此之外還會有一種共通而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服務。在落後地區,最易感受的是服務很差,讓你覺得很不方便、很不舒服;相對的,親切的、熱情的招待,總是令人印象深刻,於是想要故地重遊;所以服務是一種水平,在淺水裡要怎麼游泳呢!

為甚麼服務會帶來天差地別的印象呢?這關係到人民的素質、社會的風氣、敬業的水平,綜合而言就是服務人員的態度問題!譬如說關於台灣旅遊的一段評語: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情:台灣人會把客人像朋友一般的招待他,會把經驗與初次見面的人分享,這除了熱情還是熱情,是裝不出來的,也不會夾雜其他意圖。

報載:天主教宗方濟履行天主教聖周四的洗腳儀式,在羅馬近郊一所監獄為12名少年犯洗腳,包括兩名穆斯林、兩位少女(其中一人是穆斯林)76歲的教宗方濟在洗腳禮前表示:「在最上位者務必服事他人。我由衷這麼做,因為這是我身為教士和主教的職責。」。為甚麼高貴如教宗可以如此謙卑?因為服務是一種單純的關懷,自然發生的。

我覺得服務是一種蛻變,是施行者的蛻變:能把別人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看待,自然造就了無私的胸懷、融洽的應對;服務也是接受者的蛻變:被當作自己人的溫暖感受,承接了主人的盛意、感染了主人的熱情,自然昇華了旅行的價值、深化了遊歷的樂趣,再把它編織為美好的回憶。

在自利、物化的風氣裡,服務是維繫社會的力量,它像光明一般,感染了所有黑暗的角落,一股暖流在施行者與接受者間流動,讓接受者因而成為另一個施行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