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共鳴與慰藉


陳師道《除夜對酒贈少章》:「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半生憂患裡,一夢有無中。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這是一首描寫生動、真情感人的好詩,但是感人的因素是甚麼呢?是因為它能引起共鳴,尤其是對晚景淒涼的老人,心有戚戚焉哪;其實對作者來說,這也是對相知的熟人尋求慰藉的詩。

春天時群鳥爭鳴、夏天時群蛙群蟬爭鳴,在詩人的耳中,它們是否也像是正在彼此共鳴呢?聽起來好像很真確,其實恐怕不是的,它們是正在進行求偶的競爭哪!事實上也只有人類才會有共鳴,這是因為人有意識,而共鳴是情感抒發的相互認同。

物體的共鳴需要有相同的頻率,人的共鳴是否也一樣呢?那所謂相同的特質是甚麼呢?我覺得是需要相同的情境、相同的經歷或相同的感覺,所以同病相憐、同趣相知、而同好相樂,這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既沒有目的也不會有所求,但是得到的卻一點也不會少。

不同於共鳴,尋求慰藉是有目的的,希望吐露情懷也希望獲得回饋,這種回饋不是指物質上的,它應該是心理上或精神上的支持;如果慰藉係因共鳴而產生,那麼它就具備了共同性與相互性,即因共同感傷而相互慰藉。

能引起共鳴,可能是雅興,也可能是悲涼;而當人們有苦惱時特別需要向他人傾吐,所以慰藉是困頓的發洩,而伴隨共鳴的慰藉是藉由共鳴而相互發洩苦惱!這好比雨打芭蕉或酒入愁腸,會讓人醉、讓人愁,相互渲染、相互排遣。

人是有感情的,藉由共鳴而相互慰藉是自然而健康的,好比壓力鍋須有排氣口,又好比堰塞堤須有放流處,如若不然,日積月累將抑鬱成傷;但是,是否因此就可以不時的尋求共鳴與慰藉呢?就好像叨絮不休的老太婆一般,恐怕早已引起對方的反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