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Have a nice day.

西風東漸,國人見面打個招呼吐句洋文已是司空見慣的了,如果說句「Good morning.」,那麼只有早上好,那中午以後呢?所以不如「Have a nice day.」來得徹底而顯得更有誠意是不!可是美好的一整天到底是要好在哪裡呢?這種問題你可有想過嗎?
譬如說整天都有好運氣吧,學生說還好來不及複習的課文今天考試竟然一題也沒出,真是太神奇了;主婦說這次發票對獎竟然中了一千元,好難得喔;先生說難得有個強項,今天終於用上用場了;小姐說那個帥哥今天主動跟我講話了耶,好興奮啊;可是聽說「過年」沒有天天在過的,這種好運氣怎麼好像總覺得有些怪怪的。
譬如說整天都有好體力吧,這個主意看來很不錯,只要體力好做甚麼事都有勁,好像年輕了十來歲一般。可是整天都有好體力好像難以為繼,有記憶以來一周都有好體力已是難能可貴的了,實在無法期待天天有好體力,不然上帝怎麼特別設計有個周末呢?都說好周末可以放鬆的。
其實,我覺得美好的一天就是只要比昨天好那麼一點點就夠了,每個今天都比昨天好上那麼一點點,人生就大有指望了;哪怕有一天沒有比昨天好,但也千萬不要比昨天差呦。就這麼卑微的要求不算太過份吧,萬能的上帝或許可以同意我!如果上帝硬是不肯垂青,那麼就自我期許吧,如果連自己都跟自己過不去而不相挺的話,那就算了,當我沒說。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懶惰面面觀

最近出現一種有趣的論調:懶惰竟然是成為發明家的特質之一,從小就被教導做人要勤勞才會成功的中國人聽了之後不知道要做何感想?是的,懶惰的確可以誘發新的發明,譬如農夫天天挑水灌溉覺得很是辛苦,於是有人發明了水車,讓水流轉化成為挑水的動力;再譬如荷蘭的農夫一定也是覺得磨穀物很是辛勞吧,才會有風車的發明。
懶惰有那麼好,怎不學學人家的懶惰呢?可是隔鄰的小屁孩只不過懶惰了幾天,功課就這麼一落千丈了,好像變不出甚麼發明家的特質嘛。記得從前有篇課文叫愚公移山的,有人覺得笨是笨了點,應該還會成功的吧;可是有人覺得這真是個死心眼,搬個家不是更快些嗎?力氣應該用在對的地方,不需用到移山那麼大的功夫就能開發出新家園了。
漂亮的女人懶惰了叫慵懶,據說還蠻有風情的;可是醜一些的懶惰了怎麼就變成懶散了呢!還有那更難看的再怎麼勤勞都不曾看上眼,這算是甚麼世道呢?廣告詞說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這是真的嗎?那麼剛剛那個更難看的有救了嗎?她明明一直都很勤勞的呀,哪位好心人行行好,教教她怎麼把勤勞轉化成美麗吧。
話說那個懶惰的就是因為想要能夠懶得上,所以必須想方設法去實行這個懶。也就是說努力的發明一回就可以一路懶下去了,所以懶惰的人永遠有他懶得起的辦法;而那個勤勞的反正已經夠勤勞了,繼續勤勞下去就可以了。記得,再怎麼懶,也要把可以懶惰的方法找出來,才可以安心的懶下去的唷。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言不及義

《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話說論語是古時候為人處世的範本,教人很多做人的道理及處世的智慧可是時光荏苒人事已非,現代人談論語總是有些格格不入的,那麼可不可以重新給些定義以符合現今的眼光與論調呢?
「群居終日」或許可以詮釋為整天酖樂於社群網絡,譬如FBLine啊甚麼的或者是涉足Pub、網咖等遊藝場所甚至是徘徊於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的歡場。總之它不會是指整天膩在辦公室裡與一群苦命的同事共赴公事,也不會是在風吹日曬之下與一群夥伴一起共築偉大抱負,因為它是指「閒散的、無宗旨的社交生活下」。
「言不及義」或許可以說是「專講一堆廢話」,可是為什麼只講廢話呢?因為講不了有意義的事情呀,或者說是腦袋已經空了、變笨了。譬如鎮日滑著手機的人注意力必然無法集中,就算真的需要處理一點正事,弄不了幾分鐘就又滑回手機上去了譬如身處遊藝場所裡的要他如何正經呢,更別提在歡場裡的了,魂早就飛了吧。
「好行小慧」或許可以解釋成「只會賣弄些小聰明罷了」其實稍有理想的人怎麼會只想賣弄什麼小聰明呢?實在是因為搔不出好點子嘛,要不然早就發表了呀。試想腦袋已經空了變笨了的人能想出甚麼好點子呢?這豈不是緣木求魚、強人所難了嗎!
那麼最後這一句「難矣哉」要怎麼說呢?會不會是「想要不頹廢也難」呢?《論語•微子》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昔聞周處除三害而名留於世,今之網民得除一害而規己之失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別被各種流行綁架

有時候,流行只是當時當代的作法,未必都是可靠的。譬如以前有個著名的廣告詞:「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曾經引起父母們的競爭心態而轟動一時,結果卻只肥了廠商的荷包,可能還造成了一些父母們不樂見的反效果。或許父母們忘記了《孟子‧公孫丑》裡「揠苗助長」的故事說:「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
我們從歷史上知道,商代開始發現及運用青銅器,青銅器當然是當代最精美的器皿了,於是他們流行以銅器飲酒、以銅器烹飪;可是我們以現代的知識知道銅器其實是有毒的,所以在商代那些有錢有勢而用得起銅器的貴族們都得了慢性銅中毒的病,反而是那些貧窮的升斗小民們僥倖沒事。
古時候所謂煉丹其實只是一些未知的化學反應,通常是有很強的副作用的,可是帝王為了長生而致力追求,便引起貴族們的熱烈追隨,結果通通倒霉受害,據說有些帝王就是因為服丹藥而致死的。民國以前,女子長大了就須裹上小腳,受盡了折磨與屈辱,這是非常不道德的,到了民國以後才終於廢除了這項惡習。
或許有人會說古時候民智未開,才會有這些不智的流行,那麼如今科學昌明就沒有了嗎?現下流行減肥,很多人為了美麗而挨餓,可是過度減肥其實是不健康的,這些人聽得下去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日才證實,隆乳的確可能導致一種罕見,並難以治療的癌症,可是隆乳還是時尚婦女的最愛呢!
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那麼至少應該還有自我主張的能力吧;可是到如今還不是經常被流行牽著鼻子走,這不只浪費金錢,還可能損及健康,這樣的萬物之靈像話嗎?如果流行內容真的對你有所助益,當然不需要為反對而反對,怎麼說這還是人類進步的方式之一嘛;可是如果流行只是盲目的追隨,聰明的你還要跟嗎?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失眠

《詩經·周南·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奇怪了,悠哉悠哉怎麼能接輾轉反側呢?原來在古時候悠哉是形容思念深切的意思,而到了近代才演變成悠閒或無所事事的樣子。不過由此可見,過度思念就會造成失眠的,對身心好像都不太好。
按照醫生的說法,失眠對人的傷害很大,包括生理與心理方面都會;套句廣告詞可能造成精神衰弱、未老先衰。既然如此嚴重,為甚麼總是有人忽略它呢?難道說真的是要學習古人(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嗎?果如此,多少還帶著些文學況味,其實有很多人經常失眠,卻不怎麼詩情畫意的。
我的感覺,失眠像是關不掉的電腦,漏斗不停的漏著,卻漏不完、沒有消停的。在失眠的恍惚中,也曾下意識的告誡自己不要再想了,明天還有重要的事情待辦,需要充足的睡眠;可是腦袋不聽使喚,忽東忽西的胡亂想著,好似有甚麼重要的人要跟我算一筆舊帳似的,算不清就別想睡著的。
我的經驗告訴我,失眠通常是作息顛倒造成的,該睡覺的時候不去睡,熬過了頭便再也睡不著啦。或者是昨天晚睡,今天卻早睡,生理時鐘來不及反應,就輾轉反側啦,偏偏也沒有甚麼佳人可資思念著,你說冤不冤!還有沒喝咖啡、茶呀的習慣,哪天反常了,只好數羊啦。
有人說,失眠也可能是過度計較的後果,譬如說算計著怎麼理財,明天該補哪一支股票才好呢?譬如說算計著怎麼發財,上一回那個突發事件到底演示著甚麼明牌呢?譬如說匯率又開始波動了,是該先買還是先賣呢?頭寸好像也不怎麼夠用,找誰可以幫上忙呢?還是乾脆把老房子給抵押算了。
如果連失眠都克制不了,算是甚麼打天下的好漢呢?不是說要戰勝別人必先懂得戰勝自己嗎?如果連睡個覺都搞不定,還能搞甚麼天下大勢呢?其實越有雄心可能越是睡不著的,那些胸無大志的傢伙早就呼呼大睡去了;這其間周公彷彿還教了他一條絕妙好計,那就是早睡早起身體好、精神足啦。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加熱與放熱反應

維基百科說:「放熱反應是釋出熱量的一類化學反應,與吸熱反應相對。在放熱反應中,破壞化學鍵所用的能量是少於組成鍵所釋放的能量。」。維基百科又說:「吸熱反應是吸收熱量的一類化學反應,與放熱反應相對。在吸熱反應中,破壞化學鍵所用的能量大於組成鍵所釋放的能量。」。這些都是指化學反應的現象,那麼與人類的行為有關聯嗎?
人類行為有一些與放熱反應相類似,譬如提供售後服務行為,顧客不停的對你抱怨,你必須設法讓他的火氣宣洩出來,才能維持你的服務品質;否則顧客越罵越兇還是出不了氣,最後只好找你的老闆客訴了。那麼客訴之後呢?你還不是要忍受老闆的一頓雷霆之怒,說不定還影響了考績呢。
一直吸收怨氣會不會有爆發的情形呢?這道理還用說嗎?看看氣球不斷充氣的結果就應該明白了。那麼防止爆發是否有絕招呢?應該有吧,要不然那麼多服務前輩怎麼過活!服務專家告訴我們要懂得釋放工作壓力,譬如伺機來個小旅行、譬如找尋宗教慰藉、譬如家庭夠溫暖。釋放工作壓力就好比放熱反應需要有降溫裝置,源源不斷的吸收多餘的熱量,而那個降溫裝置要你自己去尋覓。
人類行為有一些與吸熱反應相類似,譬如銷售行為,雖然拜訪客戶的活動沒有間斷,可是就是還沒能夠讓客戶買單,是缺少甚麼了嗎?銷售專家告訴我們應是缺少了熱情,沒了熱情催化那麼吸熱的化學反應就是無法啟動,也就是說必須以熱情感染/感動了客戶,才會生出下訂的決心。
一直釋放熱情會不會有枯竭的情形呢?看來也是必然的,否則動能算式如何平衡呢?熱情枯竭當然也有補充的秘招了,譬如正在享受愛情、譬如參與某些很high的盛會,譬如找到人生奮鬥的目標。補充熱情就好比吸熱反應需要燃起一盞火,源源不斷的提供所需的熱量,而那一盞火也要你自己去尋覓。
不論是釋放工作壓力還是補充熱情,所有行為都不能是非法的/傷人的。譬如以轉嫁壓力為手段遷怒家人、小孩,甚至不相干的第三者;譬如沾染毒品以補充熱情;只要是非法的/傷人的行為都必須付出代價;更重要的是不適當的行為或許能有一時的作用,卻無法真正達到釋放工作壓力還是補充熱情的作用。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慢活人生

現代人生活繁忙的樣子讓人很不捨,不時還會聽到爆肝、過勞死的傳聞。台灣人的加班時數總是很可觀的,而拖著疲憊的身子還要面對上下班狂塞的交通,這種日子真的不是人過的;可是這種日子偏偏就這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完沒了的等著你,難道沒有甚麼辦法可以改善嗎?
忙碌的上班族採取外食是很常見的,近來美式餐飲也頗為流行。可是美式餐飲只能果腹,實在對不起廚藝精湛的中國人的胃口。老一輩的尤其受不了這些速食,可是年輕人好像卻漸漸地被同化了。你說千篇一律的速食到底好不好呢?看看醫學報導的負面評價就明白了;幸好台灣還有數不盡的夜市,藏著傳統料理與家鄉的滋味。我想年輕人慢慢會懂的,慢慢可以分辨出甚麼才是文化的底蘊。
發達的網際網路早已成為年輕人生活的依賴對象,再加上智慧型手機的推波助瀾,好像已難找到不膩在網路的年輕人了。尤其近來VR的盛行,甚麼光怪陸離的多媒體作品都已見怪不怪了。可是你也沒有發覺,逛了半天網路下來,徒然覺得內心一陣空虛,好像網路會吸乾人們的靈魂似的,所以一堆人都成癮了。如果你抽個半日閒,走趟故宮博物院,你會發覺被吸乾了的靈魂好像被挽回了一些,也就是說感覺到靈魂正被文化滋養著,而這種感覺已經好久沒出現了。
慢活人生不是指慢工出細活,這在工商繁榮的今日很難存活,慢活人生是指局部放緩生活步調以便品味人生。可以快速溜覽的作品總是難以回味的,好比速食品總是難以雋永,唯有那細細體會的才能嚐出個中滋味來。所以討生活的事當然不能放慢,以免賺不到銀子(只嘆自己不食人間煙火的道行還不夠),可是過日子卻需要放慢,才好調和心境,以儲備明日打拼的幹勁。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放長線釣大魚

俗話說放長線釣大魚,比喻做事從長遠打算,雖然不能立刻收效,但將來能得到更大的好處。可是據說放長線釣大魚好像是台灣東部獨特的釣法,全世界也只有台灣有這種釣法,這是因為台灣東部有獨特的海岸線,離岸幾十或幾百米外就是幾百米的深海域,又有黑潮經過形成的一個漁場,有這樣的海岸條件才會發展出這麼獨特的放長線釣法。那麼甚麼樣的事情才適合這麼做呢?
放長線就是指需要長期投資的意思,如果歷經長期投資而不能獲得相對應的報酬的話,那便是嚴重的失策了,所以能否篤定可以釣到大魚便是極為重要的事了。譬如台灣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那已經算是長期投資了,如果交不出像樣的成果來,可謂滿盤皆輸而主其政者須背上沈重的十字架了;看來台灣目前就是碰上如此的困境。
話說放長線釣大魚是台灣東部獨特的釣法,也就是說這種釣魚法必須有獨到的時空環境。那麼十二年義務教育是那樣的時空環境嗎?如果所有的畢業生都是打算升學的,而且升學以後都有良好的發展,那麼放長線釣大魚的條件是成立的;可是我們面對的是已經出現了學歷無用論的窘境,是不是該調整作法了呢?
我們發現很多人在大學畢業以後只能從事高中生(甚至是國中生)即可擔當的工作,這已經足夠明白的表示教育內容錯了。我們也曾聽說教育部要大力倡導技職教育,可是技職教育的門路似乎越走越窄,也沒有出現太多建教合作成功的案例,是不是表示即將錯到底而不管是否能釣到大魚了呢?這其實反映出台灣人只想得到文憑而不論文憑究竟有甚麼用。
類似的故事其實應該還有很多,如果放長線釣大魚變成因循苟且的藉口,那麼長線人人放卻不問大魚在哪裡的風氣不改,台灣的前途不就不問可知了呀。大洋裡自然是有大魚的,只是如果只肯待在岸上而逃避下海,似乎只有台灣東部可以釣到大魚的。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柳暗花明

宋·陸游《遊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首大家熟悉的詩句,道出了原本的失望(疑無路)與柳暗花明的驚喜,是很好的意境安排。只是既然懷疑無路為何不是從原路退回,而是繼續前行探路,終得柳暗花明的驚喜呢?其間的心路歷程與可能的結局頗令人玩味。
話說路是人走出來的,所以不必是既有的蹊徑。陸游所發現的新桃花源本來就是避禍的遺世村落,所以沒有對外聯絡的道路或許是故意安排的,直到有心探路的人才會發現吧。陸游的探路原出於無心(沒有預期會發現甚麼),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卻是認真的,所以才有這段故事的發生。
發現遺世村落的機率是很小的,所以這是一個傳奇的故事。也就是說如果你也想依樣畫葫蘆的話(就是沒事硬往深山裡走去),多半是沒有好結果的;說不定還要發動很多巡山人員才能把你解救回來;說不定根本沒人發現你這回事,而你將就此迷失在深山某處,所以這是很危險的舉動。
其實現代人就經常面對這樣的考驗,因為這是一個求新求變的時代,可是即將改變到哪裡去可能沒有人能弄得清楚。如果幸運地發現了新桃花源,你將成為英雄,受到眾人的崇拜;如果你迷失了,可能有關心的親朋好友發動眾人去解救你;當然也可能沒有太多關心你的人,那麼你將是那失落的悲劇英雄。
現實通常是很無奈的,不去求新求變的人注定要被困死、窮死、累死,那麼你到底要不要求新求變呢?切記,單獨闖天涯最是危險了,最好覓得三五同道一起行動吧,而且最好讓你的親朋好友知道你的計畫與去向,才能期待有個後應。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貨幣的魅力

遠古時代是沒有貨幣的,只有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那時候人們的需求與欲望很單純,只圖溫飽而已。那時候也沒有食物保存的好方法,所以交換得來的食物只好當天就吃掉,最多曬乾了也只多吃個幾天吧。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進,由狩獵生活改為務農,可以交換的物品種類變多了,食物保存方法也進步了,開始發覺以物易物的交易不夠用了,因而發明了原始的貨幣。那麼以甚麼當貨幣呢?大都是不易取得而覺得稀有、可長存、有價值的東西吧,譬如漂亮的寶貝、玉石、裝飾用的珠珠等。稀有是甚麼意思呢?就是表示當時的貨幣數量很少,交易規模很有限。
隨著金屬的發現與應用,可以大幅改善生活、可以發展武力(冷兵器時代),成為實用價值極高的新物種,故拿它來當貨幣應是順理成章的。金屬的種類很多,能否經得起考驗而不變質便足以分其高下,所以真金不怕火煉當然是最貴重的,潔白如新的白銀也蠻討喜的,稍微變色的黃銅還能接受,容易生銹的鐵就差了些。還有它們的生產數量好像也正好符合這個原則,而此時交易規模隨著貨幣數量的累積(持續開採)也日漸擴大了,還助長了商業的發展呢。
如果商業夠發達,就會感覺到金屬貨幣其實還是不方便的:首先,分量太重了,我們現在買東西動輒上萬元,如果換成古時候的銀子可得論斤論兩的攜帶,這樣方便嗎?;其次,規模還是不夠,現今國家的年度預算以兆元計,若換成銀子的話數量將極為龐大,更何況跨國企業常富可敵國,世上哪來那麼多銀兩可使呢;最後,安全有顧慮,古時候運銀子須動用保鑣車隊,還是常出現被劫的場面,而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如今如果還在使用銀子,恐怕更容易被劫吧。
為了克服這些問題,紙鈔應運而生。紙鈔係以國家的信用做擔保,理論上數量可無限印製,只要國家的經濟規模相稱就可以相互平衡了;紙鈔比銀子輕得多,攜帶自然方便;運起鈔來也安全許多。試想如果還在使用銀子,商業規模必然受限,所謂的富翁也不會那麼有錢了,所以古時稱百萬富翁而現如今得改稱億萬富豪了。
人是慣不得的,紙鈔已然理想,可還是有人會覺得不夠。既然國家可以動用國家的信用做擔保發行貨幣,那麼個人是否也可以動用個人的信用做擔保呢?重點在於必須有銀行支持你的信用,而銀行支持你的同時也創造了利潤;換句話說,個人係以銀行的信用為基礎的,而銀行則是將本求利的,就這樣進入了所謂的信用消費(塑膠貨幣)的時代。
如今的信用消費在古時候是難以想像的,然而越方便的東西也越危險,君不見卡奴一詞在古時候也是難以想像的,可如今已正式上演了(還挺淒慘的)。話說信用這東西是虛擬的,有銀行支撐便有信用,可是哪天銀行收傘了呢?現如今還流行金融風暴這玩意兒,如果銀行都自身難保了還要照應你的信用嗎?中國人造字真的很神,故所謂的魅力竟是鬼字旁的,小心夜路走多了終會遇見它。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壓力與進步

每到考試就會聽到考生們抱怨壓力很大,可是如果不考試的話學生就為漸漸懶散;壓力固然對身心不好,可是人們普遍有惰性存在,所謂不進則退的現象也確實存在著,包括不再考試的成人,那麼為了不退步是否該一直承受著壓力呢?
講到壓力,考試固然是壓力源,交作業、寫報告、團體創作等都會產生壓力;可是,世上有不少緊張大師但也多得是神經大條的人,他們同樣面對相同的環境,反應卻是兩極化,可見得最大的壓力其實來自自己。
講到進步,情況差時擁有最大的進步空間,精益求精卻很難突破。譬如對機構而言,加強管理是進步的手段,可是達到一定的水準之後,就無法單靠管理求取進不了,所以接著會推動領導與統御、願景與永續發展等企業經營手段。譬如對個人而言,接受教育可以取得普遍的效果,可是要成為專家、翹楚甚至宗師卻無捷徑了,是否成佛但憑個人慧根,此時得失心過重反成障礙了。
小時候的物理課必然有提到彈性疲乏這回事,壓力如果一直存在的話,就回不去了。佛家雖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境界,但那是指得道成佛的上人,一般的凡夫俗子必然是在數難逃的,而這個數在正常使用下或可長久些,壓力不斷的話當然就要變短啦,難怪時有爆肝猝逝的新聞。
俗話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適度休閒可以調劑身心、可以增廣見聞,為了健康再忙也要抽出空來。可是休閒也不是藉口,適度的壓力仍是進步的良方,人遇到困難時總會想出些方法來的。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循序漸進

老家在基隆,小時候偶而會看到大船停靠碼頭的過程。由於纜繩粗大且笨重,船員會先拋出一條細繩給岸上接應的人,接著綁上較粗的過度用繩索,最後才綁上纜繩,就這樣把粗大且笨重的纜繩給拉上了岸。現在偶而做點木工,如果想把較粗的螺絲釘直接鎖在木頭上,擔心它承受不了旋轉的扭力及與木頭的摩擦力(尤其是堅韌的木頭)而發生狀況的話,會先用小鑽子鑽個較細些的洞,再把粗的螺絲釘鎖上便順利多了。
同樣的情況,如果上大學是我們受教育的終點站,那麼小學、國中、高中便是過渡的中繼站,我們就是這般循序漸進的接受了學校的教育。我們常說不可摧殘小孩子幼小的心靈,所以在心靈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只能教他該階段能接受的事物。所以《論語.子罕》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便是這層意思。
民國初年軍閥割據、內憂而外患,但是為了推行民主總不能因噎廢食,所以有了憲法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不過,過渡時期的做法總不能成為進步的絆腳石,終於到了1991年經國民大會決議及總統公告才廢止之。其實在現實生活裡也經常有類似的情節,需要動用各種臨時條款以渡過非常時期。
講政治太沉重,我們日常的生活裡也有很多循序漸進的例子,譬如說小孩子不是一夜長大的,每個人都有從小到大各時期的服裝,有些人還會把其中中意的留下來當個紀念;再譬如說種稻子需先育苗,待其長至適當大小才插秧至水田裡;又譬如說需要脫殼的動物,長大些便需換個殼,一生還需換很多次呢。我們做事情也是一樣,有時候不方便一步到底,便需要循序漸進的完成它。
《金剛經》:“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循序漸進有時候是必要的,可是有些人會過度迷戀漸進時期的成就,因而產生了戀棧的心態,以至於無法超脫,那就大大的錯了;時下還是常有以手段替代目的的謬誤,便是患了此等業障。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新鮮事的刺激

台灣人喜歡新鮮事,只要是沒嘗試過的就特別感興趣,譬如多年前的葡式蛋塔、美式甜甜圈等都曾引起一陣旋風;可是這種旋風來的急去得也快,徒留一些剛開張的店面黯然歇業。話說人們喜新厭舊,可是也折舊的太快了吧,何以故呢?
這年頭商業活動鼎盛,倡導了很多節慶並製造可觀的商機,雖說商家的腦筋動得快,媒體跟著造勢也是一大因素,可是追根究底恐怕與群眾的一窩蜂行為有關。或許是生活太沉悶的緣故吧,經濟難見好轉,薪水不漲反縮,能有點甚麼新鮮事豈不快哉。人同此心,所以只要夠新鮮,當然就一窩蜂啦;而為了製造新鮮,商人也是一窩蜂的追求著。
問題是為何退燒得如此快呢?這與該流行是否耐人尋味有關,不信的話試想迷你裙、比基尼等時裝是否一再流行?各方美食是否一再抓住大眾的胃口?智慧手機是否沒完沒了的推陳出新?所以有看頭、有吃頭、有玩頭的再多也不膩,甚至還創造了次文化呢!
道家哲學以不變應萬變,這在上個世紀勉強還行得通,時至今日改變才是顯學,無論企業經營或是政府行政都是高喊著變革與創新。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聽起來也是很有道理哪,也不知道今後是善變贏了不變,抑或仍是不變應了萬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