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循序漸進

老家在基隆,小時候偶而會看到大船停靠碼頭的過程。由於纜繩粗大且笨重,船員會先拋出一條細繩給岸上接應的人,接著綁上較粗的過度用繩索,最後才綁上纜繩,就這樣把粗大且笨重的纜繩給拉上了岸。現在偶而做點木工,如果想把較粗的螺絲釘直接鎖在木頭上,擔心它承受不了旋轉的扭力及與木頭的摩擦力(尤其是堅韌的木頭)而發生狀況的話,會先用小鑽子鑽個較細些的洞,再把粗的螺絲釘鎖上便順利多了。
同樣的情況,如果上大學是我們受教育的終點站,那麼小學、國中、高中便是過渡的中繼站,我們就是這般循序漸進的接受了學校的教育。我們常說不可摧殘小孩子幼小的心靈,所以在心靈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只能教他該階段能接受的事物。所以《論語.子罕》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便是這層意思。
民國初年軍閥割據、內憂而外患,但是為了推行民主總不能因噎廢食,所以有了憲法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不過,過渡時期的做法總不能成為進步的絆腳石,終於到了1991年經國民大會決議及總統公告才廢止之。其實在現實生活裡也經常有類似的情節,需要動用各種臨時條款以渡過非常時期。
講政治太沉重,我們日常的生活裡也有很多循序漸進的例子,譬如說小孩子不是一夜長大的,每個人都有從小到大各時期的服裝,有些人還會把其中中意的留下來當個紀念;再譬如說種稻子需先育苗,待其長至適當大小才插秧至水田裡;又譬如說需要脫殼的動物,長大些便需換個殼,一生還需換很多次呢。我們做事情也是一樣,有時候不方便一步到底,便需要循序漸進的完成它。
《金剛經》:“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循序漸進有時候是必要的,可是有些人會過度迷戀漸進時期的成就,因而產生了戀棧的心態,以至於無法超脫,那就大大的錯了;時下還是常有以手段替代目的的謬誤,便是患了此等業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