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錯置的問題

你有沒有發生過一種狀況,就是一個平日慣用的工具突然間找不著了,而且怎麼也想不起來到底放到哪兒去了。為了延續手上的工作,你急需使用這個工具,不得已只好再買一個吧;可是過幾天它又重見天日了,以至於多了一個工具。舊的工具與新買的在功能上沒甚麼差別,只是因為它被放錯了位置便頓時失去了應有的功能。
因為放錯位置便失去作用的情形還有很多,最著名的例子應屬諾曼第登陸事件吧,德軍因為間諜戰的失敗,被誤導著把重兵押在錯誤的防守位置上,以至於無力防範美、英的登陸戰。更早之前法國也犯過同樣的錯誤,把大部分兵力佈署在認為堅不可破的馬其諾防線上,結果德軍繞道比利時,很快地攻陷了巴黎。
軍事議題太沉重,那就聊聊球類比賽好了,台灣人最喜愛的是棒球,這是一種相當考驗教練功力的運動。怎麼說呢,如果雙方實力旗鼓相當,那麼投、捕的配置便極為重要,而調度成功的一方即將獲勝。譬如,已經出現狀況的投手沒有及時換下則失分立現,但稍有失誤而仍有戰力的投手被換掉了可能後悔已來不及,因為後續投手可能一個不如一個,以至於敗戰後經常看到慘遭撻伐而灰頭土臉的教練群。
還有經常出入號子的菜籃族也會有沉痛的經驗,花一樣多的資金進場如果選錯了股票,那麼重則血本無歸、輕則慘遭套牢;反觀選對股票的,很快便賺進了大把鈔票,一家大小正在某餐廳慶祝著。話說女怕嫁錯郎、男怕選錯行,這也會是錯置的顯著例子。選擇正確的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選擇錯誤的其人生恐怕是黑白的。
行政學者西蒙說決策比執行重要,我說眼光比努力重要;在這個極度競爭的全球化環境裡,一昧埋頭苦幹已不可行了,押對了寶才能有幸福而安全的未來。君不見大財團一旦錯失了行情動輒高喊著要裁撤過時的部門,所以必須學著老闆們觀察行業、景氣的變化,隨時準備著腳底抹油吧。說穿了,被裁的人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通常只是站錯了位置。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同心同德

《尚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一般人認為同心同德代表好的現象,團結的象徵,可是亂臣們怎麼也同心同德了呢?做好事需要同心同德才能有效果,其實做壞事一樣需要同心同德才幹得成壞事的嘛。那麼同心同德何指呢?應該是指心思相同而德性也相通吧。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人的心思其實很難捉摸的何況還要同心,而德性相通更難了,儒家提倡四維八德兩千年了,試問德性相通了嗎?既然同心同德真的很難,那麼大家都說同心同德只是嘴上說說框人的麼?其實士氣需要提振,而同心同德的確也是慣用的藥方,到底如何使它發生作用呢?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二十四集:「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己」或稱私心,看來是不好的,可是為何說天經地義呢?其實「為己」應為人的本性,順著人性發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有件事符合眾人的私心,請問還有人會心懷不軌嗎?而符合眾人需要的事難道不是公益嗎,所以重點在於要求同心同德的事必須是大家信之不疑的公益了。
同心同德既然這麼好,是不是該盡量講求呢?其實不然,譬如說地球上的生物講求多樣化,就是避免某一種生物特別發達(同心同德)而掩蓋了其他物種的延續。再譬如說競爭的世代講求創意,而過度的同心同德將扼殺創意,因為創意來自於個體的奇想,與同心同德應是背道而馳的。

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自求多福

《詩經·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大概是說別忘掉祖先的庇蔭,但成功要靠自己的力量求取。能夠得到祖蔭的人固然有福氣,但是少了獨立開創的歷練,即便是守成也缺乏洞察的睿智與爭霸的魄力,大概很難能夠達到先祖的政績,因此會越來越衰弱。
現代人套用自求多福的成語,意思已經有些不同了,變成不要指望他人的奧援,要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困難。這其間自助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但是開創新局與解決困難的格局還是差蠻大的;可是,升斗小民難有開創新局的偉大志向(會被視為造反的),姑且談談如何天助自助吧。
聰明的人知道未雨綢繆的道理,所以不能等到出了問題再來檢視是否仍有存糧。譬如你的銀行戶頭裡是否已有預備金的準備,好應付不時之需;譬如你平常是否廣結善緣,有沒有仇人滿天下,等著落井下石的危險人際關係;譬如你是否有吸取新知的習慣,知道遇上問題可以到哪裡找到答案;譬如你是否常維繫親情友情,出了事至少有親朋好友可以暫時相挺一下。
還記得兩蔣時代標語滿天飛的日子嗎?有些標語擅打高空,可有些標語其實還蠻實際的。譬如台美斷交時風雨飄搖、人心惶惶,政府適時提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中心思想,接著進行十大建設,終於度過了難關。所以遇事鎮定應是處世必修的課題吧,否則不待敵人來襲便自亂了陣腳,還能談甚麼天助自助呢?
 戰國策 ·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一般人的心態通常是船過水無痕的,一旦過了難關便忘了善後的課題了:譬如從中得了甚麼教訓,如何能夠不貳過;譬如其間發現了多少盲點,等著亡羊補牢;譬如得到多少友情相助,需要趁機回報;譬如其間發現了甚麼機會,可以化危機為轉機的。如果事事不忘善後,後路便會開闊。
話說文明人似應有互助的美德,可是就算等待救援也要能夠撐一陣子好讓有心人發現了你的困難吧,否則想救恐怕也來不及了。譬如說出了意外需要幫助時,你可能身處野外,必先設法發出有用的訊息讓人發現你的困境,還需渡過等待救援的艱苦時段,更需祈禱旁人真的有心救援。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譬如諸葛亮將司馬懿父子困在葫蘆谷中,擂木火石齊下,眼看司馬氏就要葬身火海了,但突然之間電閃雷鳴,下起了大雨,淋息了大火。自求多福是我們為人處事的態度,但不代表如此便能萬事亨通,所以成敗應平常心看待才不致於傷身傷神,反正機會還是會有的,努力過了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

措手不及

《三國演義.第五○回》:「寧大喝一聲,顗措手不及,被寧手起一刀,翻身落馬。」。「措手不及」的意思通常是說事情發生得太快,來不及出手應付。比方說你眼看著玻璃杯在你眼前被打翻、掉落,然後摔個粉碎。按說你很清楚看到整個過程(好像慢動作),或許還有機會挽救吧,可是你就是措手不及了。
摔個玻璃杯應屬小事,但如果是你不小心摔了一跤呢?輕則皮破血流,重則被救護車送去醫院大修去了。其實摔跤的過程與摔玻璃杯應是差不多的,你可能很清楚整個摔跤的過程,如果中間有甚麼樣的轉圜,比如說有貴人正好出現順手扶了你一把,或者你眼明手快抓住了甚麼,就啥事也沒了;可是你就是措手不及,摔了個四腳朝天。
人有失手,馬有失蹄,那麼整個社會呢?比方說近來新冠病毒猖獗,各國防疫不及的現象比比皆是,各國政府荒腔走板的新聞也時有所聞,都是措手不及的實際案例。有事後諸葛說要是當時早知道,能夠如何如何因應的話就阿彌陀佛諸事大吉了;可是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哪有那麼多好康的。
如果沒有事先的警覺,看來措手不及的情形頗難避免。所以啦,《中庸》才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比方說沒有健全的國防,被人兵臨城下了當然措手不及囉。再比方說企業沒有預備好的匯率應對措施,一有激烈波動當然也是措手不及的。又比方說人無預備的存款,遇到緊急事件只能乾瞪眼啦。

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例外

例外通常指在一般的原則、規律之外。這意思是說,使一般的原則、規律都失效的情形竟然出現了。南宋詞人辛棄疾詞《賀新郎·用前韻再賦》:“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對人生不順遂的人而言,例外的發生很正常,煮熟的鴨子都能飛了說。可是對於自認嚴謹的人而言,例外是不能原諒的,怎麼可以這麼不靠譜呢。
我原是從事資訊業的,我知道例外非常普遍,如果寫程式無需處理例外的話,那些活早就幹玩了,何須三天兩頭地、沒日沒夜地加班呢?維基百科說:「例外處理是,在進行運算時,出現例外的情況(需要特殊處理的非常規或例外的情況)對應的處理,這種情況經常會破壞程式正常的流程。」。事情就是這樣的,這些例外也破壞了程式設計人員的正常生活。
對設計系統的人來說,例外不等於意外,例外處理後的漏網之魚才叫意外,所以抓到漏網之魚後須把他編入例外處理程序,使它不再造成意外(所謂不貳過的意思)。對一般人來說,例外跟意外好像差不多的,或者都叫意外吧,所以意外的事情多了去了。意外的事情很容易造成損失的,白花花的銀子就這麼不見了。
想富有的人要特別注意了,通常富有的人很懂得避免發生意外,所以能保有財富。不是上天對富有的人特別眷顧,使他們不生意外,其實他們花很大的功夫使意外盡量成為例外,所以不受太大的傷害。或許富有的人沒有那麼厲害能使意外化為例外,但是他們有錢而有錢都能使鬼推磨了何況只是(雇請專業)把意外化為例外。如果你沒錢,但你想變成有錢,那只好甚麼事都要自己來啦。

2020年2月22日 星期六

放風箏的啟示

放風箏是個有趣的的經驗,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放過風箏,在同樣的時空裡,有的人可以放得很高很穩,有的人卻難得成功。有人說放風箏可以比擬為用人,那麼其中可以體驗出甚麼道理呢?
風箏可能是買來的,也可能是自己做的,自己做的人比較能夠了解箇中奧妙,富有實驗的樂趣。小時候窮,玩具皆需自理,因而有了這方面的製作經驗。風箏的材質宜輕宜堅固,翼展要大結構必須平衡,還要有長長的尾巴好維持穩定,更重要的是綁繩子的地方必須是整個風箏的重心。還有繩子必須夠堅韌,最好還要有個收放繩子的設施,就像釣魚時的捲線器。此外還要有個好握的把手(好比釣竿的竹節),如此一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那麼用人與風箏有甚麼關係呢?首先,被用的人須健康、行動敏捷,志氣要大、心態要平衡、做事顧慮後果。其次,此人最好已成家,而其家用落在此人的身上。最後,用人機構宜有健全的升遷制度與資源供應體系,而此制度的權限正好落在管理者的手中。為甚麼要這個樣子呢?對照一下風箏的製作就明白了。
風箏已備,當然要找機會操演啦。此時風要穩且持續不斷,放時要趁著風勢,風箏的拉力頗大時要趁機放線,而拉力小了卻要收線。會放風箏的人在風力變小時常扯著風箏,在一扯一放之間可以讓風箏緩慢上升;不會放的人則是滿場跑,企圖以蠻力拉起一片天。風箏需放至一定高度以後才會穩定,所以線必須夠長,也必須夠好收放才容易操作。
對應於用人的情境,首先景氣要好而且穩定成長,開發的案子則要趁著時機推出才會省力。其次,產銷暢旺時不妨擴充產能,產銷遲滯時便要思量收縮規模。景氣不佳時要及時促銷,但也不可削價競爭。經營順暢時借重企業人才,經營不順時要當員工的支持者。經營須有相當規模才能合乎效益,所以資金後盾至關緊要。為甚麼是這個樣子呢?對照一下風箏的施放就明白了。
俗話說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風箏其實只是個工具,能不能高飛還要看施放的人的本事。換句話說,運籌帷幄的人才是那個需要負責的人,如果不會切菜嫌鉆板、不會駛船嫌溪灣,那麼再多的人力也是不夠用的。

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過日子

都說這年頭過日子挺不容易的,一下子金融風暴、一下子貿易戰,現在又出現了新冠病毒的嚴重疫情,以至於很多人的日子都過得苦哈哈的。有人的日子不容易過,當然就會有人的日子挺容易過的囉,每日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當然不知民間之疾苦。那麼請問你的日子容易過嗎?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說日子不好過,尤其是那些需要為每一餐打拼的辛苦人。可是每天辛苦地過日子,身體苦心裡更苦,這樣的苦日子怎麼還過得下去呢?有人說做人需要懂得轉念,與其辛苦地過日子不如明白地過日子,比方說知道何時需要加把勁兒、何時可以忙裡偷閒,這樣就無須沒日沒夜的辛苦了。
有些人命好出生於富有的家庭,無須擔憂生活所需,於是紙醉金迷地過著迷糊的日子。只是日子容易過不代表日子很充實,越是玩樂久了越覺得生活無聊,於是天天想著怎麼找樂子,直到闖出禍事來方知好日子已過完了。日子容易過其實也需要轉念,與其迷糊地過日子不如輕鬆地過日子,所謂輕鬆是利用手上的充裕資源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而人一有成就感身心便自然地輕鬆起來了。
俗話說年年難過年年過,日子或許過的不容易,但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地過日子。有人說:「佛在心中莫妄求,離心無佛,離佛無心,明心見性是如來!」,這意思或許是說離群索居以求佛是求不著的,唯有在紅塵中打滾方能體會人生的真理,而當你好好地過日子時離佛便更近了。

原則

維基百科說:「原則通常被定義為與事實或實在有潛在可推論性。然而,由於並沒有任何一個真理的定義被學者普遍接受的情況下,邏輯性地使人產生了對近似真理的「原則」權充自然絕對性規律的認知,常使「原則」成為指導行動的"最高準則""標準"。」。你有沒有發現到,越具有權威的人越喜歡講原則了,比方說父母喜歡對兒女講原則、師長喜歡對學生講原則,而職場上的長官更是喜歡對下屬講原則了。
MBA智庫百科說:「決策理論學派的創始人西蒙曾對傳統組織理論所推崇的一些組織原則進行了批評,例如統一指揮與專業分工、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等,他認為這些原則是彼此矛盾的,究竟哪一種組織原則最為有效,傳統組織理論沒有回答。」。既然連決策理論大師西蒙都批判行政原則的可信度及相互矛盾性了,那麼你還是奉行原則至上的嗎?還記得不記得不久前你才對兒子講的,原則上該如如何如何的話嗎?請問你的寶貝兒子聽進去了沒?
如果追究原則的產生,你會發現原則其實是做事情的經驗法則。比如說拿刀切菜好了,你只要不把手指頭弄到刀子底下,應該就不會被刀子切到了吧,因此你得到「手指頭應該遠離刀子口」的原則。可是如果硬要手遠離刀子口,菜就要切不好了,於是你又發現了一個「手指頂著刀身,但指頭須往回縮才不會被刀切到」的原則,所以所謂的原則應該是不斷被發現不斷被修正的經驗法則囉。
每個人的做事方法不同,那麼每個人的原則可能是不盡相同的吧。比如說慣用左手與慣用右手的人的原則應該不會完全相同,必須適應他的身體加以修正。既然原則其實是做事情的經驗法則,這些原則必須講求實用性。也就是說如果舊的原則會造成工作上的困擾的話,就忘掉它吧,重新找個合適的新原則來。

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邂逅

《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只道聞名不能見面,何圖今日邂逅高賢!」,教育百科說「邂逅有兩種意思,其一是久別的親友不期而遇,其二是不認識的人偶然相識。」。遇見認識的與不認識的都叫邂逅,你能識得其中關連嗎?只要是不期而遇的,都可說是邂逅了。
比如說你每天上班都會遇上同事,上班途中找熟悉的店家買早餐遇到熟悉的店員,而回家會遇上鄰居與家人,這都不算邂逅。如果在路上遇見久沒聯絡的小學同學,或者路口遇見帥哥、美女,這才叫邂逅。邂逅應該還有一種特質,遇見的對象應是你想見的,而不想遇見的就不叫邂逅了,比如說一早遇見了警察杯杯、歐巴桑等,你不會說是邂逅了…。
人生是美妙的,偶而會邂逅似曾相識的人,說不定還因此譜了段感情,甚至是天賜的因緣呢。據說很多愛情故事就是這麼開場的,譬如白蛇傳裡的許仙就是這麼認定的;可是那白蛇卻是苦心安排這場邂逅的。那麼究竟是真邂逅還是刻意安排的呢?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相看兩不厭的緣分吧。
前面說過不想遇見的都不叫邂逅,因為邂逅應是美妙的,那些不美妙的當然不能叫做邂逅啦。這或許是人腦的過濾作用吧,想要的遇上了當然印象深刻囉,至於那不想要的就當作沒看見算了。人生苦短,據說作作夢有益身心,那就趁著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來一段邂逅吧。

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播種

《書經·呂刑》:〝稷降播種,農殖嘉穀。〞。「稷」指(周族始祖)「后稷」,他教導農民播種的方法,而播種的意思是散布種子於土壤中,使其生長。書經講的是遠古時候的故事,那時的人們已經有播種的概念了。大自然裡的植物原本就有自行傳播繁殖的方法,而播種是人為介入的耕種農事。
常見的種子有細如粉、有大如豆的,但是種子較大未必植株也大,比如說豆類的種子都算大的,但植株大部分只有數十公分高而已。也就是說貴重的是種子的稀有品種,等長大後的個頭可以天差地遠的,就像可以長成巨木的針葉五木(紅檜、台灣杉、香杉、台灣油杉、台灣肖楠),它們的種子依然是小小的一顆。
中國語彙向來有借用的慣例,如今的播種已漸散用於各種領域了,比如說傳播觀念、習俗、思想、情感都可以說是播種了,它們都是文化流傳的內涵,藉由播種散佈各處。其實就連夫妻間愛做的、必須做的造人的事也叫播種啊。
在大自然裡,植物的繁殖是不受人類控制的,想長出什麼就長出什麼來,播種就不一樣了,播了什麼種就專長那一樣了。如果是觀念、思想或情感,有善良的也有罪惡的,播了善良的種就結出善良的果實來,而播了罪惡的種當然就結出罪惡的果實囉。你的心田只有巴掌大,想播什麼種是可以由意志來行使的,請問該怎麼播你想好了嗎?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勤洗手

近日來每天接觸的差不多是關於2019新冠狀病毒(原稱武漢肺炎)的新聞,此瘟疫越形猖獗每天都會增加很多確診病例,也要死掉好幾個人。關於這病毒該如何預防呢?政府原先宣導出入公共場所要戴口罩並勤洗手,後來口罩眾人搶缺貨了,改為勤洗手最為重要,因為病從口(鼻、眼)入的嘛,而手本就是用來就口的呀。
遵從政府的指示,每天要勤洗手,但很快就發現出問題了,手越來越粗糙,快要變富貴手了。皮膚科的醫生說人的皮膚要靠油脂保護,油脂沒了就會角化龜裂,手的皮膚要是長期缺少油脂就會變富貴手了。可是這勤洗手是只要外出與外物碰觸過就要打肥皂徹底洗淨的,手上的油脂當然都沒啦。醫生還說缺油脂可以靠外物補助,比如說凡士林啊潤膚乳液啊甚麼的,於是每天洗了又抹、抹了又洗;可是外來物畢竟比不上自然分泌的,而手粗糙依舊。
人的皮膚要靠油脂保護,也就是說與油脂完全隔離根本是不健康的,這讓我想起了政治上所謂不沾鍋的論調,試想天然的炒菜鍋哪有不沾的,能不沾必然使用了某些人為的不怎麼符合自然與健康的方法了。按說政治與利益脫不了干係,本來就與利益的重分配息息相關,想弄出政績又想不沾鍋有可能嗎?
《漢書‧東方朔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說「,水太清(缺養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格、苛刻,就沒有人能當他的夥伴了。 比喻過分計較別人的缺點與過失,就不能容人,也無法留住人才。」。這樣的道理與「不沾鍋」、「勤洗手」等似乎是相通的。

2020年2月14日 星期五

生活

有人說出門做事叫做出外討生活,而經濟不景氣使得人們生活困苦,所以生活應是為了生存而幹活的意思吧。維基百科說:「社會生活是日常生活、都市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藝術生活、宗教生活的總稱。社會生活是一個整體,各行各業的工作,對社會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任何職業都關係著社會的發展,都有存在的價值。」,那麼請問你過的是哪種生活呢?
也些人日子不好過,能平安地過日子就很不錯了,所以平凡人應是過著日常生活。也就是說不會有太多驚喜,或者太多特別、奢華的日子,偶而上館子打打牙祭就不錯了。即使有機會出遊,最多也是在外住個一兩晚廉價的旅館,難得有甚麼環島旅行之類的,更別提出國旅遊了。
有些人有很大的企圖心,總想成為領袖人物,號召別人做點什麼轟轟烈烈的事。就算在家鄉不起眼的聚會場合,他的聲音必然特別的大、動作必然特別的誇張。就算沒有甚麼聚會,也能在網路上說點什麼,好刷刷自己的存在感,這樣的人應是過著政治生活吧。
有些人古道熱腸、佛心來著,深怕疏漏了該照顧的人、該幫助的事。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就是他們人生的榜樣。為了號召更多人做同樣的事,他們還會不停鼓勵其他人加入他們的行列,這樣講求奉獻的人應是過著宗教生活。
有些人覺得花花世界充滿糜糜之音、滾滾紅塵盡是不堪入目的俗不可耐。為了追求美好,他們可以上山入海,尋找那難得的鍾靈毓秀與雋永的唯美純真。從出世的角度看,他們應是在尋求解脫,而這樣亟欲脫俗的人應是過著藝術生活。
維基百科說:「文化的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積累起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使其適應自然或周圍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那麼在高度文明社會裡的人們是不是都過著文化生活呢?我倒覺得喜歡揭櫫文化的人是比較不甘寂寞而有話想說的人。
說了半天,你到底過著哪種生活的呢?有人說生活裡總是五味雜陳,有人卻說生活裡有太多精采了,有人還說生活應是跌宕起伏的,不然怎夠刺激呢?我說呢,生活就是生活,該怎麼過便怎麼過,至於什麼才是該的呢?只有問你自己囉,所以啊有人說命運是自己營造的。

2020年2月13日 星期四

高不成低不就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三:「那邊順娘卻也紅鸞不照,天喜未臨,高不成低不就,也不曾許得人家。」。婚姻是終身大事,尤其是女兒家,就因為非常重要,在門當戶對的年代考慮自然不少,因此特別容易發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形;可是一直嫁不出去的話也是茲事體大,該怎麼辦呢?
通常你看別人不順眼,別人看你也不會多熱烈,只有相互看對了眼才容易產生火花。所以想要克服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首先要釐清自己的行情,知道自己的適合對象,千萬不能眼高手低。其次要能正確評估對方的行情,別有眼不識泰山錯失了好姻緣,也別看走了眼找來濫竽充數。對象搞清楚了就要有行動,此時如果能有敲邊鼓製造氛圍的人助陣,那就容易多了。
婚姻是大事,選擇行業當然也是大事,世上謀職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形其實更多,所以就發生了讀高職的最容易找著頭路的怪異現象了。為什麼讀高職的最容易找著頭路呢?首先他們的目標明確,學會什麼就是準備將來要幹什麼,不會三心二意。其次他們很認份,只有高職的學歷不會挑三揀四的。最重要的,他們只能憑能力賺錢,勞資雙方對此都心知肚明。
據說,那研究所畢業的最尷尬了,學識與胸襟比不上博士,卻看不起那些沒讀研究所的;如果薪水沒有明顯地比學士多些,那豈不是白讀了研究所了。可是從老闆的角度看,最需要的是能幫他賺錢的人,學歷只能作為最初的衡量參考,如果不能見真章的話,那就甚麼也別提了。如果心甘情願,工作效果會顯著些,心情也會變好,那是正的循環。如果老是心有不甘,恐怕會是負的循環吧。

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

借刀殺人

維基百科說:『「借刀殺人」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二計。原文為:「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網路上查到的)意思是「當敵方動向已明,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
都說沒有永久的敵人,也就是說這敵人不是固定的,那麼敵人何時會出現呢?原因是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而時機上是敵人即將採取行動的時候,所以原文說「敵已明」,也就是說敵人將要顯露出馬腳了,而這馬腳就是敵人已經顯露出來的動向。所以查察敵人何在是很重要的,不能等到兵臨城下才有所警覺,那麼你已經被包圍了。
再來說誰是朋友呢?有人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囉,所以朋友也不是固定的,只是你們的利益一時之間站在同一邊了。如果哪天發現你們的利益衝突了,朋友立馬就變成敵人囉。利益站在同一邊不代表行動馬上跟你一致,因為這個朋友正在衡量該怎麼做,所以原文說「友未定」。
「引友殺敵,不自出力。」是整條計的重點,首先,你們必須結盟,行動才會一致。其次,你需懂得避重就輕的道理,才能在行動中保留實力。最後,你需揭露朋友可以獲得的重大利益,或者朋友需要面對的重大隱藏危機,而且時機迫在眉睫,不然別人也不是傻子,你說「朋友上、給他一刀。」,別人就乖乖的聽話了。
兵法有「三十六計」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你想的到「借刀殺人」,難道別人就毫無意識了,所以你未必是那唯一會使計的人。你需小心成了別人的刀,幫人家頂了罪過還得意洋洋。或者你根本就是那即將挨刀子的人而不自知,那就非常的要命了。

2020年2月11日 星期二

定調

全民詞彙說:「定調是針對要處理的事務,事先確定意向、建議及方針。」,問題是事先定調有可行性嗎?有意義嗎?比如說小孩子周歲時會有抓周的儀式,用來臆測人生未來的發展,可是這樣的事情連老天爺都說不準,只能說是滿足大人們的好奇心罷了;如果真有人拿抓周的結果來規劃這小孩的人生,大概就要誤了他囉。
話說共產國家通常實行計畫經濟,這應屬事先定調吧,或者說是政治性的經濟計劃。可是經過實驗證明通常需要一再修正才能應付多變的世界經濟大環境。那麼你說需要一再修正的算是哪門子的定調呢?不過,下圍棋的說有眼殺瞎,有計畫總比沒計畫的好吧,畢竟做什麼事情總是需要預先準備這個那個的,都沒計畫豈不是要亂了套了呢?
事先定調的難做準,那麼事中定調如何呢?其實事中定調也就是事先定調的某個修正版而已。記得專案管理裡面說的任何計畫都需要一再修正,不然就是個越來越錯誤的計畫了。所以啊,事中定調通常是技術性的,適應環境變遷的一個妥協性版本。
事中定調也做不準,那麼事後定調如何呢?其實事後定調就是蓋棺論定了。這樣的定調只能是批判性的,你說人都掛了,已經沒有實際的影響力了,再來做定調只能供後人憑弔吧。或許,這樣的定調還能作為後來的計畫的參考資料,也算是發揮剩餘價值了。
說了半天,這定調原是有難度的,可是定調好像是做大官的職責耶,他們不做定調的事又該做甚麼呢?在皇帝的時代,皇帝是為大事做定調的最後唯一威權,而且定了調的就是聖旨了,而違抗聖旨是要殺頭的;這麼說你大概就能明白什麼叫做將錯就錯了。幸好,如今已屬民主時代,所有的定調已經沒有那麼具有權威性了。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一輩子的期待

百度百科說:「期待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表示對未來的未知的某個時刻或者事物產生一種憧憬、嚮往。出自南朝梁沉約《還園宅奉酬華陽先生》詩:“早欲尋名山,期待婚嫁畢。”」。人自詡為萬物之靈,因為人類確實擁有與萬物不同的行為與思想,比如說期待吧,其他動物好像不會有的。
期待是不分年齡、性別、種族的,甚至與貧富無關。富有的人已經很富有了,可是期待可能更大,因為他可以進行各項投資,既已投資了當然頗為期待囉。那麼一窮二白的窮人有期待嗎?今生或已無望,但是可以期待後輩呀,你看那窮苦的人家一樣注重兒女的教育,都說窮可以窮自己但不能讓孩子繼續窮下去。
如果你有很好的人生展望,表示你可以期待今生,希望遲早可以成為成功的人士。如果你已是成功的人士,更期待人生可以輝煌騰達。可是都說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麼不如意的廣大群眾怎麼期待呢?有人期待小確幸,只是小確幸實在不耐,一下子便玩完了;於是有人許下一輩子的期待,希望半個世紀能磨出點兒甚麼來。
能夠期待一整輩子的事情通常與兒女有關,因為發現今生沒什麼希望了通常在是壯年以後,此時應已結婚並養育兒女了,於是期待兒女能夠出人頭地,把自己那一份沒實現的榮耀一併給贏回來。只是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自己做不成的夢期待兒女來圓或許是有些不道德的,而且兒女不見得會買你的帳,尤其是非常講求自我的現代。

2020年2月7日 星期五

提味

百度百科說:「提味,漢語詞語,釋義為由於增加佐料而使得可口、好吃或加上美味的配料(如調味品或調味香料)使可口;使增添趣味或滋味。」。這樣的說法,好像味道是被附加上去的,我覺得這是加味而不是提味,不然這「提」字就無從解釋了呀。比如說你到提款機提款,這錢本就在你戶頭裡,如果戶頭裡根本沒錢,怕是提不出來了。
如果你有烹飪的嗜好或常識,比如說動手煮一鍋肉湯,習慣上鹽巴是煮好肉湯最後才加進去的。未加鹽巴前,肉湯已有一些鮮味但是不會太濃郁,可是加了鹽之後好像變魔術一般,鮮味整個被提上來了,所以鹽巴通常公認是被用來提味的。這鮮味本屬於肉湯,可是需要加了鹽巴之後才會被提上來的。
喜歡吃客家菜的知道吃白斬雞需要以桔醬提味,不然光吃白斬雞好像少了什麼似的。而桔醬本身就酸不溜丟的難以入口,但是與白斬雞相遇就顯了神通了,這好比魚幫水、水幫魚的完美結合。喜歡吃魚丸湯的人應該也知道,魚丸湯需要佐以胡椒鹽以及切片的芹菜珠,不然就不夠純正了,如果再來點烏醋,那就更完美了。以上都是提味的顯例。
社會是分工的,有人適合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而有人適合把這光芒襯托的更富有氣息。比如說蠟燭屬於前者,但是蠟燭就是蠟燭,只是光亮而已,既不輝煌也不燦爛;可是如果把蠟燭放進精緻典雅的燈籠裡,那就別有一番風味了。不信的話你看那宮廷劇裡,少有直接點上蠟燭的。社會既然是分工的,就須有付出本味及提味的個別角色,才有共榮的天地。

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差別待遇

一講到差別待遇,有些人馬上聯想到種族歧視,種族歧視當然存在,其實就算同文同種,甚至同一個家庭裡歧視都存在著哪。比如說中國人的世俗上重視嫡長子的傳統好了,所謂嫡長子指的是大老婆所生的長子,而大老婆當然是家世相當的名門閨秀囉,她生的長子當然尊貴了。
如今施行一夫一妻制,已無所謂嫡了,但長的概念依舊存在,不信的話去問老爺爺老奶奶好了,他們一定重視長子長女長孫了。什麼好吃好穿好用的,老爺爺老奶奶必然率先想到長子長女長孫了,至於那些爺爺不疼姥姥不愛的小兒子小女兒們,可能還有爸爸媽媽掛心著;如果你是那不大不小的兒女,自己看著辦吧。
除了長幼的差別待遇,社會上的差別待遇也多了去了。比如說那美醜好了,那俊美的好比領了一張特別的通行證,就算偶有表現不佳,不論老師、家長、親朋好友都會善加寬容;如果你是那醜的,不用我說早有一肚子苦水了,有時候明明比別人好,就是不受青睞。
世界本來就難公平,如果受到了差別待遇該怎麼辦呢?答案好像只有一個,那就是更加努力囉。幸好,上帝還是普愛世人的,那些更加努力的會更熟練、更深入、更深思熟慮。所以孟子在《孟子‧盡心上》說:「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2020年2月5日 星期三

分享

或許是出於生存本能,人性多半是自私的,所以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是有些事情卻樂於分享,這是為甚麼呢?比如說某夫婦一直努力生小孩,害怕絕後,及至哪天真的生了小孩了,必然爭相走告,廣為周知。此時如果限制他不能走漏消息,必定是很難受的,是吧。
以前,在鄉下地方,如果有人家的小孩考上大學了,大夥必然放鞭炮大肆慶祝一番,好像那考上大學的孩子就在我家一般。因為大家認為有人考上大學是鄉里的榮耀,可以向外鄉人誇耀的。而那孩子的父母也樂於分享喜悅,使孩子成為地方上的榜樣。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按照孟子的說法,眾樂樂(分享同好)才是真樂,關起門來暗自偷笑就沒啥意思了。《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看來項羽也是孟子學說的認同者,故認為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分享榮耀於故鄉人了。
可是,世上好像沒有分享痛苦這回事,只有找人訴苦的吧,而被人訴苦的人多半是懷著犧牲奉獻的精神的(比如神父),好像訴了苦就真的會把苦傳染給別人了。所以千萬要記得,分享是種美德,但是內容不能出差錯的,不然就要被人記恨囉。

2020年2月4日 星期二

天壤之別

《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不走翰林這途,同一科甲,就有天壤之別了。」。所謂翰林乃科舉時代的當紅前程,試著把它翻成白話文:「不讀醫學院,同樣是讀大學,就有天壤之別了。」。如果這麼說仍然有懷疑,那麼「不買台積電,同樣是買股票,就有天壤之別了。」,這回總該聽懂了吧。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可是為何要氣呢,就因為個人造化有天壤之別。比如說那明太祖原是個父母雙亡無家可歸的可憐人,還曾經無奈地當了和尚,可是時來運轉竟能開國;你說當初的同村人、同寺人該怎麼想呢?再比如說,你那些小學同學吧,有人比你發達,可是當時平凡的很;有人比你落魄,在當時還很優秀的哪,這些你都無言了嗎?
俗話還說鹹魚翻身,都用鹽巴醃成鹹魚了,豈有翻身的可能呢?當然啦,鹹魚只是個比喻,表示一窮到底了無生氣了;可是當機會來臨且能適時把握的,她()便翻身了。同樣的故事還有魚躍龍門之類的,有人說「魚躍龍門就能成龍」的鬼話你也信;不好意思,那也是比喻啦,比如金榜題名之類的。
清‧孔尚任《桃花扇》:「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鹹魚都翻身了,往後還有何顧忌呢?說有就有,別不信邪,比如說翻身了之後又翻身了呢?或者是像《桃花扇》講的,樓又塌了呢?

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

完美主義

維基百科說:「完美主義在心理學中指一種不斷追求快而準或基本準確的主義,追求完美的性格或主義,其往往伴隨著自我否定和對他人評價的關注。完美主義有多維度的性格,它有著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病態的完美主義會
使人追求過高且無法實現的目標,並會在他們失敗時帶來極大的痛苦。而正常的完美主義能帶給人們追求目標的動力,同時給他們帶來樂趣。」。講到主義,通常深遠地影響著個人的福祉,而完美主義或許是其中的佼佼者,那麼請問你有完美主義的傾向嗎?
有人說衣櫥裡永遠少了一件立即需要的衣服,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大概已經被完美主義盤據了。好處是你應屬於那種會積極地維護形象的人,壞處是常因此而一大早就壞了心情,而且恐怕每天都會繼續上演這樣的劇情。從佛家的說法看,你已執著於這件事情,並因此而輪迴著。
MBA智庫百科說:「20世紀50年代之後,人們認識到建立在“經濟人”假說之上的完全理性決策理論只是一種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導實際中的決策。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了滿意標準和有限理性標準,用“社會人”取代“經濟人”,大大拓展了決策理論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新的理論——有限理性決策理論。」。如果古典的完全理性決策理論是一種完美主義,那麼西蒙的有限理性決策理論就是相對的實用主義或者不完美主義了,請問你相信哪一種呢?
如果你真是個完美主義者,它會從小驅動你出人頭地,比如說讀名校、找到好工作、找到好伴侶、組織完美的家庭等。可是完成這些就夠了嗎?當然不夠,你還需要名車、豪宅、莊園等。好不容易等到這些都完成了就夠完美了嗎?那麼聲望呢?家族企業呢?兒女的發展呢?…?依照佛家的說法,你的慾望將如恆河沙數般向你湧來,而你將永遠成為慾望的奴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