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常言道清官難斷家事。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你也休做十分大望。”。是的,清官難斷家事,所以經常發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可是為甚麼經常有這等的事呢?難道是夫妻爭權的必然過程嗎?
都說公道自在人心,真理只有ㄧ個,那麼究竟是誰在說謊呢?其實不見得是誰在說謊,只是看法不同而已。譬如說橫看成嶺側成峰吧,山體只有ㄧ個,可是不同角度卻有不同長相與感受。再譬如說瞎子摸象的故事吧,瞎子們沒有必要說謊,可見得每個瞎子摸到的確實不同,這難道說是大象在搞怪了麼!
既然各說各話,也都說得有憑有據的,那麼該是誰占理了呢?難道真的要去問那清官嗎?不是都說難斷了麼!其實最後必然有ㄧ方占了優勢的,而這優勢只是形勢使然而已。譬如說剛嫁進門的小媳婦,除非娘家勢大,否則聲音總是大不起來的。再譬如說多年媳婦熬成了婆,那聲音就不會小了。又譬如說能使出那河東獅吼功的,那聲音能小嗎?獅子總是ㄧ方霸主的,是吧!
講理的場合卻只講形勢,那麼天道何存呢?達爾文卻說只是物競天則而已;不信的話,你看那囂張的不得了的外來物種,不都是滿山遍野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請問你識時務了嗎?還是儘管找人理論去。(理論不贏的話還可以撂人幫腔圍事乎?)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別人的醍醐可能是你的毒藥

唐·顧況《行路難》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醍醐,從牛奶中精煉出來的乳酪,氣味清涼,古代以此為人間極品,佛教比喻為最高妙的佛法或智慧。那麼能得醍醐灌頂的應是很幸福的事吧;可是如果你的體質不適應,或者你的現況不適合,未必皆作如是解。
譬如有人向來行事急躁,經名師指點凡事應三思而後行,此人服膺後變得成熟穩健多了,那麼三思而後行應是常人行事當奉行的準則囉。可是如果你本是個遲疑的人,凡事皆已斟酌再三,如果再來個三思而後行會不會想太多了呢?說穿了,你可能本就缺乏決斷的魄力,想越多只會更加退縮,原本還算可以信任的人、事、物,多想幾回就越發不可信了,而難得的良機恐已在躊躇中流失了。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大概就是那種凡事斟酌再三的人,所以孔子說再多想ㄧ回就可以了。可是如果你是個粗心大意的人,再想ㄧ回真的就可以了嗎?恐怕經常被罵要多用點兒心思了吧。為人處世好像真的很難,難怪台諺說:「苦瓜皮粗,削了皮挨罵;瓠瓜皮(比苦瓜)細,不削皮也挨罵。」。
《論語·為政》:「“子遊問孝”、“子夏問孝”(而答案不相同,)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可見得故事的答案不會是ㄧ成不變的,如果不能衡量自身的狀況,那麼盡信書的真的會不如無書了。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逢凶化吉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二回:“豪傑交遊滿天下,逢凶化吉天生成。”。中國人喜歡求神問卜,廟宇也特別多,那麼云云眾生到底都在求些甚麼呢?除了求發大財、求生子以外,看來應該是求平安為大宗,或者說是能夠逢凶化吉吧。
如果神明真的有保佑,或許你能夠得到免費的逢凶化吉機緣;當然啦,你或許事後會做出更多的奉獻,以期待更多的保佑;只是,到底是神明的保佑還是其他的因緣巧合呢?這恐怕無從驗證吧,不過為了安全起見,你最好兩方皆齊備了,所謂的有備無患嘛。
如果是因為個人的條件因素,才得以逢凶化吉的,那麼這些條件應該是甚麼呢?如果依水滸傳的故事來看,應是豪傑交遊滿天下,得道者多助的情行吧:你看那些英雄豪傑們向來都是慷慨解囊義無反顧的,所以只要認定是同一個道上的,必然出手相助啦。如果依常理判斷,應是天助自助或者反應得宜的緣故吧:因為你平日裡已有所準備,比如有預備金或者買了保險,甚至於備妥了應變計畫,到時按表操課不慌不忙的。
逢凶遇貴人得以解脫,這樣的情節比較好理解,可是怎麼還能化吉呢?西諺說危機就是轉機,危機代表景氣反轉,大家都沒好日子過了,可是其中有些人垮了,有些人卻勉強撐住,這好比森林大火過後,殘存者的天空反而開闊了,可以迎來另ㄧ波的高成長。故事通常就是這麼演的,祝福各位每回都能成為那危機中的殘存者。

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身臨其境

清·石玉昆《 三俠五義 》第65回:“及至身臨其境,只落得〝原來如此〞四個大字,毫無一點的情趣。”。身臨其境當然是最直接的感受了,如果真的是名符其實的,會覺得不虛此行,一切都值了;可是如果名不符實、不過爾爾,那就大失所望甚至罵聲連連了。
現在上網看部電影很方便,花費也少;可是喜歡到電影院花大錢看片子的依然大有人在,那是為甚麼呢?這樣的人不是錢多擺闊,而是喜歡電影院裡的身臨其境的氣氛,比如憾動人心的杜比音響,高大的寬銀幕,還有ㄧ整群人的共襄盛舉等,當然還有心儀的伴侶共享啦,這ㄧ切在家裡看可是體驗不到的呀。
如果身臨其境的感受那麼特別、那麼難忘,那為甚麼不是盡可能的身臨其境呢?或許是時空的隔閡,譬如世足賽或者奧運,你沒那麼多時間與金錢去參與ㄧ切,能在家看看轉播就算幸福了;或許是機會的難得,譬如私人的高檔俱樂部、皇家的宴會,沒有受到邀請還是進不去的。
其實不能身臨其境的場合還有很多,尤其是科學的領域,譬如深海的探測、太空的探索;可是科學發展不能因此而卻步的,所以無人載具便應運而生了。還有發生戰爭的危險戰場,你也不會希望在場吧,同樣的道理,更多的無人武器正在發明中。如果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幹活的,那未免受限太多了,該想想辦法克服它。

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風調雨順

《舊唐書.卷五一.后妃傳上.賢妃徐氏傳》:「自貞觀以來,二十有二載,風調雨順,年登歲稔,人無水旱之弊,國無饑謹之災。」。台灣有很多媽祖廟(天后宮),我們常在廟裡看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對聯,這代表老百姓心目中的太平歲月;可是自從全球天氣型態改變了以後,好像越來越不可求了。
中時電子報說:「根據中央氣象局最新觀測,從現在到63日前,都看不到梅雨滯留鋒面,將創下史上梅雨最晚來的紀錄,且不排除是「空梅」,讓目前已拉警報的水情雪上加霜。」。台灣是個海島,按理說降雨量應該是很豐沛的,雖說山高水急,雨水總是勁流入海的,可是水庫也蓋了不少啦,或者說能蓋的都蓋上了,為甚麼還是鬧水荒了呢?這有兩種原因,首先是水土保持不良,水庫淤積了;其次是浪費習性難改,好像雨水再多也不怎麼夠用。
由於經常發生春雨、梅雨皆不足的情形,看來只得寄望於颱風了;可是颱風更是經常帶來災害的,所以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如果颱風只是輕輕掃過,可能真的是天降甘霖萬事迪吉;可是如果颱風一旦真的登陸了,好像丟了幾條人命已屬輕微,弄不好淹了大水或者弄成土石流的,集體滅村的慘劇也曾發生過,實在是要不得的;可是缺水正荒,盼雨成癡的能怎麼辦呢?
話說從頭,全球天氣型態為何改變了呢?據說是氣候暖化的後果,也就是所謂的溫室氣體效應。說到溫室氣體的排放,台灣應該也是難辭其咎的,尤其是在火力發電這一塊。可是天氣熱不吹冷氣當然受不了,工業發展更是需要用電,火力發電太髒而重啟核電又有顧慮,看來真是難解了。
大氣汙染似乎是文明世界的共業,需要全球各國共同努力才能解決它;可是各國對大氣汙染的忍受度是不一樣的,在問題被徹底解決前,需先自求多福,才不至於最先蒙難。比如說各國在水源的取得、保存與浪費的程度是不ㄧ樣的,而有些是可以自行克服的,尤其是在節約用水、用電這方面。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熱情

百度百科說:「熱情,指人參與活動或對待別人所表現出來的熱烈,積極,主動,友好的情感或態度。」。有很多人很多事是靠著一群人的熱情完成的壯舉,譬如南、北極的探險,譬如日月潭泳渡,譬如巴西的嘉年華會。如果沒有這些熱情的舉動,人類社會就顯得沉寂了許多,那麼無聊人、無聊事就會更多了。
百度百科還說:「熱情是與人生觀,價值觀有關聯的,是一個人態度、興趣的表現。但熱情卻是非理性的,難以持久。」。是的,單靠熱情支持的事很容易退燒,譬如流行音樂,譬如熱門電影,譬如演唱會或者舞台劇,或許曾經造成萬人空巷的轟動,但是活動結束的隔日一切似乎已經恢復往常的例行生活了。
記得很久以前的棒球熱吧,甚麼世界少棒賽、世界青少棒賽的,說穿了其實只是在美國各區的比賽再加上一兩支國際的代表隊罷了;只是台灣的國際露面空間很是有限,有這樣的機會已是很難得了,就算被排擠也要積極爭取出賽。因為是在美國比賽,差不多是半夜到凌晨看實況轉播的,看完轉播差不多可以上早餐店吃早餐了。這樣的盛事幾乎是早一輩的共同回憶,談起來總是遙想當年的…,尤其是那搬回冠軍杯時的英雄遊街盛況。
現在參與國際賽事的機會變多了,民眾的熱情似乎被分散了,除非是在國內舉辦世界杯,像是去年的台北世大運,才能喚起國人的普遍熱情。熱情有時候是種宣洩的重要方法,如果長期無法喚起民眾的熱情,社會也會生病的,那麼多餘的精力就會用到不適當的地方去了,希望當政者能特別關注到這點層關聯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克服壓力

維基百科說:「壓力是一個心理學與生物學的術語,意指人類或動物面對情緒上或身體上的有形或無形威脅時,無法正常回應的感受狀態。」。壓力常能造成生理及心理上的雙重負擔,可是競爭的社會裏壓力無所不在,高喊吃不消的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得上身心科找人幫忙,而幫不上忙的好像也不少。
維基百科還說:「適當的壓力可能提高人的警覺性,使其更小心思考,謹慎行事,從而發揮更理想的表現。過度的壓力則會使其困擾、沮喪和氣餒,引致腎上腺素增多,失去自控能力,影響身體健康。」。這意思是說適當的壓力對提升競爭力其實是有幫助的,可是失控了卻好像被打穿了一般,如此正負兩極化的效應能不慎乎?
壓力既然是一種心理上的問題,那意思是說你並非真的提不起、放不下,而是覺得可能提不起、放不下,因此擔憂不已。如果擔憂會對事情有所幫助,那麼盡情擔憂吧;可是擔憂向來只會壞事,何必當此傻瓜呢?聰明人的作法是判斷情勢的最差狀況如何(即最壞不過如此那類的),然後想辦法克服問題或者減低損失;勝負通常是相對的,當你的反應比別人出色時就可能是那勝利者,而一時的盈虧只是反應大環境的景氣而已。
話說能克服壓力的才算有價值,試想如果你是一位老闆,你會重用一位扛得住壓力的人還是經常向壓力低頭的人呢?這答案還不夠明顯嗎?克服壓力應該還跟信心有關聯,你曾克服過多大的壓力,下回同等的或稍大的壓力就嚇不倒你了。有壓力最好能宣洩,那不是推拖責任或是把脾氣帶回家,而是利用假日到野外舒展一下身心。

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怕甚麼?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是的,孤掌難鳴確實很沒意思,如果能改為群策群力那該有多好,所以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俗話通常容易言過其實,不過大家一起好商量卻是真的,一方面比較不會顧此失彼的,另一方面也比較能獲得支持。
如果能達成群策群力了,是否從此無憂了呢?據說水滸傳裡的108條好漢向來都是群策群力的,那麼他們為甚麼還要擔憂招安的問題呢?所以這裡還存在著合不合法的問題。還有,現今的政黨政治應該也是群策群力的,那麼多數黨的表決應該合法了吧,為甚麼還會有多數暴力的說法呢?
說實在話,任何當權者從來沒有在說他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如果你已無所畏懼了,該如何教化臣民呢?至少還有道德、神明或者民意該畏懼吧,其實有所畏懼才是正常的,否則或許就是所謂的無法無天了。據說商紂就是被說成無所畏懼的,他的下場就不必我多說了。
既然有人無所畏懼的,那麼必有人甚麼都怕的,或者說是畏首畏尾的吧。《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中國人向來是追求中庸之道的,該畏懼的應予以尊重,不該畏懼的也須挺身而出有所擔當。

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當觀念追不上改變時

百度百科說:「觀念是某者對事物的主觀與客觀認識的系統化之集合體。人們會根據自身形成的觀念進行各種活動。利用觀念體係對事物進行決策,計劃,實踐和/或總結等活動,從而不斷豐富生活和提高生產實踐水平。」。或許個人的進步就是依賴觀念的養成而推動的,這種經驗在以往的日子裡一再地被印證著。譬如說食物的最佳保存觀念是置入冰箱,所以居家生活須備冰箱,而以往那種曬乾或醃製的保存方法就不再流行了。
如果社會進步的速度比個人觀念的養成慢些,所有進步的事物都有充分的時間好讓人們學習與培養觀念;就算個人的資質有差,還不至於落後別人太多(總不至於落後整個世代),那麼整個社會的觀念差不多是一致的,不至於有南轅北轍的格格不入的情況發生。
可是如果社會進步的速度比個人觀念的養成還要快時,那會怎麼樣呢?這意味著有人可能還在用落伍的觀念過日子,這落伍或許可能沒有太大困擾,但也可能使之競爭不過別人,因為他老是在用過時的、不經濟的辦法與人競爭;都說「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那麼他會不會因此而萬劫不復呢?
很不幸的,現在社會進步的速度確實比個人觀念的養成還要快了,譬如說資訊科技好了,那些沒有資訊運用觀念的人再怎麼聰明好像也比不過具備資訊技能的人了,所以一些好的職位都被後生給占據了。你說資訊科技我也認真的在學啊,有差那麼多嗎?不好意思,你說的資訊技能已然落伍了,再過幾年不懂AI的恐怕也要混不下去了;當你認真的在學資訊技能時,有人已經認真的在學AI了,你說往後的日子能怎樣呢?想辦法趕快迎頭趕上吧。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走味

教育百科說走味是指食物喪失了原有的味道,那麼食物為何會喪失了原有的味道呢?在大自然環境下,氧化是持續不斷進行的,時間越久氧化的越厲害,食物便自然漸漸地走味了。此外,細菌、微生物等無所不在,而食物是天然的良好的繁殖場所,它們不會放過的,所以當然也是時間越久繁殖越多了。
除了後熟的食材以及所謂的酒越陳越香以外,很明顯地時間對食物的保存應是相當不利的,能怎麼辦呢?於是人類發明了冰箱,使時間效應減速進行,勉強維持個一兩天吧(冰過的風未變差就沒辦法了)。不然醃製也是個辦法,可是鹽類吃多了對身體有害,而且食物風味也會因醃製而改變,很多人還是不喜歡的。
除了食物以外,很多事物也會因時間而走味。例如體力的維持也是不容易的,所以頂尖的運動員需在大賽前把身體調整至最佳狀況,然後勉力維持至大賽結束;例如心智的維持那就更不容易了,對抗老化一直是人類夢寐以求的事,可是你可曾聽說過已然成功的案例?
食物方面的事情,可以選擇新鮮的食物並以即製即食的方式來克服,可是食物以外的事物能怎麼辦呢?尤其是心情、心態方面的。佛家或道家有所謂心境移轉的法門,比如說你把每天視為嶄新的一天,那應該就是新鮮的、未隔夜的啦;可是怎樣才能把每天化作嶄新的一天呢?如果昨日的煩腦可以拋諸腦後,然後盡量把今日事今日畢,大概就可行了。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兼容並蓄

明.方孝孺〈復鄭好義書〉:「所貴乎君子者以能兼容並蓄,使才智者有以自見,而愚不肖者有以自全。」。社會份子多且複雜,很難找到一個辦法全體適用的,所以兼容並蓄向來是被採用的妥協辦法。人非機器,可以打造成僅有的幾種規格,所以選擇永遠是多樣的。比如那成衣市場,盡可能的提供各種規格,可是還是無法盡如人意的。
都說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可是為甚麼呢?因為各方都可以主張自己的權力,而權力來源既多便找不著全面適用的好方法,於是依從各方的考量增刪著,成了都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四不像了。如果當家的首領強勢些,政策的完美度會好些,否則就是有飯大家吃但未必大家有飯吃的勉強局面了。
如今是法治的時代,甚麼事情都需依法辦理,可是如果法律需要變革時,依據舊法已經成立的法律關係怎麼辦呢?所以司法上才有所謂的不可溯及既往的原則,以保障法的可信度。司法既然不可溯及既往,那麼新舊法並行就成為不得已的兼容並蓄了。
從小上學,老師們都是告誡我等做事情要講求效率,可是社會上得很多事情都是兼容並蓄的,那麼既是兼容並蓄的效率不會打折扣嗎?就拿成衣的例子好了,越多式樣、尺寸表示成本越高,當然越沒效率啦;可是沒有那麼多式樣、尺寸的話,客人恐怕早已流失光了,所以老師們的告誡需要修正一下:效率在其次,效果比較重要。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板蕩出英雄

唐太宗李世民〈贈蕭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皇帝統治的時代已然遠去,已經沒有所謂的誠臣了,可是時機歹歹板蕩依舊的,那麼不出誠臣還能出些甚麼呢?二次大戰以後,鮮少大型戰爭,可是商業戰爭不斷,其實更勝於傳統的戰事,我覺得或許是板蕩出(商場上的)英雄吧。
泡麵雖然不甚健康,卻是大家的最愛,可是調味包的份量通常太重不能整包倒下去,而裡面藏著小蝦米、小肉乾啊甚麼的倒掉很可惜,能怎麼辦呢?我的辦法是把調味包用點力抖一抖,那些小蝦米、小肉乾啊甚麼的就浮上來了。對調味包而言,這麼抖一抖的其實就是板蕩的意思,而那些好料的就這麼被抖出來啦。
或許你想問,為甚麼抖一抖那些好料的會被抖出來呢?因為那些好料的體積相對於調味粉比較大,往上跳時騰出來的空隙馬上被體積較小的調味粉占據了(往下沉淪),只好一點一點地浮上來了呀。我們來比對一下板蕩的世局,那些有份量的個人或企業,是不是也是這麼的被推擠出來了呢?
對企業而言,所謂的份量可能是營業額、市占率,或者是資金、研發能力;可是個人的份量會是甚麼呢?難道是體重嗎?如果是的話,把自己養胖太容易啦,天底下怎麼可能有這等好事呢?所以當然不是嘛,其實你應該想得到的,那是生產力、創造力、腦力與精力。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點子

維基百科說:「想法(Idea),又稱意念、點子,是思考在心靈上的產物,包括對事物的看法和意見,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想法可以是形象化的影像,也可以是抽象化的概念。」。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有一大部份是因為人類有思想,遇到困難時意念會轉動,點子便應運而生。
有人說點子像一道光,記得以前有一部卡通叫做北海小英雄的,那個小男孩小威想點子時習慣性的摸一下鼻子,背後出現一片光芒,然後點子便出現了。佛家有一種說法叫做靈光乍現的,好像佛法也就跟著誕生了,那麼靈光合時乍現呢?大約只在心性空明時。記得,越是黑暗時,光的作用會越大。
有人說點子像一扇窗,那個意思是說心胸封閉的,便可能生不出點子來。如果從宇宙的觀點來看,個人是個小宇宙,可以自行運行出一些東西來,可是能源有時盡,需與外在大宇宙交流以補充能源,如果把心窗關閉了,就像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會窒息的。
這年頭需要靠創意過活,而點子是創意的源頭,點子多的好像就比較容易萬事亨通;可是世間好像有一種叫做點子枯竭症的,江郎才盡了該怎麼辦呢?記得上面說的,點子像一道光,心性空明時則光明自來;還有點子像一扇窗,只有把心窗打開,點子們才有路可以爬進來。

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眉目與嘴臉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67回:“面如古月,慈眉善目,一部花白胡須,正在燈下看書。”。據說所謂慈眉善目,是指眉似月長,眼神平和可親,擁有這樣眉眼組合的人,無論男女都是福壽雙全之人。面相理論或許不能令眾人皆苟同,可是您對慈眉善目的感覺應該很不錯吧。
話說嘴臉是用來表示面子或態度的,例如《紅樓夢·第六回》:「但只你我這樣個嘴臉,怎麼好到他門上去的。」,以及《西遊記·第三一回》:「既受了師父趕逐,卻有甚麼嘴臉,又來見人。」,這裡所說的應是指面子;還有《官場現形記·第二一回》:「但是他自從到省以來,署院一直沒有給他好嘴臉,差使更不消說得。」,這裡所說的應是指態度。
眉目與嘴臉都是指臉上的表情,可是給人的感受好像天差地別的,怎麼會這樣呢?不信的話,你看那情人的眼裡盡是眉目傳情的,而看不順眼的便說是怎麼那副嘴臉;這是不是像道家所說的上清下濁的道理:一張臉代表個人的小宇宙,善的都浮在眉眼之間,而惡的皆沉在嘴上了呢?
人與人相處很容易誤會,為了不讓人會錯意,是不是該特別注意臉上的表情呢?生意人笑容堆滿臉或許只是一種禮貌,但是和譪可親的眼神通常是發自內心的,好像比較難裝得出來是不是呢?除非你真的是要給人臉色看,否則予人可親的眼神或許人緣會比較好吧。

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您後悔了麼

維基百科說:「懊惱或後悔是人類的一種心理。後悔通常會在完成某些事或做了某決擇之後認為做錯了之後而產生的心理。」。《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患得患失應是大眾普遍的心態,尤其是那重要的、難得的、不可或缺的事物,比如說那愛情。
後悔或許是一種自省的作用,好像每個人也都曾經後悔過,如果經由後悔的過程,使自己的思考變得更加成熟,這樣的後悔應是正面的。可是後悔的事情通常不能當場解決,否則就患了言而無信、反覆無常的毛病了;所以只能亡羊補牢,或者記取教訓,避免再度後悔。
話說無濟於事的不需後悔,因為後悔了也沒有用,徒生煩惱而已。譬如說好不容易買了一棟房子,這種事情需要預先安排的實在太多了,所有可能後悔的事情都需事先仔細衡量過,容不得後悔的,否則殺進殺出的恐怕就要落入一句俗語:「冬瓜換西瓜,西瓜換木瓜,木瓜換香瓜,越換越不值了。」。
西諺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意思是說每個成功都是從失敗裡改進得來的,那麼你在失敗時曾經後悔麼?其實嚐試與後悔之間需要平衡,或者說後悔是下一次嚐試的預備動作,而不是繼續嚐試的絆腳石;後悔的只是每回的做法,而不是追求成功的決心。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味道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話說孔夫子還真是厲害,竟然把音樂與味覺串連到一塊兒了,原來《韶》樂竟然是飄著肉味的,而且竟然還勝似真肉呢。那些賣香雞排的、串燒的或許可以套用這個梗,以聖人代言的效果應該不會錯的吧,只是這個《韶》樂該上哪兒找去呢?能Google得到嗎?
據說宋徽宗時期,畫家要進入畫院,必須經過考試。畫院的考試按題材分六科,並摘取古人詩句為題,由宋徽宗親自主考、評畫。有一回的考題是「踏花歸去馬蹄香」,那麼這個「香」該如何在靜態的畫裡表達呢?最後中選的畫是一匹駿馬緩步而行,幾隻蝴蝶或前或後地飄舞著,著力於追逐馬蹄馬蹄和蝴蝶,竟然巧妙地表現了這奇特的嗅覺。
南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愁滋味既不是味覺也不是嗅覺,勉強稱作感覺好了。我說這個辛棄疾不止少年時不識愁滋味,在識盡愁滋味之後怎麼還是無法說個明白呢?只得託詞「天涼好個秋」哪。
如果你喜歡上了甚麼,那麼到底是喜歡上哪種味道呢?在物理學上有質能互換的現象,而味道似乎也有味覺嗅覺與感覺互換的作用。據說有一種叫做費洛蒙的,原本只是嗅覺上的玩意兒,但是竟然可以化作無盡的感覺,好像就是那種叫做相思的。這般神奇的作用與孔夫子聞《韶》後可以不知肉味的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成就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後來的成語演變成為功成名就。我覺得,成就是兩回事,因為功成在己而名就須有眾人的肯定。有時候功成名就是幸運地一氣呵成的,可是很多人卻是在死後才成名的,有的甚至是疾歿世而名不稱的,這在歷史上可以找出一大堆來,例如老子、孔子、莫內、梵谷、…。
每個機構必然需要一位首長,這個首長可能是熬出來的,也可能是世襲的(祖先英明),無論如何他就是那機構的當任首長啦,可是他可能只是名就而已。譬如歷史上很多皇帝其實不怎麼英明,可是他便是那聖上,那萬民擁戴的萬歲。只說皇帝太極端了,其實真的每個機構都有那麼一位首長,而未必每位都是適任的,可是他們確實已具名了。
世界上更多功成而名不就的例子,可能是他練成的功太冷門了,引不起眾人的興趣,只能孤芳自賞啦;可能是他練成的功太先進了,別人還看不懂這功的價值;反正不是沒有觀眾就代表沒有功夫,這應該從功夫的價值論起,可是價值觀通常是因人而異的,或者未必是講道理的。
沒人肯定的話,只好自我肯定啦,至於有沒有練出功夫來,其實自己應該最清楚的;就怕其實沒有練出甚麼功夫來,只是自我安慰而已。那麼有沒有練出功夫怎麼認定呢?如果你是跟著別人依樣畫葫蘆的,又沒能得到眾人的青睞,怕是真的沒練成甚麼的了;如果練出了一門獨特的功夫,那麼想辦法找傳人吧,說不定你是未來的宗師喔。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惜緣

有一句古諺語:「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機緣巧合有時候真的是如此神奇,好像真的有位月老閒閒沒事的專門幫人搓合著,於是眾人忙著拜託那月老;其實如果你正是那有心人,你就是自己的月老了。佛家說身外無佛,大概就是此等意思吧。
周希陶《增廣賢文》:「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如果這麼說會讓人覺得有些沉重,反而忐忑地不知如何面對那有緣人;其實機緣就是機緣,會碰上的很自然的就碰上了,以數學來看那只是機率問題而已,否則哪來那麼多符合長年修持的人呢?至於碰上了以後能不能燃起火花來,這才是碰過以後該修持的事了。
不知道是誰的作品:「緣起緣滅緣終盡,花開花落花歸塵。」,花開之後當然是該謝的,這是自然界的定律,只是看那過繁花似錦之後,不能因為花季之後已然謝光了,就睜眼說瞎話的當作沒見過;那麼終盡的緣其實還是印象深刻的,不能因為緣滅了就把它當作不曾發生過的吧。
世上常說緣份,其實已經帶了得失心,因為緣只是緣,跟是否有份未必關聯,除非是雙方已經到了山盟海誓的地步。如果沒有得失心的話,相處應當自然些吧,那麼相處愉快到忘了時間也說不定(不知東方之既白);那麼你說那個常使你流連忘返的人你會怎麼看待呢?說不定接下來就是那海枯石爛之類的啦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律動

律動是指有節奏地跳動,有規律地運動,多指人聽到音樂後.按照節奏而通過身體的方式表達的舞動。為甚麼人聽到音樂後會有律動呢?因為人的情感需要抒發,這好比是心情好時想唱歌的情懷,動人的音樂促使你不自覺地舞動起來。有些事情就是這麼順理成章的,不需要甚麼理由。
律動似乎是天生的,譬如說天堂鳥華麗的求偶舞,但是你大概看不到大象的舞步,或許大象天生的缺乏律動感吧。再譬如說女生比男生懂得律動,這好像不需要學的。還有,有些人的律動感就是比較好,天生的是跳舞的料子,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天分吧。
有人說勤能補拙,後天的努力的確可以讓你學得很像,但似乎缺少輕盈的感覺,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神韻吧。歷史上有東施效顰的故事,東施或許並不醜,但是效顰的後果就不必贅述了。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天分,應在真正有天分的方面努力,弄錯了就可惜了。
據說探戈, 華爾茲, 布魯斯等優雅的舞步又稱狐步(Foxtrot),這不是模仿狐狸而是模仿馬走路的樣子,即前進時的步法是與地面輕輕地摩擦移動,後退時不能將鞋跟重重地在地板上做拖曳。那麼為甚麼要模仿馬走路的樣子呢?因為這樣才有律動的感覺,如果你能體會這種感覺,漸漸地就有律動感了。

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

經驗

西諺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可是這痕跡能留下多久呢?據說曾經發現恐龍的足跡化石,這應該夠久了吧,但是一般人的痕跡應該很快被淹沒的。同樣的道理,凡做過的事必留下經驗,可是這經驗能殘留多久的印象呢?對日後的生活又能發揮甚麼樣的助益呢?
話說經驗是有深淺的,如果做過的事沒有留下太多印象,這樣的經驗很快就淡忘了,下次再重來一回的話,好像似曾相識,就是記不得在哪碰到過;可是如果做過的事是很難得的,或者是很慘痛的,那麼可能一輩子都還記得這個難得的、慘痛的經驗,或許夜半想起來還會感慨萬千哪。
話說經驗是有層次的,如果事情比較簡單做起來很順利,雖然算是有經驗但是沒經驗的照樣可以做得不錯,這樣的經驗就沒多大意思了;可是如果事情頗複雜,需要再三修正,甚至於無數次的嘗試才能做好它,譬如愛迪生發明電燈吧,那麼這樣的經驗價值就很大了。
最重要的,經驗不見得是永遠有效的:凡事都在演進,這回碰上的與上回的很類似,可是就是有些不一樣。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病毒,不停的演進著,每回都可能讓你重新感染。人貴懂得應變,雖然凡事都在演進,已往的經驗稍加改良就可以應付了;可是有些人就是食古不化,硬要把前人(前次)的經驗強加在自己身上,再來削足適履一番,宜深思啊。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取而代之

《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秦始皇何許人也,當時沒沒無聞的項羽竟有「彼可取而代也」的狂語,可見得項羽終非尋常人士。事實證明項羽還真的就取而代之了,只是後來沒把握住,被另一個口出狂言「大丈夫應如是」的劉邦整鍋給端了去。
話說清朝順治帝因與明鄭的對抗而實施海禁,著名的中國瓷器停止出口了,日本的伊萬里外銷瓷器便藉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合作取而代之。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亂」,解除了自順治以來長達四十餘年的海禁,比伊萬里瓷器更具內涵的中國瓷器才又恢復了外銷。
有賺頭的生意通常使人眼紅,想取而代之的大有人在。譬如前些日子一窩蜂搶著出的葡式蛋塔、珍珠奶茶、香雞排等,反正又不是有甚麼秘方,有錢就大家賺囉。還有各大夜市的諸多小吃,看起來、嚐起來也好像是沒有多大分別;要論資歷,都號稱是祖傳的幾十年的老店,誰怕了誰?反正天下文章一大抄,早就不是甚麼新聞了。
別怪取而代之的人沒有道德,世道本來就是這麼競爭的,更何況是有賺頭的行當呢!試想任何一方霸主在稱霸之前,必有另一舊霸主存在,大家不都是這麼爭來奪去的麼。想防止被人取而代之必須有難以跨越的門檻,譬如技術領先、通路占據、關鍵零組件的把持等;總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制度

維基百科說:「制度(Institution),或稱為建制,是社會科學裡面的概念。在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理解下,制度泛指以規則或運作模式,規範個體行動的一種社會結構。這些規則蘊含著社會的價值,其運行表彰著一個社會的秩序。」。ㄧ般說來,人們建立制度以維護想要保存的事物,譬如封建制度、科舉制度等。
如果制度是用來維護政權的,將忽略民意。政權的維護通常需要用高壓的手段,以統一政府的論調,並鉗制人民的思想。所謂民意即人民的思想,民意的高張與政權的維護(集權)基本上是難並存的,所以韓非子在《五蠧》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王以文學取;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也。」。
如果制度是用來維護秩序的,將忽略新價值。秩序非常重要,是社會運作的基石,所以周公早在三千年前即已制禮作樂以區別社會階級及規範行為準則。西周因其制度的設立得以安定近三百年。進入春秋、戰國以後,禮樂的影響力日漸衰微,社會也日漸動盪,可是各種新思想及新價值觀卻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著,史稱「百鳥爭鳴,百花開放。」;可見得制度衰微了才是新價值萌發的溫床。
歷史證明,解決制度所產生的問題好像只有建立另ㄧ個新制度來匡正,可是卻沒有ㄧ個制度是完美的、恒久的,所以黎民百姓總是在各種制度間試煉著,而文學上美其名曰朝代興替,政治學上美其名曰行法治、社會學上美其名曰善良風俗的維護。孟子離婁上篇提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就算制度是無可避免的善吧,有時候光有制度還是不夠的,還需當權者的妥善施行,才得以發揮其功效。

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閒著也是閒著

李涉〈登山〉:「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工商社會的生活步調固然繁忙,但是總是還有些空閒的時候,話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那麼你在空閒時候做些甚麼了呢?是發發呆、看看電視、找人打打屁、滑滑手機,除此之外還有甚麼比較有意義的事呢?
「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據說這是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用來勉勵大家讀書的話。或許你的心地善良,或許你保養得宜,十天半個月的還看不出面目可憎來,但是時光飛逝快樂青春轉眼過,是不是你已經一年半載未曾看過書了呢?工作繁忙或許是你的理由,其實找本書翻翻的時間還是有的,偶而妝扮一下閣下的面目吧,說不定對業務有幫住喔。
從小學開始到高中畢業,寫作是必然的功課,可是之後呢?或許曾經被迫寫了些甚麼,可是有自動寫的嗎?其實寫作真的是個好消遣,怎麼說也比較有成就感不是嗎?或許有人說那不是我的專長,也找不出時間來;其實沒有人天生會寫作的,等你慢慢寫出心得來,時間會來找你的。
就算你實在不喜歡讀書,不喜歡寫作,那麼培養第二專長總可以吧。這年頭聽說沒有第二專長是很危險的,為了你的職業生涯,為了你的家庭,怎麼能不努力呢?至於第二專長該是些甚麼就要看你的興趣與能力,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的,給自己套雙小鞋。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佛塔很是神聖的吧,可是蓮華經的方便品卻說可以把它當作童子戲,聚聚沙就可以了。話說身外無佛,求佛只有修行一條路,所以如果你想聚沙成塔,那便是佛塔了,因為你已有求佛的心。修身養性也是儒家的修為,如果你不信佛的話。還有,閒著也是閒著千萬別打孩子,那已經是犯法的了。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躊躇

中國字的文意有時有些複雜,「躊躇」是另外一個例子。比如說 唐·白居易《長恨歌》:「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在這裡的躊躇有人說是徘徊不進的意思,我覺得是遲疑的意思比較貼切些;類似的用法還有魯迅的《彷徨祝福》:「我在極短期的躊躕中,想,這裏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卻疑惑了。」。
躊躕好像也可以作「反覆思量」解,例如《全元散曲‧醉花陰‧秋懷》:「酒醒後細躊躕,一寸柔腸千萬縷。」。有時候,躊躕也有「忐忑不安」的意思,如 清·孔尚任《桃花扇‧移防》:「局已變,勢難支,躊躕中夜少眠時。」。
最奇怪的是躊躕竟然還是從容自得的意思,這與忐忑不安的意思豈不是完全相反的麼?這樣的例子有《莊子‧外物》:「聖人躊躇以興事。」,以及《莊子·養生主》:“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這裡的「躊躇滿志」還是大家會用的成語啊。
為甚麼躊躇會有那麼多種意思,甚至於是語意相反的用法呢?我覺得躊躇只是表示一種姿態,比如說是踱著小方步吧,那麼踱著小方步的應該是甚麼意思呢?這應該看這位踱著小方步的人此時正在想著甚麼了,他可以是遲疑不決的,可以是反覆思量的,或者是忐忑不安的,甚至於是從容自得的啦。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拿捏

中國字的文意有時有些複雜,譬如說「拿捏」吧,好像就有很多種意思,像是《西游記》第四三回:“他又在我海內遇著你的差人,奪了請帖,徑入水晶宮,拿捏我父子們,有結連妖邪、搶奪人口之罪。”。這裡的「拿捏」依漢語網的解釋是「要挾刁難」的意思,說此話的人通常是被動的被拿捏著的,可能是受制於某些因素吧,充滿了憤恨卻又無從聲張的樣子。
另外像是《紅樓夢》第八四回:“ 寳玉 答應了個是,只得拿捏著,慢慢的退出。”。這裡的「拿捏」依漢語網的解釋是故作姿態的意思,可是能作出甚麼樣的姿態呢?說此話的人通常是主動拿捏著的狀態,只是可能拿捏不出個甚麼主意來,仍在躊躇著吧,套句台語是「頭殼抱著燒」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意思。
通常「拿捏」作「把握;掌握」解,比如常說拿捏分寸,而事情的成敗好像就在這該拿捏的分寸裡,拿捏太過或者拿捏不足都是敗筆。譬如股市,行情分秒必爭,拿捏得準時機出手的便是行家,而拿捏失手的只好住套房囉;如果住不慣套房的,只好認賠殺出;如果想加碼攤平,則可能越套越深,那就不是住套房而是住豪宅了。
我覺得拿捏通常是指適度控制的意思,應不難理解的;可是如何拿捏就頗費周章了,台灣有句俗語:「捏著怕弄死,拿著怕飛走。」,那麼該拿或該捏就很費神了。如果拿捏著的不是甚麼重要的事,比如作菜的調味,多拿捏幾回大概就可以拿捏得準了;可是如果拿捏著的是珍貴的甚至是唯一的,那可就忐忑不安了,譬如說你的掌上明珠或者單傳獨子,那該如何拿捏呢?

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空間

工商社會工作繁忙,常聽人訴苦時間不夠用,經常被逼加班沒日沒夜的;可是較少聽人訴苦空間不夠用的,那麼空間真的夠用了嗎?都市土地寸土寸金,能營造的生活空間相當有限,就算是那好額人住豪宅的頂多大概就百來坪吧,更別提那住鴿子籠的,每房ㄧ桌ㄧ床ㄧ櫃大概就這樣子了。
每個人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一輩子不滿百歲,在這方面上帝是很公平的,不論你是聖賢公卿還是平庸愚劣;可是空間的享受就很不一樣了,有住庭園的,有擠公寓的,其間差別難以道里計了;於是假日裡一堆人擠進公園裡,分享那都市僅剩的空間;如果還不滿足的能怎麼辦呢?去郊外囉。
時間要好好運用,那空間呢?近來裝潢業頗發達的,因為好不容易弄到的鴿子籠如果不能好好運用(多些收納空間)的話,塞不下所有家當(雖然還不是很多),只好硬著頭皮花上百來萬裝潢的,好像也只是一般行情啦,而用的材料還只是一般的貼皮的木心板而已。有錢人當然不一樣啦,實木加上石材,還要仿大自然的情境創造些意象呢。
說是上帝在空間的分配上很不公平,其實有些地方還是公平的,你相信嗎?譬如說心靈空間吧,管你是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應該差不多吧,甚至於窮人的心靈空間還比富人的純潔ㄧ些呢。再譬如說想像空間吧,你能怎麼想像便怎麼想像,不用怕納不起稅也不擔心別人來搶,儘管發揮得了,如果你還行的話。

謹小慎微

《官場現形記》第五六回:「可巧撫臺是個守舊人,有點糊裡糊塗的,而且一向是謹小慎微。」。官場現形記的描述通常都是生動而露骨的,意思是說社會裡應有一群人守舊的人就是那種謹小慎微的習性的;然而一個謹小慎微的人,為甚麼又是有點糊裡糊塗的呢?其實就是因為有點糊裡糊塗的,容易犯錯,所以就格外的謹小慎微啦。
西諺有云: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中文翻作魔鬼藏在細節裡,意思是說不顧細節的話終會醞釀成大禍事。這句話在品質保證的領域應是耳熟而詳的,因為品質保證就是希望維持生產線的品質穩定;生產線必然是源源不斷的,一個小錯誤會不停的複製到每個產品的相同製程裡,那麼受影響的就是整批了。還有,一個小零件可能影響產品的整體功能,這是否也代表整批產品都遭殃了呢?
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敬小慎微與謹小慎微的意思是互通的,只是我有些懷疑聖人為甚麼是敬小慎微的;如果是個一般的臣工,怕做錯事是很容易理解的,尤其是那些執行固定業務的人;可是這些事不會是聖人的工作吧,一個執行例行工作的人怎麼可能成為聖人呢?話說做大事的人通常是不拘小節的,比如《後漢書·虞延傳》:“性敦樸,不拘小節。”。
《禮記‧聘義》:「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這意思是說該是甚麼就是甚麼,無需隱藏的,通常有大才幹的人就算不拘小節也不會被人詬病的是吧;那麼為人處事是否該謹小慎微呢?如果你從事例行性工作的人,大家都會認為你是駕輕就熟,本不應該犯錯的;可是如果你是個開創的人,老怕犯錯那豈不是綁手綁腳的邁不開大步去嘗試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