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風調雨順

《舊唐書.卷五一.后妃傳上.賢妃徐氏傳》:「自貞觀以來,二十有二載,風調雨順,年登歲稔,人無水旱之弊,國無饑謹之災。」。台灣有很多媽祖廟(天后宮),我們常在廟裡看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對聯,這代表老百姓心目中的太平歲月;可是自從全球天氣型態改變了以後,好像越來越不可求了。
中時電子報說:「根據中央氣象局最新觀測,從現在到63日前,都看不到梅雨滯留鋒面,將創下史上梅雨最晚來的紀錄,且不排除是「空梅」,讓目前已拉警報的水情雪上加霜。」。台灣是個海島,按理說降雨量應該是很豐沛的,雖說山高水急,雨水總是勁流入海的,可是水庫也蓋了不少啦,或者說能蓋的都蓋上了,為甚麼還是鬧水荒了呢?這有兩種原因,首先是水土保持不良,水庫淤積了;其次是浪費習性難改,好像雨水再多也不怎麼夠用。
由於經常發生春雨、梅雨皆不足的情形,看來只得寄望於颱風了;可是颱風更是經常帶來災害的,所以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如果颱風只是輕輕掃過,可能真的是天降甘霖萬事迪吉;可是如果颱風一旦真的登陸了,好像丟了幾條人命已屬輕微,弄不好淹了大水或者弄成土石流的,集體滅村的慘劇也曾發生過,實在是要不得的;可是缺水正荒,盼雨成癡的能怎麼辦呢?
話說從頭,全球天氣型態為何改變了呢?據說是氣候暖化的後果,也就是所謂的溫室氣體效應。說到溫室氣體的排放,台灣應該也是難辭其咎的,尤其是在火力發電這一塊。可是天氣熱不吹冷氣當然受不了,工業發展更是需要用電,火力發電太髒而重啟核電又有顧慮,看來真是難解了。
大氣汙染似乎是文明世界的共業,需要全球各國共同努力才能解決它;可是各國對大氣汙染的忍受度是不一樣的,在問題被徹底解決前,需先自求多福,才不至於最先蒙難。比如說各國在水源的取得、保存與浪費的程度是不ㄧ樣的,而有些是可以自行克服的,尤其是在節約用水、用電這方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