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話說孔夫子還真是厲害,竟然把音樂與味覺串連到一塊兒了,原來《韶》樂竟然是飄著肉味的,而且竟然還勝似真肉呢。那些賣香雞排的、串燒的或許可以套用這個梗,以聖人代言的效果應該不會錯的吧,只是這個《韶》樂該上哪兒找去呢?能Google得到嗎?
據說宋徽宗時期,畫家要進入畫院,必須經過考試。畫院的考試按題材分六科,並摘取古人詩句為題,由宋徽宗親自主考、評畫。有一回的考題是「踏花歸去馬蹄香」,那麼這個「香」該如何在靜態的畫裡表達呢?最後中選的畫是一匹駿馬緩步而行,幾隻蝴蝶或前或後地飄舞著,著力於追逐馬蹄。馬蹄和蝴蝶,竟然巧妙地表現了這奇特的嗅覺。
南宋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愁滋味既不是味覺也不是嗅覺,勉強稱作感覺好了。我說這個辛棄疾不止少年時不識愁滋味,在識盡愁滋味之後怎麼還是無法說個明白呢?只得託詞「天涼好個秋」哪。
如果你喜歡上了甚麼,那麼到底是喜歡上哪種味道呢?在物理學上有質能互換的現象,而味道似乎也有味覺、嗅覺與感覺互換的作用。據說有一種叫做費洛蒙的,原本只是嗅覺上的玩意兒,但是竟然可以化作無盡的感覺,好像就是那種叫做相思的。這般神奇的作用與孔夫子聞《韶》後可以不知肉味的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