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別人的醍醐可能是你的毒藥

唐·顧況《行路難》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醍醐,從牛奶中精煉出來的乳酪,氣味清涼,古代以此為人間極品,佛教比喻為最高妙的佛法或智慧。那麼能得醍醐灌頂的應是很幸福的事吧;可是如果你的體質不適應,或者你的現況不適合,未必皆作如是解。
譬如有人向來行事急躁,經名師指點凡事應三思而後行,此人服膺後變得成熟穩健多了,那麼三思而後行應是常人行事當奉行的準則囉。可是如果你本是個遲疑的人,凡事皆已斟酌再三,如果再來個三思而後行會不會想太多了呢?說穿了,你可能本就缺乏決斷的魄力,想越多只會更加退縮,原本還算可以信任的人、事、物,多想幾回就越發不可信了,而難得的良機恐已在躊躇中流失了。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大概就是那種凡事斟酌再三的人,所以孔子說再多想ㄧ回就可以了。可是如果你是個粗心大意的人,再想ㄧ回真的就可以了嗎?恐怕經常被罵要多用點兒心思了吧。為人處世好像真的很難,難怪台諺說:「苦瓜皮粗,削了皮挨罵;瓠瓜皮(比苦瓜)細,不削皮也挨罵。」。
《論語·為政》:「“子遊問孝”、“子夏問孝”(而答案不相同,)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可見得故事的答案不會是ㄧ成不變的,如果不能衡量自身的狀況,那麼盡信書的真的會不如無書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