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無心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經典名句:〝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似乎道出了很多人不敢言的心聲,而「雲無心以出岫」更是千古傳唱的名句,充滿了無拘無束的無限自在感,成了高唱(或者低吟)歸去來兮者的心情期盼的最佳寫造。
雲淡風輕,當然可以無心了,但是人也可以這麼放任地無心嗎?明.湯顯祖《南柯記.第八齣》:「似蟻人中不可尋,觀音講下遇知音。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是的,人好像也可以放任地無心吧,但只限於不期然的收穫,這樣的無心好像是突然降臨的遲來喜悅,趕走了若干不悅。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三十一回:“他既不知,也難譴責,此乃無心之過也。”。講到無心之過通常予以寬待,如果沒有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的話;可是萬一把樓子桶大了,還是應該負責的。依法律言,過失傷害罪依然有刑期的,還是必須盡那該盡的注意,尤其是那專業的人。
無心的極致應該算是心死吧,就是拋開一切的那種,或者是佛家所說的四大皆空,心如晨嵐般空靈逍遙。可是莊子在《莊子·田子方》卻說:“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如果你已然出世,當然可以徹底放空囉,可是如果你依然貪食人間煙火,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無為

維基百科說:『無為指經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是中國先秦時期道家思想術語。根據處理問題不同,「無為」的態度即可用於政治的政策方針,政府無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於修心養性。』。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理想,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在古代政治思想是不能亂喊的,而現代人已無思想的限制,該如何看待老莊的治術呢?
所謂有為的思考是甚麼呢?簡單的說有二,首先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則),即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自然無為。其次是崇尚人道(人事規範),即人類活動應與天道般自然無為。也就是說人類的行為不能違反自然的法則,即便是人為的人事規範也要盡量順應天道。既然是一種思考就是希望大家都遵行這樣的思想與行為模式。
大家最常問的問題是無為代表無須作為嗎?其實只是盡量減少干預使其順應自然發展的意思。比如孔子提倡因材施教,依據受教者不同的資質,而給予不同的教導內容及方式,其實也就是順勢而為的體現。雕刻行家說高明的雕刻(巧雕)是把石材原有的韻味發掘出來,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思強加到石材上。
與無為而治相反的是上個世紀的大政府學說,維基百科說:『大政府的意思是說政府以其徵收社會資源之多與主導社會發展之鉅可以號稱為「大」,這一點和古時候政府管得愈少愈好的情形正好相反。凱因斯學派提出「政府干預理論」,認為市場機制即使可以充分發揮,還是會因為公共財、外部性等因素而出現市場失靈的現象,因此政府必須積極介入,以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來加以干預經濟。』,到目前仍然偶而會出現凱因斯學派的論述,但是歷經百年的試煉,大政府確實能夠解決很多問題,但好想也製造出更多問題來。
有人說政治像鐘擺,而「無為而治」與「大政府」好比是擺幅的兩側,以現代的說法是極左與極右。歷來各種治術好像都可以在政治鐘擺的擺幅上找到適當的位置,也就是說日光下無新事,新的理論可以在歷史上找得到類似的影子。

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預期心理

維基百科說:「展望理論,是一個行為經濟學的理論,這個理論的假設之一是,每個人基於初始狀況的不同,對風險會有不同的態度。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選擇,取決於結果與展望(預期、設想)的差距而非單單結果本身。」。不是經濟學界的人對展望理論當然不熟悉,如果換成預期心理大概就能明白了。
最簡單的例子,每逢佳節或颱風將至,菜價便會預先飆漲一番,其實真正到了那天供應可能依舊充足的,但是民眾居於預期心理,總是會預先搶購一番。如果你問買菜的媽媽們為何如此衝動呀?她們或許會回答你到時候買不到該怎麼辦呢?就為了這個預期心理平白被菜蟲們啃了一回。
這陣子鬧新冠疫情,世界各地都陸續發生搶購物資的風潮,而各國政府皆疾呼物資充足無須搶購,但仍然無法阻擋群眾的預期心理,到處依然亂象叢生。預期心理最嚴重的莫過於股市了,一有風吹草動必然引起一陣騷動,搶買搶賣之聲不絕於耳;其實股民的預期心理是股市作手的最愛,沒了它就很難興風作浪了。
都說少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居於預期心理應當炙手可熱的吧,可是你卻很難感受到這樣的期待。就算是血氣方剛的青年好了,身強力壯的,應該是當紅的炸子雞吧,但是他們的行情依然低迷。按理說未來行情可期的應該能喚起大眾的預期心理呀,這些用人的老闆們到底怎麼了?還有,別人對你或許不夠了解,自己對自己也沒有預期心理嗎?

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恰到好處

《清稗類鈔.飲食類.邱子明嗜工夫茶》「過生則嫩,過熟則老,必如初寫《黃庭》,恰到好處。」。據《黃庭內景玉經》卷上樑丘子注:“黃者中央之色,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黃庭》乃道家的重要經典,可是,為什麼喜歡泡工夫茶的會扯上《黃庭》經呢?說實在話不甚明瞭,或許這麼說比較有學問吧;不過原文的「過生則嫩,過熟則老,」已然表明了泡工夫茶的所謂「恰到好處」的真義了。
漢.王符《潛夫論.交際》:「內偏頗於妻子,外僭惑於知友。」,偏頗本是尋常人易患的毛病,而「恰到好處」正好是治療偏頗的對症之藥了。只是,這「恰到好處」應是主觀的,如果你說是「恰到好處」,別人卻說差多了,而這些你都要往心裏去,那豈不是要氣死了麼?所以自由世界大家皆可言「恰到好處」,但不要過度去批評別人的「恰到好處」得了。
如今是商業時代,凡事凡物都可待價而沽,只是這價格該如何訂定呢?俗話說「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按照契約訂定的精神,雙方議定清楚且同意的便可算數。可是如果是公開販售的訂價呢?依照市場的定義,價格是浮動的,只要買方覺得還可以買而賣方覺得有錢賺,那便「恰到好處」了。
梁實秋《鳥》:〝鳥的身軀都是玲瓏飽滿的,細瘦而不乾癟,豐腴而不臃腫,真是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肥那樣地穠纖合度,跳盪得那樣輕靈,腳上像是有彈簧。〞,這篇算是文人筆下的「恰到好處」吧。那麼你自己屬意的「恰到好處」何在呢?都說環肥燕瘦各有人喜愛,那就要問你自己了。

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歲月的效應

你有沒有覺得擺上櫃上等待客戶光顧的鞋子總是比較光鮮亮麗,而腳上那一雙穿了一陣子的舊鞋就沒那麼稱頭了呢?昔日你選上它時,應該也是當時的最愛吧,怎麼過些日子就這麼不上心了呢?其實這雙舊鞋應是最了解最體貼你的啊,怎麼就見異思遷了呢?
鞋子穿久了會變舊,衣服穿久了會走樣,應該都是歲月造成的,而「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不是我們可以改變的。如果你偶而照照鏡子,或許會驚覺臉上有些改變,比如說法令紋越來越長了,看起來更嚴肅了。再比如說耳朵也越來越長了,好像有人天天招呼它,其實這些都是歲月在拉扯的。
如果你喜歡釀酒,當然知道釀酒最需要時間醞釀,急不來的;如果你耐不住性子天天打開來瞧瞧,怕要變成醋了。如果你喜歡吃水果,應該也知道有些水果在樹上黃的最對味,而有些水果需要後熟,是否在樹上黃就沒那麼重要了。還有水果的成熟度需要恰好,歲月照拂多了或少了多不成。
有些人相處越久感情越佳,但一般人好像日子久了感情就走樣了,同樣的歲月難道是老天爺獨厚了誰嗎?其實老天爺很忙,才顧不得你們這些芝麻蒜皮小事,而這些都是歲月管的。歲月最喜歡別人孝敬了,人際相處如果懂得相互尊敬或許就能獲得歲月的青睞哦。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繁瑣

魯迅 《書信集·致韋素園》:“此間百事須自己經營,繁瑣極了,無暇思索。”。是的,繁瑣最耗人心力了,一干百髮與皺紋都是這麼耗出來的;可是世上的事務偏多繁瑣,究竟是為了甚麼呢?簡化一些不好嗎?還是說那是為了增加門檻以禁絕閒雜人等的呢?
《禮記.儒行》:「禮節者,仁之貌也。」。儒家向來注重禮節,作為規範社會行為的重要手段;可是如果後人忘卻精髓而徒剩儀式,那就是讓人詬病的繁文縟節了。世人都說儒生很酸,或許就是這麼來的。《國語.楚語下》:「禮節之宜,威儀之則。」。朝廷更需要注重禮節,因為那是維護權威的手段,震懾百姓用的。
維基百科說:「品質保證主要目的在於確保產品在既定時程與預算下,能圓滿達成預期品質水準與可靠度目標,並為建立後續可行品質管制方案鋪路,以維持產品由製造至使用壽限之間的品質與可靠度。」。品質保證在產業界非常重要,可是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必然感受到其間的繁瑣,可是唯有不避繁瑣才能保證整個生產過程的確實執行,才有保證的信力可言。
我們無聊的時候會想找些遊戲解悶,如果遊戲過於簡單,三兩下就沒有搞頭了,需要再找些更困難的。所謂困難必然是細節繁多使人摸不著頭緒,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摸索,而解決無聊本來就是要殺掉那些無聊的時間,因此你不會埋怨這遊戲太過繁瑣了,那麼可不可以說繁瑣也是無聊的解方呢?

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階級

維基百科說:在很多歷史或政治中引用的「階級」意指「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財富、勞動形式、生活方式、或其他社會、經濟、或文化因素等,不同意識形態的多個社會性群體」。有人說階級是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制度及思想,那麼自由民主的現代還有階級的存在嗎?
維基百科還說:「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印度雖然已是自由民主的國家,但其僵化的階級制度依然是名亡而實存,伴隨產生的不平等事件時有所聞,仍然是印度社會落後的毒瘤。
印度社會有殘存的種姓階級制度,那麼自由民主的國內還有階級的存在嗎?答案是存在於軍中,軍隊為了貫徹命令的執行,依然保留著鮮明的階級制度,即低階的官兵必須服從高階官兵的指揮。這種階級制度在法律上稱為「特別權力關係」,意指為了公法上的特別的目的,在必要的範圍內,在當事人之間形成的權力關係,即一方取得支配另一方的權能,而另一方負有服從的義務的關係。
其實除了軍中的階級,社會上還是普遍存在著看不見的階級,譬如富人與窮人間的壁壘分明、男女就業的不公平待遇、新貴與新貧的產生等。有階級存在其實未必可怕,可怕的是階級間缺乏提升的管道,譬如印度的種姓階級制度是永世不得翻身的,譬如男女就業待遇的不平等,還有與貧富差距的懸殊都是難以解決的,。如果努力就能得到提升的話,階級反而成為努力過後的成果保障。

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人生舞台


舞台原指為演員表演所提供的空間,一般也指進行某種活動的場所。其實進行任何活動或工作都需要一個方便運作的空間,也可以泛稱為舞台。人生在世本是需要活動以彰顯存在的意義,所以需要一個人生舞台,那麼人生舞台是如何肇始與運作的呢?
《禮記. 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所以克紹箕裘比喻能繼承父業。講到父業,有些人天生好命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其父業完備而宏偉,當然值得繼承啦。而且不論家學淵源、人脈、營運場所,甚至相關人才皆已齊備,可以說是只要守業有成就算是成功的人生了。
如果是一般眾生,其父業可能只是販夫走卒或者辛苦農戶,而且本錢微薄比如僅有些許家當或薄田,那麼還值得繼承父業嗎?俗話說窮者愈窮而富者愈富,就是指資源的掌握不均,如此繼承父業怕要窮一輩子了。有些人為了遵守孝道或許就這麼繼承了,可是現代人多半不會這麼想,甚至於父母也會鼓勵孩子出去闖盪的。
沒有任何依恃而獨立興起家業的叫做白手起家,那麼白手起家很難嗎?如果人人都能白手起家,如此一來,人人的孩子都可以含著金湯匙出生了。幸好現代的教育普及,可以憑教育學得一技之長。既然一技之長是由教育得來的,選擇系所就很重要了,不然別人畢了業成了當紅炸子雞,而有人畢業了可能乏人問津喔。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業證書只是進入行業的敲門磚,專精的技術通常需要做中學做中領悟,用心且持續的自然深厚些,開竅的有慧根的當然更好啦。還有,創業需要條件,而且倍嘗艱辛,沒機會的話當個夥計其實也不賴,人生舞台雖然比當老闆的小,但敬業樂群或許日子會快活的多。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無明

維基百科說:「無明,又作無明支,佛教術語,是煩惱的別稱,為明的相反詞;為十二因緣之首,一切苦之根本。因對法界不如實知見,所以造作顛倒之行為;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簡單的說,「無明」就是不知道,即因為不知道所產生的愚昧行為。
佛家的道理一般人不怎麼熟悉,換成儒家的說法好了。《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為何要這麼告誡子路呢?或許這是針對子路的個性而特別告誡的;不過不懂裝懂好像也是一般人常犯的錯誤行為哦。如果裝懂的只是無傷大雅的小事,頂多只是打屁打過頭有損顏面罷了;如果是國家大事,那就危險了。
如果只是不懂裝懂,當遇上了行家便會自知理虧,最怕的還是不知進退而自以為是的了。如果這自以為是的人只是個升斗小民,受害的是自己,最多是害其家人;如果居上位依然自以為是的話就要危害整個團體了;如果為政而自以為是,那就是國家的不幸了。
《大戴禮記.保傅》:「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是的,方向錯誤的只會越差越遠,解決之道唯有從新調整方向以便找著正路。不過一般人好像很難從善如流,通常以一謊圓另一謊、以一錯蓋前錯,那就只好硬爬過牆了,如有因此而有損傷的話,也只能自負了。

2020年4月17日 星期五

私心


《紅樓夢.第三四回》:「那焙茗也要私心窺度,一半據實,竟認準是他說的。」。教育百科的解釋:「私心是為自己打算的念頭。」。如果私心是為自己打算的念頭,那麼與私心相對的該是甚麼呢?漢 荀悅《漢紀·惠帝紀》:“厲其公義,塞其私心。”。是的,公義就是私心的相對面,也就是為公義打算的念頭。
西學東漸,現代人講話注重邏輯性,私心與公益若換成邏輯性的話語就成為主觀與客觀了。維基百科說:「主觀性指以主體自身的需求為基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傾向,它是個體可以擁有的觀點,經驗,意識,精神,感受,欲望或信念的屬性。」。人非聖賢,主觀意識是普遍存在的。
維基百科還說:「本位主義,指在處理單位與部門,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時只顧自己或者內團體,而不顧整體利益的,對別部、別地、別人漠不關心的思想作風或行為態度和心理狀態。」。這是由個人擴展到單位與部門的結果,由於私心、主觀意識、本位主義都是為自己打算的念頭,其成因與後果大致是可以類推的。
私心那麼糟糕,那麼應該杜絕嗎?可能杜絕嗎?《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二十四集:「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都講的這麼徹底了應該是杜絕不了的了。可是如果在私心與公益找著平衡點或許就能相安無事了,比如說父母總是特別照顧自己的子女是私心,而不妨礙別人照顧其子女是公益;如果也能兼顧別人的子女那就更完善了。(禮運大同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稀罕

《紅樓夢.第八一回》:「就是做得幾句詩詞,也並不怎麼樣,有什麼稀罕處。」。如果照字面解釋,稀罕是稀奇罕有的意思。但中國字詞常不是字面上的意思,或說是難得的、珍貴的,有看重、在乎之意。比如說小孩子的慣用詞:「誰稀罕你啊」,其實會這麼說的,通常還是有些稀罕的啦。
台灣早期不產蘋果,市面上的蘋果都是舶來品,即所謂的五爪蘋果,聞起來香香的吃起來鬆鬆的那種。舶來品當然稀罕啦,除非探病、拜訪啊甚麼的,尋常人等根本吃不起。但時來運轉,五爪蘋果已經喊到一顆十元仍乏人問津(,不如土生土長的地瓜好吃),再不濟也要富士蘋果嘛,如今梨山的蜜蘋果才算稀罕啦。
都說物以稀為貴,因為得不到嘛,唯有擁有時才能仔細品味。其實真正擁有時也未必能夠分出高下,所以有人說失去時才知道珍貴。說穿了,稀罕是種主觀價值,越不便得到的越想得到。《紅樓夢.第四四回》說:〝賈璉見了平兒,越發顧不得了,所謂『妻不如妾,妾不如偷』〞。更好玩的是後人還給接了一句「偷不如偷不著」。
物以稀為貴,那麼人呢?都說人多勢眾,孤單的稀罕的一個人好像不是甚麼好事,最容易遭到排擠了。《西遊記·第七○回》:「誠然是:自古紅顏多薄命,懨懨無語對東風。」,照說紅顏應該得到英雄的青睞的,為何薄命呀?,因為必然遭受到妒忌的同伴們的排擠呀。

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半調子


百度百科說:「半調子有的地方意思是指這人說話做事不太講究方式方法,說話不經過大腦,經常說話語出驚人。 也有個地方是指不是純正的,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那種,沒有達到精純的程度!」。再補充一個意思,半調子也指沒有進入狀況的人或事。
到底有沒有進入狀況應該有個標準比較公平,偏偏這些標準通常是不存在的,於是被世俗看不順眼的都有可能被批評為半調子了。比如說印象畫派草創時就是傳統畫家眼中的半調子,也就是說太前衛的在還沒有流行前都算半調子。至於究竟是前衛還是不到家,通常也是自由心證各說各話的。
人沒有生下來就是個成人的,必須由純真的嬰兒、好動的幼兒、調皮的小屁孩、不拘的青少年逐漸長大成為獨立成熟的大人,而在成熟之前或許就是所謂的半調子了。曾經是個小屁孩、不拘的青少年或許不是問題,一直是個小屁孩、不拘的青少年才會是個問題,那種成熟不了的人。
以此類推,人為的製品除外,所有天然的美好事物都有成長的階段,都經歷過半調子的時期,但是所有的成功者都不再是個半調子的。所以孟子在《盡心章句上·第二十九節》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意思是及泉的才會是口井,謹以此與半調子們勉勵。

2020年4月14日 星期二

搞定

有些人怕無聊,或者根本就是無聊,三不五時就想搞點東西玩玩,比如說玩點兒烹飪啊、插花啊、園藝啊、雕刻啊甚麼的。依照讀書人的說法,這些都叫雕蟲小技,不能成大功立大業的,甚至不足以安生立命,唯有考取功名才是正經。很不幸的,如今已無功名可以考取啦,那麼這些雕蟲小技還玩不玩呢?
如果你不認同別人的作為,或許脫口而出「搞什麼鬼啊!」,須知人鬼殊途,哪有那麼容易可以搞上的。其實所謂的鬼或許是自己養出來的,比如說滿肚子的鬼點子(壞水),應該出自於心術不正的人吧,出了那壞腸子應是找不著野鬼的,所以都算是心裡有鬼的囉。
長輩經常告誡晚輩不要胡搞瞎搞,是的,為人處事確實不好胡亂瞎搞;可是有點實驗精神試試新玩意兒不成嗎?只要不違背法律以及善良風俗,萬一發生誤傷還要負責賠償,這樣還不夠踏實嗎?有時候啊新事物、新關係都是搞出來的,誰能料定哪一行才是正途呢?值此文創有理的年代。
人貴有手有腦所以能成萬物之靈,偶而搞些新玩意兒才好鍛鍊手腦的嘛,其實搞東搞西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一直不能搞定。比如說愛迪生搞了好久好久才終於發明了電燈,在此之前若有人揶揄他不務正業、胡搞瞎搞應該被視為正常的吧,可是成功了之後就只能仰慕他了。如果你一輩子都搞不定一件像樣的名堂來,你的人生可能毀了,所以有空實在該多想想如何才能搞定些甚麼。

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都知道「他」是指第三人稱代詞,指你、我以外的第三人,可是「我」指誰很清楚,「你」與「他」如何分別呢?隔壁的老師說通常在場的是「你」,不在場的是「他」。也有人說現下關心者是「你」,不關心者是「他」。其實「你」與「他」的分別實在很模糊,只要不會錯意怎麼弄都行,可是偏偏就有人喜歡顧左右而言他,分明講的就是你。
北齊·杜弼《為東魏檄蜀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是個常用的成語,可是這倒楣的「池魚」究竟是誰呢?一說是為人名,叫「池仲魚」,另一說指宋城門失火,人們取護城河中水滅火,河中的魚因乾渴而死。不管你信的是哪一說,「池魚」是「他」就對了,「他」從來就是這麼被利用的,一切概括承受,向來如此。
有人說:「利他主義是完全無私的關懷別人,及為別人的利益著想,是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的必要條件。利他是直接以別人的利益為目標,與利他主義相對的是自我主義。」。前段才說「他」從來就是被利用的,馬上來個「利他主義」是怎麼回事呢?只因自我主義太狹窄,別人的日子都不好,我怎麼能有好日子過呢?
《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錯」是名詞,指的是磨刀石,也可以做為磨玉用的石頭。這裡的玉隱喻自己,需要靠別人的砥礪(責難)才得以成就。如果它山之石沒有被用來當磨玉用的石頭,它只是它山之石。

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譯文】: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為甚麼說「毋我」係指沒有自私之心呢?因為特別強調「我」時,皆因關乎某些權利與義務的緣故。
通常指對方為「你」,其他人為「他」,那麼對方或其他人可以是任何一個人,唯獨我是明確而無法逃避的,因為我就是我,再無分號了。有些人在有好處時的我十分顯著,可是在沒好處甚至是壞處時的我逐漸模糊,這或許就是孔子想要杜絕的私心了,趨吉避凶乃人之常情,但通常是躲不過的。(所以老子曰:「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有人說人類偉大是因為擁有手與腦,而腦會指使手做出很多手勢,說「我」時通常以大拇指指向自己,說「你」、「他」時就用食指指著別人。為什麼「我」用大拇指表示呢?因為覺得自己比較偉大。指著別人時通常有指責的含意,但別忘了,還有三個指頭指著自己,或許是指天知、地知與我知吧。
我是唯一的,這無庸置疑,可是為甚麼呢?有人說或許平行時空裡還有更多個我,可是現下的時空裡絕對只有一個我了。我是唯一的,擁有獨特的使命,這可能生下來就註定的,也可能是自己半途幡然醒悟時許下的。如果我肯面對這個獨特的使命,我的人生或許是正面的,不然的話,就那個了。

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

《周書.卷五○.異域傳下.突厥傳》:「你能作幾年可汗?」。都知道「你」是第二人稱代詞。亦指對方。可是這第二人稱包含的對象實在太廣了,無以尊稱上位者,故稱皇帝為陛下、稱神祇為祢、稱顯要者為閣下了,不然和一般庶民百姓有何差別呢?
既然對方、對手都普稱為你,應該是差不多的意思吧,其實不然。比如說做生意的人把顧客視為衣食父母,所以很少直呼顧客為你,改稱先生、小姐、帥哥、美女、叔叔、阿姨等以套交情以廣招徠。再比如說老闆怎麼叫屬下的呢?若稱呼你已經很客氣了,不然就直呼為「喂」、「那廝」之類的囉。
佛家說眾生平等,意思是以平常心看待人,不分貴賤親疏。可是在現實世界裡要照顧的層面太多了,所以長者經常告誡我等要看懂別人的臉色以免受罪。浸淫久了,我等亦經常以各種臉色看人,完全融入現實的世界裡,忘了佛家所說的眾生平等的大義了。
忘了佛心佛理總是不好的,可是現實世界就是那樣的,怎麼辦呢?我想或許還有一種變通的辦法,那就是尊重對方。隔壁的小弟忿忿不平地說了:「尊重對方,那麼誰來尊重我呢?」。《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在盛行禮教兩千年的中國,人們應該懂得什麼是禮數的。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知難行易抑或知易行難

孫文學說是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的心理建設,又名「知難行易學說」。可是,古人常說知易行難,譬如《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可是,這兩種說法是完全相反的,是否因為要對應於不同場合的需要呢?人們該如何取捨呢?
《論語·第八章·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古時候民智未開,受教育是貴族的權力,可是政令需要百姓遵從才能發生作用,於是有了折衷的辦法:只告訴百姓簡單易懂的道理,並強調服從的重要性。而現今已是科學掛帥的時代,強調研發與創新才有美好的未來,所以孫文學說提倡知難行易,即開發新知才是科學家的真本事,而重複執行交給工程師、作業員就可以了。
儒家的禮教向來是中華文化的傳統,所以有人說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確實,在論語中告訴了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大道裡,這些道理聰明人一聽就懂了,資質愚鈍的多學幾回也明白了;可是能夠身體力行的有幾人?能夠拳拳服膺的又有幾人?所以古人常說知易行難就是這個緣由吧。
可是,假如正反面皆成立,那就難為老師了;一定要理出個頭緒的話,我覺得可以從價值觀來判斷。也就是說以創新為價值的(知識層面)應屬知難行易的範疇,而以力行為價值的(道德層面)即屬知易行難的領域。如果這個劃分法行得通的話,那麼大夥就不必再傷這個腦筋了。

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說文解字.酉部》:「酷,酒厚味也。」。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酷的本意係指烈酒的味道,如果你不喝酒的話,這味道與酒精差不多的,可能還帶點酒糟的味兒。說了半天你還是難以明白,其實不打緊的,反正你不是喝酒那一掛的。
《韓非子.顯學》:「今上急耕田墾草,以厚民產也,而以上為酷。」,這段話是說今上太急了,耕田墾草以厚民產雖原是好意,但難免被認為殘忍、暴虐了。像這樣的說法還有酷吏、酷刑、酷法等。
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與母湛氏同居。」。酷貧的酷被當副詞用,相當於「甚」、「極」。如:「酷愛」、「酷寒」、「酷似」、「酷像」等。這樣的用法現代人就比較熟悉了,因為比較適用於白話文,而這在文言文裡反而是少見的。
西風東漸,酷也成為英語cool的音譯,意指瀟灑中帶點冷漠的樣子。這樣的用法年輕人很熟悉,而且琅琅上口。不管是人、寵物,還是物品,只要覺得與自己的品味相近的或者是覺得新奇的都可以稱其為酷,如果是舶來品或者是外國來的人那就更酷了。
維基百科說:「次文化的展現多半會顯現在於面對事物的思想、態度、習慣、信仰和生活方式,可以說是一種相對於主流文化的價值、信念,它也是伴隨著主流文化而產生的另一種特殊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次文化到底怎麼發生的,年紀大的人(如父母)很難理解;不過如果想打入年輕人的世界,跟著喊酷就對味了。

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心地

語本《心地觀經》卷八:“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我們說心無惡念之人為心地善良,心很善良這容易理解,可是為何說成心地呢?原來是佛家用語啊(心名為地)。不過這比喻很有創意,先有心思然後才有行為,好比先有土地然後長出萬物。
《壇經·疑問品》:“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都說人死後必有審判,若屬好人將被接引西方或者天堂,若屬壞人那就嘿嘿嘿了。可是到底有沒有作惡由誰紀錄呢?這心地或許就是答案了。俗話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以此類推,凡做過亦留下痕跡囉,不是說壞事做多了的人其心是黑的。
《朱子語類》卷六七:“蓋其心地虛明,所以推得天地萬物之理。”。這樣的說法比較像今日所說的人格吧,在宋朝還沒有西方的人格概念的,不過產生的作用應該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人格高尚才能是非分明、才能行為端正,才能釐清萬事萬物的緣由與發展。
壇經第一品《行由品》:「禪宗六祖 惠能於黃梅得法後,行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心名固然為地,然此心地不是靜止不動的,偶有念頭便像捷克的魔豆般,隔天它就會長大到天上去了。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順理成章

《朱子全書》:「文者,順理而成章之謂。」,有人指寫文章或做事情順著條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種情況自然產生某種結果。也有人解釋為順著條理自成章法。比喻言行皆自然而然,合乎情理。可是朱子是理學宗師,理學家對理字的要求另有一番道理的,會不會是依循理學的要求才能成章法呢?
通常講「順理成章」有「水到渠成」的意思,所以各家皆有自然產生結果的說法,問題出在這「理」到底是誰家的,依了誰家的理才能成章法呢?按說,這「理」通常有三重,所謂天理、地理與人理。如果講的是天理,管誰當家應該都一樣,不然天理難容;如果講的是地理,因地制宜的才有意思嘛;如果講的是人理,那是誰當家的就他說了才算數囉。
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同樣又是這個理字,而「理」依然有三重,所謂天理、地理與人理。意思是說當家的不好違背天理,如果你依天理而行,自然不好對付;如果你依地理而行,考量地方形勢也不好計較;如果你沾不上天理也搭不上地理,還要與當家的爭辯人理,那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了。
俗話還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接下來通常接著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了。這清官好像不怎麼明白「理」有三重,所謂天理、地理與人理。同樣的道理:天理優先、地理難違,人理嘛就看誰當家了。剛結婚時看誰佔優勢就算誰當家,或者誰賺的錢多誰當家,至於年老了嘛,管得住對方腸胃的肯定是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