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都知道「他」是指第三人稱代詞,指你、我以外的第三人,可是「我」指誰很清楚,「你」與「他」如何分別呢?隔壁的老師說通常在場的是「你」,不在場的是「他」。也有人說現下關心者是「你」,不關心者是「他」。其實「你」與「他」的分別實在很模糊,只要不會錯意怎麼弄都行,可是偏偏就有人喜歡顧左右而言他,分明講的就是你。
北齊·杜弼《為東魏檄蜀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是個常用的成語,可是這倒楣的「池魚」究竟是誰呢?一說是為人名,叫「池仲魚」,另一說指宋城門失火,人們取護城河中水滅火,河中的魚因乾渴而死。不管你信的是哪一說,「池魚」是「他」就對了,「他」從來就是這麼被利用的,一切概括承受,向來如此。
有人說:「利他主義是完全無私的關懷別人,及為別人的利益著想,是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的必要條件。利他是直接以別人的利益為目標,與利他主義相對的是自我主義。」。前段才說「他」從來就是被利用的,馬上來個「利他主義」是怎麼回事呢?只因自我主義太狹窄,別人的日子都不好,我怎麼能有好日子過呢?
《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錯」是名詞,指的是磨刀石,也可以做為磨玉用的石頭。這裡的玉隱喻自己,需要靠別人的砥礪(責難)才得以成就。如果它山之石沒有被用來當磨玉用的石頭,它只是它山之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