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遲鈍

宋 俞文豹 《吹劍錄》:「 文豹 謂士大夫與其敏給也寧遲鈍。」。宋朝離今約八百至一千年,其思想行為等與今當然有段差距,據此文字推測當時的士大夫流行遲鈍而受西方影響頗深的清朝好像已經演變為才思敏捷了,那麼現代人該採何種生活態度呢?

《舊唐書宣帝記》南朝梁 蕭統《靖節先生傳序》:「聖人韜光,賢人遁世。」。南北朝距今一千五百年,這表示宋朝以前差不多也是流行遲鈍的,為什麼會這樣呢?或許這是受到禮教社會的內斂行為的影響,或者是受到晉朝清談文化的影響吧。當時的文人流行隱居,讓朝廷發覺是位德重的隱士然後被發掘重用。

有一陣子市面上流行硬木傢俱,所謂硬木是指木材的密度較高及較硬實。同樣是樹木,為什麼硬木的密度會較高呢?究其原因是堅硬的木材必然生長緩慢,而長得特別慢當然格外細密囉。同理可知,遲鈍的人其心思較為細密,想得更為周全些,犯錯的機率也就大降了。

《老子.第四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教育百科說這是指大的器具非一朝一夕所可完成,後引申以指傑出人才的造就晚於常人。那麼如果你專以敏給程度作為用人的指標,或許就要錯過那些更為傑出的人才了。歷史上所謂的天才常有被人誤認為智商有問題的,大概就是這種緣故的呀。當然啦,也不是所有遲鈍的人都可能是天才,如何識人那是另一門高深的學問啊。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馬馬虎虎

《孽海花.第六回》:「馬馬虎虎逼著朝廷簽定,人不知鬼不覺依然把越南暗送。」。馬馬虎虎是個還算常用的成語,通常形容處事草率隨便的意思。若依台語這是「青青菜菜」唬弄過去的說法,依國語的話大概是指差強人意吧,總之不是上得了檯面的東西啦。可是,馬為(冷兵器時代)兵家衝鋒陷陣的利器,虎為萬獸之王,都不是簡單的東西,還成對的送,堪比進貢的禮品了,怎麼就隨便了呢?

因為不明白就上網查了一下出處,竟然說這是宋朝時期的一則故事:『話說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麽。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裡是什麽,他說是虎,小兒子問他卻說是馬。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爲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詩雖然算不上好詩,但這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什麼樣的故事都有人說,比如秦朝的趙高為了彰顯其權勢,故意在朝堂上逼迫群臣誤指鹿為馬,成了「指鹿為馬」成語的故事背景可是鹿當然不可能是馬,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只是畏於權勢只好附和罷了然者,馬是宋代路面上常見的交通工具,虎是傳說中的深山裡的猛獸,那麼在京城裡把馬當成虎豈不荒唐,而且在京城裡應該也見不著老虎的呀你說這麼荒誕不經的故事還能流傳得開來,那麼宋人是有多笨的啊?

《荀子·大略》:“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這段話專用來形容以訛傳訛的社會行為,以此標準來觀察這段故事覺得十分貼切,就不知道是智者太少還是愚人太多了。據說「馬馬虎虎」也作「麻麻糊糊」,這麼說就有些明白了,中國人一向有使用發音相似的字替代的習慣,「麻麻糊糊」與「青青菜菜」的意思確實是比較能夠唬弄得過去的啦。須知猛虎與唬爛都念ㄏㄨˇ,意義卻有天差地別的呀,如果說是「抹抹唬唬」大概也是比較能夠了解的,是吧。

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文明始末

維基百科說:『文明,英文中的文明(英語:civilization)一詞源於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義,引申為「分工」「合作」,即人們和睦地生活於「社會集團」中的狀態,也就是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與其說文明只是一種狀態,似乎欠缺了自我醞釀的作用文明或者是一種框架,用來支撐社會交流的舞台,或者是一種規矩,用來規範社會分工的秩序,社會因此而深化、醇化。

比如說把文明比擬為一棵大樹,它需要樹根、樹幹、枝葉與花果,樹根與樹幹用來支撐與傳輸、枝葉用來進行光合作用、花果用來繁衍,各自有各自的任務與分工,大樹才得繁盛,缺一不可。還有,你可曾看過沙漠裡獨自生存的大樹嗎?如果沒有人們的灌溉與照料的話大樹根本很難獨立生存可是樹林裡就不是這個樣子的了,參天巨樹成群地存活在深山裡並無需照料,因為成林之後便能保水,而沙漠化以後就積重難返了。

所有大樹皆由小苗肇始,所有的文明也是由小聚落開始的,可是所有小聚落都能自然發展成大文明嗎?好像不是這樣的,那麼關鍵何在呢?中華文明的發展或許能提供這答案,那就是多元化啦。中華文明號稱為民族的大熔爐,歷代有外族入侵,帶來不同的文明因素,但不久之後都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份了。

為什麼說文明不能只是一種狀態呢?因為文明需要生命力,如果光有狀態是難以持久的,這好比 清‧孔尚任《桃花扇》的名句:「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樓塌了非大家所樂見,故此莫若《太平廣記.卷六○.麻姑》所說的:「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東海雖三為桑田,但因有生命力,其文明始終屹立不搖。

2021年2月17日 星期三

屈指可數

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自期殞命在春序,屈指數日憐嬰孩。」。數著手指頭計算東西應是本能吧,手指頭與生俱來,既方便且順手,在教育仍不普及的時代裡的人都是這麼使的。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東西實在太多,超過了手指頭可以數的數量,能怎麼辦呢?

路是人走出來的,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有一個聰明人想到了一個辦法:每數完了手指頭就拿一顆東西比如小石子代表,最後再來數這些小石頭。可是如果連代表的小石頭也很多呢?那就每數完了手指頭的小石子再拿一顆小豆子代表吧。老師告訴我們小石頭代表十位數,小豆子代表百位數,所謂十進位就是這樣來的啦。

十進位的發明可以理解,那麼十二進位是怎麼回事呢?難不成是那個地方的人的手有六個手指頭呀!英國人的長度單位一英尺十二英吋,這是不是說發明英吋的人正好是位六指客啊可是跟著運用的人怎麼辦呢?不會也都是六指客吧!去過英國的人或許可以給個答案啊。還有,每臺斤有十六兩,也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自從電腦流行以來,當紅的便是所謂的二進位了,那麼二進位是怎麼回事呢?記得球類比賽的開場嗎?裁判通常拿出一枚硬幣來決定哪一隊先攻,硬幣只有正反兩面,這便是二進位的基本元素啦(電腦元件比較笨只知道正反,卻能處理好長一段的二進位),把一長串的正反記號用來記錄數目或資訊。可是一長串正反好像太單純不怎麼好用,於是早有人把三個二進位數連起來使用,那個人是周朝的文王啦,而三個二進位數是八卦,你該聽說過的呀。現代人也覺得一長串的正反記號不好閱讀,於是把四個二進位數連起使用成了十六進位,就不知道是否受了每臺斤有十六兩的影響呢?

人類貴為萬物之靈,光是處理屈指可數的事物太單純了,遲早要有繁複的數學以資運用,至於使用哪一種進位,那是手段啦。你有沒有發現,對人而言十進位最好解讀,但對設備而言越單純的反而越好操弄,於是二進位興焉。這麼說吧,人類總是期盼著早日找到外星文明,興許那外星人的手只有兩個手指頭呢?

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都說要過年了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每逢春節總是要準備一堆東西好過年,所以過年前有警覺的負責家計的人便說要過年了。年是不等人的,一下子就來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團圓之後跟著守歲,待到了子時一起祭拜祖先並(放炮)迎接新春。按說過年只是一個時間點,過了便算過了,但中國人的過年很不一樣,根據傳統要過完元宵節才算過完了年。

都怪孟浩然作了一首《春曉》的詩,說甚麼「春眠不覺曉」啦,從此以後在春天裡賴床便推說「春眠不覺曉」了。都守歲到午夜,你說還肯早起嗎?何況還很有理由的呢,都說是大過年的嘛,當然可以還賴在床上囉不然新正的大清早還能幹嘛呢?拜訪親友嗎?政府都說居於防疫不可以群聚了。

好不容易起床並吃過早午餐然後坐到沙發裡,可是春節的節目實在不怎麼樣,只有那些重播的琅琊榜啊、楚喬傳啊什麼的還可以看,但這味道好像已經不怎麼新鮮了可是不看電視還能幹啥呢?對了,春天正是踏春郊遊的大好時節呀,於是整理行裝出遊去了。

來到戶外才知道春天果然已經到了,什麼鳶尾呀、郁李呀(西洋梅)、月季呀、櫻花呀全都盛開了,而那些不知名的花更是不可勝數了。可是到底哪種花開得最盛最美呢?此時最適宜的裁判應該是那蜜蜂吧,看看哪種花叢裡最多蜜蜂了;不過花王牡丹 (《本草綱目》:「群芳中以牡丹為第一,故世謂花王。」) 卻甚不服氣的說:「粗俗的蜜蜂大概只懂炮仗花那種早發春且以多取勝的俗麗啊」。

時光易逝,當大家都說要過年了,其實表示這已是一種後知後覺的訊息與現象,也就是說年其實已經差不多過完了雖然根據傳統要過完元宵節才算過完了年,但是年假只放到初五呀,而初六已然快要到了呀老闆好像在說:「哪有天天過年的,還不趕快打起精神來迎接新的挑戰啦。」。

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春風正怨儂

鄭燮《菩薩蠻·留春》:「留春不住由春去,春歸畢竟歸何處。明歲早些來,煙花待剪裁。雪消春又到,春到人偏老。切莫怨東風,東風正怨儂。」。東風就是所謂的春風,所以有時候我們也說春風正怨儂。春到人偏老何其無奈呀,但是人老是個人的事,而且遲早會的,怨春風必然無用可是春風真的會怨儂嗎?

《公羊傳.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新春在即,又到了「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時節,而那春風正是大地復始的重要手段:依中國的地理形勢來看,春風(東風)是由東海吹向內陸的風,當溫暖的海風吹入寒冷的陸地時必然起霧或者下雨。而當春風化雨之後大地便逐漸復甦了。也就是說啊,此時的春風適逢大用,正忙得不可開交,哪有時間怨你呀。

南唐詞人馮延巳的詞〈謁金門〉:「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芳徑裡,手挼紅杏蕊。」。據說南唐中主李璟開玩笑的對他說:「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話說吹皺一池春水的風理應只管那些風花雪月的風流韻事,怎麼有空理會你的哀怨懊悔呢?似這般擾人神傷的糾結,看來只有等那惆悵含悲的秋風了。

無論從時序任務或性情來說,春風都不會怨儂的,那麼頗有才情的鄭板橋為何還這麼說呢?興許這只是文人的擬人化語法罷了(遭人怨者的反唇相譏)。如果因你的無意竟辜負了春光,那是你身在福中不知惜福,是人生中的莫大損失啊如果你仍固執的只曉得怨東怨西的話,看來只能自怨自艾了。要是我呀,踏春去了先。(但要先等雨停了)

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福無雙至?

明.高明《琵琶記.第二○齣》:「福無雙至猶難信,禍不單行卻是真。」。前一篇探討過禍不單行的現象及其成因,那麼福無雙至呢?難不成也是真的囉,難怪俗話常說「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老天爺這樣未免太不厚道了,人生已經有這麼多苦難,偶而多慰勞一下過分嗎?怎麼總是那麼小氣呢?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古人畏天敬地,難得的福氣總是歸於天賜,其實福氣可能是多年的努力得來的。《道德經.虛用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為何把天地間的道理說得如此露骨呢?其實啊老子的眼光本與世俗不同而且透徹,你說「做人努力所以得福」這與老天爺有何干呢?老天爺才沒空理你那些瑣事的啦。

俗話說「做雞就要掅,做人就要翻。」,可是一番努力之後既然得到了福氣,人好像一下子就滿足了,長久以來的堅持好像頓時便鬆散掉了,所以難有緊接著的福氣。好比說中國以農立國,農夫辛苦了大半年,秋收了便想好好休息,不像那努力鑽營的商人賺到了總想還要賺得更多如果你沒有鬆懈,雙至的福分或許就不遠了吧。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算不算福已雙至呢?好比百萬富翁晉身為千萬富翁當然算是福已雙至了吧;只是從百萬晉身為千萬談何容易呀,所以世人總覺得福無雙至囉。可是雖然機會不是很大,還是不要鬆懈的呀。

2021年2月3日 星期三

禍不單行

明.高明《琵琶記.第二○齣》:「福無雙至猶難信,禍不單行卻是真。」。中國人喜歡談喜事,但忌諱談禍事,這應是趨吉避凶的心理反應吧。只是,都說禍從天降,如果禍事真從天降了,你不張開眼盯著看,又如何得知其落處而能避得開它呢?現代的管理都叫人要面對問題,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吧。

應該要面對禍事才好釐清事態以便處理掉它的態度或許清楚了,可是禍不單行是真的嗎?新冠疫情至今仍方興未艾,大家都因此受苦了,封城的封城、鎖國的鎖國了,這樣的禍事可謂空前;可是人們忍受的只有那疫情的肆虐嗎?應該還有經濟上的大蕭條吧,都說沒也病死也快要餓死了;像這樣的現象便是禍不單行的實證了。

前些日子北極像打噴嚏一樣連續鬧起了一波波的寒流來,據說到處因此凍死了不少人;可是躲過寒流便沒事了嗎?新聞報導美、日、俄各國皆因此還鬧了雪災,日本的高速公路甚至因為驟然的大雪而直接被封閉了,上頭困住了上千的人車在酷寒的夜晚裡等待著外頭的日本自衛隊緩慢的救援啊。

禍不單行看來都是真的,那麼成因呢?其實啊,這是禍事引起的後遺症啦,而且禍事越大所引起的後遺症也越大。這好比一張桌子的腿被砸了,桌子被毀了是個禍事而桌子上的擺設掉了一地,那是另一個接踵而至的禍事了。不信的話,想想你曾遭受的禍事是否都帶來了些後遺症呢?既知會有後遺症,當想想如何善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