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挑三揀四

「挑三揀四」通常係指對事物反覆揀選,挑剔甚苛的意思。可是為何不是挑一揀二呢?三、四流的東西有甚麼可挑的呀?就不知道當初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如果是為了形容挑得仔細,那麼「挑五揀六」或「挑七揀八」豈不是比「挑三揀四」更仔細些呢?這句話換成台語的說法好像是挑東挑西」,這樣就不會有三、四流之議了。

有人說「挑三揀四」是指懷疑的態度,或者對人的不信任,或許是對事的質疑,或許是對物的考究吧。可是市場有句話說「有嫌的才會買」,或許這就是商場上的常態吧,沒有挑出些毛病來怎麼好殺價呢?如此說來,「挑三揀四」倒成了討價還價的由頭了。

台灣俚語說「檢啊檢,撿到賣龍眼」,形容待嫁女兒們挑三揀四的後果。這意思是說正當雙十年華的少女們行情看漲,當然不會貿然做出決定啦;可是年華易逝而榮景難常,等到發現蹉跎了良機時只好將就著選上販夫走卒了。當然啦,行情好時眼光自然高些;只是人應知足,宜懂得見好就收的道理。

機會通常是一閃即逝的,所謂有見識的人須懂得如何當機立斷,不然就算不上甚麼行家了;只是選定有它的道理,觀望也有它的理由,如何拿捏著實令人費心;所以呢所謂的行家的心中必然早有定見,知道什麼是上選的對象,一旦出現了即刻鎖定住,才不至於成了飛走的煮熟鴨子啊。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思想

維基百科說:「思想可以指一般想法,或是在思考當中對各想法所作的組織。雖然思想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但對於思想是什麼構成,以及思想的產生方式,尚沒有一致的看法。簡單來說,思想可以視為自發的或是有意向的思考行為之產物或結果。」。都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也就是說人的思想多半還是有私心的,這種看法符合「有意向的思考行為」的論點。

維基百科還說:『三民主義,又稱「孫文學說」、「國父思想」、「總理遺教」,是由中華民國國父及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提出,為國民黨的基本黨綱,在中華民國憲法前言以「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稱呼,並被納入《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內容(「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這段話使我想到一個問題:究竟是思想先還是主義先呢?若依照維基百科的說法,『三民主義,又稱「國父思想」,兩者是一體的;不過我總覺得,人應該是先有思想,然後發揚光大才成為主義的,思想可以是個人的(比如說國父是最先想到這類問題的人),但主義好像已經屬於(國民黨)群體的。

《國語·周語下》:“眾志成城;眾口鑠金。”,或許就因為這樣,當人們的心思都弄到一塊兒時,便能團結一志了;這是從主義到行為的蛻變,一旦成了氣候,便莫之能禦了,中外歷史上著名的人民革命好像都是這麼來的。比如說近代的武昌起義、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等都是顯著的例子。

主義的影響力十分驚人,嚴重影響國家前途,所以必須想清楚通透了才好發揚光大成為主義。你看近代的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世紀對抗,至今仍勝負難解,而其影響民生至鉅。所以啊,奉勸聖賢諸君們,莫要為了在歷史留名而成了始作俑者啊。《道德經》第五章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或許就是這樣的意思哦。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人生苦短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段話應該有讀過吧,意思是說有為的人最怕還沒得到相稱的名聲便過世了。人要做出成就來通常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此很多人覺得時間不怎麼夠用,常有人生苦短之嘆;可是人的一生應該是差不多長的,為什麼有些人應用的很充分而大部分人覺得不夠呢?

聽說過秦始皇煉丹延壽的故事吧,秦始皇統一了天下,這已經是蓋世的成就了,怎麼還是不滿足呢?《山海經·海內南經》「又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這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出處;好比世界首富們(通常輪流當)仍然處心積慮地擴充他們的事業版圖;而這樣的企圖心正是凡夫俗子們所欠缺的。

秦始皇的妄念或許過了頭,那麼人生的態度該如何呢?李白《將進酒》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樣的瀟灑是你的崇拜嗎?或許人生真的苦短,自我調適確有其必要;不過這麼放蕩不拘的性格好像不是社會的主流意識,似嫌消極了些;如果不是他的詩意超凡的話,恐怕沒人記得他了。

唐·賈島《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現代人形容多年刻苦磨練以圖成就為「十年磨一劍」,或許十年已經夠完成一件壯舉了,如果扣除成長學習階段,一生好像還可以有幾個十年夠你成就的;這麼說來上帝還是寬容的,端看你到底有沒有「十年磨一劍」的壯志了。

2021年8月18日 星期三

無三小路用

百度百科說:「無三小路用好像是台灣話,可能是沒有用的意思,誰能告訴我正確的答案和來歷,謝謝!」。的確,無三小路用就是台語,「無」還是無,「三」()指甚麼(台語發音像蝦米),「小」()指精液,「路用」指可資運用,整句話看起來好像是髒話,其實是句損人的話,通常指某人不帶種、不堪造就的意思;不過好像也沒那麼嚴重,這也可能只是句調侃人用的俚語啦。

台語的俚語就是這樣的,很直接、很逼真、也很露骨,聽得懂的人覺得特別傳神,聽不懂的人只能像鴨子聽雷了。比如說「芭樂屎」係指某人很是吝嗇,好像吃了太多芭樂,拉不出屎來一般。再比如說「好康」一詞近來常在電視節目中聽到,好康或謂好處,其實台語之意是說好洞();當然啦,好洞可能藏著很多好寶貝,可是有人說這是暗指女人的性器官,是不雅的髒話啦,言之宜謹慎哦。

所謂台語或稱閩南語,其實是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時從河洛一帶(黃河、洛水一帶,也就是所謂的中原啦。)逃亡至閩南地區的人所講的語言,所以閩南人自稱為河洛人。唐朝強盛,曾影響日、韓的文化發展頗深,在日、韓的語言中常可發現台語夾雜其間呢,大概本就是同源的緣故吧。還有,你吟唐詩時是否常發覺不甚押韻呢?那是因為你使用現代的語言去吟唱唐代的詩文的緣故啦,如果改用台語去吟唱的話,就顯得很是押韻了。(如果你曾接觸過南管,或許更能體會其間的精隨了。)

或許有人說澳門、麻六甲等南洋地區也有很多說台語的呀;是的,這檔事要從明初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創舉說起;鄭和從江蘇太倉的劉家港出發,在福建的泉州整備後下南洋或者再下西洋,而泉州一帶正是閩南人的地界,或許鄭和的許多水手就是從泉州一帶募集的呀。閩南人東渡臺灣發展,其渡海的傳統與能力或許也是從鄭和下西洋那時便醞釀下來的哦。

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排行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裡,或許是因為嫡長的觀念吧,概以房序及出生序排行,比如說長房老大、屘房老么等;可是在社會上百家爭鳴,誰也不想服誰,該如何排行呢?在科舉尚未發明前,據說是以世家的勢力排行,而科舉取材之後當然按科舉結果排豪囉,你怎麼去跟欽點的狀元比高下呢?

有排行當然就有排行榜,皇榜就是那終極的權威了;可是沒了皇帝之後該怎麼辦呢?民權高漲之後順理成章的改為以民意排行,而最典型的就屬選舉了。比如說在政治上唯有通過選舉考驗的才算是個人物;可是沒有選舉的各行各業呢?放心吧,類比選舉的股市行情、民意調查、網路聲量等照樣甚囂塵上啦。

自從宋代開始了百家姓以後,姓氏也有了排行。那時候的趙家正在當家,當然就順勢當起了老大啦。老大有了以後誰該當老二呢?姓劉的說漢人皆以劉漢為名,當個老二不過分吧。老二有了,那麼老三呢?張家以世出頂級道長脫穎而出,人稱張三。張三都出現了那麼李四呢?老李說大唐盛世總該聽說過吧,其實他當個老四還是覺得蠻委屈的。

講排行或許形勢比人強,但是總要讓人心服口服才能長久的哦。傳統上,道家以修行排行、儒家以德行排行、佛家以悟性排行,不過這些好像都有些虛無飄渺的,據說沒有慧根者免談。來點現實面的吧,傳統社會或許仍以家世排行,畢竟金湯匙的含金量本來就沒話說嘛;不過事在人為,工商社會還是以能力排行的。

2021年8月11日 星期三

勇氣

老師說人生遇到挫折、挑戰等都需要靠勇氣來解決,那麼如此重要的勇氣究竟是甚麼呢?維基百科說:「勇氣是選擇和意志去直面苦惱,痛苦,危險,不確定性或威脅,在這些複雜情況和危險之下,主體依然可以意識到內在的力量, 保持自信, 泰然處之。」。哇,果然是傾洪荒之力方能達成的修練啊,那麼請問你可有勇氣否?

勇氣通常是用來戰勝恐懼的,如果你的恐懼大的不得了,就需要更大的勇氣去克服它;如果你的恐懼只有那麼一些些,或許只需要些許的勇氣就足夠了。也就是說與其困難地修練足夠的勇氣,不如認清事實以便降低恐懼來得容易些。還有人說恐懼源於未知,一旦認知清楚就無需那麼恐懼了;可是人為何要恐懼於未知呢?所有的未來不都是未知的嗎?又何須擔憂明日的太陽會不會按時昇起呢?

如果不知道害怕的會不會看起來比較勇敢呢?《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黃天祿年紀雖幼,原是將門之子,傳授精妙,鎗法如神,不分起倒,一勇而進。正是初生之犢猛于虎。」。當然啦,知識豐富的你不可能誤認初生之犢可以猛于虎,但那是比較客觀的看法;如果你就是那初生之犢,恐怕不是那麼想了。

《三國演義.第三回》:「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據說呂布之勇天下無雙,可以敵得起劉備、關羽、張飛的三英會戰。(據說關羽差不多已經是天下無敵了,再加上劉備、張飛才只跟他打個平手而已。)可是如此勇武的呂布竟然還是被曹操給那個了,可見得光是有勇氣好像還是少了點兒甚麼啊?此時隔壁少話的阿伯突然插嘴說是少了謀略啦。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公平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是的,人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時難免心生憤慨,情緒控制得當的或許想著何處得以申訴,如果情緒難以控制的話可能當場掀桌飆罵了;可是所謂的公平有標準可循嗎?會不會是看法南轅北轍的各說各話呢?

東京奧運的閉幕在即,國際競賽通常強調公平性,舉凡賽制規則、評分標準、性別、年齡、重量等皆有所考量,並於大賽結束後討論改進。如此說來國際競賽應該很公平了,其實不盡然,比如舉辦國仍有種種優勢,人種的體能、氣候適應條件必然不同,且各國能夠投入的資源差異甚大等;不過大致上已然頗為公平了。

現實生活上除了所謂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外,不公平的事情可謂不勝枚舉了。比如說有人含著金湯匙出生,剛一出生就贏你太多太多了,那麼你要怪罪父母、祖上麼?再比如說有人就是天賦異稟,這好像不是一般人憑努力就可以克服的。就算是號稱人人平等的法律吧,仍然有知識與資源上的鉅大差距呢。

《莊子・逍遙遊》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一無是處的樗數反而得到善待,那麼你會為其他的棟樑之材喊冤嗎。

《莊子·列禦寇》:「巧者勞而知(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游。」,據說這是成語「能者多勞」的出處,那麼你說「能者多勞」公平嗎?如果同工同酬的話,似乎不甚公平;可是到了升遷或者應付危急時價值就被凸顯了。其實啊 ,公平要看多種面向,如果你在不公平處(比如法律知識、己方主導領域、關貿障礙、智財突破等)找到優勢,那麼世上的種種不公平反而成為你的勝利掩護了。

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證明你行

這年頭好像沒有拿到幾張像樣的認證很難在江湖上行走,那麼認證是甚麼呢?認證機構說:『根據ISO/IEC 170002004,認證之定義為「符合性評鑑機構提出用以展現其執行特定符合性評鑑任務之能力的正式證明的相關第三人證明」。』。也就是說透過具有公信力機構的評鑑來證明你確實具備某方面的充分能力。

如果依照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或許是提倡韜光養晦的;可是身處激烈競爭的年代裡努力找機會求表現都來不及了,哪容得下韜光養晦的人呢?於是毛遂自薦者有之,找有力人士人推薦者有之,人際關係不怎麼樣的只好憑自己的本事找相關機構弄一張認證囉;可是你相信嗎?有些人就是努力的想證明自己果然是不行的。

如果你想證明你行,雖然成功機率可能不怎麼樣,但是一旦證明成功了你就能得到此次成功的成就感,於是你更想證明你行了。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還是有人的思維模式是想證明自己不行的,只要遇到不熟悉的領域就忍不住的想著應該是不行的,這樣的人好像叫做悲觀的人,據說這類人為數還不少呢。因為是證明自己不行,只要證明成功了總是喚回再次的失落,於是就更悲觀了。

如果你的思維模式幸好是屬於證明你行的,是否就ok了呢?維基百科說:『《彼得原理》(英語:Peter Principle)是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在1969年出版的一本同名書,裡面提出的「彼得原理」是指: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制度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最終變成組織的障礙物(冗員)及負資產。』。當然啦,或許你還年輕,離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還遠著;不過別忘了世上還有這種障礙,遇到時別忘了甚麼叫做急流勇退啊。

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意料之中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五回:“剛才唐兄說國王必是暫緩吉期,那知全出意料之外,并且大動干戈,用兵征剿。”。通常發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那就是需要特別處理的事,如果不加以處理的話就怕要生出亂子來。可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難道就不需要處理了嗎?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是不是說那些不如意的事其實早在意料之中呢?如果意料之外的事急需處置,那麼這些意料之中的不如意事又該如何呢?中國人善於忍耐,或許這些不如意事真的就是不加處置的。《禮記‧檀弓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所謂細人就是指小人,這好像是說姑息遷就的乃小人的行徑,那麼不處理這些不如意事的會不會有細人的嫌疑呢?

維基百科說:「在生物學及醫學上,老化是生理狀態隨時間而變老的過程。」。是的,現代醫學固然發達,人類的壽命因此延長了許多,可是老化的傷害卻顯著而深刻,任誰都無法倖免,這好像是意料中的必然結果啊。據說人類為了克服老化無論古今中外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只是至今仍無顯著的成果;然茲事體大,前仆後繼者仍不絕於途啊。

簡單地說,意料中事其實就是心知肚明的事,只是有些事情或許可以使其就範,有些卻束手無策只好束之高閣了。《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豫者預先準備的意思,你想啊,是不是意料中事才好預先準備呢?那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就是因為難以預先準備,所以一旦突然發生才亟需立即處理的。按照《中庸》的說法,那些意料中事如果還沒有預先準備的話,那就要「不豫則廢」了。不過有些事情好像只能盡人事而聽天命,比如克服老化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