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定力

蘇洵《權書·心術》:「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現代人教育普及,各位應該有讀過這麼一段吧。可是,這一段話怎麼好像是來自武俠小說的內容呢?還是說寫武俠小說的參詳了蘇洵的大作呢?最重要的,這般上乘的武功是如何鍛鍊的啊?

《禮記·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一段經文你更應該讀過的,這是宋代提倡四書時重要的段落。仔細一看,怎麼覺得這好像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武功心法呢?如果你也是這麼感覺的,恭喜你,你算是有練武的慧根了,從此道上將多了一位大俠。

有人說,武俠小說固然好看,可以在激烈經爭的工商社會裡好像派不上用場啊?是的,如果武俠小說的招式可以用在現實生活裡那該有多好。不過各位不必灰心,你們老闆天天數落你的不就是不能獨當一面嗎?你想啊,泰山崩於前都能色不變了,獨當一面又算甚麼呢?所以啊,大學的這段經文是不是正好也是獨當一面的心法呢?仔細想想,好像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只是,心法雖有了好像還是難懂呀!其實沒有那麼難:通常你遇到挑戰時萬般壓力襲來,使你一個頭兩個大,腦袋都裝滿糨糊了,一點辦法也擠不出來啦;此時你該想起這段上乘的心法來,第一個反應是你應該跳脫開來目前的紛擾,把心靜下來才能思考,等你仔細衡量多方厲害後,心裡應該就有譜了。只是,做大事者還須懂得捨去旁枝末節,傾全力克服厲害關鍵點,而這又是另一番功夫了。

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痕跡

蘇軾《和子田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蘇軾感嘆人生無常,說鴻都飛了哪還計爪痕;不過卻有人特別強調「凡走過,必留下足跡。」,那麼這些痕跡重要嗎?

記得小時候削甘蔗,一不小心被鋒利的甘蔗刀削到了食指,登時開了一個口子血流如注;長大後被刀削到的痕跡雖然越來越淡了,仔細看還是能找出它的存在,並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情形。痕跡或許不重要了,但是人生就是這樣子的,偶而被記憶喚醒,重拾起過去的種種。

刀疤不見得人人都有,但歲月的痕跡隨著年歲的增長必然顯著。比如說臥蠶漸漸成了眼袋,僵化的表情漸漸深刻了魚尾紋、法令紋,雀斑也不知在何時轉化為老人斑了。不過有些痕跡好像不是人人都有的,據說那些田僑仔之類的暴發戶的臉上特別容易出現抬頭紋,講話的尾音也會不自覺地抬高,因為地位總是不一般了嘛。

不過很奇怪,好像就是找不著智慧的痕跡,那是因為智慧不宜外露嗎?還是說聰明易找而智慧難求呢?據說擁有智慧的人特別容易招忌,禪宗六祖自從被五祖點出其超高智慧後立即遵照五祖的指示漏夜逃走了。還有啊,當權的人好像很是在意有智慧的人,只要被披露了就後果難測啊。說到這裡,張家老三不免有些困惑了,明明自覺相當有智慧的呀,卻不被人認同,難道這是佛祖有意遮掩以免招忌的嗎?可是一直被掩藏著的智慧有何用處呢?

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無啥一身輕

《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歎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後比喻人品清高淡泊。陶潛字淵明(稱陶淵明大家比較熟悉),自從陶淵明在公元405年亮出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招牌之後,掛印求去的人便有了堂而皇之的口號,管他是真的看淡了仕途,還是以退為進,抑或是根本混不下去了(好像是叫做民逼官反省,官不聊生),反正都高唱著「無官一身輕」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的,『入門三步急,出戶一身輕』成了聽雨軒的招牌門聯。俗話說「人有三急」,通常就是指出門在外一時找不著那個的所在;說實在的,那種事不是夠英勇就能解決的,任你是英雄好漢也難忍得下這種難處的,只好就地那個啦。所以如果能適時找得著解放處,沒有人不發出「無那個一身輕」的讚嘆啦。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15回:“但管目前,隨他如何進行,總教借款有著,便好偷安旦夕,得過且過,債多不愁。”。或許有人自詡「債多不愁」以彰顯他的豁達,其實有債哪能不愁的啊,也不曉得債主們會用什麼絕招來對付賴著不還的人,而自己是否還挺得過去,一頓難堪自是免不了的。如果有天上掉下來的恩惠可以免去這些債務,使得俺「無債一身輕」的話,叫他老子都行了。

《論語公冶長篇》:「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據說這是成語"無欲則剛"的出處,可是為什麼無欲便能得剛呢?話說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亞當,據說當時的亞當就是沒有慾望的,所以能夠一直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是,據舊約創世紀記載:『上帝對亞當及夏娃說園中樹上的果子都可以吃,唯「知善惡樹」的果子「不可吃」,否則他們便會死。最後夏娃受魔鬼(蛇)恩 引誘,不顧上帝的吩咐吃了禁果,又把禁果給亞當吃了,上帝便把他們趕出伊甸園。』,據說從此以後,人類再也無從「無欲一身輕」了。

都知道今日的醫學發達,人類的平均壽命大大增長;可是,平均壽命大大增長代表身體健康嗎?維基百科說:「文明病為一群疾病的通稱,當國家變得更工業化及人類活得更長壽時,這些疾病就會更常產生,其包括有阿茲海默病、動脈硬化、腫瘤、肝硬化之慢性肝病、慢性阻塞性肺病、2型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腎衰竭之腎炎、骨質疏鬆症、中風及肥胖症等。文明病的現象發生在高度發展的城市。」。這意思是說聚集在都會區裡的人們通常不太健康,而醫生說這大都是因為體重過重造成的,也就是說只要身體無過重的便會一身輕了;這聽起來似乎很容易,只要身體無過重便行,那麼請問你還行麼?

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哪個跟哪個

《莊子•外物篇》有一則《涸轍枯魚》的故事:「莊子由於家窮,向監河侯借米應急,沒想到監河侯回他說:「等收到租金以後再借錢給他。」莊子氣憤之餘,就打了一個比方:躺在路上乾車溝裏的鯽魚,只要少量的水就能救他,等不了太長時間。」。是的,挖一條水道把受困的鯽魚引回河流當然是徹底解決的辦法,可是這個快要乾死了的鯽魚還等得了嗎?

維基百科說:「有人向晉惠帝報告老百姓無食物吃(天下荒飢,百姓餓死),他反問:「何不食肉糜?」(為何不吃肉粥?)。有一次,晉惠帝游上林苑,聽到蛤蟆叫,問身旁的人:「此鳴者,為官乎?為私乎?」(在叫的蛤蟆是官家的還是私人的啊?)」。且不論晉惠帝是否真如一般評價為「甚愚」,至少他是典型的不知民間疾苦的啊;有這樣的皇帝,可知那時的百姓的日子有多麼難過的了。

《精忠岳傳·第三七回》:「三軍未發,糧草先行;目今交兵之際,糧草要緊。」,這句話在古代的戰爭裡絕對成立,凡是糧道被人卡死的必然以失敗收場;可是自從熱兵器登場以後啊,彈藥似乎比糧草還要重要的多了;如果戰事孔急,而正在缺乏彈藥的一方領袖卻集合了軍隊與人民,訓示大家必須精誠團結,團結了就有希望;試問,荷槍實彈的敵人已經打來了,還能靠全民揭竿而起與之抗衡嗎?

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意思好像是說兵魯子們難講道理;其實秀才與兵魯子們各有各的門道,好似平行的世界難以溝通似的。據說在軍隊裡曾發生「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的奇特賞罰規矩,其實他們講求的是服從與效忠,當軍情緊急時沒有太多時間讓人去講道理的,而秀才的迂儒行徑也常酸得令人退避三舍的,是吧。如果兩者確實需要溝通的話,怕就像是香港人說的雞同鴨講的場面囉。

據說紛擾的世界裡確實存在著很多平行的時空,相互之間當然不甚了解,也相互猜疑著;既然互不相容更不想溝通,於是嗤鼻之餘通常還會撂下一句「噯!這是哪個跟哪個啊,實在太扯了。」,作為無法苟同與不屑的標記。

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志得意滿

元.施惠《幽閨記》第三六齣:「兄弟,所喜者志得意滿,身顯名揚;所悲者家園蕩廢,琴瑟淒涼。」。國家教育研究院說志得意滿形容又得意又滿足的樣子;也有人說是志向實現心滿意足的意思。據說杜甫曾作一首<四喜詩>說:「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而其中的「金榜題名時」應是世間公認的志得意滿的盛事。

《書經.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明明是人生志得意滿的盛事,但是《書經》卻說「滿招損,謙受益。」,那麼究竟該不該大肆慶祝呢?《史記·項羽本紀傳》:“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項羽明白的強調不只要慶祝,還要歸故鄉與故鄉人舉天同慶哪;只是項羽的最後下場好像回應了「滿招損,謙受益。」的忠告。

剛率群雄推翻了始皇帝嬴政建立的空前的大一統的強大帝國,你說項羽這位蓋世英雄為何就不能志得意滿呢?志得意滿的最大作用是使人飄飄然(,據說比暢飲美酒還要爽),使其忽視了正在匍匐前進的對手,尤其是那表面看起不怎麼樣的痞子英雄劉邦;殊不知劉邦的本事專擅於用人,竟拿天下的眾英才去對付一個孤傲的蓋世英雄,在一長一消的長期趨勢下終於弄垮了這位蓋世的英雄。

締造蘋果傳奇的賈伯斯(Steve Jobs)有一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自作聰明的人把它翻譯成大智若愚,其實是天大的誤解;殊不知保持飢餓是為了掠食,保持愚笨是怕自己誤以為已經足夠優秀,而這樣的(不滿的)態度正好與志得意滿完全相反。只能說西方人比較直白,不似中國人的含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意思與「滿招損,謙受益。」其實是差不多的。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鬼打牆

維基百科說:『鬼打牆,又稱鬼砌牆、鬼遮眼,傳統上民間對夜裡或郊外、墳場獨自在路上迷路的一種說法;也有登山愛好者表示在白天時,於深山行走時曾發生類似鬼打牆的經驗。「鬼打牆」一詞現在引申為在一件事情上打轉,且不斷重複。』。墳場那種地方啊尋常人不愛去,現代人嘴裡的「鬼打牆」多半指後者。

你說世上哪來那麼多的鬼,專門尋人去「鬼打牆」呢?其實那多半是世人特愛鑽牛角尖,在某一個節骨眼上卡住了,然後便在那節骨眼上打轉了。比方說現代人常失眠,而失眠時是否正在想著某件事呢?即使已然提醒自己不要再想那件事了,但是腦袋就像關不下來的電腦,那指標還一直在某個點上打著轉啊。

維基百科說:『意識形態有兩種具有本質性區別的涵義:若將意識形態視其為一種無價值偏見的概念,意識形態可視為是想像、期望、價值及假設的總合;若考慮政治的層面,則意識形態是「所有政治運動、利益集團、黨派乃至計畫草案各自固有的願景的」總和』。既是叫做意識形態,那通常就是想不開的,如果還和別人(別的政黨)槓上了,那就成了槓子頭,與那「鬼打牆」的難有高下分別了。

記得小時候學過的一篇課文:一個牧童高興地放牛去,在牛背上唱著歌做著白日夢多麼地逍遙啊。快樂時光容易過,不一會兒天將黑了,牧童的最終責任就是安全地把牛群趕回家,可是總共有多少頭牛呢?噯,糟糕了,怎麼會少了一頭牛呢?牧童的白日夢嚇醒了,聚精會神地再算一遍,怎麼還是少了一頭牛啊,這樣子怎麼回家啊!聰明的你大概已經注意到牧童騎在牛背上數牛的狀況了,幸好這個鬼啊個頭太小了,吃不下一整頭牛,只是兀自迷妄地待在牛背上發愁罷了。(試問你是否也曾戴著眼鏡找眼鏡呢?那樣的話,你算是個老鬼了。)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垂垂老矣

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現代人托醫學發達之賜得以長壽,四十歲只當是壯年,正當背負起家庭重任的年紀,現實容不得你稱老;可是,身體老化的現象好像越來越明顯了。專家說視力變化是老化的第一個主要徵兆,40歲以上的成人尤其容易出現眼睛和視力問題,這與韓愈所說的年未四十似乎沒差多少了;至於髮蒼蒼,少年白者比比皆是,只是現代人可以染髮得以掩藏罷了;至於齒牙動搖,好像很多人也是四十歲以後就開始頻換假牙了。

老化既然避免不了,那麼老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大家小時候總是容易跌跌撞撞的,但是多半不以為意,因為過不久就自動復原了。老了以後,只要偶增一不舒服處便從此好不了,有的還越來越糟,因此全身的不舒服處就越積越多,終於多到不勝數了。聽過小時了了的故事吧,其實很多人確實在小時候已顯聰慧;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聰慧的故事好像越來越少了。臨老時,新事記不得而舊事忘不了,腦袋總是浮現著當年的勇,卻有可能一下子忘了正在做些甚麼,甚至於忘了正要回家的路了。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有人解釋這意思就是說家中如果有一個長壽的老人的話,就如有一個定海神針,家裡有了個主心骨,家中有什麼大事小事都可以找老人商量一下。這句話的背景是在以前的農村時代,可是在如今繁忙的工商社會裡,你認為他是寶便是寶,你認為他不是寶便甚麼都不是了;也就是說老人的存在價值早已經發生疑義了。

老人的身體越來越差,社會地位也越來越不理想,該如何自持呢?首先,在於肯定自我以發揮既有價值,老人或許更有智慧,因為畢竟多了很多人生的歷練;但是,必須是使得上力的才算數,比如說對人生的豁達見解,困難境遇的艱難抉擇,而且還須發揮對人的影響力,才能使人樂於接受其意見。其次,老人或許有些積蓄、財產,或者老人年金啊、退休金啊甚麼的,這對在社會激烈競爭下的後人還是挺有助益的,是吧。說到這裡,趁著年輕力壯時還是盡早籌備退休金吧,免得老了以後孤苦無依,成了所謂的下流老人,那就苦不堪言、進退失據了。

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有甚麼不可以

當有人說「有甚麼不可以」,意思大概是「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可是如果有人說「沒有甚麼不可以」,那又是何意呢?年輕人告訴你這意思是「只要我喜歡,沒有甚麼不可以」,這與前者差不多的;可是,「有甚麼不可以」與「沒有甚麼不可以」的意思明明相反,怎麼說好像差不多呢?

有時候,語言係為了表達意思,與邏輯似乎扯不上關係,尤其是在年輕人的表達裡,這只是正面表列與負面表列的差別而已。好比有人習慣上使用正面表列,他會說「有甚麼不可以」;但習慣使用負面表列的人他就說「沒有甚麼不可以」,其實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通常是差不多的。

或許讀文科的人比較沒有困擾,可是念理工科的人因為經常需要注重邏輯,思考的慣性受到干擾就會有些受不了。比如 唐.許渾〈咸陽城東樓〉詩裡的名句:「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有些人一時口誤把它念成「風雨欲來山滿樓」;讀文科的人聽到了一笑置之,可是念理工科的覺得怎麼會那麼離譜呢?甚至於有些頭大了。再比如說小學生寫作文的時候說「春天到了稻田長大了」,讀文科的人知道這是省略了稻田裡的稻禾,可是念理工科的或許就不能理解這樣的錯誤了;照道理除非發生大地震出現了斷層才有這種可能吧,但這與春天到了有何干呢?

維基百科說:「法律行為是以行為人之意思表示為要素,並以發生私法上法律效果為目的,進而向外表達的一種行為。」。是的,如今已是實行法治的工商社會,凡事應講求法律效果才是。如果有人說「有甚麼不可以」,那或許只是一時興起,好像還沒有太大的顧忌;可是如果有人說「沒有甚麼不可以」,那麼他該負的法律責任將會有多大呢?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大異其趣

前一陣子跟一位久居美國的人聊天,他說美國人果腹的目的與中國人大異其趣,美國人果腹單純只是為了吃飽,而中國人多半還為了口腹之慾。我說人生本就無聊得很,如果說果腹單純只是為了吃飽,那就太沒意思了。美國人的歷史太短,飲食文化的根基尚淺,而文化向來是多面向的,其價值不宜只限於原始的目的啊。

原始人類發明了衣服當然是為了保暖,可是時至今日穿衣當然不只是為了保暖,只能說這裡面的故事大了。我在網路上查了一下,台灣服飾業在2020年的產值年減19.9%至新台幣2,995.5億元,如果只是為了保暖,應該沒有那麼大的貢獻吧。你看那衣不蔽體的迷你裙、熱褲、比基尼的售價甚至高於保暖的衣物,就不難窺知其中的端倪了。

明代大畫家董其昌撰寫的《畫旨》:『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如果走路只是為了到達目的地,那麼路程中的各種領會就不會勝過讀萬卷書了。

《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這句話比喻見識短淺的人,不能與之談大道理。當然啦,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自然不是區區夏蟲可以比擬的,可是如果剛愎自用的話,好像比夏蟲也高明不了多少;只能說如果遇到話不投機的人聊上三句還嫌多,而其中的氣度與眼光或許就大異其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