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因果相生

維基百科說:「佛教認為因果法則是天然存在的,不會因為人認為不存在就不作用於此人。業爲因,報爲果,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或「因緣果報」。」。在世俗裡最常聽到的是前世因果,這有重大的作用,告訴人不用埋怨今生的處境,這都是前世造成的,所以你須以今生累積的因去種來世的果。

佛教的教義本來是因和果輾轉相生,但傳到世俗卻只剩下前世因果,請問這有甚麼差別嗎?其實這差別大了,因為是前世的因果,你只得認命,只能去種來世的果那麼當世的因果就不計了麼?為什麼因果是一世一世的結算的呢?是佛祖告訴你的,還是誰告訴你的,你從不懷疑的嗎?

最近看到一則報導,說某國的醫學研究統計發現:有社交活動的人比較不易罹患老人癡呆症;此話一出馬上有人反駁會不會是倒果為因呢?因為沒有罹患老人癡呆症所以才能進行社交活動的。請問你認為有社交活動的人比較不易罹患老人癡呆症,還是沒有罹患老人癡呆症所以才能進行社交活動呢?那麼答案會不會是:因為沒有罹患老人癡呆症所以才能進行社交活動,復因為常有社交活動所以比較不易罹患老人癡呆症呢?

現代人受教育的時間長,可是你有想過你的專長是如何培養來的嗎?那麼多學科中總有一些是學得比較好的,你就以為這是你的興趣,花更多時間在這上頭,於是越學越精了。表現的好當然會受到讚揚與肯定,使你花費更多精神去鑽研它,弄著弄著便成為你的一技之長了。相反的,壞習慣如影隨形,越弄越糟,終成為你改不了的惡習與病根。

都說捉到的魚生吃都不夠,哪有曬乾了再吃的道理?是的,現代的生活繁忙,步調那麼快,怎耐得下前世因果這種農業時代的思維呢?能結的當然當下就結了,所以現代才流行把握當下的嘛。那麼前世因果還存在嗎?或許是那些未清的前帳吧。相信我,當下的因果已然相生了。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青梅竹馬

你應該有聽說過青梅竹馬的成語吧,還有兩小無猜啊甚麼的,可是你知道這些成語的典故或由來嗎?或許你不知道其典故,但是你知道這是用來描述兒時的異性玩伴,形容男女從幼時玩樂,到長大之後可能發展成為情侶,以及結婚的故事。中文就是這樣的,就算不清楚成語的典故照樣可以運用的很好,反正語言就只是溝通的工具,你不坦白的話,別人也不會知道究竟的。

竹馬可以理解,大概是兒時的玩具吧,可是與青梅何干呢?沒聽說過任何與青梅相關的竹馬呀。還有啊,兩小無猜什麼呢?是指猜忌嗎?可是人好像會變的,小時候沒有猜忌不代表長大了以後還是不會的呀。好奇之餘查了查網路上的資訊,維基百科說:『唐代詩人李白五言古詩《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後來用「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來表明天真、純潔的感情長遠深厚,並以「青梅竹馬」稱呼小時候一起玩的男女,尤長大後戀愛或結婚的。』。喔,原來是這樣的,就是一首生動描述童年玩伴的遊樂情景的詩嘛。

以前的人活在農業時代哩,各種作物的生長情形應是清楚的,不像年輕一輩的可能已經不知道作物的生長過程了。比如說沒看過花生 (土豆) 植株的或許以為花生是長在樹上的啊;但這不會影響對花生及花生醬美味的認識,現代的年輕人或許比老一輩的更懂得如何以運用花生醬製作甜點了。這好比現代的年輕人越來越不熟悉成語的典故了,但成語的運用還是琅琅上口的。

成語的運用很有趣,雖然每個成語通常都有其典故,可是用著用著其意思竟然會演變,甚至與原來的意思不相干,甚或完全相反了。比如說「空穴來風」的意思與原意已不相干,宋玉《風賦》:「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託者然,則風氣殊焉」。再比如說「呆若木雞」的意思與原意則完全相反,《列子·黃帝篇》:「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旁觀者

《紅樓夢.第七二回》:「連你還這樣開恩操心呢!我倒反袖手旁觀不成!」。袖手旁觀通常比喻置身事外,不予過問;可是當個旁觀者難道就沒有熱心的人嗎?維基百科說:「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是一個社會心理學術語,在緊急情況下,一個人在有其他人在場時,出手幫助之機會降低,援助的機率與旁觀者人數負相關。」。也就是說如果旁邊盡是些袖手旁觀的沒事人的話,那就死定啦。

旁觀者者除了冷漠以對外,難道就沒有其它正面些的好處嗎?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五回:『俗話說:「旁觀者清。」這幾年姑娘冷眼看著,或有該添減的去處,二奶奶沒行到,姑娘竟一添減。』。是的,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想被那厲害沖昏了頭,最好是當個旁觀者啦。

台諺說:「瓠瓜皮細,不削皮挨罵苦瓜皮粗,削了皮也挨罵!」,當旁觀者的後果差那麼多,小的該如何自處呢?或許在為人的心態上不宜袖手旁觀,不然會被譏為冷血,徒然引人心寒;而若是在處事的思慮上卻宜當個旁觀者,才不至於當局者迷囉。可是,為人與處事不就是一體的兩面嗎?如何可以分開著對待的哦?

據說凡事皆可分開對待,端看如何拿捏而已矣,難怪《紅樓夢.第九二回》說:「咱們這樣人家固然不仗著自己做,但只到底知道些,日後纔不受人家的拿捏。」。話說那善於拿捏者知道為人與處事的時機,於是搓圓捏扁都有它的道理在;可是若不善於拿捏呢?拿著的遭人忌而捏著的被人嫌,說是拿著恐有二心(若在古代恐被人指為意圖不軌),而捏著必有所圖(有心要脅著想要待價而沽)囉。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湧泉地

有人說湧泉指水源自然地從地底流出至地表,也就是含水層裸露於地面層的所在。含水層通常隱藏於地面下,而水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必要條件,所以能自然流出湧泉的地方常為人所珍惜,特稱為湧泉地。比如說北京玉泉山的玉泉是紫禁城的飲水水源,濟南的趵突泉還被清皇帝乾隆封為「第一泉」,都是極為難得的風水寶地。

講到風水,風水著作《葬書》中曾講到: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可見,「水」在風水學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水為財,聚水則為聚財,那麼自然湧出的湧泉地豈不是財源滾滾自來的意思囉。也就是說擁有湧泉地者財富自來,不然的話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想辦法去聚水聚財了如果連聚水聚財也不屑,那只好當個平凡人囉。

MBA智庫說:「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一個人是否有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嶺。」。咦,這說法怎麼與湧泉的聚財概念有些類似呢?創造力的啟發通常要看靈感,可是靈感好像不是想要就有的;說到靈感,有的人搜盡 枯腸也榨不出點滴來,有的人卻如湧泉般源源不絕;你說上帝怎麼這麼不公平啊。

或許上帝還是公平的,只是你還未遇到名師指點,還沒有掌握到靈感的竅門吧。維基百科說:「創造性思維和慣性思維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在於創造性思維沒有一個固定的套路或特定的方法標準,有點像佛教中的頓悟,當一個人全神貫注於思考或者解決某件事情亦或者在一個毫無壓力的環境裡受外部環境刺激很小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啟發創造力最好的時候。」。這麼說不知道你感受到了沒,可是據說頓悟也是要有慧根的,有就有,好像也是強求不來的也。

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欲加之罪

《左傳.僖公十年》:「春秋時晉獻公亡,大夫里克欲迎公子重耳,乃殺公子奚齊與卓,逼輔國大夫荀息自縊。(重耳之弟)夷吾即位,欲殺里克,乃遣使者告之曰:微子則不及此。雖然,子弒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里克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乃伏劍自縊而死。」。後人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指存心誣陷他人,總是可以找到藉口的。

如果判定有罪的是因為被人找到了定罪的說詞,那麼每個人對於有罪的定義可以五花八門,則如何躲得開有罪的控訴呢?現如今已是法治社會,依中華民國刑法第1條:「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也就是說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者不構成犯罪亦不得處罰,這就是罪刑法定原則。另依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1項:「被告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應推定被告無罪。」,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未定罪之前,都是無辜的。」,這就是無罪推定原則。

法律推定無罪,是否就能免於責難呢?其實法律之外還有社會的道德規範。比如說心裡想著要幹些什麼壞事但還沒有付諸實行,在法律上應是無罪推定的;可是從道德概念言,思想齷齪者即為有罪。如果有人被眾人發現思想齷齪了,恐怕引起眾人的口誅筆伐,發生所謂的網路霸凌,據說這比法律的制裁還要難受啊。這不免讓我想起《漢書‧王嘉傳》說的:「千人所指,無病而死。」。

如果已有齷齪的想法但始終沒有被人發現的,是否就能安枕呢?其實是否能安枕端看良心是否不安啦,如果作事對得起良心則鬼神不驚;可是如果昧於良心那或許是會做惡夢的。那麼良心是甚麼呢?有人說良心是天生自然的善心,也有人說良心是人之根本,一個人將來為善為惡,都是從心地根本出發。

或許有人說某人的良心早已被狗吃了的啊,據說那良心被狗吃了的,其罪孽是要到閻王爺那裏去算的呀,而人的罪惡據說是寫在靈魂上,無從抵賴的。

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安逸者無鬥志

維基百科說:「大蒙古國,俗稱蒙古帝國,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能開創如此雄偉帝國的當然是兇悍無比的戰鬥民族囉,但蒙古人入主中土當了九十年的貴族之後竟然衰弱到打不過原本孱弱的漢人了,因此被逐回了荒涼的北方大漠。其實打敗蒙古人的並不是漢人的壯大,而是長期耽於安逸的結果。

現代人生活富足,患了所謂的天然廢症,那就是能停著的就不想走了,能坐著的就不想站著,能躺著的就不想坐著,所以最後都躺下啦。可是如果你不知道下一餐在何處時,請問你還會躺著嗎?怕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到處找吃的去了吧。所以說囉,從這個對比就知道為什麼安逸者無鬥志了。

或許吃過苦的人腦袋裡會有一道印記,讓他徹底認識那苦的滋味;為了不再嚐到那種椎心的苦滋味,他會格外努力地去追求美好的日子,把握住每個可以翻身的機會。反觀那些自始活於安逸的人當然就不會有那道吃苦的印記啦,於是只能想些延續安逸的法子,得過且過地錯過了所有人生的轉捩點了;待到明白時,已然白了少年頭啦。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那富人的子弟應該就是沒有吃過苦頭的啊。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來古聖先賢早已發現這個道理了。如果你能從聖賢書得到啟發,那就不枉那麼辛苦的讀書了。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除惡務盡?

《左傳 哀公元年》:「樹德莫如滋,雲疾莫如盡。」,據說這是成語「除惡務盡」的出處,而除惡務盡通常意指清除壞人壞事必須乾淨徹底。無獨有偶,劉備留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也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或許「除惡務盡」向來便是中國人的傳統思想吧,可是工商繁榮、講求實用的現代,這樣的概念還管用嗎?

中國自古以農立本,而稗草一直是農人的眼中釘,專搶稻禾的養份,且繁殖力超強,生命力極堅韌,所以對農人而言,稗草一直是農人除惡務盡的對象。農業時代的善惡是分明的,既然是惡者,當然要除盡啦;可是工商時代的善惡好像越來越不分明了,既不知善惡,該如何除盡呢?比如說,小時候學到的,螞蟻是益蟲,知道社會分工,知道儲備冬糧,是人類學習的榜樣;可是長大後,卻知道螞蟻是蚜蟲、介殼蟲等害蟲的保鑣,反而更像那黑社會裡的人物了,那麼你說到底該不該除呢?

小時候,老師教我們要注重個人衛生,比如說指甲長長了務必要剪;或許是除惡務盡概念的延伸吧,很多人聽從老師的教誨把指甲剪的短短的,這樣就不會藏污納垢啦。可是你知道嗎?皮膚科醫師卻說指甲剪的太短的最易患甲溝炎了;事實上好像也是如此,試問你有得過甲溝炎嗎?很痛的那種。

長大後學工程,教授說工程的概念不是求那百分之百的效果,做到百分之八十比較恰當啦。如果你想達到百分之百的效果,那麼完成最後那百分之二十所需耗費的資源將遠大於前面做到百分之八十所花費的。還有,世上有很多惡好像是除不盡的,比如可惡的蚊蠅蟑螂、害人無數的細菌病毒,就算是科學昌明的現代依然莫可奈何的呀。

這個不好那個不宜,那麼「除惡務盡」已不足取了麼?《楚辭.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如果用在封閉的有限的可控的空間,「除惡務盡」依然是個好觀念。比如說罐頭食品必先殺光細菌,個人劣習最好全部摘除;如若不然將會有甚麼後果呢?想必你已是心知肚明的吧。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入寶山

「入寶山空手回」是常聽到的成語,意思是說既入了寶山竟毫無收獲實在是可惜呀;至於入了何處寶山好像不是重點,反正是難得進入了某寶山總該獲得些什麼的呀;人性就是這樣的,可得而無得必覺得扼腕,才不管拿了滿手的到底是合適不合適、道德不道德啊什麼的,誰讓你放我入了寶山呢?

說到入寶山應該是因為你不住寶山,只因偶一難得的機會讓你入了寶山,既然機會很難得就不該輕易地放過,所以覺得不該空手回,對吧。可是如果你就住在寶山,這「入寶山空手回」該作何解釋呢?該不會是每天從寶山拿些什麼貴重的出門吧,還有拿了這些該回何處去呢?其實入寶山不該空手回好像還是對的,每天都要搬些好東西回去,不然怎麼成為寶山呢?

為何你會覺得你不是住在寶山呢?那是因為你覺得你家不夠好;可是外人就不見得是這麼想的哦;比如說那樑上君子吧,只要入得了的話,處處皆寶山啦。小時候有一首兒歌:「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 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 小河裡有白鵝,鵝兒戲綠波. 戲弄綠波鵝兒快樂,昂首唱清歌.」,如果這就是你家的寫照,算不算寶山呢?

其實溫暖的家就是寶山,當你每晚回到溫暖的家就是入了寶山啦。記得哦,入寶山不該空手回的,你有責任找到讓家人覺得溫暖的東西帶回家去,至於什麼才是可讓家人覺得溫暖的東西呢?這要問你的是否夠了解你的家人了,因為每個人對溫暖的感覺可能很不一樣的。如果你與家人都盡了入寶山不該空手回的責任,無庸置疑,你家已經是寶山了。

2021年3月3日 星期三

妖怪

維基百科說:「妖怪,指草木或者動物等改變成為的精怪,也指怪異、反常的事物與現象。妖怪通常存在於人類想像與傳說之中,難以運用科學方法證明其真偽。」。妖怪當然有很多特徵,但其中最特殊的就是擬人化了,也就是說妖怪其實是人類社會的產物,人想像出來的。

我比較好奇的是妖字為何是女字旁呢?難道所有的妖怪都是女性嗎?明明傳說故事裡的妖怪還有男的呀!難道說是女屬陰男屬陽,而妖怪屬陰,所以都屬女的嗎?或許這又是男性的沙文主義作祟囉;可是沙文主義是西方的產物,而中國社會幾千年前就出產女字旁的妖怪了呀;還是說這本是中國固有的東西,只是心照不宣而已啦。

還有,我也很奇怪這怪字為何是豎心旁的呢?還是說古人早已明白所謂的怪只是心理現象啦。戲劇裡都說光天化日之下何來鬼怪,這是不是說鬼怪都見光死,只能活在陰暗的角落裡呢?還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心理特健康,所以那些不健康的東西自然就都不見了呢?

《禮記.中庸》:「國家將亡,必有妖孽。」,這句話有些深奧難懂,這是不是說因有妖孽所以國家將亡呢?其實妖孽只是人們的心理陰暗面,應是無所不在的呀,而國家亡不亡好像是不相干的吧;不然的話只要有陰暗面必有妖孽,國家又將何存呢?還是說國家將亡時就會降低對妖孽的抵抗力,所以特別提醒之;可是抵抗力既已降低,光提醒就管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