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說:「佛教認為因果法則是天然存在的,不會因為人認為不存在就不作用於此人。業爲因,報爲果,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或「因緣果報」。」。在世俗裡最常聽到的是前世因果,這有重大的作用,告訴人不用埋怨今生的處境,這都是前世造成的,所以你須以今生累積的因去種來世的果。
佛教的教義本來是因和果輾轉相生,但傳到世俗卻只剩下前世因果,請問這有甚麼差別嗎?其實這差別大了,因為是前世的因果,你只得認命,只能去種來世的果。那麼當世的因果就不計了麼?為什麼因果是一世一世的結算的呢?是佛祖告訴你的,還是誰告訴你的,你從不懷疑的嗎?
最近看到一則報導,說某國的醫學研究統計發現:有社交活動的人比較不易罹患老人癡呆症;此話一出馬上有人反駁會不會是倒果為因呢?因為沒有罹患老人癡呆症所以才能進行社交活動的。請問你認為有社交活動的人比較不易罹患老人癡呆症,還是沒有罹患老人癡呆症所以才能進行社交活動呢?那麼答案會不會是:因為沒有罹患老人癡呆症所以才能進行社交活動,復因為常有社交活動所以比較不易罹患老人癡呆症呢?
現代人受教育的時間長,可是你有想過你的專長是如何培養來的嗎?那麼多學科中總有一些是學得比較好的,你就以為這是你的興趣,花更多時間在這上頭,於是越學越精了。表現的好當然會受到讚揚與肯定,使你花費更多精神去鑽研它,弄著弄著便成為你的一技之長了。相反的,壞習慣如影隨形,越弄越糟,終成為你改不了的惡習與病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