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蓄勢待發

鳥類起飛時必先屈膝向上蹬舉然後展翅飛行;蛇類攻擊前必先盤身縮頭然後伺機奮力一擊;貓科猛獸獵食時必先縮身伏行以便接近獵物。蓄勢待發通常是行動前的準備動作,使自己居於相對有利的位置;可是,如果拉滿了弓等待躲著的獵物現身,而獵物似乎猜透了你的心思,遲遲不肯現身的話,能這麼僵持下去嗎?
《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所謂一鼓作氣正是蓄勢待發的最佳寫造,可是再而衰、三而竭可怎麼辦呢!據說英明的將領欲去偷營,要嘛出其不意,要嘛一再騷擾敵方,使其精疲力竭然後行之,所以偷營的最好時機會是選在拂曉出擊哪。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如果枕戈待旦是用來表明決心、提振士氣的話或許還算不錯;可是如果領軍之將真的要求全軍這麼做了,可能不是甚麼聰明之舉;試想枕戈待旦緊張了一整夜必然是睡不好的,既睡不好怎麼會有精神迎敵呢!等到天亮了,敵人真的打來了卻睡眼惺忪的,這像話嗎!真怕敵人偷襲的話,確實放哨就可以了。
話說氣功師傅雖丹田提氣但渾身肌肉仍是放鬆的,也就是說他能操控全身的肌肉,雖處於警戒狀態下不致於弄僵了身體還浪費了體力,待要用時才不至於枯竭;套用在企業家的身上,雖縱觀市場情勢發展但不會隨意浪費資金,必定相準機會才全力以赴的;若套用在你我身上,將如何動用精神、體力呢?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面子問題

維基語錄之閩南語諺語「輸人毋輸陣,輸陣歹看面」:「輸人不能輸氣勢,輸掉氣勢,面子上就過不去了。這句話是用以鼓勵他人,振作精神。」。所謂陣是指團體活動「陣頭」的意思,所以這個諺語或許可以翻譯為:「個人的事還可以輸,團體活動的事可輸不得,否則面子上掛不住,會讓人瞧不起。」;其實個人的面子未嘗輸得起,面子這種事有幾人能看透呢!
都說上海人好面子,依我看找不著不好面子的人,只是程度上或有高下而已。孔夫子說不恥下問大概也是影射面子問題吧,而中國人學英文常常不敢說、不敢問,因此也吃了不少虧。你看那牙牙學語的嬰孩說的萌話哪有條理、文法可言,可是論起學習效果,好像只有那個時候學得最快、最多了吧。
聽說印度人嫁女兒必須準備可觀的嫁妝,就算傾家蕩產也須咬牙忍著,所以有些人生了女兒乾脆弄死算了,免得日後準備不了嫁妝;你說世上還有比這更殘忍、更愚蠢的事嗎!其實中國人也只是聰明了一些而已,所以打腫臉充胖子的事好像也是時有所聞。
如果想要拿話套住人,恐怕與面子有關的話最管用了,所以有些銷售人員最擅長這等心理,開口閉口都是帥哥、美女,甚至於某某董座;都尊稱你為董座了,還好意思那麼小氣嗎!道理是很容易懂的,可是臨場時好像被灌了迷湯,還是很容易上當的;經此點醒,下回再見此招時應懂得如何拆招了吧。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賢內助

《易經.家人卦彖傳》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義也。」,若依照古人的觀點,女主內而男主外,女人雖不便拋頭露面,卻是家庭的重心,所以《宋史·后妃傳下·哲宗孟皇后》記載:“ 宣仁太后語帝曰:‘得賢內助,非細事也。’”;時至今日,女人外出工作已成常態,那麼賢內助的說法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有個廣告詞說三餐都是老外(老是當外食者),反映出雙薪家庭已難得開伙,哪兒有好吃的便往哪兒去了;還有到處都有洗衣店,衣服送洗比自己洗的乾淨多了,也燙得筆直光鮮多了;兩人皆上班,小孩當然是請保母、送托兒所啦,再大點下課後就就送安親班、補習班啦;也就是說已經無所謂誰主內、誰主外了,哪來的賢內助
話說戀愛時女人是男人的紅粉知己,結婚多年後已是老夫老妻,紅粉知己成了牽手的老伴,那麼所謂的知己或者老伴是何意義呢?這年頭自我意識抬頭,導致誰也服不了誰,而知己係指了解、賞識自己的人,是可以投訴心事的對象;如果少了這個重要的支持角色,可能出現難以自我肯定的境地,以至於心神無主而信心喪失,所以是出外打拼者的必要支柱。
在講求男女平等的時代裡,女主內男主外已成過去式,所以所謂的賢內助已非專指女人而言,只要是在外打拼的,其內心裡存在著一位永遠支持他、她的人,那個人便是其賢內助了;所以如果你、妳們的婚姻還存在著這種作用,那麼雙方都擁有一位賢內助。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無形的敵人

司馬中原講鬼故事曾經風靡一時,正好點出人類怕鬼的心理情結。為甚麼怕鬼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鬼是無形的,是神出鬼沒的活在人們心中的陰影。如果是有形的,譬如獅子老虎固然可怕,你還是可以拿起武器對抗牠;如果是無形的,該拿甚麼防禦呢!
自從科學家使用顯微鏡發現了細菌以後,人們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多微型的敵人;講敵人或許不夠厚道,據說細菌還分為好菌與壞菌。肉眼看不見的細菌怎麼抵抗呢?幸好科學家還發明了消毒殺菌以及使用抗生素的療法。比細菌更細的還有病毒,雖然消毒的方法依然管用(通常是加溫),可是使用抗生素的療法也無計可施了,只好使出支持療法,運用人體固有的抵抗力克服它(克服不了的當然就掛了)
霾害事件近來經常上報,據說大陸每年有三百萬人死於霾害,足見其致命性。講霾害有些籠統,其中最致命的應屬PM2.5微粒,因為太過微小了甚至可以透過呼吸系統進入人體器官,直接地毒害你。也因為太過微小了,肉眼根本無法發現它,只能透過儀器檢測發現,然後公布於氣象網站。
其實致死率最高的既不是疾病也不是環境惡化,而是人們因為各種主義、政治陰謀所引起的戰爭。不論是各種主義或是政治陰謀當然也是無形的,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壞到骨子裡去了,所以就防不勝防了。根據統計,人類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是癌症,那麼這些不正常的各種主義或政治陰謀算是人類心理上的癌症吧。
癌症很可怕,那是因為它根本就是正常的人體細胞突變而成的,也就是敵我不分的,要消滅它只能把正常細胞跟著一起消滅,所以說穿了癌症病人大部分都是被治療用的藥物毒死的。近來所謂的標靶藥劑就是為了克服敵我不分的問題的,個人覺得還需要發明更多的標靶藥劑來治療心理上的癌症,它比生理上的癌症更致命也更難克服。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失落的舒適圈

俗話說熟能生巧,同樣的事情做久了就能輕快又輕鬆,既省時也能保住品質。由於一般人喜歡從事熟悉的工作,以避免犯錯並得以安逸,這種現象被管理界稱為舒適圈。話說喜歡舒適圈是人的天性,反正朝九晚五行禮如儀,工作也沒少作,錢也沒少領,生活規律而愉快。
幾十年前這樣的工作機會很多,可是自從資訊、電子時代來臨就開始變了樣,怎麼會這樣呢?以前的工業產品的生命週期長,譬如說紡織業吧,棉紡成紗、紗織成布、布染了色再裁縫成衣,這樣的生產模式大概從阿嬤的時代就是這樣了,縱然生產機具創新了也是很快就可以學會了。可是如今資訊、電子產品的種類極多、產品的生命週期極短,想要一技傍身便能生活愉快的恐怕已經不可行了。
再加上全球化的影響,產品的競爭也是全球性的。以往只要顧好某些銷售管道,產出的商品有人買就行了,如今競爭來自四面八方,一個不留神就被別人搶走了銷售管道;如果想要保住既有的,更想擴大銷售量,就須當個空中飛人四處搶佔生意了;而那些配合銷售的人偶而也須扮演空中飛人的。
一群人在野外遇到熊,請問怎樣可以避開熊吻呢?答案是跑得比別人快就行了,熊不會多花力氣去追那跑得較快的人,也就是跑得慢的要倒大楣了。既然產品的生命週期變短,你的學習曲線也須跟著變短,那麼到底要變得多短呢?答案跟躲熊追的故事一樣,比旁人快些便行了,如果你已適應這樣的故事,那麼舒適圈可能又被你找回來了。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希望工程

近來景氣始終低迷,薪資成長也跟著裹步不前,甚至出現了倒退的現象。這種現象對剛就業的年輕人是最不利的,因此經常聽到當代年輕人看不到前途的報導。您或許以為這是台灣的問題,其實這種現象已經相當普遍,世界各地幾乎都有類似的報導,而日本更因而出現不打算結婚的潮流,那不就是別指望能生出後代來了麼,怪不得人口嚴重負成長,甚至已經有人推斷日本人將於若干年後絕種。
莊子曰:「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見得看不到前途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君不見日本已有絕種的威脅了啊。台灣的發展模式向來都有走日本後塵的嫌疑,莫非台灣的生育率也將追隨日本的命運,走向嚴重的負成長,然後被推斷也將於若干年後絕種嗎?
都說先有希望才能有遠景,那麼建立希望是不是世人救亡圖存的唯一仙丹妙藥呢?想徹底解決問題必先釐清因果關係,年輕人係因為找不到好工作才感到沒前途的,而好工作係因為產業外移才消失的,那麼產業為何不留在溫馨的故鄉而含恨外移呢?恐怕是因為轉型不暢而不得不易地重生吧!所以台灣的希望是盡快找出適合我們的轉型方向,而不是萬般無奈的要求產業不要外移。
記得多年以前政府已提倡過希望工程,可是成效顯然不彰;我想最大的問題出在只知盡力挽救頹勢而不知順勢而為;台灣人應該是夠優秀的,我們已經證明了我們的生產力及優越的生產彈性,可是我們尚未發揮我們的創造力,或者說是軟實力;台灣的學生屢在各項著名的發明展裡頭角崢嶸,可是沒有得到政府與產業的重視,真心希望政府與產業能夠認清方向而再造希望工程。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現實與想像

常言道做人須面對現實,才能設法解決;可是需要解決或者需要面對的現實實在太多了,使人難以應付。有宋以來輒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得難以面對現實其來有自,只是今人更加難為罷了。問題那麼多,不曉得都解決了沒?看來有需要請教官大學問大的大大們。
有人說現實難以下嚥,就佐以想像空間吧,譬如畫餅充飢如何?三國時代有曹操的「望梅止渴」的良策,可是他的孫子魏明帝曹叡卻說:「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可見得想像的取用是有學問的,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有智取者亦有不取者。
現實有得意有失意兩種,可是失意總是十之八九,而想像只保留住那美好的。所以樂觀的人想像多些、面對現實少些;而悲觀的人少想像、只好面對現實啦;其實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總是不好,會誤事的;所以《論語·先進》說:“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都說政治是妥協的藝術,那麼只有管理眾人的事才是政治才需要妥協嗎?其實政治只是個概念,也就是說事無大小都可以套用政治的理念,所以當你遇到疑難問題而難以面對該現實時,都可以運用政治性的想法解決。譬如過與不及的決擇難下定論時想一想現實與想像該如何平衡,則雖然無法弄到皆大歡喜但大夥還是可以接受的啦。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含蓄的美

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在認知上東方人的情感總是比較含蓄的,不似西方人的熱情與開放,這從一千多年前白居易的詩裡即能看出端倪。事實上東方人的含蓄美已醞釀了數千年,使人聞之欲醉而不待暢飲,所以東方的美女應是解語花而不是艷麗的玫瑰。
就算那玫瑰只是含苞待放的蓓蕾吧,好像也比盛開的花朵來的引人入勝;雖然百花怒放、花團錦簇也是美景,可是東方人其實更欣賞含蓄的美。譬如說清晨的薄霧吧,聞起來總是清新的,霧裡的街道、房舍雖然看不清楚,卻有一份說不出的賞心脫俗,勝過麗日下的車水馬龍。山裡的薄霧已經不叫薄霧了而改稱為山嵐,聽說裡面可是住著精靈的,是專屬於詩人的境地。
看盡古今文學作品,為甚麼只有含羞的少女而不會是含羞的熟女呢?原因無他,因為含羞的少女才有美感、才有想像、才夠純潔;而熟女已熟悉世故並廣為人知,已失去新鮮感了;君不見再美好的事物也無法歷久而彌新嗎?所以必須有新醞釀的,即便是還不夠完美。
山嵐的朦朧只在意會而無法端視,雖不能見廣闊雄偉的山勢卻詩意雋永,所以明潭的美只在於晨煙而不會是麗日晴空。東方人為何擅於詩作、書畫而拙於雕刻?東方人的建築為何是木造而不是石壘?這或許是因為東方人的美感原本就是含蓄的,所以會意的潑墨勝於工筆,而含蓄的美只屬於東方。

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老志彌堅

調寄(唐‧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驚覺蚊子咬。徒聞巴掌聲,老眼打不了!」。話說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憑藉醫學的進步,人均壽命雖已逾八十,可是人老的現象看來古今相差無幾,凡人過了四十老花眼的現象愈來愈明顯,白了少年頭早已不是新聞,而要不是有假牙堪用,早已是無齒之徒了。
老雖老,法定屆退年齡是六十五歲,而國外更有延至六十七歲的了。反正人均壽命已是愈來愈長,雖然生理現象老化,心智能力可能比青壯人還要成熟穩定,只要體力仍可勝任,多幹幾年活仍是不成問題的。可是從可以預測的未來,好像不是幹到退休就可以了耶!
百度百科說:「“袋鼠族”,大學畢業以後,還要繼續依賴父母生活。 他們不僅在經濟上接受父母的援助,同時還在心理等各方面仍然像個孩子一樣,無法脫離父母的“袋囊”而獨立。」。袋鼠族一詞誕生於南韓,正伺機向各處蔓延;台灣離南韓沒有多遠,而且韓風颳得正盛,所以受此感染似乎是必然的了。
除了袋鼠族的傳染,少子化的衝擊更是徹底的考驗,就算退休了還可能被迫再回職場,承擔以往不甚在意的工作。老舍《老舍短篇小說選·後記》:“人是要活到老,學到老的,今天能看出昨天的缺欠或錯誤,正好鞭策自己努力學習,要求進步。”。其實退休後再去嘗試以往不曾經歷的工作,還是頗有趣的,只需把姿態放低些就可以了。
孟子‧滕文公下(九):“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當世之老年人既躲不了袋鼠族的侵擾,更需承受少子化的衝擊,看來養兒防老只是想像罷了,只好挽起袖子權充好漢啦,所以予豈逞強哉?予不得已也。既遇如此逆流,唯老志彌堅耳。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沉澱

古時候沒有自來水,飲水的來源很可能是河水,可是中下游的河水已然混濁,所以古人只好使用明礬沉澱水中的懸浮物以便取得乾淨的飲水。失戀或失去親人當然是令人痛苦難當的事,而最常見的解決辦法就是讓時間沉澱傷痛好讓自己走出陰霾,而傷痛之後的心靈方得以成熟練達。
每日所遇所思所得也需沉澱才好取得深化的經驗!那麼甚麼是深化的經驗呢?就是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因為深知其原理與缺失故可進一步的演化改善之。沉澱是一種思考的養份,唯有把心靜下來才能專注,專注以後才能深思,才能碰觸問題的核心,進而提出良策。
心靈的沉澱更能提升氣度,那是一種空明的體驗,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反思。清 鄭燮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三書》:“誠知書中有書,書外有書,則心空明而理圓湛,豈復為古人所束縛,而略無張主乎!”。只有心空明時才能理圓湛,故能不受既有理論的束縛而領悟出自我的主張,則氣度自然恢宏廣闊啦。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只有那澹泊名利的人才能看見大我的公益,也才能懷有偉大的志向。只有那靜默定性的人才能看透問題的根源,也才能有長遠的未來。所以澹漠明志、寧靜致遠其實就是一種沉澱的功夫,遇事先讓自己徹底的冷靜下來,再以宏觀的角度確認目前的處境以及未來的走向。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上班其實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人類生活從狩獵、游牧、農耕演化為如今的都會區生活,已經沒有從事狩獵、游牧、農耕的謀生機會,只剩下上班及創業途徑了;一般市民沒有經營事業的豪氣,只好以上班謀生啦,所以說穿了上班其實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與古人的狩獵、游牧、農耕其實沒有太大差別。
農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竟成為現代人羨慕的對象,因為向晚趕路回家甚至於加班熬夜直至披星戴月才能回家已成常態。那麼上班真的比農人的農活辛苦嗎?農夫從早工作到晚,風吹日曬雨淋的其實不只8個小時而已,而且不知周休二日是何滋味,更別提甚麼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了;當然啦,農閒的確是很令人羨慕的,尤其是在過年時節。
上班的人好像也經常羨慕那些創業當老闆的,他們可以壓榨員工勞力,心情不好還可以罵人,而且錢好像大部分是被老闆賺走的。那麼要不要聽一聽老闆們的心聲呢?景氣經常不怎麼好的,軋頭寸已然不及,而籌措員工薪水卻是絲毫不能怠慢的事,不然就準備上報吧;員工就等著領薪水,有人把這份得來不易的生意當回事嗎?真的有上心了嗎?事情幹不好不就念了他幾句還記恨在心哪。
幹一行嫌棄一行好像是常人的心態,眼裡、心裡總是看到、想到那些不好的,而忘掉那些曾經美好的;不信的話就做一份調查好了,看能有多少人滿意當下的工作呢?可是一旦被資遣時必然大聲疾呼抗議被剝奪了這份其實也不甚滿意的活。所以上班其實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必然有苦,偶而也是會有甜的,生活若苦悶的話,抽空多去野外走走吧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生命的韌度

如果你有觀察的習慣,會發現牆縫裡、陰溝裡總能長出小苗來,雖然不是良好的生存環境,還是試圖生存著。如果這是一株榕樹苗,如果沒有人為的拔除,這榕樹苗還真能長成一棵大樹的,象徵著生命的尋求突破的決心與韌度。那麼這種韌度我們具備嗎?
有些針葉大樹當老樹凋亡時會新生出樹苗來,讓老樹殘存的營養與空間化成小苗的育嬰房,使得物種得以傳承繁延;哺乳類動物的長期哺乳行為大概也是相同的邏輯吧。我們人類貴為萬物之靈,哺育、教育後代的作為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君不見滿街的托兒所、幼稚園、補習班與下課後補教街上滿滿的學子嗎!
農人似乎看穿了植物尋求繁衍的天性,遂發明了不結果的芒果樹、木瓜樹便砍傷其樹幹的方法,以激勵其傳承後代的覺醒,開始著花結果。漁人似乎也看穿了養殖魚類尋求生存的天性,遂在養殖魚類運送途中多裝了幾隻螃蟹,以激勵其生存的意志,以降低運送途中的死亡率。
算命先生說病病歪歪的人反而是長壽的,而那些精壯的漢子卻常一病就嗚呼了。其實生命的韌度應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可是為甚麼這些病病歪歪的人反而長壽了呢?原因是這些病病歪歪的長期處於逆境中,反而激發了生命的韌度,而那些習慣於順境中的人適應不了突然的變故,便猝然長逝啦。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蓄意行為

在高速公路開車時,偶而會有車子擠到你旁邊,通常是不懷好意準備插隊超車的,尤其是那從你的車後方切換到你旁邊的。開車行為是社會行為的縮影,也就是說在其他方面其實也有人正在窺視著你,等著搶走你的機會或資源;世事隱晦難明,也只有在高速公路上特別容易辨別出這種行為,那麼其他方面怎麼防範呢?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為甚麼別人想超你的車呢?可能別人在你後方已經忍受你的慢速很久了,只是終於採取行動了而已;可能你遇到一位喜歡開快車的人,這種人是有縫必鑽的,他的車道已經有人檔著,而你的前方還有空檔。行為通常有其動機,而別人的動機須從別人的觀點去觀察,才能有所發現。
個性內向的人通常比較封閉而且執著,大概會是那種乖乖排隊的人,如果辛苦排隊而被人插了隊去當然不好受。如果倫理是存在的,那麼乖乖排隊或許管用,一旦倫理不被尊重,超車、插隊即為常態。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從來就不講究倫理那一套,你不是也會超別人的車麼!
如果你很在意難得到來的機會,那麼只是心無旁騖的埋頭苦幹恐怕是不行的,因為覬覦你的機會的人總是存在的;怎麼辦呢?偶而抬起頭來看看周邊情勢,了解一下旁人的需求與動機吧,相信慢慢你會懂的。

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創新與適應

這年頭講創新好像已是全民運動,如果你不知創新可能就要落伍了、被邊緣化了;可是創新其實是燒錢的、風險極高的,對企業而言這是資本密集的賭注,賭贏了可以風光一陣子,而賭輸就慘了,說不定還會賠上老本,那可怎麼辦呢?話說輸人不輸陣,能不跟嗎?不跟好像也是死路一條耶!
搶著創新是當老大的心態,其實世上還有所謂的老二哲學。尋常人皆明白一個領域的老大通常只有一位,譬如說蘋果當老大吧,可以跟蘋果平起平坐的還能有誰呢?可是蘋果又不會搶走所有的工作機會,跟著老大的吃不起肉還能喝到湯吧,譬如說鴻海不就是跟得很順利嗎!
話說想當老二其實也沒那麼簡單,君不見老三、老四、老五等都一路排著等候著哪,那麼當老二的本領又是甚麼呢?說穿了就是指適應能力,也就是學得最快、最像,或者說是彈性最大。好像有一個說法,台商的適應能力是最強的,可以發揮最大的彈性,老大說需要甚麼就能即時拿得出來,你看那鴻海不就是這樣得勢的呀。
自行車選手最能明白一場比賽不能一路衝刺到底,否則必然拿不到冠軍。也就是說那個拿冠軍的可能整路都是當老二,只是在最後關頭搶上老大的位置就可以了。那個當老大的必須幫大家衝開氣場,都說那是很累人的,而跟著當老二的就輕鬆多啦;可是人人都想當老二那豈不是會有一堆老二嗎?所以還要比出誰可以跟的最暢快的呀。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包容與妥協

通常我們會把包容與妥協合用,而且不太區分其間的差別,其實這兩者屬於不同領域的概念。所以維基百科說:包容的含義為「容納」和「寬恕」,也指社會對不同人士價值觀和文化容忍和尊重的態度,接受他人的過失和缺點。而教育百科說:妥協是敵對的雙方,彼此退讓部分的意見、原則等,以消除爭端,謀求融洽的行為。
包容是社會性的對弱勢者的同情,在身份上其實是有高下的,如果包容心被打了折扣,被包容者應是無從申訴的。譬如成年人包容小朋友的幼稚行為,其包容程度因人而異,父母對兒女過度包容旁人無從置喙,而師長嚴格要求同學的行為規範,如果合理的話,即便是家長也無可奈何。
妥協是政治性的權利角力,在地位上必須是平等的,如果妥協的條文被打了折扣,受委屈的一方將蓄勢反撲。譬如地方自治的原則是政治性的,行政院雖然是地方政府的上級管轄機關,可是如果雙方在自治原則上有所爭議,不能由行政院說了算,必須改由立法院協調。
如果事件是政治性的只能妥協,如果是社會性的包容就可以了。譬如近來政府大力提倡的兩性平權應是政治性的,如果有人甘冒大不韙,必有排頭吃;再譬如學校教育同學要同情弱小,只能是社會教育的一環,如果陽奉陰違,好像也沒甚麼計較。
如果把妥協當作包容行使,你的對手將視你為背信棄義的人而大加撻伐。如果把包容當作妥協行使,可能慣壞了被包容的人,或被當成冤大頭。總之,這兩者肯定是有所分別的,下回行使時別再比附援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