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感知與啟發


孔夫子被尊稱為中國第一代的教育家,且被譽為因才施教的聖人,但是從論語的記載:「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卻沒有發現因才施教的意味,反而呈現規範性的學習論,即以知識的傳授與學習為上。這樣的傳統,歷經兩千年而沒有太大的改變,造成了教育的僵化。

現代的教育,已改變為傳授與啟發並重,這中間存在著甚麼樣的轉折與意義呢?首先,強調個人的差異性,所以教育不能只是單純的普及化;其次,強調潛能的啟發,根據醫學報導,人腦只被運用了一半不到,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其三,強調學用並行,甚至是困而學之,但排斥學而不用!

啟發教育有什麼特色呢?傳授只是學習旁人的經驗,沒有太多自我的體驗與想法,但是啟發卻是鼓勵從旁人的經驗中引出了自己的發現,如此才能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演進。試想,現今科學的蓬勃發展,能只是出於傳授的結果嗎?答案是很明顯而鮮明的,所以啟發教育必然是科學教育的基本精神。

科學教育重視啟發,那麼人文教育呢?看來也是如此,譬如近來火紅的文創事業,講究的正是求新與求變,而單純的傳授經驗也是教不出求新求變的創意的,不是嗎?那要如何才能教出創意呢?關鍵在於感知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當師生的感知能力相當時,因為師生個體的視野不同、靈感不同,所以可以創造出不同的作品來。

規範與啟發是相對立的兩端,傳統規範式的傳授理念當然無法兼顧啟發式的教育;也就是說不曾接受過啟發教育的傳授者是難於啟發學生的,那要如何才能改善呢?答案在於幫忙打開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自行去感知屬於學生的世界,使其能運用自我的腦力與靈感來發展新事物,這才叫作啟發呀!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順勢而為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爲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是一段古老的神話,表明了天地運行的方向,也點出了大自然周行不悖的趨勢。

勢有兩種,一種是指看得見的自然現象,如水從地形流、風順氣壓吹、作物依季節生長等;另一種是指看不見的心理現象,如市場趨勢、流行走勢、政治大勢等;那麼為甚麼要順勢而為呢?因為順勢可以省時省力、趨吉避凶,而逆勢當然是指費勁傷神、勞民傷財囉!

順勢而為既是老生常談的道理,應該很容易理解與遵從才對的,但其實不然!我們可以舉出很多尋常人易犯的逆勢行為,譬如說購買非時令的食品,表示你必須花更多錢卻買到不怎麼新鮮的貨;又譬如說你明知作息不正常有礙健康,但是卻經常熬夜或作息顛倒;再譬如說房市長期出現結構性膨脹,已有崩盤之虞,但後繼者仍不計一切莽進。

順勢而為是正確的,那麼逆勢操作就一定是錯誤的嗎?好像也不是這麼確定,譬如說改朝換代時的各路英雄好漢們,都算是當時朝廷的逆賊,在勝者為王的規則下當然可以是逆勢操作成功,否則就只能當敗寇了;又譬如說晉朝的石崇,是歷史上著名的逆勢操作者,他常以此手法致富,且成為當時的首富;不過,這些逆勢操作者都非尋常人等,既能看得透局勢,也有開創新局的胸懷與意志。

中醫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方法,在不對應的季節裡治病,這是逆勢操作嗎?其實不是的,這應該叫作乘勢操作,利用勢力的極致來克服相對立的頑疾;所以說,想要順勢而為還需辨明勢的本質與作用,才能精確地發揮勢的作用。

俗話說甚麼樣的人玩甚麼樣的把戲,既有順勢而為的方便,又有逆勢操作的開創,還有乘勢操作的克服,說不定還有鮮為人知的奇方妙法,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對待勢呢?這要看自己的志氣、意志與能力,也要看當時的景氣、民意與氣候吧!總之,凡是人皆要自我負責,為自己找個好勢頭。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壓抑與宣洩


從歷史上知道黃河常有水患,歷朝皆有治河的故事,其中以大禹治水最為有名。大禹之前,人們為了隔絕水患,便想盡辦法把水隔離起來,如此可以取得一時的安寧,但是大水不得宣洩,水患始終不得治;到了大禹治水時,改為疏通的辦法,終於得到長期的安寧。

以後人的眼光來看大禹治水這件事,覺得疏通的辦法應是理所當然的呀!其實這是睿智的創舉!對遠古的人而言,黃河流域極為廣大,一個遠古的部落處在其中,就好像一大片荷葉上的一顆小水珠,沒有地形圖如何能得知應從何處動手,才得以宣洩之呢?這樣的問題,您還會覺得容易嗎?

您或許會說,那是因為古人沒有今人有知識才會如此的吧!那我們就來提提近代的事好了:大約一個世紀前,只要抓到罪犯只有嚴厲的刑罰。但在嚴刑峻罰之下,犯罪率從來也不曾降低過。而現代的犯罪防治方法才有預防、教化等文明的手段,但犯罪率卻改善了;您可曾想過,這樣的演變可是需要歷經無數個世紀才得以扭轉的呀!

假如沒有系統化的全面性思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理所當然的,而解決的方法必然也是防治優先,不是嗎?有誰會立即提出舒解的方法呢?幸好大約五十年前人類開始流行系統化的全面性思考,凡事講求深謀遠慮、反覆辯證。所以,具備現代人思考方略的聰明人、知識人們呀,行事之前是否應先思辯是在製造問題還是解決問題?

具備現代化智識的人應能了解壓抑通常不是甚麼好辦法,輕則造成生理傷害,重則造成心理傷害;但是,您壓抑了嗎?譬如說,孩子偶而不聽教導時,你是制止他還是疏導他;又譬如說,當你遇到不如意時,是咒罵天地不仁、上司處事不公,還是反求諸己;再譬如說,當你遭遇困難時,是慨歎時運不濟,還是痛定思痛、苦尋良方。

壓抑不好,那麼一昧宣洩如何?中國人常說物極必反,總是也些道理的,試想,一個氣球不停地充氣,必然會爆掉,但是,一直洩氣又會如何呢?事情的好壞不就在這不停的分寸拿捏之間嗎?

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情感的層次


據說,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會跟著情感走。譬如說,遭遇到不禮貌的事,讓你覺得不被尊重,那麼你就生氣了;又譬如說,看到喜歡的人,感覺相處得很愉快,不自主的迷戀上他了。情感既然如此重要,就讓我們試著來認識它吧!比如說《禮記》禮運篇:「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那都是指涉些甚麼呢?

喜是值得慶賀的事,慶賀多半是由旁人為之或與旁人共同慶祝,會比較來得自然而有意思些,所以喜是帶著價值觀的,而且是眾人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喜與樂常被連用,其實意義不完全相同,樂是指值得高興的事,而且是自己認為值得高興的事,因為別人高興的事未必會成為自己高興的事。

怒是指被刺激以後生氣的反應甚或行動,所以必須有刺激在前,才會有反應在後,而反應的大小通常與刺激成正比。歷史上最有名的兩次發怒:首先是文王的一怒而安天下,事實上行動者卻是他的兒子武王;其次是吳三桂的沖冠一怒為紅顏,他讓滿清入了關,而這兩次大怒都改寫了中國的歷史。

哀是指哀傷或產生悲觀的念頭,會哀傷是因為發生令人哀傷的事故,或者引人哀傷的情境,譬如一個古戰場、一段悲慘往事或一齣悲劇;悲觀是一種處世的消極態度,莊子曾曰: 「 哀莫大於心死, 而身死次之。」,意思是說最嚴重的悲觀叫作心死,它比身亡還要嚴重!

懼是指害怕,害怕的源頭可分為外在的與內在的,外在的害怕如遭遇一頭老虎、一條蛇、一個惡人、一條惡法,泛指可能傷害你的外在因素;內在的的害怕其成因較複雜,譬如有人懼高、有人怕某種動物、有人懼怕長大,而多數人都怕鬼,或者說是內心的陰暗面吧;無論外在或內在的害怕,都與危險脫不了關係,假如能確認危險不會發生的話,就不怎麼會怕了!

愛最難形容,有說是關懷、有說是仁慈、也有說是依戀,這大概與發生的對象有關,譬如說對家人的愛是關懷,對大眾的愛是仁慈,對情人愛當然就是依戀啦;但是,對敵人的愛會是甚麼呢?去問上帝吧!對習性的偏愛又是甚麼呢?這種問題問自己就可以了。

惡是指討厭的感覺,可視為愛的相對面,泛指一切不喜歡的事物,它的對象可以是人、是事、是物,甚至是觀念或主張;我們愛人所以因而被愛,那麼討厭旁人呢?當然也被旁人所厭惡啦!所以惡也算是一種自虐的行為,想對自己好一些的話,最好斷了惡念!

欲與愛一樣難明白,因為慾海難填,而欲望的種類更是無窮盡的,一個人嚮往財富是正常的,但是有錢人會希望更有錢,即使已是世界首富恐怕仍無止境;慾望還是會成長的,所以得隴即望蜀;欲望也是與時俱進的,越新奇的事物越能引起欲望;欲望還包含不可能的事物,譬如秦始皇想跨海求仙而長生不老,最後落的客死異鄉,還遭到親信背叛以致於大秦覆亡。

看來,人真的是感情的動物,理論上,自己應能掌握自己的情意,但是事實上並沒有,以致於情欲橫流,自我戲弄;如果,有人能夠拿捏感情並調控自如,那他就成了完人、聖人;一般人當然不如聖人,但是亦應以聖人為榜樣,至少要能對自己負責吧!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潛質與努力


台灣還有一些二、三千年的神木,樹的胸圍可達到十幾公尺,如果有幸到現場觀看的話,就能就近體會大自然的偉大與自我的渺小。只是,神木是如何長成的呢?台灣的神木以檜木居多,台灣檜木雖珍貴並非珍稀,四處散落的檜木群很少能長成神木的,可見得神木有其極為獨特的成長之道。

講到植物,各類草花是很常見的,但通常屬於一、二年生,!常見的果樹壽命也不長,大約幾年到幾十年,為甚麼檜木能長成神木?可見得品種很重要!據說神木都是針葉樹,如紅檜、扁柏、台灣杉、紅豆杉等,如果品種不對,是無法長成神木的。

除了品種,據說氣候因素也不可缺少,所有神木都長在一千公尺以上的高山雲霧帶的向陽面,只有那樣的氣候才能培養神木;此外,運氣也很重要,經歷二、三千年的神木,須面對無數次的雷擊而不被摧毀(現代的話,還須避免人為破壞);健壯也很重要,否則很難出頭天,更難長壽。

植物沒有腳,在哪兒發芽就須長在那兒,所以只要發芽的位置不對就長不成神木了;動物有到處遷徙的能力,照理說應比植物具有優勢,但卻難有長壽的動物,可見得沉潛的特質也是不可缺少的,否則如何耐受那千年的寂寞!

個人的發展,也有如神木般偉大者,譬如財富累積的能力是常人的數億倍,或者功績、思想是常人無法比擬的,那麼這些神人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人的潛質又如何識別呢?我想,首先要有天賦的智慧,讓他比常人更冷靜,看待事物更透徹;其次,要有偉大的志向,激發他過人的意志力與毅力;此外,還要有合適的氣候,即時勢造英雄也!

與神木的特質一樣,神人們還須要充分的健康,才能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以便打造個人王朝;最重要的,所謂神人也是逐漸發展出來的,所以過人的持續努力也絕對不可少,就好比那神木般能耐受幾千年的寂寞!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黎明即起


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可見得黎明即起自古便被視為一項美德;只是,洒掃庭除對現代人來說已是難能可貴的事,有錢住得起透天厝的也只有丁點庭院,兩分鐘便掃完了;沒庭院可掃只好散步去了。

所謂黎明是指東方剛露出魚肚白的那會兒,如果梳洗得快些就能看到那璀璨的日出;那是一種莫名的喜悅,就出現在太陽露臉的那一剎那,那種無可替代的雀躍,好像生命力獲得重新灌注,無限希望被重新點燃般;這種時光如果還懶在被窩裡,實在太可惜太慚愧了!

散完步後來碗濃郁的傳統豆漿,配上香酥的燒餅油條,真是大快人意呀,那些漢堡、薯條怎麼能比得上呢?吃飽喝足後神清氣爽的,發現其實還不到七點鐘,趕去上班還綽綽有餘哪!這就是黎明即起的好處,你將發現整天裡都精神特好、靈光湧現,就好像有神靈加持一般。

就是這麼奇特,當你精神特好時,旁人也特別友善,好像連上司都變得客氣了;心理專家說人際關係是相互影響的,好像就是這種道理吧!氣氛融洽時,好像腦袋也變得靈光了,各種疑難皆能迎刃而解,沒有顧客的埋怨、長官的叨絮,好暢快的一天啊!

天天跑步的人,據說有一天不跑了就會很難過,早起的人也是一樣的,如果那一天不能早起,精神必定特別差,脾氣也會變大,作人處事也都不順利了,所以還有什麼事比早起更重要呢?早起還有一個附帶作用,那就是早睡,而且必然睡得香,您說這種人還會有憂鬱症嗎?早睡的另一個好處是來不及吃消夜,可以避免肥胖!

天天早起早睡,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既無肥胖也無憂慮,這是多麼合算的事,而且不分貧賤富貴都一視同仁,只要有心維持就能獲得正果,這可是完全合乎公平與正義的原則呀!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價值觀的演替


維基百科說:「價值觀 (Value)是一種處理事情判斷對錯、做選擇時取捨的標準。」,意思是說價值觀是一般人行為的影響因素,我覺得可以再加上一段:價值觀是有心人行動的判斷基準。

在法國大革命以前的封建社會裡,自由民主是無關緊要的,那時候如果有人大聲提倡自由民主無價!大概會被認為是異端份子,而很難有人會跟隨他;法國大革命成功以後,刺激了美國人的自由民主夢,跟著引發了一連串的自由民主革命浪潮,成就了很多自由民主國家;時至今日,假如有人踩到了自由民主這條紅線,恐怕會被眾人當作過街老鼠般追著討伐,而這就是價值觀的最佳詮釋,自由民主已經化為人類思想的基準而成為普世價值;自由民主的價值觀能有如此大的轉變,亦宣示價值觀是演替的,隨著眾人的共同信念的演變而相互影響。

自由民主思想的提倡至今不超過三百年,工業大革命距今也差不多是三百年,航空工業、資訊電子工業不超過一百年,而太空工業、知識經濟、生化研發等高科技產業更只有數十年;現今科技為何能如此突飛猛進呢?科技進步固然是原因,最主要還是世人對科技的價值觀改變了,吸引了無數的菁英、無數的資金投入,所堆疊出來的科技盛世。

價值觀可以改變眾人的行為,引導社會風氣,進而引發社會革命,這好比氣候系統裡的高氣壓與低氣壓,能引導氣流而改變天氣。在地球村的時代裡,全世界已融合為一大系統,價值觀的傳導更加迅速了,其影響也更為全面,從表面上看來,是市場在引導流行,其實是價值觀在引導思潮,進而創造流行。

在地球村裡的你我,是如何領受價值觀的薰陶,又受到甚麼樣的影響呢?具體而言,後知後覺的族群會被價值觀所驅使甚至被奴役,先知先覺的族群則是利用價值觀以便乘風翱翔,而卓越的族群更是創造新價值觀以鼓動新浪潮,享受新利益。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內行看門道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的究竟是些什麼樣的門道,意義在哪裡?外行只能看熱鬧是否意味著容易受人愚弄、欺騙?知識、資訊的不對稱常是問題的肇始原因,你能忍受這樣的對待與損失嗎?該如何面對呢?

中國人做事常有一窩蜂的現象,哪兒有好處就會吸引一大群人跟著往裡鑽,弄到最後皆灰頭土臉為止;但是,其中仍不乏獲利者,因為他們知道行業風險及經營方法,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門道吧!所以說門道其實是行業的門檻,避免不相干的人見利攪局。

隔行如隔山,想要行行精通是不可能的,但是,生活起居牽涉極廣,萬事萬物想不接觸也很難,怎麼辦呢?如果我們只是站在欣賞與運用的角度,就不會那麼複雜了。譬如說足球比賽吧,我實在不清楚那些足球明星們的腳法有多細膩,但是漂亮的過人、妙傳與進球,總是看得懂也忍不住喝采的,這樣的外行看熱鬧其實也不錯啊!又譬如中華料理博大精深,我自然是看不懂的,但是好吃的料理人人都有感受,能挑到喜歡吃的料理,當外行又有何妨!


一般人把錢存入銀行,銀行必須保證存款的安全並給付些利息,這樣的投資沒有什麼風險,應沒有什麼門道的問題,只是報酬率卻不如人意;於是,有些人便投入股市、玉市、房市等高利潤市場,可是這些市場充斥著作手與老千,你能看得出他們養、套、殺的手法嗎?你認清了所謂的門道嗎?所以不能作外行的投資吧!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以文會友


學武的人總喜歡找人切磋武技,以便印證自己的程度,順便交些朋友,號稱以武會友;現代人的學歷大概都有大學畢業,都算得上是學文的人,其人口比例應是學武者的數十倍以上,卻鮮少聽聞以文會友的故事,是學文的人不喜歡交朋友嗎?還是學文的人對自己比較有信心,不需要切磋?

工商社會裡競爭極為激烈,同行競爭算是切磋嗎?當然也算是吧!只是激烈競爭的心境不同,不以交換學習心得為目的,沒有教學相長的效果;競爭的對象太狹隘,沒有學術交流、學術整合的意味,激盪不出思想的火花;而且競爭就是競爭,沒有交朋友的意思,不會產生友誼的光輝。

閒暇之餘,靈感乍現,整理些心得是很有意思的,既已整理只能擱在某處的話,總是很寂寞的!假如有機會與人討論那不是很有意思的嗎?何況個人所思所聞必然狹隘,與人交換心得才能多些啟發、反思的機會,不是嗎?故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子又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做人啊,不完全是個經濟人,你還是個文化人、社會人,如果說個人生存只為養家活口、傳宗接代的話,會不會太過索然無味了呢。工作之餘,如果沒能得到調劑的機會,會不會有過勞死的風險啊?如果生活調劑只能是看電影、旅遊等,會不會因為只有輸入而沒有抒發以致於文化枯竭了呢?你會不會已經忘了自己還是個文人呢?

政府也不完全是搞經濟發展的政府,我們還有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門,實在不應該淪為只是配合經濟發展的配角吧!理應想想自己的任務是甚麼?對社會啟發的責任是甚麼?社會中人也應想起如何捍衛自我的權益,督促政府爭取應有的文化水平,而不是呼應整日不知為何的社運呀!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習性與個性


古人難有燈光照明,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日久成習乃為一種習性;務農的民族為了農業生產,必然發明了農具、農法乃至於農民曆等,凡事也必以符合農用為重,這也是習性的一大來源;進入工商社會以後,為了維持社會秩序,必然講究法律。為了開發新產品,必然講求科技與創意,這又是習性的另一大來源。

從影響的意涵來看,習性是族群共同的、跨越世代的生活特性,故是長遠而相對穩定的,它包含(農事、工商慣例等)習俗、(交易、品評等)制度與(鄉里、社團等)組織,對人的一生皆發生影響,一個平凡人多半就這麼跟著過了一生也不足為怪。但是,人有思想、慾望,有如百花怒放般,各有各的特殊處,故曰個性。個性是獨特的、個人的、開放的,故適性而變遷。

從族群的存在觀點,習性或可解讀為族群累積的個性,因此不同族群自有不同習性,它們是該族群風俗的、文化的根;而個性只屬於個人,從族群的角度看,可能不拘於固有禮節,故多被認為離經而叛道;但從累積的角度看,任何新事物、新思想當然不同於以往,否則它就不叫新了,那麼不能接受新思想的族群豈不是故步自封嗎?

居於文化傳承、風俗保存的觀點,習性蘊含先人的智慧,是不可忘卻的;但居於多樣化、自由化的觀點,個性是創發的源頭,為接受新事物的介質,亦是不宜抹殺的,這中間自有一道平衡面,那應是融合的(促進族群習性的成長)而不必是衝突的(破壞族群習性的既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