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感知與啟發


孔夫子被尊稱為中國第一代的教育家,且被譽為因才施教的聖人,但是從論語的記載:「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卻沒有發現因才施教的意味,反而呈現規範性的學習論,即以知識的傳授與學習為上。這樣的傳統,歷經兩千年而沒有太大的改變,造成了教育的僵化。

現代的教育,已改變為傳授與啟發並重,這中間存在著甚麼樣的轉折與意義呢?首先,強調個人的差異性,所以教育不能只是單純的普及化;其次,強調潛能的啟發,根據醫學報導,人腦只被運用了一半不到,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其三,強調學用並行,甚至是困而學之,但排斥學而不用!

啟發教育有什麼特色呢?傳授只是學習旁人的經驗,沒有太多自我的體驗與想法,但是啟發卻是鼓勵從旁人的經驗中引出了自己的發現,如此才能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演進。試想,現今科學的蓬勃發展,能只是出於傳授的結果嗎?答案是很明顯而鮮明的,所以啟發教育必然是科學教育的基本精神。

科學教育重視啟發,那麼人文教育呢?看來也是如此,譬如近來火紅的文創事業,講究的正是求新與求變,而單純的傳授經驗也是教不出求新求變的創意的,不是嗎?那要如何才能教出創意呢?關鍵在於感知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當師生的感知能力相當時,因為師生個體的視野不同、靈感不同,所以可以創造出不同的作品來。

規範與啟發是相對立的兩端,傳統規範式的傳授理念當然無法兼顧啟發式的教育;也就是說不曾接受過啟發教育的傳授者是難於啟發學生的,那要如何才能改善呢?答案在於幫忙打開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自行去感知屬於學生的世界,使其能運用自我的腦力與靈感來發展新事物,這才叫作啟發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