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台灣的科學園區剛籌建時所標榜的園區優勢是:「台灣擁有大量具備充實科技教育的人才,足以支撐園區所需的優質人力。」,而事實上科學園區也因此而經營得有聲有色;可是到如今,碩、博士人滿為患,卻迎來了學位無用論的下場;這期間,應是近年來台灣教育改革的收成期,卻落到如此地步,究竟是甚麼緣故呢?
我曾仔細看過國中、高中的教材,覺得內容豐盛、教導有方,比起數十年前所謂的填鴨式教育已有長足進步了,那麼何以致之呢?再對應國中、高中生受教育時所領受的痛苦煎熬,終於發現原來是教改內容的過度擁擠:「每門學科的學者、專家、老師們為了展現自我的學問與生涯發展,好像要把畢生所學盡量塞進那小小的課本裡。」,也就是說那些課本是為了炫耀學者、老師們的知識,而不是考量學生們應有的發展,所以成了典型的揠苗助長。
快樂的學習應當是生活化的、條理簡單明瞭的、生動有趣的,能吸引學生們進一步探索學問的精妙,而不是把一堆所謂的學問一股腦的塞進待成熟的心靈裡,讓他消化不良,再來一番考試,好烤熟它。怪不得有些學生反應:求學就是暫時記住 老師所教的,以便在考試時吐還給他,吐得越乾淨就越能得高分。
教育制度有時候是社會心理的縮影,因為教育當局者本身是家長,而能給教育當局施壓的也是家長。這些家長們普遍存在著如何能使自己小孩出人頭地的念頭,也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科舉念頭;於是,讀書、考試成了小孩能出人頭地的唯一工具,不再是學習與啟發那一回事了,所以教育改革應是一場心理改革,革除家長們的科舉遺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